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课件5 种内与种间关系
图5—5 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孙儒泳等.1993)
(四)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是指动物种群中各 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
的 基 础 是 支 配 行 为 , 或 称 支 配 — 从 属 (dominantsubmissive)关系。 例如,家鸡饲养者很熟悉鸡群中的彼 此啄击现象,经过啄击形成等级,稳定下来后,低级的一 般表示妥协和顺从,仅有时也通过再次格斗而改变顺序等 级。稳定的鸡群往往生长快,产蛋也多,其原因是不稳定 鸡群中个体间经常相互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这是社会等 级在进化选择中保留下来的合理性的解释。 社会等级优越性还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产 生后代的机会。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这有利于种族的保 存和延续;社会等级制在动物界中相当普遍,包括许多鱼 类、 爬行类、鸟类和兽类。
相反,如果高质资源是呈斑点状分布的, 种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雄鸟将选择并保卫 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作为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占有资源丰富领域的雄鸟有了配偶以后, 未有配偶的孤雌鸟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 此时,一雄二雌的多配偶制就可以产生了。 从高质领域到低质领域可视为一个连续 的变化,在由高质到低质的变化过程中,单 配偶制和多配偶制的相对利弊关系也随之相 应变化,当达到从单配偶制转变到多配偶制 的利弊相平衡的一点,可称为多配偶阈值, 越过此值,多配偶制将比单配偶制更加有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 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量、配偶持续时间以 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因为雌配子大,雄配子小,所 以每次婚配中雌性的投资大于雄性。雄性又能与雌 性多次交配,所以雌性较雄性更关心交配的成功率。 在高等动物婚配关系中,一般雌性是限制者,雄性 是被限制者,因此雄性常常因竞争雌性而发生格斗 (如鹿),或建立吸引雌性的领域(如野鸡)等。这些 特征就成为人们划分婚配制度亚类型的特征。高等 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 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21
再如 求偶给饵:就是在婚配前的求偶期 间,雄性给雌性采集饵料作为礼物向 雌性献殷勤,这种行为与雌性繁殖前 的营养补给以及对抚幼运送饵料的能 力密切相关。
22
有些雌性有识别近亲异性的能力: 如欧洲天鹅通过羽色和姿容,山雀 通过鸣叫来识别近亲雄性。
23
•雌性选择的目的是生产出健康优质的后 代和提高繁殖成效,但明亮的色泽、美 丽的装饰必然给雄性带来极大的危险。 •所以,一方面,只有在生活史的晚期、 繁殖季节才出现美丽的色泽和装饰,或 埋藏在羽衣的底面。 •另一方面,让步赛特征表明它在一些方 面具有上等基因。
16
(2)动物的性选择
主要以异性的外表和行为作为选择 的依据,通常形成雌雄二型现象。 雌雄动物不仅在生殖器官结构上有 区别,而且常常在行为、大小和许多 形态特征上有差异。
17
性选择可能通过两条途径产生: 性内选择,即通过同性成员间的配偶 竞争,如打斗武器的发生; 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独特 特征,如鸟类奢侈的尾和羽毛; 或两条途径兼而有之。
43
(2)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 要影响
• 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他 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 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 主要原因之一。
44
• H.B.Bode(1958)阐明了黑核桃 (Juglans nigra)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 物的原因。他认为该树种的树皮和果 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 萘),当这种物质被雨水冲洗到土 中,即被氧化成核桃酮,并抑制其他 植物的生长。
41
3、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如歇地现象 在农业上,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 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 产量。 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 系分泌的对-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 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 降低。 42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1、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2、密度效应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3/2自疏法则3、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4、婚配制度的类型:(1)一雄多雌制;(2)一雌多雄制;(3)单配偶制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6、领域性原理:(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季节而变化。
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8、社会等级和领域性这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节有密切联系。
二、种间关系:(一)种间竞争1、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Lotka-Volterra模型:(1)(2)(3)(4)4、生态位理论:(1)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生态位的发展阶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n-组生态位5、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有以下要点:(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
种内和种间关系
– 收获蚁、达尔文雀
捕食的相关概念
捕食 (predation):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
(猎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象
广义的捕食概念:
典型的捕食 食草作用 寄生和拟寄生 同类相食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 特化种、泛化种;单食者、寡食者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寄生者,通常较宿主 2 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
- 种群 1 捕食者,通常较猎物 2 的个体大
偏利作用
+
○ 种群 1 偏利者,而宿主 2 无影响
原始合作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捕食者和猎物
Prey adaptations
Fig. a white-tailed ptarmigan.
保护色
警戒色
警戒色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
• 条件:
– 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 – 捕食者和猎物数量相关 – 无捕食者时猎物指数增长、无猎物时捕食者指数减少
– 假设α表示在物种1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 个体,对于物种1的效应。 β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 每存在一个物种1的个体,对于物种2的效应,则有 逻辑斯蒂方程: CdN1 /dt = r1N1 (1-N1/K1 – αN2/K1)
CdN2 /dt = r2N2 (1-N2/K2 – βN1/K2)
互利共生
+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竞争类型:资源竞争、空间竞争、生殖竞争等
竞争结果:可能导致一方优势,也可能导致双方平衡
竞争影响:影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群落种间关系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PRT 04
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食物链、竞争关系等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物种多样性、食物链结构、环境变化等
提高稳定性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加强环境监测等
THNK YOU
汇报人:XX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群落种内关系
03
群落种间关系
04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添加章节标题
PRT 01
群落种内关系
PRT 02
竞争关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竞争结果: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物种灭绝等
竞争类型:资源竞争、空间竞争、生殖竞争等
竞争与进化:竞争是物种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通过统计、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监测
种群数量变化的应对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有害物种等
群落结构变化
群落演替: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种内竞争:同一物种内的个体竞争,导致群落结构变化
种间竞争: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导致群落结构变化
竞争与群落结构:竞争影响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共生关系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害,如寄生虫和宿主
种内和种间关系
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
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改变 观念,你就能接受它 喜欢就收藏
4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一)、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 •雌雄异株:银杏;杨树;柳树等
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
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
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改变 观念,你就能接受它 喜欢就收藏
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
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改变 观念,你就能接受它 喜欢就收藏
3
(二) -3/2自疏法则
-3/2自疏法则:当植物种群密度太高时, 部分个体死亡现象称为“自疏现象”;
W=C×d-a→lgW=lgC-algd(W:平均
株干重;d:种群密度;a:-3/2)
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
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
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
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改变 观念,你就能接受它 喜欢就收藏
11
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
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
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改变 观念,你就能接受它 喜欢就收藏
12
六、集群
集群(aggregahon或society、colony)现 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当中。同一种生 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 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 存和正常繁殖,因此集群是一种重要的 适应性特征。
5
(二)、动物的婚配制度 • 相互识别,配偶数目,配偶持续时间等; •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可能是资
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的时空 分布情况;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偶;多配偶制; 多配偶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先的位置。在社群等级关系中地位的高低,可能受雄性激素的水
平、强弱、大小、体重、成熟程度、打斗经验、是否受伤、疲劳
等因素的影响,特别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若给低位鸡注射睾
丸酮,它就会出现等级顺序变化。
• 社会等级的意义:通常,有稳定社会等级顺序的的群体,其个体
生长的速度往往比不稳定的快,产卵也较多,原因是在不稳定的
环 境 科 学 系
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 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 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澳大利亚, Donald,1951) Y(C)=W·d=Ki 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为密度;Y(C)为单位面积产量;Ki为常数。环
境 科 学 系
三叶草播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多配偶制:一个个体具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如果一对配偶
中的一个能从养育关怀后代中解脱出来,就有可能把能量和
精力消耗在种内竞争配偶和竞争资源上去;如果资源分布不
均匀,社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种类有了配偶以后,未有配
偶的一方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出现多配偶现象。包括 一雄多雌,如海豹,北美松鸡;和一雌多雄,如美洲雉鴴。
环
文献阅读: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境 科
学
系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物种在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维生态位空间(multidimensional niche space):影响 有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
湿 度
温度
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
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
K1 < K2 /β,K2> K1/α 1/K1>β/K2,1/K2<α/K1,N1失败,N2取胜;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平衡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失衡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引发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 低等问题。
寄生关系
寄生生物:依赖其他生物生存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生物寄生的生物 寄生方式:通常通过吸附、侵入和吸取寄主的营养进行生存和繁殖 寄生关系对寄主的影响:通常会对寄主造成一定的伤害或不利影响
群落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分开后则都不能独立生存。
例子:蜜蜂和花之间的关系,蜜蜂需要花的花蜜,同时帮助花朵授粉。
群落种内与种 间关系的意义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了生 态平衡。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演化 等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失衡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例如物种入 侵、生境破碎化等。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 系
汇报人:XX
目录
01 群落种内关系
02 群落种间关系
03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意义
群落种内关系
竞争关系
竞争定义:群落种内不同物种之间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相 互关系。
竞争类型: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
竞争结果:优势种和劣势种的形成,优势种占据更多资源,劣势种受到排 挤甚至被淘汰。
特点:偏利共生关系通常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
生态学 -第三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05
种间关系的实践意义
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合理利用这些关系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病虫害防治
了解种间关系有助于防治农业病虫害,通过引入天敌、寄生性昆虫 等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保护
利用种间竞争关系,可以培育具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医学上的应用
病原菌的传播和控制
01
了解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
播,例如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药物治疗
02
利用种间关系可以开发新的药物,例如利用拮抗关系来抑制病
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人体微生态平衡
03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保持微生态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狼捕食兔以获取食物,兔则通过逃跑 和隐藏来避免被捕食。
详细描述
狼是兔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兔来获取 食物。而兔为了生存,发展出了快速 逃跑和躲藏的生存策略,以避免被狼 捕食。这种关系体现了捕食与被捕食 的关系。
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农作物和杂草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详细描述
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作物和杂草都会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有限的资源,以获取更好的生长机会。这 种竞争关系会导致农作物和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制约,影响彼此的产量和生长状况。
竞争
总结词
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等生存条 件的现象。
详细描述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 等生存条件的现象。竞争可以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竞争的结果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竞争能力强的一方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竞争 能力弱的一方则被淘汰;另一种是竞争双方都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共同生存下来但生长状况不如从前。 竞争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生物多 样性的发展。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 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 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 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 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 和毒物有关。
同理,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的增长 抑制作用为1/K2。
另外,从(1)、(2)两个方程以及α、β的 定义中可知:
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1种群的影响为:α/K1 N1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2种群的影响为:β/K2 因此,当物种2可以抑制物种1时,可以认为, 物种2对物种1的影响 > 物种2对自身的影响,即 α/K1 > 1/K2。 整理后得:K2 > K1/α。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精选可编辑ppt26
实验室中草履虫种群的竞争
• 草履虫 • Growth curves
for Paramecium aurelia(双核小 草履虫) and P. caudatum(大草 履虫) in separate and mixed cultures.
• 在充分密集的林分中,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与 林分的平均直径 N=KD-a logN=logK-alogD
• 此公式最大优点是:与地位级与林龄无关。 林学含义为当直径为某一数值时,所对应的 单位面积株数最大值。
• 因而可用此式计算株数与现实林分株数比较, 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间伐等经营措施。
精选可编辑ppt15
精选可编辑ppt29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鸣鸟).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 资源利用性竞争: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 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繁殖 和生长产生间接影响。
• 例如,几种草履虫之间对酵母菌食物资源的竞争。
– 相互干涉性竞争:生物之间发生干涉性竞争, 例如杂拟谷盗和锯谷盗,一同被饲养在面粉中 时,不仅竞争食物资源,而且还有互相吃卵的 直接干涉。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五章森林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一、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类型群落中种与种的关系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有利的作用(+)、有害的作用(-)和没有明显效果的作用(0)。
物种间相互关系基本类型二、共生(symbiosis)(一)互利共生((mutu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至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
自然界中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又分为三类:1连体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接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生关系。
地衣、菌根、根瘤等都是连体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
一方能吸收水分和无机养分,另一方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
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菌丝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活在岩石或树干这样严酷的环境条件。
根瘤: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等根系的共生。
叶瘤也是一种互利共生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如松树等,在人工造林时(尤其是在养分贫乏的土壤中)接种菌根可显著提高成活率等。
2非连体互利共生(原始合作)两种生物不是长期结合在一起,而只是间断性接触的共生关系。
授粉是典型的非连体互利共生关系的例子。
种子散布是另一类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非连体共生例子,种子传播者包括食水果动物,它们摄食新鲜水果,但排除或去除种子,热带森林中75%的树种生产新鲜水果,其种子由动物散布。
3防御性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一方能为另一方提供对捕食者或竞争者的防御作用。
蚂蚁—植物互利共生很普遍。
许多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称做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为蚂蚁提供食物源,该腺体分泌富含蛋白质和糖的液体。
在许多种金合欢树中,蚂蚁也通过生活在树的空隙中得到物理保护。
蚂蚁为其宿主提供对抗草食者很强的防御,并且有力地进攻任何入侵者。
(二)偏利共生(commensalism)对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无害的共生关系。
附生,即一种植物定居在另一植物体的表面,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只在定居的空间上发生联系,它们之间没有营养物质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内与种间关系分类
A
种间关系分类
A
1竞争
• 种内竞争 • 种间竞争
A
1.1种内竞争
• 1.1.1密度效应 • 1.1.2生态型 • 1.1.3他感作用(allelopathy)
A
1.1.1密度效应
• 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 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the effect of neighbours)。 • 最 后 产 量 衡 值 法 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 -3/2自疏法则
A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Donald(1951)对三叶草(Trifolium subterraneum)密 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发现
•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 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Y=Wad=Ki
– 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 密度;Ki常数
接近3/2。
A
数学描述
• 林木的平均单株树干材积V与最大密 度Nm间:
V=KNm-a logV=logK-alogNm
– 这条线叫最大密度线。表示单株材积能 够长成最大时的最大密度。
• 单位面积产量或蓄积量与最大密度:
y=cd1-a
M=KNm1-a
A
密度与平均直径
• 在充分密集的林分中,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与 林分的平均直径 N=KD-a logN=logK-alogD
A
1.1.3他感作用(allelopathy)
• 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 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 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 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 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这 些现象。
• 德国学者H Molisch于1937年提出的他感 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
A
-3/2自疏法则(the -3/2 thinning law)
•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 密度引起的死亡。
Wa=Cd-a
• a为一个恒定数值等于3/2,因此上式被 称为-3/2自疏法则。
A
Selfthinning
通常a值变动不大, 在1.5(=3/2)上下 变动,但喜光树 种较耐荫树种更
A
种内关系
•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存在
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 关系。
– 竞争(competition)、自相残杀(cannibalism)、性 别关系(sex relationship)、领域性(territory)、社 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他感作用(allelopathy)
A
种间关系
•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生活
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竞争、捕食(predation)、寄生(parasitism)、互利 共生(mutualism)
– 拟寄生(parasitoidism)是一种寄生形式,也称重寄 生,发生在一些昆虫种类,拟寄生者在寄主体上 或体内产卵,通常引起寄主死亡。
•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 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 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 植物群落演替
– 重要的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之一。
A
1.2种间竞争(competition)
• 1.2.1竞争类型及特征 • 1.2.2竞争排斥原理 • 1.2.3竞争的理论模型 • 1.2.4生态位理论与应用
第四章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与共生
A
本章导读
• 识记: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位、竞争排斥原 理、多样性、捕食、寄生、共生、协同进化等概念; 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格局;生态位理论
• 领会: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捕食作用 与种群控制;种间协同进化;寄生;共生
• 简单应用:种间竞争与生态位 • 综合应用:种间协同进化
A
三叶草(clover )
豆科(Leguminosae)三叶草属 (车轴草属,Trifolium)一年生 或多年生草本。分布最广的一 种牧草,也可兼作绿肥。原产小 亚细亚南部和欧洲东南部。
图4-1 三叶草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 密度之间的关系(引自Harper,1977)
本属约有360多种,其中在农业上有利用价值的约 有 25种,而以红三叶(T.pratense)、白三叶(T.repens) 和绛三叶(T.incarnatum)3个种栽培较多。此外,还 有杂三叶(T.hybridum)等
A
生态型类型
• 气候生态型(climate ecotype)
– 气候生态型是指主要由于长期受气候因子的 影响所形成的生态型。
• 土壤生态型(edaphic ecotype)
– 土壤生态型主要是指长期在不同土壤生物生态型(biotic ecotype)
– 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 成的生态型。
• 此公式最大优点是:与地位级与林龄无关。 林学含义为当直径为某一数值时,所对应的 单位面积株数最大值。
• 因而可用此式计算株数与现实林分株数比较, 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间伐等经营措施。
A
1.1.2生态型(Ecotype)
• 指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或种群生长在 不同的环境中,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 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的个体群或种群之 间就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形成了一些 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的个体群, 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 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子固定下来, 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 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A
他感作用的主要类型
• 植物与微生物间的他感 • 植物间的他感:他感与自毒 • 植物与草食者间的他感作用 • 植物与动物(人类)的他感作用
A
已被证实的10种植物的他感作用途径
一些植物他感作用的具体途径:水淋溶、 根分泌、挥发物、残体分解 不同植物具体途径不同
A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 歇地现象
– 歇地形象:农业上,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 不宜连作,否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A
1.2.1竞争类型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