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云浮市2020-2021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A卷

云浮市2020-2021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昨日走在火车站附近的周先生突然被一名女孩拉住胳膊,称他偷了自己的手机,________的周先生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请警察主持公道。
②即日起,贵州省多台ATM机已具备通过冠字号码查询辨识人民币真伪功能,这就避免了客户在ATM机上取了假钞而________的情况。
③在昨日上午的座谈会上,省公安厅厅长打断了某派出所所长的汇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这位所长似乎没准备好,________。
A . 张口结舌有口难辩百口莫辩B . 百口莫辩有口难辩张口结舌C . 张口结舌百口莫辩有口难辩D . 有口难辩张口结舌百口莫辩2. (2分)(2017·南充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古人面对日食,有的以为末日来临,惊恐万分;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举火照明,鸣锣击鼓。
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报时,出现这样的现象毫不奇怪。
①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②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③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④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
⑤以往见过,⑥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A . AB . BC . CD . D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3. (6分)(2020·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
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
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
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
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
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
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
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
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
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
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
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
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
(3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分)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2020-2021学年广东省云浮市冈州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云浮市冈州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贾知县孙方友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
咸丰三年,他来陈州任知县,发现白楼有一姓于的流氓恶霸,依仗其兄是府台,横行乡里,犯下几条命案,民愤极大。
贾知县接到诉状之后,愤怒至极,决心除霸,当下带人到白楼将于某抓获,然后整理卷宗,报刑部批斩。
不料批文还未报出,上面却下达了他的免职令。
贾知县怒火一腔,但又无可奈何。
陈州百姓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清官,却又是如此下场,皆感朝廷不公。
等贾鲁离任时,百姓都到县衙门前送别。
贾鲁极受感动,对众人说:“我贾某虽然无能,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帮陈州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言毕,与陈州百姓挥泪而别。
他回到曹州后,思索多日,最后决定将家中田地房产一下卖光,准备进京跑官。
贾鲁兄弟二人,弟弟尚未成婚,听说兄长要将田地房产卖光,弟弟自然想不通,当下提出分家。
贾家本来财产就不是太多,如果一分,跑官的经费就会损失一半。
为拢住弟弟,他劝弟弟说:“三年七品官,十万雪花银。
到时一定加倍还你。
”弟弟觉得空口无凭,对哥哥说:“这样吧,田产卖完之后,你给我打张欠条。
等你当了官,先将我的还下,咱们分开另住。
你挣钱再多我不眼红!”贾鲁只好照办。
贾家房产共卖三万两白银,贾鲁就给弟弟打了个三万两的欠条,然后就携银进京,送给一个贝勒王爷,投其门下,当了门生。
两年后,那王爷为其翻案,官复原职。
他提出还去陈州任知县,赶巧陈州知县告老,他获得赴任。
贾鲁吸取上次教训,秘密进城,到了县衙脸都顾不得洗,当下就带人去了白楼。
那于恶霸此时正在家中与人打牌,贾鲁冷笑一声,让人将其拿下,对于某说:“这回我看你那兄长如何救你!”言毕,命令左右将其就地斩首,然后贴出告示,将于某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日。
陈州人一见恶霸终于被除,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县衙送万民伞,整整放了一天鞭炮。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遵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乐派要成为一派,首先就需要,明确自身特点。
儒家音乐美学与道家音乐美学两大传统恰恰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儒道互补”的基本架构,(),便形成了儒、道、释的三维架构。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还形成了另一种三维架构,即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的三维架构,它们分别对应着以“乐通伦理”范导的官方音乐传统、倡导“声无哀乐”的士人音乐传统和走“俗声俗韵”路线的民间音乐传统。
而这三维也不是的,很多时候民间音乐也可以上升到士人音乐层面,文人也可以参与到民间音乐创作当中,这种例证在传统的戏曲音乐里面。
而今,在百年中西融合的基础上,中国乐派的出场获得了历史契机。
这种历史机遇有两个:一个是全球化的语境,另一个是生活的根基。
在全球化的挑战中,留存与强化中国音乐的“文化身份”。
同时,要让音乐向大众生活回归,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实现。
这就需要人们把音乐当着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这才是中国“音乐生活美术”的真谛所在:音乐与生活不即不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A . 追本溯源泾渭分明比比皆是势在必行B . 寻根究底黑白分明俯拾即是志在必得C . 寻根究底泾渭分明比比皆是志在必得D . 追本溯源黑白分明俯拾即是势在必行(2)在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中国化B . 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整合C . 由此再来整合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D . 由此再来中国化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被确立。
2020年广东省云浮市云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广东省云浮市云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片苍茫戴涛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
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
”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
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
”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
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
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
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
”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
”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
”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
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
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
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
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
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棱(lénɡ)角腼腆(diǎn)俎(zǔ)上肉毁家纾(shū)难B . 稽(qǐ)首揩(kāi)油话匣(xiá)子呱(ɡū)呱坠地C . 埋(mái)怨胡诌(zhōu)煞(shā)风景趑趄(jū)不前D . 诳(kuánɡ)语僭(jiàn)越节(jié)骨眼擢(zhuó)发难数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面对苦苦相劝的执法人员,这位吸毒的少妇傲慢无礼,口出狂言,又打又骂,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简直就是空棺材出殡。
B . 政法委领导要求政法干部守住底线,坚定信念,面对党内出现的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与之斗争,绝不能听天由命。
C . 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D . 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种中国地方戏曲已在全球戏剧艺术界崭露头角,有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地推广。
3. (2分) (2019高三上·呼兰月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冰雹活动①________与天气系统有关,②________受地形、地貌的影响③________很大。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很大,④________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⑤________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
⑥________,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
A . 既也/ 而且因而所以B . 虽然但是也因为 / 总之C . 不仅而且也加之 / 因此D . / 它当然况且所以因而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4. (6分) (2020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下·重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对于命运开玩笑”是一种遁逃,也是一种征服,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
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他们都是以“”的态度应对人生的缺陷,豁达者在悲剧中参透,他的诙谐出入于,所以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滑稽者则在喜剧中见出人事的,同时仿佛觉得这种发现是他的聪明、他的优胜,于是嘲笑以取尔,这种诙谐有时不免流于轻薄。
()滑稽者则只知玩世,他对于人世,理智的了解多于情感的激动,豁达者的诙谐可以称为“悲剧的诙谐”,出发点是情感,而听者受感动也以情感。
滑稽者的诙谐可称为“喜剧的诙谐”,出发点是理智,而听者受感动也以理智。
中国诗人陶潜和杜甫是于悲剧中见诙谐者,刘伶、金圣叹是从喜剧中见诙谐者,嵇康、李白介乎二者之间。
(1)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
豁达与滑稽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B . 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C . 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
豁达与滑稽虽没有程度的等差,却有绝对的分别。
D . 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
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程度的等差,却有绝对的分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悲悯多于愤嫉。
B . 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愤嫉多于悲悯。
C . 虽豁达者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悲悯多于愤嫉。
D . 虽豁达者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愤嫉多于悲悯。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嬉皮笑脸人生世相坚贞不渝乖讹B . 一笑置之人生如梦至性深情乖戾C . 嬉皮笑脸人生如梦坚贞不渝乖戾D . 一笑置之人生世相至性深情乖讹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1. (6分) (2017高二上·太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
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
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
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
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
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
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
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
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浮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用语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尽显匠心。
②要想让“房地产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的事,简单通过限购和提高银行贷款额度的方式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③在南美洲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谈南美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话南美,权且充作南美洲的印象点滴吧。
A . 只言片语一挥而就走马观花B . 只言片语一蹴而就浮光掠影C . 三言两语一挥而就走马观花D . 三言两语一蹴而就浮光掠影2. (2分)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们。
——比喻,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
B . 美国包着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借代,通过两种典型事物透射出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也表现了老舍的民族自豪感。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夸张,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D .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3. (2分) (2017高三下·成都开学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思想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对接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现实需求。
不少学校在思想教育上不是不重视,①也很下功夫,但为什么还是费力不讨好?一个重要原因,②思想教育内容陈旧、思维僵化、方式生硬,不能③现实问题回答学生的疑惑,④难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⑤,思想教育⑥不能走照本宣科、强制灌输的老路,需要充分考虑这一代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探索。
①②③④⑤⑥A而且/对且因此就B甚至是面向所以这证明绝对C/在于针对更这说明再也D甚而出于就/于是定A . AB . BC . CD . D4. (2分)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
他的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他的四大悲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B . 《庄子》又称《南华经》,分内篇、外篇、杂篇。
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C .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 《兰亭集序》这篇序言,发表了王羲之对人生快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文章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语言朴实,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5. (9分)(2020·威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将文化观念加以固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是文明的经典。
直接创造文化观念的是劳动。
劳动是动态的过程,并不能固定下来,也难以持久流传。
文字诞生之前的文明进步缓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进的、独特的观念难以保存,从而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地传播,进而造成文明难以累积式地发展。
道金斯就指出,通常的文化模因,像流行歌曲,“只能在短期内迅猛地扩散,但不能持久”,而那些“可以流传几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模因,“通常是由于见诸文字记载的东西拥有巨大的潜在永久性”。
这就表明,文字出现之后,经验被记载下来了。
事实上,这些被记载下来的经验,不断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验证,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经验记载被淘汰和遗忘,取得好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补充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其中一些记载成为经典。
有学者认为,所谓文明,无非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
这样的信息系统包括口耳相传的经验,从经验提炼而来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从这些东西中升华而来的经典。
例如,远古时期,还在森林里生活的人类先祖不得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无意进入毒蛇的领地。
对毒蛇的提防和恐惧经过口耳相传,最后进入经典之中,蛇由此成为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
经典教化和生理反应一起,持续地强化着这一形象。
卡尔维诺由此指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跟普通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升华而来的格言、谚语不同,后者“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慧,对人亦缺少说服力和约束力”,而经典则是具有“规范性的论说”,具有“表述上的普遍性”和力量上的“权威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核”。
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就表达在我们文化的经典当中。
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物一样直接地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任何观察、任何活动,都渗透着来自我们经典的文化观念。
哪怕是站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高处远眺,山川、河流、植被……我们所见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
任何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分类,或者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分类是基于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而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断言:“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
”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经典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面貌。
著名文化学者孙隆基就主张,人的活动,虽然首先受到人的生物本能的影响,但主要由来自于体外的“良知系统”“支配”,而这个良知系统,则随着文化而变化。
传统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塑造。
儒家文化经典的深远影响,让我们将家庭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基督教及其经典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
正如《大观念》一书的出版者指出的,“蚂蚁不必有观念而活,因为它生命的全过程是确定不变的。
但人类有选择的自由、且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
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观念,否则“我们就生如蚂蚁而不是人类”。
(摘编自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劳动虽然创造了文化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固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的方式发展。
B . 经过不断的验证之后,那些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才可能成为经典。
C . 格言、谚语,虽然也能体现一些世俗智慧,但它不具备经典所独有的“规范性的论说”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
D . 经典总会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从而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面貌。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夸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开篇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文字诞生前文明发展的特点,进而阐释了经典的形成机理。
B . 文章旁征博引,引用马克思、卡尔维诺等名家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力,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C .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用生物基因、毒蛇、蚂蚁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阐抽象的释经典与人类行动的关系。
D . 文章列举儒家文化经典与基督教经典对中西方的各自影响,举例证明支配人的良知系统是随着文化而变化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按着道金斯的观点,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只能在短期内快速地扩散,所以成为不了经典。
B . 毒蛇的形象之所以负面,是因为人类先祖对它的恐惧和提防,后来进入经典并可能被持续地强化。
C . 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和东北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们渗透着人类经典的文化观念。
D . 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是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人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必须要追问这些观念。
6. (15分) (2019高三上·焦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魂刘平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
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
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
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
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
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
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
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
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春耕终于完了。
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
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
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
六爷放心不下。
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
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出纳说:卖?谁要?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
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
队长说就这样吧。
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喂不好的。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
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
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六爷没还价。
六爷回家。
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
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
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
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
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
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
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
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