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农业》这一章节位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的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农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度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及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农业生产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农业生产布局: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农业可持续发展: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6.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关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人类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农业。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区位因素以及农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农业的认知能力和对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初步了解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于农业有一定的认知,但农业的具体分类、区位因素以及农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使学生掌握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及其特点。

2.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的相关问题。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图片和数据,用于讲解和展示。

3.准备与农业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农业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农业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难点: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农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农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农业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农业知识材料,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以便进行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现象,如丰收的场景、农业工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业在我国如此重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农业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农业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的内容。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之《第一节农业》同课异构(三)《农业》教学设计杨雪峰/长沙市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一、写作说明本节教材内容,对于年龄较小的初中学生来说,生活中相关感性知识不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尤为突出,这影响到学生对农业相关概念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了开心农场与欢乐牧场PK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地图,从形象思维入手,逐步推进。

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与农业相关的地理事象,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逐步加深学生对农业地理现象的理解.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课标解读课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解读:”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不相同,不同地区面对的市场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正因为我国在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农业才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改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

通过案例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1节 农业教案 (新版)湘教版 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1节 农业教案 (新版)湘教版 教案

第4章第1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二、教学重点:农业的概念、五部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我国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的名称及优良畜种三、教学难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C)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农业-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农业-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2.理解不同农业区的特点和优劣。

3.掌握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不同农业区的特点和优劣。

3.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人类最初的食物:–狩猎、采集2.农业的起源:–公元前8000-5000年–农业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农业的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化、定居人群的增加导致了农业的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2. 不同农业区的特点和优劣1.耕种制度的分类:–单轮作制–多轮作制2.华北平原:–年降水量少,干旱缺水–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棚户区农业发展,大规模种植水稻3.长江中下游:–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以粮油作物为主,发展水稻和油菜4.西南地区:–气候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以水稻、茶和糖为主要特色作物5.新疆地区:–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以棉花、小麦和牲畜养殖为主要特色3. 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1.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高效、科技、大规模、品牌化2.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3.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制品制造技术–通过基因改良等手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4. 实验操作1.实验1:农业区划的特点–目的:掌握不同农业区的特点和优劣–方法:结合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区划分析2.实验2:生产现代农业中的技术手段–目的:了解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的工具和技术手段–方法:现场观察、使用设备和器材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四、教学展示通过图表、图片、模型等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农业起源、不同农业区的特点和优劣、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现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案

4.1 农业一、教学目标1.我国农业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3.概述畜牧业的发展。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农业结构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疆的长绒棉,山东的苹果,这些是我们熟悉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农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农业的分类、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新疆的长绒棉) (山东的苹果)讲授新课1、农业及其主要部门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

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

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东耕西牧”是我国的农业特色。

农业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

农业的影响因素:自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2、农业的分布(1)粮食作物①麦子:春小麦(东北地区),冬小麦(华北地区)②水稻: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苏(2)经济作物①油菜:四川②花生:山东③甜菜:华北地区④大豆:东北华北地区⑤棉花:华北地区、南疆地区(新疆南部,即天山南部)⑥玉米:东北地区(我国主要种植区)(棉花的主要分布区)(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花生的主要分布区)(甜菜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油菜的主要分布区)(甘蔗的主要分布区)3、畜牧业的发展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基本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农业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材料,制作PPT。

2.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制定讨论规则。

3.准备农业知识测试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农业的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农业案例,让学生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篇一: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说课稿《农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

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

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

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1农业9-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1农业9-湘教版

教学设计第一节农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农业的概念及地位。

2.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状况。

3.掌握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4.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分析,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农业的分类。

2.通过读图探究、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农业的差异。

3.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学会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作物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2.通过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逐步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农业分类,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具】多媒体、地图【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2.读图分析法;3.分组讨论法;4.启发引导法;5.分小组比赛展示法。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由学生的衣、食、住、行和相关图片引入,让学生体会农业是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部门,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中国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及地位。

2.认识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3.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4.掌握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农业的差异学习活动一:图说感受、热聊诸葛说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1.农业的概念:问:什么是农业?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多媒体展示:出示农业的概念。

2.农业的分类:多媒体分别展示四组图片,每出现一组学生说出属于哪个农业部门。

归纳总结农业的分类。

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3.地位: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练习,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最早种植水稻和粟,中国最早种桑养蚕,最早栽培茶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材分析】“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主要农作物分布”对应的课程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教学设计】一、单项选择1、下列备选答案中,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对应目标1)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玉米2、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对应目标1)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居世界首位B.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C.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D.农业生产发展较快3、下图为中、美两国农业新增产值主要因素构成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对应目标2)A.美国主要依靠非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B.中国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C.美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新增总产值的60%D.中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新增总产值的70%4、我国油菜的最大产区是()(对应目标3)A.淮河流域 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5、下列省份中,适宜生产热带经济作物的是()(对应目标3)A.海南 B.湖南 C.河南 D.山西二、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对应目标3)(1)图例中A、B、C、D分别代表的经济作物是: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2)我国农作物的分布以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的现状、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现状。

教材从农业的定义、农业的分类、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农业》,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农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和分布。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制作课件,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农业的分布。

然后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的基本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农业-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农业-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农业-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农业及其发展历程;2.了解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3.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4.了解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5.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农业的发展历程;2.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1.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适应性。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2.实验法;3.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1.农业及其发展历程1.什么是农业;2.农业的发展历程;3.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意义。

2. 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1.玉米:–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中国等地;–地理环境要求:温度较为适宜,耕种的土地要求较为广泛;2.小麦:–欧洲、北美洲、中东、中国等地;–地理环境要求:适宜温度为-3℃至25℃,耕种的土地要求较为广泛;3.水稻:–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日本、朝鲜半岛、菲律宾等地;–地理环境要求:不太适宜寒冷气候,需耕种湿润的土地;4.稻谷:–非洲、欧洲、印度、中国、美洲等地;–地理环境要求:不适宜寒冷气候,耕种的土地要求肥沃。

3. 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适应性1.农业的分类:–自然农业;–半自然农业;–半人工农业;–人工农业;–现代化农业。

2.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

4. 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1.农业对于经济的贡献;2.农业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介绍地理课本中的有关农业的内容,并让学生讨论农业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2. 学习环节1.农业及其发展历程;2.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3.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4.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实践环节安排有关粮食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种植不同作物的难度,并探究其原因。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影响。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农业生产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影响。

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案《农业》(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的主要部门;(2)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农业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图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农业的分类;(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农业的分类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发展获得的成就及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馒头、米饭、蔬菜、水果、鱼肉、猪肉等提问:这些都来自哪个产业部门?(学生回答:农业)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提问:你觉得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明确: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放牧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河湖,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

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展示图片:种植业——种植业就是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渔业——渔业就是在河、湖、海上养殖或捕捞林业——林业就是在林地上植树造林畜牧业——畜牧业就是在草原放牧或者饲养牲畜归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提问:你了解中国农业悠久的历史吗?(学生回答)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中国是大豆、大白菜、芥菜、萝卜、韭菜、茭白、荔枝、梨、桃、橘、枇杷、麻等农作物的原产地;中国最早种桑养蚕,古代商人经“丝绸之路”将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学生回答)明确:1.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2.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3.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展示图片:繁华的农贸市场、农村新民居、农村健身设施、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变化图提问:在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回答)明确:原因1: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在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农业部分的重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对其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对农业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2.调查法:让学生分组调查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材、课件、调查表等。

2.提前让学生分组,以便进行调查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图片,如农田、农舍、农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湘教版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农业的分类及其主要部门,了解不同农业部门的生产特点。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4. 使学生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5.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点:1. 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农业的分类及其主要部门。

3.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4.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农业分类及其主要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3.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2. 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其生产特点。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农业的分类及其主要部门,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3. 讲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等。

4. 讲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四、案例分析1. 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2.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难点
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和主要的优良畜种。

新课教学
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
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

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讲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骤和方法:
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

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接着提问:
(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
(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

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

)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讲述“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

)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

)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
(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

提问:
(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
(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
(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


(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讲述“畜牧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

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

)(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

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

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

课后活动:
1.调查附近一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重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参观附近一饲养场或牧场,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讨论:你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