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7《澳大利亚》名师教案(第2课时)
《澳大利亚》名师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图片,认识澳大利亚古老的动植物,并分析古老的原因。
(2)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里的国家”的含义。
(3)简要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和工矿业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澳大地亚古老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工农业资源,体会到澳大地亚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的国家,认同澳大地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古老的动植物和形成原因。
(2)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3)澳大利亚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澳大利亚古老的动植物形成的原因。
澳大利亚发达的经济。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澳大利亚的国徽提问:你认识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两种动物吗?(学生回答)明确:袋鼠和鸸鹋。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古老的动植物有人说,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约12000种,其中约9000种是其他大洲没有的;有鸟类约650种,其中约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
全球有袋类动物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
活动:读图,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选择一种你想了解的澳大利亚野生动物,收集有关资料,介绍给同学。
(学生发言)明确: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有袋鼠、树袋熊(考拉)、鸸鹋、鸭嘴兽、针鼹、澳洲肺鱼、黑天鹅等。
介绍:袋鼠袋鼠因腹部有一个“育儿袋”而得名。
袋鼠在澳大利亚分布十分广泛,被称为澳大利亚的象征。
袋鼠种类繁多,体型大小不等。
最高的站起来有2米以上,小的身长只有半米。
袋鼠属植食动物,擅长跳跃,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但也有些袋鼠单独生活。
播放视频:《澳大利亚的动物》活动: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观点,说明澳大利亚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的特有动植物种类?(学生讨论发言)明确:距今几千万年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已经与世界其他大陆分离,受海洋阻隔,长期孤立,使动植物独立发展。
《澳大利亚》教案(精选3篇)
《澳大利亚》教案(精选3篇)《澳大利亚》篇1【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2..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4.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课的学习对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偏科思想的存在,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注重用情感教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同学先在感性上对澳大利亚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大体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力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从感性到理性充分理解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板书设计】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图片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澳大利亚的过会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标识?它们是什么动物呢?这说明澳大利亚动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动物非常可爱。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
(二)读课本P70图8.41,回答:
澳大利亚主要有哪些矿产?其中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活动四:城市和人口分布
读课本P70 8.40图:
1、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主要城市:悉尼、墨尔本。
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结
提纲
思维
导图
反馈练习一、选择题
1、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大量出口的农产品有()
A棉花、牛肉、水稻 B小麦、水稻、花生
C羊毛、牛肉、小麦 D小麦、水稻、乳酪
2、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是()
A农牧业 B工矿业 C服务业 D旅游业
3、澳大利亚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其主要原因是()
A地处温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B矿产资源丰富。
C草原辽阔,畜牧业发达 D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
4、澳大利亚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是()
A堪培拉 B悉尼 C墨尔本 D达尔文
5、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从地形、气候两个因素考虑,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
A.东北沿海 B.东南沿海 C.中部沙漠D.北部草原
二、读图8.6,回答下列问题
1、大洋: A B
城市: C D
2、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
出口国,有“”之称,因为羊特别多,
被称为“”的国家。
图8.6
3、目前,业已经大大超过业和业。
我的收获。
《澳大利亚》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现状。
2.对照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简要分析澳大利亚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牧羊业的。
【教学重点】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对照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简要分析澳大利亚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牧羊业的。
二、教学策略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澳大利亚的牧羊业。
澳大利亚因为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牧羊业十分发达,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因为澳大利亚人口少,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我国是其最大的羊毛市场,所以用生活中的羊毛制品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主要探讨的是澳大利亚发展牧羊业的自然条件,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再结合书本活动内容,探究三大牧羊带的成因,树立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读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中所指的国家是()A.美国B.巴西C.俄罗斯D.澳大利亚2.该国适宜发展养羊业的有利条件是()①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②地下水丰富③草原辽阔④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⑤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东南沿海牧羊带水土条件最好B.粗放牧羊带多为天然草场,产量较低C.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灌溉设施完善D.三个牧羊带都是以天然草场为主4.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地形D.纬度【参考答案】D;B;D;B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四节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牧羊业概况2.发展牧羊业的自然条件3.三大牧羊带。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图激趣
导入新课
以“旋转180°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图有什么特点?像什么?引起学生注意
学生通过观察旋转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图象羊背,暗合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标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很容易地找到课题的切入点。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珠海市斗门区城东中学李慧敏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
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拓展: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利用澳大利亚不给地球留“疤痕”、我国某些私人矿区采矿对环境的破坏作比较,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与环境协调发展。
学生小组合作,想策略,并写在大白纸上展示。
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网络
学生谈收获
知识回顾
新
课
教
学
骑
在
羊
背
上
的
国
家
解读Australia的“s”-sheep
介绍澳大利亚的移民“羊”。引导学生思考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发达的原因。
学生结合地形图、气候图,小组讨论,形成观点,派代表上来分析。
“由图探因”,培养学生读图比较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牧羊业
引导学生综合地形、降水等因素,分析澳大利亚的三大牧羊带。
8.4《澳大利亚》参考教案(第2课时)
《澳大利亚》参考教案(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观察地形图、气候图以及矿产资源分布图,能准确总结出各地理要素特点,并分析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2.通过探讨气候、交通等因素对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初步学会分析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学习重点】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地理助学。
【教学过程】
题。
《澳大利亚》第1、2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对照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概括其主要特点。
2.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概括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自然特点,读图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澳大利亚采矿业、冶金业的发展现状,能够对照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分布图说明影响冶金工业中心分布的条件。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概括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自然特点,读图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对照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分布图说明影响冶金工业中心分布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及其自然环境特征。
其中特有物种这部分趣味性强,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对特有物种进行适当的拓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通过物种的保护,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难点内容是分析澳大利亚冶金工业中心分布的条件,通过对地理要素图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归纳总结、概括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两种特有动物是()A.袋鼠、考拉B.袋鼠、鸸鹋C.考拉、鸭嘴兽D.考拉、鸸鹋2.澳大利亚特有物种众多的原因是()A.面积大,物种多B.气候条件适合特有动物生长C.人类活动干预少D.孤立的大陆物种进化缓慢3.澳大利亚是个地理特征十分鲜明的国家。
下列有关澳大利亚地理特征的叙述哪一个是错误的()A.地广人稀B.以白色人种为主C.位于西半球D.位于南半球4.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 )A.石油、天然气、银、镍B.金、锰、镍、锌C.煤、铁、铀、钴D.钴、磷、金、镍【参考答案】B;D;C;C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四节澳大利亚一、澳大利亚概况1.位置和范围2.人口3.主要城市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1.特有物种2.物种特有古老的原因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1.矿产资源特点2.采矿、冶金业特点3.冶金中心分布条件《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复习课教案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复习课教案教案标题:澳大利亚第二课时复习课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强化学生对于澳大利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互动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回顾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人口、文化、历史等基本知识。
2. 复习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3. 强化学生对于澳大利亚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 澳大利亚地图、图片或PPT。
2. 澳大利亚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澳大利亚地图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于澳大利亚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澳大利亚的知识?”鼓励学生回忆并回答。
复习知识点(15分钟):1. 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问答游戏,提问关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人口、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2. 展示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用英语描述并命名。
巩固知识(2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完成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等。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拓展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份简短的旅行手册,介绍他们想要去澳大利亚旅行的景点和活动。
鼓励学生使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词汇。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旅行手册,并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旅行计划。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复习中的进步和收获。
2. 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澳大利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包括问答游戏、练习题和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学生对于澳大利亚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的设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
A.小麦、羊毛B.羊毛、水稻
C.羊毛、棉花D.玉米、小麦
4.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A.东北部地区B.东南部沿海地区
C.中部地区D.西部地区
学法指导
阅读教材P49-50,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图3-2-1
各抒己见
小组内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P52,讨论总结。
阅读教材图3-2-5,小组讨论。
A.首都堪培拉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B.悉尼是座规划建设的城市,环境优美
C.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D.西南部的珀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
2.有关澳大利亚养羊的说法,错误的是()
A.澳大利亚的绵羊大部分是美利奴羊
B.70%集中在中、西、北部粗放牧羊带
C.这里的绵羊是产毛量高的细毛羊
D.因为没有野生大型食肉动物,可以围栏放牧
悉尼人口,是全国城市,也是的海港、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为澳大利亚海陆、空交通运输枢纽。
知识链接:
1、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1.8亿和羊毛产量(占世界1/4)出口量(占世界1/2)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称为粗放农业。粗放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农业
(1)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羊的数量多的原因是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
(2)自然条件一般包括、、等因素。
(3)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牧产品有哪些?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案
商南县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教案编号课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主备人:二次齐备时间三次备课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记住其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
二、教学重点:三次备课内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三、教学难点: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工矿业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法五、课时设计:2课时第二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学生自学1、课前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预习并完成学案上自学内容;2、教师巡视全班督促个别学生的完成情况。
(二)对学1、同学间相互检查自学内容,提出疑问并讨论解决疑问。
2、学生理解记忆自学内容,并相互检查。
(三)群学1、学生结合自学和对学情况,完成质疑,做好记录,进行展示。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四)教师点拨“坐在矿车上的国家”⑴、矿产资源丰富:铁、煤等,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⑵、澳大利亚的铁矿,煤矿,铝土矿分别分布在哪里?铁矿——西部、煤矿——东部沿海;铝土矿——东北部(3)目前,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主导产业。
(4)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悉尼——最大城市、海港;堪培拉——首都。
墨尔本――第二大城市(5)为什么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气候条件-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候影响,温暖湿润。
交通条件-东南沿海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
历史和经济-英国移民首先到达地,开发时间早。
(五)当堂检测:指导学生完成当堂检测题并巡视全班。
(六)课后反馈: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澳大利亚》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澳大利亚》学科领域:地理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国情,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2. 使学生掌握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3. 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有所了解,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4. 提高学生对澳大利亚的文化及土著居民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难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经济发展和文化活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基本国情,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1)地理位置: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在地球上的位置。
(2)面积与人口:介绍澳大利亚的面积、人口及人口分布特点。
3.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所得,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特点。
4. 案例分析: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发展状况,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1)自然环境:介绍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特点。
(2)经济发展:分析澳大利亚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3)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和土著居民的生活习俗。
3.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学案例:分析澳大利亚的矿业发展,让学生了解其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特点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示意图,标注主要城市和地形区。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八章澳大利亚(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培养学生对照牧羊带分布图,地形图,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掌握澳大利亚的牧羊带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
2、通过各种地图的使用,提高学生运用各类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冶金工业中心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点及保护环境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知识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点及保护环境的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准备资料图片,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起澳大利亚,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在碧蓝的天空下,绿茵茵的草地如地毯般展开,人们有的“骑在羊背上”,有的“坐在矿车里”,由一群欢快的动物簇拥着,乘上悉尼歌剧院那气势恢宏的帆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南大洋驶来。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14000万只)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占世界1/4)和出口量(占世界1/2以上)均居世界第一位,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认真听老师读资料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活动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承转:从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养羊业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是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
那我们来回忆当地是一种什么样的。
1.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地形图》,回忆澳大利亚地形分为哪几部分?学生自己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自西向东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这部分内容1、3题是回忆上节课2.根据澳大利亚地形区的分布,请你分析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3.读图《澳大利亚气候图》,回忆本国气候总体特点4.根据澳大利亚气候的分布,请你分析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5.请学生阅读 69页图8.39和文字部分,具体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情况。
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西部和中部地区,是低矮的高原和大面积的平原,有优良的牧草,又没有大型野生肉食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案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案《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把澳大利亚被称作“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原因。
2、初步认识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其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理解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张略思想。
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矿产资源教学难点:农牧业分布与其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指名回答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互相补充完成)新课内容展示目标(口述+板书重点)“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学生阅读教材部分,思考并回答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作“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牧业有什么特点,出口的农牧产品有什么?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其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16000万只)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1/4和出口量1/2均居世界第一位,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农牧业有什么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出口的农牧产品有:羊毛、牛肉、小麦)提问: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那么澳大利亚是为什么会养那么多的羊?羊又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分析)学生阅读P76阅读材料,找出答案。
(山地广、高原低、水源丰富、牧草优良、无天敌。
)过渡:从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养羊业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是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
那么农牧业在澳大利亚是一种什么样的分布状况呢?学生讨论回答P74图8.37,先认识一下图例。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形成了四个农牧业区。
粗放牧牛带和粗放牧羊带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而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提问:那么农牧业分布和地形的关系是什么?P76活动1。
那么农牧业分布和气候的关系是什么?P76活动2。
(为什么粗放牧牛带在北,牧羊带在南?)看图可知粗放牧牛带干旱草稀、破坏后恢复困难;牧羊带相对草多有河流破坏后恢复较快。
牛吃草用舌头卷,吃草的上部,不伤草根。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2.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共同进步。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播放澳大利亚宣传片,引入研学旅行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视频,唤醒学生上一节课对澳大利亚的记忆,并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澳大利亚的独特风貌,产生探究的兴趣。
地图我来画小组探究学习【分析原因】探究一:发散思维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三大牧羊带的分布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讨论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的分布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讨论后学生在黑板上指图分析,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
原因我来析学生进行探究一,阅读澳大利亚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分成三大组分别讨论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的分布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讨论后在黑板上指图分析,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原因】探究二:换位思考材料一:绵羊繁殖生长适宜的条件澳大利亚绵羊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绵羊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其中,细毛羊喜欢温暖干燥的气候;半细毛羊适应湿热的环境,惧怕干燥;肉用羊和肉毛兼用羊喜欢温暖湿润、全年温差不大的气候。
材料二:三大牧羊带主要绵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降水分布图和牧羊带的分布图,给出资料:绵羊繁殖生长适宜的条件和三大牧羊带主要绵羊品种,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思考粗放牧羊带与混合经营带的位置可不可以互换,并说出理由。
最后总结: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阅读澳大利亚地形图、降水分布图和牧羊带的分布图,以及资料:绵羊繁殖生长适宜的条件和三大牧羊带主要绵羊品种,思考粗放牧羊带与混合经营带的位置可不可以互换,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生总结后,体会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不强,澳大利亚的农牧业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分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将难点分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第2课时)
《澳大利亚》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澳大利亚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非常重要。
同学们学完前两章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美国、巴西等。
澳大利亚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点:澳大利亚在这个区域,面积最大,具有独占一个大陆、并孤悬海外、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等地理特点。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由“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三部分组成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
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三个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亚洲及其周边一些地区,知道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是初一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喜欢新鲜、生动的东西,所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直观、感性的手段辅助教学,易于学生理解和产生兴趣。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现状及羊肉和羊毛的出口情况,对照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牧羊带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
2.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澳大利亚采矿业、冶金业的发展现状及矿产品的出口情况,结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冶金工业中心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析图、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你能说出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和植物吗?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物很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尽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理⼈教版七年级下册《澳⼤利亚》第⼆课时教学设计澳⼤利亚第⼆课时(“骑在养背上的国家”)教学设计⼩⽯庄中⼼校侯志英教学⽬标:1、阅读课⽂,了解澳⼤利亚养⽺业的发展现状及⽺⾁和⽺⽑的出⼝情况。
2、对照澳⼤利亚牧⽺带分布图、地形图、降⽔分布图,找出澳⼤利亚牧⽺带与地形、降⽔的对应关系,学会运⽤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对照澳⼤利亚牧⽺带分布图、地形图、降⽔分布图,找出澳⼤利亚牧⽺带与地形、降⽔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对照澳⼤利亚牧⽺带分布图、地形图、降⽔分布图,找出澳⼤利亚牧⽺带与地形、降⽔的对应关系。
了解澳⼤利亚养⽺业的发展现状及⽺⾁和⽺⽑的出⼝情况。
教学过程:1.导⼊新课:播放澳⼤利亚养⽺业的相关图⽚,说明澳⼤利亚是世界上放养绵⽺数量和出⼝⽺⽑最多的国家,导⼊主题“骑在⽺背上的国家”。
2.引导学⽣读澳⼤利亚牧⽺带的分布图。
澳⼤利亚充分利⽤不同地区的⾃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养⽺业,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牧⽺带。
分析牧⽺带的分布规律。
⽐较各带的⽣产规模,草场类型、牧草质量、产量,载畜量和⽣产稳定性。
(1)⽺、⽜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分布在东南狭窄的沿海低平原,西南沿海也有⼀些。
该带⼟壤肥沃,农牧场规模⼀般⽐较⼩。
⼈⼯草场⼴布,牧⽺品质好、产量⾼。
平均每公顷可放3~6只⽺,以⾁⽤⽺为主。
⽣产稳定。
(2)绵⽺与⼩麦混合经营带分布于东南墨累河平原和西南沿海⾼原。
该带拥有全国最完善的灌溉系统,农牧场规模居中。
多为⼈⼯草场,牧草品质较好、产量较⾼。
平均每公顷可放养3~4只⽺,⾁⽤⽺和⽑⽤⽺并重。
⽣产较稳定。
(3)粗放牧⽺带分布于西部⾼原西南部和⼤⾃流盆地东南部。
该带牧场规模很⼤,⼀般可达⼏千公顷。
多为天然草场,牧草品质差、产量低。
平均每公顷可放养0.2只⽺,以⽑⽤⽺为主。
⽣产不稳定。
3.教师展⽰展⽰课件:澳⼤利亚养⽺业占世界的⽐重及地位:澳⼤利亚是世界养养数和出⼝⽺⽑最多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南县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教案编号
课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主备人:二次齐备时间三次备课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记住其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
二、教学重点:三次备课内容
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三、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工矿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法
五、课时设计:2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学
1、课前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预习并完成学案
上自学内容;
2、教师巡视全班督促个别学生的完成情况。
(二)对学
1、同学间相互检查自学内容,提出疑问并讨论
解决疑问。
2、学生理解记忆自学内容,并相互检查。
(三)群学
1、学生结合自学和对学情况,完成质疑,做好
记录,进行展示。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
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四)教师点拨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⑴、矿产资源丰富:铁、煤等,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⑵、澳大利亚的铁矿,煤矿,铝土矿分别分布在哪里?铁矿——西部、煤矿——东部沿海;铝土矿——东北部
(3)目前,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主导产业。
(4)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悉尼——最大城市、海港;堪培拉——首都。
墨尔本――第二大城市
(5)为什么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气候条件-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候影响,温暖湿润。
交通条件-东南沿海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
历史和经济-英国移民首先到达地,开发时间早。
(五)当堂检测:
指导学生完成当堂检测题并巡视全班。
(六)课后反馈: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