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先生,钱耕森]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积多年学术研究之功底,提出大道和生学理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有幸聆听钱先生教诲的后辈,笔者以为该理论高屋建瓴,极具独创性,在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而给人以深刻启示。

钱先生指出:史伯开创了和生学,老子则建成了和生学。

并且,老子后来居上,超越性地创新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并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形而上的体系道生万物说,实即大道和生学。

老子的创造性主要在于1)把阴阳二气引进来了;2)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3)把经验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上升到理性的冲气以为和4)把具体的现实的和生万物说,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万物说的高度。

大道和生学无疑是我们构建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心态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钱先生从形而上的高度展开了深入而全而的探讨,笔者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想从形而下的层面谈谈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

钱先生提出大道和生学,不仅是强调和谐的重要,更是强调和谐的结果和生的重要性。

在和生二字当中,生才是重点。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只有和生之生才是最理想的生。

《淮南子汇论训》有言:大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最理想的生一定是得到和之精的,即阴阳最为和谐的状态,否则阳刚太盛则折,阴柔太盛则卷。

无论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命来说,还是从为人处世所作所为,乃至统治者的治理措施来说,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

阴阳相接、刚柔相济,让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处于最和谐的境况中,才会生出最有价值的成果。

一、自我身心和谐,生心平气和《老子》55章说:含德之厚比砖赤子。

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传。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突破与贡献

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突破与贡献

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突破与贡献
孙国柱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4)001
【摘要】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与贡献主要有三:其一,肯定了"和"的创造性及价值属性;其二,强调了"同"的积极意义;其三,"平"除了具有平衡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诠释为公平、平等。

钱耕森教授提出的"大道和生学"理论,是从史伯的"和实生物"思想出发,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给予创造性诠释,其中所蕴涵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值得学界作更加深入的讨论。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孙国柱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突破与贡献
2.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述评
3.紧扣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核心r——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逻辑内涵
4.从和生、道生到大道和生--兼评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
5.“大道和生”与佛教“缘起论”--评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文化研究的新拓展——评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

“和”文化研究的新拓展——评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
[ 作者简介] 汪韶军 , 男, 浙江淳安人 ,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 , 北 京 大 学 哲 学博 士 。
思想 。其 论述 最 具 价 值 部 分 , 当属 发 现 史 伯 。为 便 于讨论 , 笔 者将 史伯 的关 键性 言论 摘 录于此 :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国家 社 科 基 金 后 期 资 助 项 目“ 道 家 自然 和 谐 思 想 研 究 ” ( 1 3 F Z X0 0 2 ) 、 海南大 学“ 中 西 部 高 校 综 合 实 力 提 升 工 程” 子 项 目“ 海 南 文 化 软 实 力 科 研 创 新 团 队” ( 0 1 J 1 N1 0 0 0 5 0 0 3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第 4 3卷 第 4期
2 0 1 7 年 7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J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又 沟 通 了“ 和” 文 化 与 生命 哲 学 。钱 先 生 的这 些研 究 , 其 意 义称 得 上 “ 发 现 史伯 ” 。但 他 认 为 史 伯 在 构 建 体 系化 的“ 和” 本 原 论 的 同时 , 却 忽视 了“ 同” 也有积极一 面, 则 有待 商榷 。 [ 中 图分 类 号] B 2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5 1 7 0 ( 2 0 1 7 ) 0 4 — 0 1 1 0 0 5
[ 摘 要] 钱 耕 森 教 授 对 西 周 末年 的 史 伯“ 和 同论” 进 行 了前 所 未 有 的 深入 挖 掘 。他 提 出 史伯 是 我 国 第

大道和生学的思想魅力

大道和生学的思想魅力

深 刻 揭 示 了史伯 “ 和 生学 ”思想 与 老 子 “ 和 生 学 ”思想 的 内在 联 系和 传 承 演进 关 系 ,也开 启 了道 家 和 生
收稿 I S 期 :2 0 1 5 - 0 8 . 1 0 作者简介 :陆元祥 ( 1 9 5 5 一 ) ,男,江苏如皋人 ,中船澄西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 ( 副高) ,历史学博士。
第 5期
陆元祥
大 道 和 生 学 的 思 想魅 力
7 1
学 思想 研 究之 门 。


“ 和 ”内涵 的深 刻 阐发
《 大 道 和 生 学 》一 文 追溯 到 西 周 末史 伯 的 “ 和 实 生 物 ”说 。史伯 是 周 幽 王 的太 史 ,他 提 出的 “ 和 实
生物 ,同 则不 继 。以他 平 他谓 之 和 ”p J 5 思想 学 说 ,钱 耕 森称 之 为 “ 和生学”。 《 大道 和 生 学 》深 入 阐 发了 “ 和 ”的 内涵 :其 一 , “ 和 ” 由多 元 的 “ 他 ”而 非 单 一 的 “自我 ”所 组成 。在 这里 ,多 元 的 “ 他” 是 “ 异 ” ,单 一 的 “自我 ”是 “ 同 ” ;其二 , “ 他 ”与 “ 他 ” 的关 系 是 “ 平等 ” “ 公平 ” “ 平衡 ”的 ; 其三 , “ 他 ”与 “ 他 ”达 到 高度 “ 平衡” “ 和 谐 ” 时 ,就产 生 新 生事 物 。文 中论 述 了史伯 以万 物 由金 木 水 火 土 五种 元 素 和 生而 成 为 例 ,论 证 “ 和 实 生 物 ”;阐 述 了 “ 和 实 生物 ”思想 的历 史背 景 , 周 幽王 治 国 用 人 采用 “ 去和而 取 同 ”[ 3 】 5 的错 误 原则 ,这会 使 西周 “ 殆 于必 弊 ”[ 3 j 5 ,带 来灭 顶之 灾 ;文 中还 以调制

我提“大道和生”要感谢金岳霖和冯友兰

我提“大道和生”要感谢金岳霖和冯友兰

我提“大道和生”要感谢金岳霖和冯友兰作者:钱耕森来源:《博览群书》2019年第04期“大道和生学”是我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生”思想,进行挖掘、梳理、研究与创新,所形成“和生学”的新哲学体系。

它所回答的是宇宙万物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大道和生学”主张“万物产生于大道之和气”。

“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渊源与显著特征“大道和生学”这一哲学体系理论渊源于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庄子的“气生”说和《周易》的“太和”说与“生生”说。

这一哲学体系研究特点是即哲学史讲哲学,将传统哲学中4个重要的核心理念,“道”“和”“气”“生”相结合,作为理论命题,并以大道立论,将“和生学”提升到“大道”的本原与规律的高度,形成为“大道和生学”。

美国夏威夷大学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评价说:“鸿文联系史伯与老子加以发挥,并以大道立论,实为灼见。

”“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周易》:“一阴一阳为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也”。

老子:把“道”视为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金岳霖认为:正是作为“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因此,“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

”(《金岳霖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P20)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访问印度时提出:“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和”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提出“万国和”(《史记·五帝本纪》)。

“大道和生学”深得往圣“道统”之精髓

“大道和生学”深得往圣“道统”之精髓

化或 中国辩证 法 之 精 义 所 构 成 的学 术 思想 传 统 , 非 宋 明理 学所谓 之“道统 ”L3]。
何 以“和生 ”深 得往圣 “道 统 ”之精 髓 ?盖 中 国 文 化 以农 业 为 背 景 ,故 哲 学 总 围饶 “生 ”而 立 论 。 公 元前 八百 年 ,史伯 有“和 同之辨 ”,以“和实生 物 、 同则不 继 ”(《国语 ·郑 语 》)作 结 论 。“生 ”指 万 物 生 生不 息 之 “生 ”,或 有 机 生 命 之 “生 ”;亦 包 括 生 产 、生 成 、取得 等含 义 。“物 ”包 括物 质 、精 神 、生命 以及政 治 、经济 、文 化等 新境 况 、新境 界 ,而 以有机 生 态 、生 命 为 主 要 内涵 。
殷 周崇 拜 上 帝 和 祖先 。 甲骨 文 “帝 ”字 ,其 造 字 构想 源 于花 蒂 。“花 蒂”者 ,雄 蕊雌 蕊在 此授 精 , 结 出 果 实 ,成 为 新 生 命 。“祖 ”字 的 字 形 为 阳 具 —— 男 人生 殖器 。故 “帝 ”意 谓 天 地 万 物 、所 有 生 命之 所 出 ;“祖 ”为个 人 生 命 之 所 自。周 人 继 承 这 两 大崇 拜 ,形 成 了两 大规 范化 了的宗教 性祭 祀 。 “天”成 为 上帝 的称 谓 ,有 主宰 性 和意 志 之 意 。孔 子 文化 心灵 中之 “天 ”仍 有 此种 意 义 。孟 子 说 “存 心 养性 以事 天”,此 乃表 达对 生命 所 自之 上天 的崇 敬 ,认 为 如此 才是 事奉 于天 ,亦 是 自我生 命 意义 之 所 在 。《易传 》谓 :“天地 之 大 德 日生 ”(《系辞 下 · 第 一 章 》),“生 生 之谓 ‘易 ”’(《系辞上 ·第 五 章 》)。 汉代 ,董 仲舒提 出 :“仁 ,天 心 ”(《春秋 繁 露 ·俞 序

大道之生——由评论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说起

大道之生——由评论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说起

第18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8, No. 6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6.009大道之生——由评论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说起贡华南a,b(华东师范大学 a.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b. 哲学系,上海200241)摘要: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引进了“道”“阴阳二气”“冲气”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系统。

以“道”“和”“生”这三个最有中国味道的关键词来表述思想,根柢深远而又亲切有味,古朴厚重而又富有时代气息,诚为当代立心、立命之论。

不过,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无”“有”“天”“地”等范畴不仅具体地诠释道、生,而且也是老子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标志。

因此,弄清楚这些具体的“生”的含义对于准确理解与表述“大道和生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钱耕森;“大道和生学”;老子;“道”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6-0054-04钱耕森先生在2015年3月2日《光明日报》的国学版较为系统地表述其构建的“大道和生学”体系理论,将史伯视为“大道和生学”的创立者,老子视为“大道和生学”的建立者。

他特别提出老子“大道和生学”创造性的六点表现,比如,把“道”“阴阳二气”“冲气”引进来了,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形成了“和气”,等等。

笔者对此非常赞同,认为以“道”“和”“生”这三个最有中国味道的关键词来表述思想,根柢深远而又亲切有味,古朴厚重而又富有时代气息,诚为当代立心、立命之论。

不过,在笔者看来,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较之“阴阳”“冲气”,“无”“有”“天”“地”“一”“二”“三”“人”“物”等不仅具体地诠释道、生,而且也是老子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标志。

因此,弄清楚“无”“有”“天”“地”“一”“二”“三”“人”“物”之“生”对于准确理解与表述“大道和生学”至关重要。

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不仅道生,道之所生的无、有、天、地、一、二、三、人、物亦生。

对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论述

对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论述

对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论述摘要:大道和生学是钱耕森教授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精思慎为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文章从中国传统逻辑与中国知识论关系中给予了内涵阐述,证实了钱耕森所构建的大道和生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基础上的,与中国社会现代发展中的思维关系是密切关联着的,对丰富与发展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是一个历史性推进。

关键词:钱耕森;大道和生学;中国传统哲学;人本核心;逻辑内涵2015 年10 月,在北京清华大学纪念我国着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诞辰120 周年大会上,与钱耕森先生交谈甚欢。

会后,谈及他的大道和生学,更是让我兴奋与感叹!钱先生作为长辈身体力行地为中华走向世界高峰的理论思维倾心尽力,中国哲学思想是以中国思想特征为基础的,先生八旬以上高龄还在中国浩瀚的文史资料中精思谨为,提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构建大道和生学数篇论文(载于多期《衡水学院学报》、《光明日报》2015 年 3 月 2 日(国学版)、台湾《孔孟月刊》401 期),读先生的论文时给我以极大震撼,这是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是长期对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研究与思考的成果。

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以她的理论思维高度作基本标准的。

所以,给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与社会实践的一致性,被世界公认为标准。

思想家在历史文化中精为思考,又在现实实践磨炼中求索,才具有这种理论思维的高度。

尤其在现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更是要有耐得住的寂寞。

一看到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就会想起先秦思想家尹文子的大道专论中大道容众,大德容下的思想主旨,思想家史伯和实生物(《国语郑语》)更是耕植中华文化的土壤,更使人们的思考进入一个恢宏的空间。

一个学科体系的成立应具三大要素:一是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历史与文化价值(基于实用价值的);二是具有学科体系自己的概念基础;三是具有始终如一的逻辑关联所反映出来的性质体现。

按照这种严格的学术标准,来审视钱先生的大道和生学学科体系,我们会惊见先生以深厚理论思维的大雅之笔及开拓风范。

“大道和生学”运思轨迹略述

“大道和生学”运思轨迹略述

第16卷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16,No.2 2014年4月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pr.2014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4.02.012“大道和生学”运思轨迹略述钱耕森(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关键词:“大道和生学”;“和生学”;“大道和同学”;史伯;老子;“和实生物”;“平”;“和”;黄山文化书院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65(2014)02-0053-04首先,我非常感谢黄山文化书院在成立25周年庆典之际,特举办座谈会研讨我的拙见“大道和生学”。

同时,我非常感谢大家拨冗并冒着严寒大驾光临予以指导!一、缘起于“和为贵”当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亟需国内外都具有和平的环境。

因此,先提出了要“稳定”,接着就提出了要“和为贵”。

我第一次听到中央提出“和为贵”,是李瑞环以全国政协主席身份于1994年10月5-8日,出席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时,在致词中谈到了“和为贵”,这可能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公开谈到这句名言。

我有幸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代表出席了这个盛会。

我在会上发表了我的拙作《“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一文,所谓“新论”,就是我明确提出了“和生学”,受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广泛关注与好评。

一年后的1996年1月,我的这篇拙作《“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一文,在台湾《孔孟月刊》第401期上刊出。

编辑部审查通过的意见为“立意甚佳”。

这次会议与几个刊物的接二连三的发表,给我提出的“和生学”以很大的鼓励,大大增加了我研究“和生学”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我深入研究“和生学”的信心。

二、提出“和生学”我完全认同《论语》所说的“和为贵”,但我更加认同史伯所说的“和生学”(《国语·郑语》)。

因为我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结果是:首先,从时间上看,史伯的“和实生物”说,比起“和为贵”说,时间更早,要早二、三百年。

“和”的本质在于“生”——“大道和生学”之我见

“和”的本质在于“生”——“大道和生学”之我见

“和”的本质在于“生”—“大道和生学”之我见朱贻庭摘要: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是地道的中国哲学话语。

万物由“和”而生,“和”是事物生存的最佳状态和生命之源。

“和”的本质在于“生”。

儒家提出“中和”,由“中”而“和”,回 答了“和”何以可能,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补充并发展了“和实生物”。

“和”体 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义分则和”,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社会由此得以和谐、统一、强大和发展;体现在人类认识发展上,就是务“和同”而拒“专同”。

人类认识和文化的发展同样遵循着“和买生物”的法则文化的特征;作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标识,关键词:和生;和合;和同;专同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当人们几乎都一致认同“和合”为中国传统 “和”文化标识之时,钱耕森教授经多年的潜心研 究和学术积累,将早于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前 200多年西周末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 生万物”历史地联系起来,并打通二者,结合时代 精神,进行了转化和创新,提出了“大道和生学”①这一理论框架,对传统“和”文化做了一种新的哲 学概括和发展。

史伯的“和实生物”即“和生”概 念,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生命之源,揭示了“和”的本质。

“和”的本质是“生”。

“大道和生学”的提出,将为进一步深人发掘和展 示传统“和”文化的哲学精义开辟新的思想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受之启发,本文 拟从本体论、伦理学、认识论等三个理论层面,就 “和”与“生”、“和生”与“和合”、“和同”与 “专同”等三对概念,论述“和实生物”的哲学精 义,表明“和生”较之“和合”能更确当地概括中 国传统“和”文化的特征,因而能更好地成为中国 传统“和”文化的标识。

―、“和”与“生”将“和实生物”——“和生”概括为宇宙之和生”较之“和合”更能概括中国传统“和是“和生”而不是“和合”。

文章编号:l〇〇3-854X(2016 )11-0043-07“大道”,是钱耕森教授对古典中国哲学“和”思想 的新概括。

和谐生成:钱耕森对和生学的阐释

和谐生成:钱耕森对和生学的阐释
有联系 。史伯看 出了 ‘ 同’的 ‘ 不继 ’的消极 的一面 ,遂强调 了 ‘ 同’与 ‘ 和’ ‘ 异 ’的区别,这是他独特的 贡 献 。但 美中不足 ,他却未 能看 出 ‘ 同 ’也有 ‘ 生物 ’的积 极 的一 面 ,遂忽 略 了 ‘ 同 ’与 ‘ 和’ ‘ 异 ’的联
系 。他 并 不 知 道 ‘ 和’ ‘ 异 ’之 中 还 有 ‘ 同’, ‘ 同 之 中 还 有 ‘ 和’ ‘ 异 ’ 的 辩 证 关 系 。 ”[ 2 ] 5 6 在 相 异 以及
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提出了 “ 大道和生学”理论 ,突出中国传统哲学和谐 的创生、诞 生、发展功能,颇具新意。该
理论做 了创造性提炼和发展,既契合史伯的 “ 和实生物 ”与老子的 “ 道生万物”精神,在继承传统 的同时,又具有 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从 “ 和生 “ 的角度审视如何养护身心、待人接物、发展经济、保护 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 “ 认真学习领会 ‘ 大道和生学 ’理论,必将帮助我们达到 自我身心、人与他人 、 人与社会 、人与 自 然等诸多领域 的和谐 ,从而创造 出有价值的人生。钱先生指出:史伯开创了 ‘ 和生学 ’,老子则 建成了 ‘ 和生学 ’。并且 ,老子后来居上,超越性地创新 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并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
和谐生成 :钱耕森对和生 学的阐释
施 保 国
( 嘉应学院 摘 社会科 学部,广 东 梅州 5 1 4 0 1 5 )
要 :钱耕森 先生提 出了 “ 大道和生 学”理论 ,突 出中国传统哲 学和谐 的创 生、诞生 、发展功 能,颇具新 意。该理论契
合 史伯 的 “ 和 实生物 ”与老子的 “ 道生万物”精神 ,在继承传 统的 同时 ,又具有深刻 的理论 价值和积极 的实践 意义。主要

史伯论“和合”“和生”“和同”

史伯论“和合”“和生”“和同”

第18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8, No. 6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6.008史伯论“和合”“和生”“和同”钱耕森(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史伯既用了“和合”,又用了“和生”,还用了“和同”。

对三者的异同,简要分析出:“和合”只具有方法的意思。

“和”是生成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由“和”而生的。

“和生”是哲学上本体论与生成论的范畴。

“和同”,补充了史伯对“同”的看法,体现了他对“同”的视阈具有全面性。

关键词:史伯;和合;和生;和同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6-0052-03史伯既用了“和合”,又用了“和生”,还用了“和同”(《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这三个“和”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简述如下。

一、“和合”史伯在说到那些对天地有大功大德的人的后代,没有不得到表彰的问题,举出虞、夏、商、周四个朝代都有被表彰的人时,列举出虞幕、夏禹、商契、周弃等为代表。

其中的商契,史伯是这样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契:人名,商的始祖,舜的司徒。

司徒:官名,专管教化。

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这句话里,出现了“和合”。

这是说,契善于综合运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来教化百姓,使他们能长期和谐相处。

教化内容多达五种,契并非只选用了其中的某几种,或者是分先后采用了它们,而是把五种都用上,其方法就是“和合”,就是采用了综合运用的方法,把这五种美德,一个也不落下,同时都运用上了。

舜命令契用“五教”教化百姓的事,早就记录在《尚书·尧典》里,即当舜接尧位分配群臣工作任务的时候,他下令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意思是说:契啊!现在人民很不友好,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不能恭顺,你担任司徒这种官职,要对他们进行五种美德的教化,推行这五种美德的教化时,一定要本着宽厚的原则。

从和生、道生到大道和生--兼评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

从和生、道生到大道和生--兼评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
因而仍然具有局限性 。因为它无法解释 “ 气 ”的来源 问题 。 老子总结 了前人 的思想成果 、避免 了 “ 以物 生物 ”在逻 辑上的局限性 ,创造性地提 出了伟大 的 “ 道 ”的范
畴 ,进而提 出了道生万物 的 “ 道 生 ”说: “ 道生一 ,一 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 道德经 》 四十二章) 那
《 周 易》说 :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它最初从理论的高度 ,为 阴阳和合 、气化生物 的 “ 和 生”思想 定下 了 基调 ,指 明了方 向。从此 ,阴阳、气化 、和生 的思想逐渐形成 ,并 日益丰富 。
夫和 实生 物 , 同则 不继 。(《 国语 ・ 郑 语 》)
乐由阳来者也 ,礼 由阴作者也 ,阴阳和 而万物得 。(《 礼记 ・ 郊特牲 》) 至 阴肃肃 ,至阳赫赫 ;肃 肃出乎 天,赫赫发乎地 ,两者 交通成和 而物生 焉。(《 庄子 ・ 田子方 》) 阴阳和 ,万物生 矣 (《 文子 ・ 精诚 》)
名 实相 生 ,反相 为情 ,故 日:名 当则生 于实 ,实生 于理 ,理生 于名 实之德 ,德 生于和 ,和 生于 当。(《 鬼
谷子 ・ 符言》1
天地有 始。天微 以成 ,地塞 以形 。天地合和 ,生之 大经也 。(《 吕氏春秋 ・ 有始 》) 阴阳和,而万物生 矣。(《 淮南子 ・ 泰族训》) 这种万物 “ 和生 ”的 思想 ,揭示 了万物 生成 、变 化的过程 ,然 而其本质还是天地阴阳 、气化 “ 气生 ”论 ,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3 . 1 l
作者 简介 :李 季林 ( 1 9 6 4 一 ) ,男 ,安徽阜 阳人 ,安 徽省 社会 科学 院哲 学与 文化 研究 所副 研究 员 。
第 3期

读钱耕森先生“和生学”有感

读钱耕森先生“和生学”有感

第16卷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16,No.2 2014年4月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pr.2014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4.02.013钱耕森“大道和生学”研讨会部分学者发言纲要关键词:钱耕森;“大道和生学”;“和生学”;“大道和同学”;哲学;“和生万物”;黄山文化书院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65(2014)02-0057-0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答耕森教授论“大道和生学”书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人、第一任院长,贵州大学教授)耕森先生大鉴:忻闻黄山书院拟以“大道和生说”为题,召开黄山文化书院成立二十五周年年会,不能躬逢盛况,谨先致贺忱。

史伯之千古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不仅直透天道创生固有真际,而且反映华夏民族原生智慧。

尤要者,兹说之产生年代,迄今几迨三千年,然其慧光烛照,弥久弥新,宛若天示神启,犹如圣喻贤箴。

盖沃人神志,大得魂交千古之乐;瀹人心田,不失智者对谈之趣。

虽时代沧桑变化,仍可奉为嘉语名言。

足证古典旧说,决非一时一地可限,亦非家国民族可囿,施之四海可,置于五洲亦无不可。

或曰大道流行,无偏无傥,心同理同,触目所及,无不称是耳。

而先生释之以新义,概括为“和生”之说,复以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衔而接之,以为前前后后,其所阐发者,皆不出“道生万物”之范围,二者相得益彰,大有彼此发明之妙,遂名曰“大道和生学”,而儒道两家一贯之旨,遂由晦而显,由隐而明,非特古人之幸,亦今人之福也。

或有客来,问何故耶?乃应之曰:“义理不明,行事必昧,榛莽荆棘,前途堪忧。

而一旦契入天道,暗合义理,问心则心无愧,访民则民无怨,顺时则时无不利,应世则世无不吉,上下与大化同流,左右均循波而逢源,则不啻春风东来,草木尽蕃矣。

领悟·表现·创造

领悟·表现·创造

领悟表现创造
宋勤芬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优美的音乐,以其悦耳的音调,高低流淌的旋律,令人充满激动的幻想,鼓舞着人们随着美好的想象去探索和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坚持运用新课程理念,启发学生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感觉音乐、体会音乐及创作音乐之中。

【总页数】1页(P191)
【作者】宋勤芬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七都小学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领悟大道和生创造人生价值--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
2.在“游戏”中感受在“即兴”中创造——分析《学校音乐教材》,领悟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3.因材施教有仁爱引导领悟再创造——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仁爱与创造』办学思想
4.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谈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领悟并创造幸福的价值——论紫砂壶“纳福提梁”的创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三作家的读后感5篇

读三作家的读后感5篇

读三作家的读后感5篇读三作家的读后感篇1稻盛先生说: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

然而,我们不只是在演出,更是这幕戏的创。

对,稻盛,他就是写这本书的,他叫稻盛和夫,是从一个在社会上可有可无的小企业老板,成为了创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的成功人士。

回顾这几年的历程,79岁的稻盛和夫总结出了他的创业历程。

他说,人活着是为了以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当然,人活着更是为了幸福。

现在有许多人抱怨自己不够幸福,实际上,幸福是靠我们创造出来的。

我们只要认真努力,就会更幸福。

结合到自己的学习里想一想,做题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努力,就会全对。

认真地对待,是一种走向幸福态度。

人生的目的在哪里?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或者浅显点:你为了什么活着?再浅显点:你相信什么?记得在小些时候,曾有一个答案让我为之振奋:相信自己。

对!有时,自己的做法也许会有错,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分析失败的原因,下次就会做得更好。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去反思,其中包括做得对的和不对的,做得好,就去总结好的经验,做的不好,也要想想为什么做的不好。

要成功,首先要“想”,要敢于去想,要想出色彩来。

但在想的过程中,有人会把现实想的狭小无比,如果有阳光大道,我们应该走阳光大道,何必去走小道呢。

只要我们敢于去想,认真去做,走阳光大道,就会成功。

读三作家的读后感篇2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后,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却有了很多的领悟和想法。

让我看完一遍后还想再看一次。

稻盛和夫的这部书讲述了稻盛和夫对于人生、实现理想、提升心志方面的一些见解。

稻盛和夫在讲述阳明哲学敬天爱人是思想源泉中讲到一句话,他说作为人,何谓正确?,他说这是良知的另一种说法。

它将作为人就应做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将良知发挥到极致。

每个人都要做社会所允许的事,遵循法律给予我的权利,做我们尽力所能做的事情,那样我们所处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好,每个人都坦坦荡荡的做了一个人。

我记得我以前的一个老师让我们在本子上写人这个字,要我们把人这个字写得端端正正的,此刻我才知道老师让我们写这个字的好处是什么了。

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源流

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源流

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源流作者:钱耕森沈素珍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02期摘要:“大道和生学”主张世界万物是由“大道之和气”产生的,它是对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和庄子的“气生”说的传承与发展。

史伯强调“以他平他”之“和”是“生物”的根据,不仅在思想史上第一次准确界定了“和”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和实生物”的重要观点。

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说“万物起源”,并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原理纳入其中,精妙地揭示出“道生”实为“和生”,从而将史伯“和生”思想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

庄子实现了“和生”思想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他在老子“道生”说的基础上提出“气生”说,使“道生”的原理具体化,又将“气生”上升“为纪”,即普遍规律的高度,指出“气生”的原理即在于阴阳平衡、阴阳调和。

他提出的“至德之世”实际上就是和谐社会、和生社会。

“大道和生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实现心态和谐、世态和谐、生态和谐以及和平崛起,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关键词:大道和生学;史伯;老子;庄子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7)02-0104-04“大道和生学”简称“和生学”,它主张世界万物是由“和”、“和气”、“大道之和气”产生的。

这一哲学体系由史伯率先提出“和生”说,老子继而提出“道生”说,庄子发展为“气生”说,我们发展为“大道和生学”。

一、史伯开创“和生”说史伯,西周末年人,其生卒年代均不详。

他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太史,是史官和历官之长。

周幽王姓姬,名宫湦。

他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宣王的儿子,从公元前781年至前771年执政,时间很短,只有11年。

周幽王八年,即公元前774年,任郑桓公为掌管国家士地和人民以及教化的司徒。

郑桓公也姓姬,名友。

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

周宣王封他为诸侯国郑国国君。

郑桓公出任司徒后,就与史伯同朝共事。

大道和生学” 以及文化的一朵奇葩

大道和生学” 以及文化的一朵奇葩

大道和生学” 以及文化的一朵奇葩一个成功的学者,在其学术的道路上都有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其返约的成功标志是能够自成一家。

钱耕森老师早年学术出入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这也是当年很多哲学学者所走的路。

到 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钱师开始集中研究中国哲学,并带了十多届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生(遗憾的是,直到他退休时,安徽大学作为地方大学仍无权设博士点)。

我于 1988 年下半年成为钱师的弟子。

1990 年我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安庆师范学院教书。

我自从1994 年到广东工作后,与钱师的学术交往也没有以前在本省那么便利,特别是我调入社会学系后,对中国哲学的关注越来越少了。

而且我过去总以为在学术上能自成一家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者都是以或多或少地发表一些文章作为自己的学术宿命,因而也没有想到钱师会成为这少数自成一家者中的一员。

而且我是在文革之前出生的,从小就接受阶级斗争批斗革命等词汇的熏陶;高中和大学本科阶段接受哲学教育时,仍不免受斗争哲学的影响,认为阶级斗争革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因而是绝对的、永恒的、正面的;调和和谐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因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忌讳的。

大学学习中国哲学史时,必然会遇到同与异、和与仇的关系问题。

据《国内哲学动态》1982 年刊文介绍,先前的教科书和论著基本主张张载的仇必和而解命题是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是害怕矛盾害怕斗争的地主阶级思想,而肖景阳和刘扬贵在各自的来稿中重新评价了这一命题,认为这是建立在元气本体论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命题。

不过,这种评判只是停留在一个哲学命题上,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哲学理论或哲学体系上。

20 世纪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是告别传统的斗争哲学而开创和的哲学的时期,其中代表性的有:冯友兰先生的仇必和而解的哲学、张岱年先生的兼和哲学、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和钱耕森先生的和生学。

各种形态的和的哲学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内求稳定与繁荣、外求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和”的本质在于“生”

“和”的本质在于“生”

“和”的本质在于“生”作者:朱贻庭来源:《江汉论坛》2016年第11期摘要: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是地道的中国哲学话语。

万物由“和”而生,“和”是事物生存的最佳状态和生命之源。

“和”的本质在于“生”。

儒家提出“中和”,由“中”而“和”,回答了“和”何以可能,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补充并发展了“和实生物”。

“和”体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义分则和”,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社会由此得以和谐、统一、强大和发展;体现在人类认识发展上,就是务“和同”而拒“专同”。

人类认识和文化的发展同样遵循着“和实生物”的法则。

“和生”较之“和合”更能概括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特征;作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标识,是“和生”而不是“和合”。

关键词:和生;和合;和同;专同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043-07当人们几乎都一致认同“和合”为中国传统“和”文化标识之时,钱耕森教授经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学术积累,将早于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前200多年西周末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历史地联系起来,并打通二者,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了转化和创新,提出了“大道和生学”这一理论框架,对传统“和”文化做了一种新的哲学概括和发展。

史伯的“和实生物”即“和生”概念,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生命之源,揭示了“和”的本质。

“和”的本质是“生”。

“大道和生学”的提出,将为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展示传统“和”文化的哲学精义开辟新的思想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受之启发,本文拟从本体论、伦理学、认识论等三个理论层面,就“和”与“生”、“和生”与“和合”、“和同”与“专同”等三对概念,论述“和实生物”的哲学精义,表明“和生”较之“和合”能更确当地概括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特征,因而能更好地成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标识。

一、“和”与“生”将“和实生物”——“和生”概括为宇宙之“大道”,是钱耕森教授对古典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新概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积多年学术研究之功底,提出大道和生学理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有幸聆听钱先生教诲的后辈,笔者以为该理论高屋建瓴,极具独创性,在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而给人以深刻启示。

钱先生指出:史伯开创了和生学,老子则建成了和生学。

并且,老子后来居上,超越性地创新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并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形而上的体系道生万物说,实即大道和生学。

老子的创造性主要在于1)把阴阳二气引进来了;2)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3)把经验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上升到理性的冲气以为和4)把具体的现实的和生万物说,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万物说的高度。

大道和生学无疑是我们构建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心态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钱先生从形而上的高度展开了深入而全而的探讨,笔者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想从形而下的层面谈谈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

钱先生提出大道和生学,不仅是强调和谐的重要,更是强调和谐的结果和生的重要性。

在和生二字当中,生才是重点。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只有和生之生才是最理想的生。

《淮南子汇论训》有言:大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最理想的生一定是得到和之精的,即阴阳最为和谐的状态,否则阳刚太盛则折,阴柔太盛则卷。

无论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命来说,还是从为人处世所作所为,乃至统治者的治理措施来说,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

阴阳相接、刚柔相济,让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处于最和谐的境况中,才会生出最有价值的成果。

一、自我身心和谐,生心平气和《老子》55章说:含德之厚比砖赤子。

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传。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老子认为婴儿是身心和谐的典范,婴儿之所以拥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他身上的和气达到极致,没有受到一点损害。

婴儿除了要求满足吃、睡等基本生存需要,没有任何别的愿望,钱则官位在眼前不会去攫取,刀斧枪棒在身后也不知道畏惧,他的精神是安宁和谐的,因此他身上和气充盈丰沛。

道家强调养生,注重饮食、居所、衣着等的适度有节,但更注重的是精神的和谐。

主张人应该保持喜怒平和,性情中和,不宜有过度的欲望。

《淮南子》指出: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

五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

血气滔荡而不体,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人的精神票受于大,保养精神,有助于大人相通,从而使精神充实饱满,心灵凝聚和谐,邪气不生,身心达到养护;否则,精神外驰,心神失守,魂不守舍,就会产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

《庄子》中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下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愉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养生之道,在于能否使形体与精神和谐一致,能否不失却真性,能否满足于自己的本分,能否追求自身的完善,能否达到心神宁寂无所执著,能否达到婴儿般的纯真质朴,总之是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一个内心充满欲望的人必然会心神不宁,甚至是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因阴阳不调而五脏受损。

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大宗师》云: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诊阴阳之气错乱不调就会生出大病。

钱先生认为,老子说的冲气就是阴阳之气在交互冲突,阴阳之气在交互冲突中此消彼长,最终达到和的状态,就是生出万物的理想状态。

这与以上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达到自我身心和谐,就能做到心平气和。

明朝道人洪应明说: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当代佛学家希阿荣博堪布说:爱护自己最好办法是对人对事豁达宽容。

我们身体不仅因为细菌、病毒才生病和加速朽坏,更重要是不健康精神状态。

悲伤愤怒忧虑在破坏内心安宁的同时也伤及内脏经脉。

可见,心平气和不仅让我们更健康,也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明,更能发挥智慧潜能。

二、人与他人和谐,生和衷共济道家讲为而不争、知足不辱,老子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主张看淡名利、生命优先。

庄子则阐释了相争的无用,主张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我们节制欲望,减少竞争,保持人与他人的和谐是大有帮助的。

道教还主张人们积德累功,相互爱护,以一片慈心爱人、爱物。

《吕氏春秋》指出: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远占圣人制作音乐,目的在于让人们听后内心和谐,内心和谐了行为就和谐,就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了;一个内心焦躁、郁闷或者野心勃勃的人不可能给自己周围的人带来祥和的氛围。

所以庄子说:德者,成和之修也所谓道德,就是要养成和顺的修养。

这种修养表现在内在性情的完美上,而非体现在外貌上。

有道的人能于无形之中给人以影响,与至人居,使家忘贫,使工公简其富贵而乐卑贱,勇者衰其气,贪者消其欲,坐而不教,立而不议,虚而往者实而归,故不言而能饮人以和,那些有幸与有道之人相处的人,都能感受到有道者身上传达出的一团和气,从而忘却世俗中的贫富贵贱,消解了争竞之心和贪婪之心,感到受益无穷。

庄子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一切穷通境遇皆为大命的运行,不仅外界的功名富贵不必争夺,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需计较,就是而对亲人的亡故、自身身体的病痛,也应把这些当作大道运行中的必然,安然接受,拥有时不过分喜悦,失去时不过分悲伤,不以此扰乱心性的和顺。

如果修养到这种程度,连这些人生挫折都不能扰乱内心和谐,还有什么人不好相处呢。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坚守自己的价值原则,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定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不讲求原则,但他既然没有原则,就没有一定的操守,因此不能与别人保持长久融洽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同是单调的重复,没有创造性,没有生成力,甚至会产生破坏力。

《淮南子》写道:两坚不能相和,两强不能相服人与人相处时个性过于强势则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言,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无法做到共赢。

同样,那些有不良嗜好的人交往到臭味相投的所谓朋友,也不能给对方带来改变和进步,只会怂恿对方继续做不适当之事,最终害人害己。

孔子说的和即史伯和实生物之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具有生成崭新事物的特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即和生。

人们一旦能够发自内心地和睦相处,就能做到和衷共济,患难与共,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三、人与社会和谐,生安定繁荣《老子》第81章说:大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表明,宇宙的过程是一种回应,是众多因素配合、众多势力和谐进行的过程。

大地的无私使它们可以并育而不相害,因为它们没有互相冲突的动机。

它们慈爱地对待对方,它们的交替变化是没有冲突摩擦的。

因为没有摩擦,这一过程就不会损耗能量,也不会停止。

宇宙的相互作用是无为,因此它可以长久。

就像《老子》第7章所说的:大长地久。

大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无摩擦行为的规则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事物,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老子》第25章说:道大、大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大,大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普遍的宇宙的过程,道与大及大下的事物是成为一体的,它们处于一个有机过程的不同层面。

道不是先于世界的宇宙法则或原理,不是行动之前所制订的计划;道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条理。

理想的统治者会效法道的特质而行动。

如《老子》第54章所言:用这种德性来修身,个人可以解脱烦恼;用这种德性来治家,家庭可以吉庆有余;用这种德性来治理地方,地方可以得到兴盛;用这种德性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民风纯朴,长治久安。

因此,《淮南子》接着《老子》的无为精神指出和的重要作用:以智力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为能有之《说山训》则从反而断言:不同于和,而可以成事者,大下无之矣《泰族训》主张圣人怀大气,抱大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

如若能够秉持中和之气,治国理政就会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改变民风民俗于无形之中。

正如《原道训》所描述的:其德优大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峋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本,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蠕;虹蜕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人与社会和谐,尤其是统治者与社会和谐,就会带来一片安定繁荣的大好局面,没有战争,没有动乱,人民安居乐业,动植物蓬勃生长,经济发展,世风积极向上。

而要做到人与社会和谐,人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与道相合,像大地那样给予而不求回报,做到德和: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古代有人住在岩洞里,其精神道德却没有丧失;随着世道衰败,有人虽身居高位却大大忧愁悲伤。

圣明之君不在于治理人事,而在于得道;快乐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得到内心平和。

为君者应懂得重视自身修养并节制自身欲望,不为物欲所牵累,不因外物扰乱内心的和谐: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只有这样,才不因受外界事物的驭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最后方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和谐状态: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挽仰其中的和弱二字尤其要引起重视,因为现代人总是强调竞争逞强,不肯示弱,其实对人示弱、与人为善会给整个世风带来健康的环境,也会给自己带来强大的心理优势。

尤其是身处要位之人,更要讲究和弱其气,和弱并非懦弱,反而是自身精神软实力强大的标志,必将给全社会带来兴隆昌盛的局面。

四、人与自然和谐,生生态福果道家主张人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然我与自然是一体,我们就应该爱护自然,应该崇尚自然,应该在自然而前绝智弃圣,在无为中做到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

大地万物本就是阴阳和谐的产物:阴阳者,承大地之和,形万殊之体《淮南子椒真训》认为,从大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的初始之时,就开始了被德含和的生成过程;《大文训》提出了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的论断;《览冥训》更进一步解释道:至阴赡吧,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至阴寒冷,至阳酷暑,只有阴阳交融合成中和之气,才有万物的产生。

《泰族训》也说: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汇论训》则强调指出:大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并进而辩证地指出:积阴则沉,积阳则飞,只有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