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

合集下载

达斡尔族民俗风情录

达斡尔族民俗风情录

(达斡尔族民俗风情录)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嫩江流域,以渔猎和农业为生,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也成为了我们了解这个民族的重要窗口。

一、服饰文化达斡尔族的服饰独具特色,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

男装以皮帽、皮衣、皮裤为主,色彩较为单一,多以黑色、灰色为主。

女装则更为丰富多彩,头饰、衣领、衣袖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款式多样。

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扮,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尊严和骄傲。

二、饮食文化达斡尔族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主要以渔猎和农业为食源。

他们喜欢吃炖鱼、手扒肉、炒菜等,尤其喜欢用大锅炖菜,味道鲜美。

达斡尔族的饮食习俗中也有许多禁忌,如不吃狗肉、不喝马血、不吃虾蟹等海鲜。

这些禁忌体现了达斡尔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三、节庆文化达斡尔族的节庆文化丰富多彩,主要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阿涅”节了,这是达斡尔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在阿涅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摔跤、射箭等,还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

此外,达斡尔族还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编织等,这些艺术形式也是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婚姻习俗达斡尔族的婚姻习俗也很有特色,主要有“姑表通婚”和“姨表通婚”两种。

由于历史原因,达斡尔族女性地位较高,男性通常要娶至少两个妻子才能保证血统的纯正。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政策的调整,这种传统的婚姻习俗逐渐得到了改变。

现在,达斡尔族的婚姻习俗更加开放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伴侣。

五、信仰文化达斡尔族的信仰文化主要是萨满教和佛教。

萨满教是达斡尔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神灵和鬼怪无处不在。

萨满教信仰在达斡尔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祭祖神、祈求丰收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在达斡尔族中传播开来,一些人信仰佛教,并把佛教的一些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黑龙江的人文风情

黑龙江的人文风情

黑龙江的人文风情一黑龙江省是北魏和辽、金、清朝的发祥地,是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在这里欣赏少数民族歌舞、品尝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也将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黑龙江省以寒冷著称,可这里的人们却不畏寒冷。

在北风刺骨的数九寒天里,有些人竟不戴帽子在室外长时间地工作或活动。

更有趣的是,黑龙江人喜欢在大冬天里吃冰点(冰食)。

哈尔滨冬天有一项最勇敢的体育活动,那就是冬泳。

哈尔滨的冬天以寒冷著称,室外到处是冰天雪地,吐口唾沫很快就结成冰。

可是有些勇敢的人,数九隆冬却敢在寒冷刺骨的松花江里游泳,真是令人震惊。

冰雕是我国北方的民间艺术,它是以冰块作原料,用雕刻工具将基雕刻成立体形象,然后摆在户外,供人们观赏。

雪塑也叫雪雕,是将冬天的白雪堆积到一起,然后雕塑成各种形象,供人们观赏。

哈尔滨的冬天,冰雕、雪雕白天看上去晶莹剔透,夜黑则熠熠生辉。

1、黑龙江人在过去有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2、黑龙江人在冬季,经常不戴帽子在室外工作,喜欢在冬天里吃冰点,喜欢冬泳。

3、黑龙江人性格较为豪爽、热情、幽默、说话直来直去。

4、春节是黑龙江人的重要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杀年猪、包饺子、贴对联、做干粮,全家围在炕桌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孩子们则打爬犁、打雪仗、玩嘎啦哈、堆雪人,大人们则扭秧歌、踩高跷、看二人转。

扩展资料黑龙江饮食文化:黑龙江省物产丰富,烹调原料门类齐全。

人们称它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一年四季食不愁。

习惯上多食杂粮,副食品种多,喜食鱼虾和野味,口味以咸鲜为主。

食法多蘸、拌,喜食渍酸菜和火锅,菜码大,分量足。

黑龙江人喜爱白酒与啤酒;饮啤酒常是论扎、论瓶、论提(一提为8瓶)。

受俄罗斯人的影响,好友相聚,常以大红肠、扒鸡、花生米、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几小时。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1、满族民俗风情(一)族源。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

富裕县现有满族人约7000余人。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内河黑龙江一带,康熙皇帝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水师由松花江上溯进讨,沙俄侵略军从呼玛尔退守雅克萨城。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萨布素将从征八旗兵马、家属移驻瑗珲、莫根和齐齐哈尔。

水师兵士计、陶、孟三家选择了距齐齐哈尔47.5公里,临近嫩江江套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地方满语叫“伊兰孛”,译成汉语为“三家子”。

同时,塔哈地区的大马岗、小马岗、大高粱等满族村落也相继建立起来。

清代,满族男子十八岁当“披甲”(战士),每“披甲”每月官银二两。

“披甲”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北方边防,抗击沙俄侵略,有时也被清政府调往别处打仗。

大马岗村富氏家庭,出过两位副都统。

(二)文化。

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

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

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

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

友谊乡三家子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满语的一个满族人聚居地,个别人尚能识满文,2005年建成了国内首创的满语小学。

(三)体育。

满族崇尚体育运动。

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角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目。

塔哈乡每年都举要行“莫尔真”(体育盛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赛。

(四)姓氏。

满族人有的姓氏由满语改称为:计不出哈喇(计)、托胡鲁哈喇(陶)、摩勒吉勒哈喇(孟)、瓜拉哈喇(关)、屋鲁齐齐哈喇(吴)、夫叉哈喇(富)、爱新觉罗哈喇(赵)、拜音哈喇(白)。

(五)习俗。

1946年以前,满族人一般穿旗袍。

遇喜庆事,女人往往在脑后梳两把头,家居平日梳旗髻。

满族旧式住房多为三间、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

窗和门上的纸糊在外面,喷盐水酥油,籍以御雨。

屋顶用小叶樟或芦苇苫盖。

屋内里间有南、北、西三面炕(俗称圈炕)。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

无论是丰收庆典还是婚嫁习俗,都彰显出东北人民的独特风情和朴实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来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一、丰收庆典东北地区以农业为主,丰收庆典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秋季,当丰收的季节到来,农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在庆典仪式中,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农民服装,戴上花环和冠冕,手持农具,载歌载舞,高喊口号,表达对丰收的欢庆之情。

鞭炮声此起彼伏,火树银花点缀着夜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庆典的欢乐氛围中。

二、劳动节庆祝劳动是东北人民的传统美德,而劳动节是表彰劳动者的重要节日。

在东北,劳动节庆祝活动常常包含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比赛与表演。

例如,锄禾比赛,农耕装备破土锄。

农民们高吼着,在田地中比拼速度与力量,象征着他们对农事的热爱和认真投入。

此外,东北民谣与舞蹈也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载歌载舞,展现东北地区特有的激情和豪放。

三、东北婚嫁习俗东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东北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喜庆的态度。

婚礼上,新郎会携手新娘来到新房,接受家人和亲友的祝福。

传统的迎亲队伍通常伴随着锣鼓声和爆竹声,热闹非凡。

在宴会上,寿面和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寓意着幸福与长寿。

新婚夫妻还会举行敬茶仪式,以表达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

四、农历新年庆祝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东北地区,农历新年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之久,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狮子和舞龙的表演。

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狮子和龙装,伴随着锣鼓声,在街头巷尾翩翩起舞,以祈求新年的好运与吉祥。

此外,走亲访友、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等活动也是东北人民在新年期间常常参与的传统习俗。

五、冰雪节庆祝东北地区的冬天寒冷而漫长,然而,东北人民却在寒冷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节庆祝活动。

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冰雕和雪雕艺术品,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之中。

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研究——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

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研究——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

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研究——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摘要: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民族之间的服饰差异性较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为例,对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民俗进行比较,对比满族与鄂伦春族,从着装的角度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明确现阶段的差异化因素,分析服饰的内涵,以促使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得到长远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族服饰;文化;引言: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是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服饰已经不再单纯是表面上的含义,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审美特征表现,体现着民族的精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尤其是在民族服饰上,各不相同,差异化较为明显,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数量较多,进而其民族服饰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一带,以丰富华美、绚烂多彩为特征,形成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现出独特的特征性。

在研究过程中,满族、鄂伦春族为例,从上身着装、服装饰品以及下身着装开展:(一)上身着装对比1.短衣短衣是我国少数民族常见的服饰,呈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其类型较多,如马褂、坎肩、端罩等,以短小的形式存在,符合人们的需求。

短衣的构成较为独特,从肩头到袖头,呈现出直线型,其袖笼与下摆呈弧线形,领子为曲线形,在衣襟与袖口处进行镶边,选择彩色绸缎进行装饰,具有良好的色彩性,可以呈现出女性的美。

以满族的短衣为例,马褂是一种常见的衣服源自于男子骑马而得名,马褂的长度较短,不过腰,四面开叉,通常情况下在长袍之外,起到抵御风险的目的[1]。

马褂的形式较为独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多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一种独特的高领对襟,同样是四面开叉,袖子较短,穿着时可以漏出长袍,该形式的服装在民国时期还是正式场合的服装,男女形式均有,如下图为马褂,1.长袍鄂伦春族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上身常见袍装,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人们长期的从事游猎活动,因而设计者需要保证其着装便于游猎,并且其材质通常为当地的动物皮毛,多数为鹿皮或者狍子皮,达到保暖御寒的目的。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黑龙江省是中国北部边境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1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大,寒冷干燥,自然条件条件较为恶劣,但是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自然和民俗特色。

在自然方面,黑龙江省拥有众多的名胜风景区,例如中国第一长江,红山、中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鄂温克湖等自然景观。

在民俗方面,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则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如满族红头绳,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达斡尔族狩猎节,鄂温克族马球比赛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黑龙江省的人文景观,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和各地区政府为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一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等。

另一方面,政府致力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建立了针对性的档案资料和图书馆,设立了文化展示中心,探索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多种途径和方式,如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举办文化展览和展演等。

然而,少数民族文化整理和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少数民族中存在着逐渐消亡的文化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被忽视和遗弃,这对文化的整理和保护构成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享受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条件限制,文化保护和整理工作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

最后,科技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少数民族青少年往往跟随主流文化的浪潮,不再热衷于传统文化。

这对文化传承和整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整理和保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政府应该制定具有时代性的政策,加大少数民族文化整理和保护的力度。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和哈尔滨市一带。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民族礼仪,既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面将介绍赫哲族的几种主要民族礼仪。

1. 赫哲族婚礼赫哲族婚礼是赫哲族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通常在春天或夏季举行,参加人数众多,规模盛大。

婚礼前,男方家长会派人前往女方家庭提亲,提亲成功后,男方要准备一系列的嫁妆,包括马匹、牲畜和其他贵重物品。

婚礼的日子由新郎家长在民族信仰和传统习俗的指导下选定。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身着传统的赫哲族服装,由亲友抬着前往新房。

婚礼现场,有丰盛的宴席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赫哲族的歌舞和民间艺术表演。

2. 赫哲族祭祀仪式在赫哲族的传统信仰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赫哲族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他们会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福祉。

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岁次祭祀,每逢岁次更替时举行。

祭祀仪式通常在山水之间或寺庙举行,由族长或祭司主持。

在祭祀仪式中,赫哲族人会献上供品,包括肉类、水果和酒水。

祭祀过程中,族人们会舞蹈、歌唱,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些仪式不仅有助于维护族群的凝聚力,还传承和弘扬了赫哲族的传统文化。

3. 赫哲族的节日庆典赫哲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冬祭节,也被称为“冬天拜”。

每年冬至过后的第一个星期五,赫哲族人会按照传统习俗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

冬祭节是赫哲族人祈求大自然保佑丰收和平安的重要日子。

在节日期间,赫哲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祭祀,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如马术表演、射箭比赛等。

4. 赫哲族的葬礼仪式对赫哲族人来说,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也是对逝者最后的告别。

赫哲族的葬礼仪式通常分为几个环节:安葬、告别和追悼。

在安葬环节中,赫哲族人会选择一个整齐干净的地方,将逝者火化或土葬。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黑龙江的文化底蕴,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今的紧迫任务之一。

一、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著名的少数民族有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俄罗斯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服饰、建筑等文化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赫哲族的捕鱼文化、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等,都是黑龙江省宝贵的文化遗产。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出了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还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对于保持民族传统特色、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一些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手艺和技艺也渐渐失传,这不仅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也损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整理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显得尤为必要。

在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保留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一种支持和促进。

为了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搜集整理文化资料。

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和搜集,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和记载进行整理和存档,为后人传承和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2. 开展文化传承与教育。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当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黑龙江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黑龙江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共有47个少数民族,涵盖了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

著名的黑龙江民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如达斡尔族的“五月会”、鄂温克族的“纳尔巴扎”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对于黑龙江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整理和梳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文化遗产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存和传承。

要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间工艺、传统医药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要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礼俗风情等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出版、展览、电影等途径来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要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严格的规范和保障。

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要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方言,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日常交流。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每一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传承。

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民俗宁古塔满族的冰雪趣闻

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民俗宁古塔满族的冰雪趣闻

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民俗宁古塔满族的冰雪趣闻宁古塔满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东北部。

这里的年平均气温虽然略高于黑龙江省松花江、嫩江流域,但在半个世纪之前,每年有六七个月冰雪期,降雪量也远远超过江北与三江地区。

可以说,这里的满族人及其先世女真人,是生活在冰雪之中,与冰雪为伍的。

几千年的冰雪生活经历,使宁古塔人对冰雪情有独钟,不仅不惧怕冰雪严寒,而且摸索积累出让冰雪为我所用的许多好办法好经验。

或是利用冰雪进行运输、狩猎,或是利用冰雪冷藏保鲜食物,或是利用冰雪健身、娱乐。

宁古塔地区冬天冰雪丰富,而且半个世纪前很少有污染,说冰雪晶莹、冰洁雪清是一点不过分的。

缺水的村屯居民,用牛车把从江河挖出来的大大小小的冰块拉回家,堆放在屋外,随用随加热化开饮用。

化雪饮用更是常事。

那时的农家是家家都有大木槽或大盆的,选人畜不经过之处没落灰(实为少落灰)的雪装了一盆又一盆,放在屋地上或炕上融化,用来淘米洗菜,洗脸、洗身子、洗衣服、饮牲口。

老辈子人都说过,宁古塔的女人好看的多,高鼻梁大眼睛有棱有角,脸盘子俊,连关里人都常说:宁古塔宁古塔,去一个回来俩。

娶宁古塔的女人带回关里人人羡慕。

按着宁古塔老辈子人的说法,就是因为宁古塔不仅风水好,冬天的雪都比别处的干净,女人们冬天常化雪水洗脸。

应该说宁古塔满族人是最早发明用冰雪冷藏保鲜食物的。

冬天天短,宁古塔妇女们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一次做许多面食,或蒸或烙,粘面子的、白面的、两掺的(白面、粘面掺玉米面)、小米面、高粱米面的。

在不生火的仓房(存放物品的简易小房),放一口、两口大缸,把晾透的干粮放进去,再用新鲜雪把缸填好,盖好缸盖,随吃随取。

这样存放干粮一般可存放四五个月,一直到天气热起来。

干粮不散不坏(发酵),而且加热蒸后照样新鲜。

宁古塔地区多山,自中原南北朝时起,就是闻名全国的东北窝集部。

窝集是女真语、满语中树木十分茂密的意思。

古代史料上也写作勿吉、乌稽、渥吉等,山岭纵横,森林茂密,到处是野兽飞禽。

黑龙江的民俗风情

黑龙江的民俗风情

黑龙江的风俗有:冰雪宴、冬吃冰点、冻饺子、冻豆腐、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冰上渔猎、冰雪建筑、冬泳、冰上集体婚礼等。

1、冰雪宴1985年第一届冰雪节伊始,江南春饭店领衔第一届冰雪菜点技术大赛,揭开冰雪饮食文化的序幕。

新颖美观、玲珑精巧,宛若雕琢的艺术品,充分展现冰城名厨精湛的技术。

诸多宾客从具有新奇感、神秘感和强烈的地域文化气息的冰雪饮食中,领略与品味着哈尔滨文化的特色。

2、冬吃冰点冬吃冰点是黑龙江人特有的偏好,走在街上,会看到头裹棉帽,身穿皮大衣,戴着棉手套,手持冰棍大快朵颐的人们,其神态之悠然,胃口之大,无不令人咋舌。

黑龙江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寒冷的自然条件却极大地丰富了这里的冰雪食品,黑龙江的冰雪食品如油而不腻,清爽可口,晶莹剔透,营养丰富,独特的口味中蕴涵着北国冰雪洁白自然、刚劲飘洒的文化特质,是北方冰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冰果、冻梨、冻柿子、冻苹果、冻海棠等,品种很多。

3、冻饺子春节前,家家都要通宵包很多饺子,放在室外冻起来。

冻实的饺子,当当作响,互不粘连,把它们用大面袋装好,随吃随煮,百吃不厌。

由于黑龙江家家都有一个室外的天然“大冰箱”,这样一次辛苦,就可免除每日操劳做饭之苦。

4、冻豆腐豆腐是东北冬季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将整板的鲜嫩豆腐,送到户外冻上即可。

冻豆腐不同于鲜豆腐,内部呈蜂窝状,口味独特,与肉、鸡或各种蔬菜一起烧制,易于吸收汤的味道和营养,吃起来松软有滋味,如南方的烤夫一样。

5、东北秧歌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

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

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文化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

赫哲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赫哲族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

一、赫哲族的文化特点赫哲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

他们以狩猎和渔业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

赫哲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大自然,他们相信群山和江河是有灵性的,是自己的亲人,所以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十分谨慎。

赫哲族拥有丰富的口头传承文化,他们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传递他们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赫哲族的诗歌和歌曲极富表现力,经常描绘他们独特的生活场景和信仰。

这些诗歌和歌曲不仅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尊。

赫哲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常穿长袍,女性则身穿长袍和长褂。

他们的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带有红色和黑色的装饰,图案多为花纹和几何图案,独具民族特色。

二、赫哲族的生活方式赫哲族人民以狩猎和渔业为主要生计,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松嫩平原地区,这里资源丰富,提供了丰富的狩猎和渔业机会。

赫哲族人民擅长捕鱼和射猎,他们熟练地使用弓箭、罗网等工具进行狩猎和渔业活动。

赫哲族人民的居住方式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他们以流动居住为主,随着季节的变化,他们会选择适宜的地方建造临时住所。

夏季,他们会选择靠近江河的地方,以便捕鱼和采集水果;冬季,他们会选择离野生动物迁徙路线近的地方,以便狩猎。

赫哲族人民的饮食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主要以肉类、鱼类和野生植物为主食,如狍子、鹿、鱼、蘑菇等。

他们擅长采集和加工食物,并将其用于制作特色菜肴。

赫哲族的食物以简单、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特殊的调味品为特色,使得他们的菜肴口味独具一格。

三、赫哲族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态度。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有灵性,河流、山脉、动物都拥有自己的灵魂。

关于达斡尔族民风与民俗

关于达斡尔族民风与民俗

关于达斡尔族民风与民俗达斡尔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民风与民俗。

以下是关于达斡尔族民风与民俗的详细介绍。

一、民风1.勤劳好学:达斡尔族人民勤劳好学,尤其擅长农牧业。

他们善于耕种、放牧和养殖,并且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渔猎活动。

他们也注重教育,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素养培养。

2.敬老爱幼:在达斡尔族家庭中,“尊老”和“爱幼”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他们尊敬年长者,认为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同时,他们也非常疼爱孩子,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3.团结友爱:达斡尔族人民注重和睦相处,尊重他人,崇尚友爱和团结。

他们以亲戚家族为单位,相互扶持合作,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热情好客,对来访的客人表示真挚的友好。

二、民俗1.婚俗:达斡尔族的婚俗非常独特,注重彩礼。

在婚礼上,新郎必须准备大量的礼品给新娘的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参加多种传统仪式,如接亲、礼服换装和祭拜等。

2.藏骨传统:达斡尔族有一项独特的文化传统,即“藏骨”。

这是一种将逝者的骨灰寄托于特殊容器中,并将其埋葬在特定的地点的习俗。

达斡尔族人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祝福。

3.舞蹈表演:舞蹈是达斡尔族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通常以轻快激昂的节奏为主。

在各种重要场合中,他们会进行舞蹈表演,以庆祝节日,纪念成果,或者迎接重要客人。

4.传统节日:达斡尔族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火把节和百家宴等。

在春节期间,全族人民都会穿上传统的服装,举行祭祖仪式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是一个分水岭,它象征着寒冬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在火把节上,人们手持火把,围绕篝火舞蹈,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健康。

5.古老的神话和传说:达斡尔族有许多古老的神话和传说,这些故事传承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这些神话和传说讲述了关于神灵、英雄和动物的故事,以及与自然现象和农牧活动相关的传说。

黑龙江独有少数名族

黑龙江独有少数名族

黑龙江独有少数名族
自从古代,中国就有各种少数民族。

在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黑龙江省原来就有许多
少数民族,而且有古老的文化和传统。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包括黑龙江蒙古族,黑龙江瑶族,黑龙江嘎拉族,黑龙江衔族,黑龙江
回族,黑龙江壮族,黑龙江维吾尔族等。

其中,黑龙江蒙古族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数量大约达到一百万左右,在省内分布最广,沾染最深。

黑龙江蒙古族有“以牛羊为家”的
特点,他们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他们拥有中国国家认可的正宗蒙古族文化,有正宗的蒙古
族服饰,正宗的蒙古族歌谣,正宗的蒙古族乐器,正宗的蒙古族语言,正宗的蒙古族烹饪。

黑龙江地处对外交流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代便有外国客商来此停留或营商。

他们繁衍生息,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

黑龙江瑶族、黑龙江嘎拉族等是外来民族,他们保留了传统服饰和
文化,在这里游牧,做手工艺品,熔铸马蹄铃,这得益于黑龙江省频繁的历史联系和地缘优势。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虽然占数量较少,但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拥有着传承千年的古老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和多元文化的表现。

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民族文明的多彩。

黑龙江的风俗习惯

黑龙江的风俗习惯

黑龙江的风俗习惯
黑龙江将物产丰富,烹调原料门类齐全。

人们称它“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一年四季食不愁。

激绝打。

为代表的满番佑,名重一时。

蔬菜则以白菜、黄瓜、耳为主,近年来大量引种和采购南北时令细菜市场俾裕。

肉品中爱吃白肉、野味,■浓,口胃黑龙江人对饮食的要求是丰盛、大方,以多为敬以名为好;喜欢迎宜宴客,豪爽、质朴、热诚、潇洒。

“、黑龙江人尤爱白酒与啤酒,饮啤酒常是论”扎“、论”瓶“、论”提“,酒量惊人。

受俄罗斯食风影响,好友相聚,常以大红肠、扒鸡、花生米、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几小时。

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这里有较大的市场,不少的名店均系山东人所开设或由鲁菜的传人掌勺。

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俄罗斯大菜“、”韩国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一些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在民族菜中,朝鲜族和满族的烹调水平较高。

前者的”三生“(生拌、生渍、生烤)、牛肉菜、狗肉菜、海鱼菜和泡腌菜;后者的阿玛尊肉、白肉血肠、白菜包、芥末墩和苏叶荐荐,均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黑龙江春节传承千年的习俗

黑龙江春节传承千年的习俗

黑龙江春节传承千年的习俗黑龙江是中国北方一个富有民俗文化的地方,尤其在春节期间,这里有许多传承了千年的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也为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祝福。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在黑龙江流传已久的春节习俗。

1. 冰雕艺术黑龙江位于寒冷的北方地区,冬季时节气温骤降,河流封冻,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冰雕艺术条件。

每年冬天,当地艺术家们会利用寒冷的天气,在街头巷尾和公共场所展示精美的冰雕作品。

而在春节期间,这些冰雕作品更是被装饰得五彩斑斓,寓意着新年的喜庆和美好。

2. 舞狮表演舞狮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而黑龙江地区的舞狮表演更是别具风味。

舞狮表演通常由一群舞者组成,其中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身。

他们在音乐声中舞动狮子,展示出狮子威武勇猛的形象,寓意着驱邪辟邪,祈求新年平安顺利。

观看舞狮表演已经成为了黑龙江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3. 农耕历史游行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农耕历史一直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

每年春节期间,黑龙江都会举办农耕历史游行活动。

游行队伍中有各种各样的农耕工具和农民装束,人们手举着农具,演示着传统的农耕行为,体验着农田里的生活场景。

这样的习俗不仅让人们回忆起自己的农耕历史,也寓意着新年丰收和幸福。

4. 爱情摇摆在黑龙江的一些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叫做"爱情摇摆"。

这个习俗源自于当地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在春节期间,年轻人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与喜欢的人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这个习俗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当地人民文化的一种传承。

以上介绍了黑龙江春节传承千年的一些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黑龙江的文化底蕴,也让人们在新年的到来中感受到浓浓的喜庆和祝福。

同时,这些习俗也是人们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让黑龙江的文化更加多彩、独特。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明年的春节,再次感受这些传统习俗带来的喜悦和祝福吧!。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风俗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以下是对东北风俗文化的介绍。

一、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东北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与祭祀。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东北地区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庙会活动,在庙宇中烧香祈福,舞龙舞狮,观赏灯谜,品尝元宵等。

此外,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也是东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点燃火把,集结在火山口或山顶上,舞狮子,燃放烟火,庆祝夏至的到来。

二、婚礼风俗东北地区的婚礼风俗独具特色。

传统的东北婚礼通常有许多仪式,如迎亲、拜堂、新娘出门、拜天地等。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一般会乘坐装饰豪华的花轿,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来接新娘。

而在新娘出门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游戏考验和过门闯关,以体现娘家人对嫁出去的女儿的爱和关心。

此外,东北地区的婚礼中还有特色的菜肴,如大盘鸡、熏鱼、腌制的鱼和肉等,色香味俱佳,极具东北特色。

三、民间艺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锦州满剧、哈尔滨相声、沈阳大秧歌等都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

锦州满剧是辽宁锦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其典型代表就是《焦喜园》。

哈尔滨相声是哈尔滨地区的传统形式,以幽默诙谐的对话来表达人情世故。

沈阳大秧歌是沈阳地区的舞蹈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间表演,边跳边唱,锣鼓喧天。

四、民俗习惯东北地区的人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与民俗。

比如在辽宁地区,农历腊月二十九日的小年夜,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门神,以保佑家庭平安。

在黑龙江地区,人们在农历九月三十日的中秋节晚上,会举行赏月活动,并常常会聚在一起品尝年糕和水果。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们酷爱跳广场舞,每天都能看到广场上一群热情洋溢的中老年人跳着欢快的舞蹈。

五、民歌舞蹈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歌舞蹈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大合唱、五子登科、远方的思念等都是东北地区的民歌名曲。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也多种多样,如辽宁地区的锦绣刺绣舞、黑龙江地区的土尔扈舞等,融合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黑龙江风土人情

黑龙江风土人情

黑龙江风土人情鄂伦春的“赞达仁”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往往要放开喉咙高歌一曲“赞达仁”。

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

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同时他们每歌必舞,有劳动舞、象形舞以及情绪舞,还有“篝火舞”或叫“圈舞”等。

这里要指出的是,狩猎一般在冬秋季节,通常在冬季进行。

因为这时动物没有树叶、苇草作掩护,很容易被狩猎者观察到,因此,围绕狩猎的一些娱乐活动往往冬季出现的多一些,反过来说在冬季的少数民族娱乐活动也大多与狩猎内容相关。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还举行诺劳孜节,他们在自家中燃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家人头上绕一圈,祝家人平安,晚上还要唱歌跳舞。

东北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 舞出了关东人豪放的情怀。

尤其在新年前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扭秧歌,看秧歌,其乐无穷。

鄂伦春族神秘的风葬鄂伦春族的风葬仪式,神秘而隆重。

人死后先要用冰雪水或是河水,给死者沐浴净身,再剥取桦树皮缝制一个棺材。

也有用一粗圆木,对半劈开,上下中膛挖空,然后将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圆木内。

死者装殓后,就要选择一个两棵松树相距1米左右的地方,进行风葬。

在离地面高约2米左右的地方,将树干砍断,在两个断树干上各放一块横木板,然后再把棺材放在横木上,尸体的头要朝西南。

在出殡前,死者的亲戚以及生前好友都闻迅赶来,并在葬地燃起火堆。

他们把死者的生前“三宝”──猎马、猎犬、猎刀放在尸体旁,然后用枪把猎犬打死。

最后要处死猎马。

在处死猎马时要把马的四蹄绑在树上,在马的眉心正中处插上一朵鲜红夺目的大紫香花。

待天黑下来以后,一个身穿各色毛皮拼制的“神衣”、腰间挂着钢铃的萨满,突然跳出人群。

这时死者的家属要捧上来3碗烈性酒向萨满致意。

萨满把酒一饮而尽,然后猛地操起大斧,跳到马头前默默地祷告。

趁马不备之时,挥动大斧将其砍死。

把马皮扒下,马肉扔掉,用马皮把马头及五脏包起来,挂在树上。

陪葬马时还要说几句话,告诉它别想家,也别再回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江流域是中、俄、犹三大古老文明的汇聚地。民俗馆展出了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满、赫哲、犹太、俄罗斯等十个民族的典型器物、服饰等,重点突出了各民族的传统和特色,通过场景展示、塑型、展品及图文等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现了黑龙江流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8196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族过去世代以狩猎为生,对狩猎生活有着浓厚的感情和熟练的技能,猎民几乎个个都是弹无虚发的神枪手。
鄂伦春族的妇女擅长制作皮毛和桦皮制品。她们按照狍子头皮原样制作的袍头帽,戴起来活灵活现,既能御寒,又便于在狩猎时伪装;妇女们还能将整张桦皮加工成器皿。她们在这些皮毛和桦皮制品上面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反映了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从出生时的“落草”到去世后的“丧盆”,从“酸菜火锅”到“满汉全席”,育儿的“悠车子”,待客的“烟笸萝”,这些都是满族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
满族服饰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男子穿长袍马褂,妇女多穿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进,现代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
赫哲族现有人口4640人,以渔猎为生,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本领。他们叉鱼的技术尤为惊人,根据水纹投掷鱼叉,往往百发百中。他们还创造了在冰封江面上凿冰捕鱼的方法,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捕获到肥美的鲜鱼。冰川子、抄罗子、鱼钩、鱼网、桦皮船等都再现了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人民还热爱体育运动,妇女们喜爱跳板和荡秋千,而男人们则喜好摔跤和踢足。
此外,朝鲜族的风味食品也名扬中外,像泡菜、冷面、打糕、烧烤都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磨盘、淌池、铁锅和泡菜坛等都是朝鲜族制作美食的典型器具。
汉族分布地区广大,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说起东北地区的汉族,最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不能不提到二人转,在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东北地区人们对二人转的喜爱。
汉族有很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要数春节,吃带硬币的饺子会交好运,午夜饭后吃冻梨、年三十点长寿灯、正月里不剪头、初一初二不扫地...这些都是东北地区汉族过年的传统习俗。
犹太民族在与其他文化的交往碰撞中“融而不化,融而不亡”,在萝北界江对岸有着俄罗斯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的设置,这是除以色列以外,犹太民族唯一的自治政权。安息日、犹太新年、住棚节、哈努卡节等都是犹太民族的重要节日;约柜、法版、烛台、大卫盾等则是犹太民族重要的礼仪用品,犹太传统文化习俗在它们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鄂温克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大兴安岭森林深处和嫩江流域的丘陵平原等地带。这里资源丰富,为鄂温克族的驯鹿饲养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鄂温克人称驯鹿为“鄂伦”。驯鹿因为长相奇特,俗称“四不像”,又被称为“森林之舟”,是鄂温克族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也是鄂温克族重要的经济来源。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对草原和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蒙古包文化则是整个蒙古文化的缩影。勒勒车慢慢悠悠,马头琴旋律悠扬,都记载着民族游牧生活的漫长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或七月份,蒙古草原上都要举行祭敖包活动,祈求人畜兴旺。祭典结束后,青年男女约会谈情,著名的情歌《敖包相会》就是这种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到了阴历七八月间,草原上还会举行“那达慕”盛会,人们穿着鲜艳的蒙古袍,精致的蒙古靴,开展摔跤、赛马、射箭等各项竞技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族欢庆丰收的喜悦场面。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大兴安岭中麓的嫩江两岸。在达斡尔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是类似于曲棍球的“波依阔”体育活动,这种运动在辽代契丹人中非常盛行,被达斡尔族继承下来并延续至今,成为男女老少人人喜爱的群众体育运动。
从传统的围鹿棋到精美的刺绣,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库莲到被称为“草上飞”的大轱辘车,都展现出了达斡尔族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
俄罗斯民族展厅采用了俄式建筑的圆顶风格,让你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圆顶四周绘制了数位俄罗斯久负盛名的历史名人,在展厅中央彼得大帝的雕塑近在眼前,这位使俄罗斯走上近代强盛道路、为俄国带来旭日东升前曙光的巨人,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
俄罗斯境内共有160多个民族,堪称一座世界民族博物馆。俄罗斯民族的舞蹈表演风格独树一帜,他们的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被公认为世界芭蕾舞的三大经典。
历史上赫哲人曾被称为“鱼皮部”,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她们将一张张鱼皮按花纹拼缝起来,再裁剪缝制成衣服,做工精细,十分考究。
犹太民族展厅以其精神领袖摩西的巨型雕塑为开端,引领大家进入了独具匠心、曲折迂回的展厅,再现了犹太民族近两千年的世界流散史,在犹太文化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
满族发祥于中国东北,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世纪,中国史籍记载的尧舜时期,肃慎人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有句民谚“口袋房,弯子炕,烟囱立在地面上”形象地概括了满族传统民居特点。满族人的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在东山墙开门,形如口袋,所以被称为“口袋房”。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弯子炕”,可见满族人住宅的独特之处。
俄罗斯最具特色的还有传统的木制手工工艺品,套娃、彩蛋等做工精美、妙趣横生。俄罗斯人在饮食习惯上,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面包、红菜汤、噶瓦斯、伏特加酒都是俄罗斯闻名遐迩的美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