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被需要的心态……”__解析及范文

合集下载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龙源期刊网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9年第43期【考场原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题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更加大气,且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接触”“感受”以及“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过程、方式与影响。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则体现了命题的层次性。

三、思维深化试题题干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从“音乐”的范畴谈接触外部差异性的音乐,有助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这是在呈现一个具体“案例”);第二句提示考生,不宜就音乐说音乐,而要从音乐拓宽开去,重点谈论“认识事物”。

这样看来,解读本题有两个思维层面可供选择:1.立足材料内容,“中国味”是核心概念(所谓“中国味”即中国文化味),据此可以将题意转化为“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确立论题时要注意“中国味”的内涵丰富,选材范围广:可写音乐(如果化大为小,可以专谈“白鹿原上的老腔”等),也可写本民族的美食、绘画、书。

被需要的心态高考作文5篇汇总

被需要的心态高考作文5篇汇总

被需要的心态高考作文5篇汇总你会发现自己在需要别人时,原来也正被他人所需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仔细想想,在生活中,自己是否正在“被需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被需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被需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相信每个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需要而花“巨资”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人们也渴望被他人需要。

正因为有了这两件事,才使我们的生活不那么单一,不那么枯燥无味。

人们都渴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希望自己优秀的一面向他人展现,或得到他人的信赖和认可,正因为有了需要和与被需要,才能够使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获得优秀成绩的机会,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

需要与被需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离我们非常近,几乎每天都在于它们接触,我们要好好把握它。

就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当班级有活动的时候,我会第一个报名。

记得上次春季运动会时,我踊跃地报名1500米长跑项目。

轮到我上场的时候,随着裁判员的一声枪响,我像离弦之箭一般的冲了出去,等跑了一半的时候,我渐渐地气喘吁吁了,远处同学们的助威声和呐喊声,在我耳边回响,我又咬着牙,拼命地跑了起来,终点近在咫尺,等跨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瘫倒在了地上,同学们一个个围上来,给我擦汗,递水,我心里涌现出无限的感激之情,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体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只要班级有活动,老师和班长都会先征求我的意见,然后把我的名字写在报名栏中,久而久之,我的人缘在班级中有了大幅度地上升,这应该就是被需要的心理吧!需要与被需要都是通过努力换来的,前者是要有经济能力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后者是要自身拥有过硬的技术和实力,让别人来认可你。

这些都是通过奋斗与打拼来获得的。

以被需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当我们知道我们被需要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拒绝,抵抗。

反而,我们的心中会开学,会兴喜,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和荣誉感。

这种自豪和荣誉感正是被需要的感觉。

人们都渴望被需要,因为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技术运用、问题解决科学精神:批评质疑、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_高中作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_高中作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2019上海高考作文详情: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初看此题,心中不禁一沉。

这题,不好写啊,实话实说,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原因很简单,如果我是一位对音乐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基本不听音乐的同学,那可如何是好?本人,就不是音乐领域的行家,对世界乐坛的认知近乎小白。

但冷静下来,转念一想,又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音乐虽是作文题的关键词,但此题考察的目标,却不是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而言之,为什么考“音乐”?这里头可能蕴含着深意。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世界各国文化的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音乐,恰恰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佳载体。

因为,它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可以轻松跨越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差异造成的层层阻隔。

戴上耳机,按下开关,全球年轻人都可以沉浸在同一个音乐世界1 / 3里。

目睹此情此景,若还有人认为,各国的经济、文化可以实行闭关自守、各行其是,那无疑是荒谬的。

不过,音乐无国界固然不假,但各国音乐之间的差异,就连我这个音乐门外汉也能分辨得出来。

且不说流行音乐,印度电影里的动人歌舞、日本电影里的风雅古音、好莱坞电影里未来感十足的配乐,无不渗透着本国文化的味道。

正因和而不同,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我们理应追问,中国音乐的位置又在哪里?但这么问或许并不恰当。

作文题题干中的提法显然更高明——音乐的“中国味”,而不是中国的音乐。

此中差异何在?以周杰伦为例,他的“中国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等作品里,自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他的音乐创作,同样离不开R&B等西方音乐风格的滋养。

另一方面,世界音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对中国音乐的借鉴和学习。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On June 7th。

after the Chinese language exam for the 2019nal College XXX known as the "Gaokao") in Shanghai ended。

the Shanghai XXX topic for the exam。

The Institute then XXX to analyze the topic。

and they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 essay topic for the 2019 Shanghai Gaokao led to an open cultural perspective。

self-XXX。

and a XXX.XXX。

modern atmosphere。

and XXX。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istic。

XXX literacy n。

XXX virtue。

XXX。

and e Chinese people with a vibrant Chinese heart。

facing the world。

the future。

XXX.The XXX of the topic were based on XXX Chinese values ina glob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rhythm of tism with XXXreal-world problems in a global context。

achieving the ideal of n。

The topic not only XXX of Shanghai as an nal cultural city butalso pointed to the new era task of XXX perspective.XXX "XXX"Feeling," "being more us," and "finding" are respectively the ways。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赵雷《成都》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2019年高考语文满分作文重要与否只关乎内心素材

2019年高考语文满分作文重要与否只关乎内心素材

2019年上海满分作文:重要与否,只关乎内心当你总思考着还有更重要的事在远方等待时,你会如何处理自己已经努力做的认为重要的事?答案往往是一片迷茫以及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唏嘘和质疑。

“更”字的频繁出现,正体现出你内心的慌乱和不坚定。

所以,很多时候不妨再想想,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真的重要吗?而那些更重要的事因何而来?因为责任?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将其归入“重要”的事?之所以如此,其实是由于我们自身人格的缺失而造成心灵道德的不健全,从而觉得这些事是等着我们去做的更重要的事。

这里的“更”字,是借口,是拖延,是缺失和推卸。

或因为贪心?这似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生活的紊乱以及对正在付出的努力的消费。

人总是想着有更大成效的更重要的事,无限地缩小自己正努力做的事情的价值和重要性。

于是“自己认为重要”被无情地打倒,换来的却是一事无成。

这里的“更”字,是不满足,是不专注,是盲目的期待。

再有,因为他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一种不约而同的关于成功的价值观,似乎注定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覆上他人的影子。

自己认为重要的不重要,父母长辈教导的才是更重要的事。

这样会让我们在不自觉中慢慢忘了自己认为重要而付出过努力的事,却在别人理想的生活道路上走向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

这里的“更”字,是独立人格的逐渐缺失,是对他人观念的盲目服从。

人应该首先把握好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有取舍,有分辨,有自己内心简单的愿望。

在确定之后就要倾尽全力去做,不要被自己的担心和他人的言辞所牵绊,也不要把自己本就应做的推向远方。

李安能拍出《少年派》,是因为做出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事;詹姆斯·卡梅隆能在导演的身份之外多次下潜深海,是因为他清楚什么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并为之付诸努力……他们从不等待更重要的事出现,也从不在自己努力的时候想着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

重要与否,只关乎自己的内心。

只有面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我们才会倾尽全力,而所谓更重要的事,往往不重要,甚至不应该存在。

高考作文-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精品

高考作文-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精品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曾在其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曾这样写到: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所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这句话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而这一意向刚好可以很好地诠释年上海高考卷的作文材料。

我们首先按照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可能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提取关键词坚硬;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提取关键词柔软;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早就和谐的自我--提取关键词和谐和自我。

根据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句子--想要造就和谐的自我,需要我们处理好自己的坚硬和柔软。

显然,这些关键词具有其象征意义。

和谐的自我代表什么?--自身价值的实现,可以引申为成功。

找出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但接下来就需要我们还原坚硬和柔软这两个象征词的本义了。

一、坚硬可以代表内心的坚守,柔软象征变通的处理方式。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年湖北卷作文题目的意象水,即上善若水任方圆--有时我们做人要像孔方兄一样,内心方正,有坚守的底线,但是处理问题时则要讲究方式方法,更加懂得变通,即所谓取像于钱,外圆内方。

二、坚硬可以代表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柔软象征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体会。

考察我们的人生,自然需要树立目标和方向,并坚持朝此方向努力;但对事业和成功的追求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对生活细节的体味与感受,这包括对情感的珍视,与家人的相处,愉悦的阅读体验或者偶尔出游的收获等等,正是这些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三、坚硬可以代表对错误的批判态度,柔软象征我们积极的心态。

面对社会的不良风气,我们要怒目而视,绝不随波逐流,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冷漠之心去面对所有的陌生人。

我们同样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以积极之心去面对生活。

总体而言,年的上海高考卷的作文题目,难度低于往年,但仍然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来审题。

上海高考作文题“被需要的心态……” 解析及范文

上海高考作文题“被需要的心态……”  解析及范文

①当“被需要”成为一种执念 ②“被需要”的前世与今生
③互联网时代的“被需要”力量 ④今天你“被需要”了吗
⑤你离“被需要”有多远
⑥“被需要”是怎样炼成的
⑦如果没有这种“需要”
⑧需要打假的“被需要”
⑨需要甄别的“被需要”
⑩我们需要这样的“被需要”
基本写法 首先理清需要和被需要的内涵---被需要意味着付出。 其次分析被需要心态产生的原因---被需要体现价值。 再次分析被需要心态作用意义。 最后阐明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2021/4/7
④当然,人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会交流在这里也起了一部分影响因 素。这里指的社会交流,是人基于自我向外界寻求联系的方式,而“被 需要”正作为一座桥梁,架起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稳固社会地位 的纽带。“需要”是相互的,别人的“需要”是会成为自己的“被需 要”,长久建立的关系也造成我们对这种心态的需要。因为它成为了 我们努力动力的一部分。
材料指向:对于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
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哲理思考。
材料的侧重:谈自己的认识,“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 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 需要”心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 现自己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态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 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
2021/4/7
⑤被需要,从来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诚如叔本华所言,人类 世界发展动力从来源自于爱。因为爱与被爱,所以需要与被需要。 不再被需要,就会产生娜拉出走结局。不懂如何需要,就会催生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

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题目: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共7篇一类卷作文):握住手中价值(一类卷)人是一种群居动物。

因而生活中我们总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某位哲学家曾说人类无法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因而我们渴望被需要来获得他人的认同,这种认同成为自己衡量或评价自己的标准。

譬如有研究显示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高于非志愿者;譬如年老的父母总是乐意继续操劳而不愿选择我们眼中的轻松游乐;譬如我们总是倡导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

他人的认同和评价间接地暗示我们:“生而为人”,而我有“用”,我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这种观点的形成源于他人认同而产生自我认同,同样也是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引导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可谓占据主导地位,而其所倡“仁爱”思想,关爱帮助他人何尝不是一种渴望他人需求的体现?社会对于“价值”的衡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为标准。

诺贝尔奖、感动中国人物乃至各种奖金的颁发制度无不证明于此。

因而我们在主流抑或正统的观念的影响下,潜意识将实现个人价值等同于做出奉献。

然而实现个人价值同样需要自我产生自我认同。

“被需要”的程度并不能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贪污受贿、御私枉法的起因同样是“被需要”。

却丧失于自我原则的坚实,打破了法律的制约,一只脚踏入阴暗。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理智对待“被需要”,助人之余,同样应坚守自己道德的阵地,学会拒绝不合法理的“需要”,也拒绝他人欲偷闲而懈怠的不负责任,拒绝他人依赖性的需求。

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愈来愈趋向于独立化、个体化,激烈的竞争以及对实现价值的渴望易使我们丧失在时代洪流中的定位,迫切渴望通过“被需要“以暗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活着的必要性。

我们假此获得认同与信念,继续砥砺前行。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6月7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

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

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

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

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

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思维深化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被需要”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被需要”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被需要”不过,反过来想想,人们之所以渴求被他人需要,恐怕正是出于对自身被遗忘、被忽视的担忧。

这并非杞人忧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原子化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城市化让人们永久性地身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中,由其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强有力的联系。

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都让传统的集体生活方式逐渐解体。

我们常说,年轻一代越来越有主见,但未曾注重到的,可能是掩藏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当皮肤黝黑、颜值不高,却敢于表达自我的王菊出现在屏幕上时,立即引来万千羡慕而又振奋的目光。

原因无他,看似普普通通的她,代表的正是毫不起眼的“我”。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中最闪亮的存有,不是吗?用“被需要”来驱散生命中的阴霾,自然无可厚非。

于是,很多年轻人爱上了当主播、拍抖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只求粉丝的点赞、公众的注重。

可问题是,这些,真的是“被需要”吗?须知,被需要,应源于自身真正的价值。

当很多年轻人沉溺于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消磨着宝贵的青春时光时,一位隐姓埋名30年,从不求功名利禄的93岁老人却受到了国人的瞩目与尊敬。

半个多世纪之前,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毅然走上了用“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追梦之路,至今不悔。

没有舞台耀眼的灯光,没有粉丝递来的鲜花,但他,却永远被国家、民族“需要”。

而即将步入象牙塔的自己,是否会忘却以前的理想?被需要,从来不是一种单向关系。

诚如叔本华所言,人类世界的发展动力从来源自于爱。

因为爱与被爱,所以需要与被需要。

不再被需要,就会产生娜拉出走的结局。

不懂如何需要,就会催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成为重于泰山的存有,但我们完全有水平,让自己被社会、被他人需要。

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父母、朋友做起。

走出考场时,我们将会迎来他们关切的目光和灿烂的笑脸。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心的归属“如果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得更远;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神韵就是我的根,可以带我回家。

”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初的起点。

中国,具有她独特的“味道”。

正所谓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倾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同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异,才需要我们有自己见解地去感受,认知属于中国的味道。

首先,我想先来谈谈“中国味”。

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

而所谓的“中国味”,也许是一首《青花瓷》,也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

我们谁都不可否认,“中国味”是缤纷多彩,好比说年初的《流浪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留,更有新的发展。

然而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乏思考,没有主见,终寻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后者固执己见,一味的坚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因此,在我看来,应该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知人,首先要自知。

一个人若是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去认识了解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进而取别人之所长,避别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升自己。

其次是认识社会,社会,简单来说是人的集合,故认识社会的基础就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中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各种观点相互整合,融为一体是在认识社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认识事物的途径与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是对于这些事物的认识程度却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认识事物。

从一篇高考作文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广泛接触同类事物。

就像文章中所说,通过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作者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说明,只有通过接触更多的事物,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它们。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比较鉴别,发现异同与优劣。

在接触到不同的事物之后,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它们。

例如,在比较中国音乐与异域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之后,作者发现了中国音乐的不足,从而加深了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宽认识的视野。

认识事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认识视野,吸收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认识事物需要广泛接触同类事物,通过比较鉴别,发现异同与优劣,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断拓宽认识的视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听千曲而知一声真味在接触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我意识到了音乐中的“中国味”更加深刻。

因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总结起来,就是“听千曲而知一声真味”。

这句话或许可以启发我们:通过广泛了解、体验,将诸多同类事物与认识对象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认识对象本身。

通过将认识对象与诸多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在对比中发现认识对象的特点。

例如,中国音乐的五音调式,如果不与异域音调进行比较,很容易以为常。

但是,与东洋精巧凄异的六音调式、西洋饱满丰富的七音调式进行对比,才能突显出中国调式古朴典雅的特性。

这不仅适用于音乐,对于其他事物也是如此。

例如,中国古代数学长于建模的特性,如果不与古希腊几何学之严密滞重、古印度代数学之简捷精巧进行对比,也不容易发现。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doc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doc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高考作文题目一公布,立刻就是高考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今年的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是怎样的呢?应届毕业生会及时为大家公布的,以下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作文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你活好自己了吗?按一些幽默程序员的说法,“别人的生活在你看来是.jpg,但在他自己看来则是.gif”。

大致意思就是:你看到的是别人的表象,而不是他人生的真实演绎。

一位穿着简陋的妇女,身后跟着一个孩子,似乎很是畏惧她的母亲似的,这一路都没敢和她母亲对视。

想必,那是个严厉的母亲。

走到地铁站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拉着二胡,身旁放着一只铁盘,里面只有零星几枚硬币。

妇女经过老人身旁时,一脸嫌弃的转过脑袋,对孩子说:“看吧,多可怜。

你要是不听话,以后也会活成那般模样。

”我在一旁静静的看着。

孩子胆怯地点点头,跟着母亲走了。

那般模样?那名妇女能出此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分明是发自内心的自卑。

很明显,她也不过是个农村妇女,只是来到大城市,这才显得神气活现。

由此,不禁想到:评价他人生活的同时,你的评价可能恰好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一个人是自卑的时候,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时,更多的是羡慕,嫉妒,甚至上前恭维。

我也许不得不去猜测那位妇女的生活,也许也是十分辛酸,十分贫苦,不那么如意吧。

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许每天都会发生,以至于被人们渐渐淡化了。

再说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曾被“送”给一间“陋室”,简陋到比当今的“蜗居房”还要简陋。

人们纷纷议论着刘禹锡的生活该将是如何悲惨如何不悦,同时也有庆幸自己没有违背官府,生活还没有落得这般下场。

但实际上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早就将他置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了,该写诗写诗,该喝茶喝茶,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考。
材料的侧重:谈自己的认识,“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 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 需要”心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 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态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 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
④《合欢树》里史铁生和母亲的需要和被需要,如《小溪巴赫》 里的巴赫,淡化“被需要”的心态,才有可能真正“被需要”, 不被他人需要也要坚持自我,被他人需要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 却最终成为坚不可摧的事实;如中国式妈妈的爱与忧伤,如歌手 舞者的舞台情结等等。
2020/7/26
优秀的标题
好标题是作者自己的情怀催化剂,能唤醒写作情怀,引领写作思路
2019年: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
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现象类、评议型
话题词: 被需要的心态
材料指向:对于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
2020/7/26
“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68)
①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和他人交流必不可少,这其中便产生了“需要” 和“被需要”的心态,可以说“被需要”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需要”。
(由话题导入,明确观点)
②所谓“被需要”是指人们希望能成为他人赖以实现存在价值的心态, 这种心态是普遍而常见的,是“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一员而发展出的特 有机制。无论是父母无私的爱还是来自朋友亲切地关心,这当中都有“被需 要”的影子。那么,这种“被需要”的心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2020/7/26
立意:
①自我因“被需要”而绽放价值。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上,在践行自我价值的 同时更多地因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②价值的实现是自身需要和“被需要”的协调统一。个人的价值,首先要关 注自身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綻放自己。与此同时, 在“被需要”之际能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③“自身需要”与“被需要”,发生矛盾时,要正确抉择。 ④自我需要是物质文明的基础,“被需要”是精神存在的升华,两者的结合 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 ⑤自我需要是自我的不断满足,而被需要是社会对自我过往的肯定,是对未 来的鼓舞。 ⑥总是通过被他人需要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背后缺 失的是对我的价值定位和认识。
被需要
①怕与社会脱轨 ②社会--优胜劣汰的法则-- 证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 ③实质202:0/7/26自身需要
作用、意义、目的、危害
自我需要
①先行满足自我的物质需要,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提升价 值,燃烧自己,进而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②认清自我需要的真谛,才能摆脱“被需要”的心态
2020/7/26
主观原因 自我需要 ①自己有价值,才能让别人需要我们 被需要 ①对社会交流的需要,怕孤单--空虚并 ②“被需要”是种自尊需要
③对自我实现的渴望,虚荣心—刷存在感--人心浮躁
客观原因、实质 自我需要
①坚守独特的灵魂 ②用“被需要”证明价值,--暴力慈善 ③我们价值应合乎全人类的需要,而非困于一时理想努力拼搏,执着追求的精神。 ②要有“被需要”的心态,用实际行动被他人需要。 ③理性对待被需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价值。有价值自然会被人需要 ④被需要不应拘于一时的被需要,更应从长远角度看自己是否真正被需要,让 自我价值最大化,被个体、社会、国家需要。
被需要
①"被需要”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激发上进心。 ②目的:自我因“被需要”而绽放价值---体现自己的价值 ③危害:“被需要”遏制了天性--不理性;不独立;个人--过于依赖;社会 --思想趋同; “被需要”最大的危害:人的异化—变形记。
2020/7/26
两者关系
①伟大的人无需他人的需要,他们自己证明自己。 ②做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全人类的事,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 ③通过“被需要”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对我的价值定位和认识的缺失。 ④自身需要与被需要相辅相承,价值的实现是自身需要和被需要的协调统一 ⑤被需要是社会对自我过往的肯定,是对未来的鼓舞 ⑥“需要”让我们看重“被需要”
①当“被需要”成为一种执念 ②“被需要”的前世与今生
③互联网时代的“被需要”力量 ④今天你“被需要”了吗
⑤你离“被需要”有多远
⑥“被需要”是怎样炼成的
⑦如果没有这种“需要”
⑧需要打假的“被需要”
⑨需要甄别的“被需要”
⑩我们需要这样的“被需要”
基本写法 首先理清需要和被需要的内涵---被需要意味着付出。 其次分析被需要心态产生的原因---被需要体现了价值。 再次分析被需要心态的作用意义。 最后阐明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②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 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 神, 提升价值,燃烧自己,进而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2020/7/26
③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 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岁高龄之际捐岀一千多万给 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他们都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 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 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2020/7/26
素材积累
①王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 “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 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 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 和信念。无数英雄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 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