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要求
外脚手架连墙件如何设置?
外脚手架连墙件如何设置?
外脚手架连墙件设置
1、脚手架的连墙杆件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高度在24m以下的落地式脚手架,可采用刚性连墙,也可采用柔性连墙;
3、高度在24m以上的落地式脚手架,是挑式脚手架,只能采用刚性连墙件;
4、一字型、开口型架体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连墙件示意图1
连墙件示意图2
七、电梯井操作架
1、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电梯井操作架及后续防护方式,均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2、主题结构施工期间,在墙内预留180*180方孔,采用两根16#工字钢作为操作架支撑,搭设分段悬挑,架体高度不大于20m,步距不大于1.6m;
3、在施工层张挂水平网,施工层以下每两层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水平防护。
电梯井操作架
八、电梯井防护
1、电梯井钢平台提升离开后,采用钢管穿墙搭设网格进行防护;
2、在预留孔中穿2根Φ48.3*3.6mm钢管,钢管外端用钢管扣件连接固定,以防滑脱;
3、在钢管平台上铺设50*100木枋,上铺硬质材料进行封闭或张挂安全水平网防护。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脚手架搭设要求及规范
脚手架搭设要求及规范在建筑施工中,脚手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临时结构,为施工人员提供了安全的作业平台和便捷的通道。
然而,要确保脚手架的安全可靠,就必须严格遵循一系列的搭设要求和规范。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脚手架搭设的相关知识。
一、脚手架材料的选择1、钢管脚手架所使用的钢管应符合国家标准,通常选用外径为 48mm,壁厚为 35mm 的焊接钢管。
钢管表面应光滑,无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等缺陷。
2、扣件扣件应采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作,其质量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扣件在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或螺栓出现滑丝的扣件严禁使用。
3、脚手板脚手板可以采用钢、木、竹材料制作。
钢脚手板的材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其表面应平整,不得有裂纹、开焊、硬弯等缺陷。
木脚手板应采用杉木或松木制作,厚度不应小于 50mm,宽度不宜小于 200mm,两端应各设直径为 4mm 的镀锌钢丝箍两道。
竹脚手板应采用毛竹或楠竹制作,拼接螺栓间距不应大于600mm,螺栓孔径与螺栓应紧密配合。
二、脚手架的基础脚手架的基础必须坚实可靠,能够承受脚手架的自重和施工荷载。
在搭设脚手架前,应先对基础进行平整、夯实,并做好排水措施。
对于土质松软的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如铺设垫板、浇筑混凝土基础等。
三、脚手架的搭设高度和间距1、搭设高度脚手架的搭设高度应根据施工需要和建筑物的高度进行确定,但不得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允许高度。
一般来说,单排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应超过 24m,双排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应超过 50m。
当需要搭设超过规定高度的脚手架时,应采取分段搭设、分段卸荷等措施,并进行专门的设计和计算。
2、间距脚手架立杆的间距应根据荷载、架体高度、立杆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立杆的纵距不应大于 2m,横距不应大于 15m。
横杆的步距不应大于 18m。
四、脚手架的构造要求1、立杆立杆应垂直立于基础之上,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对一字形、开口形脚手架连墙件的设置规定
对一字形、开口形脚手架连墙件的设置规定
脚手架连墙件是安装脚手架的必要部件,起到固定脚手架的作用,其安装规范包括对一字
形脚手架连墙件和开口形脚手架连墙件的安装要求。
一字形脚手架连墙件是指将两个脚手架管子连接在一起的连接件,它采用90度交叉弯折
连接,它需要连接脚手架管子和底座,以及脚手架顶杆和中柱,并应确保所连接的节点足
够牢固。
对于重要结构,应加压拧紧;对于普通结构,则可以用螺栓来紧固。
开口形脚手架连墙件由两个圆柱钢管和连接头组成,两个圆柱钢管交叉安装,连接头将其
固定在一起。
除了与脚手架管子和底座或顶杆和中柱的连接外,开口形脚手架连墙件还可
用于连接脚手架形成一个工作平台。
安装时应注意,两个圆柱钢管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
以保证连接头互相紧固,避免受到拉伸或凸出挠曲等损伤。
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足够的检查,确认每个连接头的紧固是否可靠。
以上就是关于一字形、开口形脚手架连墙件的设置规定,其安装规范始终应符合国家规定,并在安装过程中全面考虑施工安全问题。
为确保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应熟练掌握安装要求,并及时有效地执行。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要求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要求通过阐述脚手架连墙件的定义、作用,将连墙件分成刚柔连接法,预连接法、预埋后连接法和后连接法,与柱、梁、墙、板、洞的连接及保险装置等三大类。
分析连墙件的设计计算与布置,阐述连墙件制作和进场的要求与使用前检验的方法,阐述连墙件的安装、安装后检验、标识与拆除的要求,以探清连墙件的现状与研发的方向,掌握现行各类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对连墙件相应的规定,明确连墙件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思路,并提出了制定连墙件安全技术规范的提议与设想。
脚手架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在建筑施工行业广泛使用。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脚手架也从木、竹、钢管等材质向强简结合的方向发展。
脚手架的出现,解决了纵向高度施工的诸多难题,方便了施工人员高处作业,但脚手架的安全关系到作业人员和工程质量的安危。
连墙件是脚手架设计与构造的关键构配件之一,是连接脚手架与建筑物的构件,是防止架体倾覆、抵抗水平风荷载的必要杆件,同时可以作为脚手架的中间约束,提高承载力,保证其稳定性。
连墙件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施工脚手架的使用安全,国内外发生的脚手架倒塌事故,大部分是连墙件设置不足或连墙件被拆除后未及时补设引起的。
近几年来,人们对连墙件的改进与研发取得了49项专利发明成果,《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201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 51210-2016等各类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对连墙件杆件的强度及稳定计算、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与最大覆盖面积、布置形式等作出了规定[3-5],但连墙件的材质与设置方法尚无具体规定,而施工现场却又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连墙件。
为此,有必要系统地对连墙件的定义、作用、分类、设置方法、标识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指导脚手架施工安全管理。
一、连墙件的定义JGJ 128-2010,JGJ 130-2011对连墙件作出的定义为:将脚手架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并能够传递拉、压力的构件。
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
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
注:h——步距;la——纵距。
6.4.2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
(3)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4)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6.4.3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6.4.4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6.4.5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
(2)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
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6.4.6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6.4.7 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脚手架搭设要求规定
脚手架搭设要求规定1、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二步;如果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无法设置连墙件时,应采取撑拉固定措施与建筑结构拉结。
2、每搭完一步脚手架后,应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表8.2.4的规定校正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的垂直度。
3、立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相邻立杆的对接连接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第6.3.6条的规定;(2)脚手架开始搭设立杆时,应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3)当架体搭设至有连墙件的主节点时,在搭设完该处的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后,应立即设置连墙件。
4、脚手架纵向水平杆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脚手架纵向水平杆应随立杆按步搭设,并应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杆固定;(2)纵向水平杆的搭设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第6.2.1条的规定;(3)在封闭型脚手架的同一步中,纵向水平杆应四周交圈设置,并应用直角扣件与内外角部立杆固定。
5、脚手架横向水平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搭设横向水平杆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第6.2.2条的构造规定;(2)双排脚手架横向水平杆的靠墙一端至墙装饰面的距离不应大于100mm;(3)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不应设置在下列部位:A.设计上不允许留脚手眼的部位;B.过梁上与过梁两端成60°角的三角形范围内及过梁净跨度1/2的高度范围内;C.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D.梁或梁垫下及其两侧各500mm的范围内;E.砖砌体的门窗洞口两侧200mm和转角处450mm的范围内;其他砌体的门窗洞口两侧300mm和转角处600mm的范围内;F.墙体厚度小于或等于180mm;G.独立或附墙砖柱,空斗砖墙、加气块墙等轻质墙体;H.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小于或M2.5的砖墙。
脚手架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
脚手架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6.4 连墙件6.4.1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的位置、数量应按专项施工方案确定。
6.4.2 脚手架连墙件数量的设置除应满足本规范的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表6.4.2 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注:h-步距;l a-纵距。
6.4.3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2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他可靠措施固定;3 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6.4.4 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
6.4.5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下斜连接。
6.4.6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
6.4.7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
当搭设抛撑时,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6.4.8 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6.4 连墙件6.4.1 设置连墙件,不仅是为防止脚手架在风荷和其他水平力作用下产生倾覆,更重要的是它对立杆起中间支座的作用。
试验证明:增大其竖向间距(或跨度)使立杆的承载能力大幅度下降。
这表明连墙件的设置对保证脚手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为此,在英、日、德等国的同类标准中也有严格的规定。
6.4.2 对表6.4.2的说明:表中规定的尺寸与连墙件按2步3跨、3步3跨设置,均是适应于本规范表5.2.8立杆计算长度系数的应用条件,可在计算立杆稳定性时取用。
6.4.3 对连墙件设置位置规定的说明:1 限制连墙件偏离主节点的最大距离300mm,是参考英国标准的规定。
双排脚手架的连墙固定件间距知识交流
双排脚手架的连墙固定件间距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3)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4)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 (2步)。
6. 4. 3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6. 4. 4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6. 4. 5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2)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
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6. 4. 6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 ° ~60。
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6. 4. 7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脚手架剪刀撑的二步三跨水平方向 3.0m,垂直方向3.6m,设一拉结点脚手架剪刀撑的二步三跨什么意思:二步三跨是指连墙杆的设置间距为竖向两层”横向三个立杆间距。
2、(1)脚手架与建筑物按水平方向3.0m,垂直方向3.6m,设一拉结点。
楼层高度超过4m建筑施工中连墙件的两步三跨中的步”和跨”分别是指什么所谓’步”是指脚手架上下水平横杆轴线间的距离。
一般为 1.8M。
所谓跨”是指脚手架相邻立杆之间的轴线距离。
连墙件的种类和要求
拉撑结合方法通常适用于脚手架搭设高度小于24m的低层、多层建筑,采用预埋钢筋与脚手架拉结,再加水平钢管撑住主体结构的方法或采用预埋钢筋与短钢管焊接后,再用扣件连接水平钢管与脚手架连成一体。拉撑结合方法的连墙件做法详见图一。
拉撑结合方法具有成本低、无砌体后补洞工序,因此,在多层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
拉撑结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脚手架的横向刚度相比于刚性连接方法较弱,起撑作用的钢管无法紧密连接脚手架与主体结构,导致脚手架易产生晃动,并且在外墙粉刷时易被全部拆除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2、预埋钢管方法
预埋钢管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连墙件做法,能起到刚性连接作用。预埋钢管方法是在砼浇筑前用一竖向短钢管埋设于梁内约20cm,露出梁背约20cm,待砼浇筑完成后,用水平长钢管连接立杆与竖向短钢管即可,如图二所示。
预埋钢管方法的连墙件优点是刚性好、埋设位置准确。
预埋钢管方法的连墙件的不足之处是成本高,拆卸麻烦,并且必须对砌体的后留洞口进行后期封堵。
目前,钢管扣件的租赁价格随着钢材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涨,预埋钢管方法由于相比其他连墙件方法所使用的钢管与扣件数量为相对较多,如预埋短钢管方法必须采用2个扣件,且与短钢管连接的扣件有相当比例无法拆卸,最终报废,导致成本较高。采用预埋钢管方法时,在砌体施工时必须对连墙件的竖向短钢管位置留设洞口,待连墙件拆除后采用细石砼进行封堵。对洞口的封堵如稍不慎重,将导致洞口补不密实,从而给外墙防水留下难以弥补的隐患,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多雨地区的建筑,更应当引起重视。
3、后锚固方法
后锚固方法是针对上述预埋钢管方法的不足而作的改进。后锚固方法是在梁的侧面钻孔,安装膨胀锚栓或化学锚栓,再用事先与钢管焊成一体的锚板连接即可。
关于外脚手架连墙件节点做法
关于外脚手架连墙杆做法的明白关于外墙脚手架连墙杆的施工做法须要就教您,以下做法一是我司建议采取的外墙脚手架连墙杆的施工做法,麻烦您帮我们确认该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相符万科请求,具体内容详见下文所述:做法一:一.连墙件设置:连墙件采取预埋22号圆钢(预埋端)与程度向钢管(双扣件衔接)组合,按构造楼层每层设置,下段脚手架程度间距3跨(18层以下),上段脚手架程度间距2跨.该外架连墙件具体施工做法详见附件所示二.对该做法的连墙件进行受力盘算连墙件的轴向力盘算值应按照下式盘算:Nl = Nlw + No个中 Nlw ——风荷载产生的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kN),应按照下式盘算:Nlw = 1.4 × wk × Aw wk ——风荷载尺度值,wk = 0.329kN/m2;Aw ——每个连墙件的笼罩面积内脚手架外侧的迎风面积,Aw = 2.8×4.5 = 12.600m2;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 Nf = A[f]个中=0.71;A = 4.89cm2;[f] = 205.00N/mm2.Nf>Nl,连墙件的设计盘算知足请求!连墙件采取钢筋(预埋端)及钢管(双扣件衔接)组合.双扣件抗滑力12KN大于10.8KN,知足请求.φ22钢筋抗拉强度:205×11×11×3.14=77.88KKN,大于10.8kN,知足请求!焊缝验算:Qa≤Lw hefwtLw—焊缝长度,Lw=100mmhe—焊缝盘算厚度,he=0.75s(s取3mm)fwt—焊结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70MPaLwhefwt= 2×100×0.75×3×170= 76.5KN≥10.8KN,知足请求.(2)18层以上连墙件每2跨设置一道,间距3米连墙件的轴向力盘算值应按照下式盘算: Nl = Nlw + No个中 Nlw ——风荷载产生的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kN),应按照下式盘算:Nlw = 1.4 × wk × Aw wk ——风荷载尺度值,wk = 0.613kN/m2;Aw ——每个连墙件的笼罩面积内脚手架外侧的迎风面积,Aw = 2.8×3.00 = 8.4m2;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 Nf = A[f]个中=0.83;A = 4.89cm2;[f] = 205.00N/mm2.Nf>Nl,连墙件的设计盘算知足请求!连墙件采取钢筋(预埋端)及钢管(双扣件衔接)组合.双扣件抗滑力12KN大于10.8KN,知足请求.φ22钢筋抗拉强度:205×11×11×3.14=77.88KKN,大于11.8kN,知足请求!焊缝验算:Qa≤Lw hefwtLw—焊缝长度,Lw=100mmhe—焊缝盘算厚度,he=0.75s(s取3mm)fwt—焊结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70MPaLwhefwt= 2×100×0.75×3×170= 76.5KN≥11.8KN,知足请求.经由验算该做法连墙杆受力知足请求.三.该连墙件做法已经由过程广东省安全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然专项施工计划专家组组长李泽谦及其组员陈慕贞.陈守辉.陆建忠.卢建等专家构成员论证确认签字.五.我司原承包的广州番禺南沙等地区的万科项目也采取了该外墙脚手架连墙杆做法预埋施工.六.该做法的长处:1.因为连墙件上的钢筋面平梁面,在外墙二构造反坎施工时,连墙件不会影响到反坎支模,外架连墙件也不会因反坎的施工而进行移动或将连墙杆程度偏向的短钢管上移,更不会消失因二构造施工而导致外架连墙件被工人去除现象的产生;2.待外脚手架落架时,只需将连墙件上平梁面的钢筋切割断即可,对构造板不产生损坏,也不会产生因外架连墙件预埋导致构造楼面板上洞口修补现象;3.因为该做法对二构造施工带来少少的麻烦,同时对主体构造不产生有害身分,给主体构造.施工现场及成本掌握都等带来极大的利益;4.在外墙砌筑进程中不需为连墙件预留洞口,该洞口部位的外墙抹灰.涂料等外墙施工工艺均得以同步进行,不会影响到各道施工工艺的正常运作;做法二.一.该做法的外脚手架连墙件具体详见下图所示:二.采取该做法的缺陷:1.该做法连墙件上的竖向短钢管预埋在外梁口内,在外墙二构造反坎施工时,竖向短钢管对反坎凿毛.支模施工都带来了很大的艰苦;2.因为连墙件竖向短钢管在混凝土浇筑进程中消失下移,导致预埋的竖向短钢管外露的长度小于反坎高度时,需将该连墙件上的程度偏向短钢管取下,将竖向短钢管接长,再将程度偏向短钢管与竖向短钢管锁扣住,给现场施工带来麻烦;情形轻微时现场工人将其去除,导致消失外脚手架连墙杆数目缺少的现象;3.对于连墙杆程度偏向短钢管低于反坎时,在反坎支模时必须将其上移,从而导致连墙件消失了二次施工的现象产生;4.在外墙砌筑进程中还需为连墙件预留洞口,该洞口部位的外墙抹灰.涂料等外墙施工工艺均不得以同步进行,必须在待外脚手架落架后方可进行收口等施工,这对施工操纵及施工进度打来了极大的麻烦,影响到各道施工工艺的正常运作;5.待外架落架后,需将预埋在构造梁口上的钢管切割断,还需用高标混凝土将进行钢管洞口修补;分解上述缺陷,我司不倡导采取该做法进行外脚手架连墙杆施工,我司建议采取做法一的办法进行外脚手架连墙件的施工.。
外架连墙件的设置要求
外架连墙件的设置要求
外架连墙件是指在建筑外墙上用来固定悬挑脚手架或悬挑篷房的重要构件。
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外架连墙件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 强度要求:外架连墙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施工作业员的重量以及外墙施工时的荷载。
其选择应根据施工现场的特殊情况来确定,确保其能够承受额外的荷载,并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安装。
2. 稳定性要求:外架连墙件的设置必须稳定可靠,能够承受外力的影响而不会发生倾斜或脱落。
应采取适当的固定方法和连接方式,确保外架连墙件与建筑物牢固结合,不会因为震动、风力或其他外力而松动或变形。
3. 安全要求:外架连墙件的设置要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在安装外架连墙件之前,必须仔细检查其质量和可靠性,确保没有任何缺陷或损坏。
同时,施工现场必须有专人负责安装和检验外架连墙件,避免人为失误或疏忽导致事故发生。
4. 界面要求:外架连墙件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面要求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墙体表面必须清理干净,确保外架连墙件与墙体之间的紧密贴合,避免孔洞或缝隙的存在。
在安装期间,应注意保护墙体表面,避免划伤或损坏。
5. 安装要求:在安装外架连墙件时,必须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
安装人员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和安装说明,确保外架连墙件的正确安装。
在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外架连墙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之,外架连墙件的设置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只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安装,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才能有效保障施工的安全,保证工程质量。
连墙件的设置
连墙件的设置:
1、标准层层高2.9 m可直接在楼层上进行拉接。
2、连墙点的位置在与立杆和大横杆相交的接点处,离节点的间距不大于300mm。
连墙杆必须从底部第一根大横杆处开始设置,沿整片脚手架均匀布置。
在脚手架周边的端头(包括顶端)以及转角处,要加密连墙杆。
刚性连墙杆采用如下做法:
a、现浇混凝土的梁板上预埋竖向短钢管,然后用连接短钢管一端与预埋竖向短钢管用直角扣件连接,另一端用直角扣件与立杆连接。
如在剪力墙或窗洞口处无法预留钢管时,连墙件做法详见附图08。
b、施工过程中当个别连墙杆被拆除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难于补上时,采取在附近添设一个临时的连墙杆,限制施工荷载或加强横向刚度等。
锚固环的固定点位及拉设要求:
1、锚固环用φ16的HPB235钢筋在工字钢端头200mm处设第一道锚固环,在2000mm处设置第二道锚固环,具体做法如下图:。
悬挑式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规范
悬挑式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规范
随着高层建筑日益增多, 建筑结构日趋复杂, 脚手架、模板工程、基坑、塔吊等工程在搭设、施工、使用中作业危险因素多, 极易发生伤亡事故。
脚手架搭设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
工作。
高层或超高层使用的悬挑式脚手架在建筑工程中经常使用, 悬挑式脚手架是指架体结构卸荷在附着于建筑结构的刚性悬挑梁(架)上的脚手架, 用于建筑施工中的主体或装修工程的作业及其安全防
护需要。
悬挑式脚手架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高度不大于100m的高层建筑或高耸构筑物上使用的悬
挑式脚手架, 每道型钢支承架上部的脚手架高度不宜大于24m。
(其
中JGJ130-2011规定, 不宜大于20m)
悬挑脚手架可分
1.搁置固定于主体结构层上的形式(悬臂钢梁);
2.与主体结构面上的预埋件焊接形式(附着钢三角架)。
3.搁置加斜支撑或加上张拉与预埋件连接(以上二种形式的结合, 注意:钢丝绳、钢拉杆不参与悬挑钢梁受力计算)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连墙件设置原则
连墙件设置原则
连墙件是脚手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位置和数量:连墙件的位置和数量应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来确定。
通常可以布置为三步三跨、两步三跨以及两步两跨等,一般每个连墙件覆盖面积在20-40平方米。
2. 靠近主节点:连墙件的布置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3. 优先菱形布置: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4. 两端设置: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
5. 水平设置: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下斜连接。
6. 刚性连接: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
7. 防倾覆措施: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
当搭设抛撑时,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8. 抗上升翻流作用: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用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确保连墙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施工安全和顺利进行。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要求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要求要求一:双排脚手架连墙件间距设置在设置连墙件时,应遵循以下规定:1.连墙件应靠近主节点设置,距离不应超过300mm。
2.连墙件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如果该处设置有困难,应采用其他可靠措施固定。
3.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4.对于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必须在两端设置连墙件。
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也不应大于4m (2步)。
要求二:高度要求对于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建议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也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但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对于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1.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应水平设置。
如果不能水平设置,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而不是上斜连接。
2.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如果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
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
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为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也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3.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4.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要求三: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计算1.连墙件的轴向力设计值应按以下公式计算:N1 = Nlw + No其中,Nl为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kN),Nlw为风荷载产生的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应按照规范第5.4.2条的规定计算。
No为连墙件约束脚手架平面外变形所产生的轴向力(kN),单排架取3,双排架取5.2.扣件连墙件的连接扣件应按照规范5.2.5条的规定验算抗滑承载力。
3.螺栓、焊接连墙件与预埋件的设计承载力应大于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Rc。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方案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方案
连墙件的设置:
1、该标段房屋均为砖混结构,其间距按水平距4.5m,垂直距离为3m设置刚性连接,呈菱形或矩形分布,均应设在圈梁、构造柱或符合抗拔要求的实心墙体上连接。
2、连接件的数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准(本工程连接件均为一次性损耗品,每个连接件钢管损耗量均为300mm)。
在采光井等部分能用钢管与脚手架直接进行可靠刚性连接的部位直接用钢管扣件连接,否则选用刚性连接件与外架进行可靠连接,连接部位离主点距离不大于300mm。
用刚性连接件将外脚手架与墙体进行连接,连接件与外架用扣件进行连接。
为保证架体稳定及施工安全,施工期间严禁任意松动或拆除拉结杆件。
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
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注:h——步距;la——纵距。
6.4.2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 m;(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3)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4)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6.4.3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6.4.4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6.4.5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2)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
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 m的钢筋。
6.4.6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6.4.7 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要求
要求一:双排脚手架的连墙固定件间距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
(3) 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4) 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要求二:高度要求
6.4.3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6.4.4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6.4.5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
(2)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
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6.4.6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
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6.4.7 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要求三:连墙件设置
1)连墙件的轴向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N1=Nlw+No式中 Nl——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kN)
Nlw——风荷载产生的连墙件轴向力设计值,应按本规范第5.4.2条的规定计算。
No——连墙件约束脚手架平面外变形所产生的轴向力(kN),单排架取3,双排架取5。
2)扣件连墙件的连接扣件应按本规范5.2.5条的规定验算抗滑承载力。
3)螺栓、焊接连墙件与预埋件的设计承载力应大于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Rc。
4)由风荷载产生的连墙件的轴向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Nlw=1.4·wk·Aw式中Aw——每个连墙件的覆盖面积内脚手架外侧面的迎风面积。
1、脚手架:脚手架(scaffold) 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
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
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说白了就是搭架子,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
有些工程也用脚手架当模板使用,此外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部门也广泛被使用。
2、《钢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钢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普通的结构形式之一。
中国是最早用铁制造承重结构的国家,远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46-219年),就已经用铁做简单的承重结构,而西方国家在17世纪才开始使用金属承重结构。
公元3-6世纪,
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民就用铁链修建铁索悬桥,著名的四川泸定大渡河铁索桥,云南的元江桥和贵州的盘江桥等都是中国早期铁体承重结构的例子。
要求四:双排外脚手架连墙件的设置规则
24M以下可以用柔性连墙件,但必须用顶撑;24及以上的必须用刚性连墙件,24~50m的两步三跨,50m及以上两步两跨。
要求五:双排脚手架连墙件的间距要求
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还应。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里的‘构造要求’内。
有两种:两步三跨、三步三跨。
“步”就是你采用的横杆步距;“跨”就是你采用的纵横杆的跨度。
以下是根据规范而节选的一段关于连墙件的设置,因为钢管脚手架搭设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必须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执行。
6.4 连墙件
6.4.1 连墙件数量的设置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3节、第5.4.1、5.4.2条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表6.1的规定。
6.4.2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
(3)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4)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6.4.3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6.4.4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6.4.5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
(2)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
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6.4.6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6.4.7 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