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第五章种内与钟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钟间关系

5、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是指动物种群众各个 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
ⅰ等级稳定的鸡群生长快,产蛋多;不稳定的由于 个体间经常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
ⅱ优势个体在食物、场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 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产后代的机会,有 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 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 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 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 生生态位分化。
❖ 4.竞争模型:Lotka—Volterra 模型
⑴模型假设:两个物种单独存在时呈 Logistic增长模型。
增加了两个竞争系数α、β,也为常数 (α为物种2对物种1产生的竞争抑制效应, 表示每一个物种2个体所占空间相当于α个 物种1个体;β为物种1对物种2产生的竞争 抑制效应。)
②、保卫的方式:鸣叫,气味标志,特异 的姿态向入侵者宣告领域范围。
③、领域行为:以威胁或直接进攻趋赶入 侵者等。
④、保护领域的目的:保证食物资源,营 巢地,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⑤有关领域性的原理:
ⅰ、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P97图5-5)。
ⅱ、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者>食草者
ⅲ、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繁殖节 律而变化。
日本学者Yoda等(1963)把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 平均株重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用下式表示:
Wcda
❖ W 与d成反比。随着d的增加,个体间会发生株形大 小的分化,如果密度再增加,则出现个体死亡的现 象。
❖ 英国生态学家研究发现常为-a为-3/2,故将该公式 称为-3/2幂定律— -3/2自疏法则。
D、雌雄花随个体发育而变化:当个体由小 变大时,先有雄花,后有雌花,如多年生草 本三叶南星:由大变小时,先有雌花,后有 雄花;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 ○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互利共生——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后分 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 狭义的捕食
➢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
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同
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 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4)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生态位移动是 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种群的生态位 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7,Vol.23 No.3
5)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生态位分 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 度。这是竞争的结果。
在三角形K1 E K2 / 中,种群1不能增长,种群2继续 增长, 三角形K2EK1 /α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继 续增长。N2和N1出现稳定的平衡点。
K2
K1/α
dN2/dt=0
E dN1/dt=0
K2 /
K1
K1 >K2 / (N1),K2> K1 /α(N2):不稳定共存
在三角形K1 E K2 / 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 继续增长, 三角形K2EK1 /α中,种群1不能增长, 种群2继续增长。N2和N1出现不稳定的平衡点。
性状替换 (character displacement): 生态位收缩导致 形态性状发生变 化的现象。
案例:燕鸥的性状替换
三、 共位群
共位群(guild):同资源种团,以相同方式 利用相同资源的所用物种,这些物种的生态位 相似,并且种间竞争很弱,在生态位研究视为 一个整体。如分布在池塘和湖泊的慈姑、泽泻、 芦苇等。
Gause1934,通过草履虫实验,提出了著名的 竞争排斥原理,即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不 可能实现共存。
Hutchison1957,一个特定群落中与物种适应 性有关的环境大小就是它的生态多维超体积。 未考虑竞争作用和资源限制,称为基础生态位 。后来加进了竞争和资源限制作用,称为实际 生态位。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捕食和被捕食 等关系,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
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两种不同的 植物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
竞争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展开竞争,从而影响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总结词
狼捕食兔子以获取食物,而兔子为了生 存则尽可能避免被捕食。
VS
详细描述
狼是兔子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健康的成年 兔子。兔子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敏锐的感 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逃 避狼的捕食。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的进化 ,维持了生态平衡。
森林中树木间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0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 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蜜蜂通过花朵获得食物,同时帮助花朵 授粉。
总结
互利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种生物彼此提供对方所需的好处,共同 生存和繁衍。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 ,某些昆虫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寄主死亡。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 (三) 生态位理论 1.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2. 由于环境条件,生态位也会出现重叠与分 化
3. 比较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能全面分析 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形,探讨竞争与进化 的关系
两个种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 种间资源利用曲线重叠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 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 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 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比) 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加大或减小 非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 比)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
长嘴沼泽鹪鹩
资源好栖息环境:是一雄一雌单配偶制 资源较差栖息环境:雌鸟也与已有配偶的雄 鸟配对,即使当时还有“单身汉”存在。并 且,与每个雄鸟交配的平均雌鸟数,随着雄 鸟领域中的资源质量增高而加多。
(三)领域性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 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姿势向入侵者宣 告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等保卫领域的行为
2、雌雄异株的意义
减少同系交配,具有异型杂交的优越性 回避两性间竞争,增加两性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 减少食种子动物的压力 减少传粉脊椎动物的压力 由脊椎动物传粉造成 藤露兜树
(二) 动物的婚配制度
1. 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高等动物婚配关系的特点 雌性的投资大于雄性 雄性可多次交配,雌性更关心交配的成功率 雌性是限制者,雄性是被限制者 一雄多次制是最常见,一雄一雌制起源于一雄多雌 制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

-3/2自疏法则:
W = C×d-a
a一般为3/2。即W = C×d-3/2
思考题:
种植密度持续提高,对产量有何影响?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自疏现象发生的原因?
种内关系之二:生物的性行为
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多见 同株异花:
雌雄异株:少见,优势?
哪个系统更进化?
种内关系之二:
动物的婚配制度
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
种间关系之五:互利共生
生物之间的和平共处现象
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 活。 地衣中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两者分开,不能独立生活。 白蚁和肠内鞭毛虫的关系:白蚁体内无法分泌纤维素脢,无 法消化木质纤维素,然而鞭毛虫能分泌一种消化纤维素脢 蚂蚁和蚜虫;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一部分。
(2)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 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捕食有什么生态意义?
捕食的生态意义:
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保持种群规模平衡:种群规模增大 例如 鹿种群的稳定 捕食者淘汰多余个体
促进种群健康:患病个体被捕杀以后,消除了病原体,减少传
植物和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
化学防御:植物发展防御机制, 积累有毒物质,以对付食草动物的进攻, VS 食草动物在进化中形成特殊的酶进行解毒; 物理防御: 植物长刺 VS 动物调整食用季节
食草作用对植物种群有何影响?
适度的食草作用(放牧),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报复性生长
放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息地或食物结构,避免与竞争对手的生态位重叠
,以获取新的生存方式。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第五章 种内及种间关系

第五章 种内及种间关系
竞争类型
利用性竞争
干扰型竞争
争夺竞争
竞赛竞争
竞赛/争夺竞争强调资源分布的平均性,而利用/干扰性竞争强调机制。
(二)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是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特点。一个体的竞争代价常远高于另一个体,杀死竞争失败者是很普通的,或通过掠夺资源(使它们失去资源)或通过干扰(直接杀死或毒害它们)。
一、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性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
高斯假说和竞争排斥原理
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Lotka—Volterra模型
生态位理论
(一)高斯假说和竞争排斥原理
7、种间竞争与进化、新物种形成
长期、稳定的种间竞争还可能导致物种向着某一个方向连续进化,并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二)捕食作用(predation)
概念
捕食者与猎物
食草作用
1、概念
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
有性生殖是避开不利条件的部分机制。
(二)性比
Fisher氏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比理论。
Fisher氏性比理论解释说明
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个体的相对适合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部分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区别,部分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四)生态位理论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1、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2、密度效应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3/2自疏法则3、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4、婚配制度的类型:(1)一雄多雌制;(2)一雌多雄制;(3)单配偶制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6、领域性原理:(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季节而变化。

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8、社会等级和领域性这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节有密切联系。

二、种间关系:(一)种间竞争1、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Lotka-Volterra模型:(1)(2)(3)(4)4、生态位理论:(1)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生态位的发展阶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n-组生态位5、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有以下要点:(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变化的现 象
– 收获蚁、达尔文雀
捕食的相关概念
捕食 (predation):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
(猎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象
广义的捕食概念:
典型的捕食 食草作用 寄生和拟寄生 同类相食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 特化种、泛化种;单食者、寡食者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寄生者,通常较宿主 2 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
- 种群 1 捕食者,通常较猎物 2 的个体大
偏利作用
+
○ 种群 1 偏利者,而宿主 2 无影响
原始合作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捕食者和猎物
Prey adaptations
Fig. a white-tailed ptarmigan.
保护色
警戒色
警戒色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
• 条件:
– 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 – 捕食者和猎物数量相关 – 无捕食者时猎物指数增长、无猎物时捕食者指数减少
– 假设α表示在物种1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 个体,对于物种1的效应。 β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 每存在一个物种1的个体,对于物种2的效应,则有 逻辑斯蒂方程: CdN1 /dt = r1N1 (1-N1/K1 – αN2/K1)
CdN2 /dt = r2N2 (1-N2/K2 – βN1/K2)
互利共生
+

16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解析

16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解析
① 动物的物种内竞争 如田间蝗虫种群内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竞争。 首先,是雄蝗虫为吸引雌蝗虫所发生的竞争。其 次,交配过的雌蝗虫为产卵场所所发生竞争。最 后,蝗虫为了生存,必将为有限的事物资源而发 生竞争。 ② 植物的物种内竞争
(2)种内竞争的特征 ① 竞争是密度制约的
密度制约的种群调节
(a) 死亡率是密度制约而出生率是非密度制约 (b) 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而出生率是密度制约 (c) 死亡率和出生率都是密度制约的
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
(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而变化
4.社会等级
(1)社会等级的形成过程
(2)社会等级的生物学意义
三、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的概念 2.他感作用的物质 3.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3.一般规律
(1)限制生物潜能的充分发挥 (2)影响个体生长 (3)引起种内竞争 (4)调节种群密度
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不管一个种群 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Y =W · d =K i 式中:W —— 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 —— 密度; Y —— 单位面积产量; Ki —— 常数。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的原因是在高密度情况下, 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 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a)
(b)
生物种群密度效应的反应类型 (a)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百分比表示 (b)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个体数表示
2 .密度效应的作用因素类型
(1)内源性因素
种群自身内部的作用因素,它包括种内竞争所 产生的各种作用因素(如遗传效应、病理效应和领 域性效应等)。 (2)外源性因素 外部因素,即种群外部的作用因素,它包括种 间竞争、食物和气候等外部作用因素所引起的密度 效应。

05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

05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

他感作用的主要类型
• 植物与微生物间的他 感 • 植物间的他感:他感 与自毒 • 植物与草食者间的他 感作用 • 植物与动物(人类) 的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对象作用部位差异性问 题:
• 他感对不同植物有不同的作用(敏感度不一样)。例如对 柠檬桉水抽提物和挥发油对萝卜等6种受体种子发芽和幼 苗生长的影响,其中6种受体对水抽提物抑制敏感性由强 到弱的顺序是:萝卜>玉米>水稻>柱花草>黄瓜>豆角。对 挥发物的敏感顺序是:萝卜>柱花草>玉米>水稻>黄瓜>豆 角。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例如,柠檬桉挥发油在0.005% 低浓度下对萝卜幼苗生长起促进作用,当浓度超过0.08% 又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种内竞争对黑尾果蝇的死亡率和成虫体重的影响(Varley et al, 1957) )
17
3.2
2.4
临 界 线
近似于分摊竞争SloBiblioteka >1K1.6
争夺竞争 Slop=1
0.8
近似于争夺竞争
0.2
Log
1.0
2.0
From Putman
Wilson,J.L.领域与密度关系假说 领域与密度关系假说
密度 亚适 生境 0 有变化 饱和 最适 生境 低 恒定 恒定 漂泊 个体 无 无 有 领域限 制作用 无 缓冲 作用 有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本章概要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 密度效应 二 动植物的性行为 三 他感作用
第二节 种间竞争
一 二 三 四 五 高斯假说 L-V 模型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寄生与共生
概述
• 各个生物群落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 为种内关系。 • 种内关系包括:密度效应,动植物性行为,领 域性和社会等级 • 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称为种间关系。 • 种间关系分成九类,主要概括为两大类,正相 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系。
1/ w = Ad + B A, B为系数。
第一节 种内关系
4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变化情况
40 样地1 样地2 样地3 样地4 样地5 214.49 215.73 206.15 213.22 231.04 42 223.68 220.81 214.29 218.88 235.49 43 233.38 225.32 224.03 224.73 234.43 44 236.89 229.36 226.13 228.17 236.93 45 238.85 228.76 228.15 230积 样地2 样地3 样地4 样地5
277.70 260.97 267.99 270.05 281.13 2536 2205 2505 2595 2950
0.1095 0.1184 0.1070 0.1041 0.0953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自学) 三、他感作用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12 10 8 6 4 2 0 0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样地1
14 样地2
14 12 10 8 6 4 2 0 0
样地3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4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美国学者Whittaker1970年给出生态位的内容
第二节 种间关系
②Elton(1927):生态位是物种在生物群落中
的地位与功能作用,强调的是物种与物种 之间的营养关系。 强调的是营养生态位的内容。

种内及种间关系

种内及种间关系
寄生生物的类型: ✓ 微寄生物 ✓ 大寄生物 ✓ 拟寄生物
5.2 种间关系 5.2.3 寄生与共生
寄生: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 靠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1.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的环境,易形成单配偶制 2.资源分布不均匀时,占据较多资源的雄性就可能占有更多雌性 3.在严酷的环境下,容易形成一雌多雄制。
5.1 种内关系
5.1.4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 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 的空间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寄生者,通常较宿主 2 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
-
种群 1 捕食者,通常较猎物 2 的个体大
偏利作用
+
1.单配偶制
2.多配偶制
丹顶鹤
5.1 种内关系 5.1.4 动物的婚配制度
1.单配偶制 一雄多雌
2.多配偶制
一雌多雄
狮子
5.1 种内关系 5.1.4 动物的婚配制度
1.单配偶制 一雄多雌
2.多配偶制
一雌多雄
彩鹬
5.1 种内关系 5.1.4 动物的婚配制度
影响婚配制度的因素: 资源的分配以及食物在营巢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dN1 /dt = r1N1 (1-N1/K1 – αN2/K1) dN2 /dt = r2N2 (1-N2/K2 – βN1/K2)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利于求偶交配育幼等 熟悉该地区有利于回避敌害,有利于寻找食物
1
三、社会等级
➢定义:指动物种群中个体的地位具有一定 顺序的现象。
➢社会等级现象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即 支配-从属关系。
➢等级高的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 具有优先权。
1
思考:领域性、社会等级和种群调节
1
第二节、种间关系
•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 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 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 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 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 互影响。
1
动物领域性特点
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性种类
的领域面积比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 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
殖间的冲突,即攻击行为的发生 当资源有限时,能够保证占有者有足够的食物等 在繁殖季节,可以避免其他同种个体的干扰,有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不 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种 密度效应 内 关 系
动植物性行为
互利共生
种 原始合作
间 关
竞争
系 寄生
捕食……
1
第一节、种内关系
• 在种内关系方面,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的 一、密度效应 表现有很大区别: 二–、动动物植的物种内的关性系行主为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
散、婚配制度、等级植制物、的利性他别行系为统、通讯等。 – 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动表物现的为婚密配度制效度应、集群等。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种内关系 第二节、种间关系
重点内容:
密度效应 竞争与生态位理论、他感作用、捕食作用
1
• 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 期发育和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 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和种 间关系。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干燥的条件下取胜。





高斯假说
G.F.Gause假说 (1934):当两个 物种利用同一资 源和空间时产生 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 生态位重叠越多, 竞争越激烈。
环 境 科 学 系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逻辑斯缔模型: dN/dt=rmN(K -N)/K
环 境
群体中,相互间的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
科 学
来的社会等级顺序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 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
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植物的竞争模型
他感作用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环 境

寄生与共生
学 系
种间竞争
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会发生。 包括资源利用性竞争,即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 涉,只有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竞争;相互干涉性竞 争,如杂谷盗和锯谷盗不仅竞争食物且相互吃卵。
种间竞争的例子:
粟色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混养实验,粟色拟谷盗在 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取胜,而杂拟谷盗在低温和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思考题
环 境 科 学 系
灰沼狸站岗放哨




螽斯伪装成树叶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 杀和利他等。
利他作用:譬如社会昆虫。白蚁的巢穴如被打开, 工蚁和幼虫都向内移动,兵蚁则向外移动以围堵缺 口;工锋在保卫蜂巢时放出毒刺,这实际上是一种 “自杀行动”。利他行为的产生与群体选择有关。

A58-园林生态学-第五章

A58-园林生态学-第五章
植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重点)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 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基本相同。 三叶草的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密度之间的 关系见图4-1。
Y W d ki Y : 单位面积产量; W :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 : 密度; ki :常数
➢无性繁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稳 定性
➢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应 变化的环境
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两性花) ➢同株异花(单性花) ➢雌雄异株 ➢原因:环境因素和进化策略
三、他感作用
• 他感作用的概念 • 他感作用的物质 •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概念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 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
第一节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动植物的性行为 植物的性别系统 动物的婚配制度 领域性: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社会等级:优胜劣汰
他感作用 概念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一、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会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 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 将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并假设物种1、2的竞争系数 分别为α和β(即各自在对方存在时的效应)并保持 稳定(即各自的大小不因竞争过程改变),则有
dN1 /dt = r1N1 (1-N1/K1 – αN2/K1)
dN2 /dt = r2N2 (1-N2/K2 – βN1/K2)
❖ 理论上,两个物种的竞争结果应由其竞争系数α和β 与K1、 K2比值的关系决定,即有四种可能的结果: β/K2>1/K1,或α/K1>1/K2,不稳定的平衡点,两种物 种都可能获胜;(两者种间竞争均大于种内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 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 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出现植株死亡的 现象称为自疏现象(self-thinning)。
Yoda(1963):
= C d -a
lg = lg C - a lg d
为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 d 为种群密度; C 为总产量。
7.1.2 性别生态学
研究内容:生物种群内部性别关系、 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种群的遗 传特征及基因型多样性对于种群数量 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7.1.2 性别生态学
7.1.2.1 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生殖 7.1.2.2 性比 7.1.2.3 性选择 7.1.2.4 植物的性别系统 7.1.2.5 动物的婚配制度
互利共生 寄生
注:种内寄生稀少,与互利共生难以区别。
竞争
自相残杀 利他主义 或互利共生
寄生
生物种间相互关系基本类型
类型
种1 种2
特征
1.偏利共生
+ O 种群1偏利者,种群2无影响
2.原始合作
+ + 两物种都有利,但非必然
3.互利共生
+ + 对两物种都必然有利
4.中性作用
O O 两物种彼此无影响
5.竞争:直接干涉型 — — 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
当群落中的一种资源高度集中在某一地点时,常同时吸 引很多种动物前来利用,在这些动物之间常表现为中性 作用。如一个水源总是同时吸引某些种动物前来饮水, 这些动物虽然经常一起出现,但彼此无利也无害。再如, 在热带地区.食虫鸟类、捕食性昆虫和啮齿动物常常伴 随着大群觅食的军蚁出现,它们不是以军蚁为食,而是 以被军蚁惊扰的各种动物为食。这些捕食动物彼此之间 是一种中性关系。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拟寄生)和偏害
表7-1 种内个体间与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分类
具体链接关系
种间相互作用 种内相互作用
利用同样有限资源,导致适合 度降低源自竞争摄食另一个体的全部或部分
捕食
个体紧密关联生活,具有互惠 利益
个体关联紧密生活,宿主付出 代价
研究发现 a 为一个恒值3/2。因此,W=Cd-3/2被称 为-3/2自疏法则。
自疏法则 图解
黑麦草 -3/2自疏法则
图解
在不同播种密度上黑麦草的存 活植株平均重量与株数间的关 系(自疏线斜率为-3/2) (仿Harper,1981)
-3/2 自 疏 法 则
植物密度与重量的关系 (反枝苋,小麦、车前,红车轴草和藜)
偏害作用
偏害作用:如异种抑制作用和抗生作用等。 – 异种抑制作用是指植物分泌一种能抑制其他植
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的现象,即他感作用,如胡 桃树分泌胡桃醌; – 抗生作用是指一种微生物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来 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的过程。如青霉素就是点青 霉所产生的一种细菌抑制剂。
中性作用
中性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经常一起出现,但彼此 间不发生任何关系,即互相无利也无害,这是—种特殊 的种间关系。
7.1.1.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 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 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差 不多总是一样的。
Y=W·d=Ki 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量;Ki为常数。
三叶草播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图7-1
7.1.1.2 -3/2自疏法则
6.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7.偏害作用
— O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8.寄生作用
+ —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
9.捕食作用
+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大
注:O表示没有有意义的相关影响; + 表示对生长、存活或其他种 群特征有利; — 表示种群生长或其他特征受抑制。
7.1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存 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 种内竞争(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同种个 体间发生的竞争。原因:分享共同资源。有利:优 胜劣汰,促进种群进化和繁荣。有害:对弱势个体 有害;耗能。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7.0 概述 7.1 种内关系 7.2 种间关系
思考题
7.0 概述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 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和利他及性 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等;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7.1.2.1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种类: 自体受精:雌雄同体,闭花受精(极端 例子) 异体受精 多种受精策略:如堇菜(Viola)
亲代投入:指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 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7.1.2.1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生殖
为什么大多数生物都营有性繁殖?
– 无性繁殖 迅速占领生境 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某些植物缺乏传粉昆虫时的一种反应。
7.1.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 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密度效应是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各 种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表现。根据影 响因素的种类,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前者如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后 者如气候因素。
– 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适应。 在进化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获得的利益超过所偿付 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交配价。因为:
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 适应变化的环境。如蚜虫营兼性孤雌生殖。春夏季营无
性繁殖——孤雌生殖,秋季不良气候来临时产生有性世 代。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长镰管蚜的生活周期
T. H. Hamilton(美国,1980)假说 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机制
– 领域性(territoriality)和扩散:通过降低拥挤种 群个体的适合度,既可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 死亡率)调节种群大小,又可使个体行为适应来克 服或应付竞争。
7.1种内关系
7.1.1密度效应 – 7.1.1.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 7.1.1.2-3/2自疏法则 7.1.2 性别生态学 7.1.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7.1.4 他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