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合集下载

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

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

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由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性观、政治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来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

首先,庄子的人性观展现了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他主张人应该追求自由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真我。

庄子通过寓言和譬喻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在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下失去了自由,他提出了“大庄周”和“小庄周”的概念,倡导人们回归本真的自由状态。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外界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和谐,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其次,庄子的政治观也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

庄子对政治的态度是一种反对和批判的态度,他认为政治制度和权力是束缚人的桎梏,阻碍了个体的发展。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让人们自由地发展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庄子通过对古代君主和政治家的讽刺,揭示了权力滥用的危害,倡导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最后,庄子的道德观也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们要追求道德的自由,他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加的。

他批判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偏见和狭隘,主张人们应该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道德。

庄子通过对道德观念的解构和反思,提出了“道德自由”的理念,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本性和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和行动。

综上所述,庄子的《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由主义思想。

他通过对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和批判,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自由发展。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玄奥,他对自由观念的阐述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念出发,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庄子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自由,摆脱一切束缚和约束,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名利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自由。

只有追求真理和自由,人才能够真正地保护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自由观念还表现在他对人的本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写道:“彼无为而无不为,无存而无不存。

”这句话表明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没有限制和束缚的。

人只有回归到自己的本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自由的本质。

他认为自然是最自由的存在,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

在《庄子·天地》中,他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这段话表明了庄子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的理解。

他认为自然是无言而行的,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

人只有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念还体现在他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批判上。

他认为权力和社会制度是束缚人的桎梏,是人的自由的敌人。

在《庄子·大宗师》中,他写道:“大宗师以道为量,其政不治而天下治。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大宗师是按照道德的标准行事,而不是按照权力和社会制度来行事。

只有摒弃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人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庄子,又称庄子学派创始人庄周,是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

本文将从自由的角度来探讨庄子中的思想。

一、自由的内涵庄子的自由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思想,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解脱与放松,而非外界的束缚。

他提倡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自由。

庄子通过寓言、比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与蝴蝶的对话。

他在这段对话中以蝴蝶为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有拘束和限制,而人类却被各种欲望和社会规范所束缚,无法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二、超越对立庄子的自由思想还表现在他对于对立的超越上。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包容并蓄的整体,我们应当超越对立的观念,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思维境界。

例如,庄子提到了有名的“胡蝶梦”:他在梦中成为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中,与世界融为一体。

而当他醒来后,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无法区分自己与外界的界限。

庄子还通过诸多比喻和故事来表达这一思想。

例如,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他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是智慧和知识无限。

这就意味着,人无法了解世界的全部真相,我们应当超越对立的观念,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三、自由的实践庄子的自由思想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通过修身养性来实践自由的境界。

庄子主张通过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心灵的放松,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提倡“养生之道”,通过观察自然、追求道的境界,来达到人的自在和自由。

庄子以“无为而治”来表达他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的干涉和控制,以免制造矛盾和冲突。

他说:“顺其自然,无征而行,无征而止。

”这个思想强调了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行动。

结语:庄子的自由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诸多的比喻和寓言,以及自由的观点和实践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九章庄子思想一、逍遥游的人生观庄子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1.人不自由的两方面表现——“有待”和“有已”庄子认为,人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

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有待”和“有已”。

2.真正的自由——“无待”和“无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这叫做“无待”。

这是讲的要摆脱外界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同样,受自己的肉体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

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尚的人,都是能做到“无己”的。

例如,庄子在《大宗师》中描写的“真人”的情况是: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虑,吃东西也不感到特别香甜。

这种人对生不感到特别喜欢,对死也不感到特别厌恶。

总之,他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也就是说一切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就叫“无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达到真人的境界的方法——“坐忘”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幻想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

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地忘掉一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这就是说,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

据庄子说,达到了“坐忘”的人,他们是形同槁木(干枯了的树木),心如死灰(熄灭了的炭灰),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也就是完全恢复了人的所谓“天然”本性。

4.反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制度从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

他认为当时的各种道德制度,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造成当时社会争斗、混乱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那些宣扬仁义道德的人是专门祸害人的,而其结果是自作自受,害了自己。

论庄子的自由观念与人生态度

论庄子的自由观念与人生态度

论庄子的自由观念与人生态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庄周的作品集,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于自由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探讨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从自由观念和人生态度两个方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一、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西方哲学中的自由观念有所不同。

他主张的自由并非是指个体的自由意志或自主选择,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的自然自由。

庄子认为,个体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和功利,追求真正的自由。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个体应当摒弃一切人为的努力和干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达到自由的境界。

他以自然界的无为而治为例,认为自然界的万物自发自然地运行,没有人为的干预,却能保持和谐有序。

因此,个体应当摒弃功利心和私欲,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目标和利益,而是要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庄子还提出了“自由游戏”的观念,认为个体应当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由自在地游戏于世间。

他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对名利地执着,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本性。

只有在自由游戏的状态中,个体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快乐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庄子的自由观念深受后世哲学家和文化人的推崇和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由追求和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功利。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对外在世界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个体应当放下功利心和私欲,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尘世的琐碎和纷争,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升华。

他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对名利地追求,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自由自在地游戏于世间。

庄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心灵的自由,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心灵追求和内心平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中的自由与无为

庄子中的自由与无为

庄子中的自由与无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与孔子、墨子齐名,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自由与无为。

本文将从庄子对自由和无为的解释及应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意义的探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自由的内涵和价值庄子将自由视为人生的追求和目标,他认为自由是最高尚的境界,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精神状态。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逍遥游于无穷,见利思义,见功思德,见风思情。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自由在庄子的哲学中,既包含对外在束缚的解脱,也包含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在庄子看来,外在的束缚来自于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及对欲望的追逐。

他主张人应该解脱于物质和社会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和感受。

庄子还将自由视为对于内心的调整和平衡,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炼和内省,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只有当人的内心达到安静、宁静、稳定的状态,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快乐和幸福。

二、无为的含义和表现庄子的思想中,无为是一个重要概念。

庄子认为,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或懒散无为,而是指追求自然和谐,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强行干预。

庄子的无为观念与道家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是过度努力或追逐功名利禄。

他用“自然”和“天道”作为最高的标准和准则,倡导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行为方式。

在庄子的哲学中,无为还包含了对人生的一种超然和超越。

他认为人生犹如梦幻一场,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人们应该超越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和执着,追求超脱和解脱。

三、自由与无为在个人层面的意义庄子的自由与无为的理念对个人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由意味着解脱外在的束缚,摆脱社会期望和压力的影响,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价值。

自由也意味着认识和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修炼和内省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只有当人的内心得到了解放和觉醒,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快乐和幸福。

无为在个人层面上,意味着顺应自然、顺应天道,不过分努力和追逐功名利禄。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本文概述《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特别是通过对其经典著作《逍遥游》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脉络出发,分析《逍遥游》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阐述庄子对自由的独特见解,以及这种自由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章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

接着,将详细解读《逍遥游》中的关键概念和思想内涵,包括“逍遥”“游”等核心概念,以及庄子如何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他的自由观。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庄子自由观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对个体精神自由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

本文还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庄子的自由观进行现代解读和应用。

通过对庄子自由观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庄子的自由观概述庄子的自由观源于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独特的哲学视角,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并非简单地摆脱外在的枷锁,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道”的体悟。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间最本原、最普遍的法则,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

只有深入体悟“道”,人才能洞察万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的限制,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还体现在他对“无待”的强调上。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赖外在条件或他人施舍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足和独立。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待”,即不依赖任何外在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提倡“逍遥游”的生活方式,即将人生看作一场游历,不受世俗规范和偏见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体验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其自由观的具体实践。

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哲学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

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

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

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

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

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

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

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他愿“游天地之表,却诸侯之聘,自托于不鸣之禽,不材之木,此无意于当世者也”(《陈卧子先生安雅堂稿卷三》),他既耻于做媚世之徒,也无心做救世之士,而是选择了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的遗世独立的游世姿态。

二是倡言无用。

庄子的无用饱含了社会黑暗、生活酸楚、世态冷暖的生命体验。

庄子早年曾做过漆园吏,这说明他并非一开始就超然物外,也曾被世“所用”。

这一段被世所用的人生经历可能对其倡言无用的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二.庄子的主要自由思想
(一)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
宇宙是那样的浩渺和无穷,在天地之间,人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

可是这宇宙中的人们却无法认清自己的可悲之处。

他们追逐名利、斗争频繁,让本就短暂渺小的个体生命又平添了许多的悲剧色彩,这种无知让庄子感到焦虑万分,在为他们可悲可笑的同时又感到无比的哀怜。

因此,庄子的感叹不仅仅是叹惋和怜惜。

纵然庄子对身处的世间有摒弃和不满情绪,但他的大爱和胸怀决定了他不可能是冷眼相视的事不关己者。

个体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天都无限制地接近死亡,就是这样的有限生命还整天充斥着对俗世的追寻,这种追寻的意义在哪里,到底能为人们带来多少幸福,人这可怜而短暂的浅薄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又应该怎样去度过,真正的生活是什么,生死已经不可更改,那这无限接近死亡的过程又该如何活得精彩?客观环境的险恶,增添了生的悲
感。

时光的匆匆和生命的流逝困惑着庄子。

(二)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把精神的自由赋予了一个形象而贴切的名字——“逍遥游”,这是庄子自由意识最完整最凝练的代表,也是庄子自由意识的最高境界。

作为庄子自由美学的宗旨它主要体现出独立个体的完全自由人生境界本质。

逍遥游作为自由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虚幻不可触及的,庄子用一生的反观自我和对道的体悟,提出了通向逍遥游的实现途径——“坐忘”和“虚静”,纵然境界高远非常人所能及,但逍遥游以它流传千年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不断去追寻。

在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做了详细的阐释和寻求之后,我们发现了其恒久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对现代人的审美教育意义。

陈鼓应说“庄子的内圣之学带有一种很浓厚的艺术心情、艺术境界:艺术化人生,人生艺术化,这是庄子的生命情调。

”同时,无论中外,人们都在寻求一种理想的自由生存方式,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的居住”,所谓诗意和自由的契合以及诗意的生存方式是较为恰当的。

三.自由实现的途径
当然,有了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之后,还需要实践去完成。

庄子认为,要实现自由必须通过“外物”和“内养”两个步骤。

前者由外界回归人的自我本心,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涤荡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了前者作为基础,后者才能得以完美的实现,从而通向自由。

人是道的产物,人悖逆了人性才脱离了道,因而背负了种种牵累。

要摆脱悲剧的命运,先要“去累”方能体道。

“坐忘”、“心斋”和“虚静”直指本心,是庄子审美理想生存境界实现的必经之路。

我们将之划分为两个阶段:“坐忘”是对心灵的净化,是“丧我”的第一个步骤,即拉开人与物的距离,还人以无欲之心,是对外物的超功利观照;“心斋”与“虚静”是第二个步骤,在澄明透彻的心境中突破时空、生死、物我的界限,实现审美人生。

体道是一条超越社会苦难和自我局限的精神自由之路,这是一种审美的观照,通过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实现心灵与道的合一。

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一途径的现实特征:“坐忘”不滞于物,心斋虚静。

四.自由思想的实现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自足无待,看破自然。

作为一种超越物性存在的理想境界,他在整个传统哲学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不可替代的位置。

历史上,人们大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

庄子的自由思想,也正是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的产物,并不断地走向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一种思想的巨大历史影响,是跟思想本身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这也是庄子在道起点中进行自由追求的依据。

如果说时至今日,我们依旧生活在“道”的规律中,且仍然希望从《庄子》文本之中获得这样的精神愉悦,那么我们对庄子自由思想的理论研究就是必不可少和有现实意义的。

自由人生境界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人生意义,对当代人们的审美教育也同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对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生活着的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生存方式有所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