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诗经两首导学案长春版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诗经二首》word教案 (4).doc

一《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学习《关雎》。
1.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食用。
寤寐():这里指时时。
寤,醒时。
寐,睡时。
芼():择取。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诗经二首》word教案 (5)

诗经二首蒹葭教案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情感目标: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重点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难点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导入新课同学们,有首歌《在水一方》,它是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播放《在水一方》歌曲品读·欣赏一).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二).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不同形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路途艰难伊人所在地(无结果)苍苍为霜一方且长水中央凄凄未睎之湄且跻水中坻采采未已之涘且右水中沚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艺术特点等。
2、准确诵读并背诵《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3、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4、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重章叠句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两首诗中真挚的情感,体会古人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
学习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品味诗歌语言的简洁之美、韵律之美,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祀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关雎(guān j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寤寐(wù mèi)芼(mào)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萋萋(qī qī)晞(xī)湄(méi)坻(chí)涘(sì)沚(zhǐ)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五、课堂探究(一)《关雎》1、诗歌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起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渲染了和谐美好的氛围。
2、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直接表达了男子对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与追求,体现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3、请分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悠哉悠哉”的表达效果。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诗经二首》word教案 关雎 (2)

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1.设疑启发: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 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速写复杂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雎 》。
学生倾听
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第1课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1
课题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 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二.探疑互动:
找二到三名同学介绍《诗经》
教师明确
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学生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学生二:《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 为“六义”。
雎鸠() 窈窕()逑()荇(坻()涘()参差()琴瑟()芼()
检 查预习
10’
检查预习
2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解词 :
3.解疑归类:
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点
淑:品德好。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诗经二首》word教案 关雎 (1).doc

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点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 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
学生甲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反复 咏唱的章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设疑启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雎》,分析文章,体会赋比兴的写法
倾听明确知识点
激发学习兴趣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探疑互动
找同学明确每节的内容,教师明确;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学生乙明确了赋比兴
10 分钟
7’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查5分钟
板 书
关雎
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 ”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4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2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 分配等)
学生继续朗读, 教师明确赋比兴
《第1课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2
课题:
讲课教师: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诗经二首》word教案 关雎 (2).doc

跻()坻()涘()参差()琴瑟()芼()
检 查预习
10’
检查预习
2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解词 :
3.解疑归类:
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点
淑:品德好。
寤寐:这里指时时。
流:捞取。
芼:择取。
学生甲:明确《诗经》
教学难点
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1.设疑启发: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 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速写复杂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雎 》。
学生倾听激发Leabharlann 学学习兴趣3’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找二到三名同学介绍《诗经》
教师明确
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学生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学生二:《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 为“六义”。
学生乙:朗读课文
7’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 的、时间分配等)
4.查疑落实:
教师出示小黑板。
标音:
雎鸠()窈窕( )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
5’
板 书
关雎
朗读
教学后记:
《第1课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1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1诗经二首教案长春版

《诗经》二首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夫妇之伦,中庸之道 《蒹葭》 主题探究爱情、理想
教
后 反 思
师
生 活 动
(动态随笔)
六、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诗经〉两首》,试概括《诗经》的语言特点: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 各种句式,但杂 有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体会。
板
书 设 计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 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三、整体感知 :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你用简洁 的词语加以概括。 2、上述体会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试分析。 四、思考品味 五、拓展延伸
教学重、难点 难点 1. 教学方法 和学习方式
2、 感悟诗歌感情,揣摩 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 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
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教学过 程: 师 生 活 动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 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 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305 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 (动态随笔) 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 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 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 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诗经二首》word教案 关雎 (2).doc

课题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 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雎鸠() 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 溯洄()湄()
跻()坻()涘()参差()琴瑟()芼()
检 查预习
10’
检查预习
2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解词 :
3.解疑归类:
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点
淑:品德好。
寤寐:这里指时时。
流:捞取。
芼:择取。
学生甲:明确《诗经》
教学难点
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目的Hale Waihona Puke 时间分配等)1.设疑启发: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 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速写复杂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雎 》。
学生倾听
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学生乙:朗读课文
7’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 的、时间分配等)
4.查疑落实:
教师出示小黑板。
标音:
雎鸠()窈窕( )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经》两首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1)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C.
4、B
二、能力提高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