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生理基础(第十章)应荣华

合集下载

心理学课件-情绪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课件-情绪的生理基础
每天写下几个值得感激的事 情,增强积极情绪。
2 培养乐观
积极思考并寻找事务的积极 面。
3 追求意义
发展个人价值观和追求有意义的事物。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总结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管理情绪的积极影响。
生活满意度
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改善生 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人际关系
有效处理情绪有助于建立积 极的人际关系。
情绪对认知和决策的影响
分析情绪对我们的思维过程和决策的影响,了解情绪如何塑造我们的视角。
1
注意力偏向
情绪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注意偏好。
2
判断失误
情绪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和不理性的行为。
3
创造性思维
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
正面情绪的培养
探索培养正面情绪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积极和有意义。
1 感激之心
情绪和心血管健康
负面情绪可能增加心血管疾 病的风险。
积极情绪巧
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来帮助管理和调节情绪,以提高生活质量。
冥想
通过冥想练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 管理情绪。
社交支持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以获得情 感支持和情绪缓解。
体能活动
参与体育锻炼可以释放压力和情 绪。
心理学课件-情绪的生理 基础
了解情绪是人类体验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索情绪的生理基础和其 对我们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触发情绪的神经途径
通过了解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途径,我们可以了解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并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1
扣动扳机
外部刺激通过大脑的感觉通路引发情绪
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
2
反应。
这个途径通过激活激素系统调节我们的
情绪状态。

普通心理学 第10章 情绪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 第10章 情绪ppt课件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五)大脑皮层的一侧化与情绪 大脑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存在一定差异。 戴维森(1991)的实验:让被试看不同影片,发
现愉快的影片使被试左半球脑电活动增强,厌恶 的影片使被试右半球脑电活动增强。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一)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活动总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2013年7月17日,遵义市仁江村,村民刘安平用 一把20厘米长的尖刀,杀死了同村正在午睡的卢 永金和卢大光,同十年前如出一辙。2003年,村 医余家林也是在午睡中被刘安平连捅七八刀身亡。 不过刘凭着一纸精神病鉴定,在被捕27天后获释。 在这十年间,刘安平像正常人一样炒股、做生意、 开车搞运输,直到他再次犯下血案。
同时,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 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 巨大动力。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 们产生的恐慌感和急迫感会放大和 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 动力。
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 程的影响: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 瓦解作用。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愉快 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四个版本的新“狂人日记”
四川师大20岁男生被室友杀害 2016年3月27日深夜,四川师范大学大一男生芦
某在宿舍楼学习室内被其室友滕某杀害。滕某用 菜刀将芦某杀害后并未离开,而是告诉其他室友 自己杀人了,让室友报警,自己则继续呆在犯罪 现场,当晚被警方控制。 四川师大杀人案嫌犯母亲:儿子有精神疾病
国外的一些案例
2012年7月20日,一个名叫霍尔姆斯的年轻人人走 进科罗拉多州奥罗拉世纪电影院,开枪打死了12名 正在观看电影的观众,另外导致70人受伤,成为美 国历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枪击案之一。最终凶手被 确定患有精神疾病而被判终身监禁。

生理心理学课件 第10情绪

生理心理学课件 第10情绪
压后皮层
26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2005
13
(cont'd)
27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2005
中脑
28
Copyright © Allyn &aotonin and Aggression
5-HT似乎抑制攻击
接收到带有情绪成分的讯号时杏仁核的活性上升 让受试者看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 之后要求受试者回忆电影情节,同时用 PET 扫描 脑部活动 杏仁核活性在描述带有强烈情绪成分电影时显著上升
13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2005
看带有威胁性的文字
Amygdala
14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2005
20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2005
10
21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2005
Emotions as Response Patterns Anger and aggression愤怒和攻击行为 Threat behavior威胁行为 • 一种刻板行为,警告其他动物如果它不逃跑或表 示顺从行为将可能受到攻击。 Defensive behavior防御行为 • 一种动物保护自己不受其他动物威胁的一种行为。 Submissive behavior顺从行为 • 一种刻板行为,一种动物应对威胁表现出的行为。 Predation捕食 • 一种动物针对另一种动物个体的袭击,攻击的动 物通常是捕食(prey)。
4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2005

心理生物学基础第十章 情绪的生理基础

心理生物学基础第十章 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个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复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第一节情绪概述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反应由自主神经,行为,激素三个不同的层面的部分组成情感是与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反应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只有那些与我们的需要有关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区别1>情绪与机体是那个李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是比较低级的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是比较高级的主观体验,同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情感是人对物,人对人,人对社会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反应3>表现形式上来看,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外显行为方面也远比请安要表现得强烈,情感则更多得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内隐而不露,很少具有冲动型第二节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与骨骼肌的活动及自主神经的反应是密不可分的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特定知觉是在情绪或带情绪的观念产生之前,由于直接的物质作用而发生的身体变化,加入没有身体的属性,情感就不存在了片面的地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作用,没有看到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神经的调节作用2,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变化的表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能变化,内脏活动变化1>,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2>,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心跳速度和强度的改变,外周血管的舒张与收缩的变化3>,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4>,皮肤点反应5>,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3,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中,糖皮质激素能增强集体对多种有害几次的抵抗能力盐皮质激素调节体内钠,钾代谢,加强了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还分泌少量的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性党羽全身交感神经兴奋当情绪改变较大时,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地址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首先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只有当情绪改变大的时候,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才会显著升高激素的提高并不能反应情绪的性质,只能反映情绪的强弱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特殊情绪体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1,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集体的生理变化坎农的丘脑理论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接触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却忽略了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2,下丘脑1>下丘脑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下丘脑背部是产生怒的整合模式的关键部位大脑皮层,杏仁核和部分网状结构等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自这些脑区的信息在下丘脑进行整合形成适宜的反应正常生理条件下,下丘脑的上述活动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切除大脑皮层之后,这种抑制解除了,下丘脑的防御反应功能被释放出来,动物的敏感性提高,愤怒反应的阈限降低,以至于在微弱的刺激下就能激发强烈的假怒反应2>下丘脑的”快乐中枢”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3>下丘脑的生理调节任何情绪异常中,下丘脑起关键性作用心境是从下丘脑到大脑皮层的各种状态的反映下丘脑存在着自动调节的两种趋势,称为工作向性系统和营养向性系统的活动工作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活动,营养向性系统使集体和神经系统指向休息下丘脑中部,后部调节交感神经活动,下丘脑咀侧部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交感系,工作向性系统活动占优势3,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网状激活系统,该系统保持集体的唤醒并组织机体的反应边缘系统,它能控制某些与诱因有观点呃刺激引起的反应1>网状结构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周系统两方面的冲动,向下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送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被主观体验到正常的网状激活系统就像是”火警的警报响了要人们有所行动,但不会告知火警发生在何处”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来的感觉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旁支进入网状结构,在下丘脑被整合与活三,激活觉醒中枢和大脑皮层2>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位于前脑底部,环绕脑干形成一个边界,围绕着,并延伸到大脑的全部区域影响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结构,即帕帕兹环路,起源于新皮层的神经活动传入海马,经穹窿传到乳头体,通过乳头丘脑传到丘脑前核,再通过丘脑投射到扣带回,再到海马而完成了这一环路大脑皮层在情绪情感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外部刺激要经过个体的评估才引起相关的情绪3>杏仁核与恐惧杏仁核位于颞叶内侧,由基底外侧核,皮层内侧核,中央杏仁核组成,中央杏仁核与恐惧反应有关四,大脑皮层1>大脑半球的情绪功能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右半球为负性情绪优势额叶同边缘系统有广泛的结构联系,人类的情绪是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协调的结果2>情绪的评定-兴趣学说阿诺德,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要经过个人的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而评估发生在大脑皮层上,情绪是由这些评估引起的情绪反应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自主活动,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共同调节情绪活动认为对外周神经系统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这个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估---情绪”阿诺德,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条件第四节应激与心身疾病一,应激反应的生理基础1,什么是应激应激是指集体收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所谓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是指各种不同的因素都可以引起这种反应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特定症状群是指应急症状群具有特定的过程和表现应急的主要意义是抗损伤2,应急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以春提-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为主的全身性适应反应,被称作为全身性适应综合征第一阶段,警觉期,集体的防御能力被唤醒第二阶段,抵抗期,集体以对应急源的适应为特征,对应应激源的抵抗程度增强第三阶段,衰竭期,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下,或者有害刺激很强,集体可能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集体对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刺激会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局限性适应综合征同样的刺激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作用可能不同3,应激的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心脏,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下丘脑也分泌神经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使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当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时,主要出现应急的短期变化,当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时,主要出现应急的长期变化对应激源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和纤维发挥作用的二,应急与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是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中介的特定疾病是由应激源和生理特质共同作用产生的,体质最弱,最容易受损的部位最容易生病另有些理论家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会产生疾病的部位往往是对压力有最大反应的部位,也是过度活动的部位。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与文化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与文化

当将各种类型的情绪模式视作人类经验进
化的结果时,也不要忘记文化在其中所起 的作用。
第二节 情绪的功能
动机与唤醒
——情绪实际上成为了行动的原动力,情绪 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者想象中事件 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引导并 维持你的行为直到特定目标。
情绪的重要功能就是激励你前进——促进你向重要的 目标迈进。由情绪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令你达到最高 的绩效水平。然而应当 注意,情绪过于强烈会使绩效 下降。
这个研究说明了跨文化的情绪的一致性。
• 同时,婴儿还天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 人表情的能力。婴儿会对快乐的表情做出
积极的反应(靠近和微笑),对生气的表 情做出消极的反应(躲避和皱眉)。
文化怎样限制情绪的表达
• 全世界的人们对于特定的情绪表达方式分享着相 同的基因遗传机制。尽管如此,不同的文化对于 情绪的掌控仍存在不同的标准。一些形式的情绪 反应,特别是表情,对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 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 的情绪反应,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 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
高兴,中性和悲伤的情绪。一旦情绪建立 起来,实验者就会要求参与者从旁边屋里 实验者的助手那里获得一份文档。参与者 用来索要文件的语言被记录下来。评价者 (他们不知道参与者处于不同情绪中)对 每个请求的的礼貌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发 现处在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最为礼貌。悲伤 情绪的人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 或者潜在的不礼貌要求。(Forgas,1999)
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
• 跨文化的研究证实,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儿 童具有很多相似的情绪反应。
婴儿的跨文化情绪反应研究 美国和日本的5-12个月大的婴儿在家中进行观察。
实验者对每个婴儿采用同样的实验程序:将婴儿的 手腕抓住并交叉叠放于腹部。实验者对每个婴儿的 反应都录了像,结果发现两种文化下的婴儿运动面 部肌肉的方式都相同——高度相似的痛苦表情。日本 和美国的婴儿在发出负性的声音和身体挣扎的频率 也很相似。(Camras et al. ,1992)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情绪情感及其作用 情绪、情感(名词解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反应情绪VS 情感 情绪较低级可用于人类&动物 生理需要变化快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较高级仅用于人类 社会需要稳定 深刻认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 适应作用 情绪、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信号作用面部表情传达的情绪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线索联系 情绪的变化反应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情感 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的脑中枢机制趋近系统与退缩系统前额皮层左侧PFC 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 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 杏仁核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海马和前部扣带回海马——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和抑郁病人 前部扣带回——焦虑症状的降低-腹侧扣带回/心理症状的改进-背侧扣带回网状结构功能在于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调节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情绪与分泌系统情绪引起内外腺体变化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伴随外部行为表现情绪与唤醒模式 所有情绪能激起同样的生理唤醒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09.14简答)表情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显行为面部表情 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姿态表情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语调表情 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09简答) 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 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 绪产生中的作用坎农-巴德理论丘脑理论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 评定-兴奋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评价、再评价 初评价个体确认刺激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 次评价 个体对于由刺激引起的自身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再评价个体对自己所采取错失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的评价 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两因素理论情绪来自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两个因素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情绪有动机的作用情绪是分化而来的情绪的调节概念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情绪成分的调节类型内部VS 外部修正、维持、增强原因、反应良好、不良基本过程生理调节 情绪体验调节 行为调节 认知调节人际调节个体差异——情绪智力(名词解释)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叫情绪智力可分为四个方面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思考题)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同等学力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同同等学力百分同等学力百分百。

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探索大脑中的情绪中枢

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探索大脑中的情绪中枢

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探索大脑中的情绪中枢情绪是人类和动物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交交往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机制仍然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领域。

科学家们对于情绪中枢在大脑中的具体位置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全面理解情绪形成的过程。

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主要结构是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杏仁核是情绪处理的早期中枢,对于情绪的产生和识别起着关键作用。

当我们面对潜在的危险或威胁时,杏仁核会迅速反应,使我们感到害怕或紧张。

杏仁核与大脑中其他结构相互连接,形成了情绪相关的神经回路。

与杏仁核相连的结构包括前额叶皮层,它位于大脑的前部,是我们理性思维和情绪控制的关键区域。

前额叶皮层具有抑制杏仁核活动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在情绪激发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然而,当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时,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情绪失控和情绪障碍的发生。

此外,大脑中其他区域也与情绪密切相关。

例如,海马体在情绪记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海马体与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之间形成了一个回路,这个回路在记忆和情绪之间建立了联系。

当我们经历一种情绪激发的事件时,海马体会帮助我们将这个事件记忆下来,并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引发相应的情绪反应。

除了这些结构,神经递质也在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神经递质是大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调节着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例如,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被认为与愉快的情绪(如快乐和满足)有关,而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等神经递质则与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和抑郁)相关。

总结起来,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涉及多个大脑区域和神经递质的复杂互动。

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节的关键结构,海马体在情绪记忆中发挥作用,而神经递质调节着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然而,这只是我们对大脑情绪中枢的初步理解,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情绪的生物学机制,为情绪障碍的治疗和情绪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法。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情绪是人类内心感受和反应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生理状态。

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是通过多个生理机制共同作用完成的。

本文将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情绪的生理机制,并对其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控制自主功能的一组神经网络,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产生应激反应,促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恢复身体的平静状态。

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一种负责调节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当人体遭遇压力或情绪激动的刺激时,下丘脑会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进而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释放的ACTH则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

皮质醇的释放能够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维持身体的稳态。

三、扁桃体扁桃体是人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是情绪加工和情绪记忆的关键结构之一。

它具有重要的情绪调节功能,在情绪的感知和产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扁桃体可以通过与下丘脑、大脑皮质、海马等区域的相互连接来传递和调节情绪信息。

四、杏仁核杏仁核是扁桃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绪加工和情绪记忆的关键结构之一。

它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与垂体和下丘脑的相互连接,参与了情绪激发状态的形成和调控。

五、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人脑的最外部的一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

大脑皮质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区域,每个区域都与不同类型的情绪加工有关。

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调控,而颞叶皮质则涉及到情绪的感知和理解。

六、松果腺松果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一部分,位于脑部。

它分泌的褪黑激素被认为是一种影响情绪调节的重要物质。

褪黑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规律性,光照和睡眠模式的改变会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情绪的波动。

七、内啡肽系统内啡肽系统是人体内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学基础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学基础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学基础引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惊恐,情绪和情感对我们的思维、行为和身体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学基础,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机制。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喜悦、悲伤、愤怒、害怕等。

情感则是情绪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他人、事物、环境的喜好、厌恶或冷漠等态度和情绪体验。

二、神经生理学基础1. 大脑结构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与人脑的结构密切相关。

大脑中的杏仁核和垂体扁桃体是情绪调控的核心区域,它们可以感知和处理来自内外部的刺激,进而激活其他大脑区域。

2. 神经递质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与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大脑中起到调节情绪的重要作用。

它们的不同水平和分布可以导致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三、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心率的改变、血压的升高、呼吸加快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身体为了应对外界刺激而做出的自动调节。

1.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个主要部分。

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会促使这两个部分的活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整个机体的状态。

2.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激素也参与了情绪和情感的调节过程。

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的释放会在情绪激动时出现变化,进而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四、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情绪和情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认知功能情绪和情感可以改变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方式,影响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能力。

2. 行为表现不同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不同的行为表现,如愤怒可能促使人产生攻击行为,而喜悦则可能促使人表现出友好和合作。

3. 生理健康情绪和情感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

长期的负面情绪和情感会增加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则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身体健康。

情绪的生理反应

情绪的生理反应

条件化学习和记忆中枢——杏仁基底外侧核
• 尽管存在不同意见,但广泛地认为杏仁基底外侧 核是引起习得恐惧的关键位置。 • 学习前用神经毒性毁损杏仁外侧核,可显著减少 在情景恐惧记忆测试中的呆立行为,提示杏仁外侧 核对于恐惧的长期记忆则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习 得后再毁损则该作用消失。 • 基底外侧复核在恐惧中主要的作用被认为是在情 感和警觉方面对感觉传入进行评估[Davis M., Whalen P J 2001]。 • 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输入的汇集增加了突触 将关于条件刺激的信息传递给杏仁外侧核的效能 ,从而引起后来的单独条件刺激就可以引发杏仁 外侧核更大的反应。
2、卡侬的丘脑学说
• 情绪过程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 亢进的结果 • 丘脑的情绪冲动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 • 丘脑的情绪冲动传出到外同血管、脏器形 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 • 丘脑损伤不一定引起情绪体验和表现的一 致性 • 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并不持久处于情绪增 强过程
前额叶额眶皮层
中央核
杏仁核 内侧

基底 核 防御性 愤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丘脑 内侧区
背侧PAG
腹侧PAG
捕食
下丘脑外 侧(LH)
攻击行为的激素控制
• 动物:阉割使动物攻击性降低,而注射睾酮 可加强攻击行为
• 生命早期暴露于雄性激素,可使动物敏感化 ,更少量的雄性激素就能引起攻击行为。( 雄性、雌性动物均是如此) • 某些雌性灵长类动物,在排卵期和月经前期 更多攻击其他雌性。
条件恐惧表达中枢——杏仁中央核
• 大量的研究说明杏仁中央核是条件恐惧表达的关 键区域 • 中央核的毁损可减少条件化后即时的呆立,也可 减少记忆测验中的呆立行为。 • 在杏仁中央核精确毁损后,兔心血管系统的恐惧 条件化后的改变则不复存在。 • 无论是在训练前还是训练之后毁损杏仁中央核均 会引起条件呆立行为、条件惊跳反应、条件心率 、条件血压的降低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情绪的生理基础和机制

情绪的生理基础和机制

情绪的生理基础和机制情绪的生理基础和机制(一)大脑与情绪大脑是产生情绪的物质基础,情绪是脑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体现。

但凡动物都有情绪,因为都有可以思考的大脑,在情绪的引领下求生存、求适应、求发展。

当脑功能正常时,情绪反应与认知一致。

也就是说,获得满意时愉快,不满意时痛苦;而脑功能出现故障时,情绪就会紊乱,比如意识不清时、得精神病时,情绪会失常。

有时候我们同时体验到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如小孩偷吃巧克力时可能会感到既高兴又害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活动的记录表明,如果一个人是右利手,积极情绪的加工主要在大脑左半球,而消极情绪的加工主要在大脑右半球进行,所以两种情绪是基于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我们才会同时感到愉快和悲伤。

我们有时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因为情绪与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的认识相关;有时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恐惧或无名焦虑,比如看立体电影时,面对一列迎面急驰而来的火车,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避让,尽管明知这是看电视,火车不会开过来压伤自己。

那是因为还有一个叫杏仁核的大脑区域,它能不经大脑皮层直接而迅速地得到感觉信息,并使人在没有真正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之前就对潜在的危险作出反应,这种原始的恐惧反应不受大脑中枢的控制。

杏仁核受损的人无法识别情绪,就是歹徒用枪对着他,他也感觉不到害怕,所以他也无法理解别人的情绪,会出现社交障碍。

(二)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情绪能引起相关生理反应,如不愉快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心率加快、烦躁、干渴、想吐、尿频、颤抖、对大的声音极为敏感,此外还有许多内分泌、免疫等变化。

这些反应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一直处于活动状态中,你是处于放松还是紧张状态完全取决于这两个系统的活动状态。

一般地说,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激发身体采取紧急行动——“战斗还是逃跑”,这可以激活某些机体系统,而将其他进行抑制,这些变化的目的是:糖被释放到血液中,使机体。

生理心理学三版课件第10章情绪情感

生理心理学三版课件第10章情绪情感
• 恐惧/焦虑:杏仁中央核和杏仁外侧核—内侧下丘脑,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 灰质,谷氨酸(+),二氮杂卓结合抑制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胆束收缩素,α-促黑激素,神经肽,
• 色欲/贪求:皮质—内侧杏仁核,终纹床核,下丘脑视前区,腹内侧下丘脑,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类固醇(+),血管素加压素,催产素,黄体激素释 放激素,胆囊收缩素,
续时间与情绪强度密切相关,强阴性情绪图片不仅诱发反应幅值高, 持续时间也最长10多秒,弱阴性情绪图片诱发反应居中6-7秒,中性
。 刺激图片的诱发效应最低5-6秒
内侧前额叶前部(aMPFC)血氧含量相依信号 (BOLD)的反应函数(HRF)曲线
二、基本情绪系统理论
• Panksepp(2006)把脑的7个基本情绪 系统子系统分为两大类:
图片能引出较强的100-200ms短潜伏期诱发电位; 愉快和不愉快的照 片重复呈现诱发出的高幅晚正成分(800-5000 毫秒)不受重复次数 的显著影响,而N1波和P1波有习惯化效应,证明脑事件相关电位晚正 成分是主要的生理指标,短潜伏期诱发电位是杏仁核的阴性反应。
• BOLD信号的反应函数(HRF)曲线:HRF曲线的幅值和持
内侧前额叶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共 激活
内侧前额叶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共 激活的路径
• 相关系数
0.14**
中脑导水管 周围灰质
0.35***
背内侧前 额叶
0.17**
丘脑
下丘脑
0.01
情绪、情感维度的生理指标
• 两类生理指标 :电生理参数,血氧动力学参数
• 情绪性图片刺激引发ERPs :消级、恐惧性刺激的图片比娱快性
一、情绪的维度理论
• Russell(2003) :基于心理学经典作家的概念 • 价值维度(valence ):决定于情绪的性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的生理基础
生理心理学
9.1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 情绪、
5.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帕帕兹(J. 帕帕兹(J.w.Papez),麦克林(Maclean)。 (J Papez),麦克林(Maclean)。 (Maclean) 大脑边缘皮层、海马、 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 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 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 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 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 作用。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表现有关,而扣带回与新 作用。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表现有关, 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验更为密切。 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验更为密切。麦克林则认为海马和颞叶皮 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为重要。 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为重要。 进步: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 进步: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生理 学的实验依据。 学的实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 帕帕兹、 帕帕兹、麦克林 塞里
1884年 年 1927年 年 1927年 年 1951年 年 1951年 年 1946年 年
生理心理学
9.1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 情绪、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 詹姆士 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 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 生愉快感; 生愉快感;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 恐怖感。 恐怖感。 评价:有一定依据,但过于简单肤浅。 评价:有一定依据,但过于简单肤浅。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与文化课件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与文化课件
验。
情绪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 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主观体验, 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和
多变性等特点。
情绪的生理学基础
情绪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自主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系统等。
内分泌系统也会参与情绪反应,例如, 当人们感到害怕时,肾上腺素会分泌 增加,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当人们遇到刺激时,自主神经系统会 做出反应,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
跨文化情绪调节策略的多样性
在面对跨文化情绪调节挑战时,人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适应不同文化的期望和规范, 如学习适应不同文化的情绪表达方式、理解不同文化的情绪调节规则等。
促进跨文化情绪调节的途径
通过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等途径, 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跨文化情绪调节的挑战。
教师如何运用情绪
教师需要善于运用情绪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 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积极情感的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感恩心 态、同理心等积极情感,可以促 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情绪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问题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主题,积极或消极的情绪都可能影响个 体的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01
情绪调节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可
以减少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绪调节的方法
02
包括认知重构、放松训练、冥想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调
整情绪状态,缓解压力和焦虑。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3
有效的情绪调节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
管理情绪的方法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

在情绪活动中所发生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是与神经系统的多种水平的机能联系着的。

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有许多研究,现择其主要的分述于下。

一、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一)植物性神经系统与情绪人们早就发现,情绪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机能是支配有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活动,调节内脏、平滑肌和腺体的功能。

它与这些器官在解剖和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保证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植物性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之下进行活动,它起源于下丘脑,它的神经联系从下丘脑下行到脊髓,在脊髓的一些部位离开脊髓,通过植物性神经节达到各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等),以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的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而到脊髓,在交感干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之后,分别达到各内脏器官。

它所带来的神经兴奋普遍影响很多器官,引起普遍的神经兴奋和广泛的效应,因此它的作用在于普遍的发放,如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血液从内脏输送到四肢,这些反应以整体的形式为有机体的应急活动作准备。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到达脊髓,而后沿着单个神经元达到内脏器官,因此它只能引起特定的反射活动。

副交感系统的机能作用与交感系统是相对立的,二者互相起颉颃作用。

例如,通过交感系统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而冠状动脉舒张,消化道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糖浓度升高等;副交感系统则表现为瞳孔缩小,心率减低,内脏血管舒张,胃肠蠕动增强,括约肌弛缓,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血糖降低等。

交感系统使身体准备应急,副交感系统使之恢复到正常,两种神经的作用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以保证内脏和整个机体的正常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些“季节性情绪失调”的患者,会因为天气变化而变得易怒、易 紧张、嗜睡、精神难以集中。对于他们来说,气温低、阳光少的冬天简 直就像“悲剧集中营”一样,令人崩溃。
四、应激与心身疾病
1、什么是应激?
机体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 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
✓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各种不同的因素都可以引起这种反应。
第十章 情绪的生理基础
一、情绪概述
❖情绪反应由自主神经、行为和激素三个不同层面的部分组成。 ❖情感是用来描述由情绪状态产生的复杂的精神状态。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有很大不同。
➢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 ➢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外显行为方面也远 比情感要表现得强烈,通常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表现性。
神经结构,即帕帕兹环路。
扣带回将投射通过巨大的纤 维束(扣带)发送至海马;
海马经过穹窿将投射传至 下丘脑的乳头体;
乳头体的传出信号经丘脑 前核接替后,再回到扣带回。
3、杏仁核与恐惧
中央杏仁核对负性刺激诱发的情 绪反应非常重要。
知识窗10-1:杏仁核
杏仁核位于颞叶内侧,海马的前部,是一组形似杏仁的结构。 杏仁核对内隐情绪学习起关键作用。
对人类的研究表明,杏仁核损伤的患者没有出现间接的条件反应,但他 们却能外显的或有意识的报告恐惧条件反射的刺激与反应。
面部表情的识别与加工是一种重要的人际情绪交流方式,人类的杏仁核 对面孔表情这类社会性刺激的外显评价十分重要。
下图描绘在面对威胁性刺激时杏仁核做出反应的神经通路。
知识窗10-2 孤独症与杏仁核
➢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 ➢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
➢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 ➢皮肤电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三)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 ❖情绪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变化都与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其中肾上腺与
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
三、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孤独症是一种在儿童早期出现,并可以伴随终身的精神障碍。
1943年,坎纳首次描述了这一病症。
➢孤独症患者存在与别人交流的困难,特别是难与别人建立情感 联系。还有语言使用的困难。尽管这样,一些孤独症患者却有 一些独特的技能。比如:《雨人》。
➢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完成面孔识别任务时,会出现杏仁核 和颞叶的活动增强。但孤独症患者不仅杏仁核较大,在功 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也未发现其参与面孔识别。孤独症患 者的这一功能似乎被其他异常的脑区替代了。
发的有害事件,有利于机体在紧急状态下的格斗或逃避。
2、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 赛耶认为,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为主 的全身性适应反应,被称为全身性适应综合征(GAS),它包括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警觉期,机体的防御能力被唤醒。
第二阶段—抵抗期,机体以对应激原的适应为特征,对应 激原的抵抗程度增强。
(三)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1、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产生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2、边缘系统调节着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参与诸如探究、喂食、攻击、
逃避等活动,以及内分泌活动的调节,因而调节着与机体的本能需要相联 系的情绪结构,是机体适应环境的高级中枢。
➢帕帕兹【美】系统地阐述了
影响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一)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强烈的情绪与骨骼肌的活动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是密不可分的。
❖片面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神经系 统对情绪的作用,也没有看到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神经的调 节作用,从而否认了人的态度对情绪的决定意义。
(二)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
❖研究证明,特殊情绪体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 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
(一)丘脑
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丘脑冲动 得到释放,情绪反应就会发生。
(二)下丘脑
1、下丘脑是愤怒的表达所必需的神经结构。
2、下丘脑的“快乐中枢”
3、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它可以通过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的 活动,影响情绪的表达。
✓应激原—可以是生理的(睡眠剥夺、饥饿、噪音、手术等),
也可以是心理的(创伤事件、生活事件)、长期困扰、 日常冲突;
可以是情境性的(面试),也可是个人原因的(如自 怖分子抓为人质的经验)情况。
✓应激的主要意义是抗损伤。它有利于机体抵抗各种突
❖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是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 统为中介的。
体质应激论认为,特定疾病是由应激原和生理特质共同作用产生的。
体质最弱、最易受损的部位最容易生病。
知识窗10-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一般会出现在自己遭受严重伤害或威胁之后,或看到别人受到伤害或 被害之后。其症状包括:经常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做与创伤事件 相关的噩梦;回避重提这些往事;以及对噪声或其他刺激出现过分 的唤醒反应等。
(四)大脑皮层----情绪的最高调节和控制机构。
1、大脑两半球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 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右半球为负性情绪优势。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半球的前部和背部也有不同的功能。
知识窗10-3 天气不好,没法工作
根据沃斯(加拿大亚伯达大学)的研究,“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
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 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不过,如果阳光照射使温度过高,人们又会 变得焦虑不安、疑神疑鬼。当气压太低、温度过高的时候,人们会难以集中 精神,而且容易忧伤压抑、昏昏欲睡,甚至连自信心否会变得异常低落。
第三阶段—衰竭期,可能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
局限性适应综合征(LAS)---机体对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刺
激会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3、应激的神经-体液调节
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4、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起因、发展和治疗均受心理
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真正的生理疾病,需要医疗救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