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传导干扰特性分析和电源滤波器实验研究
关于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的分析

关于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的分析自动化设备以及继电保护装置是变电站正常运行的基础,然而,该类设备普遍对运行环境的稳定性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变电站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干扰,所以,如何做好上述设备的抗干扰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文章基于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干扰源类型,其次分析了干扰源传播方式及作用形式,最后讨论了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包括减小一次设备的接地电阻,串接电容,正确接地以及构建继电保护设备的等电位面等,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标签: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现阶段,我国变电站建设正朝着自动化方向不断发展,弱电设备大多应用了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二次设备也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以及微型化,使得该类设备对暂态骚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脆弱性以及敏感性。
在此背景下,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针对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进行相关分析。
1 干扰源类型常见的干扰源类型主要包括:(1)接地故障。
当变电站发生单相或者多相接地故障时,由此导致的故障电流会经由变压器的中性点进入,再经由大地以及架空地线等又最终回流到故障点。
较大的故障电流经由接地点传输到地网之后,使其不同节点存在一个较高的电势差,一般将之称作50Hz的工频干扰,会给高频保护带来较大的威胁。
(2)电感耦合。
隔离开关由于动作而导致的高频电流传输到高压母线时,一般使高压母线在四周形成一个较强的磁场。
其中部分磁通会对二次电缆施加一个包围作用,所以,在二次回路中往往会因此感应出对地的干扰电压,最终给继电保护装置等带来干扰。
(3)断路器导致的故障。
若直流控制回路中的电感线圈由于相关问题而断开,便会形成频谱相对较宽的干扰波,其频率最高甚至可达50MHz。
另外,附近有人使用手机或者对讲机时,也可能带来对高频电磁场的干扰。
(4)雷电干扰。
在雷击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雨季,由于变电站本身便属于一种强电环境,所以,其出现雷击事件的概率也相对较大,当户外构架或者线路遭受雷击时,会有一个特别大的电流施加给地网,当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在不同的接地点时,便会由于地网电阻的存在而导致屏蔽层生成一个瞬态电流,因此,有较大几率在二次电缆中生成一个干扰电压,该电压有可能通过测量设备传输给二次回路,施加干扰。
变电站的电磁干扰及对设备的影响

变电站电磁干扰源变电站电磁干扰主要分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主要来自高低压回路设备的操作、静电场、雷电浪涌、输电线路及电磁波辐射所引起的暂态过程等,而系统元件和相关结构等因素则容易引起内部干扰。
电磁干扰的形式电磁干扰信号按其形式,可分为共模和差模干扰。
共模干扰是由网络对地电位发生变化引起的,而差模干扰往往是以串联的形式出现在信号源回路中的。
变电站电磁干扰的传输根据传输方式可分为分为辐射(Radiated)干扰、传导(Conducted)干扰和电磁感应耦合干扰。
辐射干扰主要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传给另一个网络或电子设备。
传导干扰主要是指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导电介质或公共电源线相互干扰。
感应耦合干扰主要是为电磁干扰能量利用电磁波完成传播。
其中感应耦合干扰主要是由于内部或外部空间电磁场感应引起的一种现象,同时在周围导体内感应产生电压、电流。
变电站电磁干扰对设备造成的影响一次设备操作干扰一次设备在操作过程中伴随有宽频的干扰波,且操作过程容易引起大电流、控母电压波动等。
一些抗浪涌能力弱的电源设备,也容易引起其内部逻辑混乱甚至烧坏,最终造成保护的误动。
二次回路布线不合理如果强、弱电信号共用一根电缆,强电信号容易通过交变感应到弱电缆芯内部,从而使综合自动化自系统产生过高误码率。
如果布线不合理,分布电容不均匀,共模干扰信号容易进入弱电系统,即使是微弱的耦合信号干扰也可能导致系统出错。
除此之外线路(交流、直流)如果没有采取可靠的抗干扰措施,也会出现莫名奇妙的异常现象。
雷电过电压干扰变电站建筑物地面被雷电直击或者感应时,极强的电磁脉冲会因瞬间强大的电压而产生,且会通过一次设备、接地网等的二次回路串入信号回路和通讯回路,导致微机保护设备直接烧毁。
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及运用实践分析22

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及运用实践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力需求逐渐提升。
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重要节点,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传统的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无法适应日益复杂化的电力系统发展需要,抗干扰能力显示出不足。
为此,文章在阐述变电站继电保护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变电站继电保护干扰问题类型和形式,具体分析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的应用,旨在为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抗干扰技术;技术应用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超高电压、超高容量、超大系统的电网系统逐渐形成,这种电网系统的形成对电网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变电站作为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关乎电网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变电站的运作往往会带来比较强大的电力磁场,加上各种类型设备的应用,在一次强电装置的应用下会引发强电磁干扰,对变电站设备稳定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外,变电站系统中的外干扰、大气干扰等也会对变电站设备的稳定应用带来不利影响。
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分析和有效利用。
一、变电站继电保护概述继电保护是指在电力设备出现故障、危险、异常的时候,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有效排除各种故障的自动化措施。
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能够有效识别电力设备应用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对电力故障问题作出识别和预警,减少异常现象对系统二次设备的破坏。
二、变电站继电保护干扰类型和故障分析(一)电流故障变电站电流互感器在过度饱和情况下出现的电流故障会严重制约整个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的稳定运转,特别是在变电站电流互感器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励磁电流会快速增加,使其和原来电流互感器形成巨大差距,不利于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会引发电力系统故障。
(二)开关设备故障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中,开关的不恰当选择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变电站出口跳闸故障,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变电站继电保护电磁干扰问题分析

变电站继电保护电磁干扰问题分析在变电站的电力系统中,配置二次系统,既能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水平,还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能源。
但是二次系统会受到电磁的干扰,电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继电保护系统,降低电磁干扰对变电站的影响。
本文围绕变电站继电保护电磁干扰问题展开讨论,分析电磁干扰的扰乱原因,针对存在的原因实施抗干扰措施。
标签:变电站;继电保护;电磁干扰;引言:变电站二次系统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提高二次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可以稳定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二次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来源,主要分为内部干扰源和外部干扰源。
此外电磁干扰的耦合渠道,包括直接耦合、电耦合、磁耦合以及辐射耦合,不同的耦合渠道以及干扰源,需要电力企业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找到解决方法,即便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继电保护抗干扰能力。
1.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源1.1内部干扰源继电保护装置受到内部干扰后,会影响到继电装置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
由于电力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多种电气元件在运行中,会形成电磁干扰。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内部电磁干扰后,不仅影响到电感和电容匹配度,还会产生不同的信号,在不同信号感应作用下,电力系统长距离传输电力资源过程中,在不同的接地点产生电位差,电位差会不断发射出现的电磁波。
1.2外部干扰源外部干扰源主要来源雷击,或者开关操作等,电力系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电路中的直流电源会不断的中断、恢复,在上述状态下电力系统周围会产生磁场和电场,并且产生的信号作为电磁干扰到继电装置的正常运行。
2.电磁干扰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目前许多电力系统广泛应用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相比于传统的保护装置,微机型保护装置不仅安装简便,维护成本较低,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优势。
但是将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使用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然环境极易干扰到微机型保护装置,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到微机型保护装置正常的运行。
微机型保护装置运行过程中,会与电力系统构建成模拟电路,而在自然环境的干扰下,电路极易发生翻转情况,若发生误翻转情况,产生的电磁干扰会导致电路中的数据出现错误,或者将正确数据传输到错误的地址。
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干扰源类型分析与抗干扰技术

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干扰源类型分析与抗干扰技术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自动化系统及继电保护设备在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变电站有强度非常大的电力磁场,在此区域中不仅有大电流和高电压的一次设备外,而且还具有小电流和小电压等的二次较弱的设备。
导致一次强电装置引起的强电磁干扰对二次设备的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供电系统中的外干扰、大气干扰等等都有可能对二次弱电设备产生严重的影响。
目前,我国电网正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变电站自动化程度也随之飞跃,因此,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是当今大多数变电站对继电保护抗干扰的不断探索。
本文作者通过对目前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造成的干扰源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就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抗干扰的技术措施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措施1对变电站继电保护造成干扰的干扰源类型一般来讲,变电站的干扰源有:接地故障、电感耦合故障、断路器故障和雷电干扰4种类型如图1。
1.1接地故障类型当变电站内部产生多相(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时,就会引起部分故障电流流经变压器的中性点部位,至地网再经过架空地线(地面)回流至故障位置。
强大的故障电流通过接地点至地网,进而使得地网的很多点产生相对高的电势差距,通常称其是50Hz的工频干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高频的保护遭受干扰。
1.2电感耦合类型某些情况下,隔离开关由于动作产生雷电电流通过高压主线,在周围形成磁场。
而二次电缆会被某些磁通包围,进而在二次设备回路里形成对地的干扰电压,严重时,将传到其它二次设备端口上(例如:继电保护设备),因此导致变电站继电保护受到干扰。
1.3断路器引起故障在直流控制的回路中的电感线圈断开的情况下,产生较宽频谱的干扰电波的可能性很大。
而有人使用通信设备,例如,对讲机、移动电话等,一样会产生高频电磁场干扰。
1.4雷电干扰类型由于变电站本身拥有超强的电荷,在雷雨相对集中的夏季发生雷击事件在所难免。
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变得日益凸显。
然而,在电力系统中,电磁干扰问题却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难题。
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甚至人员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电力系统中,电磁干扰主要包括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两种形式。
辐射干扰是指电力线路上的电磁辐射,而传导干扰则是由电力线路上的电磁干扰传导到其他设备或系统中。
为了抑制电磁干扰,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从电源端入手,采取有效的滤波措施。
电源滤波器可以有效地过滤掉电力线路中的高频噪声信号,从而减少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传统的电源滤波器包括LC滤波器和Pi滤波器,它们通过选择适当的电感和电容参数,可以实现对干扰信号的衰减。
此外,为了提高滤波效果,还可以使用开关电源等新型滤波器。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屏蔽措施来减少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屏蔽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电磁屏蔽,另一种是物理屏蔽。
电磁屏蔽主要通过使用导电材料来吸收和屏蔽电磁波,如铝合金、铜板等。
物理屏蔽则是通过物理隔离来减少电磁干扰,如使用金属箱体将电子设备完全封闭起来。
选择合适的屏蔽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
此外,地线系统的合理设计也是抑制电磁干扰的重要手段。
地线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供电力系统的安全接地,还可以作为抑制电磁干扰的途径。
在地线系统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经验公式或者仿真软件进行计算和优化,以确保地线系统的导电性能和抑制电磁干扰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抑制电磁干扰。
例如,采用合理的布线方式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的发生。
另外,选择合适的电缆和接线材料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产生的可能性。
此外,定期对电力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电磁干扰问题,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电磁干扰抑制研究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系统中常见干扰及变电站抗干扰措施-电力论文-水利论文

电力系统中常见干扰及变电站抗干扰措施-电力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变电站内的各类干扰,由于其频率高、幅度大等特点极大地影响微机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因此有必要针对各类干扰提出保证电力继电保护装置正常工作的抗干扰措施,本文基于保证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安全可靠运行目的,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变电站抗干扰措施和继电保护抗干扰措施,可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电力系统中常见的几种干扰1.1高频干扰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包括断路器、隔离刀闸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高频干扰,从而对变电站二次回路带来影响。
在变电站内进行一些常规操作,如断路器合闸送电、带电操作隔离刀闸等,都会产生较大的高频干扰。
如图1所示为带电操作隔离刀闸向不带电的母线充电的情况。
如图1所示,电源侧电压为US,纯电容侧电压为UL,此时,可以将母线等效纯电容性负荷,在隔离开关逐渐合闸的过程中,触点间的电场强度会增大,并发生拉弧情况。
在实际的现场操作中,一般隔离刀闸闭合的速度较慢,所以,当电源侧的工频电压达到最大时,会出现第一次拉弧。
此后电路中的电流会经过接通的触点来对电容充电。
电容电压充满后充电回路自动断开,当系统充电到通过零电位时,US与UL之间电压逐渐变大,最后倒换极性并大于击穿电压,导致了开关的第二次击穿,并重复对电容的充电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在闪络和拉弧的过程中,会产生高频干扰,随着合闸的过程不断进行,高频干扰会逐渐降低。
带电操作隔离刀闸带来的高频干扰主要体现在拉弧的初始阶段,约为200~300次/s,这种拉弧将带来较陡的沿着母线传播的电流与电压波,最终通过母线上连接的电容设备进入地网,并通过行波的反射产生频率为50kHz~5MHz的高频振荡,并与二次回路发生耦合,形成强烈的电磁干扰。
1.2电磁干扰电磁干扰主要是由各类电力电子元件所产生的,如手机、移动电话等,通过电磁感应在设备周围形成高频信号,通过各种半导体回路成为一个信号源,再经过整流后,可能造成装置的逻辑处理回路出现问题,比如逻辑电位偏移、逻辑混乱等。
关于变电站干扰的形成和传播途径的分析

关于变电站干扰的形成和传播途径的分析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的不断普及,继电保护装置逐步实现微机化和集成化,对周围电磁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变电站内一次设备众多,高电压等级的一次设备在正常运行和故障时均会对变电站二次系统产生干扰。
本文结合以往研究资料首先对变电站内常见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归类。
然后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提出变电站二次系统等电位接地网敷设原则,从变电站二次系统、户外端子箱、室内保护屏柜、二次电缆及相关设备和交流二次回路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等电位接地网敷设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施工方法。
最后对某500kV变电站保护误动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本原则的有效性。
标签:变电站二次系统抗干扰接地随着现代电网朝着高电压、远距离输电和智能化目标发展,对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电力系统远距离输电的关键环节,变电站运行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为保证各电压等级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我们应用了大量的继电保护设备和测量设备,但随着电压等级的不断提升和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数据测量采集设备、通讯设备以及继电保护设备等弱电设备不断增加,变电站的电磁环境日趋复杂,一次系统正常工作或发生故障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二次系统产生电磁干扰,对二次系统正常工作带来诸多隐患,如继电保护设备发生误动或拒动甚至损坏保护装置、数据测量采集设备采集数据失真、监控通信系统发生死机等,对变电站二次系统各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影响,为了减少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干扰,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等二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对变电站干扰信号、干扰源和干扰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1变电站干扰信号的分类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干扰源、敏感设备、耦合途径。
变电站里不同种类的干扰对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干扰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影响,首先对变电站干扰信号进行分类。
按照干扰源所在地不同可以将干扰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