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外科研机构模式及产业化方向的探讨_张启君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与路径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与路径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成为了各国政府重要的战略选择。
新型研发机构以其开放、高效、协同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建设模式与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一、建设模式1. 聚焦探索型研究。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应该聚焦于探索型研究。
探索型研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前瞻性、突破性的科学探索。
新型研发机构可以设置专项研究项目,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开放协同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应该倡导开放协同的合作模式。
开放协同可以吸引各类研发人才和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网络。
可以与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等机构合作,共享研究设施、人才和知识产权。
可以积极对接国际研发合作机构,吸引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研究资源。
3. 强化人才培养。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学生加入到研发机构。
可以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4. 注重创新制度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应该着眼于创新制度建设。
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实践。
可以实行绩效评价制度,以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建设路径1. 设定明确的目标。
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之前,需要明确研发机构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可以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和取得的成果。
目标的设定有助于资源的配置和工作的开展,能够提高效率和产出。
2. 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新型研发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可以设立各类研究部门和支持部门,确保研发工作的有序开展。
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过程中,要与其他机构加强合作。
可以与大学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
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科技成果。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方案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方案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源头,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与市场脱节、资金短缺、政策不完善等。
为了提高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促进产业化发展,特制定以下推进方案。
一、加强市场调研与需求对接1、建立市场调研机制科研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市场调研部门或团队,定期对相关行业和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建立密切联系,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为科研项目的选题和成果转化提供依据。
2、搭建需求对接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需求对接平台。
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技术需求,科研机构则展示其科研成果和技术能力,双方通过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合作洽谈。
同时,定期举办线下的技术对接会和成果推介会,促进双方的面对面沟通和合作。
3、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需求,使科研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参与科研项目,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1、建立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负责技术成果的评估、推广、交易和转化等工作。
技术转移机构应配备专业的技术经纪人,他们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市场经验和法律知识,能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制定合理的技术转移政策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
对于职务发明,应在保障科研人员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收益比例。
同时,建立技术转移的奖励机制,对在技术转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科研机构应及时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防止技术泄露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途径研究
改革 与 战 略
REF0RMAT【 0N & S TRATEGY
NO.,01 72 0
第2 卷( 6 总第 2 3 0 期)
( u l i lN . 3 C mu t e ,O2 ) av y 0
科研型重点 实验 室对 推动 产 业技 术 升 级 的途径 研 究
o n u ta e h oo y Up r d n Id sr l c n lg g a e i T
Zh o Xi g u a nc n
( e at n o c ne n eh o g, ote dcl nv r t G ag h u G a g og5 ) D pr met f i c d cn l y S uhr MeiaU iesy un zo , un d n 1 5 Se a T o n i, 1 0 5
支 推 动 产业 技术 升级 和结 构 调 整 的生
究和 应用 基础研 究 、推 动科 技成 果转 化、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 家及 开展学术 交流的重要基地 ,也是促 进高科技 与产
中也存在很 多 困难。文章在深入分析 的基础之上 ,从 实验 室的 自身定位、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和研 究方向与合作机制 等方面,
提 出了促 进科 研 重 点 实验 室推 动 产 业 技 术 升级 的建 议 和 意 见 。 【 键 词 】实验 室 ;产 业 ;技 术 升 级 关
【 中图分类号】 F 6 . 0 29
科 研 型 重 点 实 验 室 是 科 技 创新 体 系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是 组 织 高水 平 基 础研
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 ,使其 真正成 为
一
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科研重点实验室 还肩负着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的责任 ,有 着 比较完善的科技人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养体系 ,同时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科研院所在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和产业化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问题、思路和案例三个方面阐述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问题方面,当前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和产业化转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成果转化难度较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和体制创新缺乏,存在重管理、轻研究的问题;三是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机制不成熟,双方合作缺乏长期稳定性。
思路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其中,一是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二是创新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建立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实现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案例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案例。
例如,中科院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共同研究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清华大学与比亚迪、中车等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这些成功的合作案例充分表明,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可行的,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和推动产业发展。
总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
题。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借鉴成功的合作案例,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和推动产业发展。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方案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方案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重要源头,其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从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障碍和挑战。
为了加速科研机构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状分析当前,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科研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科研项目过于追求学术价值,忽视了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导致成果难以转化。
其次,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精准对接。
再者,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从实验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
二、目标设定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在未来X年内,显著提高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效率和成功率,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每年成功转化不少于X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建立X个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3、新增X亿元的产业化投资,支持成果转化项目的发展。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障。
三、具体策略1、加强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团队,定期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提供依据。
同时,建立科研人员与企业的定期交流机制,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难题,使科研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优化成果评估与筛选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估体系,从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多个维度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筛选。
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成果进行转化。
此外,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有前景的项目提供前期资金支持,降低转化风险。
加强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军转民 25专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是我国国防工业体系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方面做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这是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重大举措,将为民营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开辟广阔的空间,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注入强大活力。
1.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现状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党中央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方面做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这是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重大举措,将为民营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开辟广阔的空间,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注入强大活力。
加强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思考与建议■ 张俊禹度重视军民深度融合进程,去年,习近平等七常委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提出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等要求。
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积极引入社会优势资源参与武器装备建设,推动军品市场的有效竞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军品科研生产中。
为引导民营优势资本、技术、产品等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国防科工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进行修订,降低准入门槛;下发了《非国有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促进军工科研生产良性竞争;印发《2016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环境,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进程。
原总装备部下发了《关于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的措施意见》,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热情。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探索——以南京建邺区为例
积极参与筹建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新材料产业
化企业 381 家ꎬ占南京市孵化企业总数的 13 6%ꎻ引
联盟、高端智能装备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ꎮ 新型研发
进企业 215 家ꎬ占南京市引进企业总数的 5 7%ꎻ新型
机构链接的技术相关、功能相近、市场同向的产品群、
研发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实现营收 22 25 亿元( 其中
2904 24 万元ꎬ占建邺区的 22 1%ꎻ孵化企业 67 家ꎬ占
绩效普通、单项一般的新型研发机构指在绩效评
估中位于建邺区 40%以后ꎬ且在经济营收、人才集聚、
科技创新方面不是很突出的新型研发机构ꎮ 这类机
构 2022 年 营 业 收 入 14272 11 万 元ꎬ 占 建 邺 区 的
— 13 —
企业群和创新产业形态ꎬ有效支撑了高新园区产业集
新型研发机构营收 4 6 亿元) ꎻ高企数占新型研发机
培育 1 家
企业性质
总数
高企
17
数量
4
6
2
专精特新
规上企业
独角兽企业
瞪羚企业
3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3
2
1
群培育ꎮ
表 4 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企业培育情况分布
单位:家
培育 2 ~ 3 家
培育 4 ~ 5 家
培育 6 ~ 8 家
从建邺区新型研发机构整体情况来看ꎬ三分之一
5168 05 万元ꎬ占建邺区的 39 3%ꎻ孵化企业 166 家ꎬ
分机构发展前景良好ꎬ还需持续发力ꎬ提升运营质效ꎻ
绩效良好、单项突出的新型研发机构指在绩效评
不足 500 万元ꎬ这部分市场化能力较弱的机构ꎬ拉低
研发型企业产业化路径的研究及其实践
研发型企业产业化路径的研究及其实践一、研发型企业产业化的意义研发型企业可以将研究和创新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其中,产业化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实际产品过程,是研发型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产业化,企业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以及增加企业的利润。
二、研发型企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在研发型企业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1、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
大多数技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市场前景并不明确,很难实现转化。
2、研发投入大。
为实现产业化,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且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营销推广等投入。
3、产业链条不完善。
由于产业链环节之间的协调程度不高,导致研发型企业在市场推广上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三、研发型企业产业化路径的探讨1、全产业链协作研发型企业可以与上游、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产业化进程。
合作形式可以是联合研发,共同开发市场,共享生产设备等。
2、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推进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加速技术的成果向产品和服务的转化;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的核心性和专有性,保障企业的商业利益。
3、对接政策及融资渠道政府在支持研发型企业产业化这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研发型企业应当积极对接政策,争取政府对产业化推进的支持。
同时,研发型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加速产业化进程。
四、研发型企业产业化的实践以某国家电子科技型企业为例,该企业在产业化路径选择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产业化推进小组企业成立产业化推进小组,由企业高管及技术骨干组成,负责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合作推进企业与上游、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3、建立研发中心企业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提高技术的研发效率和成果的商业化。
4、申请专利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成果优先申请专利,提高技术的核心性和商业趋势。
科技引领_创新发展——北起院奋力谱写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北起院“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北起院“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十四五”开局以来,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起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围绕重点领域发展中的断点堵点和短板弱项,依托多层级科研项目,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稳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科技成果,持续巩固行业引领者和技术领军者地位。
—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奋力谱写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供稿/秦亚楠 采编/马晨01加强规划引领,科研落地支撑 ——————————2021年,北起院正式发布了“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加强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引领下,北起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公司技术开发专项引导、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项目、集团和上级公司等多层级科研专项。
近三年,北起院组织申报各级科研项目近百余项,新立科研项目40余项,累02 03创新驱动成效显著,荣获一批科技奖项 ————————————————————研发取得新突破,创新成果丰硕 ———————————————————————北起院持续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近三年共申报专利90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获授权专利78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4项。
主持、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56项,其中国际标准7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79篇。
在科技奖励方面,近三年,北起院累计组织申报各类上级科技奖励及外部荣誉30余项,荣获科技奖励17项,外部荣誉8项。
2021年,“超长距离大跨距脱挂式客运索道关键技术研究” “大型医药工厂无人化高效仓储物流系统”均获得了国机集团科学技术二等奖;“一种科研成果方面,北起院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新突破。
“索道永磁直驱电机开发与应用”项目自主研发适应低速大扭矩应用、噪音低、传动高效、易维护的永磁直驱电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节能、环保、可靠的整体解决方案,极大提高北起索道的国际竞争力。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摘要】科研院所作为高新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拥有顶尖的科技和人才,国家方面对诸多科研院所的本质要求即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科研院所的优势便在于其内部人才和科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自然也面临一些现实性问题,比如资金、人员等,为更好解决这些问题,在获得优质人才的基础上,科研院所需要将其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进而培育经济增长点,将科技成果再次转化为产业,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基于此,本文便分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内容,期望能够为科研院所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诸多专业领域形成众多科研成果、智力密集、成果斐然,为国家和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机制不够科学健全等因素,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巨大的科研投入形成强烈对比。
因此,亟需解决制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关键问题,寻找一条适合科研院所、可复制推广、可操作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道路,充分释放内在活力和动力,助力国民经济发展。
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现状以下以X科研院所为例,分析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普遍性的发展现状。
随着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X科研院所获得了来自国家方面的支持,且投入额度在不断增加,由此该院所拥有更加完备的科研设备,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在获得国家支持后,该院所的科研水平呈现较大程度提升。
X科研院所借助十三五期间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单位内部优势特点,探索科技成果产业的不同领域,最终获得丰厚的经营类收入。
X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将其现有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等进行了整合,发挥出各项资源的最大价值,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这也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发展的推动性力量。
不仅如此,X科研院所具备专利技术和技术人员,这些均为科技成果产业深层次、高水平目标的达成,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国际创新研发机构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国际创新研发机构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作者:张韡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8年第7期世界经济发展自20世纪中期已经由资本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美、日、英、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依靠其高新技术产业占领国际市场,为本国经济作出了大量贡献,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学术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日渐模糊,技术更新、成果转化、产业迭代更加快速,快速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链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存活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此,各国在原有高校、研究所等研发单位基础上聚集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资源,成立新型创新机构,组织形式上出现了企业研究院、公共技术研究院、创新应用技术协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以技术攻关引领产业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经济-科技”2张皮的问题。
2011年,奥巴马政府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曾在《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中提出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台湾工研院”)与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以下简称“弗朗霍夫协会”)这2个成功的国际级“科研院所”的创新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自建国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发展,除各大高校外,建设了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大量公共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探索与技术攻关等科研工作。
截至2017年,我国论文发表数量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世界第1位。
然而,受各种因素所限,各大研究机构在产业技术供给方面能力不足。
相比于国外大型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技术研发,公共研究机构大量进行成果转移转化,我国更加需要借助突破原有体制的新型科技创新机构,来引导科技产业发展。
近20年间,借鉴国外公共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形式,我国积极布局新型研发机构。
本文以德国弗朗霍夫协会和台湾工研院为案例,探索引导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与特点要素,并结合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现状进行分析。
一、成功案例分析及借鉴1. 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弗朗霍夫应用促进协会(简称“弗朗霍夫协会”)成立于1949年,旨在以产业化应用技术促进德国二战后经济复苏,经过近70年的发展,历经德国工业复苏、东西德合并等历史进程,该协会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在全球成立72家研究所,员工人数近25 000名,平均每年为超过3 000家企业提供近10 000项科技服务。
国内外促进科研机构发展的政策调研
国内外促进科研机构发展的政策调研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这与美国的科技体制和联邦政府对科技的巨大投入是分不开的。
美国已经在科研投入、税收、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形成科学的措施,有效的推动了科研机构发展和R&D活动的开展。
(1)科研投入多元化,企业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从80年代起,随着对竞争力问题的讨论,美国政府开始关注“官产学”结合的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激励工业界R&D 活动的计划,如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技术推广计划等。
美国R&D经费的来源多样化。
企业是R&D活动的最大投入者,2000年企业界R&D实际投入约为1760亿美元,已经占全美R&D实际投入的三分之二,这些基金基本上来自企业的经营收入,部分来自风险投资或合作研究的经费。
大学和学院的科研经费主要依靠联邦政府的投入,这部分投入约为174亿美元,各州等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的23.2亿美元,大学自己投入59.5亿美元,来自企业的经费22.2亿美元。
美国科技体系中,来自联邦政府的经费大概为10%,国防部是最大的经费来源,其次是国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和卫生部。
企业是美国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既是研究开发活动的最大投入者,也是最重要的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
2000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R&D总支出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三,达到了1992亿美元。
大学在美国的整个科研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的重要。
2000年,全美大学和学院使用的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为301亿美元,占当年全美R&D总使用额的11.4%,这虽然和企业界的使用额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大大超出了联邦政府系统的使用额(178亿美元)。
最近几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实际福利越来越明显,社会各界对科技重要性的共识得到了强化,美国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明显加大。
2000年初,克林顿宣布“向21世纪研究基金投入前所未有的30亿美元”,成为了“这一代人在民用研究方面追加的最大一笔投入”。
科学实施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研究与探讨
科学实施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研究与探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产业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成为了各地政府和科研单位的热点关注。
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的实施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对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的实施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项目背景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是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结合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和地方优势资源,通过技术转移、孵化器建设、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各国竞争的核心。
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项目意义1.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可以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落地。
通过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2. 增强产业竞争力: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地方经济增长速度。
4. 增加就业机会: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三、项目实施的难点和挑战1. 科技成果市场化难: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市场价值,需要克服技术门槛高、市场需求不确定等障碍,这是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实施的一大难点。
2. 技术转移不畅:科研成果转移需要规范的技术转移平台和渠道,目前由于我国技术转移制度不够完善,科研成果的转移难度较大。
3. 资金支持不足: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资金投入不足、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
4. 创新人才培养缺失:科研产业化综合项目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支持,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科研院所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导致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效率低下。
二是产业化发展方面的问题。
科研院所往往缺乏市场导向和商业化思维,无法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也较难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科研院所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科研流程,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市场意识。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和政策扶持,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科研院所已经通过与企业合作、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例,其推出的“激光电视”技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成为行业的一匹黑马。
总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政策环境和与企业深度合作等方式,才能实现科技成果在产业化方面的持续突破和应用。
- 1 -。
国内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及建议*一、国内新型科研机构的兴起及分布国内新型科研机构源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民办非企业为契机发展起来。
1998年10月,国家颁布出台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确立了民办非企业的法律地位,为开展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新型科研机构的萌芽提供了重要载体。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对非营利科研机构的支持。
2001年出台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有关税收政策进行明确规定,加大对非营利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为新型科研机构萌芽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省根据本省发展需求积极壮大非传统科研机构规模。
2002年,浙江省出台《促进民营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浙江省省级民营科技研究开发机构认定工作,并明确经认定后的浙江民营科技研究开发机构享有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随后,其他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加快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如北京市出台《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青岛市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唐山市制定《关于促进民营特色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南、江苏、广东等也陆续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相关科研机构的发展与建设。
优越的政策环境打造出发展的沃土,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一批新型科研机构,为各省的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成为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二、国内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模式在各地不同类型新型科研机构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创新活跃和产业集聚地区,涌现出一类新体制新机制运作的新型科研机构,这类新型科研机构重视源头性技术创新,通过先进前沿技术引领带动行业和产业发展,成为各地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
[导读]文/ 龙云凤*本文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监测”(项目编号:2016B090919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内外除雪机械的探讨
50~1 00 cm厚的雪层。 2)除雪卡车主要用于清除新雪、
清理路面及路面堆积雪的作业,其除雪 装置有扫雪器、除雪犁、路面平整板、 侧向排雪板等,可做多种排雪作业。 2。2除雪祝荚缓装嚣
(1)除雪铲城市道路上,白天下 雪时,由于车辆的不断碾压,边下雪边 被压实,夜晚下雪时由于车辆少,自然 降落的雪花有时可达到数厘米厚,早晨 大批车辆出动前,高速清除这层浮雪是 保证白天正常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为 此,除雪机配备了高速除雪铲。除雪铲 铲面是一个多曲率半径组成的曲面体, 设计多曲率半径是为了将雪顺利抛出。 除雪铲三点悬挂在铲架上,铲架的两端 分别通过平行四杆机械与拖拉机的前轴 壳联接。平行四杆机械保证了除雪铲的 垂直升降。铲架左端(司机位置为准) 的2个水平连杆可以伸缩。当它们伸长 时,铲面向右倾斜1个角度,积雪可以沿 铲面滑向机器右侧,连接工作后,路面 积雪被堆积在路边。在铲架上安装有一 个安全装置,下雪后浮雪覆盖了路面上 的下水道检查口等设施,工作时司机无 法看到这些障碍。如果没有安全装置, 将会损坏机器或路面设施。除雪铲工作 时,在拖拉机的推动和地面阻力的作用 下,除雪铲受到一个向前翻倾的力矩, 这个力矩依靠弹簧,通过杠杆对悬挂轴 产生的正压力、摩擦力来维持平衡。当 铲板遇到过载阻力时,悬挂轴将克服弹 簧力滑出槽外,向前翻倾一定角度,此 角度可以使铲面向前滑过地面障碍物。 铲板的复位靠拖拉机的后退运动,拖拉 机后退时,铲板同样会受到地面障碍物 的阻力,该阻力使铲板受到一个复位力 矩,当铲板复位接近工作位置时,悬挂 轴将沿杠杆上的斜面爬人槽内,除雪铲 复位。
(3)扫滚式除雪机工作方式有自 行式和悬挂式2种,在主机或专用底盘的 动力作用下,驱动扫雪滚或扫雪盘作高 速旋转运动,扫雪滚或扫雪盘上的柔性 强力扫雪刷将路面积雪卷起使之脱离地 面,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吹向路边。该 类除雪机主要适用于较薄的或犁式除雪 机工作后的残留积雪,即使路面凸凹不 平,也能获得无残雪的清除效果。
推进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推进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第一章:引言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高校进行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在实践中,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第二章: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目前,高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量科研成果诞生于高校,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应用落地,这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科研成果不具有可转化性。
很多高校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实验室中,没有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
这是由于研究人员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足,不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规律,从而无法在科研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转化中的问题。
2.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有些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些科研成果滞后于市场,或者是市场需求过于细分,难以找到合适的应用。
这就需要高校科研成果能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3.转化过程中存在重重阻力。
高校科研成果需要通过技术或者商业化方式转化为产业化成果,其中需要处理的事项很多,包括商业化模式、资金来源、团队建设等等。
这些都需要高校面对许多政策、文化、机制和人员等问题。
4.人才不足。
转化成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来完成,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缺乏完整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机制,导致团队的组建和管理变得更困难。
第三章:推进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高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需要克服很多问题,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
高校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同时也要了解行业、市场需求并及时把握市场变化。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行业需求、市场的对接,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完成更为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产业支撑。
高校需要多方位支持创新,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出台鼓励产业创新政策。
政府、企业、产业技术研究所等多方面都可以给高校科研转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产业化的理论及模式介绍1.1 国外产业化的理论 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及其表述方式与我们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强调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强调技术创新比技术发明重要,技术扩散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20世纪(以下涉及年代的均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创新比研究与发展更重要。
技术创新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的,后来的研究者又根据各自理论体系的需要,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按照曼斯菲尔德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也就是第一次转向商业应用使发明成果获得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成功率=技术成功率×工程成功率×商业成功率。
技术扩散是指一项创新在最初的商业化之后的继续利用。
如果说技术创新使技术发明的应用成为现实,创造了新的工艺和产品,那么技术扩散则使这种产品形成新的产业,产生规模效益。
有鉴于此,在80年代对国内外科研机构模式及产业化方向的探讨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 张启君摘 要:以国内外科研院所产业模式及对策为背景,分析了现代企业应具备的产业模式及对策。
关键词:科研院所 产业模式 对策决策参谋Decision-making & giving advice末,西方发达国家又提出了技术扩散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观点。
总之,国外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理论说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固然比科学研究本身重要,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比商品化更重要。
1.2 国外产业化的模式 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化起步较早,采用的模式也因各自的特点而不同,其中建立高科技园区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关于高科技园区的类型,纯理论的研究一般根据其规模、目标、技术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就业人员等不同参数进行划分。
以产业化为核心来考察,综合各类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高科技研究园区和高科技开发园区两类。
1.3 我国产业化的理论 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化起步较晚,1987年,国家批准实施“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火炬计划”。
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题词的发表,标志着我国高科技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3年10月,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有关专家就提出要加强产业化理论的研究,尽快制定国家及地区高科技产业化战略,探讨高科技产业化的模式及政策环境。
高科技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实现高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它的整个过程以高科技成果为起点,包括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几个阶段。
如具有某项高新技术成熟产品的庞大企业集团,他们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可以占领较长时间的销售市场。
这个企业集团的工作不仅仅是生产合格的产品,还要包括产品的更新换代、工艺技术的开发、应用领域的开发等。
我们不能认为通过了鉴定的成果就可以产业化,凡是没有通过二次开发,没有先进合格的工艺开发、工程装备,都还不是成熟的技术,尽管这是在实验室里已经生产出达到一定指标的产品。
我们也不能认为某项技术产品有个企业、有个工厂生产了,就是产业化,因为产业化对产品市场的容量、成果开发的程度、生产规模的大小都有一定的要求。
高新技术产业化应具备三个可行性,即科学上的可行性,工艺、装备、技术和工程研究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我国有许多高新技术成果目前还不成熟,还需要解决二次开发中的工艺流程问题、技术装备问题、测试规范问题。
这就需要建立中间试验基地通过中试解决技术成果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有一支科研队伍来保证科学技术的可靠性,还要有一支水平和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队伍和生产队伍以及销售服务队伍。
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理论以及对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化实践的来看,影响产业化速度和成果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风险性,从调研立项、样品试制、工业化生产到市场开拓,风险无处不在;二是过程的非连续性,研究开发、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市场营销,通常都是在不同的场所,由不同的部门或机构组织不同的人员来进行的。
因此,我们认为,要缩短产业化的周期,提高转化效率,产业化模式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此外,还要解决体制、政策、内部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1.4 我国产业化的模式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科技成果3万余项,授权专利6万余件,成果平均转化率为15~20%,国外研究开发、中试和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而我国是1∶1∶100。
从理论上看,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载体、成果源、中介环节、吸收体。
它包括技术发明、研究、开发、中试、工程设计、试生产、生产、市场扩散等不同阶段,在传统体制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发挥各自的作用。
其基本模式可以表述如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生产创新;经济发展。
这样,本质上紧密联系的各个阶段被割裂了,参与这个过程的机构都不可能成为产业化的主体,实际形成了产业化的以项目为中心而没有主体的局面。
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与经济结合进一步加深,决策参谋Decision-making & giving advice产业化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转让过程,许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自始至终都存在研究与开发工作,那种过去简单的分工,一个是成果的研究开发部门,一个是成果产业化的生产单位的模式已不能适应,一些新模式不断在实践中产生。
1.4.1 主体分散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由于社会分工和利益主体的不同,科技成果源、产业化载体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分别充当,通过科技成果转让的形式,实现其产业化。
根据中试在转让前或转让后,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两种: (1)中试在科研院所 科技成果;中试;成果转让;企业生产;进入市场。
(2)中试在企业 科技成果;成果转让;中试;企业生产;进入市场。
满足这种模式的条件:第一,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具有中试场所和手段;第二,企业要有接受成果进行产业化的积极性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条件和能力;第三,要有畅通的渠道——中介机构;第四,建立起产业化的社会风险承担机制。
1.4.2 三位一体的主体集中模式 (1)集中于科研院所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试;生产;市场。
这种模式是科技体制改革后产生的,是科研院所摆脱传统体制所作的一种探索,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这意味着科研院所不再是单纯的研究机构,已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这需要科研院所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彻底转变,形成科技——经济的良性循环;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相应地转变,调整结构,重新选择模式;国家要改变从前的做法,对科研院所实行一些新政策。
也就是说,科研机构不但要成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还要成为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化的中心。
(2)集中于企业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试;生产;市场。
企业在市场中得到产品供求信息后,组织其开发机构进行产品开发研究,成果经中试后投入生产,然后进入市场,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这种模式在国外比较普遍,因为他们最强的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的研究所或技术开发中心,可以有多种形式解决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问题,但最终是企业集团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或技术中心。
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在企业中完成的,因此,这些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科技实力,外部的科研院所只是企业的科学源,企业从那里获得的是研发能力而不是科技成果。
在国外,企业已成为产业化的主体,从企业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的比例、企业提供的研发经费占全国科研总经费的比例和企业使用的研发经费占全国的比例来看,美国74.7%,49.5%,69%;德国60.1%,65.5%, 73.5%;日本62.1%,72.3%,69.7%;英国82.3%,51.4%,66.6%;法国41.3%,43.4%,61.3%。
我们现在的科研体制来源于前苏联模式,应用技术的科研力量大部分独立于企业之外。
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中,有1/5基本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企业现状来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使用频率很低的中试基地是难以接受的,而且承担中试,就等于承担了产业化的大部分风险;一些自身具有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对成果的需求不旺,需要从外部引进成果的企业大多数不具备研发能力,我国只有极少数大企业具备这种条件:一是企业自身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如拥有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机构;二是企业中科研院开发与生产两大部分要有协调运转的机制;三是除自身外,还要有能补充后续能力的科学源;四是要有高效正确的信息反馈和决策系统。
1.5 科研院所在产业化现实模式中的作用及局限 我国拥有科研院所7000多家,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主体大多是科研院所,属于科研院所主导型。
目前,我国技术转移的主渠道是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到企业,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所占比例较少。
而发达国家80%以上的技术转让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完成的。
我国科研院所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1.5.1 作用 (1)技术辐射源作用 技术辐射包括人才、知识、智力和科技成果的辐射,科技成果的辐射是其核心。
第一,科研院所拥有科技人才、高级人才比例大,智力和知识密集度高,各种层次的人才配套,具有比较合理的智力结构;第二,科学技术的各个门类齐全,有利于和各领域的渗透和综合,从而产生新的高科技成果,为产业化开辟新领域,有利于组织重大综合的产业化项目;第三,拥有高科技产业化的研究实验仪器设备和手段。
(2)中试孵化作用决策参谋Decision-making & giving advice 一方面,科研院所在改革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中试基地或研究园区,孵化出一大批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
另一方面,国家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中心,建立高科技开发园区,我国现有的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绝大部分设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其中由科研院所创办或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效益来看,都占绝对优势。
(3)产业化主体作用 美国和日本均只有800个左右的国家实验室或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际、环保等公益性研究,以赢利为目的技术几乎全在企业,企业研究人员和经费大体占全国的70%左右,因而企业成为技术研究开发的主体,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主体,技术转移的主体。
1.5.2 我国科研院所的现状及差距 (1)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投入机制尚不完善。
科研院所产业化资金短缺,其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缺乏中试和产业化的基本手段,一些有前景的成果难以及时转化,失去了占有市场的机会。
由于经费的关系,很多科研机构把一些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的成果留给自己进行小规模生产,据有关方面调查,80%的科研院所都是把技术成果附在产品上,用科研中试和小批量生产来增加收入,与产业化的宗旨背道而驰。
(2)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科研资源分散,科研机构过度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与现实情况市场及生产设计相脱节,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