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民主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研究

城市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研究

城市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研究第一章:引言城市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政治或社会变革发生的重要地点。

城市治理是指城市共同体针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

多元主体参与是现代城市治理的主流趋势之一,各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民居民等参与城市治理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多元主体参与的角度研究城市治理,探究多元主体参与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多元主体参与理论多元主体参与是指各种利益相关方在特定问题上参与治理决策,形成多元化治理结构,共同解决城市问题和挑战。

其基本理论包括治理思想、民主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社会组织理论等。

多元主体参与的本质是民主决策,是治理改革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多元主体参与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多元主体参与是加强城市治理效能和提高民主决策质量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允许公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参与城市决策,形成多元化治理体系。

多元主体参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增强民主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2、提高政府决策和政策的可行性;3、加强政策落实和执行力度;4、吸纳各方智慧,提高城市治理水平;5、增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积极性。

第四章:多元主体参与在城市治理中的实践案例多元主体参与在城市治理中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例如:1、英国贝德福德市顺应市民的意愿,成为了英国第一座允许市民参与城市决策的城市;2、德国汉堡市采用了“人民场地”模式,将城市公共场所改造为市民活动场所,吸纳各方参与城市治理;3、中国南京市通过“社区综合体”建设,将城市治理的主动权交还给居民,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

第五章:多元主体参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多元主体参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政策制定没有征求民意,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定位不清晰,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摆脱独断专行的治理方式,构建合理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的作用,加强市民对城市治理的参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萌芽期: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发展期:18世纪以后。

地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物:巴贝夫、摩莱⾥、马布利。

(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欧洲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叶和英国的欧⽂。

P225、P4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世:1848,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个纲领性⽂件)。

P225+P44.马克思、恩格斯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了⼈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争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2.⽆产阶级⾰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产阶级⾰命是迄今⼈类历史上最⼴泛、最彻底、最深刻地⾰命的原因。

(简答)P226. ·⽆产阶级⾰命的形式的基本形式:暴⼒⾰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命这⼀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产阶级⾰命⾄少将在⼏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提出“同时胜利论”。

P227 ⾃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产阶级社会主义⾰命,将是由⼀国或数国⾸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P227、P45.⼆、列宁、斯⼤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和⼤⼯业的国有化使⽆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系列⾮常的、特殊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毛概第六章第一节【精选】

毛概第六章第一节【精选】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 义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的思想。
1957年
1958年,搞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认为共产主义在 我国的实现“已 经不是什么遥远 将来的事情了”。
1959年底,毛 泽东在读苏联《政 治经济学教科书》 时提出:社会主义 又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不 发达社会主义,第 二阶段是比较发达 的社会主义,并认 为后一阶段可能比 前一阶段需要更长 的时间。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时限);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这一阶段的 特征和历史进程做了全面的展开和说明,第一次系 统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图例演示 斯大林理解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历代领导人 都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时代。
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 苏联将用20年的时间基本建 成共产主义社会。
提出了“土豆烧牛肉” 的共产主义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搞 了所谓的新思维,而且提 出了一个所谓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完 全放弃了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
(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 情认识的曲折探索
1956年,毛泽 东明确指出:“我 国社会主义还刚刚 建立,还没有完全 建成,还不完全巩 固。”

思修第六章课堂笔记

思修第六章课堂笔记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知识结构图: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2.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第六章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制与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2.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了解)1.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

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多选)(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简答)(一)依法治国的内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有: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1)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简答题)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精选全文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精选全文
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作出“我们的社会
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阐明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 径,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不成熟。民主政治不成熟,法制不健全。
不成熟。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 资产阶级思想存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 大)
⑴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历史阶段;
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 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 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
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经历的特定阶段。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
个阶段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不发达状态
不发达。水平低、不平衡、 多层次;
不完善。所有制、分配制度。
“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就有丧失物质基础 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 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改 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二者互相贯通,互相依存。
1959年-1961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认识的主要教训:
1.对我国国情缺乏全面的了 解

毛概 第六章第一节

毛概 第六章第一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比较自觉地把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原因是全党全 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在理论上却同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冲突, 有些人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另 一些人则否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为了坚持 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从理论 上深入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二)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 建,斯大林又于1952年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 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在斯大林看来,只需要 10-15年时间苏联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 后又认为再过两至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就可以进 入共产主义。斯大林这种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 ,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 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错误观 念,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 了消极影响。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曲折探索。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 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 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的社会主 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 过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出了 符合实际的估计。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二)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第六章练习及答案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第六章练习及答案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第六章练习及答案----70a6d2c6-6ea2-11ec-b216-7cb59b590d7d第六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一、多项选择题1.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a)a.工农民主专政b.劳农专政c.人民民主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2.1940年1月,毛泽东在他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提出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a)新民主主义共和国;B.工农专政共和国;C.人民民主共和国;D.中华人民共和国3.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建立政府的主张是(d)a.工农兵政府b.联合政府c.人民政府d.苏维埃政府4.抗日战争胜利后,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主张建立(c)人民民主专政国(B)国民党一党专政国(c)资产阶级共和国(D)人民民主共和国(D)5.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那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c)a.《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b.《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c.《将革命进行到底》d.《论人民民主专政》6.中国的基本国家制度,即国家制度,是(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d)参议院制度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多党合作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d)A.议会制度B.分权C.集体领导d.民主集中制9.1947年10月,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的政党是(a)a.共产党b.中国青年党c.中国民主同盟d.社会党10.国民党统治地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队和主体是(a)学生运动B.工人运动C.农民运动D.公民运动1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c)a.毛泽东b.刘少奇c.董必武d.周恩来12.鉴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d)维护抗日战争胜利成果;(B)准备自卫战争;(C)军事和政治权力问题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13.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重点是(c)和平,B.民主,c.军事政权,D.经济建设14.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中共中央制定的打败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和军事方针是(b)a.精兵简政,开展大规模游击战b、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各地区的敌人。

第六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

第六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

考纲要求 考试⼤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了解各派政治⼒量在建国问题上的⽃争和⼈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 2."理解⼈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 3.掌握⼈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本章的中⼼任务是: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的认识历程,阐明实⾏⼈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命取得的成果。

学习本章要把握好以下问题: ⾸先,国家政权问题是⾰命的根本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历,各派政治⼒量在建国问题上进⾏了激烈的较量。

⽃争的结果是:国民党⼤地主⼤资产阶级的法西斯*政权覆灭了;欧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案破产了,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在中国⾏不通;⼈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与⾰命学说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努⼒探索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形式,经历了⼟地⾰命时期的⼯农民主政权,抗⽇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到解放战争后期的⼈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发展历程。

再次,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阶级关系决定的。

⽆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对⼈民实⾏民主和对敌⼈实⾏专政,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最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国家政权问题上有许多独创性的贡献。

如:⼈民代表⼤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的政权组织形式;实⾏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的政党制度。

应试练习 ⼀、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第⼀次明确提出建⽴⽆产阶级专政是在(B) A.中共⼆⼤上 B.中共⼀⼤上 C.中共四⼤上 D.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 2.⽑泽东第⼀次明确提出建⽴⼯农政权的思想是在(C) A.中共⼋七会议之后 B.⼋⼀南昌起义之后 C.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 D.⼴州起义之后 3.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建⽴的第⼀个红⾊政权是(B) A.永新县⼯农兵政府 B.茶陵县⼯农兵政府 C.莲花县⼯农兵政府 D.宁冈县⼯农兵政府 4.从1927年11⽉⾄1935年12⽉⽡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B)的⽅案 A.劳农专政 B.⼯农民主专政 C.⼈民民主专政 D.⽆产阶级专政 5.1940年1⽉,⽑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A)⽅案。

毛概各章节考试选择题重点过的

毛概各章节考试选择题重点过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题库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 D )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三中B、六届四中C、六届五中D、六届六中2.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 C )中确立的。

A、遵义会议B、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 C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B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 C )A、萌芽时期B、形成时期C、成熟时期D、继续发展时期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A )A、群众路线B、思想路线C、工人路线D、农民路线7.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C )A、争取外援B、艰苦奋斗C、独立自主D、利用外贸8.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人是( C )A、刘少奇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B )A、邓小平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发展是硬道理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13.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是在党的( C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14.党的( D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v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 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16.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 A )A、十六届三中B、十六届四中C、十六届五中D、十六届六中1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 C )A、立党为公B、执政为民C、以人为本D、可持续发展18.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关键在( A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立党为公19.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核心在( B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立党为公20.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本质在( C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立党为公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毛泽东精辟论证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论着是( A )A、《改造我们的学习》B、《整顿党的作风》C、《反对党八股》D、《反对本本主义》2.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 B )A、邓小平B、毛泽东C、马克思D、列宁3.毛泽东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章是( A )A、《反对本本主义》B、《矛盾论》C、《实践论》D、《整顿党的作风》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商议民主

商议民主

3、公共理性的基础 罗尔斯认为,政治正义观是公共理性的基础 和依据。公共理性的推理过程完全是在政治 正义观中展开的。他指出,如果一种政治正 义观是交叠共识所支持的,那么它就为公民 提供了“一种共享的共同基础,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各种根本问题进行公共讨论。”
治正义观由政治正义诸原则和探究指南两部分构成。 ► 罗尔斯最初认为只存在一种合理的政治正义观,那就是他的 作为公平的正义。但后在又转而承认存在多种政治正义观, 而他的正义观只是其中一种。 ► 但他强调,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政治正义观才能成为公 共理性的基础:首先,它必须规定一系列特定的基本权利、 自由和机会,主要是人们所熟知的宪政国家的宪法中所规定 的那些权利和机会;其次,它必须对这些权利、自由和机会 的优先权进行规定;最后,它必须保证所有公民有充分的手 段去有效运用他们的各种自由。
一、民主的内涵 1、熊彼特式民主观:民主就是“那种为做出 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 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做决定的权力。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P395-396)
► At
the same time as this understanding recognizes the centrality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democracy, it denies that the democratic process of competing for people‘s vote has any substantive value.
2、公共理性的适用范围和论坛 按照罗尔斯的观点,公共理性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公共理性理念并不适用于所有有关基本问题的政 治讨论,而只是适用于那些我称之为公共政治论坛 的问题。”[5]至少,公共理性总是适用于宪法根本 和基本正义问题。具体包括如下问题:“谁有权利 选举,什么样的宗教应当宽容,应该保障谁有机会 平等,应该保障谁的财产。这些问题及类似问题都 是公共理性的特殊主题。”

毛概结构图

毛概结构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部分: 总论第一章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第二章两大理论成果哲学认识论基础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五章本质理论邓小平三大理论第六章初级阶段理论第七章改革开放理论第三部分: 第八章经济建设第九章政治建设四大布局第十章文化建设第十一章社会建设第十二章祖国统一构想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依靠力量第十五章领导核心PS:中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特=中国特色半殖半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共=中国共产党马理=马克思主义(原理)城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中国化提出必要性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最先提出"马克思中国化"命题.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要求2.科学内涵就是将马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赋予中国马理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1)运用马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理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理与民族特点结合.3.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历史过程,即马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过程.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次中社理论体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4.重要意义1)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倡导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5.中社旗帜旗帜问题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只有高举中社旗帜,才能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个结合马理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提高效率同促社会公平结合;独立自主同经济全球化结合;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6.中社道路道路问题道路问题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首要问题.中社道路,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中社理论体系十七大指出:"中社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社论体系是马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1.形成和发展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实践基础.二、毛泽东思想2.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精髓实事求是.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理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指南.3)是党和人民宝贵精神财富.1.形成和发展1)时代主题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是历史和现实依据.3)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邓小平理论2.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形成和发展1)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提出来的.2)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形成的时代背景. 3)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社伟大探索,是形成的实践基础.4)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是现实依据.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改进党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强大武1.形成1)社初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依据. 2)新世纪新阶段阶段性特征是现实基础.3)当代山谷忽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重要借鉴.五、科学发展观 2.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指导意义1)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和确立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思想路线基本含义.在《实践论》《矛盾论》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延安整风期间从思想路线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重要性.经过延安整风和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党得到确立2.重新确立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标志党在新时代条件下伟大觉醒.邓小平十一届五中全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十六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十七大:解放思想是发展中社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预所惑.1.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实事求是思想录像的内容和意义 2.重要意义 1)马理认识论在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制度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1.实事求是是马理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2)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桎梏中解放出来,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回答了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中社理论体系这一马理中国化最新成果.3)贯穿马理中国化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十七大报告:解法思想是发展中社一大法宝.1)是党思想路线本质要求,实现实事求是前提条件.2)解法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3)是建设和发展中社思想保证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1)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方向和思想方法.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3)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半殖半封6个基本特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特点和革命性质任务是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的基础.1)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在帝国封建和官僚主义压迫下步履维艰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经济主要形式.3)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4)帝国主义势力破坏了中国独立和领土完整,操纵财政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发展的根本原因.5)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表现极端的不平衡.6)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擦报告》等文章,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1930初毛泽东发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具有中特革命道路理论.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各项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三大法宝、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根据地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轮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文章,提出著名十大军事原则;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回答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揭示近代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下,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结束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殖民地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革命胜利是20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世界上被压迫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毛泽东《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论述,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对象总体上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动力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和民资,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农民是革命主力军,无产阶级最可靠同盟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只有在其政党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历史使命.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而是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实现的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革命性质是有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等因素决定.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决定中国革命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为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阶段革命史为了终结这个半殖半封社会形态;主要敌人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还曾领导.既然革命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废除私有制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新民主主义新在哪?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新在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前途是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中国革命特点: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不容插个资产阶级专政.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形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史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趋势.政治纲领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家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理论依据及内容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压迫;外物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可能性:1)半殖半封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国民革命影响存在.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政策.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史民主革命中心内容,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建设史革命战略阵地.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基本经验意义 1)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2)既批判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又是把马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重要内容.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做出独创性贡献.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领导全部中国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和经验 必要性:1)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2)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口少并尖锐对立,农民、城资及其他中间阶级占绝大多数.3)中国革命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统一战线经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累丰富经验:1)坚持党在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根本保证.2)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联盟.3)对资产阶级实现又联合又斗争政策.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优点和特点之一.革命武装斗争是长期的:1)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决定革命艰巨性和长期性.2)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唯一宗旨.政治工作三个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带俘虏.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它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的.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1)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以党章为主要内容进行基本知识教育.组织建设:实现民主集中制. 三大作风:理论实践相结合,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作风.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基本特征:在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阶级,城资和民资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文化上,以马理为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社会,是中国半殖半封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2)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历史必然: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会注意制度的迫切需要.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可能性:我国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需要.3)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4)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显示出了优越性.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农业合作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度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三个发展阶段:1)1953以前互助组和初级社.2)1954-1955农业生产合作社.3)1955-1956农业合作化高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主要特点经验:1)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2)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1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2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3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社会觉悟,使其自愿改变为集体所有制. 4)党和政府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生产经营方针就是为农业生产、为生活、为出口贸易服务.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三个步骤:1_1953以前初级形式国际资本主义;2_1954-1955个别企业公私合营.3_1955-1956行业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的内容:1_制度的改造及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_人的改造即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而是极大地加强了人民团结,并且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结束,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经济结果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绝对优势,公有制成为社会经济基础.2)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3)确立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基本政治制度.4)阶级关系也发生变化.5)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发生变化,阶级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部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当前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历史上最伟大社会变革,20实际中国又一次划时代历史巨变.资本主义中国走不通,唯一出路是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中特改造道路通过和平方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改变阶级社会人剥削人状况.胡锦涛十七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概ppt课件第六章

毛概ppt课件第六章
提出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 距大等问题。
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核心内容包括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管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0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 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
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也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矛盾。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 要手段,应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
05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 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பைடு நூலகம்的重要性
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的另一重要制度,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促进不 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实施过程中,中国经济 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将 朝着实现第二个和第三个 目标迈进。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 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内容
总结词

第六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2)

第六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2)

第六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2)三、简答题 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只有发扬人民民主,才能对敌人实行有力的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工人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它的阶级性质决定的,也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是用普选方法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由代表大会选出的各级人民政府。

(4)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对内维护国家的统一、独立,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以至消灭阶级、实现大同。

2.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特点。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经验、逐步摸索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2)这一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点: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体现了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既保证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使各个国家机关合作分工,各尽其责。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考点手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考点手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识点0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及过程(★三级考点,选择)L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前后,江泽民就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多次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5月14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务必要使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和全面、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要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2002年U月8日召开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六章 19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六章 19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六章 19世纪西欧政治思想本章人物较多,重点掌握边沁、贡斯当、托克维尔、密尔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边沁提出的功利思想,成为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基础。

贡斯当,自由思想。

明确区分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

反对国家干预个人自由。

托克维尔,民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势所趋。

密尔,坚持个人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提出了著名的“群”(社会)“已”(个人)权界论。

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了解内容:革命后的法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发展;英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转变;德国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19世纪法国、英国、德国政治思想的特征这是承前启后的世纪,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巩固发展时期。

革命时期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没有变。

人权是基本点。

17-18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契约论,国家源于契约,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也是号召社会团结在资产阶级周围的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巩固后,这种自然法、契约论思想对统治者是不利的。

19世纪中期后,理论基础发生变化,出现功利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新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各种政治思想的纷繁多样、变化频频,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斗争。

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

19世纪的英国政治思想由革命转向改良和保守。

政治思想由“应然”变为“实然”,即由要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转向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阶级关系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使政治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发展需要,成为19世纪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封建国家。

德国政治思想中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极为突出。

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便是这种成果的重要表现之一。

毛概6第六章社会主义初

毛概6第六章社会主义初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奋斗。
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上看,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现代化方面来看
是由农业人口 占很大比重、 主要依靠手工 劳动的农业国, 逐步转变为非 农业人口占多 数,包含现代 化农业和现代 服务业的工业 化国家的历史 阶段。
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时间表
最早实现:
上海2015年。 北京2018年。 广东省2021年 天津市2026年 最后实现: 甘肃(2062年) 青海(2065年) 贵州(2070年)
西藏(2075年)
江苏省 2033年
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和归宿点。 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 段,才能够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正确 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断地引导社会 主义事业走向胜利。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 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民主与多元主义
宽容、共识、异见和冲突是理解多元主义的关键要素(萨托




利)。 宽容是信仰者自以为是,同时又尊重他人坚持其信仰的权利。 教条主义是不宽容的,真正的宗教信徒也是不宽容的,但多元 主义提倡宗教宽容。遵守无害原则是宽容的道德边界,因为我 们不能宽容伤害行为。 在经济上,市场竞争必然导致利益分层化、集团化。对于共同 体内部来讲,其成员间的关系,也主要地是一种工具性的合作 关系,价值联系不是主要的,而利益纽带则是实质。 公民社会中的许多组织都是非经济性质的。这些非经济组织同 样是开放的、流动的。 以多元主义的观点来看,公民社会中的宗教组织应该遵循宽容 的原则。 以多元主义的视角看待多民族问题,政治平等是处理多民族问 题的良策。
市场反对垄断,民主反对独裁;垄断的危害是损害消费
者的利益,独裁的危害是暴政,侵犯和压制公民自由与 权利。
市场需要防范政府权力的非法入侵,民主需要防范平民
的多数暴政,也需要防范财阀和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 非法垄断。
民主反对权威,市场排斥指导;民主是公民的自主选择,
市场是参与者的自由交易;民主需要协商,市场需要讨 价还价;民主需要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对话与妥协,市 场需要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对话越充分,分歧差异的范 围就越小,取得公共理性的共识与一致性就更加可能, 而妥协方案就更加可能为各方所接受;
一、民主概念(续)
民主确证和确立的是公民之间平等的政治身份,平等的
逻辑是内涵于民主制度之中的。而统治概念却对专制与 身份的等级制度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把民主阐释为“人民的统治”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民主
政治的重大目标之一就是防止专政与暴政,但“人民的 统治” 常常给那些实施专制和暴政的野心家以充分的借 口,即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少数政治精英将自己 个人的意志说成是人民的意志,并在政治决策中强加于 全体公民,倘若如此,那民主政治不就是专制和暴政吗?
二、民主的功能与作用
民主是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并监督公共权力正确使用的
政治权利。
有序参与和监督的前提是政务信息公开并在舆论不受执政
者控制条件下,公共决策与公民利益之间被证明有直接的 关系的情况下才能激发起公民有序参与和主动监督的热情; 此外,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能够给那些揭露罪恶的政 治家带来获取权力的机会之时,参与和监督才能变得富有 激情,否则,罪恶依旧是罪恶,非正义之行为可以公然在 阳光之下无所顾忌地发生;另外一种力量来自公民和政治 家们的道德责任感,出于正义、良知和对罪恶的强烈痛恨 之情可以唤起千千万万民众对那些阳光下或阴暗角落里发 生的罪恶予以充分地揭露和暴光。
三、民主与市场经济
民主与市场之间的冲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主与自由之间的
冲突,也反映出政治权力与经济自由之间的相互张力。 市场经济的自主运行需要以经济自由作为其前提条件,在自由 基础上的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是市场经济自主运行的法治条件 和政治条件。但民主政治的运行却不断地突破这些条件。因为 民主政治是以多数决定规则为其基础的,而各派政治力量在竞 争政治领导权时为了取得投票中的多数支持,总是倾向扩大多 数方的某些权利,这些权利并非是基于自由而产生的,因为在 法治状态下自由权利并不需要以民主的方式而得到满足,法律 的有效实施也可以满足基于自由的权利要求。 政治家们为了赢得多数选票的支持,他们就需要人为地创造某 些并非是基于自由的权利以讨好多数,公民的权利清单将伴随 着民主制度实践的绵延而不断拉长。但实施这些权利却需要社 会中的另外一部分成员为此买单,这就等于给买单的一方增加 了并非基于自由而产生的义务。当这样的政治决策付诸实践时, 市场自主运行所需要的经济自由与政治平等就被民主政治的实 践所打破。市场奉行的是契约自由的原则。
第二节、民主的类型
民主制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规则系统,在其中民主理
论与民主实践并非一致。真正有价值的民主理论需要 把理论与实践操作一致起来,才能确保民主理论所论 述的规则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否则,理论讲得再好, 都不过是一大堆天方夜谭式的笑话,没有任何实际意 义。民主的类型就是探讨如何设置民主规则,才能使 民主的理论在人们的社会行动中达到它自身的目标。
二、平民主义民主
这是罗伯特· 达尔系统阐述的一种民主模式。它的核心观
念是人民主权和政治平等。 定义1:当且仅当作出统治的过程同人民主权论的条件以 及政治平等的条件相容时,一个组织才是民主的。 定义2:当且仅当这种情形存在时,即当每当人们觉察到 存在着不同的备选方案,被选中为政府政策并加以实施 的方案必须是最为成员所偏好的,人民主权的条件才得 到满足。 定义3:当且仅当对政府决策的操控是这样地为每一个成 员所共同拥有,即每当人们觉察到存在着不同的备选方 案,而每个成员的偏好,在施政方案的敲定中,均被赋 予同等的分量时,政治平等的条件才得到满足。
三、民主与市场经济
解决民主与市场冲突的办法就是以宪政
来节制民主,把民主政府的政治权力空 间约束到宪法授权性规范所许可的范围。 相应的制度措施就是司法独立和违宪审 查,所有违反宪法的立法都必须被撤消。
四、民主与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以宽容为前提,不宽容的多元主义是“假多元
主义”。
不同的是,宽容尊重各种价值,多元主义设想各种价值;
多元主义坚持多样性的价值观、多样性的生活观、多样 性的组织观和多样性的生存方式。
代的帝国、独裁、专制、新老暴政,全是清一色的世界,
而民主社会却是多姿多彩的。
多元主义应当赞同文化上的多样性,跨文化的交流,即
开放的文化使得人们在信仰上是各持其“主义”,在价 值观上是各执己见,并且可能因为地域、民族传统习俗 上的差异而各自维护自己的存在方式。
一、麦迪逊式的民主
这种民主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不受到外部制约的限制,
任何既定的个人或个人群体都将对他人施加暴政;如果 所有的权力(无论是立法的、行政的还是司法的)聚集 到同一些人手中,意味着外部制约的消除;如果不受到 外部制约的限制,少数人或多数人将对多数人或对少数 人施加暴政。 非暴政共和的必要条件是:1.必须避免所有的权力,无 论是立法的、行政的还是司法的,聚集到同一些人手中, 无论是一个人、少数几个人还是许多人,以及无论是通 过世袭、自封还是选举;2.必须对宗派加以控制,以致 他们不能采取不利于其他公民或社区持久凝聚的利益, 对宗派的控制只能通过控制宗派的后果来进行。
一、民主概念(续)
作为自由的民主是对公民享有不可剥夺之人权的肯定。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实际运行的民主,包含两个最
为基本的先决条件:第一,公共权力的首要责任是确保 公民的自由权利不被侵犯;第二,公共权力的合法范围 只能是在公民依照宪法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并且公共权 力的运行程序只能按宪法钦定的程序进行;否则,就是 违宪的。
民主通过公民投票方式的政治选择来产生公众最为满意的
政府和公共政策。市场参与者作为平等的主体通过公平竞 争的方式去实现各自的目的;公平竞争是市场达到资源优 化配置的必要条件。民主也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市 场机制”,竞争者是各种政治力量或政治派别,因而,公 平竞争也是民主政治运行的必要条件。
三、民主与市场经济
把国家政权置于全体公民的控制之下是民主政治体制最有
魅力、最令人向往的社会理想。
三、民主与市场经济
民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既有契合相似的一
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
民主与市场经济的契合性表现为,市场自主运行是以肯定
个人和法人组织独立的经济权利和经济自由为前提的,民 主制度的运行也是以肯定公民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为前提 的。
邓周平教授
第一节,民主理念
界上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国家政治领导人是经过公民投 票选举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以人权为 基础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抵挡的潮流。中华 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将自己边缘化, 只有将自己的政治文化融入到世界大潮之中,才能避 免孤立;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和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民主概念
与言论自由一致的民主观念是,民主是一种价值观与利
益诉求的自由表达制度。
作为言论表达自由的民主制度,其有效的社会功能是,
消除社会对抗与分裂,汇集社会变革的各种不同方案, 为人们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提供制度条件,最后是达成基 于公共理性上的共识,增进社会的凝聚力与团结之目的。
一、民主概念(续)
二、民主的功能与作用
民主是一种多元利益的协商调节机制。 自由市场经济自主运行不可避免的社会后果是利益集团的多元
化。多元利益集团必然导向多头政治的诞生。 元利益集团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要求对权利的平等分享的诉 求,市场的使用并非独立于政治之外,利益冲突必须谋求和平 解决之道。 在政治过程之外的解决办法不可避免地导向黑社会或暴力冲突, 但那是两败俱伤的解决方案。用政治的手段解决利益冲突必然 要求利益冲突各方通过合法的政治途径寻求一个相对公平的妥 协方案。而肯定各方权利平等是政治解决的前提条件。民主作 为公共决策程序,为这种冲突的和平排解提供了最佳途径。 市场竞争需要价值中立的规则系统为各方利益主体提供相互约 束的法律框架。而这个法律框架本身就是多元利益集团平等参 与政治决策的产物,不管参与主体是否是以代理人的身份或者 是直接地参与,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公民的自由平等之权利是创造和规范现代民主政治的核
心概念,同时也是制约公共权力滑向暴政的有力武器。 没有公民自由平等之权利,就没有现代民主;公民权在 现代民主政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民主概念(续)
法治下的民主。 民主被某些西方学者视为积极的自由,而法治则被视为消极
的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冲突被转换成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的冲突。民主是权利使用的象征,而法治却是对权利自由使 用的约束。行使权利是愉快的,受到约束却是难过的。法治 规定了权利使用的范围与程序。法治就是约束权利的滥用与 无限膨胀;法治既是针对公共权力的膨胀与滥用,也是针对 公民个人权利的滥用与膨胀,前者预防公共权力产生的暴政, 后者防止平民权力产生的暴政。 法治状态下的民主要求公民自由权利的正当使用必须遵守宪 法和相关法律约定的程序规则,法治民主是一种受规则调节 和约束下的正当权利的合法使用。 民主与法治的紧张关系还表现为,民主要求扩大公民的政治 权力,而法治则担心公民政治权力的扩大可能带来社会秩序 的崩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