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系统研究
基于Wiki技术高校学生工作辅助管理系统的研建

De eo e f Colg S u n fa r ss a a e e t S se v lpm nt o l e t de t Af is As it M n g m n y t m Ba e n i Te h lg e sd o W l d c noo y
Y n ie Z a i zog ag We i hoTa h n j, n
助 、社 团建 设 、社 会 实 践 、校 园 文 化 建设 等 于 一 体 的
2 当前 高校 学 生工 作 中事 务性 信 息 的 管理 状
况
工 作 体 系 ,并 呈 逐渐 拓 展 的 趋 势 。
当前 ,各 种 门 户 网站 相 继建 立 ,事 务性 信 息 除 了 存 放 于 网 站 数据 库 中 ,更 多存 放 于各 部 门 的 文 件 以及
Ab ta t o h xe s n o olg t d n f i d e t ic e sn o tn s h n o vd t n a t n li o ma o o es a sr c : r te e tn i fc l e su e t f r u o n ra ig c n e t,te i v le r s ci a n r t n c vI n F o e aa a o f i
点。
教 育 、管 理和 服 务 等有 关 事 项 的集 合 与 总 称 _ 一般 与 l 1 ,
之 相 对应 的是 学 校 设 立 的 职 能 部 门 学 生 工作 处 ( ) 部 。
随 着 学 生 工作 内容 的扩 展 , 目前 的高 校 学 生 工 作 是 由 招 生就 业 、学 生工 作 处 ( ) 团委 等 组成 的学 生 工 作 部 、 系 统来 承 担 的集 教 育 、管 理 、咨 询 、招 生 、就 业 、资
Wiki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J OUR LOFME IA NF / I 2 1 V 13 . o, NA DC LI ORV CS 0 0 o . 1 N 3  ̄T
.
W i 其 在 图 书 馆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i 及 k
刘晨 光 王 颖 王彦பைடு நூலகம்英
( 华北煤炭医学院 唐山 0 30 ) 6 00
sr to tuci n,vru lr fr n e s r ie,i o ma in c mmunc tn n no e es rn mo g lb a an ,i r e o p o t ntg ain o it a ee e c e vc nfr to o iai g a d k wldg ha g a n ir r s n o d rt r moe i e r t f i i o
[ 要 ] 分析 Wii 摘 k 的特 点 ,并 以此 为基 础 探 讨 Wii 用 于 图 书W _ 作 的 可行 性 和 必要 性 。从联 合 编 目、 k应 v -
构建专题数据库、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及馆员之 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等 4个方面阐述 Wi 在 图书馆的应 k i
用前 景和 面 临的 问题 , 旨在 促进 Wii 步融入 图 书馆信 息服 务 工作 中,改进服务 模 式 ,提 升服务 水 平。 k逐
[ 关键 词 ] 维基 ;信 息服务 ;知 识共 享 ;交流平 台
Re e r h o i iAsW e t p i a i n i b a is L U h r —g a g, WA ig, W NG Y h— s a c n W k u AsIsAp l t n Li r r e I C e c o t un NG Y n A a Me wa ol e a g h n 0 3 0 d lC l g ,T n s a 6 0 0,Chn e ia
WiKi在信息系统和网络维护方面应用的研究

WiKi在信息系统和网络维护方面应用的研究作者:华蕾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7期近年来随着销售企业目ERP、二次物流优化、加油IC 卡、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等应用系统的上线运行,如何保证各信息系统的运转正常、网络服务的不中断是广大信息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
而如何实现不同地域的信息管理人员之间快速、高效地交流问题解决方法成为信息管理人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工作量的瓶颈。
而WiKi 系统无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
一、WiKi 基础1.1 什么WiKiWiki--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Wiki 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 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有人认为,Wiki 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 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 文本小;同时Wiki 系成了一个社群,Wiki 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 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 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1.2 WIKI 的来源WIKI 概念的发明人是Ward Cunningham,该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 (quick)的意思。
1.3 WIKI 的历史Wiki 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Wiki 概念自身,还是相关软件系统的特性,还都在热烈的讨论中。
1995 年, Ward Cunningham 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Repository)。
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 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基于科研环境的语义 wiki 系统构建

基于科研环境的语义 wiki 系统构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范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更多可用科学数据的产生,人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以辅助科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并将相关信息整合到一个易于理解的系统中。
而 wiki统正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
传统 wiki统是一种在线编辑系统,允许用户以自由编辑的方式来贡献知识,构建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但是,传统的 wiki统并没有考虑科学研究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解决科学研究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因此,基于科研环境的语义 wiki统的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语义 wiki统是一种增强的 wiki统,它采用语义 Web技术,将 wiki 统中的内容用有意义的词语表示出来,以支持更精确、更全面的搜索。
相比于传统的 wiki统,语义 wiki统可以添加知识图谱、实体结构体的视图,可以通过模型支持更加强大的搜索功能,从而使科学数据更容易被搜索和理解。
基于科研环境的语义 wiki统构建,要从 wiki统功能层面和技术实现层面两方面进行构建。
首先,在功能层面,语义 wiki统要实现科学研究领域内容的贡献、整合和分析,具备良好的搜索能力,并具有分类管理、标签、动态内容和多语言杂志等功能。
其次,在技术实现层面,语义wiki系统的构建要采用语义Web的技术,使用RDF (资源描述框架)来表示内容,使用OWL(Web本体语言)实现概念抽象,使用SPARQL(特殊查询语言)实现跨模型和跨数据源的查询,同时为系统界面和内容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基于科研环境的语义 wiki统的构建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为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数据访问和管理系统。
它可以有效地将学术知识结构化,让学术知识更容易被检索和理解。
未来,基于科研环境的语义 wiki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更全面、令人信服的支持。
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探究

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管永根[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社会性软件WIKI。
并从WIKI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WIKI多人协助的功能为教师进行研究性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另外还介绍了在WIKI平台上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和存在的优缺点。
[关键词]WIKI 研究性学习社会性软件协助学习[正文]一、研究的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怎么样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习知识呢?或者说,在信息社会,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呢?以前的接受式学习满足不了对知识的需求和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另外,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性软件,如:QQ、BLOG、WIKI、网游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自2004年起社会性软件在国内越来越流行起来。
在这些社会性软件中,QQ和BLOG 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WIKI在企业和研究性组织中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正一步步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和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模式以及协同工作方式。
但是,就目前而言,WIKI 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且发展缓慢,其强大的协作学习功能还没有被我们的教育者所关注。
二、WIKI的概念及其使用1.什么是WIKI?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被译为“维基”或“维客”。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 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实验五wiki百科系统的使用

维基百科系统的使用试验
(1)在IE中输入http://zh.wikipedia.org/,进入维基百科主页。
(2)在wiki主页注册成在线用户:点击红色框中的“登陆/创建账户”。
(6)点击“显示预览”后,点击按钮。
(7)系统会自动将你添加的目录放入目录索引中。
(8)若需要的目录未在weiki中检索到,那么你需要在weiki中创建一个新条目。
(9)进入主页点击右下角的“创建新条目”
(10)输入要创建的页面名。
(11)确定后编辑该页面。
(12)在编辑框中输入条目“现代教育技术”的目录和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wiki百科系统使用
姓名
任雨婷
学号
2009100220
班级
09级2班
实验地点
第一实验楼东202
实验日期
2012年5月9日
成绩
实验目的
1会使用维基百科查询相关知识。
2可以使用维基百科语法编辑课程。
实验设备
1.硬件:t计算机,可进入Internet网络设置。
2.软件:IE浏览器。
*在完成本次实验中的任务时你遇到了哪些较难解决的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不知怎么增加段落,怎样将添加的目录,怎样“创建新目录”
解决
(3)在登陆/创建账户页面中输入已创建的用户名,若还没有则进入“创建新账户”页面创建你的用户名
(4)登陆成功后,在维基的搜索框中输入要检索哦的条目,例如"普适计算",进入该条目页面后进入“编辑”选项卡。
(5)在编辑选项卡中增加段落“普适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项目”(一级目录),二级目录“清华大学smart class”"台湾淡江大学的硬件SCORM项目"
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需要使用更加科学、高效、便捷的备课方式。
WIKI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网络平台,在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协作备课方面。
因此,开发一款适用于教育领域的WIKI协作备课系统,对于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款适用于教育领域的WIKI协作备课系统,实现教师协作备课的目的,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设计并开发一款适用于教育领域的WIKI协作备课系统,功能包括备课内容的创建、编辑、分类、共享与讨论等。
2.实现多用户协同编辑、实时在线协作和权限管理等功能,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协作水平。
3.探索并应用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了解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并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系统。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和教育案例,为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支持;问卷调查法用于获取用户需求和反馈意见,为系统改进提供实践基础;案例分析法用于对国内外已有的教育WIKI协作平台进行分析与比较,为系统优化提供经验借鉴;实验方法主要用于验证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并探讨系统应用和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四、预期成果1.开发基于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原型系统,并实现系统功能和性能的优化和改进。
2.进行实验验证和用户调查,获得系统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实证数据,并对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
3.撰写开题报告、系统设计文档、实验报告和论文等文献资料,并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
wiki个人网站程序设计,系统分析与设计

个人Wiki网站设计第一章系统需求分析1.1w iki系统功能需求管理员用户管理:其功能是管理员根据不同的要求录入不同的信息内容,接收用户的要求和用户对某些模块内容更改的信息,并对对用户提出的更改进行筛选,把正确信息予以更改通过,不正确的进行忽略;可以对普通用户进行管理。
普通用户管理:其功能是管理员对普通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的一些操作。
文章信息管理:其功能是对网站上各个系列的文章进行增或删的修改,或者增加某个模块的管理。
用户请求管理:其功能是对用户对文章进行修改的请求进行管理。
1.2各子模块功能需求管理员信息修改:对管理员的基本信息进行修改,登录密码的修改。
用户信息修改: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增删改等。
用户要求管理:对用户提出的要求或者建议进行处理。
文章系列管理:对文章的系列进行增删改等操作。
文章信息修改:对用户提出修改文章内容的请求进行审核。
1.3数据需求数据录入和处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数据的输入是否准确是数据处理的前提,错误的输入会导致系统输出的不正确和不可用,从而使系统的工作失去意义。
数据的输入来源是通过后台录入或者前台修改提交、后台审批进行的。
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由于系统的数据是共享的,所以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一致性,是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有一定的人员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在数据录入处控制数据的去向,并且要求对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进行严格的约束。
对于输入的数据,要为其定义完整性规则,如果不能符合完整性约束,系统应该拒绝该数据。
数据的共享与独立性整个系统的数据是共享的。
因此,应该提供灵活的配置,使各个分系统能够独立运行,而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进行系统数据的交换。
这样,也能提供系统的强壮性。
1.4数据字典数据流条目(1)文章信息=文章类型编号+文章类型名称+文章标题+文章内容+发布日期+关键字(2)用户修改信息=用户名+文章编号+文章内容+修改日期文件条目(1)文件名:管理员信息组成{用户ID+用户名+密码+用户信息+用户类型}(2)文件名:用户信息组成{用户ID+用户名+密码+用户信息+用户类型}(3)文件名:文章修改信息组成{用户名+文章编号+文章内容+修改日期+审核}加工说明(1)加工名:查询加工逻辑:根据要查询的文章系列信息,检索出文章系列明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RSS
• (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 也叫聚合内容, 也叫聚合内容 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 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XML应用。可以被称为资源共享模 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 应用。 应用 式的延伸。 式的延伸。 • 1.订阅 订阅BLOG(你可以订阅你工作中所需的技术文章;也可以订阅与你 你可以订阅你工作中所需的技术文章; 订阅 你可以订阅你工作中所需的技术文章 有共同爱好的作者的Blog,总之,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可以订什么 有共同爱好的作者的 ,总之,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可以订什么) • 2.订阅新闻 无论是奇闻怪事、明星消息、体坛风云,只要你想知道 订阅新闻(无论是奇闻怪事 明星消息、体坛风云, 订阅新闻 无论是奇闻怪事、 都可以订阅) 的,都可以订阅 • 你再也不用一个网站一个网站,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去逛了。只要这将 你再也不用一个网站一个网站,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去逛了。 你需要的内容订阅在一个RSS阅读器中,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出现你的 阅读器中, 你需要的内容订阅在一个 阅读器中 阅读器里,你也不必为了一个急切想知道的消息而不断的刷新网页, 阅读器里,你也不必为了一个急切想知道的消息而不断的刷新网页, 因为一旦有了更新, 阅读器就会自己通知你. 因为一旦有了更新,RSS阅读器就会自己通知你 阅读器就会自己通知你
wiki
•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 的意思,被译为“维基”或“维客”。 •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 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 者探讨。 •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 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 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 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 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 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 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 知识。 • Wiki发明者是一位Smalltalk程序员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
•
•••源自 沙漏理念在wiki中,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谓的沙漏理念,就是社会团体中, 每一个人都能在互联网上以发表,创新,改进来拟定自己在互联网中的地位,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沙漏的顶尖上去的,因为无论你是,学生,老师,律师, 工人,只要你有属于你自己的原创......... 那么分享,将会变得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潜能。在与他人分享中,改进升 级自己。
Blog
•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 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 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 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 人。 简言之, Blog 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 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一般都是 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 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 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个别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 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以及BBS和论坛 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 Blogger 即指撰写 Blog 的人。 Blogger 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 “ 博客 ” 一词,而撰写 Blog 这 种行为,有时候也被翻译成 “ 博客 ” 。因而,中文 “ 博客 ” 一词,既可作为名词,分别指代两 种意思 Blog (网志)和 Blogger (撰写网志的人),也可作为动词,意思为撰写网志这种行为, 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罢了。 •
SNS
• • 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 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 件。SNS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现在分散在每个人的设备上的CPU、硬盘、带宽进行统筹安排, 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很渺小的设备更强大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计算速度,通信速度,存 储空间。 社会性网络(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 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现在许多WEB2.0网站都属于SNS网站, 如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 础源于六度理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SNS的技术起源:在互联网中,PC机、智能手机都没有强大的计算及带宽资源,它们依赖网 站服务器,才能浏览发布信息。如果将每个设备的计算及带宽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共享,这些设备 就有可能具备比那些服务器更为强大的能力。这就是分布计算理论诞生的根源,是SNS技术诞生的 理论基础。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六度关系理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 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就是说 你想认识一个人,托朋友找朋友找认识他的人,之间不会超过六个人。 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介绍、握手来形成一个朋友圈、联系圈的,每 个人不需要直接认识所有人,只需要通过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就能促成一次握手。而普通的网 络交际,则大多数通过某些平台来实现,比如将自己放到一个平台中去,让很多人看到,并且联系 你认识你。两者的优缺点明显,社会性交际优点是可靠,彼此关系建立在可靠的人际网络上,缺点 是产生握手的时间长、代价较高;平台式的网络交际优点是成本低,但不可靠。
•
•
• •
•
BBS
• BBS的英文全称是 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BBS最早是用来公 的英文全称是 ,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 最早是用来公 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当时BBS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早期 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 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当时 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 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 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 的BBS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只不过是通过电脑来传播或获得消息而已。一直到 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 只不过是通过电脑来传播或获得消息而已。 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有些人尝试将苹果计算机上的BBS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BBS才开始渐 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有些人尝试将苹果计算机上的 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 才开始渐 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 渐普及开来。近些年来,由于爱好者们的努力, 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 渐普及开来。近些年来,由于爱好者们的努力,BBS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 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 目前,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软件及信息,也可以通过 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软件及信息, 目前,通过 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软件及信息 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计 系统来和别人讨论计 算机软件、硬件、 、多媒体、程序设计以及医学等等各种有趣的话题,更可以利用 系 算机软件、硬件、Internet、多媒体、程序设计以及医学等等各种有趣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 统来刊登一些“征友” 廉价转让” 公司产品”等启事,而且这个园地就在你我的身旁。 统来刊登一些“征友”、“廉价转让”及“公司产品”等启事,而且这个园地就在你我的身旁。只 要您拥有1台计算机 台计算机、 只调制解调器和 条电话线,就能够进入这个“超时代”的领域, 只调制解调器和1条电话线 要您拥有 台计算机、1只调制解调器和 条电话线,就能够进入这个“超时代”的领域,进而去享 用它无比的威力! 用它无比的威力! BBS系统最初是为了给计算机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地方。70年代后期,计算机用户数目 系统最初是为了给计算机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地方。 年代后期 年代后期, 系统最初是为了给计算机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地方 很少且用户之间相距很远。因此, 系统( 很少且用户之间相距很远。因此,BBS系统(当时全世界一共不到一百个站点)提供了一个简单方 系统 当时全世界一共不到一百个站点) 便的交流方式, 可以交换软件和信息。 的用户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 便的交流方式,用户通过 BBS可以交换软件和信息。到了今天,BBS的用户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 可以交换软件和信息 到了今天, 的用户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 除原先的计算机爱好者们外,商用BBS操作者、环境组织、宗教组织及其它利益团体也加入了这个 操作者、 除原先的计算机爱好者们外,商用 操作者 环境组织、 行列。只要浏览一下世界各地的BBS系统,你就会发现它几乎就象地方电视台一样,花样非常多。 系统, 行列。只要浏览一下世界各地的 系统 你就会发现它几乎就象地方电视台一样,花样非常多。 起初的BBS系统是报文处理系统。系统的唯一目的是在用户之间提供电子报文。随着时间的推 系统是报文处理系统。 起初的 系统是报文处理系统 系统的唯一目的是在用户之间提供电子报文。 系统的功能有了扩充, 移,BBS系统的功能有了扩充,增加了文件共享功能。因此,目前的 系统的功能有了扩充 增加了文件共享功能。因此,目前的BBS用户还可以相互之间交换 用户还可以相互之间交换 各种文件。只需简单地把文件置于BBS系统,其它用户就可以极其方便地下载这些文件。 系统, 各种文件。只需简单地把文件置于 系统 其它用户就可以极其方便地下载这些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