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
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2.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春秋时期《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他还主张对土地要进行区分,建城主张要以土地的肥瘠程度来区别对待。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是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3、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墨子》就军事上的城防要求,对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主张。
1)选择城址必须要具备有利防守的地形,城的规模要与人口保持相称的关系,城大人少或城小人众都是不利于防御的。
2)城市要按人口储备足够的粮食,免致人众食寡,市不可远离城,积蓄的财富及富室都要集中在城内,以提高城市再经济上的防御能力。
3)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规模。
齐临淄特点:1)规模远远超过了营国制度的规定,城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增建了外廓2)按地形构筑,与营国制度规定的城邑方整形制不同3)城廓之间明确分工,城的功能是整治活动中心,廓的功能为经济活动中心。
4)增设了公共集中市区,民间手工业区燕下都特点:1)强调城防,处处着眼于战备,把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最大的特征2)结构严谨,继承以宫为中心的传统,充分利用高台建筑作为强化中轴线的手段。
3)改变一般以外郭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作法,按照军事需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同时综合运用城廓分工传统概念。
郑韩故城特点:1)在两河交汇处建城,从城址选择上充分体现了重视水源、水运及城防的要求。
2)打破了营国制度对城市形制必须规整的要求,按照地形构筑城垣,城的规模也超过旧制规定。
3)宫城按传统模式置于内城中央。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12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13秦汉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居民住宅闾里制、都城多宫制)。
14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汉长安复原想象图明代北京城图p138 北京宫殿外三殿总平面图p140名解填空1、城与国。
董鉴泓认为,“国”与“城”义相同。
《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即“工匠营建城墙”。
我国古代的城,有的为土筑,有的为沟池,有的是木栏杆。
邑。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并不是指城市。
廓。
城与廓都是居民点的防御性构筑物。
“市”指交易场所。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3、营国制度:由国野规划、都邑规划及统治据点网络三体系构成,指王城都城、诸侯城、大夫采邑三级城邦按宗法及政治的等级营建,不可逾越。
4、成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新建的用于集中管制殷商时期的顽民的城市。
5、《管子》重视城市与其腹地农村的配合关系,主张按土地范围等级来合理布局城市。
认为土地肥沃广阔,耕地产量高,可供养较多的城市人口,故城市分布密度较大,反之密度小。
《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6、《商君书》:以一定规模地域内人口与耕地以及各种地形条件的比例关系来说明应充分考虑土地的使用及人口的分布密度7、《尉僚子》:“三相称”主张城市的规模与居住人口和城郊田地粮食产量相适应8、《墨子》:从城防角度提出“五不守”,主张城市人口、储粮、积蓄都应与城市规模保持一致。
9、一道三涂:一种城市道路的形制。
一条道路由三条道路组成,中间为皇帝专用驰道,两边为人行道,道宽相同10、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
具有明显的防御性质11、《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
熟悉
图
第十小组,簇群城市
了解
填空
18
米尔顿·凯恩斯
熟悉
简答
筑波科学城
了解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
掌握
简答
场所理论
熟悉
填空、简答、论述
马丘比丘宪章
掌握
论述
熟悉
名词解释
9
日本、……京、天守阁
熟悉
填空、简答
10
理想城市
了解
填空
早中晚期的代表城市
熟悉
填空
……广场
图
11
巴黎改建
填空
凡尔赛
填空
图
……广场
图
12
伦敦大火及改建
填空
巴黎,欧斯曼改建
填空
13
1811年,纽约总图
图
郎方、华盛顿规划
图
14
18、19实际的一系列实验
熟悉
填空
霍华德,田园城市
掌握
填空、简答、论述
了解
名词解释
上海三版城市规划
了解
填空
天津、武汉概况
了解
填空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2(外国)
章节
知识点
要求
题型
备注
3
乌尔城、山岳台
了解
填空
5
迈锡尼卫城
了解
图
奥林匹亚、德尔菲圣地
了解
图
雅典卫城
熟悉
图
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掌握
简单
6
营寨城
填空、简答
罗马,主要广场、建筑
熟悉
图
庞贝古城
了解
图
7
锡耶纳、坎波广场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点:一、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
P4-P6二、周礼考工记的影响及周王城复原图。
1.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2.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
3.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三、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影响。
1.P39四、唐朝城市特点及影响。
1.象征皇权的宫城,皇城,衙役,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都城实行严格的官民分居。
2.棋盘式的格局3.城市内有专门的市,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县城。
都划有一定区域作为市。
4.城市街道宽阔,重视环境卫生和美化。
5.建筑工艺精湛,建筑物体和用法都已规格化。
木架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有了极大发展。
P56五、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建史 重点归纳
中建史第一章、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生产力的提高,开始了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⑴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⑵范围较大,居住较密集;⑶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且靠近河湖水面;⑷开始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有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别,并发展出了储藏空间;⑸建筑布局有一定的规律;⑹村落布局有统一的规划,十分注重防御,以壕沟和栅栏围护4.城市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产生私有制,出现了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1.商代的城市商城、殷墟,制铜技术的发展,商业开始兴盛,出现了专门的商人,货币贝壳的出现,阶级分化和对立在城址中有明显的反应2.商城我国目前最早的城市遗址,创造了版筑墙技术,这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力条件;居室面积大小悬殊3.殷墟发现大量的夯土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当时有测定技术的水平,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注意朝向和日照4.周代的城市沣镐二京、洛邑、成周遗址中发现瓦片5.城郭之制6.周代的城市制度《周礼考工记》(经途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和朝各方百步,一夫指一农夫所受之100亩土地)7.道路分级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前朝后寝制度8.早期城市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与一般农村的差别不大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社会概况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铁工具出现和土地私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商业交换的发展使一些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城市;城市的防御作用突出,这时期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城市规模均较大,都城一般有城郭之分,有大量的人工夯土的高台;都有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作指导2.城市选址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行3.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赵邯郸4.齐临淄最宏伟的古城,《管子》“凡侍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淹城有王城。
中外城建史重点分析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
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由宇文恺规划)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外城建史重点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
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由宇文恺规划)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中国城建史重点总结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1夏朝:对城市的发掘还没发现商朝:郑州商城、安阳殷墟2郑州商城遗址: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夯土城墙宫殿市政设施功能分区3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王陵区其它4周都城建设西周:丰京、镐京东周:洛邑周王城的结构特点:环套,方九里;按方位主次布置不同性质分区;工程重心:南北中轴线(主轴线)东西—次轴线;作为宫城的前导,称为宫前区、外朝及宗教;路网:方格网突出宫城核心地位;前朝后寝。
5《考工记》所述王城规划制度原文:(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
(3)“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4)“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城隅之制九雉。
(5)“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王城规划要点王城方九里,四面筑城垣,城系采取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来规划的。
宫城置于城之中部,四面筑有宫垣,宫居中,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官署区设于外朝之南,各官署分列在城之南北中轴线两侧,以为宫廷区的前导。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VIP专享】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城建史重点图解内容
城建史重点图解内容1、《周礼·考工记》中描述周代的城市形制特点。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纬就是纵横交错的大路。
“轨”是古代以两车轮间的距离衡量道路宽度的单位。
“左祖右社”是指王宫居中,其左(即东侧)为祖庙,其右(即西侧)为社稷坛。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指前朝后寝,市场设在宫城之后,朝和市的面积为“一夫”,一夫即当时的一百亩。
2、西周时代淹国都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1)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2)王城——规则方形,内城——不规则圆形,外城——不规则圆形;3)圆形的平面布局;4)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内外城的护城河水面宽广。
1、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2、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3、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4、里坊制度更完善。
5、集中设市。
4、北魏洛阳都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1、和前代相比,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宫殿方面废除了东汉以来分为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采用郭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布局方式,平面呈一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
2、宫城居中,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轴线,全城呈中轴对称格局。
3、秉承城郭之制,内城以政治活动区,郭城以市(大市(城西)、小市(城东)、四通市(城南门外))为核心形成经济活动区。
以里坊(320个)为单位组织一般居住,每个“里”的平面都成正方形,四周筑围墙,划分得十分整齐和严密,管理严格,里坊制度更完善。
4、继承营国制度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井田方格系统。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2 )干阑式桩上建筑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a)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城与廓的概念P14“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管子•度地篇》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城防御性阶级分化城与市的概念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a)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各级城邑的大小规模。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产生的过程;●《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汉长安的布局特点;●理解汉代军市、陵城;●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龙泉府等);●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后周世宗柴荣颁布的汴梁改建诏书的主要内容?●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泉州的基本格局;●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南通的基本格局;●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的含义;●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明清时期成都格局;●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
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
西周时期《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所记载的城建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制度产生背景】1、社会伦理。
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
2、周朝礼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
3、礼乐关系的建立,本质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而服务。
【对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
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政治制度的建立服务。
“礼乐并重”,在礼制原则下体现城市与建筑的形象与空间序列。
3、《周礼》中的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延伸1: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2005)《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延伸2: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
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制度】《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市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这种对城【背景】1、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城市除官营手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手工业,这是由于解放了奴隶变成了较自由的小生产者的缘故。
商业也繁荣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
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各种学术思想应时而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特别是周初分封诸侯的结果,导致诸侯国强大起来,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各诸侯国总是城池建设,纷纷筑城自卫。
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水陆交通运输。
周天子地位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影响】《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着作。
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秦咸阳【选址】咸阳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心,地势险要。
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交通的枢纽。
渭水在其附近折向东北,城市用水也便于解决。
得名与选址和“山南水北为阳“的中国本土阴阳地理观念有关,选择了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阳性地,这两者都是都城选址的理想条件。
(比较:秦王陵选址于山北水南的阴性地)【建设简史】秦咸阳在孝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
大约至迟到秦昭王时,在渭南建有一处兴乐宫。
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多年内。
秦始皇又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咸阳人口聚增。
渭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南发展。
【规划思想】相天法地:渭河=银河,横桥、阁道=鹊桥。
两大宫殿群:咸阳宫(北)和阿房宫(南)隔渭河相望。
把山和水纳入城市范围中进行规划设计【要点】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但在布局上又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
西汉长安【选址】P33渭水之南,龙首原高地以北,与咸阳毗邻,并利用秦兴乐宫建造起来的。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东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建宏大的建章宫。
【规划布局特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意义】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兴建的第一个都城,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都城有很大不同:1、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城的平面形状基本近于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
——旁三门、面朝后市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占全城面积的1/2以上,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
4、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位于城的东北部、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之间。
5、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大,约40万。
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在长安周围皇陵处设陵城(消费性城市,人口10-20万,茂陵27万最大),形成了城市带。
东汉都城洛阳背山面水: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规划布局特点】总面积平方公里。
城的平面形状不甚规整,但大体上近于长方形,南北9里,东西6里(故称九六城)。
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之间有复道相连(供皇帝使用)。
宫殿占总面积的1/3以上。
贵族居住区主要居住在城东,一般平民可能多住在城外。
建有马市、南市(分别位于城的东郊和南郊)、金市(城内西部)[补:五行中金为西]。
上述两点可以看出,九六城具有内城的性质。
总之,东汉洛阳城建设布局已经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补1] 12个城门:东西各三,北二南四,原因是北侧城门的重要性不及南侧城门,自东汉后,南侧城门多于北侧城门几成惯例(是结合实用性对《周礼考工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