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初中农业教案

湘教版初中农业教案

湘教版初中农业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生物教材版本:湘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及作用,认识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2. 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农业的含义、地位及作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农业发展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探索农业的奥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农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 学生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环保。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农业的含义、地位及作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家乡的农业发展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调查身边的农业环保现象,撰写一篇短文,提倡农业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践操作、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难点: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农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农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农业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农业知识材料,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以便进行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现象,如丰收的场景、农业工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业在我国如此重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农业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农业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的内容。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之《第一节农业》同课异构(三)《农业》教学设计杨雪峰/长沙市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一、写作说明本节教材内容,对于年龄较小的初中学生来说,生活中相关感性知识不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尤为突出,这影响到学生对农业相关概念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了开心农场与欢乐牧场PK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地图,从形象思维入手,逐步推进。

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与农业相关的地理事象,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逐步加深学生对农业地理现象的理解.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课标解读课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解读:”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不相同,不同地区面对的市场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正因为我国在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农业才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改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

通过案例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理环境、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对农业问题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分类及其重要性。

2.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的特点和问题。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材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发展问题等。

2.制作PPT,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PPT 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使学生对农业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农业案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小麦种植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四章第一节 农业

湘教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四章第一节  农业

第一节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概念、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产品。

2.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3.运用农作物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4.明确我国畜牧业的种类,据图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及其优良畜种。

【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讨论、感悟理解农业对于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阐明农业的重要意义和概念。

我国农业的发展,则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各种农作物和牧区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综合分析专题地图,并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讨论来提高学生对概括性比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巨大的发展成就,丰富爱国情感;通过辩证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地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农产品、牧区的分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通过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前景。

3.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各经济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基本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农业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材料,制作PPT。

2.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制定讨论规则。

3.准备农业知识测试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农业的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农业案例,让学生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此外,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较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现状、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发展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篇一: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说课稿《农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

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

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

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第4章第1节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二、教学重点:
农业的概念、五部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我国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的名称及优良畜种
三、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

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

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

)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讲述“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

)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

)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

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

)(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讲述“畜牧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

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

)(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