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1.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思想政治必修三的知识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三的知识总结《思想政治必修三》是中国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制度和政治实践,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下面是我对《思想政治必修三》这门课程所学知识的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三》分为六个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领导、民主法治、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代世界的转型与变革以及全球化与中国。
每个主题都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学生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遵循这些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其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思想政治必修三》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先进性,培养对党的崇敬和信仰,并学习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认识到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
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培养学生正确的民主政治观念和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学习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用途和功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和能力。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思想政治必修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内在精神,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同时也要求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了解当代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在当代世界的转型与变革这一主题中,学生需要了解全球化的背景和特点,认识到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 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5.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7.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 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 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2深远持久的影响4.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5.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5.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6. 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7. 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答:尊重文化多样性;8. 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9. 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4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0.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 传统文化的继承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2. 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4.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6.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文化创新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 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7.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8.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9.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3.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1. 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2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 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表现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灵活表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接受正确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表现低俗趣味、新闻炒作、绯闻逸事;态度加强管理、正确引导;3. 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1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2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3措施和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2地位: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作用;7.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样做1国家角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公民角度作为中学生,在文化中选择,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4. 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5.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否则相反;2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措施:①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重要途径;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途径;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 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3. 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4. 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是怎样的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政治立场,以实践和革命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必修3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3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理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它是在对于世界的社会变迁和劳动的创造性作用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进程就是力量与斗争的历史进程。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构建而产生出来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是多数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3.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的追求,是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4. 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并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 社会主义实现过程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它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为了逐渐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二、政治制度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广大人民自觉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和保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依法治国制度;宪政民主制度。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是社会主义法制政治、文化政治和思想政治。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新发展包括了: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宪政民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党的建设的创新;基层治理的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
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提纲(2023简化版)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到高中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科目都要比初中的时候难很多,但是政治与其他科目相比,却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必修三的政治课本就是比较好掌握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篇1文化创新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篇2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人教版 思想政治必修三必背提纲(全)
政治提纲必修3(必背)平度一中思想政治背诵目录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⑴文化的内涵:⑵文化的特点⑶文化的力量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⑷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⑴文化的来源:⑵文化的表现:⑶文化的特点:2.文化塑造人生3.拓展⑴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⑴民族节日的形成和价值★⑵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意义)2.文化多样性★⑴文化是民族的(原因和含义)★⑵文化是世界的(原因和含义)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⑸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3.文化传播★⑴途径★⑵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特点和作用)⑶文化交流:怎样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4.拓展★★⑴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⑵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继承★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⑵传统文化作用(影响、重要性)★★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⑵怎样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3.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⑴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⑵社会制度的更替(外部因素)⑶科学技术的作用⑷思想运动的作用⑸教育的作用第五课文化创新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⑴文化创新的源泉★⑵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⑶文化创新的主体★⑷文化创新的途径2.拓展⑴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⑵怎样进行文化创新?★⑶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⑷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⑴源远流长的原因:(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⑵文字的作用⑶为什么说汉字成为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⑴博大精深的表现:⑵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及相互关系⑶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⑷包容性的含义和作用(意义)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⑴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⑵民族精神的必要性★★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⑷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⑸中华名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2.拓展★★⑴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⑶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作原理)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1.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⑴大众文化的含义:(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⑴落后文化是什么?⑵腐朽文化是什么?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原因是什么?★⑷我们应该怎样加强文化建设,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3.奏响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激荡看主导⑴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什么?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什么是必由之路?)★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和表现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⑵就国家而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径有什么?⑶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⑷怎样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⑸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意义、主体和对青年的要求3.拓展★⑴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⑴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⑵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有什么基本内容?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⑷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作为基础工程?)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⑴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⑵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⑶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拓展★★⑴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⑵思想道德建设有什么意义?★★⑶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正文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⑴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笔记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笔记
一、宪政民主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1.宪政民主改革是国家和政治制度改革的总名称,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政治变革,是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变革。
2.宪政民主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人权观、代议制观、自然权利论、主权论等思想观点,是建立起合法权威、民主决策、廉洁服务、效率正义的
政治体制的新理论。
3. 宪政民主改革的实践有英美、法德、日本、瑞士等宪政国家改革的
经验,还有新兴国家发展宪政民主的实践。
二、宪法改革的好处
1.宪法改革可以赋予人民新的权利,增强人民社会权利意识,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2.宪法改革可以强化政治生活的依法管理,保护宪法权威,形成民主社会的宪政民主的政治体系,增进人民的合法权益。
3.宪法改革可以扩大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使政治生态发展得到改善;同时也可以保证政治决策的廉洁性,确保政府正常的机构运转。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4
政治与法治是高中必修的课程之一,下面是2024年最新的政治与法治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
1.政治制度:介绍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政府职能:介绍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包括政府的权力来源、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政府的组织机构等。
3.法律制度:介绍了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法律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的性质、法律的效力、法律的适用等。
4.法律权利与义务:介绍了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
5.刑法与民法:介绍了刑法和民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
6.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介绍了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程序等。
7.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介绍了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国际法的适用、国际仲裁等。
8.宪法:介绍了宪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宪法的地位、宪法的修改等。
以上是政治与法治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政治必修三课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3观,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P62.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书籍,艺术品,历史文物,社会行为P73.文化作文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P94.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有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P105.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P106.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生产力,生产方式,购物,贷款,承包林地,开餐馆,“文博会”招商引资)文化与政治相交融,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要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P10、11(三下乡,投票,听证会,向政府提意见)7.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精神武器必要性: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解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P11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13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元妃省亲,藏族送哈达,泰国合十礼,欧美见面拥抱)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中外交换礼物,写名字,写信封的习惯不同)P15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从没有到有(看文学作品、艺术表演,外出观光旅游,参与体育活动等得到的四项启示,精神享受,或思想困惑,精神失落)深远持久:时间长(乡音难改,唐人街的对联、中国菜、中国的生活习惯)P15、164.文化对人的影响:①丰富精神世界(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文学、音乐、绘画、文物欣赏等,辩论赛,戏剧社,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开阔世界,促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先进文化)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政治必修三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思想政治是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政治学的基础和理论基石,对于学习政治学、理解政治制度和参与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必修三是高中政治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等内容。
下面是对思想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 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通过学习人生观,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2.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和看法。
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等。
3.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判和选择标准的总和。
价值观包括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的、可知的,并且是持续发展变化的。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的。
3. 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方向的理论总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建设特点和发展道路等。
5. 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目标,追求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等方式实现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3.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提出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高考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1、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先进的/ 落后的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对个人发展的作用1来源: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5、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1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作用和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文化交流的意义?①从“走出去”的角度: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
②从“引进来”的角度: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游戏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经验,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它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知识点二: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文件,全文共九个章节,涵盖了党的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发展方向。
下面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内容: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要求。
2.推动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重点措施。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旨在加强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均衡。
知识点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它的组织结构主要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地方和基层组织等构成。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五年举行一次。
它的主要任务是选举产生党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定和修改党章,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框架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框架一、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1. 政治生活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生活的定义- 政治生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2. 政治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政治制度的基本类型- 政治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的关系3. 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民主政治的挑战与发展4. 非民主政治的形态与特点- 非民主政治的主要类型- 非民主政治的运作机制- 非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转型二、政治权力与政治参与1. 政治权力的来源与分配- 政治权力的基本概念- 政治权力的合法来源- 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制衡2. 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政治参与的意义与功能- 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效果3.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的内容与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与影响-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4. 政治组织与政治领导- 政治组织的类型与结构- 政治领导的作用与影响- 政治组织与领导的互动关系三、政治决策与政治执行1. 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机制- 政治决策的定义与特点- 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步骤- 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与效果评估2. 政治执行的主体与手段- 政治执行的基本概念- 政治执行的主体构成- 政治执行的手段与效率3. 政策分析与政策评估- 政策分析的方法与应用- 政策评估的标准与程序- 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策略4. 政治监督与政治责任- 政治监督的体系与功能- 政治责任的内涵与要求- 政治监督与责任的互动关系四、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1. 政治发展的动因与路径- 政治发展的基本概念- 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因- 政治发展的模式与路径2. 政治变革的类型与影响- 政治变革的主要类型- 政治变革的触发因素- 政治变革的社会影响3. 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 政治稳定的条件与维护- 政治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政治稳定与秩序的关系4.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 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的互动 -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适应性五、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1. 国际政治的体系与格局- 国际政治的基本体系- 国际政治的主要格局- 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2. 全球治理的机制与挑战- 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 全球治理的主要机制- 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3.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互动4.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协同作用以上是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框架,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详细的子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一)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二)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但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有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重点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重点知识梳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的重点知识梳理如下:
第一章政治思想与政治学说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章国家与政权
1.国家的概念
2.国家的组成部分及其职能
3.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参政党制度
第三章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
2.行政管理系统和公务员制度
3.法官和检察官制度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四章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1.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2.宪法和法律的关系
3.司法实践中的法治保障
4.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解释
第五章公民权利和义务
1.公民权利的概念
2.公民权利的种类
3.公民权利保障的制度和措施
4.公民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第六章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
1.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2.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3.政治和社会的关系
4.信息化背景下的政治生态
以上就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的重点知识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知识点总结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知识点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和地位: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特别提示】注意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省会所在城市,其他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即拥有立法权的机关有多个,但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易混提示】(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
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前者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国家元首、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
它们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负责,后者由前者产生,前者对后者进行监督,注意只能是同一级别的,如某市政府、法院对市人大负责并受市人大监督。
(3)“国家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
前者指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②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
③任期:各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特别提醒】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人大代表的职责①义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怎样认识文化多样性?(地位,作用)地位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9.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0.什么是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11.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12.什么是传媒?大众传媒?传媒: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13.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4.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15.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16.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为什么?主体:人民群众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0.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怎样建立?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条件;③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④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2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标志:文字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8.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原因: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3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3.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