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制包括以下几种:
1. 平房结构:平房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木结构形制,通常由多根木梁或木柱组成,木材之间通过榫卯连接。
这种形制常见于民居、农舍等建筑中。
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榫卯和木楔连接,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固。
3.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架空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彼此相交的榫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
4. 叠梁式结构:叠梁式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结构形制,它主要用于建造楼阁、寺庙等高大建筑。
叠梁式结构利用多根平行的木梁相互叠加,通过榫卯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风力。
这些传统木结构形制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这些木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够适应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震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流派 营造技艺与设计课件
水口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村落的标 志,也是进村的必经之地。水口景观 构成村落的前景,是村落空间序列的 开端。水口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找到 水口就找到了村落的入口。
一、北方官式做法
华北平原天气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封闭的 庭院是防风避沙的有效方法。
北京传统营造技艺是北方传统建筑技术的代 表,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 范,同时也结合北京地区地域特点和民俗习 惯,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和风格,如 四合院方正开阔,厢房不遮正房,以多接纳 阳光。院子对外封闭,以隔风尘。屋顶及墙 壁厚重以防寒隔热,故结构上采用承重性较 强的抬梁式构架。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宽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窄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连接宽窄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八大作
明清北京地区的八种匠作,是八种相对 独立的营造行业和工种。
各工种或工匠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和供 奉的祖师,木匠祖师爷是鲁班;铜铁匠 祖师是老君等等。每一种行业都有自己 独立而完整的技艺体系和行业行规,工 匠从拜师学徒到出师成业往往要经过数 年。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二、徽派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划分标准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划分标准
一、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的有悬山、硬山、歇山、庑殿、盝顶、攒尖等。
每种屋顶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外观和用途,体现了古代建筑设计的精湛技艺。
二、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木构架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承载能力强的优点。
此外,砖石也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基础、墙体和牌楼等。
三、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讲究轴线对称,主次分明。
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都要按照一定的礼制进行安排,表现出强烈的秩序感和庄重感。
同时,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十分注重布局,以适应不同功能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多样,包括宫殿、寺庙、园林、住宅、商业建筑等。
不同功能的建筑在布局、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建筑规模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模大小不一,根据使用功能和等级高低,建筑的规模和空间大小都有所不同。
大型建筑如宫殿、寺庙等,空间开阔,气势磅礴;而小型建筑如民居、书房等,则空间紧凑,精致细腻。
六、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因时代、地域和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七、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彩,包括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形式。
这些装饰手法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观感,还可以表现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审美情趣。
古蜀国 屋檐形制
古蜀国屋檐形制在中国众多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有“蜀式檐”之称。
这种屋檐形制主要表现在蜀地传统民居和寺庙建筑上,可谓是蜀地古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蜀式檐通常由屋脊、椽子、斗栱、角楼、牛腿等构成,在形状和结构上与其他地方的屋檐有所区别。
蜀式檐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楼角檐和中檐:蜀式檐的檐口有两个,除了一般建筑上的楼角檐外,还有斜向内嵌的中檐,使得屋檐更为宽阔、气势磅礴。
2. 斗拱和牛腿:在檐口的上部和下部,常常有一排排的斗拱和牛腿,既装饰了建筑,又起到了加强、稳固的作用。
3. 屋脊和角楼:蜀式檐的屋脊比较高大,常常会有角楼或者瓮墩。
角楼是建筑物四角的突出部分,常常用于装饰和加强建筑的稳固性。
4. 斜度和飞檐:蜀式檐的檐口斜度比较小,且特别注重飞檐的设计。
飞檐是屋檐较短的部分,向外伸出,能够防止雨水倾泻到地面,同时也能够装饰建筑物。
蜀式檐是古蜀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形制和精美的雕刻传承至今。
其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同时又充满了细腻和精巧,体现了古蜀文化的审美追求和建筑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木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结构采用木质结构。
它又被称为“架子结构”,主要由梁、柱、桁组成,梁和柱承受着整个建筑物的荷载。
中国传统建筑使用的木材种类有很多,比如松木、柏木、榆木等,其中用于建筑的松木是最常用的。
木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处理,比如浸泡在水中、晾干等操作,以保证其稳定性和防腐性。
2. 筒瓦和歇山式屋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筒瓦和歇山式。
筒瓦又被称为“圆瓦”,通常是用黄泥和黄河泥混合制成,呈圆筒状。
筒瓦在屋顶上排列成排,下面的瓦覆盖上面的瓦,以形成一个防水的外壳。
歇山式屋顶的形状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压着双手的头部姿势,其中两边的檐板向上翘起,形成了一个山形。
歇山式屋顶上端通常有一对装饰物,称为“鸟角”,有做瑞兽或者凤凰等图案的。
3. 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常见的布局形式,它由四个建筑围成一个中心庭院,四面都有房间和门厅。
四合院式建筑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以及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4. 重檐歇山式建筑重檐歇山式建筑的特点是,每层屋顶均有双重檐口,两侧较低,两侧较高,形成了一种逐层递进的美感效果。
这种建筑形式通常被用于寺庙、宫殿、祠堂等建筑。
5. 中轴线式布局中轴线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常见的布局形式。
建筑物的主体部分沿中轴线对称布局。
这种布局的中心通常是一处寺庙,宫殿或其他重要的建筑物,以形成一种尊重和平衡的美感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些传统建筑形制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实用价值,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健康、舒适、适宜居住的环境。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工艺、形制和修建理念,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和历史见证。
无论是宏伟庄严的宫殿,如今在紫禁城中所展现的壮美,还是精巧别致的庭园,如苏州园林中的灵秀,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传统的中国建筑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
宫殿通常作为皇家居所,其规模大,建筑物多,繁复且壮观;庙宇则是农民祀神、祭祖的地方,其设计多元,色彩丰富,充满神秘感;园林则是拟真自然,小景大意,寓有文人的意境;民居则最能体现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各具特色。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们强调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中,往往采用两边对称、中间高起的布局方式,使建筑整体稳定而和谐。
其次,色彩鲜艳,例如红色和黄色被大量应用于宫殿等建筑上,象征着权力、繁荣和吉祥。
再次,历代建筑工艺精良,无论是砖木构造还是石刻篆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中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技术和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秩序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同时,它们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此外,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例如,它们可以提供现代建筑设计的参考和启示。
尤其是在现在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建筑更显得无比重要。
四、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传统建筑往往处于被摧毁和遗弃的境地。
因此如何保护好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需要立法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历史建筑;其次是增进人们的awareness,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认同历史建筑的价值,才能投入更多的力量来保护它。
中国传统建筑立足于历史,丰富了现在,也必将指引未来。
我们应举全社会之力,共同保护好这些无比珍贵的历史遗酿,让传统建筑的光芒继续照耀后人。
古建筑顶部形制
古建筑顶部形制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其造型精美,形态优美。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主要包括檐口、斗拱、刹顶、脊兽等,每一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古建筑的顶部形制。
一、檐口檐口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贴合在一起的檐瓦组成的。
檐口的形制有檐檩、檐条、宝盖、斗栱、雀替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檐口以其形态的优美和装饰的精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斗拱斗拱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湛。
斗拱的形制有飞檐斗拱、灵芝斗拱、悬山斗拱、蝙蝠斗拱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斗拱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刹顶刹顶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瓦片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致。
刹顶的形制有八角刹顶、十角刹顶、十六角刹顶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刹顶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脊兽脊兽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形态优美,雕刻精湛。
脊兽的形制有骏马脊兽、神兽脊兽、凤凰脊兽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脊兽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它以其造型的优美和雕刻的精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了解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 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等。
屋顶的曲线和坡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美和灵动。
2. 屋脊:屋脊是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有各种装饰物,如螭吻、仙人走兽等。
屋脊的造型和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和地位。
3. 飞檐:飞檐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特殊形式,其形如飞鸟展翅,具有独特的美感。
飞檐的高度和曲率也是体现建筑等级和风格的重要标志。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出挑的部分。
斗拱的形式多样,有单挑、双挑、多挑等,其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5. 台基:台基是建筑的基础部分,常采用砖石砌成,有不同的高度和形式。
台基的高低和装饰也是体现建筑等级和地位的重要因素。
6. 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色彩以红色、黄色、绿色等为主,这些
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和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1. 院落形式: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院落的布局一般以主建筑为核心,周围是厢房、花园等辅助建筑。
2. 屋顶形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悬山顶、歇山顶、完山顶等形式,具有独特的曲线美。
屋顶一般采用青瓦覆盖,瓦片上常常绘有吉祥的图案和动植物的纹饰。
3. 建筑结构与支撑: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和龙骨结构等。
建筑底部常常使用石块或木桩进行支撑,以防止地震和潮湿等自然灾害。
4. 建筑装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意境,常采用石雕、木雕、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
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常常镶嵌着精美的木雕或石雕,形成丰富多样的纹饰和图案。
5. 策划与布局: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如借景、参差造型和对称布局等。
古代建筑师常常考虑山水、风水等因素,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
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智慧。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
2、平面形式
单体建筑的平面 形式多为长方形、 正方形、六角形、 八角形、圆形。此 外还有三角、五角、 扇形、曲尺、工字、 山字、田字、卐字 等形式。
四、基本特征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建筑物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 (2)构件间采用榫卯构造,有利于建筑物防 震、抗震。 (3)斗拱既有力学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沈阳故宫大政殿
(2)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 年的场所。
(3)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 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的场所。 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 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等。
(4)轩: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 旧朝 雨宜 适调 至琴 今暮 雨宜 初鼓 来瑟 ,
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 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 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
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
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 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 圈外檐。
盝顶亭(南京朝天宫 卞公忠孝泉井亭屋顶?
辨别:以下建筑属于什么形式的屋顶?
(10)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 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沧浪亭,是一处 始建于北宋时代的 中国汉族古典园林 建筑,始为文人苏 舜钦的私人花园, 位于现苏州市城南 三元坊附近,其占 地面积1.08公顷, 是苏州现存诸园中 历史最为悠久的古 代园林。
(11)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 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
墙虽一般不起承 重作用,但却是围 合一个国家、城市、 宫殿、居室的隔断。 又因为墙壁不负重, 故能按分间需要而 灵活构筑。在寒冷 的北方,墙体较厚; 在温暖的南方,墙 壁则较薄,因此样 式多变。
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设计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前人开拓发展了许多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物质与精神,观念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到,在文学上,从语言到图形,再从图形到文字,再从文字到诗歌写作,在艺术上,从写实到写意,这些都是基于传统文化而创造的文化。
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引导和约束作用。
个人认为这个要结合我的专业,对建筑艺术设计影响深远。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设计引言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它们能够很好地表达人们内心的愿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高度美感。
因此,当前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的紧密结合,使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满足人们对当代建筑美感的需求,促进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1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色彩元素的应用有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并能赋予其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朝代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给我们带来了多元化的传统色彩元素,各具特色。
将其嵌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促进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也能保护传统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继承中创新,从而反作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元素还能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多元化、和谐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我国传统环境设计中有许多灵感,如故宫、苏州园林,可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者借鉴。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设计要点2.1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拓宽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思路,提高艺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和环境体验。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文化已经进入艺术设计领域,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不再局限于现代文化元素。
《中国古建筑形制》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 和建景
原始社会
简单的木质和土质住所,如土坯房。
奴隶社会
建造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建筑,如青铜器铸造作坊、冶炼作坊等。
封建社会
建筑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建造了许多宫殿、寺庙、园林等。
中国古建筑的起源
了中国古代的雕刻技术。
3
黄色建筑
用黄色的琉璃瓦铺设屋顶,体现皇家的 威严和尊贵。
飞檐翘角
屋檐上突出的飞檐和翘角,与建筑物整 体搭配,形成独特的美学效果。
中国古建筑形制的影响
文化影响
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技术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所采用的工程技术及其创新,对现代建筑技术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宫殿建筑
权力象征,建筑装饰富丽堂皇, 如紫禁城、太和殿。
古建筑形制的分类
1 平面形制
如矩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形制。
2 建筑结构形制
如木结构、石结构、土木结构等形制,各自具有特色。
3 建筑类型形制
如宫殿、园林、佛寺等建筑类型形制。
主要古建筑形制的特点
1
石雕装饰
2
精雕细琢的石头雕像和浮雕,充分体现
艺术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艺术元素,如石雕、彩画、浮雕等,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和总结
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史上,形制的变化和发展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中国古建筑形制的分类、特点和影响, 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
原始村落时期,采用构架式结构,如司母戊鼎。
中国古代亭子-形制和颜色
的主要景点或作为景观的焦点。
02
黄色亭子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皇权、尊贵和荣耀。黄色亭子通常给人以
高贵、典雅的感觉,常用于皇家园林或官府园林中,以彰显权力和地位
。
03
绿色亭子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生机、活力、自然和和平。绿色亭子通常给人
以清新、舒适的感觉,常用于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或与植物搭配,营造出
诗词歌赋中的亭子
画作中的亭子
亭子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常常作为 象征,代表着离别、思念、孤独和自 由等情感。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是 以亭子为背景展开,如杜牧的《泊秦 淮》中的“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 唱后庭花”,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 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 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
亭子在古代中国画作中也是常见的元 素之一,尤其在山水画中,亭子常常 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或作为画面构 图的重要支撑。如唐代画家张萱的《 捣练图》中就描绘了一座亭子,作为 人物休息的场所。
亭子的装饰与图案
植物图案
01
松树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 拔和长寿,常用于亭子的柱身和 屋顶装饰。
02
03
莲花
牡丹花
莲花代表纯洁和高雅,常用于亭 子的栏杆和柱础装饰,寓意清廉 。
牡丹花被誉为“花中之王”,常 用于亭子的檐下和梁枋装饰,象 征富贵。
动物图案
龙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力和吉祥的 象征,常用于亭子的屋顶和柱身
园林中的亭子
在古代中国园林中,亭子是不可或缺 的建筑小品之一。它既可以作为游客 观赏风景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园林中 的点睛之笔。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留园等都有精美的亭子,它们与周 围的景致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种 幽静、雅致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秉杰
2006年1月1日
目录: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2
第二节 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技术工艺背景/8
一、石器时代的相关工艺/8
五、宋元时代的石作工艺/196
六、明清时期的石作工艺/199
七、小结/201
第二节 近世石料的开采工艺/204
一、石料开采、加工工具/204
二、石料的开采工艺/207
第三节 近世石料分割及加工工艺/211
一、石材的分割工艺/211
二、石作的加工工艺/213
第四节 石材的砌筑工艺/218
第一节砖瓦技术的发展概述/233
一、砖瓦的出现和初步发展/233
二、砖瓦工艺和建造技术的成熟和发展/235
第二节砖瓦的种类及加工工艺/236
一Hale Waihona Puke 砖瓦的分类/236 二、砖瓦作的基本施工工具/236
三、砍磨砖工艺/237
四、砖雕/238
第三节 砖瓦作的营造工艺/239
一、墙体砌筑/239
第三节 近世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地域特色 180
一、称谓/180
二、器型及制作材料/181
三、操作工艺/185
第七章 传统建筑的石作工艺/188
第一节 古代建筑石作工艺的发展/189
一、早期石材的使用/189
二、春秋至汉代的石作工艺/189
三、南北朝时期的石作工艺/191
四、唐宋石作工艺/195
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较全面的论述,作者结合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制,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的工艺发展概况,材料的利用和加工,营造工艺流程,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本书正是适应了当前对传统建筑工艺了解和掌握的社会需求,并有利于传统建筑生产技能的培养和传承,也有利于该领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第四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结合技术及雕刻工艺/86
一、穿剔工具及其相关工艺/86
二、建筑木作的结合工艺/90
三、木作的雕刻工艺/95
第四章 近世传统建筑木作的工艺流程/99
第一节 量划工艺/100
一、测量工艺/100
二、划线工艺/102
第二节 解斫工艺/106
一、斧类的操作工艺/106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3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34
一、功能类型/34
二、材料类型/34
三、单体形态类型/34
第二节 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制/36
一、屋面形制/36
二、屋身形制/44
三、台基形制/58
第三节 古代建筑的等级形制/59
一、 单体木构建筑等级形制/59
二、建筑色彩形制/60
二、翼角椽制作安装/165
三、翘飞椽制作安装/169
四、屋面木基层/171
第六章 传统建筑大、小木作的工艺特色/172
第一节 建筑大、小木作加工工具及相关工艺/173
一、大木作与小木作/175
二、方木作与圆木作/176
第二节 雕刻工具与雕刻工艺/178
一、雕刻工具/178
二、雕刻操作工艺/179
一、木作构件加工的基本原则/136
二、建筑木作配料要求/137
第二节大木作主要构件的加工工艺/139
一、板枋料制作工艺/140
二、圆形构件(柱檩椽)的加工工艺/142
三、方形构件(梁枋)的加工工艺/144
四、小构件(斗棋)的加工工艺/146
五、其他/149
第三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榫卯制作及拼板工艺/149
2002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增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系统培养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对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有利的、及时的。相关教师积极投身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书是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之一,被列为同济大学"十五"规划教材,并得到了同济大学教材、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资助。
一般认为,工艺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可见工艺的涵盖范围是相当大的,它涉及了工匠(即具体操作者)、加工工具、细部技术、操作流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即在意匠的支配下,利用工具和技术进行生产的成套过程。
工艺联系着人的意匠和产品的成果,是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把钥匙。此外,工艺在传统建筑历史信息的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工艺是动态的、无形的,属于时间的维度,是建筑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工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并显的特征,有时还有技能的个性特征等,但就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范围来看,却存在着相当多的共性。工艺是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的集中反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工艺在视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了良好的传播、传承途径和保护方式,为这份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
二、木材防虫害技术/260
三、砖瓦石作的防护/260
第二节 传统建筑的防火/261
一、建筑组团中的防火措施/261
二、单体建筑防火/262
第三节 传统建筑的抗震 262
一、建筑抗震的基本技术特点/262
二、建筑抗震的经验/265
第四节 传统建筑的防潮/265
一、建筑主体防潮/264
二、砖顶砌筑技术/245
三、饰面砖/249
四、瓦作技术/250
第四节 砖瓦生产工艺/254
一、宋代制砖工艺/254
二、明代制砖工艺/254
三、南方细砖材料制作方法/256
四、琉璃砖瓦制造工艺/256
第十章 传统建筑的防护技术与工艺/258
第一节 传统建筑中的材料防护/259
一、木材防腐技术/259
书名: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定价:38
条形码:9787560832180
ISBN:ISBN 7-5608-3218-0
作者:李浈
印刷日期:2006-3-1
出版日期:2006-3-1
精装平装_开本_页数:平装16开,271页
中图法:TU-0
一、榫卯的形式/149
二、榫卯制作/152
三、拼板工艺/153
第四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工艺流程/154
一、备料/155
二、验料/155
三、定位编号/155
四、丈杆制备/156
五、构件制作/158
六、大木安装/158
第五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特殊部位的制作工艺/160
一、角梁制作/161
二、锯类的操作工艺/107
三、锯解的原理/114
第三节 平木工艺/116
一、刮子及其操作工艺/117
二、锛子及其平木工艺/117
三、刨子及其平木工艺/119
第四节 穿剔工艺/129
一、凿削工艺/129
二、钻孔工艺/132
第五章 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工艺/135
第一节 建筑木作构件加工的基本原则和配料要求/136
中图法一级分类:建筑科学
中图法二级分类:建筑设计
书号:B10034247
简介:序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经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旧城改造"拆旧建新"中的一些沉痛教训后,在20世纪末逐渐走向了理性的回归。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谓深入人心,一改以往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奔走呼号的状况,既有使用者发自心底的呼唤,也有政府相应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保护思想的片面和不足,保护措施的不力,保护技术的贫乏,再利用的不当等,也是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传统工艺的流失,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与急增的社会需求之间呈现急迫的矛盾。传统建筑专业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对其形制与工艺方面更深入的了解,往往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在技术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二、青铜时代的木作工艺/13
三、铁器时代的木作工艺/16
第三节 传统建筑木作的用材特色/22
一、建筑木材的构造、种类和特性/22
二、木材的干燥和选择/26
三、板材与方材/27
第四节 传统建筑石作的用材特色/28
一、天然石材/28
二、建筑石材的性能和特色/29
三、石料的缺陷及选材/31
二、建筑外围防潮/264
一、石材砌筑技术/218
二、石材砌筑工具/219
第八章 传统建筑的土作技术与工艺/221
第一节 概述/222
第二节 夯土与版筑技术的发展/222
第三节 夯土与版筑工艺/224
一、夯土工艺/224
二、版筑工艺/230
第四节 土坯工程技术/231
第九章 传统建筑的砖瓦作技术与工艺/232
第三章 古代建筑木作工艺的发展 65
第一节 古代木材的采伐/66
一、古代的伐木/66
二、古代的集材/68
第二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制材工艺/71
一、"裂解与砍斫"制材/71
二、锯解制材/74
第三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平木工艺 78
一、南北朝以前的平木工艺/朋
二、南北朝以后的平木工艺/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