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开采沉陷的观测工作
中国矿大开采-深陷第二章
建筑物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工 程 测 量 规 范—GB50026-2019 )
垂直位移监测
等级
变形观测 点的高程 中误差(mm)
相邻变形 观测点的 高差中误 差(mm)
一等
0.3
0.1
二等
0.5
0.3
三等
1.0
0.5
四等
2.0
1.0
水平位移监 测
变形观测点 的点位中误
差(mm)
适用范围
1.5 3.Βιβλιοθήκη 6.0 12.0内的变形值,也就是说,它是时间的函数
动态变形——指在外力作用下而产生的变形,故它
是以外力为函数来表示的动态系统对于时间的变
化,其结果是表示建筑物在某个时刻的瞬时变形
2、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1)对于基础:均匀沉陷和不均匀沉陷→绝对沉陷 值、平均沉陷值、相对弯曲和倾斜,平均沉陷速度 (2)对于建筑物:倾斜和裂缝 (3)对于工业设施:水平和垂直位移 3、水工建筑物 (1)土坝: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浸润线) 以及裂缝观测 (2)混凝土坝:1)外部监测:垂直位移(求得基础 与坝体的转动)、水平位移(求得坝体的挠曲)及伸 缩缝的观测 2)内部监测: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温度等 4、地表沉陷 地下开采(油、气、水、矿物)→地表沉陷→ 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倾斜、曲率、水平变形
两端山体的平洞内;
3、引张线宜采用直径为φ0.8mm~φ1.2mm的不锈钢丝;
4、观测时,测回较差不应超过0.2mm。
正、倒垂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垂线长度,合理确定的重锤重量或浮子的浮力;
2、垂线宜采用直径为φ0.8mm~φ1.2mm的不锈钢丝或因瓦丝;
3、单段垂线长度不宜大于50m; 4、需要时,正倒垂可结合布设; 5、测站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6、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测回较差不应超过0.2mm。 激光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激光器(包括激光经纬仪、激光导向仪、激光准直仪等)宜 安置在变形区影响之外或受变形影响较小的区域。激光器应采取 防尘、防水措施。 2、安置激光器后,应同时在激光器附近的激光光路上,设立固 定的光路检核标志。 3、整个光路上应无障碍物,光路附近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4、目标板(或感应器),应稳固设立在变形比较敏感的部位并 与光路垂直;目标板的刻划,应均匀、合理。观测时应将接收到 的激光光斑,调至最小、最清晰。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
经验教训
总结矿区沉陷治理的经验教训,为类似矿区的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05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的未来发 展
智能化沉陷观测技术
自动化数据采集
利用无人机、遥感等技 术实现沉陷观测数据的 自动化采集,提高数据 获取的效率和精度。
人工智能分析
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 习等技术对沉陷观测数 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 沉陷形态的自动识别和 预测。
实时监测预警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 技术实现沉陷区的实时 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 潜在的安全隐患。
沉陷观测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
数据整合
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沉陷观测数据进行整合, 形成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
全自动沉陷观测站能够实现自动化数 据采集,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观测效 率和准确性。
全自动沉陷观测站采用高精度测量设 备,能够准确测量矿山开采沉陷的深 度、范围和变形量等参数。
实时监测
全自动沉陷观测站具备实时监测功能, 能够及时发现矿山开采沉陷的变化情况 ,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GPS定位技术
沉陷产生的原因
地下矿藏开采
随着地下矿藏的开采,矿体周围的岩 层失去支撑,导致应力平衡破坏,引 起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
地下水流失
矿藏开采过程中,地下水被大量抽取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层失去水分 支撑,进而产生沉陷。
沉陷对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04
地表形态改变
沉陷使地表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形成塌陷坑或塌陷盆地,影
综合利用率。
03
跨界合作
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共同推进矿区
矿山开采沉陷
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摘要:岩层与地表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地质、采矿条件的综合影响。
为了通过实地观测找到其移动的规律,按一定要求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他研究对象上设置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测点。
在采动过程中,定期观测这些点的位置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找到地表和岩层移动的规律。
地表与岩石移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测法、模拟法和材料模型法等。
而主要的方法则是观测法,就是在受开采影响的地表范围内,设置专门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观测取得大量信息资料,在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影响规律,把这些规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字:矿山开采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矿山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的过程十分复杂,它是许多地质采矿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认识岩层与地表移动这一复杂过程,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
通过观测获得大量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响规律,再将这种规律运用到解决开采沉陷问题的实践中去,使之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为了进行实地观测,必须在开采进行以前,在选定的地点设置开采沉陷观测站。
所谓观测站,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它研究对象上,按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测点。
在采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测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位置和点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1 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1.1 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1.2地表观测点的设计探讨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对地表观测点的设计进行探讨;(1)设计地表移动观测站前,应具备以下资料:设站地区的井上、井下对照图和开采计划图,以便确定观测地区并下开采和地面位置的对应关系;设站地区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如地形地质图、岩层柱状图、煤层赋存条件、覆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设站地区的回采工作面设计资料,如巷道布置、开采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开采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回采时间及其周围开采情况等;设站地区的井上、井下测量资料,如控制点、导线点、水准点的坐标和高程等;矿区已有的地表移动资料,如移动角、最大下沉角和松散层移动角等有关参数,若设站矿区还没有上述参数,可选用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区的相关参数。
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摘要本文结合某矿区的实际,针对概率积分法参数反演中的病态性以及自适应拟合推估在开采沉陷预计中的应用,以MATLAB为平台,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阐述了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包括静态预计和动态预计;推导了概率积分法参数反演的基本过程;讨论了非充分开采的参数修正。
2、探讨分析了概率积分法参数估计中法矩阵的病态性问题,并考虑应用岭估计法、截断奇异值法以及新的奇异值修正方案削弱法矩阵病态的可行性;研究分析病态性的处理与参数初值敏感性的关系,由于病态性的改善往往伴随参数初值敏感性的增加,因此引入分辨率的概念,对参数初值的敏感性做定量分析。
3、地表下沉可分为倾向部分和随机部分,对倾向部分可通过概率积分法函数描述,而随机部分则当作先验期望和方差已知的信号处理,用拟合推估方法来处理开采沉陷问题,根据自适应滤波的思想,引入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对信号的先验方差进行调整;引入抗差估计,建立抗差自适应拟合推估模型,处理含有粗差和异值的观测量。
并结合实例,应用抗差自适应拟合推估对开采沉陷的静态预计与动态预计进行研究,算例结果表明:自适应拟合推估调整了信号与观测值之间的权比,使信号向量协方差矩阵与观测向量的协方差矩阵协调一致,提高了估值的精度;在观测值含有粗差的情况下,抗差自适应拟合推估参数估值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地面沉陷观测制度 (2)
矿地面塌陷区管理制度根据《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伟业矿地面采空塌陷区的管理,有效防止煤矿采空塌陷区,防止地面人、机、畜误入塌陷坑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结合矿地面采空塌陷区现状,制定本制度,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
一、职能划分地面采空区管理属安全管理范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管理。
伟业矿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由总工程师主管,安监科、综合办公室、地测科为业务管理部门。
二、塌陷区范围地面塌陷区范围是指因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对应地面位置形成的塌陷坑、垮落段、下沉、裂缝等所形成的范围。
三、日常管理1、当确定某一工作面进行回采时,地测科应在井上下对照图上圈定对应地面可能出现下沉、塌陷的范围,预计塌陷的时间。
预计塌陷的范围内如有农田,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应提前搬迁或处理。
2、当井下开始采煤,矿总工程师应指定地测科及其他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到可能塌陷的区域查看,并实际记录塌陷发生的时间、范围、深度及周围裂缝范围,并及时通报领导和有关部门。
3、矿井在可能出现塌陷区域的周围、路口设置明显的警戒线和警示牌。
警示牌要写清楚“塌陷危险区,严禁进入”字样,防止车辆、人员、牲畜直接进入塌陷区。
并加强针对性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
每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凡损坏、破坏的警示牌及时更换。
4、地面出现塌陷时,煤矿要根据情况及时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回填。
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回填标准或要求。
地测科要对回填土方量进行实测,安监科、综合办公室严格审查回填量,出现重复塌陷的要重复回填。
5、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回填时,施工单位要安排专职的监护人员,防止人、机坠入塌陷区。
6、矿井综合办公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塌陷区巡视,防止塌陷区形成水害隐患。
7、经过塌陷区域的供水管路,由使用单位定期检查、维修,严防跑水。
其他工业和民用废水,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塌陷坑。
8、对已经出现的所有塌陷坑,要认真进行一次清理,并标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注明塌陷时间、范围、深度。
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设计说明书
**煤业***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设计说明书生产技术科二〇一三年六月九日书会审意见***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设计说明书一、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意义和任务1.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意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形。
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获取和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
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安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为此,拟在***工作面上方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化和破坏规律,以及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2.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任务煤矿开采引起岩层和地表移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地质、水文、开采、地形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通过进行地表移动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①分析特定采矿条件(如放顶煤开采方法)、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②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③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
④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即移动角、裂缝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等。
⑤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确定矿区范围内建筑物的受破坏程度,有效地减少建筑物下压煤量,合理确定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二、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所依据的规程规定1.《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炭工业管理局制定,2000年。
2.《煤矿测量规程》,煤炭工业管理局制定,1989年。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8年。
杨村煤矿综放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站的建立
杨村煤矿综放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站的建立【摘要】介绍了观测站的布设、观测线的设计,观测站的观测工作和要求,提出了观测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沉陷;布设;观测1.测区概况测区位于耿杨炸药库西北约50米的缓坡地带,斜跨矿区公路,面积约37000,区内地形起伏不大,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缓坡状地形,地表标高为+630m—+610m,相对高差约20m。
测站区在井下2-3煤层中的相应位置为D13轨道巷及皮带巷下山东翼,东邻F5103断层,上邻D13131采空区,下邻D13171采空区,上覆中13191、中13201工作面采空区。
测站区内可采煤层为2-3煤,煤层呈黑色,煤岩成份以丝煤、暗煤为主,煤层结构复杂,含多层夹矸,煤层厚度10-12m,煤层倾角10°-16°,倾向145°-155°,平均厚度10.8m。
顶板为灰色砂质泥岩,厚约 1.5m,底部含碳质较多,上部含砂质较多,老顶为浅灰色细-中粒细砂岩,厚约13.9m。
底板为黑色碳质泥岩(俗称煤矸互叠层),厚度为3.5m,松软,遇水易膨胀。
其下为砂质泥岩,灰白色细-中粒砂质,厚度约12m。
测区内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整体呈西北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受古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底板赋存不稳定,靠近煤层底板处煤层含多层夹矸,由于受F5103断层影响,工作面内煤层层理较紊乱,易片帮。
2.观测站的布设与观测线的设计2.1观测站布置(1)根据矿山测量规程的有关规定,地表移动时观测线应布置在地表移动主断面上。
考虑到山区地形变化和缓倾斜煤层略有起伏变化的特点,将观测线方向布置成与工作面边界垂直。
(2)考虑到切眼端已经进行回采,将观测线布置在停采线一侧。
(3)为便于设点观测和实际应用,观测线选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
2.2观测线设计观测站共设两条观测线,走向一条、倾向一条;观测线长度、点间距和点数如下表:2.3观测点及控制点埋设时间工作测点和控制点均应采用同种型号的水泥预制桩。
如何进行矿区沉陷监测与预测
如何进行矿区沉陷监测与预测矿区沉陷是指在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由于地下矿藏的挖掘和排空,地面上产生的坍塌、下沉现象。
矿区沉陷不仅给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隐患,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进行矿区沉陷的监测与预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沉陷监测是了解矿区沉陷情况的基础。
在沉陷监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如地面测量、卫星遥感、地形测量等。
地面测量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测量点位的坐标变化来确定地表的沉陷情况。
而卫星遥感可以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表沉陷的动态变化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矿区的沉陷情况。
此外,地形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地表高程来判断地表的沉陷状况。
这些测量手段可以相互协调配合,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沉陷监测需要结合预测模型进行分析。
沉陷预测是对未来矿区沉陷情况进行预测的过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模型,来预测未来的沉陷趋势。
例如,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沉陷数据进行处理和拟合,以得出沉陷的规律和趋势。
同时,可以结合地质勘探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数据,综合分析形成完整的预测模型。
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和验证,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除了监测和预测,还需要对矿区沉陷进行风险评估和防治措施的制定。
风险评估是对矿区沉陷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对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带来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矿区沉陷可能对周边环境和设施造成的损害程度,从而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防治措施的制定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或避免矿区沉陷对周边环境和设施的损害。
例如,可以采取地下回灌水、地表加固、增加支撑等技术手段,来减轻矿区沉陷的影响。
此外,矿区沉陷的监测与预测还需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相结合。
矿区沉陷不仅会对地表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矿区沉陷监测与预测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环保和资源管理的要求。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本(2篇)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本煤矿开采沉陷是指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地表发生的沉陷现象。
它是由于采动煤层内部煤岩的塌陷导致的地表沉陷。
煤矿开采沉陷给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和影响。
为了减轻煤矿开采沉陷对环境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开发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煤矿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煤矿开采沉陷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煤矿开采沉陷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以获取准确的沉陷数据,为沉陷防治和控制提供依据。
煤矿开采沉陷监测技术包括地面沉陷监测技术和近地面沉陷监测技术。
地面沉陷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标法、探测孔法、遥感监测法等,可实现大范围的沉陷监测。
近地面沉陷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位移监测、形变监测、应力监测等,可实现对地表和地下沉陷过程的实时监测。
二、煤矿开采沉陷预测和影响分析技术煤矿开采沉陷预测和影响分析技术是指通过对开采工作面的煤岩力学性质、煤层结构和矿压变化规律等进行研究和分析,预测未来开采引起的沉陷情况和影响范围。
煤矿开采沉陷预测和影响分析技术包括数值模拟技术、危险性评价技术和目标函数优化技术等。
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模拟煤层塌陷的过程和特征,预测沉陷的分布和范围。
危险性评价技术可以评估沉陷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目标函数优化技术可以通过优化开采方案,减小沉陷的影响范围。
三、煤矿开采沉陷控制技术煤矿开采沉陷控制技术是指通过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和工艺措施,减轻煤矿开采沉陷对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煤矿开采沉陷控制技术包括预防性沉陷控制技术和补偿性沉陷控制技术。
预防性沉陷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合理开采方法的选择、采场支护技术的应用等,可以减少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
补偿性沉陷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填充技术、固结技术和抗拔技术等,可以补偿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保护地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
四、煤矿开采沉陷修复技术煤矿开采沉陷修复技术是指通过采取各种修复措施,修复被煤矿开采沉陷破坏的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章+开采沉陷的观测工作
开采沉陷观测成果整理
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
为了设计合理的回采工艺和煤层群开采顺序,确定合理的 井巷保护煤柱边界线,解决建筑物、井巷和水体下压煤的 安全开采等问题,都需要以岩层和地表移动规律为依据。 因此研究岩层移动规律是采矿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重要课题。 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是从工作面直接顶板开 始,逐渐向上发展,直至地表。要了解岩层与地表移动的 全过程,仅设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观测是不够的,还需进 行岩层内部的观测。要掌握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规律。 同掌握地表移动规律一样,实地观测是基本手段。目前, 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主要是在工作面周围及其上部的巷 适中和钻孔中进行。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和观测条件选择 观测的地点和方法。在岩层内部设置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 测点,称为岩层内部观测站。
?
理 论 研 究
实 地 观 测
相 似 模 拟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按设置地点划分:
地表移动观测站
沉 陷 观 测 站
岩层内部观测站
专门观测站
沉陷观测站种类
按观测时间划分
普 通 观 测 站
短 期 观 测 站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按观测站形式
网
状
剖 面 线 状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剖面线状观测站
沉陷观测站的设计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
3 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工作是指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和衰退期 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测量时可采用单程附 合水准路线或往返支水准路线,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 求进行。 还应测量地表产生裂缝的位置和塌陷要素, 注明发现日期;在每次观测时,还应实测回采工作面 的位置、煤层厚度、采高,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 地质情况。一般间隔1~3个月观测一次。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课件
智能化沉陷观测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 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沉陷观测的自动化、智 能化和高效化。
智能化沉陷观测技术能够提高观测精度和效率,减少 人工干预和误差,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技 术支持。
自动化数据处理与分析
自动化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 对沉陷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分析和挖掘,以获取更加 准确和深入的矿山开采沉陷信息。
观测结果
发现矿区地面沉陷深度达到 1.5米,沉陷面积超过3平方公 里,主要集中在采空区附近。
结论
该矿区地面沉陷严重,需采取 措施控制沉陷进一步发展,加
强矿区环境保护。
某矿区地下水位观测案例
观测目的
了解矿区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预测矿坑突水等安全事故,保
障矿区安全生产。
观测方法
建立地下水位观测井,定期进 行水位测量,分析水位变化规 律。
GIS技术的优点包括强大的数据 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可视化效 果好等,能够为矿山开采沉陷观
测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04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案例分 析
某矿区地面沉陷观测案例
01
02
03
04
观测目的
了解矿区地面沉陷程度、范围 和规律,为矿区安全和环境保
护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 器,定期对矿区地面进行高程 测量,分析地面沉降数据。
《矿
• 矿山开采沉陷概述 •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方法 •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技术 •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案例分析 •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的未来发展
01 矿山开采沉陷概述
矿山开采沉陷的定义
矿山开采沉陷是指由于地下矿藏的开 采,导致地表及地表下的岩层和土体 发生变形、位移和破坏的现象。
矿山开采沉陷学(知识点整理)
矿山开采沉陷学第一章:1:在地下开采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局部矿体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导致周围岩体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引起应力重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采矿工作的进行,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
2:充分采动区COD位于采空区中部上方,其移动特征是:煤层顶板在上覆岩体重力作用下,先向采空区方向弯曲,然后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向下冒落而充填采空区。
此后,岩层成层状向下弯曲,同时伴随有离层、裂隙、断裂等现象。
成层状弯曲的岩层下沉使冒落破碎的岩块逐渐被压实•移动结束后,此区内下沉的岩层仍平行于它的原始层位,层内各点的移动向量与煤层法线方向一致,在同一层内的移动向量彼此相等。
3岩层移动形式(一)弯曲,这岩层移动的主要形式.当地下开采后,从直接顶板开始沿层面法线方向弯曲,直到地表。
(二)岩层的垮落(或称冒落)•当煤层采出后,采空区附近上方岩层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
当拉伸变形超过岩层的允许抗拉强度时,岩层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冒落充填于采空区。
此时,岩层不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这是岩层移动过程中最剧烈的形式,通常只发生在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中.(三)煤的挤出(又称片帮)。
采空区边界煤层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一部分被压碎挤向采空区,这种现象称为片帮。
由于增压区的存在,煤层顶底板岩层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产生竖向压缩,从而使采空区边界以外的上覆岩岩层和地表产生移动。
(四)岩石沿层面的滑移。
在开采倾斜煤层时,岩石在自重力的作用下,除产生沿层面法线方向的弯曲外,还会产生沿层面方向的移动。
岩层倾角越大,岩层沿层面滑移越明显•沿层面滑移的结果,使采空区上山方向的部分岩层受拉伸,甚至剪断,而下山方向的部分岩层受压缩。
(五)垮落岩石的下滑(或滚动)。
煤层采出后,采空区为冒落岩块所充填•当煤层倾角较大,而且开采自上而下顺序进行,下山部分煤层继续开采而形成新的采空区时,采空区上部垮落的岩石可能下滑而充填新采空区,从而使采空区上部的空间增大下部空间减小,使位于采空区上山部分的岩层移动加剧,而下山部分的岩层移动减弱(六)底板岩层的隆起。
开采沉陷观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132 钻 孔 观 测 ..
其 中 Wn 为地表最大下沉值 , m为煤层采厚 , 是 煤 层倾 角 。 水平 移 动 系 数 b反 应 了 地 表最 大 水 平 位 移 U 和 。 最 大下 沉值 w。 比例 关 系 : 的
观测 站应设 在 地表 移动 盆地 的主断 面 上 ;设 站地 区, 在观 i 期 间不受 临 近开 采 的影 响 ; 贝 4 观测 线 的长度 至
少大 于地 表移 动盆 地 的一半 ;观 测 线上 的点应 有一 定 的密 度 , 开采 深度 和设 站 目的 而定 ; 果 是为 了特 殊 视 如 目的而专 门建 立 的观测 站可 以不受 上面 条件 的约束 。 观 测站 一般 由两 条 观测线 组 成 ,分别 沿 煤层 走 向 和沿煤 层倾 斜方 向布 设 ,它们 一 般是 互相 垂 直并 且 相 交 , 体情况 根据实 际 目的与 现场情况 确定 。根据设 站 具 的 目的 , 理地 选择 观测 站 的布设 形式 是 很重 要 的 , 合 目
() 3 在首 次 和 末 次全 面观 测 之 间适 当增 加 的 测 量工 作就 是所 谓 的 日常观 测工 作 。 为 了判 别 地
否 开始 移动 , 以在 回采 工作 面 推进 一定 距 离后 , 可 j 计 可能 首先 发生 移动 的 地 区选择 几个 工 作测 点 ,f
天进 行 一次 水准 测量 , 果发 现观 测点 有 下沉 趋势 如
间位置 及其相 对 位置 的变 化 ,确 定 各 观测 点 的位 移 和 点之 间 的相对位 移 , 而掌 握开 采沉 陷的规 律 。 从
11 地面观 测站 的设计 原则及 内容 .
控制 点和 工作 测 点 的坐标 。 目的就是 把 观测 站和 j
开采沉陷知识点总结
开采沉陷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开采沉陷的成因1. 矿体的变形和瓦解矿体是地下储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岩层,开采过程中,矿体受到采矿压力和空隙被破坏,导致矿体发生变形和瓦解,从而引起地表的沉陷。
2. 煤层气的释放在煤炭开采中,煤层气通过矿井地质条件的改变而释放,导致地下岩体的变形和地表的沉陷。
3. 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矿区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的排泄也会导致地下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从而引发地表的沉陷。
知识点二、开采沉陷的类型1. 地表沉陷地表沉陷是指由于地下矿藏开采造成地表下陷、建筑物倾斜等现象。
地表沉陷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道路、水利设施等造成损害,严重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安全。
2. 地下沉陷地下沉陷是指由于地下矿藏开采造成地下岩体的变形和破裂,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地质构造发生塌陷等现象。
地下沉陷会对地下设施、地下管道等造成影响,甚至对地面上的建筑物产生威胁。
知识点三、开采沉陷的影响1. 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地表沉陷会导致建筑物出现倾斜、开裂等现象,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甚至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崩塌。
2. 对地下管道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地下沉陷会导致地下管道和设施遭受损坏和破坏,严重影响城市的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供水中断、排水阻塞等问题。
3. 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地表沉陷会导致土壤侵蚀、植被破坏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4. 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地下沉陷会导致地下水资源受到影响,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5. 对人类生活和安全的影响地表沉陷会导致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知识点四、开采沉陷的防治措施1. 资料的整理与地质勘察在矿区开采前,应对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勘察,收集相关的地质资料,制定合理有效的开采方案,以减少地表沉陷的风险。
露天矿沉降观测任务书
露天矿沉降观测任务书一、任务目的本次任务旨在对露天矿进行沉降观测,以监测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表沉降情况,为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任务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露天矿的开采过程中会引发地表沉降现象,给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矿山沉降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进行露天矿沉降观测变得十分重要。
三、任务内容1. 确定观测点位:在矿山周边地表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以覆盖矿山开采活动可能产生的沉降区域。
观测点的选取应兼顾地形地貌、开采方式、地下水位等因素,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 建立观测基准:在观测点附近选择合适的基准点,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水准基准面,作为后续沉降观测的参考基准。
基准点的选择应遵循准确性、稳定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3. 安装观测设备:根据任务目的,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进行安装。
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沉降仪、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安装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外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
4. 观测数据采集:根据预定的观测计划,定期对观测点进行数据采集。
观测数据的采集要保持连续性和准确性,记录下每次观测的时间、地点和结果等关键信息。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得矿山沉降的趋势、速率和范围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 结果报告与应用:根据观测结果,编制详细的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点位、沉降数据、分析结果等内容。
观测报告应具备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为矿山管理部门和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指导矿山的管理与安全生产。
四、任务要求1. 观测点位的选取要科学合理,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2. 基准点的选择要稳定可靠,确保后续观测的准确性;3. 观测设备的安装要稳定可靠,避免外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4. 观测数据的采集要连续准确,记录关键信息;5. 数据处理与分析要准确严谨,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6. 观测报告的编制要科学实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矿山露天开采沉陷观测浅谈
矿山露天开采沉陷观测浅谈[摘要]利用智能的测量仪器和先进的测绘技术,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定期观测,布设矿区控制网并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开采沉陷的预计参数,从而获取开采沉陷参数的重要依据,寻求地表与岩层移动的预计方法和参数,掌握地表移动规律,从而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矿山露天开采沉陷观测矿山测量是生产的基础工作,传统的矿山测量是以经纬仪、水准仪为技术手段进行的,目的是测定点的空间位置,任务是标定与测图。
近几年来像精密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以及GPS接收机等,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和数据类型,都可分别应用于矿区露天采矿和井下数据的采集;这些仪器不仅应用于地面测量和数据采集工作,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随着电子技术等的发展,测绘仪器制造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代表之一就是全站仪,全站仪具有经纬仪和测距仪的优点,且以数字形式提供测量成果,其操作简单,性能稳定,数据可通过电子手簿与计算机进行通讯等优点,使其在矿山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面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均可用全站仪进行。
云南建水锰矿有限责任公司矿山位于建水坡头乡白显平台矿区,属于露天开采,自1958年成立。
外界坑道越界开采进入采区内遗留下来的巷道、采空区,由于露天开采标高的逐渐下降,从而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结合矿山开采沉陷观测的基本过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得出了地表基本移动参数,再结合地质资料推测巷道及采空区位置及走向,就矿山露天开采沉陷观测谈一点体会:传统的矿山测量学,是综合运用测绘、采矿和地质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采集、处理、表达和利用空间信息,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勘查、规划设计、建设开发和生产经营,解决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矿区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
为了保障生产上的安全,免受或少受露天开采过程中地面沉陷带来的有害影响,必须对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进行研究。
岩层与地表移动是许多地质采矿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开采沉陷
充分采动角:是指在充分采动的情况下,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的边缘在地表水平线的投影点和同侧采空区边界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主断面:通常将地表移动盆地内通过地表最大下沉点,所做的沿煤层倾向和走向的垂直断面称为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最大下沉角:在倾斜主断面上,由采空区的中点和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在基岩上投影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沿煤层下山方向一侧的夹角。
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情况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边界角。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情况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变形中最外边的一个临界变形值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移动角。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情况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移动盆地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裂缝角。
启动距:通常把地表开始移动(下沉为10mm )时的工作面推进距离称为启动距。
超前影响: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前方的地表受采动影响下沉,这种现象称为超前响。
最大下沉滞后距离: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在地表下沉速度曲线上,最大下沉速度点的位置总是滞后回采工作面一固定距离,此距离称为最大下沉滞后距离。
最大下沉滞后角:把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点,与相应的回采工作面连线和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称为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
预计参数:是指预计函数中用到的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是根据所预计的那些工作面的地质采煤条件确定的。
下沉系数:下沉系数q 与开采的顶板控制方法有关,若本矿区没有实测下沉系数,也可以根据类比的方法确定。
其可用公式表示为αmcos q 0W = 拐点偏距:在走向半无限开采中,实际开采边界与计算机边界之间沿煤层的平距称为拐点偏距。
水平移动距离:指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和最大下沉值的比值建立典型曲线的步骤1.根据某矿区的地质采煤条件,将各观测站分为若干组。
第二章 开采沉陷基本概念ppt课件
非充分采动地表移动盆地
超充分采动(Supercritical Mining):地表最大下 沉值不随采区尺寸增大而增加且超出临界开采的状态,又 称超临界开采。此时形成的地表移动盆地为超充分采动下 沉盆地(Supercritical Subsidence Basin),盆地中央 出现平底,平底区域点的下沉值均达到最大下沉值。
其水平距离的比值,它反映了地表移动盆地沿某一方
向的坡度,通常以i表示。即
imn
wnwmwmn
lnm
lmn
式中 im-n──为m、n两点的平均倾斜变形,mm/m; lm-n──地表m、n点间的水平距离,m; wm、wn─分别为地表m、n点的下沉值,mm。
• 曲率:地表曲率是两相邻线段的倾斜差与两线段中点间
中国矿业大学
36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 动盆地主断面上最外边的临界变形点和采空区边界的 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分类:走向移动角δ 、下山移动角β 、上山移动角 γ 、急倾斜煤层底板移动角λ
中国矿业大学
37
裂缝角: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 动盆地主断面上最外侧的地表裂缝和采空区边界的 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裂缝角。
• 下沉:地表点的沉降叫下沉,用W表示,是地表移动 向量的垂直分量,以本次与首次观测点的标高差表 示 ,即 Wn=Hn0-Hnm 式中 Wn──地表点的下沉,mm; Hn0、Hnm──表示地表n点首次和m次观测时的 高程,mm。正值表示测点下沉,负值表示测点上升,
它反映了一个测点不同时间在垂直方向的变化量。
✓ 静态移动盆地:地表移动稳定后最终的移动盆地,如W5
地表移动盆地形成过程
• 地表移动盆地的采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采沉陷观测成果整理
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
为了设计合理的回采工艺和煤层群开采顺序,确定合理的 井巷保护煤柱边界线,解决建筑物、井巷和水体下压煤的 安全开采等问题,都需要以岩层和地表移动规律为依据。 因此研究岩层移动规律是采矿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重要课题。 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是从工作面直接顶板开 始,逐渐向上发展,直至地表。要了解岩层与地表移动的 全过程,仅设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观测是不够的,还需进 行岩层内部的观测。要掌握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规律。 同掌握地表移动规律一样,实地观测是基本手段。目前, 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主要是在工作面周围及其上部的巷 适中和钻孔中进行。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和观测条件选择 观测的地点和方法。在岩层内部设置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 测点,称为岩层内部观测站。
开采沉陷观测成果整理
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
1 观测成果的计算
根据外业成果首先计算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及 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 度,然后再按测线计算各种移动与变形值。 (1) 观测点高程的计算 观测点高程的计算首先应根据水准测量成果 进行平差,然后再按一般水准路线的计算方法 计算出各观测点的高程。 (2) 计算各相邻测点沿观测线方向的距离
如矿区尚无充分采动角数据,则:
D1 0.7 H 0
观测站设计方法(以剖面线状观测站为例):
走向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走向观测线应设置在移动盆地的走向主断面上。在倾斜 主断面图上,从采空区中心用最大下沉角划线与地表相交 于O点,过O点作平行煤层走向的直线,即为走向观测线 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测资料的 质量,因此,在观测站的设计中,要求所用参数尽量准 确。观测线位置除应满足上述条件之外,还皮考虑地形、 地物以及便于测点埋没和进行观测等条件。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
观测站的设置就是将设计好的观测点标定到实 地上去。标定方法是:首先利用矿区控制点标定出 观测站的控制点,再根据观测站控制点标定出观测 点和另一观测线与该观测线的交点,然后再在交点 上安置仪器标定另一观测线上的控制点和观测点。 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在 采动过程中,定期、重复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 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具体可分为观测站 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的水准测量、地 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开采沉陷观测成果整理
(3) 计算各种移动和变形值
① 计算下沉值W ② 计算相邻两点间的倾斜i ③ 计算曲率K ④ 计算水平移动U ⑤ 计算水平变形ε ⑥ 计算下沉速率v
开采沉陷观测成果整理
2 观测成果图的绘制
绘制移动和变形曲线图时,水平比例尺一 般与观测站平面图一致,竖直比例尺的选取应 以绘制的曲线能够清楚反映出移动和变形的分 布规律为原则。曲线图和观测线的断面图应绘 制在一起,以便于分析各种地质采矿条件对移 动和变形分布形态的影响(如下图)。
剖 面 线 状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剖面线状观测站
沉陷观测站的设计
开采沉陷观测站设计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设站地区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 3 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移动盆地的范围 4 观测线的测点密度应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而定 5 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 固。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应在冻土线0.5米以下 (为特殊目的而设立的专门观测站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
3 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工作是指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和衰退期 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测量时可采用单程附 合水准路线或往返支水准路线,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 求进行。 还应测量地表产生裂缝的位置和塌陷要素, 注明发现日期;在每次观测时,还应实测回采工作面 的位置、煤层厚度、采高,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 地质情况。一般间隔1~3个月观测一次。
AB 2hctg ( H1 h)ctg( ) ( H 2 h)ctg( ) L co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观测站设计方法(以剖面线状观测站为例):
走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为了保证观测线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并使观测线位于移 动盆地主断面上,一般情况下(首采工作面除外),走向观 测线只设半条。具体做法是: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 以角值(δ-△ 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 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 响的边界点。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 δ) 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接触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 φ角划线交地表于点F。在FE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要求走 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 超过交点一段距离(约2至3个测点间距)得G点(G点不得超 过E点),FG段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果有条件, 也可设一条走向观测线,其长度HF按下式计算: HF 2hctg 2( H0 h)ctg( ) l
观测站设计方法(以剖面线状观测站为例):
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倾斜观测线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上确定的。 具体方法是:自采区的上、下边界分别以γ-△γ和β-△β划 线与基岩和松散层接触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ψ角划线交于 地表A、B(或C、D)点,A B段(或CD段)即为倾斜观测线 的工作长度。此段长度亦可按下式计算: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 1 连接测量
根据矿区控制网测定出某个测站控制点的平面位置 和高程,再根据该控制点来测定其他观测点和控制点 的位置,以便确定观测线与回采工作面间的相互位置 关系。连测需独立进行两次,点位误差小于7cm,高 程连测以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进行。
矿山开采沉陷观测 2 全面观测
包括采动前的全面观测和采动后的全面观测。在连接测量 之后,设站地区未受采动影响之前,应对工作测点进行两次 全面观测,以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前的位置。当地表下 沉达到50~100 mm时,应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在地表受采动影响稳定后,需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以确 定移动稳定后各工作测点的空间位置。在地表移动的活跃期 进行不少于四次的全面观测,并适当加密水准测量。 全面观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测定各工作测点的高程、丈量两 相邻工作测点间的距离和测量各测点偏离观测线方向的距离 (又称支距)。
开采沉陷的观测工作
获取沉陷变形规律的方法
获取沉陷变形 规律的方法
?
理 论 研 究
实 地 观 测
相 似 模 拟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按设置地点划分:
地表移动观测站
沉 陷 观 测 站
岩层内部观测站
专门观测站
沉陷观测站种类
按观测时间划分
普 通 观 测 站
短 期 观 测 站
沉陷观测站的种类
按观测站形式
网
状
测点数目及其密度
每条观测线两端都应设置观测站控制点,且每端不 得少于两个;如因条件限制,也可只在观测线的一端 设置控制点,但不得少于3个。相邻控制点的间距不得 小于45m。控制点应布设在观测线的工作长度之外, 且不应受相邻采区或工作面开采的影响。每条观测线 的工作长度之内应布设观测点,观测点的密度主要取 决于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一般取20米左右。
沉陷观测站的设计
开采沉陷观测站设计所需资料:
• 设站地区的井上下对照图和开采计划图。以便确定观测 地区井下开采和地面位置的关系。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 2000或1:1000。 • 设站地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质图、 地质柱状图、煤层赋存条件、覆岩物理力学性质、水文 条件等。 • 开采工作面设计资料,包括:巷道布置、采煤方法、顶 板管理方法、开采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回采时间及 周围开采情况等。 • 观测地区井上下测量资料,主要是:控制点、导线点和 水准点的坐标或高程。 • 矿区已有的开采沉陷资料,如;移动角、最大下沉角、 充分采动角、松散层移动角及其它有关参数。若矿区尚 无自己的沉陷参数时,可选用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矿区的 参数进行设计。
观测站设计方法(以剖面线状观测站为例):
倾斜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为了使其不受临近工作面开采的影响,其距开切眼的距 离:
D1 ( H 0 h) ctg( ) ctg
倾斜观测线一般设置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上。则另 一条倾向观测线至停采线的距离:
D1 H 0 ct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