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李清照《永遇乐》解读

李清照《永遇乐》解读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后,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写的不是她的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
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
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天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
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
“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
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
李清照《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 [16] ,暮云合璧 [17]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18]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19]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20]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21] 。
铺翠冠儿 [22] ,捻金雪柳[23] ,簇带争济楚 [24] 。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 [25] ,怕见夜间出去 [26]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16]熔金:晚霞黄赤与金属熔化同色。
[17]合璧:暮云弥合,如玉璧密合无缝。
[18]吹《梅》笛怨:笛曲有《梅花落》。
[19]融和天气:形容风日清和。
[20]中州:河南古称中州,此指汴京。
[21]三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别名。
[22]翠冠儿:用翠羽作的女子冠饰。
[23]金雪柳:金柳、雪柳,皆女子的头饰名。
[24]簇带:妆扮之意。
济楚:整齐出众。
[25]风鬟雾鬓:形容头发凌乱。
[26]怕见:怕让。
见,表示被动用法。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评析:这首词是她晚年居杭所作。
元宵不赏,闭门孤坐,关键是“人在何处”四字。
国破家亡、丈夫暴卒的悲苦身世,是她排遣不去的大恸深悲。
下片以中州盛日的青春欢乐,与如今憔悴潦倒、风鬟雾鬓的衰颓苦境对比写出,更显得愁苦无端了。
而能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平淡处皆有深情,这确是李清照独擅的胜场。
古诗永遇乐·落日熔金翻译赏析

古诗永遇乐·落日熔金翻译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
东风似旧。
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
前宵更恁时候。
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
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
临分把手。
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前言】《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注释】⑴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⑵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⑶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⑷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⑸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⑹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⑺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美好、端整、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翻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永遇乐〔南宋〕李清照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语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词意概略】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
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
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
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古人集评】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
《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
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作品赏析】《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辛弃疾生于乱世,自幼在金兵统治下生活,后来参与抗金复国的大业,但终因南宋朝廷的腐败而失败。
因此,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为: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本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他通过赞扬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立功立业的渴望。
同时,他也通过讽刺刘义隆的冒进误国,表达了自己反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立场和态度。
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北方金兵大举南侵之际。
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积极主张抗金复国,但他的主张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支持。
因此,他感到十分忧虑和失望,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悲凉情感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放激昂、慷慨悲凉,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注释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注释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望。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d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

《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出自]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
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盼盼,姓关,唐朝人。
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
……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后不食而死。
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紞(dǎn)如:击鼓声。
紞如三鼓:三更鼓响了。
紞,打鼓声。
如,助词。
《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铿然:象声词。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
”《礼记·乐记》:“钟声铿。
”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
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梦云:此喻梦见盼盼。
倦客:作者自称,谓自己频繁调动,倦于行旅。
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晃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
黄楼:苏轼在徐州时所改建,苏辙、秦观皆为之作赋。
此处苏轼设想后人将对黄楼凭吊自己。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分类标签: 爱国诗宋词三百首豪放诗怀古诗咏史诗讽刺诗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嘉草草,封 元嘉27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 狼居胥,赢得 伐,想像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 仓皇北顾。四 居胥山的功绩,结果只落得北 望敌军南逃而惊慌失措。 十三年,望中 四十三年过去了,在遥望中我 犹记,烽火扬 还记得,当年战火弥漫扬州。 州路。可堪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佛狸 首,佛狸祠下, 祠前,争食祭品的乌鸦的噪声 一片神鸦社鼓! 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响成 一片。 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 靠谁来问,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