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八年级上)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2c7d758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b.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3c88f602768e9951e738b3.png)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并找出一月0℃等温线。
2.分析温度带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气候(本节课主要学习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幻灯片展示:各地不同的景观图片。
教师: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同一时间,在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截然不同,让我们揭开它美妙神秘的面纱吧!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的位置、地形”图,回忆以前学过的我国的位置及地形知识。
(设计意图:强化读图意识,以读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
)教师:我国东濒世界第一大洋,西倚世界最大陆块,复杂的地形及海陆位置,造就了气候的多样性。
任务一:了解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一月0℃等温线及穿过我国哪一座山脉和哪一条河流;(2)了解我国一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教师补充:等温线的特点,读等温线的注意事项及读图步骤。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8℃ 0℃ 8℃ -8℃-8℃ -8℃ 0℃0℃ 0℃ 8℃ 8℃ 8℃ -8℃ 0℃ 8℃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任务二:了解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七月低于8℃区域;(2)了解我国七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2020年九月整理).2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doc
![2(2020年九月整理).2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doc](https://img.taocdn.com/s3/m/2e938c71ed630b1c59eeb5d0.png)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学会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与学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2、温度带的划分。
教与学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教与学方法:情景导入、对比讲解、读图分析教与学准备:景观图片、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
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哈尔滨的冰雕展览和广州的花卉展),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说明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28页图2——14“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和第29页图2——15中国的“七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1)29页活动题1、2、3。
(2)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却南北普遍高温?(2)教师点拨: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阳光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离阳光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热量就越少。
此外,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3)探究结论:受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普遍高温。
个性化修改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是哪里?为什么?〈二〉学习任务二: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0页和31页图2——16“中国的温度带”,解决以下问题:(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我们肥城属于哪个温度带?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作物熟制怎样?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为什么海南岛上农作物能一年三熟,而东北平原上只能一年一熟?(2)教师点拨:海南岛属于热带,积温值在8000以上,农作物的生长期长,而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积温值介于1600和3400之间,农作物生长期短。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ace77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5.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3)(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3)(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1a76d0647d27284a73518c.png)
课题: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学会分析多种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对于人来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发生季节、影响地区以及危害。
4.沙尘暴
对我们某某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引入沙尘暴。
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影响地区:西北。
季节:春季。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降水少、土地干旱)和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对我们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西北地区多发生沙尘暴,对此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回答。)
二.此外,我国还多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对于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
教 学 设 计
修改与补充
【复习导入】
简要复习我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新课讲授】
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有哪些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寒潮
出示寒潮图片。寒潮发生的标准是什么?
发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族。
标准:24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有大风。
干旱发生的原因:降水稀少。
干旱对于土地和农作物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三.课堂小结及课堂练习(见PPT)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
一.多特殊天气
1.寒潮
2.台风
3.梅雨
4.沙尘暴
二.多气象灾害
1.洪涝
2.干旱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677ab216964bcf84b9d57b40.png)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进入新课〔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5d17834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c.png)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市降水柱状图”,阅读教材第33页及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33页活动题1、2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教师点拨: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 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24d4b42350e2524de4187ec6.png)
1、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点分析。
2、训练学生阅读、分析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技能。
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1、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2、地形地势加剧了气候复杂多样性的理解。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 习 过 程
旁注与补充
[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水果摊区没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些什么水果?
地区 气候类型
A.某某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某某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E 乌鲁木齐e.高原山地气候
综合拓展:
14.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15.高原山地气候是怎样形成的?
16.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学追记:本节课得是从气候的特点,图中逐一得出结论,学生在第一章已经认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对图的理解也较好,所以对特点已经能分析的非常透彻。通过地图逐一分析效果较好。
中国的气候
课 题
中国的气候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使用者
主备
课时序数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知道我国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进一步明确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掌握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3、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失:中国的气候特点的表述不恰当。
改:讲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
这些水果中哪些不是我们某某生产?你知道它们来自哪里吗?为什么这些水果产自不同的地区?这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说明我国气候是多样的。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3课时)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1e1dbafb8f67c1cfad6b857.png)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地区。
学习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气候的两个要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的气温和温度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教材P32图2-22“中国1月平均气温”,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用笔描出1月0℃等温线,该线东部大致沿(山脉)—(河流)一线,向西南延伸至高原东缘。
(2)试着说出下列城市1月平均气温的范围:漠河、哈尔滨、北京、武汉、拉萨、广州、海口。
估计从海口到漠河,温度大致相差℃,中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
(3)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低),其主要原因是。
(4)观察并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大约是℃,我国夏季气温特点是:夏季南北气温,差异。
活动:阅读教材P32“阅读”内容,思考:为什么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中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区域在,原因是;夏季气温最低的区域在,原因是;冬季气温最高的区域在;夏季气温最高的区域。
学习任务二:我国的温度带阅读课本P33-35,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是,右图从南向北习惯上将中国划分为①带、②带、③带、④带、⑤带五个温度带和⑥气候区。
活动:阅读教材P34“中国的温度带”,了解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是怎样的?(2)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山西省位于带,作物熟制为,主要农作物是;海南省全部位于带,作物熟制为,主要农作物是;东北平原位于带,作物熟制为。
2、小组交流、分组展示3、释疑解惑三、巩固训练1、青藏高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B.海拔高C.有冰川D.距海远2、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A.纬度因素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3、一人夏季外出旅游,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原来装满一旅行袋的衣服都穿在了身上,此人旅游的路线最有可能的是()A.哈尔滨—北京B.昆明—广州C.广州—拉萨D.南宁—武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4~5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0318266fd0a79563d1e72ca.png)
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己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來说具有一定的学习休I难,待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待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了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耍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知道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通过学习,分析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坏境意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 中国的气候1-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 中国的气候1-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268c1f0508763230121266.png)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3、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夏季风的推移过程。
5、了解几种灾害性的天气【教学重点】1.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2.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教学难点】1、季风气候的成因;2、夏季风的推移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三国演义》故事中“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导入教材。
二、季风的形成:1、海陆比热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
海洋的比热大,像砂锅;陆地的比热小,像吕壶2冬季: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夏季,在海洋上形成高压;3、完成活动一;冬夏季风的差异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
(通过与学生做题完成)2、完成活动二: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影响我国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和南方地区;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地区。
四、夏季风在我国推移过程;1、思考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我国降水的形式:对流雨、锋面雨和地形雨;3、锋面雨带的推移过程。
五月:东南沿海一带;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两个月:推到华北、东北地区。
九月:有迅速撤到长江以南地区。
4、夏季风进退对我国的影响。
五、了解四中灾害性的天气1、台风,2、梅雨3、霜冻4、寒潮六、小结七、课堂练习。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e3b1da3b3567ec112d8a2a.png)
湘教版八上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
要表现在
A.形成大量降水 B.带来狂风
C.形成闷热天气 D.沿海地区形成巨浪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南部沿海 D.黄河中下游地区
7、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分)
(1) 根据气压和风向判断,这幅图反映的是影
响我国的_________(冬、夏)季风。
(2)气流①是_________风,来自太平洋。
气流②是_________风,来自_________洋。
(3) 我们把受气流①和②影响明显的地区,称
为E ________区,而西北内陆受这种气流影响
不够明显,则称为F____________区,E区内降
水较________,而F区则相反。
(4) E区和F区的大致界线是__________—阴
山—_________一线
附参考答案如下:
1、C
2、D
3、D
4、D
5、A
6、B
7、(1)夏(2)东南西南印度(3)季风区非季风区多或丰富(4)大兴安岭巴颜喀拉山
智能拓展1你从我国气候气象灾害频发获得什么启示?2若给我国农业生产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872e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4.png)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特征和分布;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3.掌握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区划的特征和分布。
难点: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内容1.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的气象状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洋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类型。
2.中国气候的特点中国气候区划分布不均衡,不仅有南北差异,而且有东西差异。
具体表现为:1.华北-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2.华南-中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雨季约在每年的5-9月。
3.西北-西南地区属于高原、盆地和山地气候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夏季较短,冬季漫长。
3.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气候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可以促进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反之,气候恶劣,则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等。
4.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的气候类型所适应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各自不同的。
人们要根据气候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并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温度高,作物生长周期短,需要采取多次播种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西北地区,由于气温低、风力大,需要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以便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料,调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bec9a0964bcf84b8d57bae.png)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2.2中国的气候教案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下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新课导入:方案:图片导入: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
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转承: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从气温、温度带、降水、干湿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等5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教学内容较多。
在教学处理中,一定要用好“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等6幅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指导学生以这些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完成相关“活动”中的任务。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P.33“活动”。
1.指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气温相差多少?(让学生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学生阅读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2)让学生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观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湘教版初中八上 2.2.2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八上 2.2.2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98323f5a8102d277a22f0f.png)
湘教版初中八上2.2.2中国的气候教案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
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学生填图。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钢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
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
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
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
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表演:冬天,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
两人的穿着说明了什么?
(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
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学生回答:( )
过渡:
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 那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
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
(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
提出问题:
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
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
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
(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
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
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0℃等温线是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谁来总结一下,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大屏幕显示:
冬季(一月):
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冬季风
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
巩固练习:
大屏幕显示-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与步骤
过渡:
掌握了读图的方法与步骤,以后再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你就知道怎样读了,怎样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
大屏幕显示:
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文字叙述资料
图片资料
学生回答:(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月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学生发言:( )
说出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运用自制课件说明气温分布受纬度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并计算青藏高原与上海的温差
贴箭头说明冬季风对气温的影响
指出0℃等温线的位置
学生回答:( )
学生讨论:七月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发言中稍作提示,有课件辅助。
主要是训练学生读图的能力)
谁来总结一下,七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大屏幕显示:
夏季(七月):
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
留下问题,下节课回答: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什么是吐鲁番而不是海南岛? 学生发言:( )
1.说出七月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找出影响因素。
3.找出特殊的地区,并说明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 )
学生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过渡:
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影
响?对,有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请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划分温度带的指标是什么?
(大屏幕显示: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温度带的积温和成熟制度)
指图由南向北让学生读出温度带的名称。
过渡:
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同。
下边我们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热带、亚热带,为南方组;一组代表寒温带、中温带,为北方组。
分别说说生产中,生活中的一些特点。
(适当时可提示: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作物成熟制度等) 学生在书上找划分指标,并读出来。
学生找出各温度带的名称
学生分组小议一下,分别发言。
(要求:每个小组所说的项目要相对应,一个接一个地说,不许有停顿。
)
小结:
大屏幕显示:
板书设计:
一、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分布特点:
2.成因:纬度位置和冬季风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分布特点
2.成因:纬度位置
三、温度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