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名词(整理)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创始人,是本书的提倡者和主要人物。
2. 内经:指本书的内容以及集中体现的中医学理论。
3. 病机:中医学概念之一,指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4. 脏腑: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及其功能系统。
5. 经络: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道,与脏腑相连。
6. 气: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为阴阳两种性质。
7. 血: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与气一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营养和能量的载体。
8. 阴阳: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9. 理论:指《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中医学的哲学和科学理论体系。
10.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人体的
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11.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
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 药物: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草药或其他天然物
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13. 养生:指通过调节饮食、作息、锻炼等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方法。
总体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对于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了解。
黄帝内经里的生僻字
黄帝内经里的生僻字
1、怢,拼音tū,意思是指忽视,不在意。
2、皏,读作pěng,淡白色的意思,多用于中医名词。
《素问·风论》记载:“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
3、炲古字炱拼音:tái 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俗称“烟子”或“煤子”)
4、瞋(拼音:chēn ),造字法为形声,总笔画有15笔。
有睁大眼睛;生气、恼火;盛大貌[1]等含义。
5、庬máng (1)大。
(2)多毛的狗。
6、痝是中国的汉字之一,拼音是máng基本解释病困。
酒病。
肿起:“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
”
7、熇[hè]一种烹饪方法用微火使鱼、肉等菜的汤汁变浓或耗干
8、痓zhì痉挛:“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中医病症名: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黄帝内经因势利导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因势利导名词解释
“因势利导”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智慧,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加以疏利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首先,“因势利导”意味着要根据邪正斗争的盛衰趋势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当邪气正盛时,治疗应以祛邪为主,通过采用清热、解毒、化痰、行气等手段,使邪气迅速排出体外。
而当邪气渐退,正气虚弱时,治疗则应以扶正为主,通过采用益气、养阴、温阳等手段,以恢复正气的功能。
其次,“因势利导”还要求根据邪气的性质和部位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治疗应注重疏风散寒;对于湿热证,治疗则应以清热利湿为主。
止匕外,对于不同的部位,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皮肤疾病,治疗应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而对于内脏疾病,治疗则应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
最后,“因势利导”也强调根据人体正气抗邪的趋势和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势来顺势引导,以扶助正气。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气的作用至关重要。
通过扶助正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正气的强弱和作用趋势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之,“因势利导”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加以疏利引导。
在医学领域中,“因势利导”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黄帝内经精气神试题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一、名词术语1、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
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
2、两精相搏: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4、长生久视:即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之意。
5、怵惕:惊恐不安。
6、动中:动摇内脏使其不宁。
7、破脱肉:形容肌肉极度消瘦。
,隆起的大肌肉块。
8、毛悴色夭: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无泽。
9、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
悗,同闷。
10、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无人状。
11、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13、太阴主内:太阴,指手太阴肺经。
内,指营气。
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
14、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
外,指卫气。
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5、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16、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7、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精,精明。
18、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0、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
21、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22、迴肠:小肠后段,上接空肠,下连大肠。
23、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
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4、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25、济泌别汁:指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清者渗于前(膀胱),浊者注于后(大肠)。
济泌,过滤的意思。
别汁,分别清浊。
2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2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9、两神相搏:即男女媾合。
搏,交、合的意思。
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重点资料名词解释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3、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4、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5、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6、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8、疹疟:疟疾的总称。
15、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9、气门:指汗孔。
8、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9、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10、从阴引阳: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
11、从阳引阴: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
10、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12、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3、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
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1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5、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1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1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1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9、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
「七损八益」──《黄帝内经》被消音的部分
「七损八益」──《黄帝内经》被消音的部分限制级的啊?今天这个主题,我把它定义成「调阴阳」,这个主题是怎么来的呢?从前给学生上中医课的时候,都会讲到《黄帝内经》说人处在天地之间,人是跟天地有所共鸣的,所以春天的日子要怎么过、夏天的日子要怎么过……要顺着大自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身体。
我想,这话大家听起来都觉得没什么问题,不这样要怎么样?难道要冬天穿短袖、夏天裹毛衣吗?那么,《黄帝内经》讲「阴阳」这件事情,就讲到说,人在天地之间要活得好,必须学会「调阴阳」,而要会调阴阳,人就必须要懂得「七损八益」这个专有名词。
《素问‧阴阳应象大篇论第五》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听说古书是用竹简编的是不是?《黄帝内经》讲到这里以后,之后的部分就被切除消音了,「七损八益」是什么?不见了。
一直到近代,马王堆的古医书出土了,大家看了以后才确认:「啊?原来汉朝以前的七损八益,是………『限制级』的啊?」原来「七损八益」讲的竟然是「房中之术」!也就是说,在中国最伟大的医经里面,被消音掉的那一块,是在说人的阴阳要调和,是需要靠「房中」来完成的。
当然,因为这一块被消音了两千年,关于「七损八益是什么?」当然就有很多种不同的揣想,现在古医书出土了之后,这之间各家的揣想、猜测、推论,我想也不必再讲了──其实,也用不到拿「出土竹简」这种大义名目来压人,「七损八益是房中之事」,隋唐时代的医书也写得很清楚,本来也不必猜测的,大概有很多中国医家觉得房中之事不太好,所以尽可能地另掰出一套乖宝宝的版本。
竟然,古医家经典会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健康,要透过「房中」?我们想一想,《黄帝内经》这部中医最古老的经典,它如果告诉你,你可以吐纳、做健身操;吃灵芝、肉桂、炙穴……这听起来多光明正大?它为什么偏说要透过「房中」来调阴阳?中国古时候关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核心处理方式,竟然这么强烈地指到房中之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中国医学里,最被人当作是「圣经」的一本书,其实是比《内经》更后代一些的,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
气喘息息喝喝有声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22.嫃胀:胸膈胀满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
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内伤多虚证,道,规律。
29.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接不解,阴精被夺,阴不制阳而阳邪亢胜的一种危重病候30.行痹:风邪偏胜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31.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痹症32.著痹:湿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或麻木不仁为特点的痹症33.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指气的性能。
《内经选读》名解和单选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B)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D)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崑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A、《黄帝内经》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第一单元宝命全形一、名词术语1、宝命全形: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
黄帝内经藏象试题
黄帝内经藏象试题⼀、名词术语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2、相使:互相使⽤的意思。
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的关系。
3、神明:指⼼主⼈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4、治节:治理调节。
⽐喻肺佐⼼以调⽓⾎、⾏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6、膻中:其义有⼆,⼀指胸中⽓海,⼀指⼼包络。
这⾥指⼼包络。
7、化物:指⼩肠将饮⾷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强:指精⼒充沛,强于所⽤,偏指体⼒强健。
9、伎巧:指⼈的智⼒发达,精巧多能。
10、决渎:疏通⽔道的意思。
决,通也;渎,⽔道也。
11、州都:指⽔液汇聚的地⽅。
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化:此指肾⽓(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不妄泄的功能。
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赖于肝⾎和肝⽓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7、⽅⼠:指通晓⽅术之⼈,此指医⽣。
18、唇四⽩:指⼝唇四周的⽩⾁。
19、⾄阴:从阳位到达阴位。
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阴。
20、⼥⼦胞:即⼦宫、⼜名胞宫。
位于少腹之中,主⽉事孕育胎⼉,为奇恒之腑之⼀。
2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脉、胆、⼥⼦胞。
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脏,似腑⾮腑,名⽈奇恒之府。
2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物的器官。
包括胃、⼤肠、⼩肠、三焦、膀胱等脏。
23、魄门:指肛门。
魄与粕古通⽤。
24、肺朝百脉:经⽓由肺通向全⾝经脉,⽽百脉⼜都流注于肺,故⽈“肺朝百脉”。
朝,会合之意。
百脉,指全⾝经脉皆会合于肺。
25、⽑脉合精:肺主⽓,⼼主⾎脉,⽑脉合精,即⽓⾎相合。
26、府精神明:⾔经脉中精⽓的运⾏正常不乱。
内经的名词解释
内经的名词解释古籍《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在阅读《内经》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这些名词不仅在阐明《内经》的理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涵义和意义。
1. 阴阳阴阳作为《内经》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贯穿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
阴阳是对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的主要含义包括了事物的两个相对面、事物的动态变化、事物的相互关系等。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产生疾病。
2. 五行五行是《内经》中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概念,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机气机是《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名词,指代人体内的气的运行和调节机制。
气机的平衡与调节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内经》认为疾病的产生与气机失调有关,恢复气机的平衡则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针灸、按摩、草药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调节气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的气血运行通路的概念。
《内经》认为经络贯穿全身,有血之所御,可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经络包括了经脉和络脉两个方面,它们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同时也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诊断方法如脉诊即是通过检查经络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5.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是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本单位。
在《内经》中,脏腑包括了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
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名词解释1.和于术数: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蹻、吐纳等;和于术数,即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2.形与神俱:形,形体;神,精神;俱,全也,一也.引申作健全、和谐.形与神俱,即形神健全和谐。
是健康的标志。
3.中正之官:中正,正直刚毅、不偏不倚、准确无私之意;中正之官,此指胆。
比喻胆的决定判断功能。
4.使道:指十二脏相互关系的通道。
5.怵惕:指惊恐不安。
6.破(月囷)脱肉:月囷,隆起的大块肌肉。
全句形容肌肉极度消瘦。
7.煎厥:古病名。
指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制阳气上逆昏厥的病症。
8.薄厥:薄,迫也.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血阻绝不通所致的昏厥病症。
9.气立如故:立,犹行也。
气立如故,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如常。
10.阴平阳秘:互文句,即“阴阳平秘”,阴阳平和协调之意.11.尻以代肿:尻,尾骶部;踵,足后跟;指足不能站立行走,以尻代之.12.去菀陈莝:应作“去菀莝陈”解释。
“去”,“莝”同义,即除去、祛除之意;“菀",通“郁”,郁积之义;“陈",陈旧、陈腐;在此“菀”、“陈”同义,指恶血而言。
整句指去除郁久的恶血(指用放血疗法去除血脉中的瘀血)简答题:1.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P2—Q34):(论述题要写出自己的观点)①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的把握生命规律;②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辩证的对待生命活动③候之所始,道之始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P12-Q 104)①喜怒,指五志太过:寒暑,2六淫②因喜怒等五志太过,直接损伤五脏气机,故说喜怒伤气;寒暑等六淫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故说寒暑伤形。
3.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P20—Q 99)①这是强调胆的功能既特殊而又重要。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性著作。
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一些重点名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部经典著作。
1. 阴阳:阴阳是《内经》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世界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阴阳不仅限于生命体,也包括了天地、人事、气候等许多领域。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人体内,阴阳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之一。
2. 气血:气血是《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是日常活动中的能量来源,“通则不痛”即是指气的畅通;血是维持身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它滋养全身各个组织。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认为,通过调整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五脏:五脏是《内经》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分别为肺、肾、肝、心、脾。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脏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身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五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通过调节五脏功能来治疗疾病也是中医的常见方法。
4. 经络:经络是《内经》中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人体内的穴位和脉络系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循环,也决定了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中医常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以调节经络的功能。
5. 五行: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
《内经》中也有涉及到五行的内容。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平衡。
中医养生中常根据五行理论来进行调养,以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重点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与人体生命运行的智慧。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黄帝内经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黄帝内经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黄帝内经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黄帝内经的意思《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
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
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黄帝内经造句欣赏一、阴阳五行筋络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东方的禅,东方的心让自己沉静在轻柔的中国民乐当中,感受在多元化的乐器演奏下,那种和谐与禅意的境界.二、夏季容易心情烦躁,也容易诱发心脏疾病。
《黄帝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因此夏季养心、保持心情平和非常重要,夏天中午最好睡个子午觉。
内经名解
绪论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成书时间在西汉中后期。
2、《素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3、《九卷》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针经》之名首见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灵枢》之名首见于王冰叙《素问》引《汉书》文4、《内经》构建方法①司外揣内②援物比类③直觉领悟④揆度奇恒名词解释1.司外揣内:通过体外的表征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
就是通过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2.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
3.揆度奇恒: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和异常。
4.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5.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7.不时御神: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
8.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9.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10.不惧于物: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
11.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
12.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13.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
14.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
15.气脉常通:气血经脉尚通畅。
16.发陈: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17.蕃秀:繁茂秀美。
18.Jie疟:泛指疟疾。
19.荣平: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
20.Sun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21.闭藏: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灵枢名词解释
灵枢名词解释灵枢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的总称,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其中,《灵枢》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脉络学说、疾病的病理及治疗等内容。
灵枢一词,在古代的语境中,有神秘、高深的意义,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原始力量或者灵魂的位置。
而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特指关于人体结构、脏腑功能和病理治疗的内容,是一部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研究成果并形成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
灵枢的内容涉及广泛,其中有不少名词是具有独特含义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词及其解释:1. 脏腑:根据《灵枢》,人体有五脏六腑,脏腑是人体内部重要的器官。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是人体内部主要的器官,掌管着生理功能。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人体内部辅助脏腑进行物质代谢和排泄的器官。
2. 经络:《灵枢》中详细描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传输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通道,是人体内部重要的能量运行通路。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主要指表浅的气血运行通道,络脉主要指分布在皮肤、筋脉等组织中的细微气血通道。
3. 气血:气血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气指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指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物质。
在《灵枢》中,气血在调节和维持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病因病机:《灵枢》对疾病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病因主要指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主要指疾病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根据《灵枢》的研究,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
5.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刺,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灵枢》中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灵枢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内容涉及人体结构、脏腑功能、疾病的机理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为我们认识和应用中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秘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的宝库,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核心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
1. 阴阳阴阳是《黄帝内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关系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阴与阳互相依赖、相生相克、相互转化。
在医学上,阴阳理论被运用于诊断和治疗,阴阳失调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2. 五行五行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代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木、火、土、金、水。
五行理论被用于解释人体的运行规律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的归经分类和药性归属。
3. 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指的是机体内的气体能量,血则是人体内液体的主要成分。
气血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常常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来判断气血的流通状况,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4.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网络结构,通过经络可以连接和调节全身各部分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经络中的气血堵塞或阻滞导致,因此调理经络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中。
5. 脏腑脏腑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中医学认为,脏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脏腑的功能失调常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6. 病因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不平衡导致的。
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生,强调病因和机体的关系,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7.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
中医名词解惑巨阳者,太阳也
中医名词解惑巨阳者,太阳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描述,常出现“巨阳”⼀词,四圣⼼源和伤寒论⾥,皆不见其记载,这巨阳,到底是六经中的哪⼀经哪?
其实,所谓“巨阳”者,即太阳也。
简单来说,六经之中,巨阳指的是太阳经。
理由如下:
⼀、《黄帝内经》有⽂:少阴与巨阳为表⾥。
《灵枢悬解》有⽂:太阳与少阴为表⾥。
从上述两段⽂中可以看出,六经之中,巨阳、太阳皆与少阴为表⾥,巨阳即太阳也。
⼆、《黄帝内经》有⽂:伤寒⼀⽇,巨阳受之,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也,其脉连于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悬解》有⽂:尺⼨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从上述两段⽂中可以看出,巨阳经和太阳经的症状相同。
三、《黄帝内经》有⽂:伤寒⼀⽇,巨阳受之,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也,其脉连于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受之,阳明主⾁,其脉挟⿐络于⽬,故⾝热⽬痛⽽⿐⼲,不得卧也。
从此段⽂中可以看出,常⼈伤寒⼀⽇,则巨阳经受之,⽽仲景六经传经之次第,是⼀⽇太阳、⼆⽇阳明,可见,巨阳和太阳的传经次第相同。
综上所述,巨阳,就是太阳⽆疑。
值得注意的是,巨阳在《黄帝内经》⾥出现的频次较⾼,⽽《伤寒论》和《四圣⼼源》皆不⽤巨阳⼀词,⽽⽤太阳。
作者简介:本⼈是黄元御的粉丝,四圣⼼源的爱好者,专注于分享学习四圣⼼源的⼼得。
喜欢的话,就关注⼀下我吧!。
内经因加而发名词解释(一)
内经因加而发名词解释(一)内经因加而发什么是内经因加而发?•内经:指的是《黄帝内经》这部古代医学经典,也称为《内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医学著作。
•因:指引起、造成的原因或因素。
•加:增加、增添的意思。
•发:发作、发生的意思。
综合起来,内经因加而发指的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不同因素引起疾病发作的现象。
内经因加而发的相关名词1. 病机•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在《黄帝内经》中,病机是内经因加而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子:风寒感冒的病机是外感风寒侵袭,导致气机不畅,表里不和。
2. 病因•病因: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是内经因加而发的根本原因。
•例子:饮食不当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之一。
3. 气机•气机:指体内气血运行的规律和过程。
在《黄帝内经》中,气机是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媒介。
•例子:气机郁滞是中医诊断时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
4. 寒热•寒热:是中医病理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温度的不同状态。
寒热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病理变化之一。
•例子:感受寒冷导致的发热属于外感寒热。
5. 脉象•脉象:是中医诊断中观察和判断疾病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得出诊断。
脉象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子:脉象沉细代表着血虚。
6. 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五个脏器。
五脏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器官系统,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作用目标。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气。
六腑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器官系统,也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作用目标。
结语内经因加而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研究病机、病因、气机、寒热、脉象、五脏六腑等相关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法于阴阳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3 不妄作劳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4 形与神俱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形,形体。
神,指精神。
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5 不知持满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6 不时御神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推陈出新8 蕃秀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繁茂秀美9 容平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生机潜伏,阳气内藏 11 苛疾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重病12 内格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13 煎厥素问 生气通天论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事物变化的根源16 神明之府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生阴亦生 18 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胸膈胀满19 清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浊阴走五脏之浊阴,是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之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21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22 厥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四肢厥冷,为阳虚阴盛之象23 七损八益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25 权衡规矩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四时正常脉象26 藏象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脏腑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 27 封藏之本素问 六节藏象论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宜妄泄,故称肾为“封藏之本”。
28 罢极之本素问 六节藏象论肝主筋,具有耐受疲劳的能力,这与肝的气血盛衰有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29 仓廪之本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脾胃主受纳消化水谷,吸收水谷之精微,故称脾胃为“仓廪之本”。
30 至阴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到达阴分 31 奇恒之府 素问 五藏别论32 传化之府素问 五藏别论六腑消化水谷精微,传导糟粕排出体外,为传化之腑33 魄门素问五藏别论肛门34 气口素问五藏别论脉口、寸口。
指两手桡骨内侧桡动脉搏动处,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因肺主气,故名“气口”。
35 汤液醪醴素问汤液醪醴论临床所用的汤剂、酒剂36 形弊血尽素问汤液醪醴论病情已很严重,到了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程度。
37 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因病情危重,神气涣散,对针药等治疗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38 去宛陈莝素问汤液醪醴论去掉堆积的陈草,在人体是说驱除郁积已久的水液废料。
39 缪刺素问汤液醪醴论病在左而取右,病在右而取左的一种针刺方法40 开鬼门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指汗孔。
开鬼门,即发汗法41 洁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净府,指膀胱。
洁净府,即利小便42 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察疾病的方法,泛指望、闻、问、切四诊而言43 平旦素问脉要精微论清晨44 视精明素问脉要精微论观察眼睛的外观及眼神的变化,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
45 仓廪素问脉要精微论比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消化功能46 门户不要素问脉要精微论门户,指幽门、阑门、魄门;不要,即失去约束,表现为大便泄利失禁。
这是脾胃不能正常纳谷、吸收、运化、转输的结果,即脾失中守的表现。
47 水泉不止素问 脉要精微论小便失禁。
为肾虚失守,以致膀胱不能贮藏津液的缘故。
48 头倾视深素问 脉要精微论头倾,头低垂不能举;视深,目下陷而无光。
49 得强则生 素问 脉要精微论 五脏精气旺盛,则身形强健,谓之“得强”,故生50 偻附 素问 脉要精微论 行动不便,必倚赖于它物而行。
52 春应中规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形容春脉圆活而动 53 夏应中矩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形容夏脉方正而盛 54 秋应中衡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形容秋脉不浮不沉 55 冬应中权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形容冬脉沉石内伏56 肺朝百脉 素问 经脉别论 全身血液经百脉而流注于肺,再由肺输送到全身。
57 毛脉合精 素问 经脉别论 气血相合58 府精神明 素问 经脉别论 经脉中精气运行正常59 揆度素问 经脉别论饮食精微的生成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可从测度脉象变化得知。
60 阴阳异位素问 太阴阳明论阴,指足太阴脾经;阳,指足阳明胃经。
两经循行部位、功能及其属性不同,故曰异位。
61阳道实,阴道虚素问 太阴阳明论阴阳分别代表脾胃,阳道实是指胃经多实证,阴道虚是指脾经多虚证。
62 四支不用 素问 太阴阳明论 脾病而使四肢不能正常运动 63 飧泄 素问 太阴阳明论 大便稀薄,伴见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64 肠澼素问 太阴阳明论便下脓血65 伤寒素问 热论外感性热病的总称。
广义: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66 两感于寒 素问 热论 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 67 病遗素问 热论病邪遗留未尽,迁延不愈68 阴阳交素问 评热病论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而不解,阴精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证候。
69 脉躁疾 素问 评热病论 脉象躁动急速,邪热亢盛的表现 70 三死 素问 评热病论 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盛,狂言之证 71 风厥素问 评热病论太阳受风,精气不足,少阴虚火上逆而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证。
72 劳风素问 评热病论因劳成虚,因虚受风引起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稠痰为主症的病证。
73 肾风 素问 评热病论 风热伤肾,肾不能主水,水邪泛滥而出现面目浮肿,妨害言语的一种病证。
74 胞脉素问 评热病论子宫的络脉75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素问 咳论 其时,指五脏分别主旺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受病,即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而发病。
76聚于胃,关于肺素问 咳论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咳,言五脏六腑虽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77 稽迟 素问 举痛论 言血脉运行阻滞不利 78 喘动应手 素问 举痛论 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79 气缓素问 举痛论气脉和调,情志畅达,营卫通利,故气徐缓,然喜甚则气过于缓,而渐致涣散。
80 气消 素问 举痛论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导致营卫之气壅遏于上焦,气郁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 81 精却 素问 举痛论 精气衰退之意82 行痹素问 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以肢节酸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83 痛痹素问 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
84 著痹素问 痹论“湿气胜者为著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
85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 痹论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86 尻以代踵 素问 痹论 只能坐而不能站立,也不能行走 87 脊以代头素问 痹论脊柱弯曲变形,头俯不能仰,背驼而脊高于头88 心下鼓素问 痹论心主脉而贯肺,以行呼吸,心下跳动,上气而喘,心乘肺也89各随其过则病瘳素问 痹论各随其病变部位而治之则病愈90 痿躄 素问 痿论 肢体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
91 枢析挈素问 痿论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 92 各以其时受月 素问 痿论 分别以各脏所主季节进行针刺治疗 93 白淫 素问 痿论 男子滑精,女子带下之类疾病96 泾溲不利 素问 调经论 因脾土壅滞,水谷不运,故常见二便不利 97 巨刺 素问 调经论 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刺大经 102 病机素问 至真要大论病证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103 掉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掉,摇也,指肢体不自主地摇摆或震颤;眩,眩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104 转反戾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筋脉扭转,使肢体呈扭曲、反张等各种状态,有别于抽搐。
109 脱营素问疏五过论是情志不遂所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112 怵惕思虑灵枢本神心怀警戒、恐惧、焦虑的情绪。
116 经溲不利灵枢本神大小便不利的病证117 两精相搏灵枢本神父母之精结合而产生一个新的生命118 清者为营灵枢营卫生会水谷精气中性质柔和清纯之气119 浊者为卫灵枢营卫生会水谷精气中性质刚悍慓疾之气122 上焦如雾灵枢营卫生会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123 中焦如沤灵枢营卫生会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124 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形容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125 营卫者,精气也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之气均来源于水谷精气126 颈脉动灵枢水胀颈脉动,是水湿内停,内泛血脉,脉中水气涌动,故可见颈脉异常明显的搏动状态。
127 腹筋起灵枢水胀腹壁有脉络显露、突起128 肠覃灵枢水胀生长于肠外的形如菌状的肿瘤129 石瘕灵枢水胀因寒邪侵犯,使瘀血滞留于子宫的病证133 虚邪之风灵枢百病始生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即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134 两虚相得灵枢百病始生外界的虚邪之风与人体正气虚弱相结合135 两实相逢灵枢百病始生外界的正常气候与人体正气调和137 贲响灵枢百病始生有气攻冲而鸣响,即肠鸣138 募原灵枢百病始生又称膜原,即肠胃外之膏膜139 缓筋灵枢百病始生足阳明之筋141 以通其道灵枢邪客足阳明之筋142 以知为度灵枢邪客以感到药物发挥作用为适宜143 寒厥素问厥论寒厥是秋冬阳气衰减之时“夺于所用”,脏腑经络失其温养所致,以“手足为之寒”为其症状特点。
144 热厥素问厥论阴气虚衰于下所致,以足下热为其特点146 眴仆素问厥论下虚上实,气机上逆,故见眩晕或晕倒之症147 反僵灵枢癫狂角弓反张,肢体拘急僵硬148 气合而有形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邪气侵犯人体,与正气相搏,产生不同的症状脉形149 四时之气使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由于人体的阳气顺应昼夜阴阳之气的消长而有盛衰变化,因而疾病也随着昼夜晨昏而有相应的波动150 天年灵枢天年天赋之年寿,自然寿命154 治节素问灵兰秘典论治理调节155 殁世不殆素问灵兰秘典论终生不危殆之意156 两神相搏灵枢决气157 壅遏营气灵枢决气脉管约束营血,使之行于一定的路径。
158 肉烁灵枢逆调论由于素体阴虚阳亢,复感风邪而见四肢热,逢风而热如炙于火,肌肉消瘦为主证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