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佛

合集下载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17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17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17集蔡礼旭老師主讲《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師(第十七集)2005/3/9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进入《弟子规》第三个单元「谨」这个部分,要谨言慎行。

一生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处处谨慎,家庭要能够美满,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第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淨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起得早,晚上可以晚点睡的话,每天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可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很多家长说,那孩子的睡眠会不会不够?在古代,这个「朝起早,夜眠迟」是讲到孝子,他都很早就起来打扫家裡,就像《朱子治家格言》提到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非常勤奋。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傍晚的时候都是孩子去检查门窗,有没有该关的都有关好;而到了晚上,子女会先侍奉父母先睡觉,然后他才去睡觉,这是「夜眠迟」。

所以,古代人为什麽十几岁工作能力就特别好,甚至于还能够当县长?就在于从小就有很多的历练,很多的锻鍊,再加上都是读圣贤的经典。

「老易至,惜此时」,这句话也警示我们生命非常短暂,我们自从出生以后,只有一件事情是勇猛精进,诸位同修,哪件事?走向死亡。

人生难免一死,在这短暂的时光当中,应该让生命有价值,发光发热。

所以,古代圣哲人对于珍惜时间有非常多的教诲,其中在明代一个画家叫文嘉,他就提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我这一生假如每天都等著有明天,「万事成蹉跎」,那可能一事无成。

唐朝的颜真卿也写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髮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们常常也看到很多上了年纪,四十几岁的人都会说到,假如人生让我重来一次,我就不会怎麽样怎麽样。

但是人生能不能重来一次?不可能,所以悔之晚矣!后悔,后悔,都是后面才来悔。

但是这一生只要有机缘闻到圣贤教诲、闻到佛法,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不管我们现在年纪多大都没关系。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弟子规与佛法修学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感谢师父上人,还有净宗学院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同修,还有诸位来自世界各地同修的参与,能够成就这个殊胜的因缘。

末学有讲得不好的地方,请诸位法师、诸位同修给予批评、指正。

佛陀在《华严经》上有教诫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修学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先有信心。

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也提到六信,一开始就是信己,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对佛陀的话也要有十足的信心。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弟子规》,我们也要对《弟子规》的重要性,《弟子规》对於世界,对於整个佛法,还有对於社会安定,对於家庭的和谐是个非常好的法宝,我们也要先建立这个信心。

因为学贵立志,当我们了解到《弟子规》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立志;透过《弟子规》的修学,《弟子规》的力行,能够让整个社会减少冲突、灾难,让整个世界能够安定、祥和。

我们放眼当今的国家社会确实动荡不安。

我们要思考,因为佛法也教诫我们「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觉悟的人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够对症下药。

因为社会的动乱,起因於人心,佛法上讲「依报随着正报转」,诸位同修,我们现在的人心都在想什麽?人心都是以什麽为出发点?我们从人心、从根本才能解决问题。

这几百年来西方东进,西方的思惟也一直不断的影响东方的思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所以现在是资本主义、功利主义挂帅。

我常常也问很多的朋友,我问他们:你是炎黄子孙吗?诸位同修,您是炎黄子孙吗?「信为道元功德母」,要有信心,您是炎黄子孙吗?是!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大声也没有用。

我们要勘验,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真正随顺老祖宗的教诲,还是已经受到整个世界思想的污染。

我曾经在一次讲课当中,我就问他们,我说当你拿到一个最好吃的东西,你第一个念头是什麽?底下坐在前排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不假思索马上就说:吃下去;後面有一位中年的女性,她说给儿子吃,给孩子吃;最後面有一位长者,应该也有七十几岁,他说给父母吃。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8)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8)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3/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08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居有常。

业无变。

】这个『业』有学业、有道业,还有家业。

要把家庭维系好,夫妇的共识、夫妇的经营就相当重要。

家庭当中有两个最重要的责任,一个是经济责任,一个是教育责任。

我们昨天也提到,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内,所以这个教育工作是属於母亲在家里相夫教子。

但是现在的社会,很多是夫妻都在外工作,所以就有个新的名词产生,叫做代理父母。

现在代理父母给谁做?佣人做。

佣人会做成什么样子?带小孩去买菜?那很好,也是一个学习。

佣人对待孩子是什么态度?把他当什么?把他当小皇帝看,他是佣人。

所以佣人带出来的孩子,生活能力就特别差。

他可能要出门的时候,坐在小椅子上,双脚一摊,等著人家给他穿袜子、穿鞋子,在家里可能什么事也不会做。

到学校去,老师分配给他扫地工作,说:某某同学,这一片地上你好好扫一扫。

他可能跟老师说:老师,我给你钱,你帮我做。

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他生活能力就很差。

当他生活能力这么差,往后出社会能不能一帆风顺?就很困难,可能还成为团体的负担,因为生活习惯不好。

这个是在他做事方面。

再来,像很多地区还请外劳,外劳的话,语言能力就不好,在讲自己国家的语言讲不清楚。

所以这些佣人带出来以后,孩子的语言能力就快速下降,所谓一代不如一代。

而语言能力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我在教书过程,很多的孩子他社会科、自然科、数学科很差,是因为他连考试的题目都看不了解,所以整个学习就完全拉下来。

所以我们看到,假如把孩子交给佣人,要教出好的孩子很困难。

当下一代教不好,我们再有财富,再有地位,事实上你每天还是非常担心,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再捅出什么娄子来。

这第一个,佣人。

第二个爷爷、奶奶,隔代教养。

因为有爷爷、奶奶的帮忙,我们现在年轻人生了孩子以后,马上就丢过去了。

其实这样对为人父母者好不好?没有责任心!生了就应该好好的教,而不是推给父母,这样父母会累得半死。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1)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1)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3/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1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中午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也是力行《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师长交代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确实也做到了。

「亲所好」,父母内心到底在身、在心方面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关怀,我们也要很敏锐。

诸位同修,您知道父母最喜欢吃什么吗?好像年纪比较长的人都一直点头,年纪轻的可能就不知道。

我也曾经这样问过学生:你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吗?小孩都会想半天。

我们又换另外一个问题问他,妈妈知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他们不假思索都讲出来,妈妈都知道我喜欢吃这个,喜欢吃那个。

我们进一步就跟小朋友说:你看,妈妈时时都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而你却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我们对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也太不关爱。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有一天他出外去采桑椹,他的母亲喜欢吃桑椹。

他就拿了两个篮子,一边装黑色、紫色的,另外一边是采的比较红色的。

诸位同修,为什么要分成两边?结果我在海口讲这个故事,海口没有产桑椹,他们没有看过桑椹,所以我们教学当中,也要了解学生他们的生活情境是不是知道这个东西。

因为桑椹比较熟的是黑色、紫色的,比较红的是还不是很熟的。

刚好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盗贼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就说因为比较熟的比较甜,所以是要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比较不熟,是要留给自己吃的。

所以蔡顺做到了「亲所好,力为具」。

这个盗贼听了也很感动,就把他放了。

诸位小朋友,盗贼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怎么会把他放了?为什么?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恶人也会被感化。

所以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攻击他?要不要去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要把自己做好,来影响他,来影响这个社会。

这些盗贼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一些东西送给他。

诸位同修,要不要拿?这些盗贼说,拿这些东西奉养你的母亲。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2)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2)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二集)2005/3/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2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也让学生读《弟子规》,当我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内心都会非常感动,因为学生可以早我们十多年就接受到圣贤的教诲。

记得我体会到《弟子规》的重要性,就拿了书,从家里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去找我一个结拜的大哥,因为他的女儿一个小学二年级,一个小学四年级。

一到了台中之后,我跟他坐在一个餐厅里面,还不等吃饭,我已经开始一句一句念给他听,讲给他听。

比方说「父母呼,应勿缓」,孩子的恭敬心养成之后,对一生至关重要,假如没养成恭敬心,后患无穷。

就这样一句一句把它的影响性跟重要性,跟我的结拜大哥做说明。

刚好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内心觉得很伤感,所以就哭起来。

结果我的大哥被我吓了一跳,他也没说话,后来我情绪比较平和下来,他就对我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有人讲成你这个样子。

我就跟他做了一下解释,是因为我刚刚念到一半,突然感受到我这一生,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没有老师教我这个?假如从小就有老师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我,我的人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冤枉路。

其实一个人走了冤枉路,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体力,但是在走这个冤枉路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言语、行为又犯了多少过失,又伤了多少爱护我们的人的心。

而这个伤害这些爱我们人的心,能不能再挽回?很难!所以觉得非常遗憾。

因为人生有这样的遗憾,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学生再有这样的遗憾,所以常常我听著学生在读诵的时候,也会非常感动。

诸位同修,让遗憾就到我们为止,不要让下一代再有同样的遗憾。

【亲有过。

谏使更。

】我们刚刚提到了父子之间如何劝诫,君臣、还有夫妇,接下来第四伦,兄弟的劝诫。

兄弟也是相当的密切、亲密,所以当兄弟有过失,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来规劝,当然规劝的态度方法就很重要。

刚刚我们讲的这些古今的事例,最重要的也是从他们的表演当中,学到个中的本事。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7)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7)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2005/3/7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7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刚刚在外面看到诸位同修非常勇猛精进,已经把「睡」都打掉,中午也没有休息,一直在那里读诵《弟子规》,我们是随喜功德。俗话说「初发心,成佛有余」,我们这样的勇猛精进,一定要持之以恒。早上我们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教诲最重要的要长养孩子的孝心跟恭敬之心,而至诚的恭敬心与自性相应,所以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当我们在落实这一句教诲的过程,事实上也在落实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看这一句教诲是不是落实了「孝养父母」,也落实了「奉事师长」,因为师长也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再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当我们用这样的恭敬心面对父母,父母欢喜;当我们用不耐烦的心,用瞋恨的心对父母,那就没有做到慈心不杀。当我们是用恭敬心的时候,也是做到了不杀,也是做到了不瞋这样的教诲。
有一位女子,有一次经过一家寺庙,她非常恭敬进入寺庙礼佛,礼完佛之后,她把她仅有的两文钱统统布施出来。方丈住持亲自出来帮她诵经祈福,帮她求忏悔。后来她福报现前,入宫富贵,带了几千两到佛寺来,结果方丈没有出来,反而派他的徒弟出来帮她诵经,帮她回向。这位女子觉得很诧异,之前捐钱两文,方丈住持亲自帮她祈福;现在她捐的数目这么大,只有叫徒弟出来帮她诵经。这位女子她也很有好学之心,主动询问方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方丈也告诉她,从前你捐两文钱是真心真意,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忏悔,内心过意不去。而现在你虽然捐了这么多钱,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像以前这么样的真诚,所以叫我的徒弟出来就可以了,所谓福田最重要的靠心耕。我们处处心地里面都希望众生离苦得乐,都能随分随力去帮忙,相信修得的福报也是非常的广大。这是在事业方面,我们要懂得稳扎稳打去经营。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4)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4)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5/3/7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04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刚刚我被罚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以前做错太多事,所以要罚站一下。

昨天我们也提到,做家事对於一个人的很多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养成。

昨天也提到,能够知感恩,能够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提到人际关系会很好。

我因为从小很少做家事,诸位看得出来吗?因为我是独子,假如我过去洗碗,我的奶奶一定会走过来,我奶奶一走过来,我的妈妈又走过来,我的妈妈走过来,我两个姐姐又走过来,所以我是人在江湖。

那是找藉口!一个人一生该干的活,你还是得干,都逃不掉。

假如你年轻的时候不干,什么时候干?老的时候就要来干,老的时候来干就很辛苦。

所以我们要趁年轻多做、多积福,把福报放在晚年享。

为什么有这个体会?因为我到学院来学习的时候,终於把二十几年来少洗的碗,少洗的锅,一并一次把它洗够。

那时候,我们几个礼拜就要轮一次,那个煮汤的锅都很深,都要整只手伸进去刷。

洗的碗盘,真的是每次都要洗几十个人吃的,连做馒头都要做八百个到一千个。

所以我每次去帮忙做馒头,都很不好意思,很多师姐从头做到尾,都没有坐下来休息,我都要休息好几次。

而且休息的时候都要走到旁边,不要被他们看到,因为年纪最轻,但是体力最差。

所以活要多干,身体才会强壮。

常常很多朋友,那时候我跟父母一起住,他们都会说:你真孝顺,在家里照顾父母。

我听到这话都很汗颜,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其实哪是我照顾父母,都是父母照顾我。

因为我父亲从小就干活,在农地里帮忙,所以体格比我壮硕很多。

常常我跟父母出去旅游,我爸爸都会常常问我:你累了没有?我爸爸开车是从来不累的。

因为我们的上一代从小就劳动,所以体格很壮硕;我们这一代从小养尊处优,体质就没有他们好。

老子说「祸福相倚」,我们这一代看起来好像很有福气,事实上换另外一个角度看,都把福气折掉了,身体也不好,一些很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没有形成。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6)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6)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05/3/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6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 刚刚有没有同修去买刮胡刀的? 【父母责。

须顺承。

】 当父母责罚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好好检讨,好好反省、改过;因为毕竟父母是用一分爱护我们的心,希望我们能够德行增长,才会教育我们,责罚我们。

我曾经也问小朋友,假如你被父母处罚,你内心是什么想法?诸位同修,你的孩子被你处罚完,他是什么想法?你们有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孩子最多的答案是「好衰」。

他说:好衰!被父母骂,下次做错事不要被看到,就不会被骂。

这样好不好?对,所以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要敏锐去观察,你才能够引导他正确的态度。

所以我们当老师要帮父母说话,要让孩子体恤,父母教育你们,也是对你们的一分爱心。

我就告诉学生,一个人发了脾气以后,会不会觉得神清气爽很有精神?你有没有看到一个人发完脾气说:我精神百倍。

有没有?没看过!发完脾气大部分身体会觉得怎样?比较累。

为什么?因为一发脾气,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发一次脾气要几天才可以恢复过来?三天。

所以这个对身体是很大的损伤。

为什么父母知道发脾气对自己身体不好,但是他还是要管教你?因为怕你不学好,怕你人生没有建立正确的人格、态度,是为了你好,宁可伤害自己的身体也要教诲你,所以你要体恤父母的用心。

我们要对得起父母这个教诲,绝对不能说很衰,而是要藉由这个教训以后,了解到自己哪里犯了过失,往后绝对不能再犯,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教导。

要学习颜渊的德行,颜渊能做到「不二过」,所以下次不能再犯。

我们应该抱持著挨骂换得进步,每次教训完,我一定可以再进步,赶快把过失导正过来。

当孩子被教训之后,他的心态是如此,那他也能够珍惜这个机会提升自己;他就不是情绪化而已,而是能用理智来面对事情。

所以,『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09 10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09  10

九八年早餐开示—佛陀教育重在行证(共一集)1998/6/24 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3-0624今天藏学师返回九华山,我们在新加坡虽然是短短的时日相聚,我们总是有特别的一种情分存在,不仅是故国,难得的是故乡。

相聚的时日虽然很短,到这地方来究竟学了些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就实质上来说,「教」并不是最重要的,是手段不是目的。

「教」在清凉四分里面是属于信、解,我们的信、解依靠教,真正重要的部分是在行、证。

如果我们疏忽了行与证,只是在信、解上去下功夫,到后来都会落在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

落在世智辩聪里面,往往不知不觉做了一些谤法的事情,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希望我们在这短期相聚的时日里面,我们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从今而后死心塌地,一向专念,求生净土,完全符合往生经里面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得很清楚,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一生当中决定证得圆满的无上菩提,广度有情众生。

我们这短期相聚,那真的有价值、有意义。

经教是帮助那些没有相信的人,帮他起信;疑惑的人,帮他理解,帮助他破疑生信,「教」的目的在此地。

经教要透彻一定要有行证的功夫,自己没有真正行证的功夫,教理决定不能够透彻,你读得再多、听得再多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一定要从自己心性里面流出来的智慧,那才是正解、正行。

所以学教的同学们,决定不能疏忽在行持上的功夫。

行持不仅是念佛,生活也非常重要,我们在讲席里面不断的在强调,不断的在提醒,道理就在此地。

念佛堂,李木源现在正在努力的把念佛堂成立起来,这是我们自己法身慧命寄托的所在。

念佛堂成立,我也得每个月抽个二、三天到念佛堂去念念佛。

我希望我们同学,人多轮流去参加。

念佛堂,我们的目的是要真正做到,二、六时中念佛不间断;如果人数多,我们分班。

过去台中莲社,他们有四十八个念佛班,这个数字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这样才能维系到念佛堂永久不中断。

台中莲社也是受到经济上的困难,没有办法做到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4)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4)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四集)2005/3/9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昨天进入《弟子规》的第二个单元「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这个兄友弟恭的态度,除了在家庭要落实之外,我们到了学校,到公司、团体里面也应该把兄友弟恭好好落实。

诸位同修,如何落实兄友弟恭?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就要让这个态度化成人与人相处的言语、行为,其实落实就是把《弟子规》做到。

《弟子规》后面的教诲,包含「出则弟」的部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所有「出则弟」的教诲也都是在落实兄友弟恭。

再来「谨」的部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甚至於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们在团体当中能够很勤奋,能够做表率,都是落实兄友弟恭。

在「信」的部分也都是在落实,比方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些都是让团体气氛融洽,都是兄友弟恭。

再来「泛爱众」的部分,「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扬人恶,即是恶」,这些都是跟人相处当中能够互相友爱的具体落实。

所以我们往后的学习,就能够把它点点滴滴去领会。

现在整个世界因为交通便利,科技非常发达,所以几乎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一家人,现在都说世界村,交流非常的频繁。

在非常频繁的状况之下,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就会有很多的接触,这个时候就要多沟通、多了解;有沟通,有了解,才不至於会造成冲突。

我们的师父上人做出最好的典范,跟非常多的种族、宗教都相处得很好。

师父上人也告诉我们,与任何其他种族、宗教相处,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诲,就是「四摄法」。

四摄法头一条是什么?布施,就是多请客,多送礼。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我们应该多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教义,不能因为不了解而去批评,这个要『言语忍』。

当我们愈了解他们,就会愈尊敬他们圣哲的事迹,都有他的时节因缘,都值得我们跟他们学习。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5)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5)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3/9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昨天我们从中国的文字,也了解到如何把瞋恨、把愤怒化解掉,用什么方法?用宽恕的方法。

《格言联璧》里面有句话提到「谦卦,六爻皆吉」,谦虚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利益,无往不利,所以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曾经学生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就是这个「恕」字。

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难处,甚至於去体会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的因在哪里。

不要在果上生气,我们从因上去了解;往往当你了解到他的原因,你的怒气就消一半以上,所谓「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昨天也有提到,我一个学生他常常打人、骂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很多老师看到他也会觉得很难管教。

我们去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整个怒气都不见了。

父亲根本都不回家,妈妈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个泰国人,她根本无法教导孩子。

确确实实,我们要用一分宽恕、包容,甚至於是去帮助、去成就的心,就能够转怒为恕。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慈悲心现前就没有困难。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先伏得住情绪,愤怒。

昨天我们也了解到,一句万德洪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一句万德洪名,绝对不是要跟人有言语冲突的时候才拿起来念。

什么时候就要念?我们要遵印光大师的教诲,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个方法不得了,很重要。

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讲课怎么比较不紧张?我说就是因为念佛,当要紧张的时候,赶快念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我在海口前年十月份要讲第一场演讲,结果是对三百多个老师,我也很紧张,又怕睡不著觉。

因为我大学联考吃了两颗镇定剂也没睡著,结果隔天药效发作,考得一塌糊涂,「一饮一啄」。

我怕这个情况再度发生,我就到孔老夫子面前跟他顶礼三拜,孔夫子你要保佑我今天睡得好。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9 20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9  20

九八年早餐开示—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共一集)1998/7/3 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3-0703悟闻师到这边来求忏悔,他知道他做了一些错事,我看他忏悔的态度有诚意。

古德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如来果地上才没有过失,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依旧有过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人不怕犯过,怕的是犯过之后不能够悔改,如果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佛家所讲的觉悟。

我们觉悟什么?觉悟自己有了过失,所以叫开悟。

能把自己的过失改正就叫做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过失;过失无量无边,我们自己要有勇气承认。

过失真的是无量无边,为什么?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性,所以起心动念都是过失。

怎么会是过失?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而且有不少人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这个还没做出来,没说出来,才有这个念头而已。

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这个话说得不过分,菩萨尚且不免,何况凡夫?这正所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世间最善的事情是什么事?是改过自新。

儒家讲「止于至善」就是这个意思,至善是不断的再改过,不断的再自新。

在我们佛门里面讲,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都是在改过自新。

愈是微细的过失,我们愈不容易觉察到,所以修行愈是在上位愈困难。

像地上菩萨,在我们看他们一点过失都没有,完美到了极处;可是他们自己一比较,初地就不如二地,二地就不如三地,三地就不如四地。

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来比较,初地还有过失,好像二地没过失;二地跟三地比,二地也还有过失。

一定要到究竟如来的果位,无明烦恼真的断尽了,才可以说没有过失,那是真的没有过失。

这时候无不是倒驾慈航,应化在十法界帮助众生,帮助什么?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改过,帮助众生断烦恼、成佛道,他们来做这个事情。

做这个事情应化在世间,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尊佛他们在示现的时候,也跟凡夫一样造种种过失,那不是真造,是舞台表演。

经典就彷佛是剧本,依照这个剧本来演戏,演戏的目的何在?帮助众生觉悟。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24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24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24时间:2011-09-22 09:19 来源:蔡礼旭老师讲解作者:蔡礼旭老师点击:次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诸位同修,今天也要好好睡,虽然明天要考试,不要太紧张,要平常心。

刚刚讲到:【话说多。

不如少。

】诸位同修,刚刚在吃饭有没有感觉声音变少了?不过当我们的言谈当中,可以让人家欢喜,让人家生信心,讲的都是利益语、诚实语、软慰语、智慧语,你是口吐莲花,舌灿莲花,这个话可以多说,因为是对人有益。

所以我们说话就抓一个标准,只要对人有益就说,对人无益,就好好念佛。

刚刚最后我们也提到,在团体当中,当开会的时候必须集思广益,把各种情况反应出来,好做调整,做往后的决策,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把实际情况反应出来。

而在这个谈话过程,是对事不对人,因为我们建立的共识,就是要把团体的事情办好,甚至道场里面所做的事都是利益众生之事。

既然我们有这个因缘担任这些工作,就应该该讲话的时候要直言不讳。

等大家的意见都讲出来,当然最后的决策不可能每个人都满意,不可能照每个人的想法去做,总会取得一个协调、一个共识。

当团体已经决定要这么做,往后每个人离开这个门,口径都要一致,都要一起去做,真正在做的过程中又有问题的时候再赶紧反应。

当每个人都是做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决定,感觉起来团体就很有向心力、凝聚力。

假如开会的时候都不讲,然后出门以后意见都很多,这边也讲,那边也讲,搞这边一团,那边又一团。

团体只要失和,就很难把众人之事办好,因为要家和万事才会兴。

当我们处理事情都有这个共识,就能够把事办得比较理想,而不至于因为我们的言词而让事情搞砸,所以言词也要相当谨慎才行。

因为在很多的朝代当中,都是因为太多的谗言造成了国家的败亡,团体的败丧,都是言语的祸害,所以祸之所生很多都是言语以为阶梯跨上去的。

君臣之间,君听了谗言,「君听臣当诛」,领导者只要听了谗言,很有可能忠臣就要掉脑袋了;「父听子当决」,父亲假如听了一些谗言,可能父子关系都会出现障碍;甚至于朋友之间听了谗言会疏离;夫妻听了谗言,可能就要分离。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3)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3)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3)《弟子规》学好,能够救世界,能够救佛法,能够救家庭。

诸位同修,现代的家庭状况怎麽样?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复杂的事情当中,你只要把它抽丝剥茧,把纲领找出来,其实问题都不大。

周朝绵延八百五十六年,为什麽周朝可以绵延八百多年,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读历史能够监往知来,其实周朝就是把孝跟弟做得相当实。

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周文王对他的父亲王季非常的孝顺,确实做到「晨则省,昏则定」。

他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会去问候他的父亲王季,看看父亲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父亲的胃口不太好,他一看,内心就会很着急。

等父亲身体稍微比较舒适,吃的比较正常,他才觉得非常宽慰,所以是一日三次的问候。

由於周文王这样的榜样,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顺。

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统统没有宽衣解带,帽子都没有取下来,无时无刻都在照顾他的父亲。

由於这分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转,所谓至诚感通,相信周武王那杯汤药跟一般人的汤药一不一样?一定不一样,因为那个有孝心加持,那个水的结晶都特别漂亮,喝下去特别有效。

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我们不要把很多事想得太复杂。

再来,周朝以「弟」治天下。

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个哥哥,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们三个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是周文王的爷爷。

当他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他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个圣主之相。

而他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这麽疼爱这个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

这麽一上山,就没有再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

诸位同修,他这麽一让,尽了孝心,因为他要让父亲很好做事,不希望父亲因为他们两个兄弟而有所顾忌,没有传位给他的弟弟王季。

所以这一让成全了父亲的心意。

这一让,成全了兄弟的情义,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麽事可以让兄弟不合?所以让出了孝,让出了弟,还让出了忠,忠於天下百姓。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9)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9)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九集)2005/3/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09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了天堂跟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有个朋友他刚好有机缘遇到小天使,小天使就跟他说,我带你去看天堂跟地狱,你首先要看什么?这位朋友就说,那我先看地狱。

到了地狱,刚好在用午餐,有一排长长的桌子,两排的人对坐在桌子前,筷子都是一公尺长,桌上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

当喊开动,所有的人拿起一公尺的长筷子,拼命夹食物,一夹就要往自己的嘴巴塞。

结果因为筷子太长,还没有夹回来,就已经在中途打起架来,筷子撞在一起,食物掉满地。

掉了以后,还互相谩骂对方:都是你害的!都是你害的!结果那个气氛非常的不好,他看不下去了,说:算了算了!我去看天堂!小天使带他去天堂,一看,桌子还是那张长桌子,还是坐了两排的人,还是那些菜,筷子还是一样一公尺长,他就很纳闷。

结果一喊开动,所有的人菜夹起来,先给对方吃,一夹起来:来,给你!来,给你!结果有一个人人缘不错,一下子三、四个人同时夹给他,他说:等一下,等一下,我快要噎著了!所以人缘很重要。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当人念念都为对方著想,我们就生活在天堂之中;当每个人都自私自利,互相竞争,互相计较,那就生活在地狱之中。

有一次我到海口的乡下去演讲,刚好也讲到这个故事,后来因为晚上还有一堂要对他们当地的老师上课。

吃晚饭的时候,镇长跟副镇长就接待我们一起吃,在吃饭的过程,镇长跟副镇长就拼命给我们这些老师夹菜。

我们中心的老师就说:我们来到天堂了!也是很好的一个回忆。

所以,我们要把家庭经营成天堂的气氛,这样家庭里面的人才能长命百岁;假如家里面的气氛是像地狱,会怎么样?那就变成癌症的高危险群。

所以,家庭气氛有赖每个分子去经营、去付出。

我在杨老师家住了七个月,在这段时间之内,虽然我没有结婚,但是也从他们夫妻相处,学到了一些很好的经验。

杨老师一进门,或者她先生一进门,绝对会向屋里面的人先打招呼:我回来了!屋里面的人不管在忙些什么,一定会先放下手边的工作,然后出来迎接:欢迎你回来!你们家有这样做的举手?你今天回去说:我回来了!你先生正在看报纸,看看你,你可不能气馁,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弟子规》-是佛教的根

《弟子规》-是佛教的根

《弟子规》-是佛教的根
《弟子规》是佛教的根。

我们净宗修学,不仅是净宗,只要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建立在“净业三福”的基础上。

佛说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

一切菩萨修行证到如来果位,都是依这个为基础,可见“净业三福”多重要!
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两句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问你怎么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几个人能说得上来?几个人知道怎么做?诸位要晓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弟子规》,那它怎么不是佛法?当然是佛法。

弟子是学生,你看看,我们自己称三宝弟子,做弟子的规矩你都不懂,你这个三宝弟子不是真的,愧对三宝弟子,做弟子有规矩!所以,《弟子规》落实了净业三福第一条前面两句。

《十善业道》落实第一福后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所以,这两门功课,我们无论是学世法还是佛法,根本、基础在这个地方。

你不在这个地方扎根,无论你怎么样精进,你怎么样努力,到最后你是落空。

这是至少我学佛五十多年,我看得很清楚!凡是有成就的,都在这上扎了根;没有这个根基,没有一个有成就。

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节录自-- 轻松学佛法。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0)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0)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集)2005/3/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0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亲所恶。

谨为去。

】坏的习惯要赶快剔除掉,孩子也不要让他形成坏习惯,不然就很难改。

有三个犯人同一天被关入监狱当中,这个典狱长很仁慈,就对他们说:你们这三年都要在这里度过,你们有什么愿望,假如我做得到我可以帮你们。

第一个是美国人,他马上,连想都没有想,他就说:给我一包烟。

第二个是义大利人,义大利人给人的感觉怎么样?很浪漫,讲得这么好听,是很好色;我们要求其实质,不要被这些言语蒙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第三个是犹太人,他已经犯错了,他深深给这个典狱长一鞠躬,他说:我已经错了,不能一错再错,可不可以给我一支通往外面的电话?典狱长也答应他了。

三年以后,监狱的门打开了,美国人冲了出来,他口里喊著:火柴呢?火柴呢?我的火柴呢?他三年来在想什么?因为他只要了烟,没有要到火柴,所以他三年就在那里发愁,没有火柴怎么办?三年的时光耗掉了。

所以诸位同修,一个人的坏习惯会耗掉多少金钱,耗掉多少时光,还有耗掉父母、还有爱我们的人对我们的期许跟爱护,都会浪费掉。

第二个是义大利人,门打开了,人还没有走出来,突然听到几个小孩的声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三年他又生了一、二个孩子出来。

我们就问学生,美国人比较惨,还是义大利人比较惨?诸位同修,谁比较惨?义大利人。

学生虽然才小学,他也很清楚,他说义大利人惨,因为义大利人出来之后,除了要照顾自己的生计,还要照顾小孩。

请问他有没有能力照顾?因为他在做任何事以前,没有责任心,不知道做了以后的后果。

所以我们藉这个机会也跟这些学生讲,你找对象一定要找有责任感的,不能找那个做了不负责任的。

我就点了一个男同学起来,这个男同学平常做事不负责,作业也没写,我马上跟他说:你不可以结婚!他就愣在那里。

我说:你连自己都负责不了、都照顾不了,你假如再去结婚,又会害了对方,还会害了下一代,所以你一定要能够自己负责任才可以结婚,有没有听到?我这段话他会记多久?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我是讲给他听,事实上讲给谁听?讲给全班,给女同学了解到,找对象第一个要件是什么?要有责任心。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5 16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5  16

九八年早餐开示—正知正见(共一集)1998/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3-0629圣慧法师有个问题,他说:出家人圆寂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披袈裟?有人讲袈裟代表佛,其实出家人还是凡夫,因此命终不可以披袈裟。

还有一个说法,出家人受过三檀大戒,袈裟搭了一辈子,临命终时就不能搭似乎没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出家人圆寂可不可以盖陀罗尼被?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礼仪上的问题,我想你去查《百丈清规》里面一定有,你去看看这个,《禅门日诵》里面可能也有,都可以做一个参考。

这是世俗的知见,我们在讲经当中常常提到这是事相,这是形式,事相、形式无关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实质,这才是最重要。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讲「入法界」,「入」就是我们一般讲证果、证道,入就是证入。

入有两种:一种是「身入」,一种是「心入」,但是身入一定是心入,也就是心入之后身才能入,没有说是身入而心不入,没这个道理。

如果说是身入了,心不相应,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心入。

入有三个条件:「正信、正解、正行」,这三个里面关键的一条就是正解,八正道里面的「正见」、六和敬里面的「见和同解」,可见得佛出世也就为这么一桩事情。

《法华经》上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的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的知见我们要清楚,不是我们心外有佛,如果把佛跟我们分成对立的,这是错误,这个见解就错误,你永远不能够契入,必须要知道佛跟自己是一体、是不二。

所以经里面常讲「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个意思很深,迷的时候好像是二,似乎是二,悟的时候才知道是不二。

其实迷的时候也是不二,是我们自己误会,在这地方产生了错误的知见,以为是二,实际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不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体性不二,现象千差万别,我们从千差万别形相上来讲是不一,可是细细去观察,千差万别的相全是自性,那就不异,就没有两样。

悟入了得正受,正受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时候享受是正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4 ……4 ……5 — ……6 ……7 ……7 卷 首 语

这些你 知道吗 ?
《弟子规》概述 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 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 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 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 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 》,原作者李毓秀 年至1722 1722年 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论语》 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 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 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 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 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并改名 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 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 风的最佳读物。 风的最佳读物。
, 之 典 为 不 , 人 易 天 性 , 以 父 ;
心 不 祖 堕 读 宗 落 。 虽 原 废 远 因 经 , , 废 祭 欲 伦 祀 致 , 不 天 治 可 下 安 不 太 败 诚 平 坏 。 , 根 子 须 由 根 。 虽 本 根 为 本 , 问 枝 经 题 末 。 , 。 , 不
人 可
了 解 一 下
弟子规是儒佛的根基 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进入
卷首语
为文支持《弟子规》应该成为学童道德补助读物的人,可能是对现存的蒙学读本没有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比较。 就如《桃花源记》里的避秦男女,因为不晓得时间的推移、外头的情况,产生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结果。 明清以降,如果蒙学读物有个龙虎榜的话,那么前三名应该是所谓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 姓》和《千字文》。而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在2003年出版的一套《传统蒙学丛书》,全集共有十部,分别是百家姓、 千字文、五字鉴、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家诗、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和唐诗三百首。 《弟子规》没有上榜的原因,大概就是诗词所形容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外加很多封建糟粕。 有人这样称赞《千字文》:“只用一千个字,基本上不重复,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贯,还要押韵,这 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各种社会文 化活动……到今天也还有其积极意义。” 而《弟子规》则恰恰相反,既不押韵也不讲求对仗,没有字斟句酌,是很粗糙的一些文字,内容活脱脱就像一 本“纪律指导手册”,读后不会有任何美学上的收获。 读本:不妨探讨各种可能性 不难看出,《弟子规》作者对于文字的拣择是很随便的,所以文中出现很多语义不明的地方。如开首的“冬则 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没有人知道作者真正要说什么。“温”、“清”、“省”、“定”,是指衣着、 饮食、起居,还是要表明怎样的规范行为? 根据我在网上的一番搜索,各种白话解释,其中除了“省”字是比较一致地表示“探望”之外,其余都是靠猜。 一般认为,这是“(要让父母)冬天穿得温暖,夏天穿得清凉。早起要探望父母,晚上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家,以 免担心。” 可是,早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动向,这又同后文“出必告,反必面”造成重复了,一个意思,何必罗唆两次? 再看《弟子规》所规范的行为,到今天到底有没有现实意义。如果照里头的文字去做,那么“弟子”就应该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打恭作揖、正冠纳履,做什么事都明哲保身。 再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鞭打也不吭声,不要说现今 的弟子受不了,连师长也受不起! 为了莘莘学子的读本,不妨多方探讨和研究各种可能性。如果针对一部过时的小册子来打圆场,尽量往好处想, 实在很乡愿。
返回
解释——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 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 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 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 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 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 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 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返回
返回
博 不 一 与 厌 部 杂 百 经 , 回 典 且 读 , 不 , 宜 重 熟 读 因 读 诵 果 深 百 道 思 至 德 子 千 及 自 遍 学 知 , 生 」 读 。
惰 。 」 三 ; 字 「教 经 曰
性 敦 培 已 伦 养 成 尽 其 , 分 根 无 之 本 能 道 智 为 ; 慧 力 若 及 矣 幼 定 ! 小 力 时 ; 不 教 , 以 因 其 果 长 经
返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子 闻 过 则 喜 父 , 小 人 生 闻 过 则 怒 心 。 ) ( 君 。 、 伤 气 亲 母 , 使 理
夺 诫 时 , 应
教 恭 敬 的 聆 听 当 虚 心 接 受 事 , 不 可 强 词 备 责 母 父 , 了 错 。 做
处 事 或 的 道 辞 理 , 是 为 父 了 我 们 好 我 们 , 应 该 人 做 导 教 母 。 懒 偷 推 延
母 故 染 者 人 污 , 之 前 在 善 , 其 心 善 子 、 言 女 信 易 幼 心 入 小 , ; 时 须 先 , 在 入 幼 为 小 主 教 时 , 以 培 及 读 养 其 诵 ; 长
俗 : 云 「教 儿 初 孩 , 教 初 来」 , 儿
君 认 图 子 枝 挽 唯 末 犯 有 为 罪 务 根 狂 本 本 澜 , 。 , 本 为 唯 务 求 有 邦 解 明 国 决 伦 自 问 教 宁 题 孝 。 , 。
事 交 代 慢 , 要 立 刻 动 身 才 去 做 , 不 可 拖 有 母 父 , 应 答 很 久 的 吞 吞 要 不
父 解 : 父 母 呼 唤 , 应 及 时 回 答 须 敬 勿 听 父 母 责 须 顺 承 懒 勿 行 命 母 父 缓 , 易 母 教 呼 应 母

入 则 孝
这是对父母的 孝敬,一定要 背下来哦!
返回
看一看, 作为了解。
长 斯 养 享 旨 , 太 ; 至 平 此 有 之 乃 今 关 中 日 键 华 之 , 文 苦 有 化 果 慧 之 。 眼 命 企 者 脉 盼 , 所 贤 系 明 , 父 中 母 此 华 师 。 子 长 , 能 深
之 : 道 , 「养 贵 不 以 教 专 , 。 父 」 之 , ; 经 教 、 在 云 定 教 : 博 不 与 力 学 「 杂 , 之 , ; 师 培 坏 在 故 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