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制石器制作
考古名词
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遗物: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一般而言,遗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也必须与人类活动有关而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如各种农作物、家畜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透过遗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当时的社会风气、该时代的价值观等等。
可以说,遗物的研究价值很高。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从二零零六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我国文化遗产是由国家文物局为保护保存在我国境内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艺术形式而启动的计划。
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山东泰山、北京故宫等。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划分的特定区域或地区。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我国的自然遗产包括: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至2013年6月,中国已有45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48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甘肃敦煌莫高窟、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安徽黄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等。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歷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
居住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利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
第二章石器的生产二、石器的生产过程石器生产是通过选择原料、修整、剥片石片坯材与工具的修理加工等系列的工艺流程来完成。
20C80S 法国学者开创操作链(Chaines operatoires)的研究模式同时期北美与中国学者提出动态类型学的概念(一)选料与整形打制石器的原料一般是选用卵石或石块。
卵石或石块在地质学上称之为岩石或矿石。
选用的岩石或矿石要求具有一定硬度、质地均匀、易于剥片且成贝壳断口的岩石,满足这些才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经常使用的石器原料。
石器原料硬度一般在6-7度。
太硬不易加工成型,太软不适用,容易损坏。
质地均匀和断口呈贝壳状的原料,容易剥下符合要求的石片。
所以原料一般选用石英(硬度7)、石英岩(硬度7左右)、角页岩(硬度6-7)等。
在加工石器或者剥取石片坯材之前,首先要对石料进行加工处理,将其修整成一定的形状,即称之为整形。
整形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打击技术,包括硬锤和软锤。
(二)剥片A、简单剥片简单剥片是指在剥片之前没有对石核进行任何修整。
石器生产者按照石核的形态来选择剥片的位置并完成剥片。
优点:简单、方便,不需要特别训练和学习。
泥河湾盆地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50万年或更早,是中国于东亚地区最早的旧石器发现地之一。
B、预制剥片预制剥片是在盘状石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盘状石核是在简单剥片和预制剥片之间的过渡,特点是石核轮廓一般呈圆形,剖面为两面不对称凸起。
许家窑遗址出土大量盘状石核。
)预制剥片一般是采用勒瓦娄哇、昆比瓦等技法来产生石核。
(1)勒瓦娄哇技法19世纪中期发现于法国巴黎郊区。
20世纪初,被认识;20世纪60年代,Bordes 将其定义为:通过在剥片之前对石核进行特别修理来决定石片形状的技术。
这种技法采用的是硬锤直接打击技术,主要步骤:A、选料:选取合适的砾石或石块为原料B、整形:将砾石或石块初步修成龟背状C、打片修理:1、向心打片,控制预剥取的勒瓦娄哇石片的形状2、修理台面D、剥取勒瓦娄哇石片勒瓦娄哇技法还可以通过一个勒瓦娄哇的剥片面多次剥取勒瓦娄哇石片的方法,这叫做复式勒瓦娄哇技法。
石器工艺
1、旧石器时代(180万~8000年前)
1. 4:背景 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先民的生存靠男人渔猎、女人 采集,猛兽威胁、灾患侵袭、居无定所,生活极其艰 难。
2、新石器时代(大约8000年前)
2.1制作特征:打制加磨制石器,规整精致,表 面光滑,钻孔技术更加发 达。 制作工具:磨光和钻孔的石器(石斧、石刀、 石铲、石凿)
2.4、意义:进入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 品以及牙骨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石器制作也 根据不同功能,选择不同纹理、色彩美观的石头, 工艺美术的大幕从此正式拉开。
3.原始石器与审美观念
磨制石器的进步,在于它比打制石器 造型规整,工艺精美又便于生产劳作, 体现了先民对大自然、劳动对象和通过 劳动获得愉快的功利思维,因而这时的 生产工具已被赋予审美价值。
3.原始石器与审美观念
1.石器造型符合人体尺度 1).石器造型设计符合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尺度, 逐渐倾向于小型化、合体化、装饰化,作为工具的 原始石器和作为装饰的石器在造型的设计上都体现 了这一原则。 2) .石器工具不仅符合人体尺度,而且成为人类 肢体的延伸,是设计的初级形态。 3).在选材加工的制造性活动中,人类已经突破了 运用现成的自然物的阶段,进入一个通过自己的劳 动,创造出一种从未自然存在过的新物质,这是远 古人类第一次设计创制的真正的“产品”。
3.原始石器与审美观念
2.形式感的应用 1).对称与均衡(石矛,石箭头) 体现了器物的力量、适用和美观。 2).曲与直。(石镰、石匕首) 原始视觉发展为视觉审美的表现,其饱满造型被认为是 生命力和美的表现。
ps:石矛(对称):投射起来更准确。 石器(钻孔):利于工具组合。
3.原始石器与审美观念
3.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1).石器的装饰是适应实际的需要而生产的,两者 统一才能更好的表现石器的美。 2).石器首先是为了生存,具有功利特征,这种适 用原则对于设计的萌生有重要的影响。 3).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不仅是技术的改进, 也是实用性能的提高,使石器发展更加精细、美观、 实用。
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石器制作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利用石头制作各种生活工具和武器,使得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石器制作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那个时候,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石器来打猎和采集食物,构筑简单的住所,甚至进行一些日常活动。
这些石器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品,它们也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石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石头和工具被使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人们通常选择质地坚硬、易于加工的石头作为原料,比如燧石、玛瑙等。
同时,各种基本的石器制作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石斧、石刀等。
石器制作的步骤和技巧在不同地区和时期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的阶段。
首先,选择合适的石头并打磨成所需形状。
然后,使用工具对石头进行敲击和削减,直到获得最终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娴熟和经验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石器制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石器制作技术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提升和文明的进步。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石器制作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改进。
人们有望利用先进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出更加精密和高效的石器产品,进一步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石器制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和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历程。
通过深入了解石器制作的历史背景、所需材料和工具以及制作步骤和技巧,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和进步。
同时,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石器制作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石器的制作方法。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为读者提供一个简要的介绍。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围绕石器制作的历史背景、所需材料和工具、制作步骤和技巧展开详细的叙述。
打制石器北京人课件
在未来,由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 重视,石器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 注并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创 新、发展。
在北京人石器制作课件的介绍中, 我们了解到了石器的制作和历史 文化。从石器中不断挖掘人类文 化与智慧,不断在日新月异的社 会变革中发挥与构备可持续性的 作用。
使用锋利的火打石产生火花,点 燃柴草、树叶等。
火打石在生活中的价值
火打石是古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 具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 重要里程碑,能够在户外生存中 发挥巨大的作用。
石器的使用方法
1 石斧
2 石刀
石斧可用于伐木、砍柴、掘土、开山等活动。
石刀可用于切割肉类、皮毛等。
3 石镰
石镰用于收割庄稼、修剪草坪等。
利用石器文化来进行新一代文 化的再创作,使其焕发出新的 生命活力。
创新石器文化产品
可以制作各种现代装饰品等创 新的石器文化产品,以满足人 类的各种需求。
石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教育向下传承
创新并发展
将石器制作技艺传统到学生当中, 并开办石器文化培训班。
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新石器文 化领域新增的可能性。
北京人石器遗址的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器遗址 北京周口店遗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器遗址是目 前我国最早发掘的石器古代历史。
山西五台山石器遗址
五台山地区的石器遗址是中国西 部地区最著名的石器遗址之一。
石器的保存和展示
1 封存
2 展览与文化传承
适合制作各种刀剑及装饰器物。
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石头
石器制作的基础材料,需选择适宜的种类和尺 寸。
石器制作工具
古人类主要使用的工具有石锤、石凿、石刀等。 现代制作可以使用电动机角磨机、电锤等机械 设备加速制作。
叩石有声 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文 图/李锋叩石有声石器打制方法示意(引用自American Scientist )a 硬锤直接打击法b 软锤直接打击法c 压制法d 碰砧法e 砸击法f 间接打击法石器时代与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是一个我们都熟悉的名词,不做解释也知道这是一个远古的时代。
19世纪上半叶,以汤姆森为代表的丹麦学者将人类文明史分为石器、铜器、铁器三个时代,石器时代是第一阶段,以制作和使用石质工具为主要特点。
1865年,法国考古学家艾夫伯里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前者也称“打制石器时代”,时代较早,以打制石器和灭绝动物共存为特点;后者也称“磨制石器时代”,时代较晚,以使用磨制石器和其他精美的燧石工具为特征。
所谓打制石器指的是以击打的方法所生产的石器,与磨制方法相区别。
打制石器生产的方法有多种,其核心特点在于用物体击打岩石使其破裂,进而产生锋尖利刃。
打制石器的生产主要有两种实现路径:其一,直接击打适用的岩石(如河流砾石、结核或者岩块),使其形成一定的形状和锋利的刃口,以达可用之目的;其二,击打适用的岩石生产石片,直接使用石片或者将石片边缘继续击打加工产生适用刃口后使用。
这两种途径产生的材料我们统称为石制品,包含了石锤、石砧、石核、石片、各种类型的工具(石器)以及一些副产品,有时也以石器笼统代指所有的石制品。
石器打制的方法概括而言可分为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
直接打击法是以不同质地的锤体直接击打石核的方式生产石片,或者直接击打石片等加工工具的方法(借助石砧者包括碰砧法和砸击法,可算作直接打击法的变体),有以石击石、以角击石、以木击石等。
间接打击法是指锤体不与石核等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个媒介传导来自锤体打击的力量,媒介可以是鹿角尖、骨片等。
压制法是指直接通过鹿角尖、骨片等接触石核或石片,使用打制者身体部位的力量或采取某种机械装置给石核等施以压力使其破裂的方式。
a b ce d f1822年由德国矿物学家腓特烈·摩斯(Frederich )首先提出。
兴隆沟遗址石器打制实验
兴隆沟遗址位置小河西文化是目前所知西辽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其分布范围基本上与兴隆洼文化相当,年代早于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年以前,是兴隆洼文化的主要源头。
兴隆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削器、石核等,主要采用压削的方法制作而成。
从兴隆洼文化遗存在赤峰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分布在地表暴露有岩石资源地区的遗址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西拉木伦河北岸山丘东坡。
1988—1991年进行发掘,揭露出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五种遗存,其中以兴隆洼文化为主,有两个彼此紧邻的围壕,各自环围了2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和一些坑穴。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台地上。
1987—1994年进行七次发掘。
遗址以兴隆洼文化遗存为主体,还有少量的小河西文化遗存。
发现房址55座、墓葬12座、龙形堆石1处及大量的窖穴、灰坑等。
白音长汗遗址石铲原料以凝灰岩、玄武岩为多,查海遗址石铲则主要选用灰色页岩。
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的老师前往兴隆沟遗址进行调查。
遗址地势西高东低呈缓坡状,现为农耕地,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春天,遗址内尚未耕种,地表上成排分布的灰土圏清晰可见,平面多呈不规则圆形,每一个灰土圏都代表着一个半地穴房址。
地表分布遗物极少,仅见动物骨骼及细小陶片,推测可能与常年耕种农作物有关。
我们在第一地点西区西侧的山体上发现大量板岩,经比对与第一地点出土板岩石器的原料一致,丰富的石料资源为兴隆沟先民制作石器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其他石器的原料来源目前尚未确定,但从石器的丰富程度上看,距离应该不会太远。
同时,考虑到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环形玉玦(M117:1、2;M118:1、2)、玉匕、玉锛形器等,及兴隆沟遗址M7出土的环形玉玦多呈浅绿豆色、黄绿色,有的为黄白色,同岫岩闪石玉标本的质地、光泽、色调基本一致,在遗址内还发现有栖息于浅海的毛蚶壳,表明兴隆沟先民同东部临海地区可能存在着文化交流,故不排除少部分石料来自外地的可能。
距今约70万年以来使用打制石器的原始人类两例
距今约70万年以来使用打制石器的原始人类两例距今约70万年以来,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有许多例子可以展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将介绍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乌贝林人(Ubeidiya Man)。
乌贝林人生活在约70-60万年前的中非,并使用石器进行打猎和其他生活活动。
乌贝林人的化石遗存在以色列乌贝林亚遗址(Ubeidiya Site)中被发现,成为了研究人类进化历史的关键证据。
乌贝林人制作的石器包括石斧、石刀和石核等。
他们将石块加工成磨制整齐的工具,以方便狩猎、切割和处理食物。
他们可能使用敲击或锤击的方式来塑造这些工具,并使用另一块石头来打击石块,以制造所需的形状和大小。
这种技术要求对石块的性质和结构有深入的了解,以便选择合适的石块和打击方式。
乌贝林人的石器还显示出一定的变化和改进。
比如,他们逐渐改进了石器的形状和使用方式,使其更适合特定的任务。
他们可能通过试错的方式不断改进和调整石器,以提高效率和实用性。
这表明了乌贝林人具有一定的智力和创造力,能够观察、思考和改进他们的工具。
另一个例子是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
尼安德特人生活在约40-3.3万年前的欧亚大陆,是人类进化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他们也使用石器进行打猎、制作、修复和其他各种活动。
尼安德特人的石器工艺相对较为复杂。
他们制作的石器包括剃刀、刮剂、切割器、穴居刺、钻头等。
尼安德特人还使用石块制作石刀核,然后通过敲击和磨制来制作石刀片。
这些石刀片可以用于切割肉类、皮革和木材等。
尼安德特人的石器技术还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差异。
比如,在法国的勒尉下层地层中发现了精细的石器工艺,包括长形剃刀和刮剂等。
而在克罗地亚的凡尔登加场遗址里,尼安德特人主要使用石核、石刀和钻头等石器。
这表明尼安德特人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资源情况,灵活调整和改进他们的石器工艺。
乌贝林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石器工艺是我们研究人类起源和文化演化的重要窗口。
火烧石制作工艺
火烧石制作工艺
火烧石制作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工艺,主要用于制作石器和装饰品。
该工艺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高质量的石料:选择质地坚硬、不易碎裂的石料作为原料。
2.加热石头:将石头放在火堆中加热,要求热度适中,大火容易烧裂石头,小火加热时间过长不利于制作。
3.敲打石头:当石头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将石头取出,用木槌等工具敲打石头,使石头裂开。
4.修整石片:将裂开的石头进行修整,选取符合要求的石片。
5.安装石片:将石片装置到制作好的器具上。
需要注意的是,火烧石制作工艺需要技术和经验,控制好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否则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此外,工艺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也需要专门的制作和准备。
打制石器北京人课件
制作工艺
打制石器制作工艺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制作工艺 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敲打、磨 制和钻孔等工序,将石头打制成
所需的工具。
制作工具
制作打制石器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 工具,如锤子、砧子、钻头等,这 些工具都是用石头或骨头制成的。
制作流程
制作打制石器的流程比较复杂,需 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采集石头、 选择合适的石料、打制成形、磨制 和钻孔等。
北京人的狩猎和采集生活方式对现代人类文化产 生了影响,为我们理解早期人类文化提供了重要 线索。
社会结构
北京人可能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这 种社会结构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
对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影响
学科发展
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推动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为这两个 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和证据。
02
打制石器的发展历程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人类使用打制石器 的起始阶段,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 年前。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技术比较 粗糙,工具的形状和功能也比较单一 。
这一时期的打制石器比较简单,主要 是通过打击石头来制作刮削器、砍砸 器等中期是人类打制石器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大约始于距今几十万年前。
这一时期的打制石器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工具,如手斧、刀片 等,这些工具的制作需要更高的技术和更精细的工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打制石器开始用于狩猎、采集、加工皮革和木制品等,人类的生 活方式也逐渐向更加依赖工具的方向发展。
工具类型与用途
刮削器
尖状器
刮削器是北京人使用的一种常见的打制石 器,主要用于刮削兽皮和木材,也可以用 于挖掘和砍砸。
尖状器是另一种常见的打制石器,主要用 于挖掘和刺击,也可以用于剥离兽皮和切 割肉类。
原始社会时期的石器工艺.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二、石器工艺
其名称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石镰、石凿、石矛、石球、石磨 盘及石磨棒等。
石斧
石锛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石铲
石镰
二、石器工艺
其名称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石镰、石凿、石矛、石球、石磨盘及 石磨棒等。
二、石器工艺
玉玦
璜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谢 谢!
早期
中期
晚期
蓝田人
北京人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丁村人
河套人
山顶洞人
二、石器工艺
石器主要是利用石头的刃和尖作为工具使用的。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按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
砍砸器
刮削器
大三棱尖状器
双格石研磨盘
பைடு நூலகம்石球
石磨盘、石磨棒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二、石器工艺
磨制加工,不只是为了石器光滑美观,且能使之工整、锋利。
石斧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石匕首
二、石器工艺
钻孔的技术,创造了“管钻” 的方法,即运用管状工具进行钻 孔,它的特点是孔眼直,加工快 而且省力。两面对钻则是石器工 艺的一种技术改革,它反映了当 时已掌握了高度的技艺水平。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高中历史】磁山文化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高中历史】磁山文化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磁山文化的原始手工业包括制石、制陶、制骨、制蚌、纺织和编织等项目。
它们同当时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石器的制作我们知道,石器是磁山文化主要生产工具。
石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一是打制,二是打磨兼制,三是磨制。
磁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所使用的石料多系就地取材,石质可分为火成石,沉积石,变质岩三类。
其中有闪长岩、透辉石、方解石、石英岩、矽化石灰岩、板岩、石英砂岩等,上述岩石在河北省南部及太行山区普遍存在。
石锤,石斧多为矽化、石灰岩、石英岩,石铲多为透辉石,镰、刀为泥板岩,磨盘和磨棒为石英砂岩。
当时磁山先民都是按照石器对石材硬度的需要而考虑选择的,因而多是就地取材的。
打制石器就是用一块石头来敲砸另一块石头,利用被敲砸破损的那块石头的锋刃作为工具使用。
打制石器制作起来比较方便,因此它所占的比例比较多,到了晚期才慢慢地减少下来。
打制石器器形的种类不多,一般有石铲、石斧、敲砸器、刮削器、石刀、砺石等数种。
石斧即用来砍伐丛林,开辟耕地,又可作为手工工具。
石铲即可用于翻地,又可用于挖掘窖穴。
敲砸器是敲砸什物的工具。
刮削器是用来切割肉类刮制皮革的工具,石刀是收割用的农具,砺石是把打制后的石材,研磨去掉石刃成型使用的磨制的工具。
磨制方法是新石器时代普遍运用的一种石器制作方法,这时的磁山先民广泛使用这种方法来制作石器。
据考证,磁山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是我国发现的当时最早的磨制石器,距今约有8000多年了。
磨制石器制作过程首先把石料制成粗坯,然后放在砺石上醮水加砂研磨,器身和锋刃的表面经过研磨之后,就变得异常平整光滑。
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虽然比打制石器要复杂得多,但是它比打制石器更便于使用,所以它的流行就越来愈广泛,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被磨制石器完全代替。
磨制石器的种类比较复杂,大部分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器形。
磁山遗址出现的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锤、石凿、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石棒、石球、弹丸等器形。
关于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加工工艺的实验报告
关于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加工工艺的实验报告发表时间:2018-08-06T14:31:29.54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作者:刘延章[导读] 近年随着考古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对古代生产工具加工艺的研究倍受关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1摘要:2007年齐齐哈尔市博物馆向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申报了《细石器复合工具制作研究》项目,作者作为负责人之一全程承担操作、记录、绘图、撰写工作,详细的记录的每一步加工过程。
昂昂溪古文化是一处有着7000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遗存,这一时期的居民是最早在嫩江流域定居的居民,更是齐齐哈尔市市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这一文化的深入研究是非常重要和有现时意义的。
生产工具的出现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标志,生产工具越进步,人类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近年随着考古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对古代生产工具加工艺的研究倍受关注。
《细石器复合工具制作研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分别研究了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钻器和石叶打制技术以及所谓的打制骨器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通过对生产工具加工工艺方法研究和实践,进一步论证生产工具加工工艺与人类发展的进程及人类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能够推动实验考古学的普及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人类进程中生产工具所起的作用。
一、实验的意义和目的近年随着考古学研究外延的扩大,考古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田野遗址的发掘工作,也把目光转向了实验室,从单纯的整理发掘资料到对专题的细石器的研究。
应该说对细石器加工工艺的研究,从考古、历史学角度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核心是劳动者及其使用的工具,这种“工具”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手段”。
马克思指出:“劳动手段的使用与创造,虽在其他某一些动物间已见萌芽,但特别成了人类的劳动过程的特征。
香港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研究:技术
A-PDF Split DEMO : Purchase from to remove the watermark扰动,一处属于青铜时代,不列入讨论1。
虎地遗址、过路湾遗址均为1990年由香港考古学会发掘,揭露出单一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层,并发现了17座墓葬,出土陶器以刻画纹白陶、刻画水波文的加砂绳纹陶、圈足折腹豆为多(Meacham,1994)。
安志敏(1997)先生将虎地遗址、上过路湾所代表的遗存视为与东湾二期文化同时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并认为与良渚文化有一定关系。
笔者以为,虎地遗址、上过路湾遗址虽然总体面貌相似,但虎地遗址的折腹豆并不见于上过路湾,石器方面也有少许差别,虎地遗址的年代可能稍早于上过路湾。
Esser.R(1993)曾将虎地、上过路湾遗址出土石器划分为磨制、打制、未加工直接使用三类。
其中磨制石器中以斧锛为多,共109件,外形多见长方形,横剖面以长方形为主、梯形以及椭圆形者次之。
Esser还分出了38件石锛是以石片为素材制造的(不过并未提供判断依据)。
从报告提供的图片可见,其中有不少属于石锛属于半成品或者使用折断者,但目前尚无法获得其比例。
这两个遗址石锛中最值的注意的是当中有13件双肩锛和4件单肩锛以及不少微型石锛。
在石锛之外,这两个遗址都出土有少量环玦生产系统的副产品,表明这两个遗址都存在小规模的环玦制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遗址都有以石锛随葬的例子。
在虎地遗址6号墓中,随葬3件陶器及两件石锛,石锛一件为半成品,一件成品则置于陶罐中。
上过路湾7座墓葬中有4座墓葬随葬石斧锛,1座墓随葬石环。
打制石器方面,基本仍以打制的砾石尖状石啄为主,但相比于深湾等其他同时期遗址则数量较少。
其他未经加工直接使用的砾石工具则与其他遗址类似,较特别的是虎地遗址出土的不少带沟槽的砺石,不见于上过路湾。
1其中虎地湾沙丘遗址虽受到晚期(宋)扰动,属于次生堆积,但出土物中仍可件不少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物如刻画白陶片以及几何印纹陶,石器与山坡遗址虎地遗址出土者类似,唯石矛、树皮布石拍不见于虎地遗址。
原始人打制石器的技术
原始人打制石器的技术石器的出现与原始人砍伐树木、制作木器有一定关系。
不少学者提出在旧石器时代之前应有一个木器时代。
但因木器的保存十分困难,至今已无法找到这类遗物。
包括旧石器时代人类如何加工木材、制作工具的情况都已无法搞清楚了。
不过,石器作为制作木器的工具,对它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反映原始人的技术水平的。
不少人曾对考古学家手中的石器提出疑问:这些从外形上看与普通石片并无多大差别的东西,你们根据什么去断定它是人工加工过的而不是因自然力碰撞所引起破裂的普通石片呢?所谓石器,一般是从石料上打下石片,再经过加工而成的。
它是原始人依其需要而制作的,制作的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
所以从出土的石片和石核上可以看出,凡是经过人工打制的,它们都有台面、打击点和在石片上出现凸起的半锥体等特征。
这些特征只有在人工打击时才能出现。
因自然力碰击而破裂的石片上是不可能出现这些特征的。
据研究并经模拟实验证明,若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砾石为原料,打制人们需要的石片,第一步是在砾石上打出一个平面。
这个平面被考古学家称作台面。
第二步是沿着台面的边缘打下石皮。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部位,用石捶打击,即可打下石片。
它的劈裂面出现微凸的半锥体,且有许多波浪样的弧形纹理。
被打击而产生石片的那块石料这时称为石核。
石核可以不断地被打击,打击出一块块的石片。
这些石片依人们的需要作些必要的加工,就成了一件件石片石器。
石器虽然是由岩石打制而成的,但并不是所有岩石都可以制作石器。
据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选择石料时,已经注意到选择那些硬度大,又有一定韧性和脆性的岩石。
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软硬程度不同,分为10个级度。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往往选择6°u33267X 7°u30340X岩石作为石器的原料,使所作的工具具备必要的硬度。
对韧性的要求,是为了避免太脆的岩石在使用时容易断裂,不能较长时间地使用它们。
原始人选用这种硬度较高,又有一定韧性与脆性的岩石为原料,说明他们对石材的鉴别与选择已有了一定的知识。
磨制石器的名词解释
磨制石器的名词解释磨制石器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标志之一。
它是利用石材进行加工和制作工具的技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通过这种技术,人类能够改善石器的效用,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磨制石器的概念,探讨其历史背景、工具制作过程、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磨制石器的历史背景磨制石器的概念和技术距今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石器是最常用的工具,但最初的石器仅仅是通过敲击石头形成尖锐边缘,功能十分有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意识到通过磨制石器,可以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的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二、磨制石器的制作过程磨制石器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磨制和加工。
首先,制作人员需要选择适合制作石器的原始石材,如火成岩、沉积岩等。
然后,使用特定的石器制作工具,如石杵、石磨等,将原始石材进行打磨和磨削,使其形状和尺寸符合所需。
最后,通过锉刀、砥石等工具进行精细修整,使磨制出的石器更加锋利、光滑和耐用。
三、磨制石器的应用磨制石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被用于狩猎和采集的活动中。
尖锐的石器可以作为箭头或刺针使用,提高狩猎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磨制石器也广泛应用于食物加工和制备。
人们可以利用石器将食物磨碎、研磨或榨汁,以满足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需求。
此外,磨制石器还用于工艺制作,如雕塑、装饰等。
通过利用石器的形状和质感,人们可以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功能装饰。
四、磨制石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磨制石器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
之前,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但磨制石器的出现使人类能够从事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工作,例如农业和手工业。
这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磨制石器的应用还加速了人类文明的演进。
通过提高工具的效率和质量,人类能够更好地满足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磨制石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异向加工。指两刃或两刃以上的石器,各刃加工的方向不同。 错向加工应属此类。 ⑦交互加工。在坯材的同一边向两个方向交替打击的加工方式。 修理出来的刃口呈“S”形。 (2)加工部位与刃缘形态。 ①修理的部位对于工具的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选择石片 侧面进行加工,加工成适合刮削与切割的边刮器。 ②加工出的刃缘形状对于其功能及分类也非常重要。常见刃缘形 态可分为直刃、凹刃、凸刃、凹缺、锯齿、肩状、舌状等。
石片工业同时出现,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之初甚至更晚。主要特 点是以砾石为石料的来源,直接将砾石加工成各类工具,很少对 片状坯材进行加工,生产程序要比石片工业更为简单。(图)
三、石叶 中国已经正式发掘并发表了研究成果的典型石叶工业还只有
宁夏灵武水洞沟一处。石料的来源是附近的砾石,在打片之前增 加了预制石核与修理台面的工序,以此来剥取形制规整的石叶及 三角形石片。修理技术也有发展,采用指垫法等进步技术,利用 坯材的形状特点,加工出不同类型的工具。工艺过程明显较石片 工业复杂得多。
2
(7) 锥疤,在石片半锥体下外侧常常有一个小的凹面,也称为 疤痕。
(8) 打击泡,在破裂面半锥体之下呈贝壳状的凸起。 (9) 同心纹,又称波纹,在石片的劈裂面上以打击点为圆心,
形成的多圈的弧 形线痕。 (10)放射线,又称辐射线或裂痕,是指从打击点放射出来的线 状痕迹。
二、定位 石制品的测量和描述,都要有一定的规范。石制品的定位与
二、剥片 1.简单剥片。指在剥片之前,没有对石核进行任何修理,石器生 产者仅仅按照石核的形态来选择剥片打击的位置并完成剥片。一 般来说,直接打击是这类剥片方法唯一的技术。
2.预制剥片。要通过对石核进行适当的修整,从而有计划地生产 具有一定形状的石片。这类剥片的目的是生产预先设计的、单个 或多个形状规则的石片产品,不同预制剥片方法的区别可以由其 所预设获得的石片类型来确定。 (1)勒瓦娄哇技法(下图)。采用硬锤直接打击技术,通过以下 步骤完成: ①选料。选取适合的砾石或石块为原料。 ②整形。将砾石或石块初步修成龟背状。 ③打片修理。向心打片,控制预剥取的勒瓦娄哇石片的形状;修 理台面。
(1)剥片实际上是一个将原料劈开以获得加工工具坯材或者 直接加工工具的活动。其结果是将原料变成两类互补的产品。被 打击加工过的石块是石核,被剥下来的就是石片。二者都可以成 为进一步加工石器的坯材。
(2)完整石片的分类:分为简单剥片(锤击石片、砸击石片、 碰砧石片等)与预制剥片(勒瓦娄哇石片、双阳面石片、石叶、 细石叶等)。
四、细石器 主要集中分布在晋南、冀西北、冀东北及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不同地区的技术各有特点。其中晋南区与冀西北区的发现丰富, 研究深入。
晋南区以下川为代表,所用石料主要为燧石,楔形石核为主,
8
还有锥状、柱状等多种类型的石核。修理方法明显进步,多用间 接打击的方法,修制器形精美。
二、 石料的开发利用 (一)产地、距离与运输方式
1. 对于不同岩性原料来源的调查,首先需要了解遗址周 围各类岩性的
基岩分布的情况。一个遗址大宗使用原料,往往多是就地取材或 是距离原料产地不是很远。
2. 石料的运输,法国学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直接搬回,即原料在原生状况下被运到营地。 (2) 初步整形,即在预制石核阶段被运到营地。 (3) 仅带回石片坯材,即只有初级的剥片产品被带入营地。 (4) 仅带回工具,即修理完成的工具被带入营地。 (二)石料的利用与石料经济
矿物组成。在 岩浆岩中,黑曜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常见被用作加工 石器的原料。 2.沉积岩,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都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约
占地表的 3/4。 砂岩与燧石是比较常见的加工石器的原料。 3.变质岩,是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也就是原来已经存在的
各种岩石,由 于温度和压力的增加,矿物成分和组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 石英岩就是一种典型的变质岩石料。
4
(2)压制技术。采用鹿角等坚硬材料,将一端修成尖状,另一端 用手直接执握,或加柄依靠手臂部或胸部的压力来产生巨大的压 强,直接作用于被加工石核或石片上,进行剥片或修理。
第三部分:石器的生产过程
一、选料与整形 1.选料。并不是所有的岩石和矿物都适合用来打制石器,只有那 些具有一定的硬度,质地均匀,易于剥片且呈贝壳状断口的岩石, 才会称为旧石器时代人类经常使用的原料。 (1)硬度是选择石料的重要条件之一。地质学上将岩石或矿物的 软硬程度划分为 10 个等级,这 10 个等级的对比矿物依次是:滑 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 金刚石。一般我们可以用指甲(2.5)、小刀(5.5)和玻璃片(6.5) 来做初步的测试。旧石器原料的硬度一般在 6-7 度。 (2)除了石料本身的物理性质以外,石料在遗址附近的出露情况 也是重要的条件。一般情况下,遗址附近必须有丰富的石料来源。 2.整形。石料的原始形态有砾石、石块或结核等,形状各异,往 往与所要加工的石器的形状相差很远。所以在加工石器或剥取石 片坯材之前,首先往往需要对石料进行加工处理,将其修整成一 定的形状。整形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打击技术,包括硬锤与软 锤。
(1) 台面,指在剥片时受打击的平面。分为自然台面、打击台 面和修理台面。
(2) 打击点,石锤在台面上着力的点,或说是石锤打在台面的 点。
(3) 劈裂面,或称破裂面、石片阳面,即石片从石料上剥离的 面。
(4) 石片阴面,或称石片疤、剥离面,石核上剥片以后留下的 面。
(5) 半锥体,在石片劈裂面打击点下往往有一个半锥状的凸起 (6) 半锥体阴面或阴痕,指在石核上遗留下来的半锥体凹面。
自编实验教材之——
打制石器制作
宋艳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5 年 4 月
目录: 第一部分:石器的原料
一、 石料的种类 二、 石料的开发利用
第二部分:石器生产的基本概念与相关问题
一、 剥片的原理及特征 二、 定位 三、 石器技法与技术
第三部分:石器的生产过程
一、 选料与整形 二、 剥片 三、 修整
(3)完整石片之外还有残片。分为断片(近端断片、中间断 片、远端断片)和裂片(左裂片和右裂片)。
(4)断块与碎屑。剥片过程中产生的,没有任何特征的块状 与片状物,大的块状者称为断块,小的片状者称为碎屑。
三、修整 修整或称修理,是指通过打制等方法来加工工具或对工具再
修理的剥片活动。修理的对象可以使砾石或自然的石块,但更多 的是通过剥片程序获得的石片坯材。 1.方法。石锤直接打击技术和软锤技术。 2.修理特点。影响石器修理特点的主要有加工方向、位置、分布 形式、刃缘形状、伸展状况、角度和疤痕形状等。 (1)修理方向。指修理时打击的方向。分为: ①正向加工。指由片状坯材的腹面向背面方向打击的加工方式; 对于砾石或石块来说则是指由较大而平坦的面向较小的面的加 工。 ②反向加工。是由石片背面想腹面或砾石与石块较小的面向较大 的面加工的修理方向。 ③转向加工。指在坯材的同一边,一部分正向,另一部分为反向 的修理方式。 ④错向加工。在坯材相对的两边分别朝两个方向加工。 ⑤同向加工。指两刃或两刃以上的石器,刃缘加工的方向相同。
5
④剥取勒瓦娄哇石片。
(2)双阳面技法(下图)。
①选择石核的凸起面,来剥下一个规则的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 石片。这个新产生的厚石片的破裂面一般带有宽厚规则的凸泡。 ②应用打下的厚石片作为石核,并将有凸起的破裂面作为剥片面 继续剥片,再次剥下的石片就带有两个破裂面,其形状和厚度就 可以控制。 (3)石叶技法。
其坯材的性质有关,也与其形状、修理状况及时代等有关。以下 介绍几个相关名词: 1.石片轴,指在完整石片上,由打击点出发,与台面垂直而延伸, 并将打击泡一分为二的一条直线。 2. 背面,在石片上与劈裂面相对的面。 3.从石片的劈裂面观察,石片的左侧边缘为石片左缘,右侧成为 右缘。石片台面的一端称为顶端或近端,与台面相对的一面称为 远端或尾端。 4.石片角,石片台面与劈裂面之间的夹角 5.台面角,石片台面与背面之间的夹角 6.形态轴,对于由非石片或石片特征已完全被加工消失的坯材加 工的工具,要按照石制品两个最远点之间的距离,即形态轴来定 位。
料应该是硬度 适中,均质,具有一定的脆性,断口呈贝壳状的岩石或矿物。典 型的石料如燧石或黑曜石等,其物理性质很近似玻璃。 2.人工打击产生的石片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痕迹,留在打下的石
片的破裂面以 及剩下的石料的剥离面上。从石料上打下的片状产品称石片,剩 下的石料部分称石核。石片、石核上的各种因剥片活动产生的人 工痕迹如下图所示:
第四部分:中国旧石器的生产与分类
一、 石片石器 二、 砾石石器 三、 石叶 四、 细石器
第一部分:石器的原料
岩石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物质之一,经过敲打破裂的石块可以 产生锋利的刃口。由于岩石的这种特性,它成为早期人类制作工 具的首选原料。
一、 石料的种类 1.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主要由硅酸盐
三、石器技法与技术 技法与技术有所不同。 1.技法指的是在石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整套经过细致设计的 方案,往往由一系列动作构成,这些动作的目的是要制作出预定 的产品,主要的技法包括勒瓦娄哇技法、双阳面石片技法和楔形 石核技法等。 2.技术是指具体的动作即挥手打击的活动。硬锤、软锤或间接打 击时的中介物的使用等等,都属于具体的技术。剥片技术主要分 成两大类,一类是打击技术,一类是压制技术。 (1)打击技术。分为直接打击和间接打击。直接打击是指打击的 力量直接作用于被打击的石核上,以剥下石片。打间接打击是指 剥片时,打击力量由另一个中介物传递到石核上来进行剥片。打
第四部分:中国旧石器的生产与分类
一、石片石器 中国旧石器中出现的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分布也最广
泛的石器工业类型。突出特点是以简单剥片方法生产石片为加工 工具的基本坯材,石制品以中、小型者居主导地位。在不同地区 发现的时代不同的石片石器工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