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化:思想的最终归宿

合集下载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作者:吴昭圆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条件。

这一思想对正处于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2-02《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写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思想对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大的直接指导意义。

1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的,此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要使“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人在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该能完整地均衡地全面地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一、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首先,我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其次,综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种观点:第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受到官方认可并在法律上保障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追捧。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官方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

我们所熟知的改革话语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等。

政府的实用主义意味着它会在民众与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意识形态之间左右逢源。

既强调民生,支持民族,又赞成自由和民主,却又都有所保留。

毫无疑问,无论民生、民族、民主、自由,都不是政府的价值追求,但它又不排斥在某个时候分别将它们拿来一用,一切以“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为前提和归宿。

第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

具体表现就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

在现实中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

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表现。

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

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

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

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三,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遵循其内在必然性而发展变化着,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成熟。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谐社会“有机体”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用来泛指那些可以自我生存和复制的生命个体。

自我生存与发展的事物。

这些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互为目的与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分化而又紧密联系的统一的“有机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成熟。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内容1、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社会有机体形成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1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从事物质生产实践,个人就处于社会关系中,人就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才能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也只有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出发点。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产生一定的生产方式,它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将自然界转化为“为我之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关系。

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以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这里,马克思道出了社会有机体是通过生产方式进行规范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交往决定了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生产实践使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其他有机体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就难 免 遭 到被 终 结 的厄 运 。 二 、 识 形态 的终 结 的方 法— — 进行 革 命 的 实践 意
德 ・ 拉西 . 对“ 识形态” 定义是明确的 , 是“ 念 特 他 意 的 就 观
的科 学 ” 马克 思 关 于 “ 识 形 态 ” 然 没 有一 个 确 切 的定 。 意 虽 义 , 是 主 要 脉 络 是 清 晰 的 。马 克 思 并 没 有 明 确 提 出 “ 但 意 识 形态 终 结 论 ” 是 恩 格 斯 首 次 提 出 了 “ 识 形 态 终 结 , 意 论 ” 恩 格 斯 在 1 8  ̄ 初 创 作 的 《 德 维 希 ・ 尔 巴 哈 和 。 86 z 路 费


马克 思语 境 下 “ 识 形态 终 结 论 ” 涵 阐释 意 内
“ 识形 态 ” 现 已有 两 百 多 年 的历 史 , 于它 概 念 意 出 关 的 界定 可谓 是 众 说 纷 纭 . 多 数 哲 学 家 、 想 家 、 治 家 大 思 政
都 想 给 它 找 个 归 宿 。 是 争 论 却 一 直 在 继 续 , 现 在 也 没 可 到
走 向 “ 结 ” 在 这 里 , 识 形 态 的终 结 是 指 阶级 社 会 中维 终 。 意 护 剥 削 阶 级 利 益 的 意 识 形 态 的 终 结 ,这 里 的 意 识 形 态 并 不 等 同于 上 层建 筑 , 为 “ 层 建 筑 包 括 意 识 形态 的和 非 因 上 意识 形 态 的 两个 部 分 ” ] [。我 认 为 在 共 产 主 义 还 没 有 到 来 2
要 在 现 实 的 生 活 中 去 终 结 抽 象 的 意 识 形 态 ,仅 仅 靠
理 论 批 判 层 面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必 须 通 过 现 实 的 革 命 实 践 活动 去 摧毁 它 赖 以依 赖 的社会 物质 基 础 ,营造 人 类 解 放

对现当代意识形态演变历史进程的几点思考

对现当代意识形态演变历史进程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 介 : (97一)男 , 江哈 尔滨人 , 社教 马渤 15 , 黑龙 科
研部教授 。
3 ・ 9
附理论等, 自由主义 内部 , 在 又出现了现代 自由主 义 、 自由主义 、 新 新保 守 主义 等 。 二战后的政治思想循着两种模式发展。一是西 方发达 国家 的模式。从 1 世纪末开始 的资产阶级 8 政治统治随着资本制 度的巩 固和发展而确立 了下 来, 古典的 自 然法思想也不再像革命时期那样时兴, 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等理论基础上的现代 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家们以此来论证 自由竞争 和所 谓起 点平 等 的 资 本 主义 制 度 的合 理 性 、 法 性 合 和永久性 。这种 自由主义理论一直发展到当代。1 9 世纪以后 , 出现了赞成福利改革和经济干涉的社会 自由主义并成为了 2 O世纪现代 自由主义的主要观 点 。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在不改变资产阶级整体
科社 新探 ・
对现 当代意识形态演变历史进程 的几点思考
马 渤
( 中共 哈尔滨市委党校 , 哈尔滨 10 8 ) 50 0

要: 通过对现 当代 几种 主要 意识 形态演变历 史过程 的分析 , 可以发现 , 各种意识 形态的发展 呈现 出一种 交
错发展 的态势 , 体现 了意识形态发展 过程 中共性与 个性 的统一 , 这对新 形势 下坚持 马克 思主义在 意识形 态领域指
导地位的认识有借鉴意 义。
关键词 : 意识 形 态 ; 性 ; 共 个性 ; 变 历 程 演
中图分类 号: 1 D8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8—82 (0 1 0 0 3 0 10 5 0 2 1 )6— 09— 4
织 , 综复 杂 , 错 但其 发 展 不是 没 有 规 律 可 循 , 就要 这 从 近代 西方 政治思 想 的演进论 起 。 纵 观 现 当代 几 种 主要 意 识 形 态 的发 展 演 变过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在对宗教的批判结束以后,马克 动力,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家史”
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生产关 思就开始确立此岸的世界,即对政治解 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与恩格斯看到了资
系运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逐渐超越。 放的关注和对意识形态或精神解放的关 本主义光鲜外表下隐匿的不公平,看到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一次性 照”[2]。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针见血,直 了不被重视的贫苦人的生活,他们要为
“现实的人”,不是单个的孤立存
人们之所以会对精神产生绝对崇拜,
态》一书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 在物,而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为人的各 亦或是对宗教、神等超自然“观念物”
阐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项活动提供场所,人始终处于现实社会 产生绝对信奉,分不清谁是创造者,谁
的决定作用,分析旧的分工和私有制这 关系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识能动进 是衍生物,从而被精神控制,原因有两点:
加强
度融合;更加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 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各
当前,仍有部分国民主流文化信仰 进政策。另一方面,实施中国“走出去” 国中的力量支撑。有机知识分子,作为社
相对薄弱,中华民族缺乏对自身文化的 的文化战略,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大 会和国家的“纽带”这一关键部分,更应
认同,这与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是离 国形象得到不断提高。最后,全面从严 该积极主动的教育和组织人民群众,学习
会主义的本质、社会认同感、社会主义 整个社会群众。最后,必须强调道德价
[2] 安东尼·奥葛兰西 . 狱中札记 [M].
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传播也必然会造成困 值的作用。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和 曹雷雨等,译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难。在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只追求物质 道德责任感,提高人的道德修行能力, 2000:116.

关于“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归宿的探讨

关于“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归宿的探讨

关于“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归宿的探讨意识形态表达特殊的知识、立场和观点,当被其制造者--某一社会群体有意无意地普泛化、扩大化时,隐性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

隐性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本质使其具有实用性、弱阶级性、多元与多变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因此隐性意识形态的归宿即:在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转向,形成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能力,并接受党对隐性意识形态异化的科学引导。

标签: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归宿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并非只与政治相联系。

理查德﹒奥曼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一个产业等等〔1〕。

”米米﹒怀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表达系统”并扩充为“价值、信仰和观念”。

“意识形态”是一种能影响个体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等精神性因素。

一、隐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等社会表象(或局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隐性意识形态的区分和探讨。

(一)什么是隐性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大都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主流意识形态与“霸权”相结合,在某个范围内压倒其他不同观点,享有话语霸权,其观点具有普遍的、永恒的适用性。

意识形态表达特殊的知识、立场和观点,当被其制造者——某一社会群体有意无意地普泛化、扩大化时,隐性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

价值抉择、生活哲学、观点信仰等精神因素处于远离意识形态核心的位置,远离“霸权”。

因此,隐性意识形态是指从大众阶层中产生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的价值、信仰和观念,它是一种不要求话语“霸权”的社会表达系统。

意识形态领域形式分析

意识形态领域形式分析

意识形态领域形式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是我们党统一全党思想、凝聚中华民族、实行思想领导、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而言,都显示出加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状况的大环境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面对国内一系列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个主要方面1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主要目的就是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更显“短兵相接”3中国“入世”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已经大方大举不知不觉地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并一1一取得很大成功。

4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1)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2)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断层”、“盲区”增多。

(3)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甚至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气,形成怒气,导致泄气。

(4)“多元化”、“私有化”、“多党制”等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程度不同地干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5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雄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步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领域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主动出击中坚守阵地,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攻击”能力的同时增强“防御力。

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关于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系,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想法,还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包含了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几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讨论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分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它是个体或群体根据自身经验、观察和思考所形成的对世界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变规律等问题的总体体系。

世界观对于个人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导向。

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本存在形式,它强调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意识的基础。

这种世界观认为唯物必定是一切的起点和归宿,人的思维和意识活动都源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唯物主义世界观注重实证和实践,倡导追求真理和科学方法,将物质的变化和发展视为万物共同存在的本质规律。

唯心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强调意识或心灵的先于物质,认为意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存在形式。

它认为意识是塑造和决定现实的关键因素,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表象和产物。

唯心主义世界观注重主观体验和个体内心的哲学思考,将意识的自由、独立和创造性视为价值追求的核心。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评价标准和选择准则。

它反映了个人或集体对于善恶、美丑、正邪等价值判断的基本观念。

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和选择,对于形成和维系社会秩序、塑造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主义价值观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的权利。

个体主义价值观倡导个人自主性和个体意识的发展,注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群主义价值观社群主义价值观注重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和整体发展。

它认为社会上的个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个体的权利和幸福应当与社会整体的利益相协调。

关于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报告

关于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报告

关于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报告“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在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下,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越发复杂严峻。

只有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防范及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有知识、有思想、有技术的高校师生,既可迅速接受网络信息并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可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到网上,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交锋,加剧了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激烈程度,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威胁到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永远是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

但无论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同社会思潮的出现不仅会造成更加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而且随着其广泛传播,大有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峙,乃至出现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主导地位的危险局面;还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话语霸权操纵网络舆论风向,将其价值观念、思想理论向我国进行全面渗透,以达到“污蔑和丑化中国的价值追求和政治主张”的目的。

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旦被渗透到高校,便必然会深刻影响青年师生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话语权,进而危害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控制乏力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一方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非常复杂。

互联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后,在互联网平台上虽为自由发表个人看法提供了便利,其较低的门槛进入、虚拟的匿名发布、信息的真假难辨、言论的刺激煽动、平等的交流模式、内容的丰富多彩,看似颇受到青年师生的“喜爱”,但这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却“浸润”了他们的心灵世界,进而影响了他们正确“三观”的确立。

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下,一些高校仍未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出发,营造出与之匹配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选用技术相对滞后。

关于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归宿的探讨

关于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归宿的探讨

●●观察与思考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并非只与政治相联系。

理查德﹒奥曼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一个产业等等〔1〕。

”米米﹒怀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表达系统”并扩充为“价值、信仰和观念”。

“意识形态”是一种能影响个体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等精神性因素。

一、隐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等社会表象(或局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隐性意识形态的区分和探讨。

(一)什么是隐性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大都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主流意识形态与“霸权”相结合,在某个范围内压倒其他不同观点,享有话语霸权,其观点具有普遍的、永恒的适用性。

意识形态表达特殊的知识、立场和观点,当被其制造者———某一社会群体有意无意地普泛化、扩大化时,隐性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

价值抉择、生活哲学、观点信仰等精神因素处于远离意识形态核心的位置,远离“霸权”。

因此,隐性意识形态是指从大众阶层中产生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的价值、信仰和观念,它是一种不要求话语“霸权”的社会表达系统。

隐性意识形态把道德----价值排除在合法性论证之外,甚至在某一范围内把具有解放生产力--激发进步的潜力作为其现存合法化的功能。

(二)隐性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人类社会,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主流意识形态与隐性意识形态等共存于当今社会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对广大人民的政治指导地位统领其他意识形态,而反映大众阶层利益要求的隐性意识形态仅“自发”表达个体某一直接特定利益诉求。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成因与实质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成因与实质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成因与实质作者:杨增岽来源:《前线》2019年第01期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去意识形态化”思潮仍不时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

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到旗帜鲜明,首要的是正确对待和科学理解意识形态,深刻认识“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实质和危害。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内涵“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概念,表述多样,常见的有“非意识形态化”“淡化意识形态”“去政治化”“价值中立”“意识形态终结论”等。

从这些不同表述中,可以大致概括“去意识形态”思潮的主要表现和基本内涵。

其一,“非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终结”的另一种表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美国学者提出,苏东剧变宣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全线崩溃,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具有普适性、永恒性,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没有解释力,只有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人类的理想归宿,鼓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论”。

其二,“去政治化”和“淡化政治”的现实表征。

这种观点提倡,要把政治因素从事物和观念中清除出去,主张脱离政治来理解、看待、评价事件和问题。

“去政治化”或淡化政治的表现是多领域的,如在文艺乃至整个文化领域主张文艺应当与政治“分家”“不过问政治”,只求所谓“唯美”“高雅”艺术形式,认为文艺不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政治服务;在教育领域则主张放弃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西方所谓“公民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其三,在理论旨趣上主张“价值中立”。

这种观点有其哲学渊源。

在英国哲学家休谟看来,正如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而不能回答“应该怎样”,道德只能回答“应该怎样”而不能回答“是什么”。

由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存在鸿溝,因而不能轻易进行价值评价,保持价值中立是最好的选择。

这类观点对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然而,“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立场,一旦泛化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必然带来错误的理解,形成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错位。

意识形态专题学习

意识形态专题学习

意识形态专题学习1.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理论、观点或信仰体系,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起着指导作用,为一个社会团体、政党或国家体系提供了价值观和行动指南。

意识形态是形成一个群体认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2. 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将一种思想体系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在这种基础上思考和行动。

意识形态不仅对个体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

意识形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从而影响到个体的人生轨迹。

(2)对社会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不仅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轨迹。

(3)对民众政治行为产生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包含了政治制度、组织形式、道德标准等,它能够影响到民众的政治行为。

(4)对文化生态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到不同文化的形成与模式,从而影响到整个文化生态的进程。

3. 典型意识形态(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是一种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促进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形态,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强调民族特有性、民族优越性和民族利益的思想体系。

它在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上建立。

民族主义认为,每个国家的民族集体应该追求自我独立、自主发展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3)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源于17世纪的西方现代文化运动,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尊重的哲学体系。

自由主义主张保护个人权利、鼓励市场竞争、推进自由贸易、支持个人自由选择和异端思想的兴起。

2024年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本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来说,良好的意识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并且在加强意识形态方面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对加强意识形态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首先,在加强意识形态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其次,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

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深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视程度。

我们要加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宣传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

再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意识形态工作骨干。

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骨干力量来支撑和推动,我们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骨干的培养和选拔。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提高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让他们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坚力量。

此外,在加强意识形态方面,我们还要注重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意识形态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紧密关注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它能够始终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社会现实。

总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意识形态工作骨干,与时俱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本(2)____建设学习体会李飞通过近阶段的认真学习,我深切感悟到,做好新形势下____,落实____具有____重要性、并具有极为重要的直接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道德品质

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道德品质
会责任感
思想道德品质在 高中教育中的地

思想道德品质的内涵和重要性
思想道德品质的内涵:指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 综合表现,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品质。
思想道德品质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个人因素:高中生的自我认知、价值观等也会影响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
加强高中生思想 道德品质的对策
建议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内容:加强高中生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培养其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
内容: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融入学 校教育教学中,引 导学生在学习知识 的同时,树立正确 的思想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塑造
添加项标题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 义,有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添加项标题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有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添加项标题
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有助于高中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结论与展望
结论: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关 系
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其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高中生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念。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培养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品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 同努力。
从案例中提炼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问题。

意识形态和思想总结的区别

意识形态和思想总结的区别

意识形态和思想总结的区别意识形态和思想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它们都涉及到人们认知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然而在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下面是对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区别做出的一个总结,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意识形态与思想的概念来源与意义:1. 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术语,最早来源于19世纪法国的“意识形态派”(Idéologues),指代一种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系统性观念和主张,是一种可以指导社会、影响行动的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通常与权力、利益、政治争斗等有关联。

2. 思想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关于世界、人生、存在等问题的认知、信念、观念等。

思想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经验、理性和价值观念来反思和思考问题的结果,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意识形态与思想的特征和特点:1. 意识形态通常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封闭性,它是对一系列问题的观念和主张的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特定群体的利益和权力,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

2. 思想的特点则更加多样和灵活,它包括了人们对多种问题的思考和观念。

思想可能是个体的独立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借鉴他人的思想观点形成的。

思想较为开放和自由,可以随着个人经验和认知的发展而变化。

3. 意识形态通常具有社会传承性和思想认同性。

它会通过教育体系、媒体宣传等方式影响社会的大部分人,形成他们的意识形态认同。

对于某些集体来说,拥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凝聚人们的力量和认同感。

4. 思想更加个体化和多元化,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特的,并且可能受到个人的经验、背景、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意识形态与思想的作用和影响:1. 意识形态在社会和政治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对人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影响。

一些政治运动和组织会利用特定的意识形态来宣传和动员人们,形成集体的行动力量。

2. 思想则更多地影响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个人的思想倾向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等,从而对他们的选择和决策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核心

意识形态核心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意识形态来源两百多年前,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特斯杜#德#托拉西(Desttutt de Tracy)创造了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随后,意识形态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意识形态一词可译为观念学、思想体系、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等。

托拉西创制意识形态概念时,是从观念学角度界定它的。

他把意识形态规定为研究人的心灵、意识和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与普遍原则的学说。

因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所表示的《观念学》必然是通过一种(关于实际的理智过程的)理论批判而形成的。

意识形态也因此(现实为基准的理论批判)以区别于各式各样的解释性的理论系统、思想体系或哲学学说。

在意识形态概念流行的过程中,它的含义与托拉西对它的规定已不完全相同,/意识形态0所指的不再仅是《观念学》而是指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公开主张的或缄默接受的信条。

在近代和现代,各国思想家所使用的意识形态一词,含义已经日益复杂起来。

人们由于自身理论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而常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运用这个概念。

二:马克思看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写道:“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同时,人们恰恰又屈从于自己创造的这些“虚假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巧页)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致弗·梅林的信中说:“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1页)(在此需补充他们两者之间的分歧,恩格斯话中似乎有意将自己的理论区别于意识形态,是狭义的意识形态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我们便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虚假的意识”是就以往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而言的,旨在表示以往的意识形态内容上的虚假,而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

意识形态总结

意识形态总结

意识形态总结意识形态是指某个群体或社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体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认识方式等。

它通常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成为人们行为的主导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形态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是理解、总结意识形态并形成对它的评价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它的思想体系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认可。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张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最终将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思维方式。

它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理论的理念和方法论。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张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化、私有化、竞争、自由贸易等,旨在实现经济自由主义、生产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

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资源不平衡、社会不公和文化多元化缺失等。

三、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一般强调国家强大、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它通过调动国民的民族情感、集中力量来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目标。

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它着重于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并将其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

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二战前现代全球政治的代表。

然而,这种意识形态往往会导致武器竞赛和民族狭隘主义,从而产生战争和冲突等问题。

四、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是基于宗教信仰形成的信仰和道德体系。

它通过神学和教义阐释来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意识形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宗教意识形态还涉及到对宗教仪式、禁忌、狂热信仰等内容的印象和效应。

宗教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事务、个人行为和对价值观的定义和认知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化:思想的最终归宿石勇119世纪飘荡在欧洲上空的幽灵——马克思主义——经过无数双黑手的捏弄把玩发黑变质后终于在20世纪的春天降临在俄罗斯平原上。

相应地,它似乎从被卑劣的资产阶级政权四处追杀的危险境地中疯狂逃脱出来摇身一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然而,这却几乎是一场比“狸猫换太子”更拙劣的闹剧,君临天下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它已遭到暗算,而且并非在“思想的实现即思想和思想者的毁灭”这样的近乎荒谬的意境中含笑九泉。

在极权主义者的断章取义和肆意的歪曲利用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天才的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旨在解放人的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已经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发掘以前,一直被埋藏在历史的阴暗地窖里。

极权主义者在它的灵魂已飘上九天的躯壳中注入了阴险的政治权术、人性肮脏一面的毒素,通过对它的本质精神的层层剥离,使它彻底成为改朝换代,为一小撮人利用统治权力谋取荣华富贵的工具。

它不仅在现实中成了权力、地位与财富的象征,成了谁号称信奉它并顺着它这根木竿往上爬即有机会参与瓜分社会利益的“社会稀缺价值资源”,而且在理论上成了判别好与坏、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动的关于社会、历史与人的存在价值的标准。

表面上,通过这样的运用原来思想的术语来成功地否定原来思想的卑鄙伎俩,以及通过与资产阶级彼此心照不宣地联手将弥漫于极权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冒充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即卡尔.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的成功宣传,这种欺世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威风和不可一世似乎已通过它在极权主义国家的统治意识形态地位而让被它所冒充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往昔的耻辱痛快淋漓地得到洗雪。

2结合夺取国家政权的具体语境,经过不断的对卡尔.马克思本人思想的遮蔽、加工、扩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主义者”以及伪马克思主义者的文本里,人类社会以往的改朝换代所提供的理由从来没有象“社会主义革命”那样充分和具有无可辩驳的“价值依据”。

它的口号早已超越了人本身的生存性质、存在状态以及追求符合人性尊严的生活、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的冲动的阀限,而是以历史规律,以人性在历史规律制约下有序展开的实践逻辑为根基。

它宣称自己天然地代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历史规律”,因此,和人的以人道主义诉求对抗物的国家暴力机器所必然表现出来的软弱无力性不同,一切违背它的意志或阻挡它去路的东西在理论上都必然沦为失败的命运。

造成这样狂妄不可一世的自吹自擂的滑稽图景、这样的思想被意识形态化到令人恶心的程度的现象固然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的杰作,但是,卡尔.马克思本人确实也为此而提供了一些东西。

而且,单纯从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看,作为一种思想,无论真假马克思主义都有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反过来否定自身的可能。

甚至,这几乎是任何一种谋求影响力,即超越于原创者思维结构之外而企图在政治社会、世俗社会中一呼百应的思想所无法避免的一条不归路和逻辑上的最终归宿。

无论怎样的乔装打扮,只要不是思想主体用来纯粹的自娱或仅限于在一个亚文化群体中用来相互娱乐,思想本身即已隐含了影响人、改变人的精神结构进而以人为“工具”支配人去改变世界的指令,这也即一种“权力”的指令。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对世界的重新编码,借助于对世界的解释、规范以及对人的精神的整合和对人的人格结构的改造,它的价值指向、话语指涉趋向于这样的一个绝隹的境地:将其语码所代表的内涵转化为人的存在属性,并以其“事实判断”作为存在于人思维结构中的世界而取代现实的世界,以其“价值判断”重新设计人的情感反应模式、对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基本态度,从而通过“人”这一中介实现了对与其语言所指与能指不相容和相互排斥的世界的颠覆。

这样,思想本身便已不是要把握世界,而是要企图规范世界、控制世界,使世界按其意志而有序地进行演绎。

存在于它的精神结构深处的内在指令天然地具有了意识形态的渴望,它具有了排它性,并随时准备冒充为唯一真理而迫使其它解释世界的体系向它俯首称臣。

它提供了一条由张扬人的主体性而最终又取消人的主体性将人当成纯粹的客体,将人当成它的真理性的、它所发现的规律的追随者和它赖以实现其话语指涉的工具的逻辑通道。

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它本赖以肯定人、捍卫人和提升人而为自己存在的价值依据和最终目的,然而通过利用人这一手段而去实现它的目的时,它的内在指令却最终控制了人,人必须按它的意志而取得自己的存在属性;如此,它的目的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恰恰已表现为它的存在本身以及人是否服从它的指令而具备作为一个工具性的存在的功能。

人从目的降为实现目的的工具,而思想本身倒是成了目的:它具有了规约人的存在价值并向人发号施令的至尊地位。

一旦它弥漫于社会生活中化为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动指南并或与权力结盟或干脆使自身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它的意识形态化便彻底地大功告成。

它已不仅像福科意义上而作为一种隐性的软权力而在无形中对人的精神进行控制,它本身就是权力:判断世界和构建人的价值结构的标准。

这样的意识形态化是公开的、明显的,而对人的奴役与操纵则是赤裸裸的。

3思想(thought),在最初的意义上,当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金山词霸2002)。

这样的“客观存在”(包括人类世界、人造世界和自然世界)经由人的审视、观察、思考、质疑、推理、归纳、辩驳、论证,注入人的存在命运与人的主体性而得出一系列有关人、人类社会、自然世界的存在状态、存在性质、运行机制、内在规律的结论。

而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是“反映”,更有“假设”、“加工”和“推断”,因此作为一种“结果”的名词意义上的思想不仅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还有对世界的一种重新规划。

然而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说,我们一般所谈论的思想主要指那些以阐明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和应有生存状态、深入剖析人性和社会结构、揭露统治的构成及运行秘密、以捍卫人的权利为已任的各种人文理论体系。

这些人文理论体系在我们的语境中实际上也几乎就是“思想”的别名。

这些人文理论体系作为“思想”的一个最大的特征似乎是:它与统治及统治意识形态必然是对立的,因为统治与统治意识形态所摧残的东西——人——恰恰为他所发誓要加以捍卫。

基于对人的拯救和捍卫的要求,它绝不止流于肤浅的谩骂和抨击,而是通过对人性需求、社会结构、统治的运行机制与统治的本质进行分析,从伦理要求、哲学思辨等方面作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揭示人存在的普遍困境并将自身化为人类争取自由和尊严的武器。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思想首先只能代表思想者或信奉他的理论的某个团体的观点。

而任何观点显然并非天然地契合了某种真理而仅仅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和规划,这种解释和规划也许很荒谬,也许更接近于世界的真相和符合自然律与人性的进化,但不管怎样,它都无法付诸以一个客观公正的裁决而认为自己代表了真理。

事实上,即使它所发现的是真理,也不能证明它本身就是真理。

和任何其它观点一样,它只能从是否符合人性诉求、是否符合经验事实等角度上去评判其它观点,或仅仅能从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上去确立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能强行将自身当成真理迫使其它观点、迫使人对自己俯首称臣。

不认为自己的解释是唯一正确的解释以及没有企图控制人的精神世界的野心、宽容地对待其它观点、在社会主流中以一种异质性的存在对主流进行质疑和批判,这是思想得以不异化为意识形态或异化得不严重的严厉前提。

如果它在自身的逻辑运演中泛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则可认为它偏离了判断世界的先在逻辑起点,在丧失客观公正的立场中因利益的登堂入室而具有了严重的“偏见”,从而显然与从普遍人性角度出发的与批判和规范对应的真正的人的自由、尊严诉求无关。

它完全可以被认为是故意对权力玩来玩去不过是对人的压迫、意识形态最大的功能便是奴役人这一事实视而不见。

4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术语我们一点都不陌生。

在《金山词霸2002》里,将其解说为“组成社会政治纲领的一整套主张、理论与目标。

”关于意识形态的见解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然而没人否认得了它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联。

在一般的语境里,显然“意识形态”并不是中性的,也即并非仅仅是泛指一般的、系统化的社会理论;实际上,它特指以维护既存社会统治秩序为目标的社会统治理论。

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具有“统治”的特征,而且往往带有阶级的、异化的性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将意识形态斥为“虚假的”、“颠倒的”思想意识,它们是无法通过科学来进行实证的,暴露出的不过是政党或阶级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赤裸裸地叫嚣的观点。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指出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种奴役人的思想体系,一种最为高明的统治权术。

马尔库塞则干脆把由于意识形态的统治而丧失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人称为“单向度的人”。

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政治理论,恰恰相反,它遍及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从最为形而下的生活领域到最为形而上的哲学、宗教领域,都有它神秘的踪影。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统治理论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只和社会统治与社会管理有关,而仅仅意味着所有的理论都与统治思想有关,并按统治意志而自动地进行演绎。

从这方面看,姑且不论政治学、法学等比较赤裸裸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是中性的经济学,甚至是具有批判性的哲学、文学都可以归纳入意识形态的范畴。

而在世俗生活中,更是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各种指令: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从日常消费到娱乐游玩,从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都等同于一种意识形态的展开具体形态的狂欢。

这些无时不在的、阴险的、虚假的、凭借各种理性化的宣传工具而“普及”的为既存统治秩序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的意识形态一刻不停地实施着瓦解人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功能,成功地将人同化于既存统治秩序之中。

5从纯粹的文本意义上和人的意识活动的特点来说,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是一些理论体系、一些意识内容,因此它们的区别与其说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意识内容,不如说是性质不同的理论体系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并且可能某种思想和某种意识形态所阐释的理论内容,以及基本用语还是一样的。

因此,虽然加了限定的即只限于思想主体自娱或在一个小团体互娱而没能被既存统治秩序染指的思想不会转化为意识形态,而且一开始有的意识形态直接就表现为意识形态而不表现为一种思想,但还是可以这样说:意识形态基本上是经由思想的阶段而转化过来的。

也即,在同一种理论体系中,思想和意识形态可以表现为它的“本真状态”和“异化”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逻辑通道。

思想意味着对现状的批判和超越,而意识形态则具有对现状进行肯定和维护的维度,因此,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最根本分野首先表现在人的主体性和批判意识是否沦丧。

如果思想自觉不自觉地取消了自身的超越和批判维度并改变原先的语境,重新设定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而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从而将自身当成一种将人的存在本身定格在符合既存统治秩序要求水平上的隐性或显性的宣传工具,那么它也就完成了意识形态化的进程:从提供给人以另一种思维方式观察和判断世界蜕变为提供给人以另一套“逃避自由”的文化形态,从促使人抗议这个肮脏的世界到无形中控制人使人“主动”地对这个肮脏的世界进行认同,从对人的肯定、捍卫、尊重到对人的否定、肢解、侮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