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和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与种间关系
早稻根系分泌对-羟基肉桂酸,对早稻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 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②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 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 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5、集群现象及其生态学意义 (1)集群现象:自然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 的群,它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 例如,许多海洋鱼类在产卵、觅食、越冬洄游时表现出 明显的集群现象,鱼群的形状、大小因种而异。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 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 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 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 (self-thinning)。
四种可能结果: (1) 甲胜乙汰:K1>K2/β, K2<K1/a (2)乙胜甲汰: K2>K 1/a, K1<K2/β (3)甲乙共存: K1<K2/β,K2<K1/a (4)不稳定的平衡:K1 > K2/β, K2>K 1/a,甲胜或乙胜。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两个生态上 接近的种类产生剧烈竞争,竞争的结局可能是一个种完全排 挤掉另一个种,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种形成平衡而共存。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 激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 那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 雌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性内选择(intrasexual selection) • 性间选择(intersexual selection)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香桃木属(Myrtus)、桉树属(Eucalyptus)和臭椿属( Ailanthus),蒿,黑核桃等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为食的现象。
例如:草食动物兔以某些植物为食 小型肉食动物可以草食动物为食 大型肉食动物可以草食或小型肉食动物为食 杂食性生物可以植物或动物为食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寄生关系,则可表示如下: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数量
时间
A 宿主
B 寄主
A 宿主
B 寄主
C 寄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
大草履虫小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小草履虫正常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例四:狼群在追捕马鹿时,常常是几只狼在后面追,另几只狼在前面抄近路堵截,配合默契,它们的阴谋往往能够得成。
种内斗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两种生物的这种关系叫共生 。
藻类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1 种内关系
2 种间关系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内互助
例一:社会性昆虫
例二:非社会性生物
Eg蚂蚁、蜜蜂
Eg 蝗虫、鱼类、某些哺乳类等;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例三:麝牛聚集成群时,遇到狼群,雄牛就围成一圈,头朝外面,把雌牛和小牛围在圈内,可免遭狼群袭击。
真菌
吸收水和无机盐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捕食和被捕食 等关系,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
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两种不同的 植物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
竞争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展开竞争,从而影响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总结词
狼捕食兔子以获取食物,而兔子为了生 存则尽可能避免被捕食。
VS
详细描述
狼是兔子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健康的成年 兔子。兔子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敏锐的感 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逃 避狼的捕食。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的进化 ,维持了生态平衡。
森林中树木间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0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 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蜜蜂通过花朵获得食物,同时帮助花朵 授粉。
总结
互利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种生物彼此提供对方所需的好处,共同 生存和繁衍。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 ,某些昆虫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寄主死亡。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变化的现 象
– 收获蚁、达尔文雀
捕食的相关概念
捕食 (predation):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
(猎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象
广义的捕食概念:
典型的捕食 食草作用 寄生和拟寄生 同类相食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 特化种、泛化种;单食者、寡食者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寄生者,通常较宿主 2 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
- 种群 1 捕食者,通常较猎物 2 的个体大
偏利作用
+
○ 种群 1 偏利者,而宿主 2 无影响
原始合作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捕食者和猎物
Prey adaptations
Fig. a white-tailed ptarmigan.
保护色
警戒色
警戒色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
• 条件:
– 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 – 捕食者和猎物数量相关 – 无捕食者时猎物指数增长、无猎物时捕食者指数减少
– 假设α表示在物种1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 个体,对于物种1的效应。 β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 每存在一个物种1的个体,对于物种2的效应,则有 逻辑斯蒂方程: CdN1 /dt = r1N1 (1-N1/K1 – αN2/K1)
CdN2 /dt = r2N2 (1-N2/K2 – βN1/K2)
互利共生
+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目的和背景
探讨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群内部和 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 据
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基础
定义与分类
1 2
种内关系
同一物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合作、 寄生等
种间关系
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共生、 寄生等
3
分类
根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结果,可分为正相 互作用(如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 (如竞争、捕食)
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被捕食者通常具有逃避捕食的 策略,如速度、伪装等。捕食者则通过捕食获得能量和营养 。
寄生与竞争的相互作用
寄生关系
一个物种寄生于另一个物种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寄生者对寄主 通常有害,但也可能对寄主无害甚至有益。
竞争关系
寄生者与寄主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如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竞争,寄生虫 通过寄生获取营养,同时也会对宿主造成伤害,影响宿主的生存和繁殖。
03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对种内和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稳定的生态
环境有利于物种间的平衡,而复杂的生态环境则可能促进物种间的多样
性和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
物种特性
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如食性、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它们与其他物 种的关系。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高低会影响物种间的 竞争和合作。高密度可能导致资 源短缺和竞争加剧,而低密度则 可能促进合作和共生。
引入外来物种
人类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冲击,改变原有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外来物种可能会成为入侵者,与本 地物种竞争资源,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种内种间关系.

种内种间关系.

动植物的性行为
植物的性别系统 动物的婚配制度 领域性 社会等级
动物的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姻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 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 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高等动物婚配关系中,一般雌性是限制者,雄性 常常不易接近雌性,是被限制者。 E.O.Wilson《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高等动 物最常见的婚姻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 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 进化而来的。
第二节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 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 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植物的竞争模型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寄生与共生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种间竞争

思考题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 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 式有竞争、自相残杀和利他等;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 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的形式主要有 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动物的婚配制度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因素
– 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的时空分布。 – 个体能控制住配偶的能力:如鸟类双亲对幼鸟 的共同抚育形成单配偶制;而哺乳类动物幼体 靠母乳哺育,雄兽的抚育作用减少,形成多偶 制。
动物的婚配制度
单配偶制:一雄一雌 天鹅、鸳鸯、丹顶鹤,
多配偶制:一雄多雌
一雌多雄
第一节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 -3/2自疏法则 动植物的性行为 他感作用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2、捕食作用 3、寄生 4、共生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05
种间关系的实践意义
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合理利用这些关系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病虫害防治
了解种间关系有助于防治农业病虫害,通过引入天敌、寄生性昆虫 等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保护
利用种间竞争关系,可以培育具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医学上的应用
病原菌的传播和控制
01
了解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
播,例如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药物治疗
02
利用种间关系可以开发新的药物,例如利用拮抗关系来抑制病
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人体微生态平衡
03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保持微生态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狼捕食兔以获取食物,兔则通过逃跑 和隐藏来避免被捕食。
详细描述
狼是兔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兔来获取 食物。而兔为了生存,发展出了快速 逃跑和躲藏的生存策略,以避免被狼 捕食。这种关系体现了捕食与被捕食 的关系。
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农作物和杂草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详细描述
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作物和杂草都会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有限的资源,以获取更好的生长机会。这 种竞争关系会导致农作物和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制约,影响彼此的产量和生长状况。
竞争
总结词
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等生存条 件的现象。
详细描述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 等生存条件的现象。竞争可以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竞争的结果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竞争能力强的一方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竞争 能力弱的一方则被淘汰;另一种是竞争双方都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共同生存下来但生长状况不如从前。 竞争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生物多 样性的发展。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 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那 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雌 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根据雌雄两性在婚配中这种投入不平 衡性提出: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 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多配制 一雄多雌制:海狗 一雌多雄制:矩翅水雉
•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 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 Fisher氏私奔模型(Fisher’s runaway model)认为,雄 性这种诱惑性(epigamic)特征开始被恣意的雌性所选择, 并将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如选大尾的)编 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如尾的大小)编码。
极乐鸟(天堂鸟)
(4)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 • 雌雄两类花:玉米,南瓜 • 雌雄异株:银杏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群体的集群索饵也显示出有利的作用,当鱼群中一 部分遇到较好的食物环境时,会停留在这个区域, 其余部分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围绕这一地区环游,以 便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
• 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 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 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 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 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 和毒物有关。
同理,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的增长 抑制作用为1/K2。
另外,从(1)、(2)两个方程以及α、β的 定义中可知:
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1种群的影响为:α/K1 N1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2种群的影响为:β/K2 因此,当物种2可以抑制物种1时,可以认为, 物种2对物种1的影响 > 物种2对自身的影响,即 α/K1 > 1/K2。 整理后得:K2 > K1/α。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竞争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为了资源而展开的争斗,如植 物之间的光合作用竞争。
共享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共同利用资源而不会相互竞争, 如共享同一领域的鸟类。
种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1
提供资源
2
通过合作和共享关系,种内关系提供了
个体所需的资源,满足其生存和繁殖的
需求。
3
促进种群稳定
种内关系可以促进种群内的个体稳定发 展,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适应能力
竞争关系可以推动个体的适应能力提高, 促进种群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和繁衍。
种间关系的定义
1 食物链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等方式相互 关联,构成食物链。
2 共生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相互依赖或互利共生的关 系,如昆虫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3 竞争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相互竞争 的关系,例如大牛群与小牛群之间的竞争。
4 捕食关系
一种种群以另一种种群为食物的关系,如狮 子和羚羊之间的捕食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平衡
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确保各种群之间的相对稳 定。
生态服务
生物多样性
共生关系和食物链等种间关系为 人类提供了各种重要的生态服务, 如花朵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等。
种间关系维系着生物多样性,促 进了不同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总结和回顾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了地球上 的生命。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课件
在生物学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 关重要。本课件将介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定义、类型、作用和意义。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This slope is found in many plant self-thinning lines (Fig. 9.11)
Fig. Self-thinning in the rye grass.
Fig.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3、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内因之一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美加利福尼亚的草原
北美草原地区弃荒地的植被演体划分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简单地分为三大类。①中性作用;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③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利用性竞争: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的竞争;
1
干扰性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2
4.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
竞争的一般特征:
5.Lotha-Volterra模型
A
B
C
D
E
6、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步赛(handicap)理论:拥有质量好的副性征 表明其拥有好基因,而弱小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 量消耗,去生产这些奢侈的副性征。
Fisher氏私奔模型:雄性的诱惑性特征开始被恣 意的雌性所选择,并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 选特征编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编码。
7.1.2.4 植物的性别系统(自学)
一般地,-α等于-3/2;C=3.5—4.3。
7.1.2 性别生态学
研究种群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因素。 7.1.2.1 有性繁殖 (1)无性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优势:可迅速增殖,占领暂时性新栖 息地;后代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
有性繁殖的优势: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适 应多变的环境,适应稳定而异质的环境。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 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Donald 研 究 不 同 密 度 三 叶 草 的 产 量 ( 植 株 干重),在发育过程中(62,131天),产量与 密度正相关,发育末期(181天)产量与密度无 关。
Y为总产量#,常数; 为平均每株重量; d密度。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资源 (食物、营巢地)的质量和分布。
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有利于产生单配偶制, 雄性均匀地占有繁殖空间,雌性寻找没有配偶 的雄性,两性照顾后代也是其主要原因。
资源分布不均匀时,少数雄性占有资源,雌 性只与这些雄性婚配。条件极端严酷时,抚育 后代显得更加重要,一雌多雄可能更有成效。
如果某一性别的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较多,另 一性别的后代数就会较多,以保证相等投入。哺乳 类一般出生时雄性略多,这与雄性早期死亡较多有 关,灵长类、大熊猫等成体雄性有迁出的习性,雌 性一般不离开家区。
7.1.2.3 性选择
性选择可通过同性成员间的配偶竞争(性内选择) 或(和)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独特特征(性间选择) 而产生。很多副性征都是性选择的产物。
植物与动物有明显的不同,植物的死亡率一般 都与密度有关。 同种植物的密度引起的死亡称为 自疏(self-thining),由其它伴生植物密度引起 的死亡称为他疏(alien-thinning)(种间关系)。 密度与产量表现为以下三个规律(经验公式)。
7.1.1.1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7.1.2.5 动物的婚配制度
繁殖期动物某一性别个体占有异性配偶的数目。
①多雌多雄制(混交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定, 对后代照顾少。
②一雌一雄制(单配偶制):如晚成鸟。性比稳定, 亲体照顾较多。
③一雄多雌制:如鸡、马、盘羊等。性比不稳定, 较强壮的雄性拥有交配权,其基因易被保留,繁殖力 强。
④一雌多雄制:如螳螂、大鸨、距翅水雉、鮟鱇等, 少见。性比不稳定。
Population ecology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四)
李云凯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 种群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6 生活史对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7.1 种内关系 7.2 种间关系
第7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7.1.3 领域性与社会等级
7.1.3.1 领域性
领域(territory):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 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 的空间。
领域性(territoriality 领域行为)指生物保护 领域的任何积极(主动)机制。
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
(1)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 的体重而扩大。
1.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
(1)种群稳定、少争斗;生长快,生产率 高。
(2)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 均有优先权,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2. 灵长类的社会组织
灵长类的社会组织与食性生态学有关。一 般地,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灵长类的敌害 少、资源贫乏,只具一头雄性的小群体(独 霸式)。食物条件丰富时,敌害多,多呈大 群,雄性间有协作的社会行为,以保护雌性 和幼体(循环式等级为主)。
3. 昆虫的社会组织
昆虫的社会组织高度发达,重要特点是分工 与合作。分工表现在行为、生理和形态上, 使社会中的成员在职责、行为和形态上分为 各异的“等级”。
如蚂蚁,有专司繁殖的蚁后(膨大的生殖腺、 特异的性行为),专司保卫的兵蚁(性腺退 化的雌蚁,个体较工蚁大,具强大的口器), 专司采食、养育后代、修筑巢穴的工蚁 (雄)。蜂皇(雌)、工蜂(雌)、雄峰 (雄)。
7.1.1.2 倒数产量法则
(reciprocal yield law) 植物单株平均重量( )的倒数与密度 (d)呈线性关系。
A, B为系数,这一方程适合许多农作物。
7.1.1.2 -3/2幂定律
(-3/2 power law) 高密度导致种群“自疏”时,存活个体的平 均株干重( )与密度(d)的关系表达为:
(2)有性繁殖的类型
①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密度过低、缺少 传粉媒介)和异体受精(优先)。
②雌雄异体。
(3)亲体投入
生产、抚育后代的能量、物质资源的花费。 稳定的环境中亲体投入主要用于抚育后代, 变化的环境主要用于配子的生产。
7.1.2.2 性比
Fisher氏性比理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 1:1。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稀少型有利,如 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 就比较高。
7.1 种内关系
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动物的种内 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制度、 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
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
7.1.1 密度效应
动物的死亡率有的与密度有关(K选择者多 见),有的与密度无关(如气候引起的死亡,r对 策者多见)。随着密度的增加,动物产量表现为 抛物线形变化,有一个最高产量密度。
(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 的影响,食,这种 差别也越大。
(3)领域面积和行为往 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 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 般在营巢期领域行为表现 最强烈,面积也大。
7.1.3.2 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 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