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1、神经—肌肉接触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触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触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血凝的基本过程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酶;凝血致活酶在Ca2+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2+)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答: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3.化学因素:Ca2+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2+);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Ⅲ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1.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各有何意义?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义: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特点: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不灵敏3.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生而有之(先天、种族)学而有之(后天、个体)刺激非条件~条件~反射弧简单、固定复杂、灵活多变,低位中枢可完成需高位中枢参与数量有限无限二者关系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控制非条件反射活动生理意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能高度适应内外环境变化4.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举例:正常体温的调定点约为37度,当体温高于37度时,下丘脑内的温度感受器(检测装置)就会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传入冲动(反馈信息),从而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回降到37度;而当体温低于37度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使体温回升到37度,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恒定。
1.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1) 钠泵的本质: 钠—钾依赖式ATP酶2)作用: 分解ATP供能,逆浓度差转运Na+、K+(泵入2个K+、泵出3个Na+)3)钠泵活动的意义(P13)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也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影响膜电位的数值。
(完整word版)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1试述动脉血中Pco2升高、Pco2降低,H+升高对呼吸的影响,为什么答:1二氧化碳对呼吸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它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当吸入二氧化碳含量适当增加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但是当吸入气二氧化碳含量超过7%时废铜起来那个不会相应增加,致使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升高,二氧化碳集聚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引起头痛、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出现二氧化碳麻醉。
2动脉血中Po2低于80mmHg时,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但是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刺激是抑制作用,在机体严重缺氧时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不足以抵消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刺激,结果将抑制呼吸。
3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H+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
但由于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的作用,所以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来发挥作用2试分析胃酸的作用、胃酸的主要作用有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3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4有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的吸收5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3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有许多对物质吸收的有利条件:1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2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人的小肠约4m,黏膜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绒毛表面柱状上皮还有大量的微绒毛,这就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度的单筒面积增加约600倍,从而使吸收面积达到200m2左右4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加上小肠运动和节律性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作者:日期: 21. 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 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 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Na、K、(3)钙泵;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 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答:(1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削减。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
吸气时,可避开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转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气中,任一力气的转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削减,肾脏重汲取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整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
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整,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常常变化的状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1)糊涂;(2)肌肉处于宁静状态:(3)相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生理简答题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满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和谐。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
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屈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树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举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2答:(1)单纯扩散:O、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2+-的Na、K、Ca、Cl等带电离子。
生理学简答题
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2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4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6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7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8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9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0什么是原癌基因?11分析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对RP和AP有何影响?12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13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4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15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2+有何关系?16横桥有何特性?其在肌丝滑行中有何作用?17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18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19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20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什么?21血小板有何生理功能?22比较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23从生理角度试述慢性肝病后期(如肝硬化等)伴有胆道阻塞的病人为何易于出血?24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25为什么不能称O型血者为“万能输血者”?26O型女性与其他型(A、B、AB)男性结婚,以及Rh阴性女子与Rh阳性男子结婚是否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为什么?27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为什么成人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28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和肺内压是如何变化的?29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
30简述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31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换气效率高?32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对肺部气体交换有何影响?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氧显著而二氧化碳潴留却不明显?33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效应。
34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及形成机制。
35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如何变化?为什么?36分别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吸入含5% CO2的空气,吸入气中PO2下降时,呼吸运动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37健康人登上4000米高山时(大气压470mmHg),动脉血中PCO2和PO2如何变化,机制如何?38基本电节律39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及其与动作电位及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生理考试简答题
1.何谓静息电位?试简述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在细胞静息时,主要是带正电荷的K+顺浓度差由膜内流向膜外,使细胞外正电荷增加,相应的细胞内负电荷增加。
随着K+的外流,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K+的继续外流。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的力量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K+的净移动就会等于零,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此时形成的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它相当于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何谓动作电位?试简述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首先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激活,致使少量Na+顺浓度差内流,使静息电位减小。
当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膜上钠通道迅速大量开放,在Na+浓度差和电场力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Na+快速、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
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Na+内流时,膜电位即达到Na+的平衡电位。
此时,大量钠通道又迅速失活而关闭,导致Na+内流停止,而钾通道则被激活而开放,产生K+的快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并恢复到负电位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化。
这时,膜上钠泵运转,将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流入细胞内的Na+泵出,流出细胞外的K+泵入,形成后电位,并恢复膜两侧Na+、K+的不均衡分布。
3.试述运动神经是如何引起骨骼肌兴奋的?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兴奋是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完成的,要经历电--化学--电的变化过程。
具体机制如下:当运动神经的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上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顺电--化学梯度内流,ca2+使轴浆中的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囊泡中储存的Ach以量子释放的形式倾囊释放,Ach通过接头间隙与接头后膜(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上Na+、K+通道开放,允许Na+、K+通过,但以Na+内流为主,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闽电位水平时,肌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内流,爆发动作电位。
生理学简答题
一.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凡是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能影响心输出量。
(1)心肌的前负荷。
心肌前负荷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血量。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大,心肌收缩的初长度增大,心肌收缩力也随之增强,搏出量增多。
心肌初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心肌收缩力反而减弱,使搏出量减少。
(2)心肌的后负荷。
心肌后负荷是指心肌收缩时遇到的阻力,即动脉血压。
在心肌前负荷和心肌收缩性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收缩的阻力增大,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
若其他因素不变,动脉血压降低,搏出量增加。
(3)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性是指在心肌前、后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心肌内在的工作性能。
在同等条件下,心肌收缩性增强,搏出量增多(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性减弱(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等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4)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但心率过快,超过170~180次/分,由于心动周期缩短,特别是心舒期显著缩短,使心室充盈量显著减少,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低于40次/分,尽管心舒期延长,但心室容积有限,充盈血量并不能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腧出量和外周阻力,因此凡是能影响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1.心脏每搏量如果每搏量增大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
反之,当每搏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量的多少。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舒张期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
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如果心排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舒张压明显升高,而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脉压也相应减小。
生理学简答题重点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包括细胞、器官和系统、整体三个水平。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
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相对稳定,即稳态。
4.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在机体的所有调节方式中占主导地位。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肽类和细胞因子等),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3)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5.生理功能调节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原理来理解,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是较重要的概念。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在受控部分的状态尚未发生改变之前,机体通过某种监测装置得到信息,以更快捷的方式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用以对抗干扰信号对受控部分稳态破坏,这种调控称为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各种物质的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分两种: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经通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分两种: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出胞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生理学简答题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肾脏:参与酸碱平衡,水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肺脏:通过呼吸,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
血液: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等。
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
如瞳孔对光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而弥散。
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Na+、K+、Ca++等.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Na+泵、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葡萄糖分子,氨基酸分子等。
4。
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1)黏附: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血小板聚集成团,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
生理简答题
?肾小球体积较大
?入球小动脉的口径小于或等于出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不仅形成缠绕邻近的近曲小管或远曲小管的网状毛细血管,而且还形成细而长的U字形直小血管,直小血管可深入到髓质,并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11 试述丘脑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答:
丘脑接替除嗅觉以外的的所有类型感觉,并根据机体的行为状态对所接受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相对应的部位。
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的纤维联系。 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形成特定感觉。
2.在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处的主细胞主要通过钠离子选择性离子通道易化扩散的方式进行钠离子的重吸收。吸收后的钠离子同样通过Na+ -K+泵的作用维持细胞内的低钠水平。
8.试述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理。
答:
光照时,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首先出现视黄醛分子构象的改变,视紫红质分子中原有的11-顺型视黄醛变为全反型视黄醛。视黄醛的分子构象改变将导致视蛋白分子构象上的变化,经过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另外,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使机体的产热量减少。
3.请根据所学的生理学知识谈谈机体在寒冷雪山上如何适应恶劣的天气。
答: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使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使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机体处于寒冷雪山上时,散热增加,机体的体温趋于下降,使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代谢增强;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即寒战以增加产热量。此外,发汗中枢的活动减弱,发汗停止,使散热量减少。通过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机体达到体热平衡,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另外,机体也可以通过行为性调节采取保温措施等使机体适应寒冷雪山环境。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生理学简答题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
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
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
说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
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到达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
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
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
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
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
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4.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为什么?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
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
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5.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
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6.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1)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除极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增加,自律性就增高,反之,自律性就降低。
(2)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
最大舒张电位的绝对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就减小,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则降低。
(3)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由最大舒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缩小,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7.有哪些方法可加速或延迟血液凝固?加速血液凝固的方法有:(1)向血液中加入Ca2+,因为Ca2+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
(2)让血液接触粗糙面,如用纱布压迫出血组织,这是因为粗糙面有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发挥其凝血功能。
(3)适当加温,如温盐水纱布止血,因为合适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凝血因子的活性。
对于凝血过程缓慢的机体,可补充Vitk,使血液凝固速度恢复正常。
延缓血凝的方法主要有:(1)加Ca2+络合剂,去除游离的Ca2+,如草酸钙,枸椽酸钠。
(2)血液接触光滑面,如内面涂硅胶的试管,不利于凝血因子激活和血小板发挥作用。
(3)降低温度,使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
(4)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Ⅲ。
因为抗凝血酶Ⅲ可使凝血酶等失活,而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8.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和消化的主要部位?小肠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上都起重要作用。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是全面的和最后的。
因为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作用,各种需消化的营养成份均最后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还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的运动对促进化学性消化和吸收都有重要作用。
一般食物在小肠停留3~8小时。
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
9.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是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包括: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交感神经舒血管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10.何谓去大脑僵直?其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机理: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作用和下行抑制作用保持着协调平衡,其中下行易化作用稍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其发生是因为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联系,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增强,肌紧张亢进,造成了僵直现象。
当人类患某些脑部疾病时,也会出现类似去大脑11.当通气—血流比值不匹配时,对肺换气有什么影响?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气充分交换;通气—血流比值减小,就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交换。
这两种情况都妨碍了气体的有效交换,造成肺换气的功能下降,机体就会以深快呼吸来补偿。
12.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引起贫血的原因是什么?食物中铁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密切关系,两者同时被小肠吸收,若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就会引起机体对铁的吸收减少,这样就会导致机体的缺铁性贫血。
13.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有什么影响?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的影响有:(1)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同时收缩,且前者收缩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尿的生成减少。
(2)刺激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释放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3)增加近段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14.何谓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适应现象?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指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称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成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器适应是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
15.试比较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
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比较有:(1)皮肤痛是快痛,定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内脏痛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2)皮肤致痛的刺激是切割、烧灼等,能引起内脏痛的刺激是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
16.激素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试举例说明。
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如:生长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均能提高血糖,在升糖效应上有协同作用;相反,胰岛素则能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有拮抗作用。
17.什么是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有何生理作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它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易受药物阻滞。
18.阈电位和阈刺激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9.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什么?其传导速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途径: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延搁)→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里肌、心室肌特点和意义:当窦房结发生兴奋后,兴奋经结间束和心房肌传布到整个心房,与此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通过结间束迅速传到房室交界,约需0.06秒。
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约需 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的“延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使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只有当心房兴奋收缩完毕后才引起心室兴奋收缩,这样心室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20.人体的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
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般说来,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如,平均动脉压在10.7~24kPa内升降时,肾入球小动脉会相应地发生收缩或舒张,以改变血流阻力,使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21.生理条件下冠脉血管的血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在肌肉运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心肌代谢活动增强,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此时机体主要通过冠脉血管舒张来增加冠脉血流量,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
在各种代谢物中,腺苷起最重要的作用。
(2)神经调节:迷走神经的兴奋对冠脉血管的直接作用是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