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精彩教学案例片段与分析

合集下载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樊良芳(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龙王小学)教学内容: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5—8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生:喜欢师:那好,今天樊老师就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如果你能够完成,老师就奖励你10包糖果。

如果你不能够完成,那你就得给我10包糖果。

任务就是在10分钟内1人喝10千克重的汽水,你们敢不敢试啊?生:敢!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

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生:不敢了!师:那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课桌上的东西,用手捻一捻,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估计一下他们有多重?(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课桌上出示一些食品或标有重量的物体)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一个果冻重150克、、、、、、(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

我想你们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吧!现在大家再观察包装袋,袋上标有了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家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啊?(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师:你们真聪明。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千克和克的认识》、反思与评析篇1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千克、克、吨”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质量单位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鼓励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表现,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注重鼓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测,了解学生对质量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教学,我会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克还是1千克?”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质量单位的知识。
4.反思与评价机制的有效运用
本案例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将反思与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同时,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和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信心。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设计
本案例在作业设计上,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拓展作业的设置,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质量单位知识,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以下知识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克和千克。
2.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4.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克和千克的含义。

2. 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运用克与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和千克的含义,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克与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与千克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克和千克的概念:通过实物展示、讲解,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

4. 运用克与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克与千克之间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克与千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物(如水果、蔬菜等)。

2. 教学课件。

3. 练习题。

4.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课时(40分钟)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指导。

4.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十、课后反思:1. 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克与千克之间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如何?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克与千克知识的熟练程度如何?5.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6. 针对后续教学,如何巩固克与千克的知识?7. 如何激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学习兴趣?六、教学实践活动设计1. 实践活动名称:称量日常物品2. 实践活动目的:让学生将所学的克与千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案例与评析案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案例与评析案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案例与评析案例
标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案例与评析案例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克和千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将克和千克进行转换和比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克的概念以及使用克进行称量的方法。

探究:
2. 准备一个秤称或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让学生预估其重量,并记录在小黑板上。

3. 学生根据预估的重量,猜测该物品用克还是千克进行称量。

然后进行实际称量,记
录结果。

4.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称量结果,引导他们发现:克是较小的单位,用于称量较轻的物体;千克是较大的单位,用于称量较重的物体。

巩固:
5. 完成一些比较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克转换为千克或千克转换为克。

如:500克等于多少千克?2千克等于多少克?
6. 引导学生总结转换规律,比如: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拓展:
7.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和拓展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比如,要求学生估算和称量身体重量,然后将其转换为克或千克,并进行比较大小。

评析:
1. 该教学案例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克和千克的概念。

2.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称量的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 在拓展环节,通过游戏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克和千克》教学案例及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案例及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丰宁实验小学亢福军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四册85――87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教具准备:体重称、2分硬币、黄豆、天平、食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师:我们先来做个判断。

(请两名同学上台)谁有办法判断出这两名同学哪个重?生1:观察判断;生2:用秤称好;更准确。

师:我这里有一个体重秤。

哪位同学会操作?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认秤,说出结果。

生:***25千克,***是22千克;2、引出课题。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千克这个词。

千克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

你们还知道那些类似的单位呢?(公斤、斤、两、可、千克)。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通行的质量单位,我们今天先来认识它们。

(板书:克和千克)。

3、大家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生:可能说,小食品包装袋上,超市物品的标签上,大米和面的袋子上。

可能说出g, kg)。

师:大家对克和千克了解得还真不少。

那你们知道1克究竟有多重吗?二、充分活动,注重感知。

1、感知质量单位克。

(1)、感知1克。

师:每组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看有些什么?大家猜一猜,这些物品中,哪些是重约1克?学生猜测;2分硬币,曲别针,图钉,玻璃球等。

师: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比较准呢?我们可以请天平来帮忙。

课件演示:天平的使用情况,教师讲解。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小组汇报。

1枚2分硬币,9颗黄豆,3-4枚图钉大约是1克。

让学生轮流掂一掂感觉1克的重。

(2)、感知2克、5克、10克。

拿出硬币或其他物品,请同学们在小组轮流掂一掂,说一说,对5克,10克的感觉。

(3)感知100克,300克,500克每组一个白袋子,100克,50克物各一种,下面我们看看哪些同学的感觉比较准确。

克和千克教学案例

克和千克教学案例

《克和千克》教学案例綦江区营盘山小学赵福英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多种方式帮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3、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弹簧秤、砝码、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自学汇报,小组交流。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知识和发现。

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克和千克。

(板书)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物体有克和千克、知道克和千克的哪些知识?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你想让同学们了解哪些克和千克的知识?请说一说。

生1:一袋茶叶450克。

生2: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表示物体重量的。

(板书:质量单位)生3: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

生4: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生5:我还知道1公斤=1千克,2市斤=1千克师:说的不错。

斤和公斤是我国的质量单位,而克和千克是国际质量单位,我们平常说的公斤就是千克。

生6: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kg表示。

(请这个同学把字母写在黑板上)…………(课前先布置了课前预习的作业,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克和千克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在通过课上的汇报交流互相交换各种不同方面的信息,能让学生对克和千克有更全面的认识。

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思

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Case and Analysis of "Ke Kg's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Reflec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思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一、导入出示主题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她买了多少苹果呢?(师板书:千克)你还发现了哪些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板书:克)表示物体的轻重要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以主题图上的生活事例紧扣教学内容克和千克,导入直接]二、感受1克1、猜 1克的物体(1)猜你认为是1克的物体小朋友,那一克到底有多重呢,(板书:1克)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能会是一克呢?请5-6人猜(2)掂一角的硬币那你们猜的物体到底会不会是一克呢?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一个质量大约是一克的物品,请小朋友拿出一角硬币掂掂看,(3)说感受并判断同学猜出的物品是否是1克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现在让我们来判断一下你们猜的物品中哪些物体是1克,哪些物体不会是1克,你是怎么想的?(4)再次估计生活中一克重的物体2、感受 10克那你觉得这一袋沙子的质量会是1克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认为的?那小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它可能会是几克呢?请3-4人说一说。

这一小袋沙子的质量正好是10克,现在再来掂掂看,感受一下10克的质量。

……案例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数学课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后,还必须进行一番数学化的深加工,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生动的数学教学意义。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一、教学案例1. 教学背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常会混淆克和千克的概念。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和理解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

2. 教学目标•了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能够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单位的转换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其重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了解克和千克单位的应用领域。

第二步:概念讲解通过PPT或黑板导图的形式,对克和千克的定义进行讲解,包括单位的表示方法和换算关系。

第三步:案例引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判断所提供的物品应使用克还是千克单位进行重量的表示。

第四步:练习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单位进行重量转换和比较的能力。

第五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一些实际案例,如购物时如何确认商品的重量等,加深对克和千克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步: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归纳,再次强调克和千克单位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4. 教学评析通过本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克和千克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重量单位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引入和分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实用性。

同时,在练习训练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进程。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评析本教学案例的设计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重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并且,通过案例分析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克和千克》数学教案与反思

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克和千克》数学教案与反思

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克和千克》数学教案与反思教案名称: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度量。

2. 学生能够将克和千克与其他常见的重量单位进行转换。

教学准备:
1. 克和千克的实际示例,如1克的铅笔、1千克的水果等。

2.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
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克和千克,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是什么。

2. 将一些示例出示给学生,让他们猜一下示例物体的重量。

3. 解答学生的猜想,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使用。

步骤二:讲解
1. 使用黑板/白板,在上面画出重量的简图,用来说明克和千克的关系。

2. 解释1千克等于1000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 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如水果、书本等来进行讲解和示范。

步骤三:练习
1. 将一些练习题给学生,鼓励他们使用克和千克进行度量和转换。

2. 监督学生的练习,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步骤四:总结
1.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

但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克和千克。

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重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重量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克与千克的运用。

4. 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克与千克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的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克与千克的知识。

4.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克与千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

六、克与千克的实际应用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将克与千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计量和估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计量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九、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克与千克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克与千克的实际应用。

4. 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克与千克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能够将克与千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培养学生的计量和估算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优秀教学案例
4. 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5.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关爱和鼓励,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时,有没有注意过物品的重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克和千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品的重量。”
2.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苹果、香蕉、书包等,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重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教师简要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1千克=1000克)。
2.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差异,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4. 反思与评价机制的有效运用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持续改进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精细化设计
本案例在教学内容与过程方面进行了精细化设计。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层层递进。这种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并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本教学案例将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品入手,探索克和千克的质量特性,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克与千克优秀教学案例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克与千克优秀教学案例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实际操作称量工具,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克”与“千克”之间的转换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运用所学的“克”与“千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克与千克优秀教学案例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引入了质量单位的学习,其中“克”与“千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等基本概念,但对于质量单位还是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克与千克”这一课时,我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
4.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质量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时,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探究: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如何进行换算?
3.引导学生应用:如何运用克与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
(三)小组合作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完成称量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讨论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质量场景,如超市购物、烹饪食材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称量物品质量的情况?你们知道质量有哪些单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经验。

《千克和克》教案范文(精选10篇)

《千克和克》教案范文(精选10篇)

•••••••••••••••••《千克和克》教案《千克和克》教案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克和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克和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

(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

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

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教导设计与反思_二年级数学教案.doc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教导设计与反思_二年级数学教案.doc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_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1.认识质量单位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2.认识感知1千克(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教学案例 克和千克教案

教学案例 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学片段一、游戏导入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第一个游戏:两个袋子,一个袋子里放了一枚一角的硬币,另一个袋子里放了两瓶各重500千克的水共1000克。

两个袋子各用一根细绳绑住,找学生站到讲台上同时拎起两个袋子让台下的学生猜想一下台上的学生同时用力抖两个袋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各抒己见。

台上学生实际操作实践证明装两瓶水的袋子上的细绳被抖断了,而装了一个硬币的袋子上的细绳没有断。

师: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装了两瓶水的袋子重,绳子承受不住1000克的重量所以就断了,而一分硬币重量很轻所以绳子没有断。

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详细讲解原因。

然后找学生一手拿一瓶500克的水一手拿一枚硬币感受两种物体的重量。

第二个游戏:找出三名学生其中一个较瘦另一个较轻还有一个体重居中的学生,让体重居中的学生分别抱起一胖一瘦两个学生然后说一下抱起两个人时的感受。

台下学生同时发现他抱起胖学生时很吃力甚至抱不起来,而抱瘦学生时轻而易举的就抱起老高。

(学生看到台上的学生抱起胖学生时的费力表情都在偷偷的笑)师:物体的轻重要用到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师:克和千克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质量单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新朋友。

二、实践感知,认识克和千克。

1、认识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2、出示体重称,介绍体重称的使用方法。

3、每组派两名学生互相抱一下估计对方的体重,然后用体重称称一下看估计的是否准确。

4、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哪个重?生回答后,找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一千克铁有多大,一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总结:一样重。

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1000克=1千克三、小结克表示比较轻的物体,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

1000克=1千克四、课堂练习为一篇用错单位的日记找出错误并改正。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拎一拎、估一估、称一称、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篇1课件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精彩教学案例片段与分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85-87页。

教学目标:①学生知道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

②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③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④通过操作、观察,让学生看、估、称,培养操作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若干物品。

学生每人一枚一角硬币、两袋盐。

1.片段一:品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重要
师:(一样重的两袋水果,师一手提一袋苹果,一手提一袋梨):请小朋友判断一下,我手中的苹果和梨哪袋重些?
(生观察后有的说苹果重些,有的说梨重些。


师:用眼睛看得出来吗?(生齐答:“不能”。


师:那怎么判断呢?帮忙想想办法!
生1:用两只手提提就知道了。

(该生上前提后说:苹果重些。


生2:提后说:梨重些。

生3:老师,我觉得用秤来称一下就很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有关信息)是啊,小马虎和你的想法一样,这是他称出的结果“苹果2、梨2000”。

师:你们认为究竟哪袋水果重些?
(此时,一部分学生认为2000比2大,即梨比苹果重,还有一部分凭借肉眼观察,叫道“一样重”。


师:好的,我们就来称称,瞧苹果重2,;梨重2000,没错呀!再把它们放在天平上,嘿,天平两边一样高,怪了,2和2000一样重吗?
生4:我觉着这后面应该加上单位名称,才好判断谁轻谁重。

(生顿悟,支持者甚多)
师:你真聪明,首先发现了这个秘密。

是呀,这后面应该加上质量单位,我们才好比较。

国际上规定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内容。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学生由最初的“提一提”判断,到用秤称一称两袋水果,以及后来的”制造”冲突,学生自然的要求加上单位名称,整个教学资源的生成和活动体现了真实、自然。

这是对教学资源进行的有效的创新开发。


2.片段二:学生具体操作,感知“1克”有多重
2.1 掂、称:建立“1克”很轻的概念。

师:小朋友,大家掂一掂桌上的这些物品。

(准备一些质量大约为1克的物品,如:一枚一角的硬币、一枚图钉、一个粉笔头、半块橡皮、一张纸等物品。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些东西都很轻。

师:称称这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生以小组为单位称)
师:这些物品有多重?(明确大约是1克)
2.2 数:感受1克之轻(少)。

师:几人一组合作,用天平称出1克的瓜子,数数有几粒。

生1:有5粒。

生2:不对,我们这组称出只有4粒。

生3:老师,瓜子有大有小,但不管大小,反正1克的瓜子很少,只有几粒。

2.3 比:再次感受1克的质量。

师:大家拿出一枚1角的硬币,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想办法把一枚1角币和1克重的瓜子比一比,谁重?(学生操作)
生:我们发现1角的硬币和1克瓜子一样重,说明这个硬币也是1克重。

师:小朋友真聪明,是的,1角的硬币它的重量就是1克。

来,每人拿出1角的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一起来感受1克的重量。

(学生感受)
2.4 找: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师:我们已经感受了1克的重量,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在活动中感知。

有目的地创设探究的学习气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数一数、找一找、说一说,让学生充分实践、感悟、体验、思维、发现,形成正确的概念,不仅感知了物体有轻重之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了1克究竟有多重。

教师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而且教师启发学生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片断三:通过操作交流,知道1千克=1000克
3.1 掂:
师: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包装上标有“1千克”的食品,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学生各自感受)
3.2 算:
师:这一袋盐包装上标注重500克,你们算算,两袋盐合起来是多少克?(学生计算)
生:两袋盐重1000克。

3.3 猜:
师:那大家再猜猜,两袋盐和包装上标有“1千克”的食品,谁重?
生1:一样重。

生2:我也认为一样重。

3.4 验证:
师:到底这袋食品和2袋盐是不是一样重,同学们想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到底有什么好办法呢?想想。

师:都想好了吗?那就开始行动吧!(学生操作验证,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
①用两只手掂,可以感觉它们一样重。

②使用盘称(电子称)称这两样物品,是同样重的。

③用天平称,这时天平两边一样高,说明1千克和1000克同样重。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通过组织学生掂、算、猜、比的系列活动,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发现,得出结论,比教师硬灌给学生“1千克=1000克”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结果。

教师做到了既重过程性目标,又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