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现状报告
川剧(Sichuan Opera)
慧眼
2、慧眼是前额正中隐藏着的第三只眼,缘 于佛教所说的五眼之一。所谓“慧眼无限 量,甘露灭名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相传是专门用来识别妖魔鬼怪的。据传,此 技的发明者是戏圣康子林。他采用的便是 这种“盖图章”式的方法,有时难免失误。 现在改为靴尖上和额上同时贴上慧眼的 “双保险”的办法。只要尖子到位,不是贴 上去,便是扯开现出来,可以做到万元一失。
川剧 Sichuan Opera
目录
一、川剧的起源
二、川剧的特色 三、川剧的绝活 四、川剧的现状
川剧的起源
川剧,来源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 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四川原有的灯戏五种声 腔艺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 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 戏”,后称“川剧”。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 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 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 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 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川剧。
藏刀,是最具高难度的表演绝技之
一,它不但要求道具准备得当,还需要 演员自身基本功扎实,让观众难寻破绽。 如折子戏《肖方杀船》中的肖方将红 衫一抖,一把两尺多长的明晃晃的钢刀, 一会儿出现在观众和剧中人物面前,一 会儿又不知去向,揭露了剧中人物肖方 的阴险、狡猾和毒辣,有力地刻画了肖 方的笑面虎形象。这一绝活近乎魔术, 十分吸引人。
单 雄 信
绿 色 和 蓝 色 多 用 来 代 表 草 莽 英 雄 、 绿 林 好 汉
或 好 勇 斗 狠 而 又 凶 残
1、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 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观众非常感兴趣,看 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 心思想感情,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 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川剧 的变脸分为抹脸、吹脸、扯脸、变胡子。 其中抹脸就是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 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 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 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 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吹脸,只适合于 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 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放置在舞台特定 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 类的器皿中,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或其他 特定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器皿,闭 眼、闭气、用口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 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川剧文化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
方式,开始开拓校园传承、行业传承和社区传承等其 合的研究体系。
他路径。”
笔者认为,川剧传承与发展需与时代建立广泛
三、川剧发展现状的研究
的联系。借助新兴的传播手段,如微信、APP 客户
川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劳动 端等来提高传播的覆盖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最短
成果,要想保持其价值就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也就是 的时间内增加大量受众;鼓励川剧进课堂,组建专业
(三)研究系统性不足
了寻找文化地标、实现川剧活态传承的尝试和探索。”
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是相辅相成的,只传承
结合具体的传承路径,高翔在《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 不发展难以长久,只发展不传承就会缺乏根基,笔者
的川剧传承路径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社会文化 调研的大部分文献虽然涉及传承与发展,但内容较为
环境下,川剧已打破原有剧团表演者“口传面授”的 分散,缺乏内在联系,不能有效聚合,未形成二者融
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川剧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对现有传承体系,在《新时期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学者对传承现状的探讨忽略了川剧本质,转而直
刍议》一文中阐述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政府部门应 接摸索新型传承方式。
建立长效机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社区建
(二)研究缺乏理论支持
立川剧艺术传播的相关机构,以培养川剧艺术的爱好
任何事物发展都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文献所
者和传播者;以重大的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川剧艺 涉及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现状总结、分析之上的直接
术展演和知识普及等活动。”从传承实际出发,丁淑 探讨以及阐述发展的设想,都未结合具体科学的理论
梅在《川剧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提 加以验证,难免有失偏颇。
从川剧的现状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For um
[论 坛]
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缺乏交流合作;同 是传统文化,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也缺少沟 通。
3.制定规范的保护法规 日本在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上有非 常详细而完善的法规制度。如,指定为“重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主要是指无 形的“技巧”或“手艺”),对拥有文化遗产 技能的个人或团体(技能保持者)认定,即 所谓的“人间国宝”。在认定之际又分为3 种形式:对具有高度技能的个人进行认 定,称为“个别认定”;对两人以上成为一 体共同表现的技能保持者进行认定,称为 “综合认定”;对技艺表现上缺少个人特 征,且属多人共同表现从而形成一体感的 整体技能保持者进行认定,称为“保持者 团体认定”。 又如, 除日本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措 施外,日本各地方自治体,即县、市、町、村 各级政府,也根据日本政府的《文化财保 护法》,制定了“指定无形文化财的技艺保 持者及保持团体的认定基准”法案,加强 了各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另外,日本政府每年还要公布重要无形文 化财的“指定件数”和保持者的“认定数”。 主要分为“演艺部门”和“工艺技术部门” 两大类,每一类又细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指定件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 “保持者数”两项,从而使政府能准确的掌 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情况。
再则,目前的川剧基础研究仍处于众 说纷纭的局面。“清代说”、“明代说”还需 要更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支持,所以这种局 面需要逐渐改善。虽然川剧研究的资料积 累颇丰,但川剧研究工作者研究观念和方 法不够先进,志、史、论研究步骤的错位及 松散无序,是川剧研究总体上产生重大分 歧而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而川剧基础研 究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还需要引起学 术界足够的重视。
For um
[论 坛]
从川剧的现状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源自承■董 科(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现状
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现状川剧变脸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戏曲人物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将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地塑造在观众的面前,而且能够深化戏曲故事的情感表达,激发观众的认同感。
继承和发扬川剧变脸,不仅更新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促进了川剧变脸文化的宣传,还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有效途径。
一、川剧变脸艺术传承的现状(一)川剧变脸艺术性浓厚,但是社会群众对其认识还不全面川剧变脸以其精湛的表演和独树一帜的直观表现手法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社会群众喜爱的戏曲种类,其表演极具感染力,简单粗犷,但是变脸技术要求十分高,融入川剧戏曲表演情节的展示,使群众在观赏川剧中能够体会到人物内心不可名状的“爆棚情感”。
然而在现如今,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一代的社会群众对川剧变脸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戏曲文化上,对其内部的艺术价值却是鲜少了解。
比如《白蛇传》,如今的青年群众对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它是川剧变脸的代表性剧目之一,是传统川剧变脸的戏曲表现形式,但是对《白蛇传》中钵童在剧情的发展下瞬间变幻为绿、白、红、黑等七八张不同脸谱的人物情感表达蕴意却知之甚少。
青年观众大多只是惊艳于川剧变脸表演者的变脸技术之精湛、变脸速度之迅疾,对《白蛇传》中许仙的抹脸与钵童的扯脸等这些独特艺术价值都缺乏了解,导致青年群众无法深入了解川剧变脸的真正价值,从而在继承和发扬川剧变脸的过程中,难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宣传,不利于川剧变脸的发展。
(二)川剧变脸的表现形式陈旧,创新机制不完善川剧变脸是由四川庙堂戏台中的庆典发展而来的,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合了生旦净末丑等多种戏曲角色,广受民间群众喜爱,成为巴蜀地区重要的艺术文化名片。
继承和发扬川剧变脸是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当下川剧变脸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相对陈旧,在科技时代的文化交流氛围中处于不利地位。
比如川剧变脸的传统曲目《三变化身》,其表演形式大都在戏场,由观众买票入场观看,虽然其精湛的高腔曲调、巧妙的变脸绝技以及浓厚的艺术价值广受大家喜爱,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群众相对缺乏入场观看的时间,这种文化艺术传播形式受制于时间和地点,导致现代群众对川剧变脸的认识相对浅显,其表演形式的创新机制不完善,也制约着对川剧变脸文化精髓的宣扬,从而对我们继承和发展川剧变脸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川剧的资料(共3篇)
关于川剧的资料(共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川剧的资料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前言:这是寒假的历史作业,因此,我于2011年1月23日从网上收集资料整理编撰了这篇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重庆的非物质文化——川剧。
总结重庆川剧的发展流程、历史背景等相关信息。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
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
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
成都,是戏剧之乡。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
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
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
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
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
川剧的调研报告
川剧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川剧一、引言川剧,又称川剧变脸,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川剧也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研究者。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川剧的起源、发展、演出形式和表演特点,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川剧的起源与发展川剧起源于四川地区,始于明代中期,形成于清代初期。
它以四川方言为基础语言,传承了多样化的舞台表演形式和角色类型。
川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将川剧推向了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三、川剧的演出形式1.剧目:川剧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历史剧、武打剧、爱情剧、喜剧等等。
其中,历史剧是川剧的主要剧种之一,以它庄重的唱腔和复杂的剧情受到了观众的热爱。
2.角色类型:川剧的角色类型主要分为正、旦、净、丑四大类。
正、旦、净是川剧的主要角色类型,他们分别扮演着男性英雄、女性美丽动人的角色,以及伶俐、机智的角色。
而丑则是扮演着滑稽搞笑的角色,给川剧增添了一丝喜剧的色彩。
3.表演艺术:川剧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变脸”和“捻花指”两种表演技巧。
变脸是指演员在瞬间迅速地切换面具,以表达角色的情绪变化。
而捻花指则是川剧表演中的一种技巧,演员通过手指的迅速灵活运动,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器物和自然景象,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四、川剧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川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底层文化的承载者:川剧曾经是四川地区平民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承载了下层社会的感情和情感。
在传统社会中,川剧被用来宣传道德观念、教育民众,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2.宗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代表:川剧以四川话为基础语言,表演方式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四川宗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点,是四川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通过讲述四川本土故事、展现四川人的生活习俗,传承并弘扬了四川的优秀文化传统。
3.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川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小组调查的对象是传统文化川剧的表现现状,意在了解川剧表现的近情,调查保护和宣传川剧的实际效果,以达到还原川剧的生存面貌。
作为小组中,负责前往实地去考察、采访的成员之一,我与另外的成员一同拜访了锦江剧院、蜀风雅韵、茶馆、川剧博物馆,调查川剧的各种状况,思考更深在的问题。
我们前去拜访以上的考察地点,都会与当场的工作人员、常客和年轻人进行互动,并在获得其许可后做采访事宜的准备和拍摄录音。
根据采访事后的统计,当场所采访的观看戏剧的年轻人共5人,各自前来剧院、茶馆欣赏戏剧的理由不一,但被询问“当川剧能够在网络媒体上更方便地表演更现代的内容时,你是否会更多地关心川剧?”5位年轻人的回答为【会】x3、【没时间】x1、【看情况】x1。
此外也采访了几名中老年人,当中有老戏迷,也有单纯来戏院、茶馆打发时间的人,由于准备的不周全(例如采访稿的简陋、语言的隔阂、采访器具的不全、初次采访的胆怯和羞涩),我们没有处理好所有被采访观众留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勉强处理好了一位老人采访时的录音和笔录,相关资料将会做成附带文案,会与总体报告一同上交。
在这趟川剧表现现状调查之途上,虽然起初我个人对这个调查主题的中心了解不多,仅想早早完成作业了事,但在后来的一步步深入,我发现这个过程的意义,也发现了其中寻找结果的喜悦。
川剧以别种的形式表现的可能性很大,但需要发展新的内容和演绎方式,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艺术鉴赏的要求。
服装、妆面、音乐、声腔等主体和次要要素,稍稍改变一下,便可成为大多数人可接受的娱乐对象。
但可能又有所疑惑,为适应时代进步而做出改变的川剧,会影响川剧精髓的延续吗?这个谁也说不定,改变后的川剧只能保证它自身的大部分内容保留下来,但保证不了它能否正确、完全地传承下去,传承人和观众的观念会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倡川剧改变是一件坏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即便国家和有志人士努力改变川剧衰落的现状,但也难将其以生气蓬勃的形式传承,而是极大可能作为电脑数据库里的一部分而存在,这样的未来,即便改变川剧的表现形式后,依旧是存在走向这种结局的可能性的。
川剧-现状报告
川剧现状报告“天下第一戏”川剧现状报告川剧,曾独领风骚数百年,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5种声腔,与“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一起,使它荣登“天下第一戏”的宝座。
但在抗战的战火熄灭后,它却突然走向了没落与衰亡,艺人们甚至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
它在唐代被称为“川戏”,当时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年间,川戏吸收融汇了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并加上了“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天下第一戏”。
不过,现在的川剧却面临着严重危机:不仅那些神秘的技法面临失传,整个川剧行业也面临着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甚至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有关学者说,川剧其实只是中国地方戏曲消亡的缩影。
据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存在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但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甚至没能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川戏的辉煌历史从“蜀技冠天下”到“因戏亡国”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
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
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
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便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备通过此来为民疾呼。
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优人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公开演出。
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
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应了川戏重要的影响力。
历史还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大,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
川剧调研报告
川剧调研报告川剧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川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因起源于川西地区而得名。
其独特的表演方式、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川剧逐渐面临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并推广川剧艺术,我进行了一次川剧调研。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川剧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前景。
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观看演出、访谈川剧演员和专家学者、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等。
三、现状调研结果在实地观看川剧演出中,我注意到观众的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的参与较少。
访谈中,我了解到年轻人对川剧了解的渠道有限,缺乏对其艺术魅力的深入认识。
此外,传统川剧的表演形式、剧情和道具等因素也制约了年轻人的参与度。
专家学者指出,川剧在现代形式中的表演元素和技巧需要进一步创新,以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四、面临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川剧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观众对传统戏曲的需求有所下降。
其次,川剧传承人逐渐减少,传统的技艺和经验可能难以传承。
此外,川剧的演员培养体系亟待完善,专业人才短缺。
五、保护与发展前景川剧在面临问题的同时,也有保护与发展的前景。
川剧作为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文化机构的推动,加强对川剧的保护和发展。
此外,应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川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同时,川剧演员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建立起完整的培养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川剧的学习和表演中。
六、结论通过本次川剧调研,我对川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
通过创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川剧有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以重庆川剧为例
育过程全部采用白话文的教学形式和学习过程,直接导致具有传 多的时间,或到固定的空间去欣赏曲目表演,同时也受现代西方
统古典的川剧让人们无法明白其中表现的内容与涵义。对于川剧 式文化教育的影响,川剧的非白话文表演形式,就与人们显得有
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了古典文化和白话文之间的差异,由此开 些格格不入。
始,致使喜爱川剧、明白川剧、欣赏川剧的人群越来越少。同时,由
川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于 年被纳入非物质文化 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形式,新的视觉盛宴的不断渗入和抢占,
遗产进行保护,它是我国众多民间戏剧中现今遗存的一颗明珠。 让川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加剧了瓦解和替代,最后在新的价值观
其历史悠久,曲目丰富,表演艺术精湛,具有声、色、态、文、乐等多 念影响和引导下,川剧受众面变得越来越狭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人们已经适应了
于川剧表演内容和形式,一直沿用传统的内容,立于高雅艺术的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 —实时、迅捷、多元交互等。互联网
位置,逐渐脱离了生活,使得观众无法融入其中。
独有的特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人们需要实用文化来改变自己、改变 度进行体验,能够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知识,从而进行
特魅力影响下,成就了辉煌时期和繁盛时期。但是,在抗战期间及 “喷火”和“水袖”已经很少见到了。这是由于川剧在表演过程中,
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的时期,新思潮、新文化的大量涌入内 把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又由于现代
地,致使川剧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在新文化、新思潮引导下的新娱 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消费观念的变迁,传统文化被现代快餐文化
己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技术内容。在明清以前,川剧是被称 而变,最后形成了新的传播渠道。互联网已经逐渐取代了纸媒传
成都演艺行业报告
成都演艺行业报告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演艺产业。
从传统的川剧、变脸秀到现代的音乐剧、话剧,成都的演艺行业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报告将对成都演艺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成都演艺行业现状。
1.1 川剧传统演艺。
川剧是成都演艺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演艺形式之一。
作为四川地区的地方戏曲,川剧在成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每年都有大量的川剧演出在成都市内外进行,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欣赏。
同时,川剧的保护和传承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成都市内也有不少专门的川剧表演团体和学校。
1.2 现代话剧、音乐剧演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观众口味的多样化,现代话剧、音乐剧等新型演艺形式在成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成都市内有不少专业的话剧团体和剧院,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话剧演出。
同时,音乐剧也逐渐成为了成都观众喜爱的演艺形式之一,各种知名音乐剧作品在成都都有过精彩演出。
1.3 变脸秀和民间艺术表演。
成都的变脸秀是国内外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同时,成都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蜀锦、蜀绣、刺绣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表演也成为了成都演艺行业中的一大特色。
二、成都演艺行业发展趋势。
2.1 多样化的演艺形式。
未来,成都演艺行业将会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川剧、变脸秀等演艺形式,还会有更多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演艺形式进入成都市场。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成都将会成为国际知名的演艺表演城市。
2.2 产业链的完善。
随着演艺产业的不断发展,成都的演艺产业链也将会更加完善。
从演出制作、演员培训到演出票务等各个环节都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成都的演艺产业将会更加成熟和专业化。
2.3 文化旅游融合。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中心,演艺产业也将会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更深度的融合。
未来,成都的演艺产业将会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之一,同时也会为成都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更多的活力。
川剧发展现状和展望
川剧发展现状和展望川剧,这一被誉为“东方戏剧的活化石”的独特艺术形式,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后,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挑战与变革。
随着时代的演进,川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似乎逐渐被边缘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川剧的传统演出方式往往被视为是过时的、与时代脱节的。
年轻一代对于这种需要长时间沉浸的传统艺术形式缺乏兴趣和耐心,这导致川剧的受众群体日趋老龄化。
同时,许多优秀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凋零,使得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危机。
但令人欣慰的是,川剧并未完全失去生命力。
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的推动下,川剧开始逐渐打破地域的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线上平台为川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一古老的艺术。
此外,通过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川剧也在不断地创新与演变,如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为川剧的复兴带来了希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传统戏曲的政策,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将川剧纳入教学体系,培养新生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许多非遗保护组织和民间团体也积极参与到了川剧的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各种演出和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展望未来,川剧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希望。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川剧有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川剧的传播方式和观赏体验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川剧也将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川剧的未来发展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外,川剧从业者也需要不断地自我革新,推陈出新,保持艺术的生命力。
通过培养新生代演员、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以及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川剧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新的辉煌。
总的来说,尽管川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使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成都川剧的发展现状
成都川剧的发展现状
成都川剧的发展现状非常活跃。
川剧是四川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并融合了地方文化元素,成为了四川地区人们喜爱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近年来,成都川剧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文化基金和奖励计划,用于资助川剧的创作、演出和培养优秀人才。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成都川剧的繁荣发展。
在艺术创作方面,成都川剧呈现出了创新的趋势。
传统的剧目得到了重新演绎和改编,增加了更多现代元素和新颖的表现形式,使得剧目更加富有观赏性和时代感。
同时,新的剧目和作品也在不断涌现,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和惊喜。
此外,成都川剧还积极开展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艺术团体经常组织参演和演出活动,向其他地区和国家展示成都川剧的艺术魅力。
这种交流合作为成都川剧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当然,成都川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社会变革和年轻观众的消费习惯改变,川剧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有些团体开始尝试融合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等元素,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但同时也要保持川剧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平衡好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成都川剧在政府支持、艺术创作、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未来,成都川剧
应该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为广大观众创造更多精彩的艺术体验。
振兴川剧: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护发展调查报告之五
与国有剧团不同的是 ,民营剧 团则主要 二是振兴川剧 以来各地剧 作家推 出的新编及推 陈出新的优 秀尉 目,如在历届振兴川剧 汇 I I 他们 为川剧传 统艺术 演 、新剧 目调演 中演出的新 剧 目,其 中不乏 优秀作品 , 类剧 目数量大约在 10个 以上 , 这 0 是 是上演J 剧传统剧 目, 我省振兴川剧的重要成果。但是 ,这些剧 目在调演之后大多数没能 在舞台上保存下 来。 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我们调 查的三 三是剧团为适应演出市场 的需求而创 作的定 向戏 、行业戏 ,这类剧 目内容涉及 面广,数 个常年坚持演 出的民营剧 团每天演 出的剧 目 量繁多 ,难 以准确统计 , 中也不乏优 秀作品 ,如禁毒宣传 大幕戏 < 其 人迹秋 霜) < 心有泪 千 来看 。几乎百分之百是 上演传统戏 或者古装 行)等 以及一大批定向小品、小戏 ,为繁荣舞 台、丰 富人 民群众 的精神生 活、宣传党的方 针 戏 。他们一年四季每 天演 出,所 以需要大量 政策 、传播文明新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 大多数 中小剧 团开辟 了新 的演 出市场 ,增 故 事性强韵连 台本戏 ,以满足那些 每天看戏 的观众 的需要。一般 情况是 :星期 一到五是 加 了剧 团收入 ,锻炼 了演出队伍。 演 出连台本戏 或者大幕戏 ,星期六 和星期天 2 、近年 来新创剧 目的发展韪 势 据 四川省剧 目工作室高师大先生统计表明 , 02 20 20 至 04年,各地新创作 、 排演 的川剧 大 通常要 邀请 名 角,演一 些 质 量较 高 的折 子 幕戏在 2 个 以上 ,小川剧数 目 O 更多 。难 以精确统计 ,总 的情况仍然 比较 良好 。这些新创作 的 戏 。也就是说 ,观众 在看熟 了那些 每天演 出 休 大幕戏题材涉及较为广泛 ,四川 乡土题材得 以充 分展示 ,反映现 实生 活内容 比例较 大,表现 的固定演员之后 , 息 日必定 要换 演员 、换 形式丰 富多彩 ,仅从剧 目类型的称谓上看 .便有 “ 大型歌舞川剧” “ 、 大型现代川歌剧 ” “ 、 古 剧目,才能吊起观众 的 胃口,在休 息 日招徕 装传奇川剧 ” 大型历史川剧” “ 型现 代川剧”数种说 法。其 中现代戏 8个 .历史题 材及 更多的观众 。为 了保 持每 天 都 有新 剧 目上 、“ 、 大 演,但凡可以找到的剧 本都被他们 搬上 了舞 古 装戏 1 ,一部分已经上演 ,达到较高水平。 2个 编演 当地乡土题材剧 目, 近年来 我省川剧创作 中一个引人注 目的艺术现象。如绵 阳市 台。同时还从传 统小说 中改编故 事 .也不 断 是 根据 当地历史题材创作的 < 江油关)< 昌帝君) < 文 五丁开山) ,德阳市根据本 士传奇故事 及历 从其它剧 种移植剧 目,演 出剧 目十分 丰 富,
关于当代川剧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代川剧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22-09-28T12:26:02.228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2年7期作者:刘谋远[导读] 阳春三月,众多剧坛前辈齐聚罗江共论戏事,群贤毕至,各奉荆山之玉,尽吐明月之珠,宏论侃侃与川菜香气交相馥郁,一涤心肠,大为快事。
作为戏界后进新学,有幸忝列墙边,亲聆钦咳,日三洗其耳,四正其襟,退而熟思揣摸,深觉获益匪浅,遂将心得一二就教于各位方家,倘能方圆其说,发宏旨万一之微,逮些须未尽之意,则不枉此千里探花,不虚坐数日春风了。
刘谋远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2)07-056-04阳春三月,众多剧坛前辈齐聚罗江共论戏事,群贤毕至,各奉荆山之玉,尽吐明月之珠,宏论侃侃与川菜香气交相馥郁,一涤心肠,大为快事。
作为戏界后进新学,有幸忝列墙边,亲聆钦咳,日三洗其耳,四正其襟,退而熟思揣摸,深觉获益匪浅,遂将心得一二就教于各位方家,倘能方圆其说,发宏旨万一之微,逮些须未尽之意,则不枉此千里探花,不虚坐数日春风了。
一、关于川剧的危机与发展危机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不仅止于戏曲,文学、严肃音乐、话剧、电影、电视等都不同程度地发出过警讯,在同一时间如此广泛的艺术门类面临同样的尴尬,这的确不是一日之寒的结果,当然也不可能冰消于十日之曝。
川剧前辈们对危机的提出,足见其直面现实的勇气,而他们又没有套用其他艺术门类的“低谷”概念,更见其智与科学。
事实上,经过若干代人的艰苦努力,川剧在某种程度上甚堪高峰来形容。
可以引证的诸如历年的汇演、调演中都有一大批新剧目的出现,并时有产生广泛影响的艺术上的成功范例,川剧理论的研究日益形成体系,饮誉海外的出访使川剧的影响空前扩大,戏曲各种形式的普及日渐深入,尤其以戏曲小品为主的戏曲式样深入人心……那么,这是否说明川剧已经繁荣了呢?恰好正是针对这些表面的成功,川剧界的前辈们看到了更为深刻的危机:作为具有悠久的传统积淀和拥有多种艺术门类优势的川剧并没有出现较多基于这种高起点的精品之作;新剧目的质量参差不齐;艺术革新更多地是处于一种即兴式、跳跃式、突发式状态,主观探索的成份多于顺理成章的自然生发;对川剧理论的研究偏于应用,而应用也更多地体现在二度创作之中,甚至是局部和细节性的;对于戏剧的主体大多仍是线性结构,戏剧矛盾多是人物的立场矛盾,在人物个性的开掘和主题的阐发上都较陈旧和单一,也即川剧乃至戏曲在美学贡献和思想贡献上已不再居于时代的前列与主导,其价值在横向比较中已日渐降低,随着其大众普遍娱乐功能的丧失,形式上的经典化又使她的审美价值日益提高,在这样的两难中川剧的确难以找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点,这正好成为精品意识与普及意识持论两端的依据;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是在西方戏剧经历了长期的摸索变革之后,以莱特为代表的戏剧家取法于东方创立了全新戏剧理论并产生广泛影响,且自身经历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发展与嬗变,与川剧的这种对话本身已含有寻根、应证、再认识的意义,川剧在形式上的陌生化较布氏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间离本身已成为一种审美对象而非楔入的工具,美学和思想上的强大背景与厚重积淀也绝没有让川剧停留在譬喻剧的层面,同时,当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日渐途穷并对东方古典哲学的整体观、内求法重新认识时,对一脉相传脱胎于传统操演的川剧的赞叹,可以说是在方法论上向东方思想自学地靠拢,某种意义上讲,洋人看川剧比我们自己深刻;川剧普及的范围和艺术层次明显有不足;戏曲小品的一时走红也难免不被文化消费的强大势力所牵引,在搬弄一些川剧程式插科打诨一番后完成一个价值观念中的流通货币的简单兑换,实际上戏剧愈来愈回到她的弄参军、优孟衣冠的原始状态——以一个幽默的外壳包裹一个讽喻的内核,音乐上伪民谣的泛滥,文学上以京油子为代表的噱语堆积,影视中的情境喜剧以及综艺节目中的主持人侃语失控和小品成灾,甚至国画也以夸张变形的极端陌生化为能事,一个时代的文化层面上喜剧因素的如此恶性膨胀,开怀之余让人的确不敢释怀。
川剧调研分析报告
川剧调研分析报告川剧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背景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自四川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川剧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川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川剧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本次调研。
我们在四川地区的几个川剧表演场所,以及相关的川剧学校和艺术团体发放了问卷,共收集到了200份有效问卷。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川剧的受众面缩小。
调查显示,川剧的受众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中年人群体,年轻人对川剧的兴趣较低。
这主要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变化和年轻人对新潮流的追求有关。
2.演员队伍老龄化严重。
调查发现,川剧演员的平均年龄偏大,年轻演员的数量较少。
这些老年演员在表演技巧和艺术才华上无疑是川剧的瑰宝,但他们的退休和离世将会对川剧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挑战。
3.传统剧目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现代观众对于传统剧目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加喜欢新颖、富有创意和时尚元素的剧目。
这提示我们,川剧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4.基础设施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川剧表演场所的设施和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音响设备陈旧、舞台狭小、座位不舒适等。
这限制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也影响了川剧的艺术表达力和影响力。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扩大川剧的受众面。
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合作,川剧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例如与流行音乐、摄影、电影等进行跨界合作,创造多元化的表演形式。
2.培养年轻演员。
需要加强对年轻演员的培养和引进,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和培训资源,以实现川剧的代际传承。
3.创新传统剧目。
在保持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鼓励创作新的剧目,融入现代元素和当代社会关注的话题,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4.改善场所设施。
社会实践川剧报告
一、前言川剧,作为我国四川省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为了深入了解川剧的魅力,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团队于2023年暑期开展了川剧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学习、观摩演出等形式,全面了解川剧的历史、艺术特点、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二、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我们团队首先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一家川剧剧院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参观剧院的内部设施、舞台布景以及道具制作等,我们对川剧的艺术氛围有了初步的了解。
2. 访谈学习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川剧,我们团队采访了多位川剧艺术家和传承人。
他们分享了川剧的历史、艺术特色、传承经验以及面临的困境。
通过访谈,我们认识到川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3. 观摩演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观摩了多场川剧演出。
从传统剧目到现代创新,从经典折子戏到大型剧目,我们感受到了川剧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实践成果1. 川剧的历史与发展川剧起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川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以及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
2. 川剧的艺术特点川剧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音乐优美:川剧音乐融合了四川地方音乐元素,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表演生动:川剧演员在表演中注重眼神、手势、身段等细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道具精美:川剧道具制作精良,色彩鲜艳,极具观赏价值。
(4)剧目丰富:川剧剧目众多,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内容丰富多彩。
3. 川剧的传承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川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仍面临一些挑战:(1)人才断层:川剧演员后继乏人,传承面临困境。
(2)观众流失: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川剧观众逐渐减少。
(3)资金不足:川剧剧院和传承人面临资金压力。
四、保护与传承建议1. 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川剧专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川剧演员和传承人。
川剧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四川川剧的海外推广一、四川川剧的海外推广现状二、四川川剧的海外接受三、四川川剧的推广秘诀一、四川川剧的海外推广现状1、川剧的基本概况川剧,又称川戏,中国西南地区戏曲曲艺之一,形成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间,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及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区。
川剧有着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灯调等五种声腔,为全国之冠,而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
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是变脸,为人们所熟知。
川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则是“戏曲之乡”。
2、川剧的海外推广历程1985年,四川省川剧院携传统大幕戏《白蛇传》和一批折子戏亮相西柏林“地平线”第三届国际艺术节并巡演欧洲。
这是1982年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口号后,川剧在世界舞台的首秀。
20多年后,由中国、法国、瑞士、卢森堡四国共同投资制作推出的神话川剧《镜花缘》,在欧洲17个城市巡演了64场后,作为“振兴川剧30周年”川剧调研的首场演出,完成了在国内的首秀。
1985年,应西柏林“地平线”第三届国际艺术节的邀请,四川省川剧院携《白蛇传》和《拦马》、《放裴》、《秋江》等折子戏登陆柏林。
《白蛇传》甫一亮相艺术节就大获好评,全场观众鼓掌欢呼20多次,谢幕历时10多分钟。
首战告捷的《白蛇传》随后又前往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进行交流演出,并掀起热潮。
此后,《白蛇传》两赴日本,巡演东欧七国,为省川剧院赢得“出国专业户”的名号。
而继《白蛇传》之后,川剧《芙蓉花仙》又创下连续4年成功出访日本的演出纪录并先后十多次赴日本演出目前,川剧的脚步已经遍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观众已达百多万人次,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最频繁的艺术形态之一。
3、川剧海外推广的转型和成功。
2007年4月30日至5月18日,四川省川剧院根据法国演出商提出的要求,选择《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而创作的一台“欧洲版”川剧剧目《火焰山》,在法国南锡市、巴尔勒得市、夏洛铭市、让罗特市,瑞士洛夏尔特市和卢森堡等欧洲三国六城商演14场,场场爆满,获得了欧洲观众的高度评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川剧演出情况汇报
川剧演出情况汇报
近期,我院川剧团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川剧演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艺术成果。
以下是我院川剧团演出情况的汇报:
首先,我院川剧团于5月15日在市文化中心举行了《牡丹亭》经典剧目的演出。
该剧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演员们用精湛的唱功和表演技巧将传统戏曲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其次,我院川剧团还在5月20日至25日在各区县进行了系列宣传演出活动。
通过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川剧艺术。
演出现场,观众们纷纷表示对川剧的独特魅力和精湛表演赞不绝口,演出效果非常显著。
此外,我院川剧团还积极参与了市文化节的演出活动。
在市文化节期间,我们举办了多场川剧专场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
演出中,演员们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高超的演唱水平,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川剧盛宴。
最后,我院川剧团还参与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区的戏曲团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团体的交流,我们不仅学习了其他地方的优秀戏曲艺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川剧的魅力,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总的来看,我院川剧团的演出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和好评。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川剧艺术水平,为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
著名的川剧曲目
著名的川剧曲目摘要:一、川剧简介1.川剧的起源2.川剧的发展历程3.川剧的特点二、著名的川剧曲目1.《红灯记》2.《茶花女》3.《霸王别姬》4.《变脸》三、川剧的艺术特点1.唱腔2.表演3.脸谱艺术四、川剧的现状与展望1.川剧的现状2.川剧的传承与保护3.川剧的发展展望正文:川剧,作为中国四大地方戏曲之一,源自四川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川戏曲,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川剧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四川当地民间艺术、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众多川剧中,有四部著名的曲目,《红灯记》、《茶花女》、《霸王别姬》和《变脸》。
《红灯记》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中国共产党员英勇斗争的故事。
这部戏以其激昂的旋律、鲜明的主题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川剧的经典之作。
《茶花女》改编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四川茶馆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展示了川剧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和融合。
《霸王别姬》以京剧传统剧目为蓝本,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这部作品展示了川剧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和创新。
《变脸》则是以四川地区传统的“变脸”技艺为题材,讲述了在一个小镇上,一位老艺人为了传承技艺,历经艰辛的故事。
川剧的艺术特点丰富多样,其中唱腔是川剧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川剧的唱腔独特,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表演方面,川剧的表演细腻传神,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脸谱艺术则是川剧的另一大特色,各种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川剧面临着观众群体减少、传承困难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川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川剧传承基地、举办川剧艺术节、开展川剧普及教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剧现状报告
“天下第一戏”川剧现状报告
川剧,曾独领风骚数百年,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
戏5种声腔,与“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一起,使它荣登“天下第一戏”的宝座。
但在抗
战的战火熄灭后,它却突然走向了没落与衰亡,艺人们甚
至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
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
它在唐代被称为“川戏”,当时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年间,川戏吸收融汇了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并加上了“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人们甚
至将其称之为“天下第一戏”。
不过,现在的川剧却面临着严重危机:不仅那些神秘
的技法面临失传,整个川剧行业也面临着人才断层、新剧
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甚至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有关学者说,川剧
其实只是中国地方戏曲消亡的缩影。
据调查,20世纪50年
代我国还存在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但到目前已经消亡
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甚
至没能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
川戏的辉煌历史从“蜀技冠天下”到“因戏亡国”
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
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
得的政治事件。
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
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便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
备通过此来为民疾呼。
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优人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公开演出。
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
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应了川戏重要的影响力。
历史还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大,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
在当时四川也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5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刘辟责买》、《麦秀两岐》、
《灌口神》等著名川剧曲目在此时开始流行全国……
到了五代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将川戏推向巅
峰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让后人啼笑皆非的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勗(xù)。
李存勗于公元923年统一北方,建立后唐政权,史称后唐庄宗。
他酷爱川戏,而且演技上佳,对川戏技艺有颇多改良,成为川戏的两位“祖师爷”之一——旧时川戏班一直有奉祀“祖师爷”的习惯,演员临上场前,都须朝挂在后台入场口的“祖师爷”画像顶礼膜拜,以祈成功。
而被膜拜的“祖师爷”有两位:一位画作白面黑三绺须穿龙袍;另一位画作白面无须穿龙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誉为“梨园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后者,则正是这位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李存勗的人生因戏曲而丰富多彩,但他的结局却是令人惋惜的。
当上皇帝没多久,李存勗就沉浸在了川戏等各种戏曲之中,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常常与戏子们一起粉墨登场。
也是由于这种关系,后唐戏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不仅可以随时出入宫廷,最后竟干预起了朝政,于是整个后唐成了戏子的舞台,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这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公元926年3月,后唐大将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勗率领一帮戏子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射中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
没有医学常识的李存勗在此时又喝下了一碗人奶——人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接触到奶浆,
更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死亡。
最后,李存勗一命呜呼,
只留下一段“因戏亡国”的悲剧故事流传世间……
成于满清,兴于民国,抗战之后,它却突然消亡……
川戏在清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它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如昆腔、弋阳腔、秦腔、
二黄腔等等),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5
种声腔的川剧。
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
最具地方特色,成为当时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这一时期的川剧,声望虽不及前朝,但也遍及整个四川,在云南、贵州、湖北也拥有大量观众。
常见于舞台的
剧目多达数百出,其中还包括了如“变脸”、“喷火”、“水袖”等众多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令观众感叹其妙,回味
无穷。
清朝覆灭后,川剧又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1912年,康子林、杨素兰、萧开臣、李甲生等当时中国最著名
的川剧艺人,联合8个戏班的100多位演员和琴师、鼓师,组建了四川第一个川剧艺人组织“三庆会”,这是当时四川艺术水平最高的川剧剧团。
在“戏圣”康子林与“泰斗”
贾培之的带领下,三庆会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不仅民间
的票友组织遍布全国,甚至还影响到了海外……
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经济、政治、文
化中心西迁入蜀,也让川剧进入了另一个繁荣期。
当时,
川剧艺术家们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演员与剧作家们将传统川剧进行修改,加入抗日救亡的气息,如周裕祥编演的《滕县殉国记》,张德成、李大中编演的《扬州恨》等,
久演不衰,大受欢迎,许多外地剧团也纷纷仿效。
但是,似乎也正是从这时候起,金钱、名望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让川剧艺人逐渐迷失了,许多川剧精髓也开始流失。
终于,当战乱平息,那些曾在舞台上风光绚丽的人们,突然消失在尘埃里,不见了踪影。
老一辈川剧人将川剧的堕落源头,归罪于40年代左右的川戏改良运动,近80高龄的川剧传承人夏庭光老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由于重庆已被确立为战时陪都,成都又是内地重要的核心城市,万商云集,外来的文化艺术非常多,这时的川剧人为了生计、“发达”,被迫改变内容、哗众取宠,吸引更多的观众,例如无台词、由演员自由发挥的“条纲戏”,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那些非川剧传统的东西进入了,川剧很多就变味了,忘了本,有的本子甚至被改得已经不是川剧了……”
川剧保卫战“川剧不可能灭亡,除非四川人死绝”
2006年,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被赫然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将消失。
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再次打响。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就开始喊出了振兴川剧
的口号。
当一样东西需要振兴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不景气了……尽管重庆市川剧院以《金子》等多个国家精品剧、
优秀保留剧目让业界惊羡,但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
作乏力、名角稀缺等“疑难杂症”。
前日举行的重庆两会上,两度“梅花奖”(中国戏曲成就最高奖项)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一度含泪感叹:“一肥
岂能遮百丑,川剧艰辛谁人知?”
在低收入造成川剧人才流失的同时,也让引进人才举
步维艰。
沈铁梅说,现在重庆川剧舞台急缺演员,“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无法凑齐,名角更是少之又少。
因为没有
年轻演员顶班,许多老演员无法退休,人才断层现状令人
堪忧。
面对自己四处碰壁求援,几乎“跑断腿”才修建起
来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她感叹道:“如果没有了演员,
修建这么漂亮的舞台又有什么用呢?”
不仅是重庆,目前国内的川剧都面临着这样的危机。
例如,在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四川省高县,当地的川剧团曾
是国家重点文化单位,团里的演员们30多年共演出了200
多个历史剧和80多个现代剧,备受观众喜爱欢迎。
而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只能住着简陋的房子,四处帮别人打
工“讨口”过日子,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
补起了铁锅……往日的风光与今天的没落形成了巨大反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田青说,对保护工作的淡漠和忽视,或者认识不足,扼杀了无数珍贵的、难以恢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似乎是人们脑海中的重要词汇,“变化”是最好的发展证明。
而这两者,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以地方戏曲为例。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共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
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
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
”
川剧,这一从历史中走来的优秀剧种,真的是一蹶不振,直至消失吗?来自川剧业界另一些声音,多少给了我们一些安慰——“川剧的复兴尽管艰难,但我还是有信心的。
”提到川剧的前景,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夏庭光老先生神情坚定,他还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起了重庆川剧院最近的作品:“我们正在筹备《李亚仙》、《杨闇公》等几
部新川剧,还有《灰阑记》,这部作品早在元杂剧中就有记
载的,后来被德国话剧大师贝尔托布莱希特改成了《高加索灰阑记》。
要说川剧灭亡,我不信,除非四川人死
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