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
常见聚类方法
常见聚类方法聚类是一种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分成若干个子集,使得每个子集内部的样本相似度尽可能高,而不同子集间的相似度尽可能低。
在现实生活中,聚类应用广泛,比如将市场上的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或将某个领域的文献分类。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聚类方法。
1. K-means聚类K-means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每个簇的中心被称为质心。
算法的核心是不断地迭代更新质心,直到质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K-means聚类的缺点是对初始质心的选择敏感,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
2. 层次聚类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方法,将数据集中的样本逐层合并成越来越大的簇。
具体来说,它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从整个数据集开始,每次将最相似的两个样本合并成一个簇,直到只剩下一个簇。
自下而上的方法从每个样本开始,逐步将相似度高的样本合并成簇,直到只剩下一个簇。
层次聚类的优点是不需要预设簇的数量,缺点是计算复杂度高,难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3. 密度聚类密度聚类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将样本分为若干个密度相似的区域。
具体来说,它以每个样本为中心,计算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样本个数,若该数目超过预设阈值,则将它们归为同一簇。
密度聚类的优点是能够处理任意形状的簇,缺点是对参数的设定比较敏感,容易陷入噪声区域。
4. 谱聚类谱聚类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方法,将样本看作图中的节点,节点之间的相似度看作边的权重,然后通过图的拉普拉斯矩阵进行谱分解得到特征向量,最后将特征向量作为新的样本空间进行聚类。
谱聚类的优点是能够处理非凸的簇,缺点是计算复杂度较高。
不同的聚类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
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胡雷芳一、系统聚类分析概述聚类分析是研究如何将对象按照多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类的一种统计方法[1]。
然而在以往的分类学中,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作定性分类处理,许多分类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差别和联系;或者人们只根据事物单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些分类虽然可以反映事物某些方面的区别,但却往往难以反映各类事物之间的综合差异。
聚类分析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科学研究中多因素、多指标的分类问题[2]。
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系统聚类法和K均值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其中,K均值聚类法虽计算速度快,但需要事先根据样本空间分布指定分类的数目,而当样本的变量数超过3个时,该方法的可行性就较差。
而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methods,也称层次聚类法)由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灵活多样,使其适应不同的要求。
该方法是目前实践中使用最多的。
这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将n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并规定样本与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开始时,因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与样本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
然后,在所有的类中,选择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并计算出所得新类和其它各类的距离;接着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次合并两类,直至将所有的样本都合并成一类为止。
这样一种连续并类的过程可用一种类似于树状结构的图形即聚类谱系图(俗称树状图)来表示,由聚类谱系图可清楚地看出全部样本的聚集过程,从而可做出对全部样本的分类[3]。
二、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法在进行聚类的过程中,需要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系统聚类法分为单连接法、完全连接法、平均连接法、组平均连接法与离差平方和法等。
1.单连接法(Singlelinkage)单连接法又称最短距离法。
该方法首先将距离最近的样本归入一类,即合并的前两个样本是它们之间有最小距离和最大相似性;然后计算新类和单个样本间的距离作为单个样本和类中的样本间的最小距离,尚未合并的样本间的距离并未改变。
常用聚类算法介绍
常用聚类算法介绍
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旨在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组或簇,使得同一簇内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簇的对象相似度较低。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应用场景,聚类算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K均值聚类:是最知名的聚类算法之一,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并为每个簇计算一个中心点(即该簇所有成员的平均值),以此来表示每个簇的特征。
K均值算法简单易懂,但在处理非球形分布的数据集时可能会遇到问题。
2、层次聚类:包括凝聚型和分裂型两种方式。
凝聚型从单个对象开始,逐步合并最近的两个对象形成一个新的簇,直到所有对象都在同一个簇中;分裂型则是从所有对象作为一个大簇开始,逐步将其分割成更小的簇。
层次聚类适用于需要可视化簇结构或探索数据内部关系的场景。
3、基于密度的聚类:如DBSCAN算法,它通过识别数据点的密度连接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这种方法不依赖于预先指定的簇数量,能够有效处理噪声和异常值。
4、基于网格的聚类:通过在特征空间中定义一个网格,然后统计每个网格单元内的数据点数量来进行聚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数据分布较为均匀的情况。
5、基于模型的聚类:如高斯混合模型(GMM),它假设数据是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而成的。
通过最大化数据点属于各个高斯分布的概率来估计模型参数,进而实现聚类。
6、谱聚类:利用图论中的概念,将数据点视为图中的顶点,通过构建一个拉普拉斯矩阵来反映顶点间的相似度,从而实现聚类。
7、均值漂移聚类:与K均值类似,但不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
它通过迭代地寻找数据点的密度峰值来确定簇中心,适用于发现数据中的自然结构。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将数据集中的对象按照它们的相似性进行分组。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常见的聚类方法以及聚类分析的应用场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不需要预先标记的训练数据,而是根据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分组。
在聚类分析中,我们通常会使用距离或相似度作为衡量对象之间关系的指标。
常见的距离指标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计算对象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从而实现数据的聚类。
接下来,让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聚类方法。
最常用的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K均值聚类和密度聚类。
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对象之间相似性构建层次结构的方法,它可以分为凝聚式层次聚类和分裂式层次聚类。
K均值聚类是一种迭代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对象划分为K个类别,并通过迭代优化来找到最优的聚类中心。
密度聚类是一种基于数据密度的聚类方法,它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簇,并对噪声数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些聚类分析的应用场景。
聚类分析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市场营销、生物信息学、社交网络分析等。
在市场营销中,我们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来识别不同的消费群体,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在生物信息学中,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基因表达数据中的基因模式,并识别相关的生物过程。
在社交网络分析中,我们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来发现社交网络中的社区结构,并识别影响力较大的节点。
总之,聚类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聚类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价值,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各种聚类方法及举例
聚类,也被称为Clustering,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分割成不同的类或簇。
每个簇内的数据对象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而不在同一个簇中的数据对象的差异性也尽可能地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聚类方法及其简要描述:1. K-Means: K-Means聚类算法是最常用的聚类方法之一,它将数据点分为K个簇,每个簇的中心点是其所有成员的平均值。
例如,可以使用K-Means对顾客按照购买行为进行分组。
2. Affinity Propagation: 这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算法,旨在识别数据中的"exemplars" (代表点)和"clusters" (簇)。
例如,可以使用Affinity Propagation来识别新闻文章中的主题。
3.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凝聚层次聚类): 这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聚类算法,它将每个数据点视为一个初始簇,并将它们逐步合并成更大的簇,直到达到停止条件为止。
例如,可以使用Agglomerative Clustering来对基因进行分类。
4. Mean Shift Clustering: 此算法根据数据的密度来进行聚类。
例如,可以使用Mean Shift 对天气数据进行空间分区。
5. Bisecting K-Means: 它是K-Means的衍生算法,通过不断地将当前簇一分为二来找到更好的聚类效果。
例如,可以使用Bisecting K-Means对文档进行主题分类。
6. DBSCAN: DBSCAN是一个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可以识别出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可以处理噪声数据。
例如,可以使用DBSCAN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区域划分。
数据科学中必须熟知的5种聚类算法
数据科学中必须熟知的5种聚类算法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涉及对数据进行分组的一种算法。
在给定的数据集中,我们可以通过聚类算法将其分成一些不同的组。
在理论上,相同的组的数据之间有相同的属性或者是特征,不同组数据之间的属性或者特征相差就会比较大。
聚类算法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算法,并且作为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算法在很多领域上得到应用。
在数据科学领域,我们利用聚类分析,通过将数据分组可以比较清晰的获取到数据信息。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为数据科学家需要知道并掌握的五种比较比较流行的聚类算法。
K-means 聚类算法K-means 聚类算法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聚类算法。
它在许多的工业级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课程中都有被讲解。
并且容易理解和实现相应功能的代码。
比如以下的图片:k-means聚类1.首先,我们确定要聚类的数量,并随机初始化它们各自的中心点。
为了确定要聚类的数量,最好快速查看数据并尝试识别任何不同的分组。
中心点是与每个数据点向量长度相同的向量,是上图中的“x”。
2.通过计算当前点与每个组中心之间的距离,对每个数据点进行分类,然后归到与距离最近的中心的组中。
3.基于迭代后的结果,计算每一类内,所有点的平均值,作为新簇中心。
4.迭代重复这些步骤,或者直到组中心在迭代之间变化不大。
您还可以选择随机初始化组中心几次,然后选择看起来提供最佳结果。
k-means的优点是速度非常快,因为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计算点和组中心之间的距离;计算量少!因此,它具有线性复杂性o(n)。
另一方面,k-means有两个缺点。
首先,您必须先确定聚类的簇数量。
理想情况下,对于一个聚类算法,我们希望它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的目的是从数据中获得一些洞察力。
k-均值也从随机选择聚类中心开始,因此它可能在算法的不同运行中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
因此,结果可能不可重复,缺乏一致性。
K中位数是与K均值相关的另一种聚类算法,除了不使用平均值重新计算组中心点之外,我们使用组的中位数向量。
聚类算法方法归纳
聚类算法方法归纳
1. K-Means 聚类: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聚类算法,它通过确定 k 个初始中心点,并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最近的中心点,然后不断更新中心点的位置,直到达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2. 层次聚类:这种方法通过构建一棵树来表示数据的层次结构,从而实现聚类。
它可以是凝聚的(自下而上)或分裂的(自上而下)。
3. DBSCAN 聚类: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应用程序和噪声(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计算样本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样本点的密度,将样本点分为不同的簇。
4. 高斯混合模型(GMM):GMM 是一种概率模型,它假设数据是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而成的。
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估计模型参数,从而实现聚类。
5. OPTICS 聚类:这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计算样本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样本点的密度,将样本点分为不同的簇。
6. Agglomerative 聚类:这种方法通过不断合并最相似的两个簇来构建聚类层次结构。
7. 模型-based 聚类:这种方法使用统计模型(如混合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等)来描述数据的分布,并通过最大化模型的对数似然来确定最佳的聚类数量和成员。
这些是聚类算法的一些常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应用场景。
在选择聚类算法时,需要考虑数据的特征、聚类的目标以及计算效率等因素。
聚类分析之系统聚类法
聚类分析之系统聚类法系统聚类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旨在将样本集合划分为不同的簇,使得同一个簇内的样本之间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簇之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
本文将介绍系统聚类法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聚类算法以及应用领域等内容。
系统聚类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将相似的样本归为同一簇。
在系统聚类法中,最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距离度量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样本之间的差异。
常见的系统聚类算法包括层次聚类法、BIRCH算法和DBSCAN算法等。
层次聚类法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聚类算法,它从每个样本开始,逐步合并相邻的样本,直到所有样本都被合并为一个簇。
BIRCH算法是一种基于CF树的聚类算法,它通过构建一种多叉树的数据结构来实现高效的聚类计算。
DBSCAN算法则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通过确定样本的邻域密度来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簇。
系统聚类法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系统聚类法可以用于基因表达数据的聚类分析,从而找到具有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
在市场营销领域,系统聚类法可以用于将顾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从而为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在图像处理领域,系统聚类法可以用于图像分割,将具有相似颜色或纹理特征的像素归为同一簇。
尽管系统聚类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系统聚类法对初始样本集合的选择较为敏感,不同的初始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其次,系统聚类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计算复杂度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
此外,系统聚类法还面临着噪声和异常值的影响,这些值可能会干扰正常的聚类结果。
总之,系统聚类法是一种重要的聚类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将相似的样本归为同一簇。
它在生物信息学、市场营销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系统聚类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如初始样本选择、计算复杂度和噪声处理等问题。
系统聚类的方法解析
系统聚类的方法解析系统聚类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用于将一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群组,使得同一类别内的对象具有相似的特征,而不同类别之间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差异。
系统聚类方法基于对象之间的相似度或距离来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同一类别。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K-均值聚类和DBSCAN聚类。
层次聚类是一种将对象以树形结构进行组织的聚类方法。
它可以分为凝聚式聚类和分裂式聚类两种类型。
凝聚式聚类从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类开始,逐步合并最相似的类,直到所有对象都合并为一个类为止。
分裂式聚类从所有对象作为一个类开始,将其分解为越来越小的类,直到每个类只包含一个对象为止。
层次聚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相似度度量(如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等)来计算对象之间的距离。
K-均值聚类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方法。
它将要聚类的对象划分为K 个类别,其中K是预先指定的。
它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计算每个对象与每个类别的距离,并将对象划分到距离最近的类别中。
在每次迭代后,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质心(即所有对象的平均值),并调整对象的归属,直到达到一定的停止准则(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类别的变化小于一些阈值)。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
它将对象的密度定义为一些半径内的对象数目。
DBSCAN通过定义两个参数:半径(ε)和最小对象数目(MinPts),来判断对象是否是核心对象、边界对象还是噪声对象。
从核心对象开始,递归地将密度可达的对象划分到同一类别中,直到没有更多的密度可达对象。
DBSCAN可以有效地发现任意形状和大小的聚类,且对噪声对象的影响较小。
系统聚类方法适用于无监督学习任务,因为它们不需要事先的标记数据。
它们可以通过计算对象之间的相似度或距离,自动发现潜在的模式和结构。
然而,系统聚类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聚类数目、参数和相似度度量,这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可能是挑战性的。
常见的聚类算法
常见的聚类算法聚类算法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一种算法,它可以将原始数据根据其内在特性划分为多个组别。
常见的聚类算法有:(一)K-means聚类K-means聚类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具有易于实现的特点。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相似的数据分组,使每个组的数据尽可能的相似。
它的核心就是把数据划分到K个不同的簇中,K一般通过轮廓系数来设置,轮廓系数越大,簇内数据差异性越低。
K-means聚类算法的缺点是容易受到噪声和异常值影响,并且计算非常耗时、无法选择最优K值。
(二)层次聚类层次聚类是基于层次分层的聚类方法,它可以根据数据间的相似度自动划分出簇,不需要设置K值,具有很好的可解释性。
它一般分为两种:综合层次聚类法和分裂层次聚类法。
综合层次聚类法是将所有的元素链接起来,然后再从上到下进行分割,最终得到若干个簇。
分割层次聚类法,则是将每个元素单独作为一个簇,然后再从下到上进行合并、分割,最终得到簇的结果。
层次聚类的缺点是受到噪声和异常值的影响比较严重,计算量比较大,不适用于数据量较大的情况。
(三)DBSCAN聚类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是最为灵活的聚类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点的邻域(epsilon 距离内的点)足够的密集,那么这个点就是核心对象,属于某一类;而其他点如果与任何一个核心对象的距离都小于给定的值,也就是说他们都和核心对象关联在一起,这就是噪声点。
DBSCAN聚类算法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而且不需要预先估计K值;它的缺点是受到数据结构和分布影响较大,且计算量较大,效率不够高。
(四)密度聚类密度聚类要求数据点有一定的密度,只有一定的密度的数据才能够被归为一类。
其核心思想是:把距离较近的数据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数据归为不同的类。
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的发现异常数据,并且改善数据分布密度不均的情况;它的缺点是受到噪音的影响比较严重,易带偏,聚类效果不尽如人意。
聚类分析方法有哪些
聚类分析方法有哪些聚类就是按照某个特定标准(如距离准则,即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把一个数据集分割成不同的类或簇,使得同一个簇内的数据对象的相似性尽可能大,同时不在同一个簇中的数据对象的差异性也尽可能地大。
我们可以具体地理解为,聚类后同一类的数据尽可能聚集到一起,不同类数据尽量分离。
聚类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对此有贡献的研究领域包括数据挖掘、统计学、机器学习、空间数据库技术、生物学以及市场营销等。
各种聚类方法也被不断提出和改进,而不同的方法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因此对各种聚类方法、聚类效果的比较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聚类分析法是理想的多变量统计技术,主要有分层聚类法和迭代聚类法。
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点群分析,是研究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各个银行网点的储蓄量、人力资源状况、营业面积、特色功能、网点级别、所处功能区域等因素情况,将网点分为几个等级,再比较各银行之间不同等级网点数量对比状况。
聚类算法的分类目前,有大量的聚类算法。
而对于具体应用,聚类算法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类型、聚类的目的。
如果聚类分析被用作描述或探查的工具,可以对同样的数据尝试多种算法,以发现数据可能揭示的结果。
主要的聚类算法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划分方法、层次方法、基于密度的方法、基于网格的方法以及基于模型的方法。
目前,聚类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硬聚类,即每一个数据只能被归为一类,模糊聚类[10]也是聚类分析中研究较为广泛的一个分支。
模糊聚类通过隶属函数来确定每个数据隶属于各个簇的程度,而不是将一个数据对象硬性地归类到某一簇中。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模糊聚类的算法被提出,如著名的FCM算法等,此方法后面会提及。
常用的聚类方法1.k-mean聚类分析适用于样本聚类;2.分层聚类适用于对变量聚类;3.两步聚类适用于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聚类;。
各种聚类算法的比较
各种聚类算法的比较聚类的目标是使同一类对象的相似度尽可能地小;不同类对象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地大。
目前聚类的方法很多,根据基本思想的不同,大致可以将聚类算法分为五大类:层次聚类算法、分割聚类算法、基于约束的聚类算法、机器学习中的聚类算法和用于高维度的聚类算法。
摘自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研究综述这篇论文。
1、层次聚类算法1.1聚合聚类1.1.1相似度依据距离不同:Single-Link:最近距离、Complete-Link:最远距离、Average-Link:平均距离1.1.2最具代表性算法1)CURE算法特点:固定数目有代表性的点共同代表类优点:识别形状复杂,大小不一的聚类,过滤孤立点2)ROCK算法特点:对CURE算法的改进优点:同上,并适用于类别属性的数据3)CHAMELEON算法特点:利用了动态建模技术1.2分解聚类1.3优缺点优点:适用于任意形状和任意属性的数据集;灵活控制不同层次的聚类粒度,强聚类能力缺点:大大延长了算法的执行时间,不能回溯处理2、分割聚类算法2.1基于密度的聚类2.1.1特点将密度足够大的相邻区域连接,能有效处理异常数据,主要用于对空间数据的聚类1)DBSCAN:不断生长足够高密度的区域2)DENCLUE:根据数据点在属性空间中的密度进行聚类,密度和网格与处理的结合3)OPTICS、DBCLASD、CURD:均针对数据在空间中呈现的不同密度分不对DBSCAN作了改进2.2基于网格的聚类2.2.1特点利用属性空间的多维网格数据结构,将空间划分为有限数目的单元以构成网格结构;1)优点:处理时间与数据对象的数目无关,与数据的输入顺序无关,可以处理任意类型的数据2)缺点:处理时间与每维空间所划分的单元数相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聚类的质量和准确性2.2.2典型算法1)STING:基于网格多分辨率,将空间划分为方形单元,对应不同分辨率2)STING+:改进STING,用于处理动态进化的空间数据3)CLIQUE:结合网格和密度聚类的思想,能处理大规模高维度数据4)WaveCluster:以信号处理思想为基础2.3基于图论的聚类2.3.1特点转换为组合优化问题,并利用图论和相关启发式算法来解决,构造数据集的最小生成数,再逐步删除最长边1)优点:不需要进行相似度的计算2.3.2两个主要的应用形式1)基于超图的划分2)基于光谱的图划分2.4基于平方误差的迭代重分配聚类2.4.1思想逐步对聚类结果进行优化、不断将目标数据集向各个聚类中心进行重新分配以获最优解1)概率聚类算法期望最大化、能够处理异构数据、能够处理具有复杂结构的记录、能够连续处理成批的数据、具有在线处理能力、产生的聚类结果易于解释2)最近邻聚类算法——共享最近邻算法SNN特点:结合基于密度方法和ROCK思想,保留K最近邻简化相似矩阵和个数不足:时间复杂度提高到了O(N^2)3)K-Medioids算法特点:用类中的某个点来代表该聚类优点:能处理任意类型的属性;对异常数据不敏感4)K-Means算法1》特点:聚类中心用各类别中所有数据的平均值表示2》原始K-Means算法的缺陷:结果好坏依赖于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对K值的选择没有准则可依循、对异常数据较为敏感、只能处理数值属性的数据、聚类结构可能不平衡3》K-Means的变体Bradley和Fayyad等:降低对中心的依赖,能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Dhillon等:调整迭代过程中重新计算中心方法,提高性能Zhang等:权值软分配调整迭代优化过程Sarafis: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目标函数构建中Berkh in等:应用扩展到了分布式聚类还有:采用图论的划分思想,平衡聚类结果,将原始算法中的目标函数对应于一个各向同性的高斯混合模型5)优缺点优点:应用最为广泛;收敛速度快;能扩展以用于大规模的数据集缺点:倾向于识别凸形分布、大小相近、密度相近的聚类;中心选择和噪声聚类对结果影响大3、基于约束的聚类算法3.1约束对个体对象的约束、对聚类参数的约束;均来自相关领域的经验知识3.2重要应用对存在障碍数据的二维空间按数据进行聚类,如COD(Clustering with Obstructed Distance):用两点之间的障碍距离取代了一般的欧式距离3.3不足通常只能处理特定应用领域中的特定需求4、用于高维数据的聚类算法4.1困难来源因素1)无关属性的出现使数据失去了聚类的趋势2)区分界限变得模糊4.2解决方法1)对原始数据降维2)子空间聚类CACTUS:对原始空间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CLIQUE:结合基于密度和网格的聚类思想,借鉴Apriori算法3)联合聚类技术特点:对数据点和属性同时进行聚类文本:基于双向划分图及其最小分割的代数学方法4.3不足: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和聚类准确性的降低5、机器学习中的聚类算法5.1两个方法1)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自组织映射:向量化方法,递增逐一处理;映射至二维平面,实现可视化基于投影自适应谐振理论的人工神经网络聚类2)基于进化理论的方法缺陷:依赖于一些经验参数的选取,并具有较高的计算复杂度模拟退火:微扰因子;遗传算法(选择、交叉、变异)5.2优缺点优点:利用相应的启发式算法获得较高质量的聚类结果缺点:计算复杂度较高,结果依赖于对某些经验参数的选择。
数据科学家需要了解的5种聚类算法
数据科学家需要了解的5种聚类算法编者按:聚类是一种涉及数据点分组的机器学习技术。
给定一组数据点,我们可以使用聚类算法将每个数据点到分类到图像中的特定组中。
理论上,同一组中的数据点应具有相似的属性和特征,而不同组中的数据点的属性和特征则应高度不同。
聚类是无监督学习的一种方法,是用于多领域统计数据分析的常用技术。
在数据科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聚类分析观察使用聚类算法后这些数据点分别落入了哪个组,并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机器学习工程师George Seif来看看数据科学家需要掌握的5种实用聚类算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K-Means聚类K-Means(k-平均或k-均值)可以称的上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种聚类算法,它常出现在许多有关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课程中。
在代码中非常容易理解和实现!让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动图。
K-Means聚类1.首先,我们确定要几个的聚类(cluster,也称簇),并为它们随机初始化一个各自的聚类质心点(cluster centroids),它在上图中被表示为“X”。
要确定聚类的数量,我们可以先快速看一看已有的数据点,并从中分辨出一些独特的数据。
2.其次,我们计算每个数据点到质心的距离来进行分类,它跟哪个聚类的质心更近,它就被分类到该聚类。
3.需要注意的是,初始质心并不是真正的质心,质心应满足聚类里每个点到它的欧式距离平方和最小这个条件。
因此根据这些被初步分类完毕的数据点,我们再重新计算每一聚类中所有向量的平均值,并确定出新的质心。
4.最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一定次数的迭代,直到质心的位置不再发生太大变化。
当然你也可以在第一步时多初始化几次,然后选取一个看起来更合理的点节约时间。
K-Means的优点是速度非常快,因为我们所做的只是计算数据点和质心点之间的距离,涉及到的计算量非常少!因此它的算法时间复杂度只有O(n)。
另一方面,K-Means有两个缺点。
一是你必须一开始就决定数据集中包含多少个聚类。
7种常用的聚类方法
7种常用的聚类方法K均值聚类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划分为K个簇,使得每个对象都属于与其最近的均值点所对应的簇。
K均值聚类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是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而且对异常值较为敏感。
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树形结构的聚类方法,它通过逐步合并或分裂数据集中的对象来构建聚类树。
层次聚类的优点是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个数,但是计算复杂度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DBSCAN聚类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分为核心对象、边界对象和噪声对象,从而构建簇。
DBSCAN聚类的优点是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对参数敏感度较低,但是对高维数据和不同密度的簇效果不佳。
密度聚类是一种基于密度可达性的聚类方法,它通过计算对象之间的密度可达关系来确定簇的划分。
密度聚类的优点是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对噪声和异常值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谱聚类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集中的对象表示为图的节点,通过对图的拉普拉斯矩阵进行特征分解来进行聚类。
谱聚类的优点是适用于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对参数敏感度较低,但是计算复杂度较高。
模糊聚类是一种基于模糊集合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集中的对象按照隶属度划分到不同的簇中,从而克服了硬聚类方法对对象的唯一划分。
模糊聚类的优点是对噪声和异常值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是对初始隶属度的选择较为敏感。
混合聚类是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集中的对象表示为不同的概率分布,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进行聚类。
混合聚类的优点是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对噪声和异常值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是对参数的选择较为敏感。
综上所述,不同的聚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数据特点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并且结合领域知识和实验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得到最合适的聚类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7种常用的聚类方法能够为大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经典聚类算法
经典聚类算法
经典聚类算法包括:
1. K-Means算法: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通过将样本分为K个簇,使得每个簇内部的数据相似度尽可能高,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相似度尽可能低。
2. 层次聚类算法:通过将样本看作是层次结构中的节点,将相似度较高的节点合并成一个新的节点,不断迭代直到所有的节点都被聚类到一起。
3. DBSCAN算法:通过将样本分为核心点、边界点和噪声点,将核心点和边界点组成的区域聚类成一个簇。
4. 密度峰值算法:通过找到密度峰值来聚类样本,将密度峰值和其周围密度较高的点聚类成一个簇。
5. GMM算法:通过建立概率模型来聚类样本,通过求解最优的模型参数来对样本进行聚类。
各种聚类算法介绍及对比
一、层次聚类1、层次聚类的原理及分类1)层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先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
每次将距离最近的点合并到同一个类。
然后,再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将距离最近的类合并为一个大类。
不停的合并,直到合成了一个类。
其中类与类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等。
比如最短距离法,将类与类的距离定义为类与类之间样本的最短距离。
层次聚类算法根据层次分解的顺序分为:自下底向上和自上向下,即凝聚的层次聚类算法和分裂的层次聚类算法(agglomerative和divisive),也可以理解为自下而上法(bottom-up)和自上而下法(top-down)。
自下而上法就是一开始每个个体(object)都是一个类,然后根据linkage寻找同类,最后形成一个“类”。
自上而下法就是反过来,一开始所有个体都属于一个“类”,然后根据linkage排除异己,最后每个个体都成为一个“类”。
这两种路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特点以及你想要的“类”的个数,来考虑是自上而下更快还是自下而上更快。
至于根据Linkage判断“类”的方法就是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等等(其中类平均法往往被认为是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方法,一方面因为其良好的单调性,另一方面因为其空间扩张/浓缩的程度适中)。
为弥补分解与合并的不足,层次合并经常要与其它聚类方法相结合,如循环定位。
2)Hierarchical methods中比较新的算法有BIRCH(Balanced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利用层次方法的平衡迭代规约和聚类)主要是在数据量很大的时候使用,而且数据类型是numerical。
首先利用树的结构对对象集进行划分,然后再利用其它聚类方法对这些聚类进行优化;ROCK(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Categorical Attributes)主要用在categorical的数据类型上;Chameleon(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Using Dynamic Modeling)里用到的linkage是kNN(k-nearest-neighbor)算法,并以此构建一个graph,Chameleon的聚类效果被认为非常强大,比BIRCH好用,但运算复杂度很高,O(n^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胡雷芳一、系统聚类分析概述聚类分析是研究如何将对象按照多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类的一种统计方法[1]。
然而在以往的分类学中,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作定性分类处理,许多分类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差别和联系;或者人们只根据事物单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些分类虽然可以反映事物某些方面的区别,但却往往难以反映各类事物之间的综合差异。
聚类分析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科学研究中多因素、多指标的分类问题[2]。
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系统聚类法和K均值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其中,K均值聚类法虽计算速度快,但需要事先根据样本空间分布指定分类的数目,而当样本的变量数超过3个时,该方法的可行性就较差。
而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methods,也称层次聚类法)由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灵活多样,使其适应不同的要求。
该方法是目前实践中使用最多的。
这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将n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并规定样本与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开始时,因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与样本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
然后,在所有的类中,选择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并计算出所得新类和其它各类的距离;接着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次合并两类,直至将所有的样本都合并成一类为止。
这样一种连续并类的过程可用一种类似于树状结构的图形即聚类谱系图(俗称树状图)来表示,由聚类谱系图可清楚地看出全部样本的聚集过程,从而可做出对全部样本的分类[3]。
二、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法在进行聚类的过程中,需要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系统聚类法分为单连接法、完全连接法、平均连接法、组平均连接法与离差平方和法等。
1.单连接法(Singlelinkage)单连接法又称最短距离法。
该方法首先将距离最近的样本归入一类,即合并的前两个样本是它们之间有最小距离和最大相似性;然后计算新类和单个样本间的距离作为单个样本和类中的样本间的最小距离,尚未合并的样本间的距离并未改变。
在每一步,两类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两个最近点间的距离。
用dij表示样本i和样本j的距离,G1、G2、…表示类,在单连接法定义类Gp与类Gq之间的距离为两类最近样本间的距离,用Dpq表示Gp与Gq的距离,则有式(1):(1)由于单连接法每次并类后都是将该类与其它类中距离最近的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作为该类与其它类的距离,所以此聚类方法的逐次并类距离之间的差距一般来说可能会越来越小。
因此,该方法具有距离收缩的性质。
但是单连接方法认为,只要单个样本之间的相异度小,就认为两个组就是紧密靠拢的,而不管组间其他样本的相异度如何。
这倾向于合并由一系列本身位置(原始数据集中样本的排列)靠近的样本。
这种现象称为“链条”(chainning)[4],常常被认为●经济研究11是该方法的不足之处。
故单连接方法产生的聚类可能破坏类的“紧凑性”。
2.完全连接法(Completelinkage)完全连接法又称最长距离法。
该方法对距离的定义刚好与最短距离法相反,它是按两个最远样本间的距离进行类的归并,即两类之间的距离被计算作为它们的两个最远点间的距离。
该方法与单连接法在的并类步骤完全一样,也是将各样本先看作自成一类,然后将距离最小的两类合并,设某一步将类Gp与Gq合并为Gr,则类Gr与其它任意一类Gk的距离为:;然后再找距离最小的两类合并,直至将所有的样本合并为一类。
完全连接法由于每次并类后都是将该类与其它类中距离最远的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作为该类与其它类的距离,所以此聚类方法的逐次并类距离之间的差距一般来说可能会越来越大。
因此该方法具有并类距离扩张的性质。
对于完全连接方法,只有当两个组的并集中所有的样本都相对近似时才被认为是靠近的。
这将倾向于产生具有小直径的紧凑类。
然而,它可能产生违背“闭合性”(closeness)的类[5]。
也就是说,分配到某个类的样本距其他类成员的距离可能比距离本类中的某些成员的距离更短。
3.平均连接法(Averagelinkage)平均连接法是苟沃(Gower,1966)提出的方法。
此聚类方法在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时,既不采用两类之间的最近距离,也不采用最远距离,而是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距离,故该方法也称为中间距离法。
它避免了最远距离与最短距离计算上的弊端。
设某步将Gp与Gq合并为Gr,Gr与任意一类Gk的距离可以通过图1所示:以Dkp,Dkq,Dpq为边做三角形,若按最短距离法,则。
若按最长距离法,则。
而中间距离法则是取其中线,将此中线作为两类之间的距离Dkr,由初等几何知识可知(2)4.组平均连接法(Averagegrouplinkage)组平均连接法采用的距离定义为两类之间的平均平方距离如公式(3)所示:(3)递推公式为:(4)5.离差平方和法(Ward’smethod)离差平方和的思想来自于方差分析,是由Ward于1936年提出,1967年经Orloci等人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聚类方法。
该方法认为,如果分类正确,同类样本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小,类与类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大。
具体做法是先将n个样本看成一类,然后每次缩小一类。
每缩小一类,离差平方和就要增大,选择使S增加最小的两类合并,直到所有的样本归为一类。
对每一类计算所有变量的均值,然后对每一样本计算到类均值的距离平方,再对所有样本求这些距离之和。
在每一步,合并的两类是使类内距离总平方和增加最小的类。
假定已经将n个样本分成了k类G1,G2,…,Gk,用Xit表示Gt中的第i个样本的变量指标值向量,nt表示类Gt中样本的个数,xt表示Gt的重心,则Gt中样本的离差平方和公式如(5)所示:(5)全部类内离差平方和公式为(6)所示:(6)当n很大时,要给出全部样本的所有可能的分类,并从中选择出使S达到极小的分类,一般是不可能的。
于是人们只好放弃寻找最优的分类。
为此,Ward提出了这种聚类方法。
此方法类似于前面描述的几种聚类方法,都是先将n个样本自成一类,此时S=0,然后将其中两类合并成一类,即每次缩小一类。
每缩小一类离差平方和S就要增大,每次都是选择使S增加最小的两类合并,直至所有的样本归为一类为止。
采用离差平方和法,样本间的距离必须采用欧氏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离差平方和分类效果较好,应用也比较广泛[4][5]。
三、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对于同一份样本,分别运用上述五种不同的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所得结果一般来说并不完全相同。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选择哪一个结果为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系统聚类法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各种聚类方法进行比较。
1.单调性令Dk是系统聚类法中第k次并类时的距离,如果有D1≦●经济研究图1单连接法、完全连接法与平均连接法的几何距离示意图12D2D3…Dn-1,则称并类距离具有单调性。
由五种系统聚类方法的并类计算公式递推,可以证明单连接法、完全连接法、组平均连接法、离差平方和法都具有单调性,而平均连接法不具有单调性。
2.扭曲性设样本r和s在第k次并类时第一次属于同一类,记样本r和s第一次属于同一类时的并类距离为δ(r,s),则有δ(r,s)=Dk。
对函数δ(r,s),有δ(r,s)≤max{δ(r,s),δ(s,t)},对一切r、s、t成立。
由于当样本r和t不与其它样本合并就直接合并为一类时,必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有δ(r,s)<max{δ(r,s),δ(s,t)};而当样本r和t分别先与别的样本合并再合并为一类时,则有δ(r,s)=max{δ(r,s),δ(s,t)}。
这表明δ(r,s)是一个极端距离。
所以由样本的初始矩阵D(0)=(dij,经过系统聚类后可定义一个新的距离矩阵为:D*=(d*ij)。
其中,d*ij=δ(i,j),dij是样本i与j之间的真实距离,d*ij是将样本i与j并类的距离。
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许多人定义了各种各样的畸变度。
如可以将畸变度定义为样本间真实距离dij与并类距离d*ij之间的相似系数,如公式(7)所示:(7)显然,样本间的并类距离与其真实距离越接近,并类距离的扭曲程度就越小。
因此,用样本间真实距离和其并类距离之间的相似系数定义的畸变度r越接近于1越好。
当样本个数很少时,聚类步骤也不多,一般来说,所进行的并类距离对样本的真实距离的扭曲程度也不会很大;但是当样本个数很大时,聚类步骤也很多,并类距离对样本的真实距离的扭曲程度也会加大,同一组样本数据用不同的聚类方法计算出的畸变度也就有可能相差较大。
3.空间收缩与扩张性假设有A和B两个系统聚类法,进行了第k步并类后,所形成的各类之间的距离矩阵为和,k=0,1,2,…,n-1,若有,k=1,2,…,n-1,则称方法A比B扩张或方法B比A收缩。
记作(A)≧(B)或(B)≦(A)。
对于前述常用的五种系统聚类法,通过比较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单连接法)≦(组平均连接法)≦(完全连接法)(组平均连接法)≦(离差平方和法)一般来说,太收缩的方法不够灵敏,而太扩张的方法在样本量大的情况下容易失真。
组平均连接法比较适中。
它与其它方法相比,显得不太收缩也不太扩张,具有并类空间守恒的性质。
4.最优性设有n个样本,欲分成k类,记P(n,k)={Q1,Q2,…,Qk}是任意一种分类,L[P(n,k)]为分类的损失函数,若有一个分类P*(n,k),使该损失函数的值达到了最小,即有下式成立:L[P*(n,k)]=minL[P(n,k)],则称这个分类[P*(n,k)]为最优分类。
损失函数的定义可以有许多方法,由于每个类内的离差平方和给出了该类内各样本间的差异程度,其值的大小反映了所给类的划分是否适当,所以分类的损失函数常用所给定分类的全部类内离差平方和来定义。
设类Qt中有mt个样本,x(1),x(2),…,x(mt),其重心为,则该类的类内离差平均和为公式(8):(8)因此,对于某个分类P(n,k)={Q1,Q2,…,Qk},全部n个样本共分成了k类,就可定义此分类的损失函数为(9):(9)由系统聚类法中的离差平方和法可知,当样本个数n较大时,全部可能的分类相当多,要求得出全部所有可能的分类,并从中找出使上述损失函数的取值达到最小即最优的分类,一般是不可能的。
所以,用最优性来衡量各种系统聚类法的优劣还仅仅是理论上可行,而在实际应用中缺少必要的可操作性。
四、总结通过对上述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的比较,我们发现单连接法、完全连接法、组平均连接法、离差平方和法都具有单调性,而平均连接法不具有单调性;扭曲性是要把各种方法放到同一批样本的聚类结果中去比较后而得出的;在空间收缩性上,组平均连接法表现较好;最优性仅仅是理论上可行,在实际应用中缺少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