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起源和含义

合集下载

第八章 法的起源、两大法系、法律移植

第八章 法的起源、两大法系、法律移植

(二)契约说
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 之前处于自然状态, 后来为了安全,为了 生产发展,为了社会 安定和发展等原因, 人们相互间缔结契约, 通过缔结契约人们放 弃、让与部分自然权 利,组成政府,这最 初的契约是法律。
(三)禁忌说。
1、谢苗诺夫说:“禁忌是比一般原始社会的禁规更为古 老的社会规范的变种,是最古老的社会规范。”, 2、近年来,许多中外学者也开始认同这一观点,如“禁 忌是法律诞生前的公共规范”,或“禁忌是法律的前身”
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例如菲律宾、南非、英国的苏格兰、 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国家或地区,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他们的法律一般兼有西方两大法系传 统的特点。
在亚洲、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也往往兼有某一西 方法系和原先的宗教法系的特征。例如,印度的法律主要属 于普通法法系,但又属于印度教法系。叙利亚的法律主要属 于民法法系,但又属于伊斯兰教法系。
(3)这些国家主要有拉丁族和日耳曼族人构成,故称为 罗马-德意志法系。
(4)法系的内容主要是民法,法系的代表性法律文献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和《法国民法典》等都是法典,故 称为法典法系。
2、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和地区
主要有法德两国为代表的很多欧洲大陆国家, 包括意、比、西、葡、荷、瑞士、奥地利等。还 包括法、西、荷、葡四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和地 区,还包括日本、泰国、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 国。
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 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 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 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
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
答案及解析:B
法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社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法律是一项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涉及个人、政府、组织和社会各个方面。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取决于不同的学说和观点,但总体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规范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

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具有法律资格的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规则和准则。

它是社会共识的产物,目的是建立秩序、维护正义并解决争议。

法律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规范行为法律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这些规则可以包括行为的允许、禁止和要求,旨在保护个体的权益和公共利益。

2. 确定责任法律确定个体和组织在特定行为中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将责任明确地归属于特定的行为主体,法律确保了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从而为受害者提供补偿和制裁违规者。

3. 解决争议法律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机制来解决与行为相关的争议。

通过司法系统,法律确保了公正和公正的争端解决程序,并通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和判决,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和合理的解决方法。

4. 维护正义法律是确保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关键因素。

它通过禁止和制裁不公正行为,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本质是由法律的几个基本方面组成的。

这些方面包括法律的起源、目的、特点和功能。

1. 起源和源于社会法律的起源是社会的产物。

它由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秩序制定和实施的。

法律的制定通常依赖于各种因素,如历史、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

2. 目的在于公正和秩序法律的目的是确保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它通过规范行为和解决争议来实现这一目标。

法律为个体和组织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权益保护,并确保他们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对待。

3. 特点是具有强制力和效力法律具有强制力,意味着它对社会成员有明确的约束力。

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将面临法律制裁。

此外,法律具有效力,即法律有效地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4. 功能是在社会中起指导和调节作用法律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1.1法的概念和起源

1.1法的概念和起源

1.1法的概念和起源1.1.1法的概念(1)法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通俗地讲,法是社会生活中判断人们行为是与非的一种界限,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律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狭义的法律则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广义的法律是指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1.1.2法的起源(1)古代的法律人类最初的法律脱胎于原始氏族规范。

原始规范是氏族习惯,是简单的、非正式的,同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的状况相适应。

原始规范的实施主要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习惯、氏族首领的威信,原始规范中没有权利和义务之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社会秩序,其调整范围也以血缘关系为界限。

古代法分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两种。

公元前18世纪的《汉穆拉比法典》是奴隶制社会古巴比伦法的代表,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基本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

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夏商王朝。

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初期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制法典。

秦汉以后历代都有统一的系统法典,唐律更以其体系严谨、内容详备、风格成熟成为封建制法的典范。

欧洲封建社会地方习惯法、罗马法、教会法、城市商法以及国王的敕令多种法律形式并存。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虽有所侧重,但一般都经历了由分散的地方习惯法向全国统一的成文法的发展过程。

奴隶制法的共同特征是:根源于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和奴隶制国家的阶级本质相一致;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严格维护奴隶制经济基础,特别是奴隶主阶级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占有,并确立奴隶主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统治。

法的名词解释

法的名词解释

法的名词解释法是指一套规定和准则,被制定和执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机制和原则。

它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石,无论是在家庭、国家还是国际层面,法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法这个概念的不同方面,并尝试理解其深层含义。

一、法的起源与发展法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部落可能依靠习惯和长老的权威来解决纠纷和维护秩序。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权力集中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法的概念逐渐形成。

古代文明中,如古希腊罗马法、孔子的礼记等,为法提供了早期的篆刻。

这些古代法律体系不仅影响了他们所在的地区,也对后世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现代法的发展则始于欧洲中世纪的盛期。

当时,王权开始崛起,君主法取代了以前的宗教法和习惯法。

以英国为例,十二世纪的《大宪章》是现代法的重要里程碑,它首次确立了统治者也要遵守法律的原则。

二、法的特征和原则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许多特征和原则。

1. 公正:公正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律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在法律面前平等地得到公正对待。

2. 可预见性和确定性:法律应该是明确的,使人们能够预测和理解其后果。

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

3. 守信:法律要求个人和组织遵守合同和诺言。

它鼓励各方履行义务并维护公正的商业行为。

4. 力量和强制性:法律是强制性的,违法行为将受到惩罚。

它有着一定的实施力,使人们遵守规则。

5. 变革和适应性:法律需要不断变革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法律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问题。

三、法的类型和层次法可以根据其适用范围和权力关系来进行分类和分级。

1. 国家法和国际法:国家法是一个国家内的法律体系,而国际法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原则和规则。

国际法在处理跨国纠纷、合作和联盟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民法和刑法:民法是涉及个人和私人关系的法律,如合同法、家庭法等。

刑法则涉及犯罪行为和对其的处罚。

3. 宪法和行政法:宪法规定国家的基本权利和责任,行政法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运作和行为。

论法的起源

论法的起源

论法的起源作者:郭桂香【摘要】古今中外的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及其与法的本质学说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和对应的关系,如神创说就与法的本质的神意论观点一致,是神学法学的主要内容;契约说则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与法的本质的理性论观点紧密联系。

我们在理解了发的起源、法的产生的标志以及和法的本质以后得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法产生的基础。

从而看出法的起源国家说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私有制阶级国家法法律目录:前言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与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1、对法的起源的各种法律学说简介。

2、法与法律的区别。

二、法起源的含义三、法所产生的过程与标志1、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

2、特殊公共权力系统即国家的产生。

3、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

4、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四、法的起源国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误解和歪曲五、结论后记参考文献:【前言】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关于的法的起源,主要从法的概念,法产生的根源,法产生的标志,以及对于法起源国家说这一论点的比较,得出法的起源国家说这一论点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观点是:法的起源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继而出现了国家,在国家制定与认可后上升到了法律。

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本文进行论述。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与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1、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对于法的学说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1)神创说这一学说认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类力量的创造物,各种各样的神为人类创造法。

在西塞罗看来,作为最高理性的自然法来源于“上帝的一贯的意志”;人定法是自然法在世俗社会中的体现;法律是从自然产生的,自然法来自神的理性,人定法源于自然法。

中世纪神学政治的鼻祖奥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

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

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

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指导法的起源是古代⽂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类社会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们⽇常交往的渐趋频繁,尤其是社会关系的⽇益复杂化⽽出现的。

尽管某些简单的调整民事经济关系的伦理习惯或⾏为规范可能起源较早,但相对系统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国家法的产⽣,则只能出现在相对复杂的政治组织或国家产⽣之后。

在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族社会,聚落组织与社会关系⽐较简单,并不需要借助法律制度等国家机器调整规范,社会长期处于“刑政不⽤⽽治,甲兵不起⽽王”[①],“⽆制令⽽民从”[②]的状态。

当时,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主要依靠⽒族内部的原始民主精神和初民们长期形成的⽣产⽣活习惯与伦理道德规范,并以群体组织规则、⽒族⾸领威信及社会舆论监督等为保障。

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切都是有条有理的。

⼀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的全体即⽒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族相互解决”。

“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今⽇更多”,“可是,丝毫没有今⽇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

⼀切问题,都由当事⼈⾃⼰解决。

在⼤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切调整好了”[③]。

在⼀些极端场合,有时也以决⽃、复仇或战争等⽅式解决⽭盾、纠纷与争端。

但这完全是在民主、平等的名义下进⾏的,丝毫不具有征服、奴役或压迫性质。

随着⽣产⼒⽔平的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前5000年左右起,⼈们的劳动⽣产率已能创造出维持简单再⽣产之类的最低消费需要之外的剩余产品,并且迅速转化为社会财富,逐渐被某些⽒族⾸领据为⼰有。

最晚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社会劳动分⼯⽇渐扩⼤,脱离⽣产领域的商⼈阶层和从事精神⽣产的宗教神职⼈员以及从事脑⼒劳动的管理⼈员相继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及社会分层⽇趋显著。

少数垄断社会资源的上层⼈物,为了维护⾃⾝的特权利益,调整和解决⽭盾冲突,开始建⽴国家机器,法的起源也就应运⽽⽣。

法硕笔记---法理学

法硕笔记---法理学

法律硕士—法理学知识体系:第一部分(一~四章):法学的基本原理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学和法产生和发展的理论;第二,法的概念;第三,法的本质;第四,法的特征;第五,法的作用。

第二部分(五~八章):围绕立法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九~十二章):围绕法律的贯彻实施所涉及一系列理论。

第四部分(十三章):法治建设的理论。

第五部分(十四章):法与社会的关系(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一章:绪论(法学和法理学)一、法学(这部分重点掌握):1、主要有三个问题:概念、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点(与旧法学的特点)。

2、概念(研究法或者法律现象)。

3、法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1)法学和法不是同时产生,法产生在前,法学是在法发展一定时间后才产生;(2)法产生的条件:1)大量的法律现象出现;2)要有专门的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出现。

(3)法学产生的时间: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产生法学,主要表现为法家和儒家的思想;在西方国家,最早产生在古希腊,真正独立为一个部门的是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大约公元前5世纪),三大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

(4)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旧法学的区别):1)指导思想不同;2)阶级基础不同;3)法学的产生到发展是否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二、法理学(不是重点)第二章:法的本质和特征一、法和法律的名称(一般意义上和特殊意义上的法即国法意义上的法---国家制定法、国家认可的习惯法、法官判决书形成的判例法、教会掌握国家政权形成的法,本部分了解);二、法的本质(重点):主要涉及法到底体现谁的意识,代表谁的利益1、★马克思主义对法的本质的看法:(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2)基本观点:1)法根本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也要体现一部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2)法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或者少数人的意志;3)法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法理概述

法理概述
❖ 一、法的起源 ❖ (一)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 (二)法的起源经历了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
再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 ❖ (三)发的起源过程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
范的深刻影响
❖ 二、法的发展
❖ 1、在发展模式上,有进化论和建构论之分。 ❖ 2、在发展道路上,有本土化和国际化两种道
路选择。
❖ 三、法律的基本特征 ❖ (一)特殊的社会规范 ❖ (二)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 ❖ (三)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
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 (四)法律是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社会规范
❖ 四、法的作用 ❖ (一)法的社会作用 ❖ 1、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 2、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使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能够正常有序的
观的有( )。 ❖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B.法律所体现的是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意
志,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 ❖ C.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
定的。 ❖ D.法律是神意的体现 ❖ 2.法律的基本特征包括( )。 ❖ A.特殊的社会规范 ❖ B.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 ❖ 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
❖ 3.法律是由( ) 保证实施 ❖ A.社会舆论 ❖ B.道德 ❖ C.国家强制力 ❖ D.个人力量 ❖ 4.法律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宗教 ❖ B.道德 ❖ C.武力 ❖ D.社会生产力
)。
❖ 5.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 )。 ❖ A.原始习惯的发展 ❖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C.智慧的提高 ❖ D.阶级的对立 ❖ 6.在法律发展模式上,可以分成( )。 ❖ A.进化论和建构论 ❖ B.本土化和国际化 ❖ C.内源型和外源型 ❖ D.进化论和国际化

《法的起源和含义》课件

《法的起源和含义》课件

法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总结词
法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认为法是政治权力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政治和经济因素对 法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法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理论认为,法不仅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这种理论认为,政治权力和经济发展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法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因素 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而经济发展则可以推动法律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同时,这
01
02
03
保护合法权利
法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 受侵犯。
维护社会秩序
法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 平衡。
保障国家安全
法通过制裁危害国家安全 的行为,保障国家的安全 和稳定。
评价作用
评价个人行为
法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 和义务以及违反法的后果,为评 价个人行为是否合法提供一个标
法律的规范性定义
01
02
03
04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普 遍约束力。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 为规范。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 来调整社会关系。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违反法律将受到相应的制裁

03
法的特征
国家意志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反映国家意志的规范。
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体现国家对社会的统治和管 理。
宗教对法的影响:宗教 观念有时会影响法律的 制定和实施,尤其是那 些强调仁慈、宽容和正 义的宗教。
两者的关系复杂性:然 而,法和宗教之间的关 系并非一成不变,会受 到历史、文化和社会变 迁的影响。在某些社会 中,宗教和法律可能紧 密结合;而在其他社会 中,两者可能存在明显 的分离。

法的产生与起源

法的产生与起源

中华法系特点 首先,表现为以专制制度、宗法等级特权为特征的 法律。 其次,中华法系的法律具有统一、封闭的特点。 再次,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 最后,重刑轻民、诸法合体的法律传统。
法的继承 1、法的继承:是指不同历史 类型的法之间的延续、相 继,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 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 继受。 2、法的继承的理由与根据 a.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 性 b.法律的相对独立性 c.法是人类社会共同文明成 果 d.历史事实可以验证 3、法的继承的内容
力、对制定法的解释等方面有差别,但也不应将这种差别 看作是绝对,因为这不符合它们后来的发展和现状。在当 代,由于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两大 法系的各国法律在法律技术、法律方法等方面有不断靠拢 的趋势。
四、其他法系 伊斯兰法系
伊斯兰法系的概念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又称穆斯林教,是公元七 世纪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所创、所传的一种宗教。伊斯兰法— —阿拉伯语为“沙里阿”——是来源于神的启示的规则的总体, 泛指以伊斯兰教义为基础的法律,而伊斯兰法系则是指所有伊
法的产生的共同规律
1、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
2、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 3、由法律、道德、宗教混为一体,逐步 分化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规范
原始习惯
反映的社会 关系不同 体现的意志 不同 实施的方式 不同 适用的范围 不同 氏族内部血缘关系 反映全体成员的共同 意志 凭借人们内心的信念 ,氏族首领的威信等 来实施 以血缘关系为标准
现代民主构成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遵循程序”,又叫程 序原则。现代民主构成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保护少数”,又
叫少数原则。
民主与法制的一般关系
第一,民主和法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第二,民主和法制相互渗透,彼此补充。

浅析中国“法”的历史起源

浅析中国“法”的历史起源

浅析中国“法”的历史起源2019-03-15[摘要]法的产⽣是随着⽣产⼒的发展⽽出现的,在国家出现以前,⼈类是依靠原始的⽒族习惯来维持⽒族秩序的,⽣产⼒的发展使得国家出现,⽒族习惯也逐渐演变成为习惯法,随着⽂明程度的提⾼,⽽渐变为成⽂法,夏朝的建⽴及夏朝法律的颁⾏则使得中国的“法”正式诞⽣。

[关键词]法,起源,夏朝,《禹刑》关于中国之“法”起源于何时,有多种说法,《商君·画策》记载起源于黄帝时期;《尚书》记载起源于尧舜时期;《左传·昭公六年》、《汉书·刑法志》皆记载起源于夏代。

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的出现应该是在随着⽣产⼒的发展,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法才正式形成。

因此,笔者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度对中国“法”的起源作⼀简单的分析。

⼀、法字含义的由来关于法的含义,⾸先从“法”字来看,在甲⾻⽂中⽬前还未发现。

西周的铜器铭⽂中已有法字,写为“■”,战国时期简化为“法”,不过古体字的“■”⼀直保留⾄秦汉时期。

但是当时的“■”字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之意,主要是假借为“废”字。

《经籍估纂》中将“废”引申为“发”,“发”引申为“伐”、“罚”⼀⾳。

“罚者,伐也”,并引申为今法律意义的“法”。

⽽《说⽂解字》中对“法”字的解释为:“■,刑也。

平之如⽔,从⽔。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

”“伐”、“罚”、“⽔”、“■”,这其实都蕴含了“法”的来源,是法的组成之意。

包含了早期国家在军事征伐中的军令,惩罚和对社会秩序等⽅⾯的规范。

经过历史的演变⽽有后来之意义,即“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保证执⾏的⾏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

”⼆、⽒族习惯向法的转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着起源、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过程,同样⼈类的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

⼈类出现之后,经过千万年的演变和社会⽣产⼒不断的发展⽽最终产⽣了法律。

⼈类社会最初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在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群之后,进⼊到⽒族公社会阶段,先后分为母系⽒族和⽗系⽒族两个阶段。

“法”字释义——以《说文解字》为据

“法”字释义——以《说文解字》为据
是 “ 法 ” 的含 义 。 “ 法” 的含义 ,从 不同 的角 度有不 同的解释 ,不 同的学 者也有不 同的解释 ,有西方法学 家的解释 ,也有 马克 思主义
法学 的解 释。但 这些解释对 于普通 百姓来讲过于深奥 ,过于 复杂 ,普通 百姓听起来也没有 多大兴趣 ,在普法过程 中我们 必须清楚受众 的基本 情况或文化素质 ,有针对性 的进行法 制 宣传和教育 。在 什么是 “ 法” 的问题上 ,我们可 以从 中国古 代文化 的发展 、文字的起源 的角度 去解 释 “ 法” ,贴 近生活 、 贴近 中国实 际 ,比起 深奥 的法学理论 ,说 不定能起到更好 的 效果 。 作 者一直以来有这 么一个 观点 : 认识一个事物 可以从 它 的 “ 字 ”的起源 ( 或写法 )去认识 ,刨 去该 事物在后天发展 过程 中人为加入 的各种信息 ,我们反 而能更 深刻 的认识一个 事物的本来 面 目,甚至发掘 出该事物 的本 质属性 ,这个道理 对于认识什么是 “ 法” , 特别是 中国语 境下的 “ 法”同样适用 。 本文仅就 “ 法 ”字的本身人手进行分析 ,不去介绍各种专业 的 、深奥的 “ 法 ”的理论 ,试图让普通群众也 能较为深刻 的 理解 什么是 “ 法” 。 我们 如今使 用的文字均为简化字 , 虽然 简化字方便 使用 , 但在方便 的同时也使 得一个字 的 “ 望字 生义”的作用被简化 了 。古代法字 的写法 为 “ 瀵” ,在东汉人许慎 的 《 说 文解 字 》 里 ,“ 渡 ”是这样解 释的 : “ 漳 ,刑 也。平 之 如水 ,从水 。麂所 以触不 直 者去 之 , 从 去。 …‘ 水 ,准也 。 …‘ 扁 ,解 腐兽也 。似 山牛一角。古者决 讼 ,令触不直。 ” 潼字 由三部 分组成 即 : “ ” 、“ 扁”和 “ 去” 。这几部分 均有 其独特 的含义 。根据 《 说文解字 》的解 释 ,下面做一一 分析 : 首先 ,“ 渡 ,刑也 ” 。在古代 “ 漉 ”和 “ 刑 ”是 通用 的 , 古代 的 “ 刑”含有模范 和秩序之意 ,即人 民要遵 守规定 、守 模 范 ,遵 守社会秩序 。同时 “ 刑”还有惩罚 之意 ,当有人不 遵守模范 、破 坏秩 序的要受到制裁或惩罚 。 其次从 偏旁 “ ”来 看 ,为水 的含义 ,在 《 说文解 字 》 中许慎对 “ ”有 两个 解释 : 为“ 平之如水” 。 此处的“ 平” 根据其语境可 以理解 为“ 公

法理学快速记忆图

法理学快速记忆图

法理学快速记忆图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一)法、法律的含义1、西语中法与法律的区别2、我国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二)法的本质1、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1)国家阶级意志性(2)物质制约性(三)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任命行为的规范法的规范性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国家意志性、普遍适用性3、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国家强制性二、法律的起源和演进(一)法律的起源1、起源的原因(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2)法律又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3)法律由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二)法律的演进1、古代法2、资本主义法资本主义法两大法系3、社会主义法三、法律的作用(一)法律作用的含义1、含义(1)法律作用的概念(2)实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的体现2、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区别(1)考察基点(2)作用对象(3)存在方式(4)所处层面(5)发挥作用的前提(二)法律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本人的行为(1)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3)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2、评价作用他人的行为专门性评价和一般性评价3、预测作用人们相互间的行为4、教育作用一般人的行为5、强制作用违法犯罪行为1234下一页。

法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法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法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主义法的作用一、法的起源研究法的起源就是要认识:在人类历史上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由于什么原因产生了法?目的是通过历史考察来看什么是法。

在这里,对法的起源问题也不需要讲很多,因为有关的基本原理在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等著作中也都讲到过。

在人类第一个社会—原始社会,并没有法。

那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大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剥削、阶级,也没有国家和法。

那时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但这并不是阶级社会中的国家;有氏族首领,但他们并不是阶级社会的国王或总统。

那时有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即习惯(它与道德、宗教规范溶合在一起),如禁止氏族内通婚、实行血族复仇等。

这种行为规范主要依靠氏族成员自觉遵守和氏族首领的威望来维持,但也有外在压力,也有强制性,违反这种规范也会受到很严厉的制裁,例如驱逐出氏族之外的制裁,这在当时条件下无异于判处死刑。

但这种行为规范并不是阶级社会的法律。

法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才出现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了私有制、剥削以及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阶级—奴隶和奴隶主,氏族组织也由国家所代替。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中对这一历史过程曾作过详细的分析。

总的来说,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具体地说,法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总是对立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就需要一种能反映本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法。

另一个原因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愈来愈复杂和增多,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的那些极为简单的行为规范已不适应了,因而就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范—法。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是公元前四千多年前古代埃及的法,但是这种法并没有流传下来。

“法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法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法学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法学起源很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古罗马时代,就都已有了法学的著作。

中国秦代以前的“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汉代以后的“律学”,都是论述以刑罚为主的法律问题的学说。

西方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原意是法律的知识或法律的技术。

至于法学(即法律科学,英语为science of law、德语为Rechtswissenschaft)一词,到了近代才广泛流行于西方各国,在中国是19世纪末西方文化传入后开始使用的。

法学概说法学的性质和任务法学随着法的出现而出现。

自从社会上有了法,特别是有了成文法以后,也就有了法学。

恩格斯说:“随着立法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个职业法学者阶层形成起来了,同时也就产生了法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9页)。

这是因为,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了法,除了运用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外,还得对法进行宣传、解释和辩护,求得法的更圆满的实施;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法的内容和形式、法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谋求制定更恰当的法,使它更能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因而统治阶级中就有一些人专门为法进行说教,发表许多关于法的言论和文章,有的还写了专著。

这就是统治阶级的法学,既是阶级统治所需要,又是属于统治阶级所有。

由于法的实施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了干预,影响及于社会各阶级,统治阶级以外的其他各阶级也都对法有所反应,有所议论、批评,以至反对。

这些意见形成了他们的法律思想和法学。

可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的法学才能取得支配的地位而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违反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学,往往被压制、禁止。

但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是有消长的。

代表新生产方式的阶级的法律观点,起初虽然是微弱的、被压制的,但随着这个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经过革命取得了政权,他们的法律学说也就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学,发挥着指导新法的制定和维护新法的作用。

法的概念与历史发展ppt课件

法的概念与历史发展ppt课件

法的概念与历史发展ppt课件目录•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法的本质与功能•法的渊源与分类•法的运行与实施•法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01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法的定义与内涵0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02法的内涵包括法的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力和权利义务一致性等方面。

01020304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力法的基本特征法是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行为的标准和模式。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法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文化法与道德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法对政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政治也影响法的内容和实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同时,法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法对文化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文化也影响法的制定和实施。

02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宗教、道德规范的演化法的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各种社会共同体,如氏族、部落等,这些共同体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维护秩序和平衡各种利益,法律应运而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阶级利益,法律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早期的法律往往与宗教、道德规范相互交织,许多法律规范是由宗教戒律和道德规范演化而来。

成文法时期随着国家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法律开始以法典、法律条文等形式颁布实施,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习惯法时期早期的法律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即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律法制法律一词的由来

法律法制法律一词的由来

法律法制法律一词的由来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制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并遵守的重要规范。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考虑过“法律”这个词的来源和其背后的含义。

在本文中,将跟大家一起探讨法律法制法律一词的由来。

法律法制法律一词的源于拉丁文“lex”。

在古罗马时期,“lex”即为法律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法典》(Codex)这本由意大利之子叶根尼乌斯编纂的法律书中。

罗马时期的法律治理非常庞杂,通过Codex的整理,罗马法被形成并流传至今。

法律法制法律一词的起初并没有具体的定义,只是作为广义的计划、规定或规章的代称。

在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形成了自己的法律体系,秦朝时期的法律最为严格规范,被称为“秦律”。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从而使整个国家的法制更为完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触角向各方面蔓延开来。

法律的形成出现了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君主或统治者发布命令实施;另一种则是由议会或民众共同制定并颁布。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益,以及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

在中国,法律法制法律一词的由来与西方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的法律法制通常以“律令”为代表,即统治者通过发布律令来制定法律规范。

最有代表性的律令是唐朝时期的“唐律”,该律对犯罪和刑罚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法律的制定。

伴随着法律的发展,法制逐渐形成并成为法律的依据和约束。

所谓的“法制”指的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整套组织与机制。

它包含了法律组织的层级关系、法律实施的程序以及法律权威的认可等方面。

法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法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为了维护秩序和公平,部落或社群内出现了各种规则和约定。

这些规则和约定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法律,并透过执法机构的执行得以强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法制越来越重要。

法律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

为什么法名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法名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法名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法名的起源与含义佛教中的法名,是指在剃度成为僧侣或尼姑后所取的名字,它具有追求解脱与修行的含义。

法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当时佛陀要求所有弟子放弃世俗的姓名,以示对修行的彻底投入。

因此,法名不仅是一种标识,更是对在修道路上所追求的境界以及修行旅程的象征。

二、法名的意义与功能1. 显示对佛陀教诲的尊重佛教信徒取法名,是为了表示对佛陀及其教诲的尊重与崇敬。

佛陀的教诲是佛教信徒修行的指南,通过取法名,信徒将自己与佛陀的教诲相联系,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遵循佛法,融入佛教修行的道路。

2. 帮助修行者超越尘域法名的取用是佛教信徒避免染污尘域的一种方式。

法名通常取自佛经或具有佛教意义的词语,它不仅能够让信徒心无杂念,专心修行,还能够帮助信徒超越尘域,追求心灵的纯净与解脱。

3. 增强修行者的身份认同法名作为一个唯一的标识符,能够增强修行者的身份认同感。

法名的选择通常会结合修行者个人的特点与修行目标,使得每个修行者都能够找到与自己心灵共鸣的名字。

这样,当修行者被称呼为法名时,他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佛教徒的身份。

4. 提示修行者的修行历程佛教信徒的法名通常与其修行历程有关。

法名可以通过其字义或字音来提示修行者的修行历程、修行目标以及修行心境。

例如,一位取名为“般若”的信徒,意味着他正专注于智慧的修行;而一位取名为“慈悲”的信徒,则表明他更注重慈悲心的培养。

因此,通过法名的选择,修行者和其他佛教徒可以对修行者的修行进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法名的选择与意义1. 法名的来源佛教徒的法名通常有多种选择的来源,包括佛教经典、佛教名人或具有佛教意义的词汇等。

在佛教传统中,一些经典中的名字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因此常常作为取法名的依据。

2. 法名的意义佛教法名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取名者通常会在取名时注重其内涵的表达。

法名可以包含修行者追求的境界、修行目标、内心的愿望等。

通过取名的方式,修行者能够将自己的修行目标以及对佛法的理解融入其中,使之成为自己精神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灋字的组成
三、去,“人相违也”。去即对不公正行 为的惩罚。
1、去即离开。法字是“去”与水的结合, 从字面意义上讲,即为离开水,表明了法具有一 种惩罚的功能 。
中国古代就有一种刑罚:流放。流放之刑的 起源虽然很早,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制,直 到南北朝后期流刑开始进入五刑体制,占据其中 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隋唐之际,以徒流刑为中 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流放 之刑一直影响到清末。
廌的传说
《上古神话演义》记载了黄帝战蚩尤的故事: 蚩尤原本是东方九黎族首领,归顺炎帝后,
由炎帝给予赐姓姜。传说蚩尤长着四只眼睛六只 手,人身牛蹄,头上长着锐利的犄角,耳边鬓毛 硬如刀剑,以铜块、石头和沙子当饭吃。所以, 《楚辞·招魂》中说:“(东方)长人千仞,惟 魂是索些”。蚩尤共有八十一个兄弟,人人铜头 铁额,个个凶猛异常,而且还能摄取他人的灵魂。 蚩尤开山挖铜打造戈、矛、箭和弓等各种兵器, 调集兵马,胁迫苗民从军,并网罗山精水怪、魑 魅魍魉,气势汹汹地准备向黄帝发起进攻。经过 多次(有的说是三次,也有说是九次)战争,黄 帝最终打败了蚩尤,统治了黄河流域。
2、去字起源。 去字的象形文字是: 上面是箭,下面是弓, 拉弓射箭,弓箭分开, 所以去的本意为离开。
左面这个字为夷的象形文字, 它的本意为证据的意思,即 弓与箭是在一起的。
所以去的意思还有一 层就是寻找证据。
总结
(1)法是一种判断是非曲直、惩治邪恶的 (行为)规范,是正义的、公平的。(2) 法律是一种活动,是当人们相互间发生争执 无法解决时,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种审判活动; 是当人们的行为不端、不公正时,由圣兽行 使处罚的惩罚活动。(3)法律的产生、实 施离不开廌这一圣兽,它是社会权威力量的 代名词,是社会强制力的代表,没有圣兽作 为切实保障机制,法律没有神圣性,无法发 挥出它的功能、威力。
法的起源和含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灋, 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 不直者去之,如水,所以从水
喻示法象水一样平,是 为公平、公正。
灋字的组成
二、廌(音zhi),一种独角神兽。
《说文解字》:“解廌,兽也。似山 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 从豸者。凡廌之属,皆从廌。”《后 汉书》说:“獬豸神羊,能辩曲直。”
但是依然有不断的纷争,社会依然不 太平。相传蚩尤凶狠残暴,老百姓都惧怕, 于是,为了起到平息纷争的效果,黄帝发布 假诏:“命有司”—即任命蚩尤掌管全国司 法工作,并把他的画像发往全国各地,这下 纷争少了,社会安稳了。此后蚩尤的画像便 流传下来,逐步演化为现在的独角神兽,即: 廌。
后来,廌为图腾动物,一角之圣兽,代 表正直、正义、公正,或说是正义之神(性 直恶曲),具有审判功能、职能,能为人分 清是非曲直、对错,助狱为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