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读书报告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读书报告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
《Recent activity of Chihe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是姚大全、刘加灿于2004年发表于《地震学报》的文章。文章对郯庐地震带池河段进行了遥感影像判读,地震地质实地调查,钻孔探测资料分析,样品采集测试,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和微观构造解析,最终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池河段晚第四纪期间仍具有粘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
图1 郯庐断裂带位置图(图中黑粗线为郯庐断裂带)
一、郯庐断裂带形成背景及活动性演化
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位置见图1) 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强构造变形带,总长度达3500 k m 以上。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因而又称为一条内生金属成矿带。其主体位于山东境内,由4条断层所组成,即F1,昌邑-大店断层;F2,安邱-苔县断层;F3,沂水-汤头断层;F4,鄌郚-葛沟断层。向南分别归并为2条甚至仅剩1条断层。在辽宁以北地区可以分为3条分支断层带,即四平-德惠断层,伊通-依兰断层带,敦化
-密山断层带。在郯庐断裂带的主体部分,四条断层构成了两个地堑夹一个地垒的构造样式,断层带平直,断层为陡立、微向西倾的一比较典型的走滑断裂系。断层两盘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早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古生代沉积岩系,中生代沉积-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为晚第三纪-早更新世的,他们还可局部覆盖在西部两支断层上如图2,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必定晚于古生代,因为它切断了上古生界煤系,且煤层在靠近断层的地区还有增厚的趋势,没有任何沉积盆地边缘的特征;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只能早于侏罗纪,因为侏罗纪时该地区受到NWW 向的区域性挤压作用,断层面紧闭,活动性较小,褶皱轴线与断层线平行,不可能再形成大幅度的左行走滑。古地磁数据也表明侏罗纪以来断裂带两盘没有大幅度的走滑活动。在印支期中晚期,扬子地块与中朝地块间的南北向挤压与碰撞,引起了中朝地块东西两部分的不均匀缩短,遂造成走向N N E的郯庐断裂带及其大规模走向滑动。
余秋雨《第二十章 断裂》原文欣赏
余秋雨《第二十章断裂》原文欣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朱文 韩东断裂现象读后感
朱文韩东断裂现象读后感
在通常意义上,1985年左右兴起的先锋文学被看作是“纯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学“形式”的意义突然被呈现了出来,马原的元叙事小说,格非、余华的结构实验小说,等等,无不让人发现形式的奇妙和所蕴含的与内容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先锋文学也被看作是对当代文学的“形式革命”。但是,这只是先锋文学的表层存在,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从先锋文学开始,中国当代文学拥有了现代性思维,即对秩序的批判能力和解构能力,正是这种思维能力和向度导致了当代小说的根本变化。当意识形态的道德性和合法性开始遭到质疑――它曾经安排我们生活的秩序和价值取向,赋予每件事物明确的善与恶,是与非――历史、道德、制度突然呈现出可怕的面目,一切不再具有单一的“真理性”,而变得模棱两可,无法解释。这正是现代小说开始的新纪元。在这一背景下,余华、格非们的叙事才拥有逃逸和突现的可能性。可以说,朱文、韩东们正是在这种现代性思维氛围中写作思考,但实际上,他们走得更远。1998年,由朱文、韩东发起,向全国“6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发放一份名为“断裂”的问卷调查,其中的问题多指向已经形成权威的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机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极具倾向性和诱导性,这一事件可以看作是新的文学群体与已经完成的文学史(包括先锋文学)一次最为彻底的“断裂”。
这是1990年代的晚生代作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当年意气风发的实践家们也已呈现出“断裂”的态势,所谓“晚生代”作家或坚持,或转向或消失,但并非一切就没有存在过,如当年的“断裂”宣言一样,它昭示着对同一事物的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全面的否定和抛弃。李洱的《花腔》、东西的《后悔录》、韩东的《扎根》等等都显示了他们对历史、政治、道德与人的关系的纵
读书心得——试论《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人物形象的断裂
读书心得——试论《战争与和平》中娜塔
莎人物形象的断裂
在托翁笔下星辉熠耀的女性人物长廊中,《战争与和平》女主角娜塔莎不失为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她身上,有别于传统驯顺无生气贵族女性的鲜活生命力汩汩涌动:从孩提时代已显山露水的反叛意识、少女时代跳脱飞扬的歌舞意识、凌驾于客体意识之上的自恋意识……这些超越主流男权文化的女性生命意识构筑了娜塔莎的灵魂核心,营造出春日般灵动鲜嫩的更新与希望感,赋予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然而在人物进入婚姻家庭阶段后,形象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其凌驾于男权文化之上卓越的核心特质突兀消亡,急遽沦为全身心相夫教子的庸碌家庭妇女。落差强烈的阅读体验驱使笔者追寻这一转变的根源何在。前人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高度理想化的男权主义视角①,认为娜塔莎是完美女性的化身;一是纯粹批判的女性主义视角②,认为娜塔莎乃男权文化渐进阉割的产物。也有学者另辟蹊径,注意到了娜塔莎人物形象的转折,并试图从托翁接受老子虚无思想的角度阐释娜塔莎蜕变的原因③,但对接受时间的判断有误④,故该说无法成立。综上,娜塔莎人物形象研究有继续深入之必要。本文提出娜塔莎人物形象断裂说,并结合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时代背景、托尔斯泰保守的妇女观及矛盾重重的世界观推测断裂的深层原因。
一、作为娜塔莎“自为存在”的三重意识展现
根据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两种状态。人正因其自为的自我意识活动,拥有充分“谋划和选择的自由”,才从虚无状态转变为自为存在状态。婚前娜塔莎凌驾于男权主义与专制文化上的歌舞意识、反
叛意识、自恋意识,正是其源发生命意识的流露与“自为存在”的表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娜塔莎形象的核心。
弹塑性力学读书报告
弹塑性力学读书报告
绪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弹塑性力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而我来到北京工业大学也已经有三个月了。回顾过去,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但回想老师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虽然未曾与范老师见过面,但老师那雄性又带有喜感的声音让我倍感亲切,这也是我能够坚持听完网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弹塑性力学,虽说大学时学过弹性力学,但却学的很浅,而且早就忘了大部分的内容,所以在研一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恰到好处。感谢范老师的精彩授课,使得我对弹塑性力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当然我也知道,对于一个以后与力学打交道的人来说,我所学到的、掌握的弹塑性力学知识还完全不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仍需不断学习。而本篇弹塑性力学读书报告我主要从对弹塑性力学部分章节的学后感,对弹塑性教学的建议以及弹塑性力学与自己所从事研究结合的展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一、弹塑性力学部分章节读后感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从它最基本的定义入手,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可变性固体受到外荷载、温度变化及边界约束变动等作用时,弹塑性变形和应力状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结构、板壳结构以及杆件。弹塑性力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在受力物体内任取一点(单元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单元体的受力建立应力理论、分析单元体的变形建立变形几何理论、分析单元体受力与变形间的关系建立本构理论,即通过相应的分析建立起普遍适用的理论与解法。它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求解固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规律的基本方程和理论;(2)给出初等理论无法求解的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初等理论可靠性与精确度的度量;(3)确定和充分发挥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提高经济效益;(4)进一步研究工程结构物的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断裂、疲劳和流变等力学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当然,为了使弹塑性力学问题得以简化,我们一般做如下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项同性假设,力学模型简化假设以及小变形假设。
损伤力学读书报告
材料结构性能学读书报告
专业:材料工程专业
班级: SJ1162班
学号: 2
姓名:杨艳鸽
专题名称:《损伤力学》读书报告
损伤力学基本假定是损伤力学研究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不同的基本假定导致不同的损伤变量定义模式和不同的损伤本构关系。为得到与研究对象相应的损伤本构关系,必须对受损伤物体的特性进行合理假定。损伤理论中的基本假定主要有以下三种:应变等价假定、应力等价假定、弹性能等价假定.
应变等价假定认为,应力作用在受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与有效应力作用在无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等价。基于应变等价假定,受损结构的本构关系可通过无损时的形式描述,只需将其中名义应力换成有效应力即可.应力等价假定认为,损伤状态下真实应变对应的应力和与虚构无损状态下有效应变对应的应力等价。应变等价假定实际上包含了应力等价假定。弹性能等价假定认为,损伤状态下真实应变和应力对应的弹性余能和虚构无损伤状态下有效应变和有效应力对应的弹性余能等价。基于能量等价得到的损伤本构关系和损伤的定义与基于应变或应力等价得到的关系式有所不同.
此外,还有载荷等效性假设,即拉伸会引起试棒横向收缩,即从额定面积S.变到真实面积S;考虑材料损伤后又从真实面积S压改到有效承载面积~S。因此,可以定义三种拉伸应力,即
设真实承载的拉伸棒等效于一虚拟拉伸棒,可以导出有效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的关系:
2.1.5损伤本构热力学
损伤是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组织的改变相关联的,是物质内部结构的不可逆变化过程。损伤演变与塑性变形一样都会造成材料的不可逆能量耗散,故损伤变量是一种内变量。材料的损伤本构方程可采用带内变量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定律来研究,即让损伤变量以内变量的形式出现在热力学方程中。
《断舍离》读书心得15篇
《断舍离》读书心得15篇
《断舍离》读书心得1
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而且曾经我对这一特点非常自豪。我有一个抱了十几年的布娃娃,有小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的书,有三年级时收到的贺卡,有中学阶段所有的教材、辅导书、作业本……我不允许任何人翻动我的东西,更别说扔了,我觉得那是我生活过的痕迹,是我成长的全部证明,没有了这些东西,我的那些年就都没有了,等我老了我会每天翻看回忆。然后,我经历了一些想要忘却的事情,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扔掉了有关的所有东西,可是我依然忘不掉。面对家里满箱满柜的东西,我开始怀疑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可我还是舍不得扔掉。再后来,我有了孩子,小家伙天生来具有搅乱世界的本领。我混乱和整理的无限循环,终于开始意识到,家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是没有用的太多了。是的,我有这些东西,可是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我连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别说是满怀深情的翻阅、回忆了。生活是一路飞奔向前的,我连眼下的生活都应接不暇,哪有时间整天活在过去呢。对我而言,再多的整理收纳都不如一个动作,就是扔。
《断舍离》就是一本讲扔东西的书,为什么扔,如何扔,扔的思考过程,扔的具体行动步骤。刚看到书名觉得好高大上啊,不明觉厉呀,看完整本之后突然意识到它只是在说扔东西。一边看就会有抑制不住的想要扔东西的冲动,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三次抑制不住,放下书,开始扔东西,扔完之后心情特别舒畅,拿起书继续看。我现在已经开始大清整行动了,这真是本神奇的书,立刻就可以看到效果。(Ps: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只是扔东西这么个小事,居然写出将近两百页的一本书,丰富的联想、说服的能力真的让人叹服)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
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断裂读书笔记
《断裂》读书笔记
——公司的社会责任
作者张森 09思政6班 2009644611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 524048)
在这本书的访谈录最后的一部分,作者孙立平谈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消除企业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我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并谈谈如何形成制约企业社会责任承诺的外部因素。
一、内容概括
(1)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的看法。
针对有些人的观点:一是企业自觉;二是企业的新的公关策略.作者认为不能否认企业在强调社会责任,同时也会考虑改善公司形象进而提高自己的业务,但不能过于简单地看做是一种策略。作者分析如下:
1、市场可能造成企业和社会关系紧张,并举例子说明企业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是存在的。
2、企业的社会声誉已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企业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的“美誉度",这是有道理的.
3、企业界通过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来化解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4、人们开始探讨一种途径,即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间的合作,来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问题。
(2)企业和社会的紧张关系的问题引起人们重视的原因.
作者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运动的压力。事实证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就是与消费者运动分不开的。
作者举例进行了说明:①帕尔毒气泄露事件,埃克森石油公司巴尔德斯号油轮,②运动鞋厂商耐克和锐步.
(3)公司本身如何形成重视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换言之,如何使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真正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作者认为,推动公司社会责任运动,主要有两股力量:一是来自企业或商界的外部。另一股重要力量是公司本身。
桥梁读书报告
桥梁读书报告
在这学期的桥梁课程上,老师建议我们去读一些与桥梁有关的书籍,报刊。
《漫话桥梁》是我找到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站在历史与人文的视角,介绍了桥梁的起源与发展,丰富多恣的基本形式,描述了桥梁的重大创新过程和典型桥梁实例,也讲解了许多和桥梁有关的趣闻与小故事,透过一串串桥梁跨越的年代和跨度纪录,展现了桥梁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建桥人的艰辛和奋斗,过去的辉煌和失落,当今的努力和进取。这本书算得上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书,书中穿插了许多相关的图片,内容很丰富,浅显易懂。
除此之外,还阅读了《钢结构设计原理》,另外还经常在网上看一些与桥梁有关的报刊,论文。
钢桥指一座桥梁上部结构的主要承重部分用钢材制成。钢桥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实现工业化制造和拼装;上、下部结构可以同时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钢材匀质、构件轻型,利于悬臂施工;高强度利于跨越很大跨度,节省下部结构的施工时间与费用。钢桥的主要缺点是:在大气作用下受侵蚀,易生锈,要经常除锈和油漆,养护费用较混凝土桥大;建桥一次性投资成本高。常见的钢桥结构型式有:梁桥(I型板梁、桁梁、箱梁),拱桥(系杆拱,箱形拱、桁架拱),索桥(悬索桥和斜拉桥)大跨径公路钢桥主要是悬索桥和斜拉桥;铁路钢桥多为桁梁桥和桁架拱桥。一般钢材的防锈蚀,需要经常除锈、油漆,费钱费时。而不需要油漆的耐候钢的表面会形成氧化铁薄膜以抗锈蚀,例如美国的A588号钢和日本
的JISG3114等等。
用钢材制造钢桥,要经过许多机械加工工艺和焊接工艺。制成的钢桥要承受很大的静、动力荷载与冲击荷载。因此被选作造桥的钢材,既要能适应制造工艺要求,又要满足使用要求。钢桥所用钢的种类有碳素钢、低合金高强度钢和低合金超高强度钢。根据钢材的形状分工字钢、角钢、槽钢、钢板和高强度钢索。现代钢桥用材最多的是钢板。以往钢板和型钢多数采用低合金钢16Mn或16Mnq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
近日拜读李剑鸣先生《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其书颇为精妙,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一方面是见解独到、深邃,一方面是文风简约、流畅。且于初入史学之我,无异于当头棒喝之效,回顾过去,再对应本书,颇有自醒之效。因此,笔者将在此谈谈关于本书的一些小得。
《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是李剑鸣先生于2007年出版的著作,作者说自己的写作原因是:研究生入学以后,指导教师通常要向他们交代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注意事项”。出于这种考虑,多年来我和同
事们一起开设了一门类似“史学方法”的课程。后来,我想单独为博士研究生讲这门课,不料患上了严重的咽炎,迁期不愈,一时无法正常讲课,只得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原来粗略的讲义整理成文,供同学们阅读和讨论。不料竟成了一本书的规模。
所以就这本书来说,其行文简练。干脆,阅读起来给人以一种轻松之感,同时,本书之最初立意即为博士研究生开设课程之讲义,故其内容充实,全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使人叹服。同时,作为一本可以称得上是史学方法论的书籍,其中包含了很多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的内容,使得本书在理论层次颇为高明。另外,作者作为一位专攻美国史的学者,提供了许多关于治外国史的宝贵经验与其独到之见解,这是十分宝贵与重要的。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史学入门书籍。且就其思想之深邃、内容之充实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将此书翻阅,我相信都是能有所得的。
全书分为十二章,分别是“历史学的特征”、“历史知识的性质”、
“研究中的立场”、“研究者的学养”、“治学的途径”、“继承与创新”、“史料与史学”、“解释的建构”、“叙事与分析”、“选题与研究”、“体例与规范”、“写作与表述”。其中第一、二章,主要阐释了,历史是什么与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的特征、问题、发展。从而厘清关于史学本身的认识。三至十二章则主要是讨论史家的“修养”与“技艺”,对史学工作者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与期许。所以,本书之核心,乃是围绕“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为学者自身对历史与历史学的认识提出了见解与期许,但是本书之十二章,其联系不大,乃以一章为一专题进行阐述。但有的思想,则贯穿于几章之中,因此,虽然其内容分散,但是,仍然可以总结出几条线索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此列举之处,是对现阶段的笔者感触颇深、能有所悟的内容,本书之内容涵盖之广,就本文之篇幅与内容来说,不能言其十之一二。
精选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及感悟2500字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及感悟2500字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及感悟2500字:
文:徐珊;在文学世界和艺术世界里,女人变成男人、人变成甲虫、人变成狼人、人成为僵尸……诸如此类,种种变形,大都是理念先行,然后借助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其象征意义显现。
物种之间的变形,其初衷大抵都是为了批判现代文明,到最后难免会陷于形与形之间的牵扯,纠缠下去,迟早都会穷尽其形。除了这些跨界的变形,还有一种变形,向内求变,意义繁复,可以无边衍生,这就是自我的变形。
蛮多年前,看过杜琪峰导演的电影?神探?。刘青云饰演的警探精神分裂,却因此有了特异能力,能看见别人的分裂的自我,也就是别人的“鬼〞。电影里的凶手有“七只鬼〞,杜琪峰让七个人来扮演这七只鬼,形象演绎出内心世界里懦弱与果敢、温良与残暴以及善与恶的争执和对决。整个找鬼的过程看得惊心动魄,十分刺激。而且,颇有意思的是,七只鬼里面,只有一位是女性,演的居然是最冷静和最精明的那个自我。电影最后,一直是正面的何家安的内心女鬼也站了出来,果断、冷酷,是一枚绝对理性的妖艳杀手。也就是说,电影里,女性在所有分裂的自我人格里承当了最智慧最功利也是最残酷的那个自我,有点印证了“最毒不过妇人心〞这句老话。这要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去解读的话,怕是可以引起无限联想,也会引起各方争议。
当时看完这个电影,觉得相当惊艳,不过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这
部电影有可能模仿?致命ID?。这部电影到现在也没看,但不阻碍我确认一个看法:自我都是分裂的,分裂的自我那么是可以变形的,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虽然,所有的分裂的变形的自我都是亲生的,但自我与自我之间并不太平,轻那么追与躲,重那么杀与逃。可以说,站在自我分裂的角度,人生其实很漫长也很戏剧化。人,因为不同的境遇和命运,善的元细胞和恶的元细胞一直在战斗,此消彼长,绵绵无期。
牵动我心灵的声音作文15篇
牵动我心灵的声音作文15篇
牵动我心灵的声音作文1
"滴滴……滴滴……"这是小雨落地的声音,初来人间,她还是十分羞涩,起初只是
细细一点,未敢露出真面容,仍借着巨大的天幕遮住自身那淡雅的脸庞……越是这种时刻,越会令我开心,任它流入发间,湿润衣物……偏爱听雨落的声音,一年四季,它带给人的是不同的感受,却一样牵动我的心灵!
初春的雨总是充满生机的,让人的心中满怀愉悦,她悄悄浸入土壤,令贫瘠的土地富沃起来,赋予花草以新的生命,让万物以新的姿态重现世间,这不正是“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吗?于是,点点生机划过枝头,笑醉了明艳的桃花,风飘摇,
雨落尽,花儿夹着雨水一齐落下枝头,我撑着伞,立在枝旁,将手伸出,春雨杏花自纳入心中,最是清新!
仲夏之雨,着实令人难以捉摸,时而是蜻蜓点水般的干脆轻盈,转瞬即逝,马上又如失落心情般的沉重,但她如火般的强烈情感却依旧无法遮盖,一时间,风云变幻,让人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成群的乌云聚在一起,一起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你席卷而来,伴着狂风呼啸的是雨清脆诱人的声音也逐渐沉闷了起来,刹那间,我的心扉好象也被什么蒙住了一般的喘息不得,倾刻之间,水流如注,一道道闪电,刺破苍穹,天空骤明骤暗,不知是惊扰了多少人的绝妙之梦,晴后,方觉世间千尘得尽,由里而外的……净,……最是扣人心弦!
深秋雨落,不知沾染了多少人的离愁别绪,似有道不尽的哀愁,天空也落下哀伤的眼泪,树间黄叶飘落,他们与悲凉的秋雨共舞,而那哗哗而落之声便成了绝美的伴奏,直击你我心弦,正应了一场秋雨一场凉……远远观望,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渐渐让视线模糊看不清楚,但,透彻无比的寒意,却真真的,点点洒入我心,渐入我思,忆万古情长,令人,最是心凉……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书日记10篇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书日记10篇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篇1
最近看了一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那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笔下的《看看我们的地球》。
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为什么会发热?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很多的工作,和实验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对其他天体的探索有关利用地球内部热量的研究。
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1摄氏度,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是靠太阳送来的热。
还有地球的起源问题,书中的科学家们也都做了各种不同的猜测和说法,争论两种:一种说,地球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原先它是一团灼热的熔体,后来经过长期的冷缩,固结成了现今具有坚硬外壳的地球。直到现在,它里边还保存着原有的大量热量。这种热量也还在继续不断地慢慢变冷。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感到了地球奥秘震撼我心,我们的一切都是地球赋予我们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爱护它,不要肆意向它索取。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篇2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看看我们的地球》。这本书有三大章,分别是看看我们的地球、地壳、地热。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地热这一章,这一个章节主要讲到地热与燃料的问题,然而我更喜欢地热。地热讲的是我们地球母亲自身也有热量。可能你也会说:“怎么可能,如果地球也有热量的话,那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而且地球自身会放热的话,那地球不就变成另一个太阳了嘛……”你先安静一下,我来解释给你听吧!是这样的,因为地球发出的热量不是很强烈,但也足以让离地心比较近的石头变成岩浆了,但这热量也会继续向上扩散,只不过还不能把石头融化罢了。可是不能把石头化为岩浆不表示热量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离地心越近温度也就越高,而且每一个地方提升的温度也不同,就比如我国大庆没深入20米就会增加1摄氏度,我国的房山是每深入50米增加1摄氏度。怎么样这本书是不是很神奇,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呢!
断裂三部曲读书报告
社会断裂三部曲读书报告
孙立平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与《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这三部著作,被称为“社会断裂三部曲”。
一、社会断裂的含义及其表现
20世纪90年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图海纳指出法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由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变成一场马拉松比赛。在金字塔的结构中,人们的结构是高低不同的,但是至少还都存在于一个结构之中,结构整体是稳定的。而他认为当时的法国社会,这样的结构正在消失,社会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被摔在结构之外。
与此同时,孙立平用“断裂”一词来形容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断裂”的意思就是社会结构出现了断层,有的社会群体处在了断层的边缘,他们被狠狠地摔在了社会断裂带的深渊。在《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一书中,孙立平进一步强调了断裂的含义,第一,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是指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在现实意义上,这当然首先是指明显的两极分化。这里断裂的含义是由于严重的两极分化,人们几乎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之中,而且这两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封闭的。比如,穷人和富人的贫富差距,看似同在一个社会,但是他们的衣食住行,完全不是同一个世界。按照布迪厄的社
会实践理论理解,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场域,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惯习。而且,他们之间互相几乎没有沟通的渠道和交流的机会。就像现在富人们出入的各种高级会所,那是普通人难以想象更是难以进入的场域,至于他们在其中做的事情,就更是只有这一场域的人所知晓的了。第二,在地区之间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城市居民阶层和农村居民阶层的断裂,不管是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正在不断被城市文化所融入和侵蚀,农村人逐渐追求并且一部分人已经在很大程度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居民总人口数已经超过了农村居民。但是作者描述的20世纪90年代,城乡之间的互动还不是如此的频繁的时候,的确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有一种很大的区隔。第三,社会的断裂还会表现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按照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传统,可以按照财富、权利、声望这三个基本的维度去分层,这样就可以有更加多元的分层标准,比如一个有声望的人不一定是很有富有的人,但是在当代的社会这种的分层的标准越来越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人同时拥有和同时不拥有这三种标准的几率会越来越大,他可能同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于一身,也可能同时一无所有。那么分层的标准表现出来的刚性特征就很明显,所有的标准都是一刀切,即使采取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得到的结果是也一样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非常少的,从社会结构上来看是就容易发生断裂带。因为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太少,形成真空,那么就会出现断裂带。断裂社会的实质,是几个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断裂》看当今社会
摘要:介绍了《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作者的学术情况及书的基本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挑战》和《资源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两个章节。并从《断裂》中所分析的90年代到2000年以来的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如攒钱买房现象、市场疲软等现象。
事实证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措施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变迁、断裂
一、关于作者
1、学术生平
孙立平一直在倡导实践的社会学。强调要面对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要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如同在印象派画家的眼中,空气和阳光是流动的一样。
他提倡“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目的是为了接近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找到一种接近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途径。
孙立平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做社会学研究要“要命而有趣”。“要研究中国社会学的真问题,你不能把重要的看成不重要。同时,研究中国的问题要能够和国际学术界讨论、对话。”这是孙立平的治学之道。
2、学术分期
孙立平在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
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二、关于本书
1、写书背景
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许多的讨论。
2、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作者在本书中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断裂”的概念,旨在分析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将“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具体的比较。
3、章节介绍
1、断裂的社会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当时社会分裂成的几个阶层。
2、增长与发展的新逻辑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新问题。
3、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挑战
本章节指出在90年代我们已经从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时代开始向耐用消费品的时代迈进。并具体分析了为何在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提高,即人民有了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时,仍然出现市场疲软、内需不足的问题。作者首先详细分析了耐用消费品时代与生活必须品时代的不同,从而指出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是由一系列制度结构因素支撑的。接下来作者继续分析了如何建立起与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城市化过程的大体完成,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同时,在本章节的第五个部分作者又分析了常规性收入与非常规性收入对我国成功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影响。
4、资源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90年代与80年代的资源扩散截然相反的资源聚集过程及其形成的原因,而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格局使我国社会形成了一群新的弱势群体: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在第三部分本节分析了这群弱势群体的结构性特征: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甚至无法找到基本稳定的工作机会。作者指出,承认这一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要做出某些制度性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需求,与之前简单地认为他们是由于某些暂时的原因而失去工作的解决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5、快速城市化的前夜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当时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6、“城乡二无结构”与劳动力流动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城乡二无结构的涵义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7、从单位制到社区制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区别及当时社区制所存在的问题。8、信任危机与社会秩序、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秩序
这两章节具体分析了信任缺失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社会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
9、其它
三、个人感想
1、从《断裂》看中国人攒钱买房现象
很长一段时间,当今社会上一直都有着关于中国人攒一辈子钱买房的争论,典型的调侃就是中国老太与美国老太的故事。此前,我一直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只是家庭伦理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甚至就是传统的老派思想与新新思想的碰撞,看过《断裂》,才明白这一现象更有深层的社会学原因。首先,既然要攒钱买房,这个主体的基本情况一定是买房的成本只靠当时的成本是不够的,需要动用到很多年的积蓄。本书分析的是90年代的社会现实,那一代的年轻人刚好就是我们这一代攒钱买房群众的主体,那一代人经历了从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过渡,这一转型在当时是不成功的,当时的那一代人没有
享受到确保人们长远预期和消费信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长期行为——储蓄。而攒钱买房则是这种极端长期行为的衍生物。人们在没有明确的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对今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的预期,没有安全感,首先是本身不敢将现在的钱花掉,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房价上涨。人们经常问自己,现在存的钱够买一套房吗?大概不够。房价还会上涨吗?不知道。还要存多久的钱才能够买一套房?不知道。这种种的不确定性让那些一直攒着钱的人就更不敢将手中的钱花掉了,而是只能一直不断地攒钱希望有一天能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
而至于为什么不愿意像美国老太那样一辈子租房,则要牵扯到城乡断裂的基本事实。想要攒钱买房的人中有大部分是城市中的农民工,或是还是农村的农民,“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却因为人为的“逆城市化”①而无法获得城市户口,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无法享受城市人的各项福利政策,甚至一直被歧视,虽然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但是始终无法融入他们所在的城市。这些人应该内心极度渴望被城市接受,成为一个“城里人”,而一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是支持房产落户政策的,这就更加刺激了这些人想要买房的心理。
而另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是基于同样的想要成为“城里人”的心理,极度渴望通过房产落户政策进入城市,只是原因不同。除了更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更为多彩的生活,城市还有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农村人进入城市。2、积极发展中产阶级
目前我国市场的中坚力量还是高产阶级,而少数富人的消费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已经不可能有与他们的收入和财富相称的需求。而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市场疲软、内需不足,只有当大部分居民的能够支撑并且愿意消费的时候,市场才能真正的繁荣。
同时,也正是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局部利益对权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开始占据重要比重,为自身利益不断影响权力的方向,使得原本应该照顾整全和长远的权力逐渐被少数、局部所左右,最终造成平衡的难以达成,也最终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美好。令人不满地是官方在经济大跃进中不断对高端经济的支持,使得他们逐渐只变成所谓先进者的代表,而其实从长尾理论②的角度来看,发展中产阶级所获得的利益并不会低于高产阶级所支撑的市场。而要想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形成的一个相应的阶层结构性条件,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
而想要实现中产阶级的壮大,我认为首先应该要实现的就是相当高的城市化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农村人口是50.32%。我国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到2014年末,中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3.7亿左右,理应是消费主力的7亿农民却消费需求不足,人数上的优势从来没有使他们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主导者”。这样看业,要想真正达到市场繁荣,就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