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盐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
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海盐文化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
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
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
《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
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
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
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海盐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海盐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海盐作为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海洋和历史文化资源。
对于海盐来说,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海盐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研究海盐的文化资源,并探讨如何建设城市文化品牌。
一、海盐的文化资源1.海洋资源海盐位于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产品和海洋景观。
海盐的一道特色菜品就是海鲜,包括鱼、虾、蟹等,这些海产品既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海盐还有美丽的海滩和海湾,可以供游客进行海滨休闲娱乐活动。
2.历史文化遗址海盐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古代建筑、墓葬和文物。
海盐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妙觉禅寺,建于清代,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
海盐还有许多古代墓葬,其中包括上千年的古墓葬,这些墓葬不仅保存完好,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1.开展文化活动为了展示海盐的文化资源,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例如艺术展览、音乐会和戏剧演出。
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海盐参观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还可以举办传统的民俗节日,例如赛龙舟和舞狮表演,以增强海盐的文化魅力。
2.提供文化体验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海盐的文化,可以开设文化体验项目,例如制作海鲜美食和参观古建筑。
这样,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美食,还可以了解到海盐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还可以开设一些手工艺品制作工作坊,让游客亲身参与制作,增加他们对海盐文化的兴趣。
3.加强宣传推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海盐的文化品牌,可以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可以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发布有关海盐文化资源和城市品牌建设的宣传报道。
还可以邀请知名艺术家和学者来海盐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提升海盐的知名度。
通过挖掘和保护海盐的文化资源,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可以为海盐带来许多好处。
可以提升海盐的知名度和声誉,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海盐。
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海盐观光,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海盐文化

海盐文化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
盐城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67%,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海岸线占全省的56%;盐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古往今来,海盐文化始终是盐城文化的主体、精髓,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建设一座海盐历史文化博物馆,是800万盐阜人民多年的夙愿和追求,也是传承海盐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反映古老的中国海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盐城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有“国”字号的重点建设工程,2007年由市委、市政府明确盐城城投集团负责投资实施。
中国海盐博物馆座落于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总投资1.9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2007年10月8日正式开始破土动工,2008年11月18日在盐城建成并对外开放。
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让人领略先祖“煮海为盐”的历史文明。
建成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盐发展史,展示介绍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我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
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海盐历史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海盐文化介绍

海盐骚子歌
儿童骚子歌比赛
骚子歌合唱
三毛
《三毛流浪记》 《三毛从军记》 《三毛历险记》 等
充缵斋
• 清代诗人、剧作 家黄燮清之次婿 • 留有绮园,又名 冯家花园
名艺
• 海盐滚灯 • 海盐腔 • 海盐骚子歌
• 海盐滚灯
• 滚灯源于海盐,流行于江南,古时盛行于海盐 的元宵灯会。海盐滚灯不仅是可翻滚舞蹈,更 是竞技比武的手段,体现了海盐先民在与海患 长期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 • 海盗经常侵袭沿海一带,必须不断修筑海塘抵 御海盗入侵。因此,海盐人尚武,民间盛行滚 灯竞技比武。比武时有的村出红心灯,有的村 出黑心灯,夺到黑心灯的村坊被认为武功高深, 实力强大,连海盗也不敢侵犯。 • 早在700多年前,滚灯就出现在海盐的民间灯 会上。
海盐文化
名人
• • • • 余华 张元济 张乐平 等等
余华
• 当代著名作家, 著作有《兄弟》、 《许三观卖血 记》、《活着》 等等。
张元济
中国出版第一 人 • 戊戌变法时兴 办新学培养英 才 • 出任商务印书 馆掌门人、新 编教科书
– 张乐平:三 毛的创作者, 被誉为“三 毛之父”, 是中国当代 最杰出的漫 画家之一。
海盐腔
渊源于元代流行在海盐的南北歌 调,经杨梓等人加工后成 为一 种戏曲声腔、剧种。一说早在南 宋末期即已形成,系寓居海盐之 张锚所始创。明嘉靖年间曾在嘉 兴、湖州、温州、台州等地流行。
以图为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骚子歌
• 用海盐方言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来 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 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说唱艺 术。 • 其表演主要采用站唱、拆唱,也有 走唱或坐唱等形式,具有它自己的 独特风格。 • 骚子歌是海盐民间待佛仪式的歌谣, 与我国戏曲鼻祖四大声腔之一的 “海盐腔”有着一定的渊源。
海盐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海盐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海盐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县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海盐文化资源。
本文旨在研究海盐的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以提升海盐市的形象和吸引更多的游客。
一、海盐的文化资源1. 自然资源:海盐地处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自然景观。
以经济海洋为主的东滩和自然保护区的白露湖是海盐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3. 乡土文化资源:海盐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如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海盐的盐文化。
盐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海盐作为盐业的发源地之一,将盐文化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海盐盐文化。
1. 宣传与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海盐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海盐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文化节或活动等形式来展示海盐的文化魅力。
2. 保护与修复:保护和修复海盐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的修复工作。
3.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开发具有海盐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将盐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例如盐灯、盐画等。
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购买,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提升海盐的文化影响力。
4. 文化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地方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海盐的文化,同时也让海盐的文化走向世界。
5. 培养文化人才: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海盐在文化领域的人才储备。
可以通过设立文化类专业学院或创办文化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才。
1. 增加海盐的知名度:通过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海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海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加强海盐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质。
3. 促进旅游业发展:海盐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自然景点,通过文化品牌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海盐博物馆观后感

海盐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怀揣着满满的好奇,踏入了那座神秘而又充满故事的海盐博物馆。
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庄严肃穆又带着几分亲切的氛围就把我紧紧包围。
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海盐的前世今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海盐历史画卷,它沿着墙壁徐徐展开,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正慢条斯理地给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从古老的煮海为盐,到现代的精细化工,海盐的发展历程就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我在一个展示海盐生产工具的橱窗面前停下了脚步。
那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古老的工具,有巨大的铁锅,锈迹斑斑的铲子,还有那看起来就沉重无比的扁担。
这些工具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它们身上的每一道划痕,每一处锈迹,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劳动者们的辛勤与汗水。
我仿佛看到了在烈日炎炎下,那些光着膀子的工人们,喊着整齐的号子,费力地搅动着锅里的盐水,汗水如雨般落下,滴入那滚烫的锅中,瞬间化作一缕青烟。
他们的脸庞被炉火映得通红,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执着。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
那是一群正在晒盐的工人,他们有的在弯腰铺盐,有的在奋力铲盐,还有的在挑着担子运输。
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都那么逼真,让我一下子就置身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之中。
其中有一个工人,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双手因为长期劳作而变得粗糙无比。
但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一种满足和自豪,仿佛在说:“看,这就是我们的劳动成果,这就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努力!”这一瞬间,我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在博物馆的一角,还展示了一些海盐的衍生产品。
有精美的盐雕艺术品,那细腻的纹理和生动的造型让人惊叹不已;有各种口味的盐焗食品,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我的口水都差点流了出来;还有用海盐制成的护肤品,据说有着神奇的功效。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我不禁感叹海盐的用途之广泛,它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宝藏。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互动体验区。
海盐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海盐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海盐是位于中国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盐业资源。
海盐的海洋文化资源和盐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城市的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海盐的海洋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是海盐的瑰宝,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盐的渔民从事渔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技艺是海盐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盐的沿海风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海滩、海岛和海鲜成为海盐的城市名片。
通过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海盐可以打造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海盐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海盐曾是东海地区的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海盐的古建筑、古城墙和寺庙等历史遗址,展现了海盐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海盐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来到海盐。
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海盐的特色资源,注重创意和创新。
可以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节、盐文化节和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推广海洋文化、盐文化和历史文化,提高海盐的知名度。
要加强海盐的文化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链条,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要注重对海盐的文化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海盐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盐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力进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海盐可以打造出以海洋文化、盐文化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海盐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海盐文化参观观后感

海盐文化参观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海盐文化的展览,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有趣又长见识的经历啊!一走进那个展览厅,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盐的世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关于盐的历史介绍。
我以前只知道盐是做菜用的,可没想到它的历史能追溯到那么久远。
原来在古代,盐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现在的石油一样金贵。
看着那些古老的制盐工具,什么煮盐的锅啊,晒盐的器具啊,我就忍不住想象,以前的人在没有现在这些高科技的情况下,是怎么辛辛苦苦把盐从大海里弄出来的呢。
那些工具看起来都很简陋,但却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比如说那个晒盐的大池子,虽然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池子,但是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呢。
要根据天气、海水的浓度,还有很多我听都没听过的因素来操作,才能晒出盐来。
然后就是那些关于盐的文化展示了。
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和故事。
我看到有的地方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会用盐来祈福,寓意着孩子以后的生活有滋有味。
还有的地方在婚礼上也离不开盐,象征着新人的爱情像盐一样纯洁又不可或缺。
这让我觉得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了,它简直就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模拟古代盐场的小场景。
那些小小的人偶在盐场里忙碌着,有挑着盐担子的,有在盐田里劳作的,看起来栩栩如生。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感觉自己都能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和海浪的声音了。
这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现在吃盐这么方便,只要去超市买一袋就好了,可是这背后是多少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啊。
还有那些精美的盐雕作品,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盐居然还能做成艺术品!那些盐雕有各种造型,有的是美丽的花朵,花瓣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有的是神话里的人物,表情生动,就像活的一样。
我当时就在想,这艺术家的手也太巧了吧,能把这么普通的盐变成这么美的东西。
不过这也说明了盐的可塑性很强,就像它在文化里的角色一样,可以有很多种变化。
这次参观海盐文化展,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又有趣的历史课和文化课。
我不仅了解了盐的历史和制作过程,更感受到了海盐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海盐文化
——人文学院课题调研类实践活动
一、引言
盐城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67%,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海岸线占全省的56%;盐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底蕴丰厚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充分反映出了盐城的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就是海盐文化。
盐城海盐生产发展史折射出中国海盐文化的缩影,咸卤浸泡过的地域文化符号彰显了中国海盐文化的积淀,风格独特的盐城城市精神传承于中国海盐文化的精髓。
二、活动简介
作为就读盐城工学院的大学生,在这个城市四年的学习,对这个城市的精神与文化内涵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海盐文化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2012年暑期社会调查,人文学院所确定的主题是——探寻海盐文化。
历经中国海盐博物馆、大丰草堰镇和响水灌东盐场这三站,我们能够对盐城海盐文化以及盐城发展进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活动情况
探寻海盐文化第一站——中国海盐博物馆。
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反映古老的中国海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盐城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有“国”字号的重点
建设工程,2007年由市委、市政府明确盐城城投集团负责投资实施。
中国海盐博物馆座落于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总投资1.9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2007年10月8日正式开始破土动工,2008年11月18日在盐城建成并对外开放。
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让人领略先祖“煮海为盐”的历史文明。
建成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盐发展史,展示介绍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我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
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7月11日,我和其他青年志愿者们一起参观了中国海盐博物馆,在馆内导游的细心讲解下,不仅对博物馆内的景点设置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观,学会了自己慢慢地去体会什么是海盐文化。
盐城在唐代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列全国产盐地之首,让“两淮盐税甲天下”。
这样的成就不仅仅依托盐城独特的地理环境,更源自于盐民们辛勤的劳作。
东台安丰场平民诗人吴嘉纪在他的《陋轩诗绝句》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盐民熬盐艰辛的场景:“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盐民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
但就是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盐民们,创造了盐城多姿多彩的盐文化。
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达860多处(件),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如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历史上盐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遗存,从中我们能够触摸到先民的体温和气息。
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百炼成钢。
他们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为“一伏火”。
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在煎盐过程中,盐民们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世代相传。
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盐民们却不乏粗犷豪放的文化。
他们与天斗、与地斗,苦中作乐。
他们“横吹笛子竖吹箫”,盐号子伴随着草丛旷野里的箫笛之音在一望无际的盐滩上回响,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坚毅的品性。
这一片卤水浸泡的土地,就是因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盐商、盐民、盐官们的砥砺和撞击,使得盐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海盐文化。
探寻海盐文化第二站——大丰市草堰镇
千年古镇草堰,春秋战国时期成陆,秦汉时期人们就在这里从事渔、盐业活动,南北朝时有“堰”之名。
历史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避兵于草堰卧龙桥”,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在元朝两淮二十九盐场中,草堰是草堰场、小海场、丁溪场三场衙门所在地,在草堰设有盐课司署。
明代在草堰设有东、西察院堂,是皇上钦命的盐务管理机构。
1917年,实业家张謇在草堰创办
了全国首家盐垦股份公司“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上的草堰不仅以盛产海盐而享誉,更因有范仲淹筑堤御海和盐民张士诚起义而出名。
现在的草堰遗存大量的历史史料和古迹,“古桥古井、古闸古堤”是人们研究古代海盐文化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2001年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草堰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这是中国惟一的一个以海盐文化为内涵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盐文化是草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流觞和载体。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古盐运集散地,草堰镇凸显了“古盐都”独冠群芳的盐文化的聚合和张力。
7月13日,在草堰文化站站长引导下,青年志愿者团队参观了草堰现存的鸳鸯闸、古庆丰桥、永宁桥等处文物。
在草堰镇党委书记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草堰镇现已成立了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关于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等。
通过此次探访,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游客和海盐文化研究爱好者来到草堰,深入探访海盐文化,感受这里特有的魅力及文化气息。
探寻海盐文化第三站——响水灌东盐场
四、实践成果
微风细雨中,漫步204国道――当年的范公堤,远眺大海东去,你对曾经在东台西溪当过盐官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盐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
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就有着很深的海盐文化的烙印。
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曾就范公堤写下不少诗篇,歌颂范仲淹的功绩……
你也许读过清代文学巨匠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但可能你不太清楚他与大丰西团曾结下的一段情缘。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多年往返于盐城各大盐场,曾留下了不少墨宝。
山东人孔尚任,一出昆曲《桃花扇》名扬天下,一首《泊盐城》亦别有情趣,你听:“津头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
晓雾漫帆秋波澜,早潮平岸夜船移。
长淮忆散金陵气,沧海真同五垒诗。
一自神功溟漠后,东流水性亦多移。
”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发展史,盐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烙印,而且这一部历史从未中断过。
明天的盐城,在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影响下,必将延续千百年来海盐文化的辉煌屹立于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