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起义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农民起义的起因与影响分析

农民起义的起因与影响分析

农民起义的起因与影响分析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们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原因所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农民起义的起因与影响分析。

一、起因分析1. 经济原因经济原因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大多数农民没有土地,只能靠租种生活,他们遇到自然灾害、税收加重等情况时,生存困难愈发严重。

此外,一些地主因为贪婪而导致农民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这也是镇压不息的原因之一。

2. 政治原因政治原因也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建社会中,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他们受到官府的打压。

官员往往会征收重税,使得农民民不聊生。

此外,政府官员迫害宗教人士、少数民族等也是导致农民群起反抗的原因之一。

3. 文化原因文化原因是导致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农民多数没有受过教育,对政治和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他们容易被各种妖言惑众,而且缺乏抵制的能力。

很多朝代都是依赖之前的社会价值传统,而这些传统观念也对农民造成影响,使得他们对某些特定的行为有着深深的信仰。

二、影响分析1. 农民起义对历史的影响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各朝代注意到了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引起了人们对土地和税收等问题的重新思考。

农民起义通常导致重大的政治改革或政权更迭,对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结构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农民起义对经济的影响农民起义还对经济产生了影响。

起义通常导致人口迁移和社会变化,这会影响地方财政、税收甚至贸易往来。

此外,农民起义通常造成武装冲突和损失,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3. 农民起义对社会的影响农民起义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它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阶层和财富差距的问题,甚至导致改善财富分配和土地改革等政策的出现。

此外,起义还加强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对维护社会公平和人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农民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现象。

本是曹操,耐何成了董卓?详解六镇起义之中,第一枭雄尔朱荣崛起

本是曹操,耐何成了董卓?详解六镇起义之中,第一枭雄尔朱荣崛起

本是曹操,耐何成了董卓?详解六镇起义之中,第一枭雄尔朱荣崛起一.尔朱荣,一个复杂的人“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语出东汉末年枭雄曹操的《让县自鸣本志令》。

谁曾想到,几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一位枭雄在正史魏书中也得到了类似的评价:“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

荣者何人?尔朱荣是也。

尔朱荣的一生,开始很像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

为什么像何进呢?我们知道,当年何进的部下,有袁术,有曹操,有袁绍。

之后这些人各个都雄霸一方,影响了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历史。

而尔朱荣也是如此,其手下大将高欢、贺拔三兄弟、侯景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书写了南北朝的历史。

论辈分,后来赫赫有名的西魏八柱国、东魏名将们在尔朱荣的时代,都是其部下的部下。

六镇起义中的尔朱荣,又很像曹操。

就像史书中说的一样,如果没有他平定镇压起义,南拒大梁,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可是,尔朱荣杀太后,立新帝,屠杀朝臣,最后被小皇帝干掉,又像极了董卓。

也最终使得史书对其的评价变成了“向使荣无奸忍之失,修德义之风,则彭、韦、伊、霍夫何足数?”所以,有的学者评价尔朱荣为“功比曹操,祸比董卓”。

在杜少看来,这句评语应该改成:“功不及曹操,祸及董卓”。

尔朱荣,北魏末年第一枭雄二、在六镇起义中崛起,慕容绍宗、贺拔三兄弟、高欢投入麾下尔朱荣的出身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很高的。

他的祖先追随北魏道武帝南征北讨,世代为魏将,世袭北秀容(在今山西朔州)契胡领民酋长。

他的祖父尔朱代勤北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妃子贺氏的舅舅,这个贺氏后来生下了景穆帝拓跋晃。

尔朱家族虽世守边关,却也不全是军人。

家族中曾经出了一位尔朱侯真,很了不起,进入洛阳为官,其后人均进行了很好的汉化教育,到了尔朱荣这一辈有尔朱彦伯、尔朱仲远、尔朱世隆,跟尔朱荣属于从兄弟关系。

可以说,这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家族。

尔朱荣在乱世中崛起,与其家族背景有很大关系,因为他的家族跟北魏洛阳朝廷有关联,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点。

北魏六镇起义的原因和启示

北魏六镇起义的原因和启示

作者: 胡玉春[1]
作者机构: [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66-7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六镇;民族融合;启示
摘要:北魏军镇体系是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藩篱,在北魏初期防御柔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魏后期军镇体系的解体,直接引发了北魏六镇叛乱,导致北魏政权瓦解。

而以北魏六镇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的北方军事集团直接主宰了北朝后期的历史,对北魏以后的历史影响深远。

因此探究北魏军镇体系解体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处理边疆经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关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原因的再思考

关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原因的再思考

Further Thinking about the Reasons of Liuzhen Uprising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作者: 李克建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六镇起义;利益集团;民族意识;民族融合
摘要:关于六镇起义的爆发原因及性质,一般都认为是社会的、阶级的因素所致。

分析六镇起义原因,其实除了社会的、阶级的因素之外,民族的因素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孝文迁洛实施汉化改革后,鲜卑族统治集团内部基于政治权益、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分化和冲突与六镇起义的爆发息息相关,起义的性质也因此而变得复杂。

北魏六镇起义的影响有多大?高欢和宇文泰争雄:为隋唐作嫁衣裳

北魏六镇起义的影响有多大?高欢和宇文泰争雄:为隋唐作嫁衣裳

北魏六镇起义的影响有多大?高欢和宇文泰争雄:为隋唐作嫁衣裳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就是北魏王朝。

这个王朝很拽很拽,当初西晋司马家不给力,八王之乱把天下搞得乱七八糟。

琅琊王司马睿一看,这不是我的机会来了吗?果断南下建立了东晋王朝,谁知道刚开国,这哥们就成了傀儡。

而北方继续处于混战之中,一直等到一位英雄人物拓跋珪的出现,北方才稍微有了那么一丁点儿统一的迹象。

北魏王朝,在拓跋珪的带领下,大杀四方,几乎没有对手。

拓跋珪死后,他儿子拓跋嗣继位,继续将国土向南推进,终于将北魏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淮河流域。

当然了,拓跋珪和他儿子拓跋嗣都是打基础的人,真正完成北方统一的,是他们的后代拓跋焘。

作为拓跋珪的孙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猛了。

他向北多次把柔然摁在地上摩擦,向南陆续平定北方各国,大夏、北燕、北凉、仇池、吐谷浑全都在他的脚丫子底下混饭吃。

就连南朝的刘宋王朝,也被拓跋焘打得仓皇北顾。

如此强盛的北魏王朝,却在多年以后,遭遇了一场致命的起义,那就是北魏六镇起义!这场起义结束后,没几年北魏就灭亡了。

一、六镇起义是怎么回事?拓跋珪那个时候,柔然很强悍,总是趁着拓跋珪南下的时候,偷袭他们的大后方,真是个烦人的小妖精。

无奈之下,北魏只好在北方设立了六镇边军,以此抵挡柔然的进攻。

即使在拓跋焘时期,六镇边军的地位都非常崇高,为啥?因为他们担任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柔然虽然不是拓跋焘的对手,可他们跑得快啊!等入侵的消息传到拓跋焘那儿,人家早就跑得没影子了,因此守军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所谓六镇,也就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六镇。

那时候北魏六镇的地位别提多高了,由于拓跋焘要扫荡中原,所以北方边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干达官显贵们,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六镇去镀金,回来就是有战功的将军了!所以说,北魏六镇巅峰时期,要啥有啥,工资待遇、福利奖金全都是超一流水准,大家挤破脑袋找关系都要去六镇参军。

北魏把自己守得固若金汤,这谁扛得住啊?抢不到东西的柔然,没多久就吃不消了。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成功的背后是祸乱的根源——六镇之乱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成功的背后是祸乱的根源——六镇之乱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成功的背后是祸乱的根源——六镇之乱自西晋八王之乱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相继入主中原,若论影响力,以氐族前秦政权及后来的鲜卑北魏政权为大。

前秦苻坚算是一个仁义之主,重用王猛等人,恰当的民族政策,将鲜卑等民族暂时笼络归附,统一了北方及蜀地,且大有一统东晋之势。

故公元383年苻坚伐东晋,其所采取的策略与西晋伐吴之战类似,但却折戟淝水。

淝水之战,前秦一败而瓦解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也宣告了苻坚融合各族人的尝试失败,北方各族再次陷入战乱,直到鲜卑北魏政权统一北方。

北魏虽重用汉族士人(或者说笼络),但其武将还是以鲜卑为主,战略中心也在于北方平城(今山西大同),前期并没有大规模推行汉化。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开始改革鲜卑旧俗,推行全面汉化。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即将汉语定为国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于洛阳,不得还葬平城。

同时改鲜卑姓为汉姓,比如拓拔改为元,改拔拔氏为长孙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

北魏孝文帝汉化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改革鲜卑贵族并不都是支持汉化,也有持反对者。

比如太子元恂就爱穿胡服,不爱汉服,还打算从洛阳逃回平城。

穆泰也不喜欢汉化的政策,还准备谋反。

对于这些反对改革的守旧派,孝文帝毫不手软,采取强硬的镇压方式,甚至以此处死了废太子元恂。

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短期效果是明显的,长期矛盾也是存在的。

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北魏六镇的军人,六镇位于平城周围,以前主要是巩固京师安全,但迁都洛阳后,这帮人地位越渐低下,矛盾的就此种下。

二十年后,六镇之乱爆发,其主力就是那些汉化失意者及其后代,动乱之下北魏很快灭亡。

北魏六镇之乱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呢?这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否则不会如此大规模和长久性,我们可以猜测当时胡汉之间是肯定存在矛盾的,这个既是政治上的,也有文化上的。

所以孝文帝采取全面汉化的措施,以此希望消解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可惜以失败告终。

六镇起义有什么影响

六镇起义有什么影响

六镇起义有什么影响北魏时期,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六镇起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六镇起义的影响,希望你喜欢。

六镇起义的影响尔朱荣崛起葛荣义军发展的同时,尔朱荣势力也急剧扩大,高欢、段荣、尉景、蔡俊等怀朔豪强先叛洛周,后背葛荣,投奔秀容。

尔朱荣器重高欢,常参军谋。

并州刺史元天穆与尔朱荣勾结,劝其袭取洛阳。

武泰元年三月,尔朱荣以胡太后鸩杀孝明帝为借口,自晋阳出兵向洛阳,至河阴。

四月,立元子攸为帝,沉太后于河,杀朝臣二千余人。

契胡酋长尔朱荣为首的北镇豪强、酋帅集团控制了北魏政权。

七月,葛荣围邺,众号百万。

九月,尔朱荣率精骑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与义军展开会战,尔朱荣使侯景为前驱,高欢阵前诱降。

葛荣轻敌,尔朱荣出奇兵,表里合击,葛荣兵败被俘。

义众星散,为契胡分头押领。

十月,葛荣牺牲于洛阳。

十二月,葛荣余部韩楼据蓟城反,尔朱荣以贺拔胜为大都督﹐屯中山以备韩楼。

永安二年(529)九月,尔朱荣遣侯渊率兵镇压韩楼,韩楼弃蓟城出走,途中被俘杀,六镇起义至此失败。

北魏分裂高欢不仅有一个“贺六浑”的鲜卑名字,还娶了一个鲜卑贵族出身的娄昭君之后为妻。

他实在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人。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爆发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的大起义。

高欢认为时机已到,便带着个人野心,先后参加了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领导的起义队伍。

在义军中暗集死党,窥测时机,发展个人势力。

后来,他看到契胡酋长尔朱荣势力强大,便与死党尉景、段荣等叛离义军,投奔尔朱荣,并很快赢得尔朱荣的信任,取得亲信都督(尔朱荣卫队长)的职位。

永安三年(53O年),魏孝庄帝诱杀尔朱荣于洛阳,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当年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起义军二十余万众军民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这二十多万之众的六镇兵民,遂成为日后高欢起家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

第二年,即北魏普泰元年,高欢率众进据冀州(今河北冀县),笼络当地世族地主,利用民族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一时人声鼎沸,势力陡增。

六镇起义:几十万饥肠辘辘的职业军人,以一腔愤怒染红长城内外

六镇起义:几十万饥肠辘辘的职业军人,以一腔愤怒染红长城内外

六镇起义:几十万饥肠辘辘的职业军人,以一腔愤怒染红长城内外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北魏六镇,自西向东分布在内蒙、河北一带。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在今内蒙古兴和县;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北。

自公元523年开始的六镇起义,不仅终结了北魏拓跋家族的统治,而且直接引发了北朝的大分裂。

1.连锁反应的六镇起义:蔓延山西、河北和关中公元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先是怀荒镇,镇将于景被杀,镇民举众造反。

再是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镇将,而后称王改元。

公元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三月,怀朔镇、武川镇,皆被破六韩拔陵攻破。

四月,高平镇,镇民赫连恩起义、推胡琛为高平王。

六月,秦州之地,薛珍杀刺史李彦,拥莫折大提为秦王。

八月,漠南之地,两部高车人,集体反叛。

公元525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

三月,柔然十万骑兵,进入北魏,助平破六韩拔陵。

六月,北魏广阳王元渊所部,击败破六韩拔陵。

随后,起义镇民20余万人投降,被安置于冀、定、瀛河北三州。

八月,高车人杜洛周,聚集流民、举兵造反。

至此,六镇起义演变为河北民变。

杜洛周之后,还有鲜于修礼和葛荣起义,而且声势和规模更为浩大。

同时,关陇地区的起义军与北魏平叛大军,仍在连年鏖战。

公元529年9月,尔朱荣击破葛荣的河北余部,六镇起义才算结束。

2.六镇起义的原因:幂率风险才是真风险所谓安全无小事、所谓一失万无,全是毫无实际意义的打官腔。

真正的风险,从不是什么小事件,而是风险要素的乘积。

幂率风险才是真风险。

老百姓要造反,首先得有逼不得已的触因,而触因往往就是生存。

而六镇生存危机,恰恰就是这种幂率风险。

第一个是气候。

自公元499年到514年,史载北魏共发生水灾3次、旱灾12次。

而公元520年到524年,北魏北部连续爆发旱灾和雪灾。

第二个是战争。

北魏末年镇民暴动新探——以六镇豪强酋帅为中心

北魏末年镇民暴动新探——以六镇豪强酋帅为中心

北魏末年镇民暴动新探——以六镇豪强酋帅为中心
薛海波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六镇豪强酋帅主要由拥有权势和世代受军镇压迫的两类不同政治地位的
豪强酋帅构成,双方有着尖锐的矛盾.其群体无法依靠父祖官爵进入门阀体制,社会地位并不高.孝文帝迁都洛阳导致两类豪强首帅之间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是引发六镇
暴动的主要原因.六镇暴动主要是由在六镇没有政治地位、面临生存危机的匈奴、
高车酋帅领导,反抗军镇压迫和求生存的抗暴斗争.有权势的豪强酋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成为北魏镇压暴动的主要力量.两类豪强酋帅在迁到河北后,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一度联合掀起河北暴动,但由于其群体内部矛盾重重、组织松散,又无法立足河北解决生存问题,从而在尔朱荣的进攻下一败即溃.
【总页数】13页(P82-94)
【作者】薛海波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武川镇豪强酋帅在西魏北周府兵体系地位考论——兼析陈寅恪府兵制研究的相关观点 [J], 薛海波
2.论北魏六镇豪帅的婚姻关系与其社会地位“剧降”问题 [J], 薛海波
3.一幅描摹六镇豪帅的工笔画——《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评介 [J], 张小稳;戴伟
4.论北魏末年尔朱荣军事集团中的六镇豪强酋帅 [J], 薛海波
5.论北魏六镇经济与六镇暴动的原因 [J], 薛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镇问题与北魏的灭亡

六镇问题与北魏的灭亡

六镇问题与北魏的灭亡在北魏初年的地方政权建构中,军镇体制构成了北魏地方政权的主要结构形式。

在中原的各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也设置军府,驻有重兵:自太祖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慑。

凡有八军,军各配兵五千,食禄主帅军各四十六人。

在这些军镇之内,无论军事组织还是兵士来方面还是保留了拓拔鲜卑的旧制,处于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方式。

孝文帝在中原进行汉化改革的时候,也没有对军事制度做多大的调整,依然保留部落制时的习惯。

这些军镇,在完全服从中央政权的指令时则为政府军,战斗力也较强,北魏初年的军事上的顺利也与部落制的军事制度相关。

如果中央政权无法有效地控制,主帅如有异心军镇则成为分裂割据势力,士兵成为官长的私属部曲,随意被官长奴役。

这必然降低军人的社会地位和战斗力。

这种军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结构,因此,合理地调整这种军政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但是在半个世纪后的宣武帝时期,柔然内部发生分裂,实力大衰,不得不派使者与北魏通好,这样来自北边的军事威胁大大减轻,六镇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骤然降低。

尤其在迁都洛阳之后,六镇拱卫平城的战略地位也失去了意义,戍边将士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尽管他们虽然还是鲜卑贵族身份,但与洛阳朝廷里鲜卑贵族无法相比,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地位,逐渐淡出了鲜卑贵族的主流,被视为粗鄙的武人,得不到朝廷的重视与关照,生活也逐渐失去了稳定的保障。

镇将因地位下降对朝廷日益不满,在代北广占良田,驱使士卒耕作,并克扣军晌,还加紧剥削镇民,于是镇将与镇兵、镇民间的矛盾激化,他们各自为政,聚敛钱财,兵强力壮的将士到处掳掠,老弱病残的则沦为府户。

在中原进行的汉化改制运动在这里没有多少影响,六镇等代北地区逐渐鲜卑化,比如高欢,本为汉人后代,高欢的祖父高谧也是被贬到怀朔镇官员之一,到高欢的时代,由于世代作为北镇军人生活在怀朔镇,完全成为一个鲜卑化的汉人。

所有六镇镇人集团,包括汉人、铁勒人在内,日染其俗也逐渐鲜卑化。

对那些本来就是鲜卑的旧部更不必论了。

六镇起义 鲜卑贵族最后的狂欢

六镇起义 鲜卑贵族最后的狂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六镇起义鲜卑贵族最后的狂欢
导语:元法僧去建康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萧老大是信佛的,对这种老年人格外照顾,据说在建康,还是锦衣玉食,舒舒服服的过了好些个年头,徐州这
元法僧去建康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萧老大是信佛的,对这种老年人格外照顾,据说在建康,还是锦衣玉食,舒舒服服的过了好些个年头,徐州这摊浑水,留给了南朝,梁武帝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萧综,就是那个疑似萧宝卷儿子的二皇子。

从建康到徐州,路还蛮远,担任护送任务的,是陈庆之。

人到中年的老陈,刚开始,并没得到萧老大的认可,可能是因为下棋老输吧(陈庆之内心是奔溃的:开玩笑,你是皇帝,我敢赢么),无论如何,老陈干的,都是VIP接待工作,元法僧投降,去接一下,萧综接管徐州,去护送一下。

徐州这块地盘还蛮大的,更重要的是,战略位置特殊,徐州没了,洛阳就没那么安全了,于是北魏政府出来讨伐萧综的,是这么两位爷,一位叫元延明,一位叫元彧(读yu)。

元延明是个读书人,也是拓跋家族的一员,因为喜欢读书和乐善好施,风评不错,之前在徐州也当过几年的刺史,有群众基础,所以这次出征,有一半是希望,利用元延明的人望,招降徐州城的百姓,结果把对方的主帅萧综给招降过来了,算是超额完成任务,据说后来做了尚书令和大司马。

元彧的来头更大,标准的皇族后裔,他是太武帝拓跋焘第四个儿子拓跋谭的后代,原名叫元亮,字仕明,因为和北魏开国功臣穆崇的后代穆亮重名,自愿改名,皇帝很高兴,“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荀彧),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

”于是,就成了元彧。

不过,这位元彧兄就比较郁闷了,他的第一次大型战役,是镇压六。

农民起义之九~北魏六镇起义

农民起义之九~北魏六镇起义

农民起义之九~北魏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见图示)戍卒和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大起义。

起义领导人是拓拔部贵族破六韩拔陵,起义人员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

原因是不满北魏统治者让贵族及中原强宗地位下降的政策。

在北魏政权和柔然的联合镇压下,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渐趋腐朽的北魏政权,影响遍及各地,引发了关陇、河北人民起义。

六镇起义的起因是什么

六镇起义的起因是什么

六镇起义的起因北魏六镇起义指的是北魏正光五年时北方六镇的戍卒向其他各族人民发起的起义。

因为北魏把首都迁到洛阳,六镇鲜卑族的贵族与将士待遇不如洛阳的鲜卑族人,然后发起反对汉族的大起义。

说起六镇起义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六镇地位变化;北魏前期,提倡农耕经济来给北镇提供军粮,后来,频繁的灾役,让经济顾及不到六镇镇民,连洛阳附近的饥民都多得数不过来,甚至威胁了政权安全,朝廷已经没有余力再顾及北镇。

并且,自从改革后,文官地位慢慢升高,武将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后来,朝廷不慎重选择六镇的将领,六镇镇民的地位开始降低,引起镇民不满,慢慢的出现矛盾;这是致使六镇起义的原因。

2、流民问题;北魏朝廷刚刚建立的时候,朝廷的经济明显偏向北镇。

后来,孝文帝把首都向南迁移,朝廷的经济开始顾及不到北镇。

而六镇的经济又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饥民大量的产生,镇民慢慢陷入到水深火热中。

这是导致六镇起义的直接原因。

3、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了洛阳附近的鲜卑族,六镇镇民却还是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他们甚至被称为六镇鲜卑。

产生的这些差别让六镇镇民的心理承受了沉重的打击,这让他们之间慢慢的出现矛盾。

这是从洛阳与北镇心理上造成六镇起义的原因。

北魏六镇起义简介北魏六镇起义说的是北魏正光五年时北方六镇的戍卒向其他各族人民发起的起义。

北魏把首都迁到洛阳,六镇鲜卑族的贵族与将士待遇不如洛阳的鲜卑族人,然后发起反对汉族的大起义。

北魏时期,孝明帝年间,官与官相护,民于民勾结,贵族奢靡成性,高官残暴不知收敛,赋税、徭役、兵役繁重,老百姓要么逃亡,要么依附豪强。

但长期守卫北方六镇的将士的待遇也被剥削的严重,引起将士不满,所以在正光四年的时候爆发了六镇起义,然后关陇与河北这些地方纷纷起义来响应他们,北魏朝的统治到了崩溃的边缘,边关的贵族趁机招兵买马。

北魏六镇,当时朝廷不在这里设州郡,设置镇来领导百姓,这里的人就叫做镇民,这里的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族的人,在当时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

北魏边境出现危机,北方六镇进行起义,王朝走向分裂

北魏边境出现危机,北方六镇进行起义,王朝走向分裂

北魏边境出现危机,北方六镇进行起义,王朝走向分裂先说说北魏六镇,自从孝文帝迁都南下之后,使得鲜卑族从上至下不断汉化,而北六镇却不同,依然保持着鲜卑族的原始形态。

六镇通俗讲就是军事重镇,是北魏对付柔然的一道屏障,其民风彪悍,兵役世袭化,父亡子从,高欢就是怀朔镇的一个兵户家的孩子。

(孝文帝南迁洛阳)对于六镇来说,不管立多大的功都无法进入洛阳的大圈子里,因为在洛阳需要一个通行证,那就是门阀。

对于这样的现象,孝文帝也没有办法,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削弱,六镇也是慢慢的变得不起作用。

直到孝明帝时期,胡太后专政,这使得北魏更加羸弱,更爆发了六镇之乱。

(尔朱荣)公元523年柔然突然南下血洗六镇,将六镇扫荡一空,只留下漫天民怨之气扬长而去。

此次事件间接形成导火索,六镇军民直接反了,但是很快就被北魏给镇压下去了。

虽是星星之火,很快在北方引起反响,各方自行发展实力,北魏政权名存实亡,但是渐渐被人忽视的六镇走出一人,那就是权臣尔朱荣。

尔朱荣待得军事强大,南下长驱直入,拿下了洛阳城,将胡太后和皇帝投入河中,新立元子攸为帝,退居晋阳远控洛阳,很是嚣张,并且制造做了一场令得朝臣发冷的河阴之变,使得自孝文帝以来的汉化群臣毁于一旦,不仅鲜卑汉化人没有脱离这次灾难,安分守己的汉族群臣也被统统杀害。

却是元子攸不想当傀儡,密谋成功铲除尔朱荣。

但是有振兴大魏之心的元子攸也没有想到,尔朱兆会来的那么快,被带到晋阳杀害。

此时从怀朔镇出身的高欢趁虚而入洛阳,并立即消灭掉尔朱氏残余势力,名义上统一整个大魏。

(高欢)高欢这个人,实际上是靠拍尔朱荣马屁成长起来的,自从尔朱荣让他统帅六镇余部之后,他对尔朱荣来说变得陌生了,并自成一方军阀,这才有的河阴之变后的消无声息下洛阳的大举,此乃六镇之乱以来继尔朱荣第二大权臣也。

高欢掌控期间,随意换皇帝,一接连就是三个,导致群臣不满,才使得元修幸运的登上了皇位。

元修登基后就娶了高欢长女做了皇后,虽然是这样,元修还有三个堂姐做妹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元修亲叔叔的女儿是他的情妇,而且还都给他们封了公主,可谓生活太乱,儒学没学到家!(元修)仅仅过了两三年,没有兵马大权的元修竟然和高欢决裂,西迁投靠姐夫宇文泰,也使其收了一个天一第一国丈独孤信,这是后话。

六镇起义名词解释

六镇起义名词解释

六镇起义名词解释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的大起事。

起义的根源: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

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

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加以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

起义的结果:杜洛周上谷起义的第二年,原怀朔镇兵鲜于修礼等率北镇流民反于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改元鲁兴,率师赴中山(今河北定县)。

魏以杨津为定州刺史、行台,守中山;又遣长孙稚偕河间王元琛率军来援。

四月,修礼大败长孙稚等。

五月,魏又以元渊为大都督﹐督元融、裴衍来援。

八月,内奸元宏业杀害修礼,修礼部将葛荣诛之,代修礼领义众坚持斗争。

九月,葛荣趋瀛州,击败魏左军都督元融,又俘杀元渊,义众大振,葛荣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

鲜于修礼起兵左人城后,恒州、朔州流民纷起响应。

二月,西部高车斛律洛阳起于桑干西,与费也头牧子相连;四月,朔州城民鲜于阿胡据城反。

斛律洛阳和费也头牧子被尔朱荣镇压、阿胡率流民南下,七月,攻克平城。

尔朱荣袭魏肆州,杀刺史,得贺拔胜。

荣乘魏军失利,积极网罗北镇酋帅、豪强,以岳、胜为别将,兵力日盛。

孝昌三年正月,葛荣败赵郡豪强李元忠,克殷州(今河北隆尧东),进围冀州。

七月,相州刺史元鉴据邺叛魏降葛荣。

八月,魏遣源子邕、裴衍等攻邺,斩元鉴;又遣子邕、裴衍逼葛荣。

十一月,葛荣克信都,俘冀州刺史魏宗室元老元孚及当州豪强潘绍等五百余人。

十二月,败源子邕、裴衍等,进围邺城。

北朝-北魏六镇起义

北朝-北魏六镇起义

[键入文字]北朝-北魏六镇起义北魏末年以六镇镇民为主力的北方边镇人民的反魏起义。

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当时塞北柔然强大,塞内分布着高车(即□勒)和山胡。

从皇始至延和年间(396~434),北魏先后自东而西设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军镇,史称北镇或六镇(孝文帝末年,又于怀荒镇东今河北赤城西北增置御夷镇,实为七镇),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

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

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他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

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经济中心南移,北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加以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

北魏后期,北镇镇民中贫富差别加剧。

军镇的统治者是主将、参僚和豪强,他们因不能充当清官而对北魏政府不满。

被统治的广大镇民遭受主将、参僚和豪强的欺凌奴役,土地被剥夺,承担着繁重的官、私力役,还被洛阳政府视为“北人”,受到歧视。

北镇镇民中有不少人来自高车、山胡,他们和居住塞内的本族人保持联系。

山胡久居汾西和陕北。

北魏时列入编户的山胡承担着租调徭役,不属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帅管辖,北魏政府常在他们中强征兵丁,有时强行迁徙。

高车分为东西两部,一直保留部落组织,居住在六镇边塞一带,对北魏魏政府承担兵役和贡纳义务。

北魏政府委任山胡、高车酋长为领民酋长或其他官职,统治未列编户的本族人民。

在改镇为州的地方,酋豪成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1。

北魏六镇起义原因探析

北魏六镇起义原因探析
Ab s t r a c t :T h e o u t b r e a k o f t h e n o r t h e r n s i x c i t i e s u p i r s i n g i n t h e l a s t y e a r s o f he t No r t h e r n We i d y n a s t y ,i s a ma j o r e v e n t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a n c i e n t
吴 映 丽
W U Yi l i
( 烟 台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 山东 烟 台 2 6 4 0 0 5 ) ( Ma r x i s t I n s t i t u t e o f Ya n t a i Un i v e r s i t y, Y a n t a i S h a n d o n g 2 6 4 0 0 5 )
作 者 简介 :吴 呋丽 ( 1 9 9 2一) 。女 。山西 清徐 人 ,烟 台大学 马 克思主 义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研究 方 向 ;中国少数 民族史 。 摘 要 :北 魏 末年 爆发 的北 方 六镇起 义 ,是 中国古代 历史 进程 中的一 件 大事 ,导致 了北 魏 王朝 体 系 的崩 溃 。然 而 它 的爆 发 并 非 空穴 来风 , 而是 源于 各种 深 刻复 杂 的社会 矛 盾。 面对这 些矛 盾 ,统 治 者 又未 能采取 正确 而有 效 的处 理 措 施 ,最 终 酿 成 了北 方六 镇 起 义 的爆 发 。 因 此 ,北方 六镇 起 义是 当时北魏 末期 社会 发 展 的历史 必然 。 关 键 词 :北 魏 ;六镇 起义 ;原 因;柔 然
器黜 器 ¨ m U D } _ _暑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前期,政府对于北镇地区的经济支援有明显倾向性。刁雍在任薄骨律镇将时,为保证六镇的粮食供应,就曾经受命运薄骨律等四镇粮食到沃野镇,以上四镇到沃野镇相距甚远,且途中多是沙漠, 行车十分困难,运输粮食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四镇本地的生产生活,北魏政府的这一举措足见六镇地区受重视的程度。孝文帝迁都以后,向南拓进逐步取代了北边防御而成为北魏国家的战略重点,国家财力已经无法倾向北镇地区。同时北镇地区虽然也实行了均田制,但收益者多为军事贵族,北魏后期均田制又遭破换,六镇经济无法自给自足,大量的饥民导致社会动荡,人民的生活处于水生火热之中,这是六镇爆发起义的直接原因。
北魏政权内部一直存在的两个对立倾向。北魏前期汉化作为一种自然融合状态,在北魏政权中潜移默化展开,保持鲜卑旧俗和汉化两种倾向的矛盾在魏初并不尖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张旗鼓的实行汉化改革,致使两种倾向的对立明显化。政权内部存在一大部分鲜卑贵族“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 [1](卷14,P360)公元496年孝文帝的太子拓跋询因“意每追乐北方”发动叛乱,这次叛乱被镇压后,太子被杀。随后,拓跋宗室元思誉、元珍与勋贵穆泰、陆睿等人再次想据平城起兵,其时“代乡旧族,同恶者多”,可见当时孝文帝的改革受到了强势阻挠,尽管叛乱被挫败后,汉化倾向已经在北魏政权中心的近洛地区占据上风,但是在北镇地区,保持鲜卑传统旧俗,甚至各民族的鲜卑化实占据主导地位。
北镇地位的下降还与孝文帝汉化改革有关。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建立门阀制度,文官地位提高,传统军事贵族受到排挤,甚至有文官上书“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1](卷64,P1432)的建议,可见当时军事将领的地位堪忧。因此北魏后期,政府对于六镇将领的选派不再严格化,广阳王深就此上书肃宗分析说:“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纵,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1](卷18,P430)《魏书?京兆王传》也载:“政事怠倦,纲纪不举,州镇守宰,多非其人”。[1](卷9,P249)同时由于兵源紧张,六镇地区也成为囚徒发配流放之地,广大镇民被视为地位低贱的“北人”。这预示着六镇地区也成为朝廷的流放区,六镇将领已经从国人欣慕转变为“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1](卷18,P430)的境地。这些军镇军官与强制徙边的各族豪强、部酋因待遇的降低对政府强烈不满,他们将不满和怨恨转嫁于毫无地位的镇兵,大肆剥削奴役,克扣粮饷军资,肆无忌惮地欺凌当地少数民族,导致镇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出现不可调和的趋势。孝明帝正光五年(524),政府又下诏“诸州镇军贯,元非卯配者,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1](卷9,P237)这条诏令的颁布意味着六镇镇民军籍、军户的自由民身份被免除,转化为依附性很强的“府户”,进一步降低了六镇军户的地位,改变了六镇地区原来固有的内部机制,关系到六镇每一个军户切身利益,于是引起的不满不限扩大化,六镇的矛盾达到一触即发的态势,最终导致了六镇之乱。
六镇起义失败后,北魏政府将20万饥民迁徙河北地区,根据《魏书》 “时北镇饥民二十余万,诏昱为使,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1](卷58,P1293)这些北镇饥民,在六镇起义时都参加了反抗北魏政府的斗争。起义被镇压后,北魏政府亡羊补牢,迁徙饥民于河北,一来为了分化、分散起义力量,减弱六镇地区再次爆发起义的可能性,二来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吃饭问题。冀、定、瀛三州在孝文帝延兴元年(471)解决沃野、统万的饥民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魏书·高祖纪》中记载“(延兴元年)冬十月丁亥,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诏太尉陇西王源贺追击,至罕,灭之,斩首三万余级;徙其遗迸于冀定相三州为营户。”[1](卷7上,P135)但北魏政府从宣武帝元恪开始朝纲不振,官场奢侈成风,政府财力日乏,皇帝缺乏有力手段控制局面,中央集权统治与延兴元年相比已经大大减弱,同时河北地区也因连年旱灾,自身经济实力下降。北魏政府没有看到这种历史变化,固执的将六镇20万饥民安置河北,不仅没有解决六镇叛乱的遗留问题,致使六镇起义的火星迅速蔓延为燎原之势,随着六镇饥民的流入,公元525年河北起义如火如荼的展开,数十万饥民为躲避民族残杀流入山东青州,尽而又引起了以河北人邢杲为首的山东大起义,可见在北魏末年流民的迁移也是造成动乱的重要原因。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柔然与北魏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折。当时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10余万落至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政权,脱离柔然的统治,并切断了柔然与西域、中亚之间的关系,从此柔然与高车长期陷入战争僵局,柔然战略重心转向经营西域,并因此而开始寻求与北魏之间的友好通和关系。据《魏书·蠕蠕传》记载,从公元487年到北魏灭亡,柔然只有3次犯边的记载,且都是由于柔然境内遭受严重旱灾才导致“其人大饥,相率入塞”。柔然放弃对北魏的敌对策略,减弱了对北魏边境的威胁,北魏的北方防务也随之松弛。又北魏迁都洛阳后,经营中原成为北魏外交策略的重点,在双重原因作用的结果下,北镇地区失去了军事重镇的战略位置。文献记载北魏历史上皇帝频繁巡幸,据统计,北魏12位皇帝,巡幸208次。盛乐、平城时期,北魏诸帝的出巡方向集中于阴山地区,主要目的是针对柔然;从文成、献文时期开始逐渐过渡到中原地区;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便完全集中在中原地区了。皇帝出巡方向的转变侧面反映出北方地区的战略位置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北魏前期为北镇地区提供足够的军粮是政府大力提倡农耕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六镇地位下降和内地频繁的灾疫欠收,近洛地区的饥民尚且充斥,对政权的安稳构成了威胁,因此朝廷已经无暇北顾六镇。
第二,流民问题引发的动乱。
西晋末年开始,流民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一个主要因素。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提到“西晋以来,大量流民移动,史不绝书,社会因而动荡。大抵西晋末多为避灾就食而流移,起义领袖如王弥、张昌、王如等,多依靠流民起事。”[3](P110)到北魏末年因旱灾严重,北方地区出现大量饥民,人口流动更加严重。
此外,孝文帝改革后近洛地区在大力推行文治的时候,统治集团没有精密的战略考略,他们希望通过粗暴的手段使文治主张扩张到六镇地区。自古以来文治和武功就是统治阶级采取的两手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在两种统治方式的结合中,和平则文治居上,战乱则武功居上,但总的趋势是政权中心文治居上,边疆地区武治占据主导地位,北魏后期军功集团尊崇的地位被剥夺,他们显然不能接受这种文治扩张。军功集团和文士集团的斗争中,后者已经从弱势转化为强势,导致了六镇军功集团的心理失衡。孝文帝改革本来可以看做是对先进文化和制度的追求,具有积极因素,南方经过孝文改革崇儒重佛,封建化盛行。而在这个激进的改革过程中,北镇地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因而呈现出了与近洛地区完全不同的社会面貌,军镇体系奴隶化明显。北魏境内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社会风化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分歧。“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4](P286)因此六镇变乱不可避免。
孝文帝改革是作为统治集团的鲜卑族实行的至上而下的汉化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在北魏统治范围内全面平行铺开的。在近洛鲜卑大多数人从被迫转变到习惯为华彩披服的时候,六镇地区仍然保留鲜卑习俗,通行鲜卑语言和服饰,与近洛地区的鲜卑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出现了“六镇鲜卑”这一特定的称谓。北魏后期六镇鲜卑包括以鲜卑为主的各族人民,他们具有明显的鲜卑化倾向,例如高欢本怀朔镇人,史称其“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近洛鲜卑与六镇鲜卑形成了民族集团之间的对峙,前者具有明显的是汉化倾向,是统治集团的新贵。这种差别给曾经是国家栋梁的六镇鲜卑心理以承重打击,两者之间的矛盾从改革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终北魏一带饥民问题一直是政府民生问题中的重要环节。北魏时期,旱灾发生频繁,涉及范围广泛,对于农业和牧业都造成极大损害,严重影响了北魏食物的供应。从北魏太祖登国元年(386)开始到北魏出帝太昌元年(532)的近150余年内,据不完全统计北魏发生旱灾的年份有69年,占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北魏后期灾害的高发率竟达到更甚,为65%,灾害范围几乎波及北魏全境。这种自然状况造成了北魏后期流民肆虐成风,形成群体,北魏政府已经无力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