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晋祠古建筑介绍
晋祠古建筑介绍
晋祠,又称晋祠庙宇,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座重要古建筑,位于晋祠山上,坐北朝南,背靠晋阳湖。作为中国晋文化的重要象征,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晋代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晋祠始建于北魏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晋文化的繁荣而建造的。后来,随着历代的扩建和修复,晋祠逐渐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群,包括主殿、配殿、偏殿、祠堂、钟楼、鼓楼等多个建筑。整个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布置,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晋祠主殿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也是最宏大的建筑。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盖以黄琉璃瓦。主殿的正中央供奉着晋文公司马睿的神像,左右两侧供奉着其他晋代名人的神像。主殿内部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壁画精美,展示了晋代的艺术和文化水平。
晋祠的配殿和偏殿分别位于主殿的左右两侧,与主殿相互呼应。配殿供奉着晋代的贤臣和名将的神像,偏殿则供奉着晋代文人和书法家的神像。这些神像栩栩如生,根据传统的神像制作工艺,用木材雕刻而成,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晋代名人的风采和形象。
晋祠的祠堂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也是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建筑形制独特,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屋顶覆盖以琉璃瓦,四周环绕着回廊。祠堂内部供奉着晋代的祖先神位和文物,是研究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晋祠的钟楼和鼓楼是整个建筑群的两个重要标志性建筑。钟楼位于主殿的前方,高耸入云,屋顶覆盖以黄琉璃瓦,内部悬挂着巨大的钟。鼓楼则位于主殿的后方,供奉着巨大的鼓。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钟楼和鼓楼都会敲响钟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PPT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前朝主要有太和殿 (明代称奉天殿)、中和殿 (明代称华盖殿)、保和殿 (明代称谨身殿、皇极殿)三座大殿,亦称前三殿。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宫殿建筑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前三殿亦即宫城的主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元日大朝 贺仪式的场所,也是新帝登基和皇帝做寿、完婚、册立皇后、命将士出征,以及重大节 日接受百官朝贺等的场所。太和殿的建筑规格和形制最高,建筑面积最大,是我国现存 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宫殿。太和殿面阔11间 (明代为9间),进深5间。大殿宽60.01米,进 深33.33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
(第3版)
朱筱新 李军 编著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目录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尽管半地穴式建筑仍借用一定深度的坑壁作为房屋的墙壁,但还需要建 造一定高度的墙壁才能满足人们在室内活动的需要。同时,房屋的顶部也需要 覆盖,才能遮挡雨雪、御风防晒,因此,搭建屋顶是先民们建造居所时遇到的一 个技术性难题。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中的“八大作”是指古建筑营造过程中的八个主要工种,包括:
1. 木雕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木雕部分,如门窗格扇、梁枋、神龛等。
2. 石雕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石雕部分,如石基、石碑、石狮子等。
3. 砖雕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砖雕部分,如砖雕门楼、墙面装饰等。
4. 彩绘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彩绘部分,如木梁枋、吊顶、门窗等表面的彩绘装饰。
5. 瓦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屋面部分,如屋顶的铺设、琉璃瓦的安装等。
6. 泥木作:主要负责古建筑的基础部分,如墙体、地面、台基等。
7. 雕刻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雕刻部分,如砖雕、石雕、木雕等。
8. 焊接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铁质部分,如铁铃、铁链、铁马等。
这八大作是古建筑营造过程中的基础工种,每个工种都有其特定的技艺和标准。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斗二升
《中国旅游文化》
绿釉陶望楼
汉代木构楼阁 (东汉墓 明器)
绿釉陶戏楼
绿釉陶水榭
不详
《中国旅游文化》
该门楼门户 高大,门柱 上施一斗三 升拱,简洁 有力,有一 来宾正恭恭 敬敬地向守 门者行礼。 二层有望楼 两个,一仆 人似持剑作 四方瞭望状。
门楼图
《中国旅游文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 色,灞陵伤别。
精制有余,豪劲 不足。
《中国旅游文化》
仿
疏
唐 佛
朗寺
——
大
气香
,港
俊
志 莲
美净
平苑
和
仿唐佛寺 “志莲净苑”
(我国和日本在香港合作兴建)
《中国旅游文化》
南禅寺大殿复原立面图
南禅寺大殿
《中国旅游文化》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 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 三年(公元782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 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 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 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 拱偷心造,用材颇大,唐代作风明显。此殿体量虽 小,但让人感到内力深蕴;好似一名昂首挺立的战 士,蓄势待发,充满自信与力量!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建筑艺术赏析》——05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寻踪
(二)装饰图案
2.植物类
除了菊、竹之外, 松、柏、桃、梅、兰、荷等花草树木也都是装饰中 的常见之物,其雕刻手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二)装饰图案
图5-22 棠樾村牌坊群局部
3.典故类
将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故事刻画在建筑上是传 统建筑装饰常用的手法。古代识字的人比较少, 将这些故事雕刻在住宅的门窗或者墙面上,既是 富有美感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装饰,更具有教化作 用。
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柱身呈八角形, 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旁布满云纹,汉白玉的 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有着巨龙凌空飞腾的气
祥云 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
,远
远望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庄严神圣之感 (见图5-23)。
(二)装饰图案
5.器物用具
借用神仙使用的器物来象征人物的能力,不直接出现人物本身,最典型的就是“ 暗八仙”(见图 5-24)。
即葫芦(代表李铁拐)、团扇(代表 汉钟离)、宝剑(代表吕洞宾)、荷 花(代表李仙姑)、花篮(代表蓝采 和)、渔鼓(代表张果老)、横笛 (代表韩湘子)和阴阳板(代表曹国 舅)。与此相似的还有佛教中具有吉 祥寓意的“佛家八宝”,即法螺、法 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 和盘长结,他们代表着万能的法术。
以人 情况。建筑设计从来都是
为本的实用主义,很少出现尺
度特别夸张的现象。通过宗法礼制 的约束,规定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 百姓的建筑等级,建筑尺度大小由 等级而定,各个级别之间不得僭越。 这样从体制上根本保证了皇权永远 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无须一味追求 尺度这些表象。皇家建筑在尺度体 量上虽不如西方,但也不失宏伟壮 丽,是从精神深处体现皇家威严。
专题四-项目二-中国古建筑文化鉴赏
46 2021/2/20
故宫门钉
(十)其它组成元素——门
一般民居使用的 板门常以一些漂 亮的砖石、木雕 为装饰,如大门 门头、垂莲柱等 被装饰得轻盈欢 快。
47 2021/2/20
垂花门造型轻盈,彩绘华丽, 是四合院内外院的分界,它 与临街的外门不同,不需要 注重等级,因此更显绚烂活 波。
48 2021/2/20
台基大至上有四种形式: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 。
2.较高级台基—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 。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 。
5 2021/2/20
故宫太和殿通体雕饰的须弥座汉白玉石台基
6 2021/2/20
须弥座上的螭首, 其作用是排水口
中国古建筑文化鉴赏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一:唐代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构造:
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教训,主张养民,崇尚简朴、兴建宫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经过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至开元、天宝年间,其建筑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盛唐风格”,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中晚唐建筑也因之少了盛唐建筑的雄浑之气,多了些柔美装饰之风。随着高足家具的普及,晚唐的建筑比例也因之产生了变化。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质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结构采用木质结构。它又被称为“架子结构”,主要由梁、柱、
桁组成,梁和柱承受着整个建筑物的荷载。中国传统建筑使用的木材种类有很多,比如
松木、柏木、榆木等,其中用于建筑的松木是最常用的。木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处理,比
如浸泡在水中、晾干等操作,以保证其稳定性和防腐性。
2. 筒瓦和歇山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筒瓦和歇山式。筒瓦又被称为“圆瓦”,通常是用黄泥
和黄河泥混合制成,呈圆筒状。筒瓦在屋顶上排列成排,下面的瓦覆盖上面的瓦,以形成
一个防水的外壳。歇山式屋顶的形状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压着双手的头部姿势,其中两边
的檐板向上翘起,形成了一个山形。歇山式屋顶上端通常有一对装饰物,称为“鸟角”,有做瑞兽或者凤凰等图案的。
3. 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常见的布局形式,它由四个建筑围成一个中心庭院,四面都
有房间和门厅。四合院式建筑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成为
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式。四合院的布局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以及社会关系的建
立和维护。
4. 重檐歇山式建筑
重檐歇山式建筑的特点是,每层屋顶均有双重檐口,两侧较低,两侧较高,形成了一
种逐层递进的美感效果。这种建筑形式通常被用于寺庙、宫殿、祠堂等建筑。
5. 中轴线式布局
中轴线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常见的布局形式。建筑物的主体部分沿中轴线对称布局。这种布局的中心通常是一处寺庙,宫殿或其他重要的建筑物,以形成一种尊重和平衡的美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
120714103 高瑞东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斗栱逐渐减少。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斗栱的形体变小,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1. 院落形式: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院落的布局一般以主建筑为核心,周围是厢房、花园等辅助建筑。
2. 屋顶形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悬山顶、歇山顶、完山顶等形式,具有独特的曲线美。屋顶一般采用青瓦覆盖,瓦片上常常绘有吉祥的图案和动植物的纹饰。
3. 建筑结构与支撑: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和龙骨结构等。建筑底部常常使用石块或木桩进行支撑,以防止地震和潮湿等自然灾害。
4. 建筑装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意境,常采用石雕、木雕、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常常镶嵌着精美的木雕或石雕,形成丰富多样的纹饰和图案。
5. 策划与布局: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如借景、参差造型和对称布局等。古代建筑师常常考虑山水、风水等因素,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
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
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
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
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装饰装修2021-11-25 19:03:34 阅读3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其根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根本特点。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局部。所谓下部就是台基局部,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那么用二层或三层台基。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观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笔直的光滑外表、带壁柱的外表或须弥座形式。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复杂而华美,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上。基座四周的栏杆最初为木制,后来才成为石造的。它是由望柱、寻杖、撮项〔瘿项〕、云拱、盆唇、大华板、束腰、地霞、小华板、地栿等构成。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式样。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檐深度和檐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种: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一种防滑作用较好的特殊斜坡道。但不管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局部。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局部,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根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一是“穿斗式〞构架体系。“穿斗式〞构架体系,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假设干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视穿枋多少而定。常用的有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七檩七柱三穿,九檩九柱四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几种。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南方的民居上采用较普遍。“叠梁式〞构架体系,即是在建筑基座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柱上再置短梁,短梁上又立短柱,如此叠架,甚至屋脊;并在梁端架檩,檩间架椽,形成叠梁式构架。构架的大小以檩的根数或椽跨即步架的多少为标准,如最小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三檩或两步架来表示;最大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多至十一檩或十步架来表示。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的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
(二) 秦汉: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个高潮
秦、汉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 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秦始皇 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了都城、宫殿、 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 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 汉武帝时则兴 建了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 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 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 殿。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 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 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著名的 私家园林,有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 网师园,上海的豫园,东莞的可园等。
返回
皖南民居 北京四合院
福建客家土楼 东北民居
广西民居
湖南民居
江苏民居
内蒙民居
,
结山
(
构现西
楼存应
阁最县
式古佛
建老宫
筑最寺
高释
大迦
的塔
纯 木
()
辽
)
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宋、辽、金时期祠庙建筑 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宋代木构。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特殊性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特殊性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特殊性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1、功能分类:宫殿、城防、寺庙、坛庙、祠堂、会馆、民居、桥梁、牌坊
2、建筑形式(单体建筑造型):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廊、舫
一、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一)中国古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二)屋顶样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盔顶、盝顶、攒尖顶
清代建筑的通则
1、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2、面宽与进深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
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文化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脊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深远的历
史意义和象征意义。本文从屋脊的起源与发展、分类与形式、象征意义、装饰以及传承与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屋脊文化的丰富
内涵和价值。屋脊作为古代建筑的一种装饰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传
统建筑的美学观念,还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内涵。屋脊文
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深远,其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未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屋脊文化有望得到更
多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传统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文化、起源、发展、分类、形式、象征意义、装饰、传承、演变、独特魅力、影响、发展趋势。
1. 引言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建筑形制的独特性和建筑结构的稳
固性。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建筑形制有宫殿、寺庙、园林等,这些建筑形制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
国人民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非常注重稳固性,采用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工艺和技术,使得建筑能够经受住自然灾
害的考验,保持长久的使用年限。古代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常常会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进行布局,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
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融合了
传统文化与技术工艺,体现了中国人对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1.2 屋脊文化的重要性
屋脊文化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建筑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屋脊作为屋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定价:38
条形码:9787560832180
ISBN:ISBN 7-5608-3218-0
作者:李浈
印刷日期:2006-3-1
出版日期:2006-3-1
精装平装_开本_页数:平装16开,271页
中图法:TU-0
中图法一级分类:建筑科学
中图法二级分类:建筑设计
书号:B10034247
简介:序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经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旧城改造"拆旧建新"中的一些沉痛教训后,在20世纪末逐渐走向了理性的回归。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谓深入人心,一改以往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奔走呼号的状况,既有使用者发自心底的呼唤,也有政府相应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保护思想的片面和不足,保护措施的不力,保护技术的贫乏,再利用的不当等,也是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传统工艺的流失,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与急增的社会需求之间呈现急迫的矛盾。传统建筑专业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对其形制与工艺方面更深入的了解,往往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在技术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工艺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可见工艺的涵盖范围是相当大的,它涉及了工匠(即具体操作者)、加工工具、细部技术、操作流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即在意匠的支配下,利用工具和技术进行生产的成套过程。
工艺联系着人的意匠和产品的成果,是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把钥匙。此外,工艺在传统建筑历史信息的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工艺是动态的、无形的,属于时间的维度,是建筑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工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并显的特征,有时还有技能的个性特征等,但就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范围来看,却存在着相当多的共性。工艺是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的集中反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工艺在视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了良好的传播、传承途径和保护方式,为这份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
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较全面的论述,作者结合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制,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的工艺发展概况,材料的利用和加工,营造工艺流程,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本书正是适应了当前对传统建筑工艺了解和掌握的社会需求,并有利于传统建筑生产技能的培养和传承,也有利于该领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2002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增设了"历史
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系统培养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对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有利的、及时的。相关教师积极投身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书是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之一,被列为同济大学"十五"规划教材,并得到了同济大学教材、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资助。
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的师生以及文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者、古建筑施工人员等参考阅读。
路秉杰
2006年1月1日
目录: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2
第二节 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技术工艺背景/8
一、石器时代的相关工艺/8
二、青铜时代的木作工艺/13
三、铁器时代的木作工艺/16
第三节 传统建筑木作的用材特色/22
一、建筑木材的构造、种类和特性/22
二、木材的干燥和选择/26
三、板材与方材/27
第四节 传统建筑石作的用材特色/28
一、天然石材/28
二、建筑石材的性能和特色/29
三、石料的缺陷及选材/31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3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34
一、功能类型/34
二、材料类型/34
三、单体形态类型/34
第二节 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制/36
一、屋面形制/36
二、屋身形制/44
三、台基形制/58
第三节 古代建筑的等级形制/59
一、 单体木构建筑等级形制/59
二、建筑色彩形制/60
第三章 古代建筑木作工艺的发展 65
第一节 古代木材的采伐/66
一、古代的伐木/66
二、古代的集材/68
第二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制材工艺/71
一、"裂解与砍斫"制材/71
二、锯解制材/74
第三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平木工艺 78
一、南北朝以前的平木工艺/朋
二、南北朝以后的平木工艺/85
第四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结合技术及雕刻工艺/86
一、穿剔工具及其相关工艺/86
二、建筑木作的结合工艺/90
三、木作的雕刻工艺/95
第四章 近世传统建筑木作的工艺流程/99
第一节 量划工艺/100
一、测量工艺/100
二、划线工艺/102
第二节 解斫工艺/106
一、斧类的操作工艺/106
二、锯类的操作工艺/107
三、锯解的原理/114
第三节 平木工艺/116
一、刮子及其操作工艺/117
二、锛子及其平木工艺/117
三、刨子及其平木工艺/119
第四节 穿剔工艺/129
一、凿削工艺/129
二、钻孔工艺/132
第五章 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工艺/135
第一节 建筑木作构件加工的基本原则和配料要求/136
一、木作构件加工的基本原则/136
二、建筑木作配料要求/137
第二节大木作主要构件的加工工艺/139
一、板枋料制作工艺/140
二、圆
形构件(柱檩椽)的加工工艺/142
三、方形构件(梁枋)的加工工艺/144
四、小构件(斗棋)的加工工艺/146
五、其他/149
第三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榫卯制作及拼板工艺/149
一、榫卯的形式/149
二、榫卯制作/152
三、拼板工艺/153
第四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工艺流程/154
一、备料/155
二、验料/155
三、定位编号/155
四、丈杆制备/156
五、构件制作/158
六、大木安装/158
第五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特殊部位的制作工艺/160
一、角梁制作/161
二、翼角椽制作安装/165
三、翘飞椽制作安装/169
四、屋面木基层/171
第六章 传统建筑大、小木作的工艺特色/172
第一节 建筑大、小木作加工工具及相关工艺/173
一、大木作与小木作/175
二、方木作与圆木作/176
第二节 雕刻工具与雕刻工艺/178
一、雕刻工具/178
二、雕刻操作工艺/179
第三节 近世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地域特色 180
一、称谓/180
二、器型及制作材料/181
三、操作工艺/185
第七章 传统建筑的石作工艺/188
第一节 古代建筑石作工艺的发展/189
一、早期石材的使用/189
二、春秋至汉代的石作工艺/189
三、南北朝时期的石作工艺/191
四、唐宋石作工艺/195
五、宋元时代的石作工艺/196
六、明清时期的石作工艺/199
七、小结/201
第二节 近世石料的开采工艺/204
一、石料开采、加工工具/204
二、石料的开采工艺/207
第三节 近世石料分割及加工工艺/211
一、石材的分割工艺/211
二、石作的加工工艺/213
第四节 石材的砌筑工艺/218
一、石材砌筑技术/218
二、石材砌筑工具/219
第八章 传统建筑的土作技术与工艺/221
第一节 概述/222
第二节 夯土与版筑技术的发展/222
第三节 夯土与版筑工艺/224
一、夯土工艺/224
二、版筑工艺/230
第四节 土坯工程技术/231
第九章 传统建筑的砖瓦作技术与工艺/232
第一节砖瓦技术的发展概述/233
一、砖瓦的出现和初步发展/233
二、砖瓦工艺和建造技术的成熟和发展/235
第二节砖瓦的种类及加工工艺/236
一、砖瓦的分类/236
二、砖瓦作的基本施工工具/236
三、砍磨砖工艺/237
四、砖雕/238
第三节 砖瓦作的营造工艺/239
一、墙体砌筑/239
二、砖顶砌筑技术/245
三、饰面砖/249
四、瓦作技术/250
第四节 砖瓦生产工艺/254
一、宋代制砖工艺/254
二、明代制砖工艺/254
三、南方细砖材料制作方法/256
四、琉璃砖瓦制造工艺/256
第十章 传统建筑的防护技术与工艺/258
第一节 传统建筑中的材料防护/259
一、木材防腐技术/259
二、木材防虫害技术/260
三、砖瓦石作
的防护/260
第二节 传统建筑的防火/261
一、建筑组团中的防火措施/261
二、单体建筑防火/262
第三节 传统建筑的抗震 262
一、建筑抗震的基本技术特点/262
二、建筑抗震的经验/265
第四节 传统建筑的防潮/265
一、建筑主体防潮/264
二、建筑外围防潮/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