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合集下载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语文历年真题.1doc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语文历年真题.1doc

华中师范⼤学学科语⽂历年真题.1doc华中师范⼤学学科语⽂历年真题.1doc华中师范⼤学2019年⽂学院硕⼠研究⽣招⽣专业⽬录联系电话:027-******** 传真:027-******** 邮政编码:430079 地址:⼆号教学楼招⽣⼈数:学术型历年真题如下:2019年⽂学类⼤综合题⽬名词解释普通话词类活⽤形声字古诗⼗九⾸性灵派问题⼩说简答什么是轻声? 轻声的作⽤?七个字的古今义⽡,⾍,谤,遭,诛,暂,(还有个想不起来了)韩孟诗派诗歌理论的主张孙犁⼩说的艺术特点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艺术特点?三论述《三国演义》当中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试分析九⼗年代以来新⼥性⼩说特点。

和你的观点劳伦斯《虹》的思想特征⽂学理论和语⾔理论⼀名词解释六个:(少⼀个)⽂化意义语法范畴创作动机象征意境简答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什么是?举例说明⾮⾳质⾳位是什么?举例说明合作原则的内容。

⼩说叙事与叙事散⽂的叙事有什么区别?⽂学形象的艺术特点?辨析浪漫主义的抒情主要与诗歌这种题材有关。

对么、论述⽂学虚构与⽂学的真实性之间⽭盾钱钟书说,中国古代⽂学当中好诗常常是在受到苦难和摧残的时候做成的。

2019年教育学部分:⼀、名词解释:美育、因材施教⼆、简答:1、简要回答全⾯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的地位作⽤?2、简要回答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各⾃的地位作⽤? 3、简要回答教育的本体功能?三、论述:1、结合我国今年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教育⼼理学部分:⼀、简答:1、简要介绍⼏种主要的动机理论?⼆、论述:1、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的创造性进⾏培养?中国教育史部分:⼀、名词解释:《论语》、蔡元培⼆、试分析论述陶⾏知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外国教育史部分:⼀、名词解释:《理想国》、终⾝教育⼆、评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2019年教育学部分:⼀、简答:1、简要回答教育过程应处理好的集中关系?2、简要回答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精神?⼆、论述:1、论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各⾃作⽤?2、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例作出深⼊剖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考研试题分类汇总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考研试题分类汇总

1998-2009年文学理论试题一、术语解释1998年一、解释概念1.文本:2.题材:3.意境:4.艺术构思:1999年一、术语解释1.游戏说:2.文学流派: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4.叙述角度:5.典型性:2000年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1.情节和故事2.文本和作品:3.圆形人物和典型人物:4.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5.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2001年一、术语解释1.叙事观点:2.创作个性:3.潜台词:4.艺术真实:2002年一、术语解释1. 典型:2.自然主义:3.小说:4.边缘文学体裁:5.召唤结构:2003年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其异同。

1.讲述与展示2.意象与意境3.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4.戏剧文学与戏剧5.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2004年一、术语解释1. 文学的主体性:2.母题:3.超现实主义:4.兴观群怨:5.发愤著书:6.文学批评:2005年一、术语解释(20分)1、典型人物:2、自然主义:3、隐含读者:4、诗无达诂:2006年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文学的主体性:2 、圆形人物:3 、感物说:4 、意识流小说:5、期待视野:6、文学流派:2007年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互文性:2.主题的多义性:3.戏剧情境:4.艺术构思:5.文学思潮:6.共鸣:2008年一.名词解释(5X6’)1.艺术思维:2.意象叠加:3.潜台词:4.灵感:5.边缘文学体裁:2009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诗灵神授2、语感3、以禅入诗4、期待视野5、现代主义文学6、文学体裁二、填空题2001年二、填空。

请写出以下理论著作或论文的作者1.《小说面面观》——福斯特2.《文心雕龙》——刘勰3.《文献》——4.《人间词话》——王国维5.《艺术哲学》——丹纳三、请写出以下作者在文学理论或美学方面的一部(篇)代表作1、亚里斯多德——《诗学》2、黑格尔——《美学》3、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4、白居易——《与元九书》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003年二、请写出提出下列观点或命题的作者1.“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二〇〇〇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语言类各专业科目:古代汉语方向:语言类各专业方向注意:1、第一大题为所有考生必做题。

2、第二大题为汉语史方向考生必做题。

3、第三大题为其他各方向考生必做题。

一、语言专业各方向考生必做题。

(一)解释下列成语或古诗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或词组的意义或用法(20分)1.言简意赅赴汤蹈火感激涕零动而见尤池塘生春草云半偏新睡觉颜色憔悴未尝不汉息痛恨于桓灵也(8分)2.星罗棋布车载斗量打草惊蛇日积月累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先君之好是继(12分)(二)简答题(24分)1.《说文解字》是一部分什么书?有何学术价值?清代研究《说文》最著名听是哪四个人?各自代表是什么?(14分)2.什么是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请举例说明(10分)(三)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6分)孟子日:“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二、汉语史方向考生必做题。

(40分)(一) 中国音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遍话四声在调类方面有何异同?(12分)(二) 本议和引申义之间的意义关系有哪几种类型?(15分)(三) 解释下列的固定格式。

(13分)1.“如……何“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汤问》)2.“……孰与……”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3.“无乃……与”例: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委氏)三、非衙史方向考生必做题(40分)(一) 联系汉语史,谈谈“繁荣市场”、“丰富生活”之类动宾结构的特点。

(15分)(二) “张”字的声母,现代有些方言中读为d,请联系汉语语音史对此类现象试作阐释。

(13分)(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2分)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2.姜氏欲之,焉辟害?3.其是之谓乎?4.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真题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真题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真题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一、解释概念1.文本:“文本”也被译为“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

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②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对象;③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意也需要释意的对象。

2.题材: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一部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3.意境: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景物交融而成的广阔和谐的自然生活图景,是由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

4.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

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二、简答题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

特征如下:第一、典型形象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其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第三、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和一种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试题,历年题目汇集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试题,历年题目汇集

1 华中师范大学20XX 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现当代文学试题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现当代文学试题 大家共享大家共享华中师范大学的考研题目真难搞到研题目真难搞到 那位有华中师范大学的题目那位有华中师范大学的题目 也共享啊也共享啊 一、填空:一、填空:1、“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句话出自鲁迅小说_________的主人公之口。

2、郭沫若的《卓文君》、《王昭君》、《聂*》(没找到那个字)三个剧本合称为_________.3、七巧是__________小说___________中的人物。

中的人物。

4、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编导是________.5、散文《雅舍》的作者是________.6、郭小川的叙事诗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等。

7、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等。

8、戏剧《野人》的作者是________. 9、开拓者家族是________. 10、秦牧的随笔、文艺评论著作是________. 二、名词解释:二、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2、“人的文学”3、战国策派4、中间人物论、中间人物论5、新写实、新写实 三、简答题:三、简答题:1、下面一段引文出自哪位作家哪一篇作品(体裁)(体裁)?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如何理解?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的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的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我不愿去。

”2、《凤凰涅磐》中的“凤”和“凰”两个意象共同的精神特质与不同个性特征是什么?么?3、“寻根文学”有哪些代表作家(4个)?他们的共同倾向是什么?个)?他们的共同倾向是什么?4、“探索戏剧”有哪些代表作品?怎样理解其“探索性”? 四、论述题(当代文学方向) 1、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2、就艾青、曾卓、绿原、牛汉、公刘、流沙河等人新时期的诗歌创作,谈“归来诗人”的共同特点。

的共同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05年专业考研题目年专业考研题目 回忆的题目回忆的题目1 关于新时期的戏剧创作关于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论述题论述题2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 宪章运动宪章运动 某某的根本任务某某的根本任务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3《红楼梦》任务分析任务分析 有关凤姐有关凤姐 关于如何性格突出关于如何性格突出 希刺克历夫的复仇希刺克历夫的复仇 论述论述 4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人间喜剧 新写实小说等新写实小说等 简答简答 5台湾文学50年代的文学思潮年代的文学思潮 填空填空[分享]华中师大2003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试题(复试)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试题(复试) 招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招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比较文学与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界文学 考试时间:2003-5-28 一、回答以下问题(40分):分):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身上具有多方面的特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身上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请结合作品重点分析他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一、解释概念1.文本:“文本”也被译为“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

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②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对象;③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意也需要释意的对象。

2.题材: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一部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3.意境: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景物交融而成的广阔和谐的自然生活图景,是由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

4.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

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二、简答题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

特征如下:第一、典型形象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其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题1分,共20分)1. 文学的特殊对象是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整体。

2. 文学做为语言艺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

3. 泽东在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创作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理论概括。

4. 艺术构想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通常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

5. 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 启发就是一切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周恩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对启发产生过程并作了科学的归纳。

7. 情节是叙事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之一,其组成一般包括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局四个部分。

8. 散文就其表现形式,优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9.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形象理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意即______________,象指______________。

10. 文学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______________的反映。

二、选择题(1�D5为题单项挑选,6�D10为题双项挑选;单项挑选挑选出一个恰当答案,双项挑选挑选出两个恰当答案,答案的序号写下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后,共10分后)1. 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 A. 素材 B. 情节 C. 人物 D. 环境2. 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 A. 抽象思维 B. 缔造思维 C. 形象思维 D. 情感思维3. 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方法的作家是() A. 曹雪芹 B. 鲁迅 C. 郭沫若 D. 茅盾4. 文学观赏过程中,观赏主体多种心理机能里最活跃的因素就是() A. 想象 B. 思维 C. 情感 D. 理智5.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 A. 劳动 B. 游戏 C. 摹仿 D. 宗教6. 属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就是()() A. 象征主义 B. 田园诗歌 C. 古典主义 D. 荒诞派戏剧7. 我国古代按照语言特点,将文学分为两类()() A. 骈文 B. 韵文 C. 散文 D. 传记8. 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别注重()() A. 现象真实 B. 细节真实 C. 本质真实 D. 情感真实9. 文学的倾向性受制于作家的()() A. 创作目的 B. 审美理想 C. 表现手法 D. 语言运用10. 诗歌按其内容性质去棕斑两类,即为()() A. 叙事诗 B. 散文诗 C. 戏剧诗 D. 抒情诗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824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真题

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824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2023年824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音素、义素、语素、戏剧情境、召唤结构、文学流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举例说明语义的客观性
2.什么是意音文字,举例说明
3.语法意义的结构意义是什么
4.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5.诗歌抒情与散文抒情有什么不同
6.俗文学和雅文学相比有什么区别
三、分析题
1.举例说明汉语是什么词语类型(词根语,屈折语,粘着语,编插语)
2.根据语用的合作原则,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互动。

四、辨析题:20分
文本的意蕴取决于题材,对吗?
五、论述题:每题20分
1.传统文学理论认为“知音”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个说法成立吗?请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谈谈你的观点。

2.结合新媒体发展实际,分析文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一九九八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民间文学考试科目:中外文学史一、填空:(40分)1、现存最早的《诗经》注是“毛传郑笺”,“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______________、《招魂》等。

3、“汉赋四大家”指的是司马相如、___________、班固、张衡。

4、《古诗十九首》最早为_________________收录。

5、西晋太康时期作家中“二陆”是指陆机和_____________。

6、魏晋时期的文论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和挚虞的_______________。

7、沈宋的作品是我国诗歌中_______________诗成熟的标志。

8、陈子昂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了诗歌革新主张。

9、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10、宋周邦彦的词集名____________。

11、辛弃疾的词集名_______________。

12、由四部杂剧组成的《四声猿》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13、南戏《琵琶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14、明代反对拟古主义、和公安派同时的有以钟惺、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竟陵派。

15、“桐城派”散文主要作家方苞、_________、姚鼐等。

16、近代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_______________。

17、中国新文学的开端以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____和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___作为标志。

18、被鲁迅誉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______________。

19、《手推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0、《给亡妇》是______________的散文名篇。

21、蒋纯祖出自______________的笔下。

最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最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考研真题专业一:中国语言文学基础(2015年12月26日)一、名词解释(5′×6)塞擦音、六书、平水韵、《毛诗序》、唐传奇、百花文学二、简答题1、《茶馆》的“图卷式”创新形式。

(15′)2、单纯词与合成词。

(15′)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及其区别。

(10′)4、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10′)5、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

(10′)三、论述题(20′×3)1、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特征。

3、《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专业二: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2015年12月27日)一、名词解释(5′×6)1、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

2、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

3、意音文字与表音文字。

4、文学性。

5、移情式阅读。

6、母题。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10′)2、词语借用有哪些方式?(10′)3、文化的性质和类型?(15′)4、审美情感的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15′)5、形象和意象的区别。

(15′)6、洪堡特说:“人从自身创造语言,又被语言说束缚”,请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15′)三、辨析题(10′×2)1、对艾布拉姆斯说的一句话进行辨析。

2、形式主义的特点和对它的评价。

四、论述题(20′×2)1、西方文论强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中国文论强调“知音”。

请您谈谈这个两种文学接受理论,并谈谈各自的合理性,结合你自己的接受体验谈谈文学接受。

2、数字媒体对文学生产和传播带来很大影响,请你谈谈看法。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至2011年研究生文学理论考试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至2011年研究生文学理论考试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至2011年研究生文学理论考试试题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至2011年研究生文学理论考试试题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考试科目及代码:文学理论 615考试时间:元月21日上午一、术语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互文性2、主题的多义性3、戏剧情境4、艺术构思5、文学思潮6、共鸣二、请指出下列著作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1、“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2、“唯陈言之务去”。

3、“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4、《薑斋诗话》5、《摩罗诗力说》6、“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7、《艺术哲学》8、《判断力批判》9、“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肯定自己。

”10、“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需要回答问题。

(每题15分,共30分)1、亚里士多德:“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分析并评价这段话说阐释的文学观点。

2、刘勰:“是以将阅文辞,先标之观:一贯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依据这段话,说明批评的具体步骤。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在文学创作中,创作个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文学批评具有哪些意义和功能?五、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以文学史为例,分析社会心理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并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文学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2、论文学体裁的动态性,并举例说明。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及代码:文学理论 321考试时间:元月15日上午一、术语解释 (每题6分,共30分)1、艺术思维2、意象叠加3、潜台词4、灵感5、边缘文学体裁二、请指出下列著作和言论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1、《随园诗话》2、《宋元戏剧考》3、《诗艺》4、《拉奥孔》5、《作为艺术的手法》6、《朦胧的七种类型》7、《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8、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9、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试题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研究生考试试题一、解释概念(每个3分,共12分)1.文本2.题材3.意境4.艺术构思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三、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每题8分,共24分)1、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为《江南春》的七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这首诗,明代的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评述杨慎的这一看法。

2、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这些采用,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3、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我们无须把风格这个名词只限于感谢材料这一方面。

还可以把它推广,用它来指艺术表现的一些定律和规律,既对象借以表现的那门艺术特征所产生的定性和规律。

根据这个意义,人们在音乐中区分教堂音乐风格和歌剧音乐风格,在绘画中区分历史画风格和风俗画风格。

依这样看,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

”四、论述题(共24分)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研究生考试试题科目:文学理论一、术语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 游戏说2.文学流派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4.叙述角度5.典型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2分)2.将这段文字译为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点的字(兴、观、.群、怨)。

2020年考研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333真题回忆版

2020年考研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333真题回忆版

712 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
一、1. 根据艺术构建形象使用的手段和材料,语言艺术
2. 诗歌的特征
3. 象征主义的特点
4. 文学典型的特征
5. 情景交融的方式
二、1. 小说 2. 表现说 3. 形式化过程中的主观化 4. 文学体裁
三、1. 形象的间接性
2. 共鸣的特征
3. 马克思掌握世界的方式
4. 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特点
5.
四、1. 文学消费中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不一致
2. 作品的主题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异同
五、杨牧之站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
82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1. 《荆生》2. 悄吟 3. 春桃 4. 《今天》 5. 红色经典 6. 生态报告文学
二、1. 《狂人日记》中狂人眼中的疯狂世界
2. 抗战爆发前后戴望舒诗歌的变化
3. 史铁生《我与地坛》四季景色的描写
4. 王家新诗歌《帕斯捷尔纳克》
三、1. 《四世同堂》钱家家破人亡?几类文学形象的涵义
2. 贾平凹《怀念狼》、姜戎《狼图腾》、杨志军《藏獒》为例,生态叙事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2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富、复杂、立体感强。

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

(阿Q、哈姆雷特)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量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

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它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

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义、多向的特点。

3 、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表现了人对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感受,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到了钟嵘撰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其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4 、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5、期待视野: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

简言之,所谓的“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

或: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6、文学流派: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二、请指出下列著作或言论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1、《薑斋诗话》——王夫之2、《原诗》——叶燮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4、《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6、《审美教育书简》——席勒7、《戏为六绝句》——杜甫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9、“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

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亚里士多德10、“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严羽三、分析并评价下面的议论所阐述的文学观点。

(每题15分,共30分)1、“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答:(1)典型的所谓“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

(2)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强调了典型的独特性,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3)别林斯基的这一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表现了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的独特审美价值。

即: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2、清人方东树说:“诗文者,生气也。

若满纸如翦彩雕刻无生气,乃尖试馆阁体耳,于作家无分。

”答:这句话反映了形象的生动性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批评尺度。

文学是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的,形象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

这就要求作家应该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描绘得尽可能的具体、生动,能够激起读者的相应的感性经验,给人以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印象和感受。

作者的思想和倾向也要融化在形象之中,让其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将其特别地指点出来。

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去表现抽象的观念,就破坏了作品的审美特性。

要想使艺术形象具体、生动,仅仅满足于外部形貌的描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深入地表现出对象内部的生机与活力、精神与灵魂,用心灵给艺术形象灌注生气。

只有做到形神兼备、心物交融、生气灌注,艺术形象才会具有动人的魅力。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什么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有什么关系?答: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思潮。

主要特征为崇尚理性,拥护王权,重视类型,强调教化,追求高雅与标准化,在戏剧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提出了戏剧“三一律”的概念。

代表作家有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喜剧大师莫里哀等。

2 、简答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答:戏剧文学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第一,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第二,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第三,戏剧文学有着分幕分场的特殊结构。

第四,戏剧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潜台词。

五、论述题(每题30分)1、什么是“通感”?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并解释“通感”发生的原因。

答: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

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在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中,亦有相当多的例子。

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由“春云”这一视觉形象引起了“热”的触觉感受;贾岛《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苏轼《夜行观星》中的“小星闹若沸”,以听觉上的“闹若沸”描绘了属于视觉形象的“小星”;严遂成《满城道中》里的“风随柳转声皆绿”,用视觉上的“绿”来形容听觉上的春风吹拂的无色之“声”。

这些运用通感构成的绝妙诗句,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亦渗透着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是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的表现。

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从审美创造的心理活动来看,诗中通感效果的形成需要诗人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但美感意识中的感知与想象总是受诗人主观情感的制约的,客观事物往往会因诗人主观情感的移注而改变固有的特质,产生感觉印象上的转换,形成多感性的意象。

也就是说,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李瑛在《谒托马斯·曼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钟声”被“打湿”,从听觉对象上竟产生了触觉感受,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

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串连。

站在托马斯·曼墓前的诗人,胸中弥漫着的是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泪水,那低鸣的钟声也象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着哀情。

“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外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诗歌创作的实践说明,通感效应在审美创造中的形成,是诗人主观世界活动的结果。

如果不是以诗人的审美意识为主导,不通过诗人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这一思维心理过程,就不会创造出形象而新奇的多感性审美意象。

2、举例论述文学的多种功能。

答:作品的性质和构成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基础,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前提。

读者的接受活动又是联结文学作品和社会环境的纽带,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介。

1、认识功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2、教育功能:文学作品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性情,增强人们克服人生苦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3、娱乐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调节人的生活,使人消除紧张、放松身心、忘却劳累、得到愉快和休息。

4、补偿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神游于广阔无垠、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帮助读者实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和追求,从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5、审美功能:所谓审美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在文学的诸功能中,审美功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文学的主导功能就是审美,其一,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和中介;其二,审美功能是文学各功能有机统一的中心和粘合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