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fdf8f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d.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作为一位爱好读书的人,我很高兴地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在1948年所写的,其背景环境是二战结束后的中国。
这个时期是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动荡,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阐述了生活的艺术,探讨了如何拥有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他使用生动的示例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品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在他看来,生活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还需要有文艺、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追求,这些构成了人们身份认同和精神寄托的基础。
阅读这本书,我收获颇丰。
首先,它深化了我对生活态度的认识。
林语堂先生以他深邃的思维和独特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本质,领悟生命的真谛。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小事,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求。
其次,这本书还加深了我对文化交流的理解。
林语堂先生很好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他在书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全球化素养和现代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书的重要性无可否认,其不仅是一部文化,更是一部文化饮食。
在现代社会疫情的冲击下,带着无限想象和幻想的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审时度势,完善自我,充实自己,开阔视野。
阅读完这本书,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当下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人们的精神层面和文化修养却日益匮乏,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
因此,我们需要从林语堂先生的书中汲取灵感,提升我们的人文素质和文化自信,让生活更加美好。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经典之作,为人们指明了生活的出路。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良多,获得了诸多的灵感和启示。
生活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文化、精神和品味。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更多人的启蒙书籍,被更多伟大的人所传颂。
生活的艺术(纪念典藏版)
![生活的艺术(纪念典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80e0a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7.png)
三论不免一
死
五论强壮的
肌肉
一论人类的尊严
二近乎戏弄的好奇:
人类文明的勃兴
三论梦想
四论幽默感
五论任性与不
可捉摸
六个人主义
二情智勇:孟子
一发现自己:庄子
三玩世、愚钝、潜
隐:老子
五爱好人生者:陶
渊明
四 “中庸哲学”:
子思
归去来辞
3
1
三金圣叹之不
亦快哉三十三
则
一快乐问题
4
二人类的快乐
属于感觉
四对唯物主义
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
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他将
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的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
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但是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比在珠宝店橱窗内看见一粒大珍珠更为快活。
以中国人的立场来说,我认为文化须先由巧辩矫饰进步到天真淳朴,有意识地进步到简朴的思想和生活里去,
才可称为完全的文化;我以为人类必须从智识的智慧,进步到无智的智慧,须变成一个欢乐的哲学家;也必须先
感到人生的悲哀,然后感到人生的快乐,这样才可以称为有智慧的人类。因为我们必须先有哭,才有欢笑,有悲
之必要
三近情
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毕业于莱比锡大学,
中国著名作家、学者,新道家代表人物。其曾创办《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文章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80f54a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4.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
生活,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画家,用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在这幅画卷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一段精彩。
林语堂曾说过,“生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
生活的本质。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和定律,而是充满了变化和惊喜的艺术之旅。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用智慧驾驭生活的起伏,用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
生活的艺术在于如何在琐碎的日常中发现美好,如何在烦恼和挫折中保持乐观。
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感恩、每一次坚持,都是我们在生活的画卷上勾勒出的一笔笔精彩。
而这些精彩,恰恰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
生活的艺术也在于如何与他人相处。
我们需要学会包容、理解和尊重他人,才
能在人际关系中创造和谐与美好。
正如林语堂所言,“生活的艺术在于如何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
”只有在共同的快乐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生活的艺术还在于如何与自己相处。
我们需要学会自律、自爱和自省,
才能在内心深处找到平静和满足。
正如林语堂所说,“要活得快乐,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
”只有在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中,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生活的艺术,是一门永远无法学完的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和成长,才能在生活的画卷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愿我们都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用心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565f1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2.png)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主要探讨了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如何将生活过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生活的艺术》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
林语堂先生以他独特的思想和视角,深入剖析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饮食、居住、旅行到工作、学习、娱乐等,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艺术的美感。
他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诠释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传递的思想是:生活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创造。
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是奢侈的物质享受,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物质社会中,很多人往往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的成功,忽视了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林语堂先生的思想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此外,林语堂先生的思想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林语堂先生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关注内心的感受,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认为《生活的艺术》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我也相信,《生活的艺术》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会成为我传递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之,《生活的艺术》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的美文佳作。
它通过林语堂先生的独特视角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诠释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林语堂先生所处的时代,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生活的艺术》,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我相信,《生活的艺术》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会成为我传递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本(2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03234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4.png)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本《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
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
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
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
《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之中我们心情难免浮躁,但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
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7fd6b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4.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
生活,就如同一幅画,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去创作,才能赋予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林语堂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深刻地阐述了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精髓,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生活的真谛。
生活的艺术,首先在于我们的态度。
林语堂说,“生活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生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味、去感悟。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挑战,都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出最美丽的画面。
其次,生活的艺术也在于我们的选择。
林语堂认为,生活就像一幅画,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色彩和线条。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要懂得取舍,要懂得放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去追求真正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画布上,绘制出最美丽的图景。
最后,生活的艺术也在于我们的品味。
林语堂认为,生活的艺术在于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品味。
无论是对于自然的美景、人文的风情,还是对于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我们都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和领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出最动人的乐章。
生活,就是一幅画,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去创作。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们需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色彩和线条,要懂得取舍,要懂得放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去追求真正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东西;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和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出最美丽的画面,绘制出最动人的图景。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我们的态度、选择和品味。
让我们用心去描绘,用心去创作,让生活成为一幅最美丽的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4e12f1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7.png)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800字(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生活的艺术》一书及其作者林语堂2.主题一: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心态3.主题二: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4.主题三:生活的艺术是一种人生哲学5.结论:总结全文,强调生活中艺术化的重要性篇1正文《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一部关于生活的哲学和人生观的书。
书中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琐事的描绘和分析,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生活的艺术首先是一种心态。
在林语堂看来,生活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充满了色彩和乐趣的。
这种色彩和乐趣并非来自生活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欣赏和享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那么,生活就是艺术的。
这种心态的培养,需要我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超越功利的考虑,从精神层面去感受生活,去欣赏生活。
生活的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书中,林语堂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优雅而从容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强调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是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深度体验。
这种生活方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修炼和实践得以实现。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烹饪,让饮食成为一种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绘画,让视觉的感受更加丰富。
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林语堂认为,生活的艺术并非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心态,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哲学认为,生活并非无意义的,而是充满了意义和价值的。
这种价值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物质或者成就,而是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只有当我们理解了生活,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才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总的来说,《生活的艺术》是一本引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看待生活,如何享受生活的书。
篇2 目录1.引言:介绍《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以及作者林语堂2.主题一:书中关于生活的哲学思考3.主题二:书中关于人生的价值观4.主题三:书中关于生活艺术的实践方法5.结论:总结全文,表达对《生活的艺术》的感悟篇2正文《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先生创作的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著作。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1e8c1c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1.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读物。
通过林语堂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林语堂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活的哲理,比如如何享受生活、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等等。
他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深刻地解释了这些哲理,并通过丰富多彩的事例和故事进行了生动的阐述,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感悟。
林语堂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乐趣,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同时,他也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气馁,而是要坚定地向前迈进。
通过阅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我受益良多。
这本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同时也会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生活哲学的
著作,更是一本指引我们如何过好生活的宝典。
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和反思。
2024年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感悟
![2024年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ecb7f8a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8.png)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感悟
一、阅读感悟
林语堂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当下这个高压力的快时代,我们不必凡事都过于追求完美,应当懂得适当地调整人生,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
其实,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所以,我们要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那份朴实真挚。
二、精彩语段
1.因为我们必须先有哭,才有欢笑,有悲哀而后有醒觉,有醒觉而后有哲学的欢笑,另外再加上和善与宽容。
2.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3.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三、图书信息
《生活的艺术》,作者林语堂,越裔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出版。
四、寄小读者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旅行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和事,我们需要用全新的心态去感受他们。
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e30d93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d.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书籍,作者林语堂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一
种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去感受
生活、创造生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林语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
术的追求。
他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智慧和哲理,让我对生
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他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用心去体验生
活中的美好,不要被琐事和烦恼所困扰,要学会放下,要学会宽容,要学会感恩。
除此之外,林语堂还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艺术,他告诉我们要
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要用心去创造美,要用心去享受美。
他的
一生都在追求美,无论是在文字、音乐、绘画还是生活中,都能感
受到他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这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
美好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创造。
总的来说,读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还让我明白了生活的
艺术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创造。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心去创造生活的美好,用心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感谢林语堂,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6af90865eff9aef8951e0634.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1、花朵美丽是因为色彩,服饰美丽是因为有人穿。
大千世界,没有内涵的事务不可能美丽。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2、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3、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
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
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
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4、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
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5、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旨趣。
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6、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
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7、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8、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9、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
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
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11、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15ca3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5.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曾说过,“生活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创造。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也启示了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生活,就像一幅画,每个人都是画家,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勾勒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而生活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充满智慧和美好。
首先,生活的艺术在于心态。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不要被烦恼和困难所困扰,而是要学会接纳和调整。
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其次,生活的艺术在于情感。
人生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友情和爱情。
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情感,用行动去回报他们的关怀。
只有懂得感恩和爱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最后,生活的艺术在于行动。
生活不会等待任何人,我们必须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创造。
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愿我们都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用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511e89dfad6195f302ba66c.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1、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2、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3、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
……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4、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
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5、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
”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6、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7、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8、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
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9、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0、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
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11、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生活的艺术》简介
![《生活的艺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d75e7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5.png)
《生活的艺术》简介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
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以轻松愉快的笔触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颂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讲解了《圣经》故事,并涉及中国人如何品茗、行酒令、观山、玩水、看云、鉴石、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都融入其中,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此外,林语堂还在书中比较分析了作为伟大的劳碌者的美国人和作为伟大的悠闲者的中国人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以及互补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同时,他也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本质,指出人具有嬉戏的好奇心、梦想的能力、纠正这些梦想的幽默感以及在行为上任性的、不可测度的质素等四种特质。
总的来说,《生活的艺术》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和文化智慧的宝典。
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活的真谛,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感悟文明与文化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寻求生活智慧的现代人,还是对于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都堪称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瑰宝。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与家政思想汇总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与家政思想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133551231126edb6f1a105e.png)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与家政思想院系:东昌学院教育系学号:20130010879姓名:聂蕊班级:13级家政学时间:2016年06月22日目录一、背景二、介绍(一)内容介绍(二)推荐理由三、《生活的艺术》与家政思想浅析(一)在享受人生中感悟家政思想(二)在生活趣味中感悟家政思想(三)在家庭理想中感悟家政思想一、背景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一代国学大师,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
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次获得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
他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一个可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二、介绍(一)内容介绍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讲解了《圣经》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
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在书中林语堂传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理解,他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一个民族产生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但一个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
哲理故事:生活的艺术
![哲理故事:生活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1fd58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f.png)
哲理故事: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的作者是林语堂先生,他是上个世纪初的一位著名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
”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
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 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
人们追逐成功,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
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
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
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
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
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
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
202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202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73c86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c.png)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最近由于疫情的原因宅在家里,又一次翻看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被先生那种崇尚自而又富有幽默感的生活态度深深折服。
他仿佛一位从入世到出世的高人,站在不远的高处,品茗欣赏着人生。
生活需要从艺术的高度去看待,这样就会妙趣横生。
哪怕是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处处有惊喜,时时有真味。
艺术地看待生活,给自己一个高远的精神领地。
无论你在广阔的田野还是逼仄的闹市,心远地自偏。
这个属于自己的可以让自己完全放松,让精神自由驰骋的领地,没有人能够控制,没有人能够侵占。
尤其是忙碌的现代生活,更需要为自己的精神施肥。
可以读书,哪怕一天只有一小时甚至半小时,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不至于被生活的琐屑倾覆。
茵茵绿草在心间生长,朵朵鲜花在心间摇曳。
生活的沃土让思想更加丰富,让情怀更加博大,让境界更加高远。
庄子自由的精神世界,不为外物所拘,不正是超越生活,艺术地品味生活得以到达的人生境界吗?
生活的艺术,来源于发自内心的欣赏,油然而生的喜悦。
用一颗达观自然之心,观赏生活,则乐趣油然而生。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_1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_1](https://img.taocdn.com/s3/m/076f065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a.png)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
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
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
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
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
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
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88dcb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8.png)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
呵呵。
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
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
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
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__,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
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
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
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淫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2、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3、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
……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4、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
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
5、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
”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
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6、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7、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8、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
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9、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0、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
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11、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12、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
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13、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14、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15、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
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
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
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16、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
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17、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18、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
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
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19、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20、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
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21、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