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班级:姓名:检查签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2、默读课文,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5分钟)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环节二:预习检查,识记生字词。(10分钟)(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小组识记,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3、《四书》指:、、、。

《五经》指:、、、、。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3、“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4.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6: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过程:

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10分钟)(每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环节二:探究质疑(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环节三: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