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中国的生物灾害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五 第二章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
2.知道蝗灾和鼠灾区的类型及分布||。
一、我国的虫灾1.我国的害虫主要有①农作物害虫和②森林害虫两大类||。
2.③蝗虫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严重||。
我国有河北、④河南、山东、⑤天津和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市)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蝗灾||。
3.蝗灾的分布:我国蝗区的四个类型(1)滨湖蝗区:分布在⑥山东、江苏、新疆和⑦内蒙古;(2)沿海蝗区:分布在渤海和黄海;(3)内涝蝗区:分布在河北保定、邢台、⑧邯郸||,山东聊城、⑨德州等地区;(4)河泛蝗区:分布在⑩黄河、淮河和⑪海河水系流域||。
思维活动1.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是什么?答案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暴发||。
二、我国的鼠灾1.我国两大有害鼠类危害区(1)喜湿鼠类危害区:⑫华东和⑬华南区的全部||,⑭东北、华北和⑮西南区的大部||,以及⑯西北区的少数地区||。
(2)耐旱鼠类危害区:⑰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的大部以及⑱东北和⑲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2.类型(1)农田鼠害:我国的农田鼠害十分严重||,主要是危害农作物生长||。
(2)草原鼠害:我国草原鼠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二是⑳破坏草原||。
(3)森林鼠害:主要分布在○21东北和西北地区||。
危害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22地上鼠||,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一类为○23地下鼠||,主要啃食树木的根系||。
思维活动2.人们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灭鼠||,但收效甚微||,为什么?答案化学防治易造成新的环境污染;易误杀鼠类的天敌;使鼠类产生抗药性||。
探究点一我国的虫灾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的自然灾害
夏秋旱为主 雨带北移,降水减少,而日射强烈,气
华南 春旱次之 温很高,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
四季皆可能
西南 干旱,冬春 西南季风环流,干热风、高温大气等。
连旱严重
2.形成原因: (1)夏季风带来的降水:
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是我国旱灾形成的基础 即根本原因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高三地理组
1、种类繁多:各种类型自然灾害都有分布
在各类灾害中,以洪涝、干旱和 地震危害最大。
2.频率高: 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2029 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 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登陆台风7.0个,低温冻害2.5次,7级以 上地震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7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 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 万公顷,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2000万公顷,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频度。根 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我国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呈增长趋势,如气象 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C.气候多样且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 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专业管理部门
灾害类型
灾种
干旱、洪涝 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低温、高温、雹、雾
专业管理部 门
水利部
中国气象局
海洋灾 害
地质灾害
风暴潮、海冰、海潮、海浪、 海雾
地震、火山
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面塌陷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摘要】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海岸的影响、海岸区域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挑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河口海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建议加强对中国河口海岸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河口海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
公众也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河口海岸的保护工作中。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中国河口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让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河口海岸。
【关键词】中国、河口海岸、挑战、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城市化、工业化、资源开发、环境污染、未来发展、建议、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管理、监督。
1. 引言1.1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中国河口海岸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要素和经济资源,近年来,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风暴增多,给河口海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海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生物链因此受到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开发方式粗放,加剧了对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岸区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如沙资源开采、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河口海岸的环境压力和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河口海岸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在未来,如何有效保护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河口海岸的管理和监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保护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2. 正文2.1 气候变化对中国河口海岸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河口海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河口海岸地区的海岸侵蚀和海岸线退缩现象。
沿海城市和村庄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风险,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还会引发强降雨和风暴增多,导致河口海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和风灾。
生态与环境论文-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生态与环境》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院系专业年级层次本科学号姓名2013年12月16日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曲宏博摘要:人类的进步发展大多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严重威胁。
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现状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可以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有效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以此来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圈养、培育、保护等措施挽救濒危生物,另一方面对经济转型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威胁;保护;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在GDP不断创造神话的中国,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和扩张、荒漠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过度利用与消费、生物入侵、规模化农业生产等,使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1生物多样性概述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
例如oNorse et al认为,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次上。
而Wilson等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孙儒泳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时作业1:2.5中国的生物灾害
[基础过关]蝗灾和鼠害是广泛发生的两种生物灾害,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森林造成严重威胁。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蝗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干旱有利于蝗虫产卵B.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灾害C.蝗灾曾与水灾、旱灾一起被称为三大自然灾害D.蝗灾经常与台风灾害链接发生2.关于我国鼠灾的正确叙述是()A.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包括鼢鼠、鼠兔等B.我国森林鼠害较重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C.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的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D.小家鼠、黄鼠属于喜湿鼠类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干旱利于蝗虫产卵,故蝗灾经常与旱灾链接发生。
第2题,鼢鼠和鼠兔是草原鼠类,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喜湿鼠类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等。
物种入侵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达几百种之多,正给我国造成各种危害。
据此完成3~4题。
3.黄浦江上游大量出现的一种外来漂浮植物是()A.菱角B.金鱼藻C.水绵D.水葫芦4.这种外来漂浮植物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其主要危害是()①影响通航②威胁堤坝安全③产生有毒物质④危及生物多样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本题属于常识性知识,水葫芦是引进物种。
第4题,外来生物入侵,侵占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危及生物多样性,同时水葫芦漂浮在水面上,影响航运。
5.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病虫害是()A.松毛虫B.蚜虫C.蝗虫D.美国白蛾答案 A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虫灾次数之多,仅次于水旱灾害。
读下表,完成6~7题。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发生蝗灾月份总量分布表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次数0 0 2 5 9 7 4 5 1 0 0 0 33 (次)占比例0 0 6.0 15.2 27.3 21.2 12.1 15.2 3.0 0 0 0 100 (%)6.历史上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蝗灾的发生()A.具有很强的阶段性、集中性和周期性B.和降水状况之间存在着较低的相关度C.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区D.因蝗虫可以迁徙,使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7.近十几年来,我国蝗灾加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①气候异常②蝗虫天敌减少③生态环境恶化④农药的使用太少A.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答案 6.D7.C解析第6题,蝗灾具有爆发性特点;由表知蝗灾发生与降水关系密切;蝗灾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蝗灾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
中国生态灾难的例子
中国生态灾难的例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以下是中国生态灾难的几个典型例子:
1. 河流污染:中国的许多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等,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工业
废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污染水体的问题不仅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对水生生物和沿岸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 水土流失:中国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普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过度的农业活动、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因素导致了大量的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现象。
这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肥沃土地,还导致了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3. 空气污染:中国的城市空气污染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燃煤等造成的大量污染物排放,导致空气中的PM2.5等有害物质超标。
这不
仅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还对植被、动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4. 生物多样性丧失: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生
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
过度的砍伐森林、湿地开发、非法盗猎等活动,导致了大量植物和动物物种的灭绝。
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生态灾难,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法
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长期努力,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的家园。
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确实也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使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长期以来积累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出现了。
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有机塑料等污染物持续增加。
流经全国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了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威胁。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称,由加拿大科学家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数据绘制而成的全球污染颗PM2.51浓度地图发布,中国华北、华东为世界污染浓度最深区域,这表明,中国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异常严重的程度。
这些都严重的威胁了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有自己的特点:(1)城市环境污染严重;(2)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3)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这些特点是中国经济高速是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必然。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对自己的国家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经济的成功转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也要走先污染在治理的道路那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大资源相对有限,这就限制我们粗放式的发展,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的道路,这也是国家在近期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我们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说明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下面我讲按照上面说的各个方面说明一下中国的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很低,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5.68%,预计2010年能到47%,而这也仅仅是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但就是就是这要低的城市化水平,却出现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补充版)其实这个话题保忠兄在他的博客漫谈地球上的生物灭绝事件一文中已经做了很详细的描述和精彩的评论,我这里结合Science上的几篇文章再补充一些,画蛇添足之举还请保忠兄多多指教!地球上被人类记录过的物种大约有175万个,其中包括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实际上存在的物种可能达500万到5000万个(Science,1999,283:495);而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40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
灭绝(extinction)一词意思简单,在我们的博客里也偶有出现,比如说Neil 先生在其博文【博客大赛】钱金凤闭关啦,噢耶!中就非常阴险地和恶毒地期望钱同学“走火入魔成为灭绝师太”。
当然我这里要说的“大灭绝”与此有明显不同。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的稳定期与短期的剧变期相互交替。
灭绝以不同的规模出现。
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总的平均灭绝率总是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这种低水平绝灭被称作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与此相对应,在剧变期,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绝灭叫作集群灭绝或大绝灭(mass extinction)。
在谈灭绝事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地球上的生物史。
在我之前的博文地球早期生命究竟有多早?和生命起源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基础中,曾多次提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
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形式都只有微生物和细菌。
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
在寒武纪,生物演化史上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多细胞动物突发性地在海洋中出现,而且迅速发展出形体多样、构造复杂的类型,古生物学家们将之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的陈均远老先生就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他与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和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合作开展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项目曾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qhchen@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沈惠,陈前火*(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福建省污染控制与资源循环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摘要:近年来,雾霾成为百姓生活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导致雾霾天气形成的罪魁祸首就是PM2.5。
本文对PM2.5的化学组成来源现状监测技术以及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等进行概述,并根据、、、PM2.5的来源特征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加深公众对大气PM2.5的认识。
关键词:PM2.5;来源;监测技术;危害;防控措施On the Sources, Status Quo, Hazard and Control measuresof PM2.5Shen Hui, Chen Qianhuo(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 Resource Recycli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aze become a focus of people's lives,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fog andhaze culprit is PM2.5.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sources, status,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PM2.5 and the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was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o deepe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PM2.5.Keywords:PM2.5; Sources; Monitoring techniques;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1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灾害
船头两名青年 说: “我们打捞队分两班作业, 今天凌晨3点就开始工作 了,我是下午1点钟接的 班。这东西来势猛的时候, 我们得24小时连续作业。” 看着远处漂来的簇簇“绿 洲”,他们无奈地笑了: “你看,这里在捞,那边 又来了。昨夜我们刚把坝 边上的打捞完毕,今早同 事一来,又是满眼的绿油 油。捞得没有长得快,也 没有它漂得快。”
褐家鼠
小 家 鼠
黄鼠
2、鼠害
(1)危害: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林木,传播疾 病,危害人体健康。
鼠灾的危害
(1)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2)破坏森林和草场; (3)危害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4)造成树木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5)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等 。
湖南发生人鼠大战
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 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 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 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 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 啃食庄稼,严重威的 安全,一场“人鼠大战” 由此展开。
鼠疫(Pestis)
是由鼠疫杆菌引 起的自然疫源性 烈性传染病,也叫 做黑死病。临床 主要表现为高热、 淋巴结肿痛、出 血倾向、肺部特 殊炎症等。本病 远在2000年前即 有记载。世界上 曾发生三次大流 行,第一次发生 在公元6世纪, 从地中海地区传 入欧洲,死亡近 1亿人;第二次 发生在14世纪, 波及欧、亚、非; 3/17/2015 第三次是 18世纪,
生物入侵
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
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 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即 生物入侵。
动物入侵
• 24只欧洲穴兔被带到没有天敌的澳大利亚 •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除麻雀运动
• 气候变化、环境变化使动物的数量、习性发生 改变 • 人为:乱捕乱杀动物、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 原、围湖造田等破坏了动物的食物链、毁坏了 生物的多样性 • 过量使用农药、造成水域、空气和土壤的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使物种变异和产生抗药性。
自然灾害习题学案——学生版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781年冰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据此回答1-3题。
1.火山喷发()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C.属于致灾因子D.不属于自然异变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A.哥伦比亚的火山B.印尼的火山C.台湾的火山D.日本的火山3. 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B.人口密度不同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D.太阳高度不同4.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2006年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2006年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C.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
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D.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
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A .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 生物灾害 D. 地质灾害6.在晋咸和三年的雨雹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损失 D.环境受到污染7.榆次位于陕西省,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A.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 B.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气温降水变率大C.受太行山脉的影响,降水量大 D.位于非季风区,气候要素多变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4年月12月29日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零时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至发消息时,至少造成8万人死亡。
据此回答8-10题。
8.苏门答腊岛附近(东六区)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时间为()A.26日2时9分 B.25日22时9分C.25日零时9分 D.26日23时9分9.当地震发生时,地球位于运行轨道的()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C.春分点附近 D.秋分点附近10.下列属于地震灾害受灾体的是()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二、综合题:11.阅读下表,回答有关问题:)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火山爆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
原创1:2.5中国的生物灾害
三、蝗灾与鼠害 ——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
一枝黄花
• 要❖( 看清以上除下去“简虽一称有支:健黄一壮花支和黄美”花丽也) 的是是 外有一 表办种 ,法外 但来 却的是入,一侵一种植般入物侵, 分性三很步强走的:害一草是。将近2植0年物来割,除一后支集黄中花的焚入烧侵;已使 二上是海铲市除的植30物多的种残本地留物根种系消,亡集。中由于销该毁植,物杜根系 绝发植达物、的繁再殖次力生极长强,;平三均是每明株年可开形成春2,万在多粒种子, “能一通支过黄风花、”鸟到等过多种的途地径方传全播面,喷还能洒通除过草根剂茎,繁 防殖止,新3生年就植能物迅的速生成长片。。它与其他植物争夺生长空
间,吞噬土地,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安全构成严重 威胁,被称为“生态杀手”。
水葫芦
❖ 本月初,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建德梅城段、三江口至严州大桥的 江面上突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水葫芦,富春江水库也未能幸免。 大面积疯长的水葫芦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航运和防洪,妨 碍水底生物的生长,如果不及时打捞会腐烂变臭,将成为污染水 体的污染源。这种植物被称为“水上绿魔”。
褐家鼠、 小家鼠等
亚洲中部 耐旱鼠类 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
大部、青藏高原大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
部,以及东北和华
干旱。
北区的边缘地带。
小家鼠、 黄鼠等
褐家鼠
小 家 鼠
黄鼠
湖南发生人鼠大战
❖ 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 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 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 胁湖南省沅江市、大通湖区等22个 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 稻田的安全,一场“人鼠大战”由 此展开。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现状入手,介绍了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同时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未来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里程碑事件、政策措施、成就、挑战、展望、成功经验、总结。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与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上,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环境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亟需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
只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国家建设和民众福祉的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凸显无疑,唯有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并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挑战,方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艰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工厂和矿山直接排放废水、废气,污染了周边的土壤和水源,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公路和铁路建设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许多植被被砍伐,湿地被填埋,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pm2.5是怎样形成的
pm2.5是怎样形成的 很多⼈都听说过pm2.5,尤其是在听天⽓预报的时候总会带上pm2.5的指数。
很多⼈都好奇pm2.5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下⾯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pm2.5的形成原因。
PM2.5的形成⽅式有三种 1、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次粒⼦; 2、在⾼温状态下以⽓态形式排出、在烟⽻的稀释和冷却过程 中凝结成固态的⼀次可凝结粒⼦(尾⽓排放); 3、由⽓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成的⼆次粒⼦。
PM2.5 中的⼀次粒⼦主要产⽣于化⽯燃料(主要是⽯油和煤炭)和⽣物质燃料的燃烧,但在⼀些地区某些⼯业过程也能产⽣⼤量的⼀次PM2.5⼀次粒⼦的源包括从铺装路⾯和未铺装路⾯扬起的⽆组织排放以及矿物质的加⼯和精炼过程等,其它的⼀些源如来⾃建筑、农⽥耕作、风蚀等的地表尘对环境PM2.5的贡献则相对较⼩。
可凝结粒⼦主要由可在环境温度凝结⽽形成颗粒物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组成。
⼆次PM2.5由多相(⽓-粒)化学反应⽽形成,普通的⽓态污染物通过该反应可转化为极细⼩的粒⼦。
在⼤多数地区,硫和氮为所观察到的⼆次PM2.5的主要组分,⽽⼆次有机⽓溶胶在⼀些地区也可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PM2.5对⼈体健康的影响 加重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脏系统疾病恶化,医院中此类急诊增多;改变肺功能及其结构;改变免疫功能;患癌率增加。
颗粒物引起的三类疾病值得重视: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和肺炎等;过敏:包括由⾃然过敏源引起的哮喘和肺泡炎;肺癌等。
⼤部分的健康影响被认为是⼩粒径部分PM2.5 ⽽不是⼤粒径部分所造成的。
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成分、浓度和粒径。
PM2.5它的直径还不到⼈类头发丝的1/20.12⽉4⽇,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指数为522,超过了最⾼污染指数500.PM2.5到底对⼈体的危害有多⼤呢? “5以上的话就到⽓管⽀⽓管,但是5以下,特别是1到3微⽶的话,就会进⼊肺泡⾥去,肺泡是⽤来做⽓体交换的地⽅,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对⼼⾎管、对神经系统、对其它都会有影响,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
生态环境与灾害课件
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 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仅使木 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 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 水库的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内容结构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基本状况 建设成就 主要对策 分布中心 保护目的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 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自然致灾 因子类别
地震灾害 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大气圈致灾因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表6-1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资料来源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天然林 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 浪、海冰、赤潮
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
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区由于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 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 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区(湘黔桂 川接壤地区)。
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
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 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除局部地区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 形成的灾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 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如何形成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是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酸雨灾害的分布我国是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灾害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酸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比例)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作物病虫害(Go) 二、 森林病虫害(Go) 三、蝗灾与鼠害 (Go)
四、生物入侵(Go)
阅读:
生物入侵
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历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 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 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就有可能无 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 即生物入侵。 2003年3月,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早 上,有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 互花米草、假高梁、凤眼莲、飞机草等16个物种。1979 年,美国白从辽宁丹东进入我国,随后相继在鲁、陕、 冀、沪等地出现,对这些地区的园林绿化和林业造成了 极其严重的危害。它们的四龄幼虫可危害300多种植物, 具有暴食性,成片的树林常被横扫一光。非洲大蜗牛, 一种繁殖很快的大型陆生贝类,它们危害农作物、蔬菜, 破坏生态系统,而且还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宿 主。随着世界贸易的日趋频繁,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 公害,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加防范,以阻止有害生物进 入国门。
(1)小麦锈病(图) (2)水稻病害(图) (3)棉铃虫(图)
小麦锈病
(包括条锈、叶锈 和秆锈) ——是中 国发生范围最广、 危害最严重的一 类小麦病害,在 各麦区均有发生 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
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1、危害: 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对我国森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 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 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对森林生态功能 造成严重破坏。
常发区 偶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蝗灾防治
• A农业防治 •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 地的面积。 •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 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 B生物防治 •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 性天敌。 • ⑵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 C药剂防治
一、农作物病虫害(Go) 二、 森林病虫害(Go) 三、蝗灾与鼠害 (Go)
阅读:生物入侵(Go)
三、蝗灾与鼠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2)中国飞蝗的主要种类及分布(图)
蝗虫简介
• 我国有蝗虫600余种, 其中60多种是农林 业的主要害虫,如飞 蝗、稻蝗、竹蝗、意 大利蝗、蔗蝗、棉蝗 等。
鼠灾防治
• 利用机器喷洒药物、鹰架招鹰和鼠类天敌如艾 虎、黄鼬、狐狸、蛇等灭鼠 • 利用化学药物制剂灭鼠是目前灭鼠的主要手段, 速度快、灭效高,但化学防治易造成新的环境 污染,杀伤天敌,存在鼠虫抗药性。 • 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恶化鼠类生存环境,使草、 畜、鼠之间保持协调的关系。要加强对害鼠天 敌的保护
1、蝗灾:
三、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2)中国飞蝗的主要种类及分布(图) (3)蝗虫引起的灾害有爆发性蝗灾和缓发性蝗灾两种 类型。爆发性蝗灾是由些爆发性、群集性和迁飞性蝗 虫引起的,这类蝗灾一旦发生,不仅涉及面广,而且 来势凶猛,危害严重,蝗虫所到之处,草木皆光。 缓发性蝗灾是由区域性或无迁飞能力的蝗虫引起的, 常年均有发生,但范围相对较小,危害程度较轻。爆 发性蝗灾主要有飞蝗和沙漠蝗两种种类造成的。
中国的生物灾害
刘超
孙樱璇 吕思嘉
杨瑞端
一、农作物病虫害(Go) 二、 森林病虫害(Go) 三、蝗灾与鼠害 (Go)
阅读:生物入侵(Go)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 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
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 亚洲东部 喜湿鼠类 危害区 本区农业特点 常见害 鼠 褐家鼠、 小家鼠 等
包括东北、华北和 本区自然条件 西南区的大部、华 优越,农业开 东和华南的全部。 发历史久远, 是我国主要的 农业区。
亚洲中部 耐旱鼠类 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 本区降水量少、 小家鼠、 黄鼠等 大部、青藏高原大 气候干旱。 部,以及东北和华 北区的边缘地带。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图) (2)水稻病害(图) (3)棉铃虫(图)
水稻病害
(稻瘟病、纹枯 病和白叶枯病)
主要分布在秦 岭一淮河一线 以南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 2、危害: 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
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鼠灾成因
• 农作物复种、间种、套种的面积大,为 多种害鼠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 丰富的食料条件 • 蛇、猫头鹰等鼠类天敌被人类大量捕杀、 食用
鼠灾危害:
1、农田鼠灾:据联合国调查,全世界每年有 3500多万吨粮食被鼠吃掉,这些粮食可供 1000万人的大城市用20年,价值170多亿美 元。据我国农业部植保总站调查,全国至少 有鼠30亿-40亿只,每年吃掉粮食1500多万 吨,与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数量大致相 当。此外,还有库存粮食被鼠盗食,如按1% 推算,每年有300多万吨。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图) (2)水稻病害(图) (3)棉铃虫(图)
棉铃虫:
广泛 分布于我国 主要棉花产 区,黄河流 域棉产区和 新疆棉产区 受害尤其严 重。
一、农作物病虫害(Go) 二、 森林病虫害(Go) 三、蝗灾与鼠害 (Go)
阅读:生物入侵(Go)
二、 森林病虫害
蝗灾成因
•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 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 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 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 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 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 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 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 的场所。 •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 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 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 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 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 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鼠灾危害:
2、草地鼠灾:草地是鼠兔、鼢鼠等 草原鼠类的栖息地,它们的快速繁 衍有时会造成严重的草底鼠灾。据 统计,我国每年损失牧草达数千万 吨。鼠害与草地退化互为因果,相 互作用,使鼠害的危害程度日益加 重。
鼠灾危害:
3、森林鼠灾:鼠类作主要通过啃食树木的皮、根、
茎,造成树木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我国森林鼠害 发生区涉及22个省(市、区),其中,以森林生 态较差的地区危害最重,幼苗、幼树死亡比例高 达60%。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 国林业鼠害有加重趋势,已对我国西北、东北退 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构成了严重威 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