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常态化策略 2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最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最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最新在医疗领域,抗菌药物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病症。

然而,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为此,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于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1. 建立多学科联动机制为了有效管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医疗机构应建立多学科联动机制。

由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感染科、临床药学、护理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政策。

2.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针对不同病种、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应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用药方案。

在确定用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耐药性情况、过敏史等因素,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 强化用药监测和评估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用药监测和评估制度。

定期对患者进行用药效果评估和药物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4. 提倡合理用药原则医疗机构应提倡合理用药原则,遵循“最小抑菌浓度、最短抑菌时间”的原则,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暴露,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5. 加强药物知识宣传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

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会议,普及药物知识,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用药水平。

6.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档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整的抗菌药物使用档案,记录患者用药信息、用药效果评估和相关检测结果等内容,为医务人员未来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并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支撑。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多学科联动、个体化用药、用药监测和评估、合理用药原则、药物知识宣传以及使用档案的建立等重要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一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保护患者的健康,根据《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适应症、适当使用、禁忌症、禁用、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监测耐药性等内容。

第二章第三条,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第四条:1.确定病原菌和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其敏感的抗菌药物;2.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3.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4.优先选择静脉给药,口服给药仅限于轻度感染或特殊情况下使用。

第五条,对患者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及时提供准确的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第三章第六条。

第七条:1.患者有明确的感染证据,且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2.患者的病情严重,需立即使用抗菌药物治疗;3.抗菌药物是针对该感染病原菌的首选药物。

第八条,应按照相关临床指南和国家药品目录的规定,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在医疗记录中明确记录使用适应症。

第四章第九条,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十条:1.使用正确的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2.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3.治疗期间,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如无必要,不得延长用药时间。

1.不得将患者作为试药对象,禁止滥用新型抗菌药物及未批准的抗菌药物;2.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3.不得将抗菌药物作为保健品或非医疗用途使用。

第五章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不良反应、禁忌疾病等因素综合判断。

第十四条,并提醒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注意。

第六章、教育和培训第十五条、教育和培训。

第十六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第十七条,并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临床研究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水平。

第七章第十八条,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23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23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23年一、背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耐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药物的有效性,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23年》。

二、目的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办法,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注意事项,规范医生开药行为,降低抗菌耐药性发生率,确保患者获取到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管理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使用,不得滥用或过量使用。

2.临床路径管理: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选择。

3.联合应用:对于需要联合应用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方式及时间,避免产生耐药性。

四、管理措施1.药品登记:所有抗菌药物必须经过药品管理部门的登记备案,未经登记备案的抗菌药物禁止生产和销售。

2.处方管理: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循相应规范,详细说明用药原因、用量、频次及疗程,不得轻易更换抗菌药物或调整剂量。

3.临床监督: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制度,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4.宣传教育:开展相关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生和公众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五、管理效果评估1.数据监测: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监测系统,定期统计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管理措施的效果。

2.耐药性监测:加强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抗菌耐药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

3.效果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管理效果评估,对制定的管理办法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结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23年》的制定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加强管理和监督,保障公众健康。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全社会的参与,才能有效应对抗菌耐药性等挑战,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主要是为了确保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1. 临床指南的制定与执行:制定科学、可操作的临床指南是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关键。

指南应基于最新的医学证据,并由专业的医生和药师参与制定。

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和执行临床指南,确保医务人员合理、标准地应用抗菌药物。

2. 监测与报告: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与报告机制,包括每个科室或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危重病区和ICU的使用情况等。

通过监测和报告,可以及时了解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发现不当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 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跨学科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专业人员组成。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和指南,评估和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提供培训和教育资源,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4. 教育与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对合适的抗菌药物选择、剂量、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的认识。

培训内容还应包括正确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应用,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

5. 多学科合作:鼓励医务人员进行多学科合作,包括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感染病专家和药师等。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共同参与临床决策,并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估和讨论。

6. 抗菌药物审查:在医院内建立抗菌药物审查制度,即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需要向药师提交处方,并接受其审查和审核,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滥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包括制定临床指南、监测与报告、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教育与培训、多学科合作以及抗菌药物审查等。

这些方法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出现,进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宗旨,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和遏制细菌耐药,安全、有效、经济地治疗患者。

1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制度应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并将其作为医院评审、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的考核指标,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有效的行政支持。

(一)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医疗机构应由医务、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护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合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并明确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

(二)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感染性疾病、药学(尤其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与邻近医院合作,通过聘请兼职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共享微生物诊断平台等措施,弥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三)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医疗机构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

抗菌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以“优化结构、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保证抗菌药物类别多元化,在同类产品中择优选择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好、不良反应少、性价比优、循证医学证据多和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

同时应建立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调整制度,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频发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二)202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二)202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二)第四章临床使用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在药师的指导下,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和治疗指南,制定合理使用的策略和措施,并加强对临床使用的监督和评估。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小组,负责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监控小组应定期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部门报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评估结果。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医疗机构应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的传授和宣传。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南,明确各类感染的诊疗原则、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用药剂量和疗程等,供临床医师参考。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储存和配送管理。

抗菌药物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洁净的环境中,避免受潮、曝光和污染。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审批制度,对符合使用指南的患者进行审批,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记录制度,记录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疗程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药师和医生,做到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透明化。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扩大。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制度,对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评估,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改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监督管理第二十四条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管理。

卫生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不合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疗机构进行警示和整改。

第二十五条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布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相关政策,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是指治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是指治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或不当使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
出现,并加速耐药菌株的传播。

因此,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办法至关重要。

1.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原菌的特点以及药物的特性来
进行。

一般原则包括: -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最高的药物; -
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尽可能选择狭谱抗生素; -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药物。

2.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要恰当,避免过早或过晚使用,通常应在明确诊断感染后
尽早开始使用,并在感染控制后及时停药。

3.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
合理的药物剂量可以有效治疗感染,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剂量一般应根据患
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来调整,避免过量或不足的使用。

4. 用药疗程
应严格按照医嘱完成用药疗程,避免临床症状消失即停药,以免滋生耐药菌株。

5. 定期审查疗效
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定期审查疗效,如有需要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
果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6. 预防交叉感染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手卫生、隔离措施等。

7. 不良反应监测
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办法是保证抗菌药物疗效、减少耐药菌株
产生的关键。

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办法,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同时减少患者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度和不正确的应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1.临床用药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应根据疾病特点、抗菌药物特点和最新的治疗指南,制定相应的临床用药指南。

此指南应明确推荐的首选和备选药物,并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剂量和疗程等。

2.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系统,跟踪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每个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恰当的使用行为。

3.临床用药监测和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用药监测系统,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定期反馈监测结果给临床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增加他们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4.医师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感染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提高医师和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意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5.多学科协作:医疗机构应建立多学科的协作机制,包括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药学部门等。

这些部门应定期举行会议,共同制定和评估临床用药指南,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6.强调预防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应强调预防控制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从根源上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

7.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配发和退还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疗机构中各个部门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也需要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持续的培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范文精简处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范文精简处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保护公众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在抗菌药物的处方和应用中。

第三条抗菌药物的管理应当坚持科学合理、规范用药、精准施治的原则。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第四条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级别进行管理,分级依据包括但不限于药物的特性、耐药性等因素。

第五条第一级抗菌药物为常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可以由甲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合理使用。

第六条第二级抗菌药物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

第七条第三级抗菌药物为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必须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授权的专家组评审通过后方可使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第八条临床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应当按照抗菌药物的等级进行选择,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

第九条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情况。

第十一条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应当定期报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四章对违规行为的处理第十二条对于违反本办法的医疗机构或临床医生,将根据违规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十三条对于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当进行教育和告诫,必要时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章监督和检查第十四条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将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五条对于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将依法予以处罚,并公开通报。

第十六条对于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不规范问题的,应当及时通知医疗机构并要求整改。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明显或者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者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或者对细菌耐药性有明显影响,或者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采购与储存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需求、细菌耐药状况、药品供应情况等因素,合理采购抗菌药物。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质量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储存抗菌药物,保证抗菌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内使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处方与使用第十一条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的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背景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是其使用不当会增加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对患者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有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进行详细探讨。

目的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医院的所有科室和医疗机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内容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目录,并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2)加强抗菌药物的存放管理,要求存储在特定的地方,避免与其他药物混淆,防止受到污染。

2.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科学的医学标准使用药物。

对于轻微感染可以先用常规药物治疗,对于严重感染可以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2)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严格执行治疗级别和使用时间。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确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法,同时要求使用足够的剂量和疗程,避免过短或过长的使用时间。

(3)对于高风险的患者或者是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细致的管理和监控。

(4)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尤其是对于病毒感染或其他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情,可以通过其他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3.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库,记录患者的使用情况、药物名称、用量、疗程等信息。

(2)通过反馈机制,对医院的临床应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

4.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应用管理能力(1)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认知水平,加强个人责任意识。

(2)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抗菌药物应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应用管理能力。

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对于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提升医疗质量,降低治疗成本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科学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医务人员的临床应用管理能力,能够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临床用药滥用、耐药菌株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此,制定一部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迫在眉睫,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其滥用和耐药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本办法的目的在于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2. 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最小抑菌浓度原则进行治疗。

(2)严格监管: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多学科合作:建立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包括医生、药剂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参与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并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三、临床应用管理的基本要求1. 病原学诊断: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以便合理选择药物。

2. 抗菌药物的选择: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 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疗程和剂量:抗菌药物的疗程和剂量应符合相关规定,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5. 联合用药和序贯治疗: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考虑联合用药或序贯治疗,但应遵循相应的规定和临床指南。

6. 临床监测与评估:应从治疗开始到结束,对患者的病情、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行政管理与监督1. 监督机构: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机构,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监督与评估。

2. 人员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抗菌药物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监督措施: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登记和报告制度,加强抗菌药物的销售和使用监管。

4. 处罚与奖励:制定严格的处罚制度,对滥用抗菌药物、违规操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对优秀的抗菌药物应用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一、引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保护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二、目的本办法的目的在于:1.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合理使用;2. 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风险;3. 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4.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5. 促进多学科合作,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理解。

三、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的抗菌药物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同时,相关部门和个人也应该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四、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该制定合理用药指南,明确各类疾病和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严禁滥用和误用: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适应症和用药剂量使用,杜绝滥用和误用的行为。

3. 个体化治疗: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抗菌药物的依赖。

4. 多学科合作:医疗机构应推动多学科合作,建立联合会诊制度,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5. 教育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

五、管理措施1. 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药品审核科,对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合理使用。

2. 首次申请审批制度:患者首次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向审核科提出首次申请,填写相关病历和治疗计划,并经审核科同意后方可使用。

3.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种类和剂量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4. 耐药菌株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耐药菌株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汇报发现的耐药菌株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滥用,耐药菌株的增加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难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公共卫生和延长药物的有效使用寿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精准用药,谨慎使用”的原则,应用前要明确病原学诊断,选择敏感的药物种类,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因素确定用药方案。

2. 适度用药在确定用药方案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3. 微生态平衡抗菌药物不仅会杀灭致病菌,还会损伤正常微生物群落,影响机体体内微生态平衡。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重视维护和修复机体的正常微生态环境。

4. 预防耐药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最小抑菌浓度原则,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根据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选用抗生素在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敏感性后,应选择对其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考虑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对患者适用的抗菌药物。

3. 根据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不仅要考虑其抗菌活性,还要考虑其毒性和不良反应,选择对患者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三、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原则1. 制定临床应用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并实施临床应用规范,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疗程等,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加强药物使用监控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系统,对医生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质量。

3.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运用水平,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4. 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专门委员会,负责抗菌药物的评估、监管和指导工作,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

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
线以上药物治疗。

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

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
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
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
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5、感染科或检验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细则一、背景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但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滥用、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细则。

二、临床应用管理在医疗机构中,应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负责制定、落实并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政策和流程。

同时,医疗机构应配备专职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医师,负责指导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使用细则1. 临床指征 - 严格遵循感染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根据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 对于无法获取病原学诊断的感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感染部位选择常见病原菌的覆盖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选择 - 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优先选择敏感性高、副作用低的药物。

- 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避免不合理的复方使用。

3. 用药时机和用药剂量 - 严格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和频次。

- 确保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合理,不得过早停药或过晚继续使用。

4. 用药疗程 - 根据感染种类和病情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避免短疗程或过长疗程的使用。

-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和肝肾功能,确保安全有效。

5. 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监测 - 监测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做好记录。

- 定期监测机构内耐药菌株的类型和分布情况,及时调整使用策略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四、结语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建立科学的管理与细则,确保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维护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抗菌药物的管理,并不断完善管理细则,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以上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细则的简要介绍,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12
6
取得巨大成功
• • • • • • 国外认可、祝贺中国取得的成绩 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的支持 减轻负担,耐药菌下降,门诊水平提升 得到广泛认可 对我国产业结构改变带来深刻影响 对企业,世界生态的影响深远
2014-2-12
7
监测数据显示
• 院内金黄葡萄球菌中MRSA检出率达70% • 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三代头孢耐药率超 过50% •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约70% • 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超过 60%,甚至出现不少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 多重耐药相关的院内感染,极易导致重症肺炎, 败血症治疗的失败
2014-2-12 9
《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 动的通知》2013-5-7
• 继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品种规定,临床应用情况调查,感染科设置,完善技术 支撑体系,分级管理制度,杜绝违规越级处方;目录动态 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 比差和违规的品规,退、换的不得再入目录
2014-2-12 26
FDA Medwatch系统收集的头孢类抗菌药物的ADR报告数
项目
报告总数 致死数
呋 辛
5463 81 1.5%






68 0.4%
拉 定
586 2 0.3% 1 0.2%
氨 苄
552 1 0.2% 2 0.4%
30752 354 1.2% 795 2.6%
52604 260 0.5% 357 0.7%
28
酶抑制剂
• 酶抑制剂
– 舒巴坦 (Sulbactam) –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 – 他唑巴坦(Tazobactam)
• 酶抑制剂作用
– 抑制质粒编码β -内酰胺酶(包括广谱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水解
酶)。强度:他唑巴坦>克拉维酸>>舒巴坦
– 通常具微弱的抗菌作用,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具良好抗菌活性 – 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 – 不增强对β -内酰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的抗菌活性
15383
肾衰数
153 2.8%
139 0.9%
2003年第4季度至2012年第3季度FDA Medwatch系统收集到的6种头孢类抗菌药物的ADR报告数
2014-2-12
27
含酶抑制剂复方的要求
• 药动学:合剂的两个药物的T1/2应接近 • 药效学:两药的比例应合理,达到最
大的抑菌作用
2014-2-12
2014-2-12 2
建立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 • • • • 行政管理 技术规范 监测监控 教育培训 从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普通大众入手,最终实 现目标 •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管理 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 平持续改进
2014-2-12 3
措施得力
• 质量万里行与抗菌药应用整治结合检查 • 制定了分级管理、指导原则和办法 • 那一条都离不开专家的支持,当然也包括药学界 全力支持 • 药师作为医疗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持系统,应在处 方合理性评价,促进安全、有效、经济用药,防 止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维护患者正当用药权益 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品种: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地秦、头孢唑肟、头孢匹胺 -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泊肟(后3者口服)
2014-2-12 24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 对大肠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G-菌有良 好作用。粪淋球菌和MRSA对曲松耐药 • 约40%的药物由肝胆系统排泄 • 头孢曲松 T1/2 6~8h
抗菌药应用管理常态化策略
北京世纪坛医院 袁锁中 主任药师
抗菌药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 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对2级以上公立 医院的抗菌药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 针对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 措施加以解决 • 2级以上医院要设置感染科和临床微生物室,接受 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应不 低于30% • 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要在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三级医 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2级不超过35 种。确实需要目录以外的,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核准其申请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2014-2-12
4
整治活动的成绩
• 品种数和使用强度都明显下降
-品种由70余种(11年)下降到43种(12年) -使用率:住院由67.3%(10年)下降到54.2%(12年) ,清洁切口预防用药率由95.4%下降到54.9%,其他手术从 97.3%下降到77.5% -使用强度( DDD/100人·天)由2010年的77.6,下降 到2012年的59.8
-头孢菌素相关与随后的细菌感染: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白杆菌,耐β -内酰胺酶类不动杆菌属,以及艰 难梭菌 -喹诺酮类相关的细菌感染:MRSA感染,并增加革兰阴性杆菌诸如铜 绿假单孢菌(绿脓杆菌)的喹诺酮耐药性。
• 三代头孢菌素与喹诺酮类似乎都不适合在医院作为“主力 ”抗菌治疗而持续应用
-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羊水和骨骼;约2/3经肾、1/3由肝原型排出 ,尿和胆汁中浓度较高
• G-菌对噻肟
-耐药率较高,以ESBLs 、 CTX-M型为主 -T1/2 1h
• 适应症:敏感菌和PISP(青霉素中介)所致呼吸道、尿路
、肝胆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014-2-12 25
头孢他啶
• 对G+菌作用与一代相似或差 • 对G-菌作用突出,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 强,超过其他β -内酰胺类和氨基苷类 • 肠球菌、MRSA、李斯特菌、难辨梭状芽孢 杆菌和脆弱拟杆菌对其耐药 • 体内分布广泛,心肌中也有一定浓度 • 体内不代谢,原型经肾排泄, T1/2 2h • 遇碳酸氢钠不稳当,不宜配伍
– 首选青霉素
– 可选头孢菌素 – 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细菌耐药性高 – 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耐药 – 尽可能不选喹诺酮类:敏感性差;控制喹诺酮类的适
应证,减少耐药菌产生
2014-2-12
15
耐酶青霉素
• 常用品种: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 抗菌作用:
– 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具抗菌活性 – 对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 色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 G-菌对其耐药,MRSA对其耐药 • 临床适应证:
2014-2-12 22
二代头孢
• 特点
-对G+菌作用与一代相似,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 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无活性 -对ß-内酰胺酶较稳定 -在脑脊液中达一定浓度 -肾毒性轻
• 适应症
-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尿路、腹腔、中枢感染
• 头孢呋辛(钠、酯)
2014-2-12 23
三代头孢
• 特点
-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一、二代弱,对G-菌包括肠杆菌科 中的耐药菌具强大抗菌作用,部分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作 用良好 -对ß-内酰胺酶稳定 -脑脊液中达一定浓度 -基本无肾毒性
2014-2-12
12
青霉素类
• 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一般用量下毒性不 明显,但大剂量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毒 性,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 • 苄星青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更为长效,吸 收较慢,维持时间长。血浓度较低,不能用于重 急性感染,仅于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风心 病及风湿热病人的长期治疗。 • 我国基药2012版目录:青霉素、苄星青霉素、苯唑西
螺旋体所致的梅毒、钩端螺旋体
• 其他病原体所致的气性坏疽、淋病、鼠咬热 – 不良反应
• 主要为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疹、药物热等
• 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青霉素仍为许多感染的首选药,价廉,除过敏反应外,不良反应少, 各级医院必备抗菌药
2014-2-12 14
化脓性咽炎、扁桃体炎的抗菌治疗
• 常见病原菌:化脓性链球菌 • 抗菌药选用:
• 品种: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啶、 头孢羟氨苄(口服)
2014-2-12 21
一代头孢适应证
• 头孢唑林 :血浓度高,T1/2略长,对酶稳定 性相对较高,可作为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 • 头孢氨苄 :抗菌作用略差,用于轻中度呼吸 道、尿路、皮肤感染 • 头孢拉定 :抗菌谱及适应证同头孢氨苄
• 头孢羟氨苄:口服 • 头孢硫脒:体外对肠球菌有抗菌活性
2014-2-12
18
头孢菌素特性比较
G+菌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 ++ + ++
G -菌
+ ++ +++ ++++
铜绿
— — +++/+ +++
肾毒性 酶稳定
++ + — — + ++ +++ ++++
2014-2-12
20
一代头孢
• 特点:
-对G+(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抗菌作用; 对G-作用较差,少数大肠、肺杆等有活性 -对ß-内酰胺酶不稳定 - T1/2大多较短,不易进脑脊液(CSF) -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2014-2-12 17
哌拉西林
• 对铜绿假单胞菌具良好抗菌活性,对肠球菌的作 用低于氨苄西林 • 临床适应证:
– 铜绿假单胞菌和各种敏感G-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呼吸 道、尿路、胆道、腹腔,妇科、皮肤、软组织感染, 骨、关节感染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 – 严重感染,常与氨基苷类合用 二级医院应备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