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纺织工业发展规划
招工难、用工贵倒逼纺织业“机器换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招工难、用工贵倒逼纺织业“机器换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纺织行业兴起了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劳动的“机器换人”热潮。
这股热潮给行业带来了什幺?遇到
什幺问题?产业职工队伍是否发生趋势性变化?为了深入了解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现状,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近期深入江苏、福建、河南、
天津、上海、山东等纺织行业发展重点区域,选择纺纱、化纤、织造、服装等代表性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厘清了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部分基本
情况。
招工难、用工贵倒逼纺织业“机器换人”
传统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转型
升级刻不容缓。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员增效、缓解招工难的有效途径,由此也拉开了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大幕。
报告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行业长期结构性缺工成为倒逼纺织业“机
器换人”的主要动因之一。
近年来,劳动报酬增长速度日益加快。
企业每年都要上调1~2次职工工资,企业明显感到用工压力加大。
纺织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纺织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
东部是传统上的劳动力流入省份,本地劳动力供应存在缺口,而外出务工的中西部省份技术工人又出现回流现象,导致纺织企业特别是东部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困境。
同时由于纺织行业工作强度大,职工流动性也大,尤其是85后、90后的年轻职工大都不愿意从事单调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一线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也使得许多纺织企业长期缺工,倒逼企业以“机器换人”。
以苏南部分纺织企业为例,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投顾问提示:值得高兴的纺织服装的配套方面,不久的将来河南将有所突破。
记者了解到由科技部资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研团队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团队合作的名为“智能型服装版型设计机器人”软件已经进入验收阶段,届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顾客的腰围尺寸等指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想要的服装值得高兴的纺织服装的配套方面,不久的将来河南将有所突破。
记者了解到由科技部资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研团队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团队合作的名为“智能型服装版型设计机器人”软件已经进入验收阶段,届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顾客的腰围尺寸等指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想要的服装”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收入1180亿,居全国第六位,棉纺能力达到1500万锭,居全国第三位。
但这些华丽的数据依然让人高兴不起来。
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认为,河南生产的纺织品尽管量大,但都是大路货”深加工产品太少。
河南省高举重振纺织服装业的大旗下,河南纺织服装所要跨越的产业链上缺乏印染、终端产品缺乏大品牌的两大障碍。
振兴规划出台河南纺织服装业“急行军”自贪睡和不守时,都将成为你工作和事业上的绊脚石,任何时候都一样。
不仅要学会准时,更要学会提前。
就如你坐车去某地,沿途的风景很美,你忍不住下车看一看,后来虽然你还是赶到了某地,却不是准时到达。
“闹钟”只是一种简单的标志和提示,真正灵活、实用的时间,掌握在每个人的心中。
河南省高调表示将重振纺织服装业后,时隔两天,有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就出台了9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豫政(2009 75号《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文件。
按照这个文件,2012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
从3000亿至IJ 6000亿的翻番,再到2015年再实现翻番,河南纺织服装业将进入一个“急行军”阶段。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通知【法规类别】纺织业管理【发文字号】豫政[2009]75号【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09.09.05【实施日期】2009.09.05【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201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通知(豫政〔2009〕75号)各省辖市、重点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纺织工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劳动就业和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
制定实施《规划》,对于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0号)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纺织工业结构升级,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强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辖市要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实施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五日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纺织工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加快纺织工业发展,对于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劳动就业和扩大产品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为加快河南纺织工业结构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结合《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0号)和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2009-2012年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一)产业现状近年来,我省发挥自身优势,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产业集聚规划区(以下简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培育科学发展的载体,加快形成跨越式发展新机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区是皀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等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是我省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点。
发展产业集聚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左上角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创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创造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有利于以产带城,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突出城市与产业事例发展,更加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循环经济和节约集约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三)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原则。
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高水平编制产业集聚区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其它重大规划紧密衔接,实现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中国工程 院院士梅 自强 ;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我
校院长崔世 忠 , 特聘 教授顾 伯洪 ; 术 委员 会 秘书 长 、 校 纺织 学 院 副 院长 朱 正 锋 以及 学 术委 员会 委 省级 学 我 员参加会议 。省科 技厅 副厅 长黄 布毅 、 政基处处 长王 占波 , 我校 党委 书记 谢 振 山及有 关 部 门负责 人 出席 会
术造诣, 有你们的加入与指导 , 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一定会建成高水平、 特色鲜明的实验室。 黄布毅副厅长在讲话中 , 分析了目前我 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形势 以及河南省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黄 副厅长说 , 0 年 2 4日, 2 9 0 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这无疑给纺 ,
织行业下 了一场 “ 及时雨 ” 。而 我省 要实 现 中原 崛起也 需要纺 织行业 发挥 支 撑性 作用 。中原工 学 院作为我 省唯一 以纺织 服装为显 著特 色 , 具有 硕 士研 究 生培 养层 次 的 工科 院校 , 定要 抓 住 这 次难 得 的机 遇 , 并 一 在 我省纺 织行业 自主创新 体 系 的构 建 中 , 发挥好 领头 羊作用 , 为我省 实现 “ 两大 跨越 ” 出积极贡献 。 做 会上 , 省功 能性 纺织材 料重 点实 验室副 主任任 家智 汇报 了重 点 实验 室概 况 、 河南 实验 室研 究方 向及 建
议 。会议 由梅 自强院 士主持 。 谢 振 山书记 在欢迎 致辞 中 , 各位 领 导专 家莅 临我 校指 导 工作 表 示 感 谢 !对省 科 技 厅 长期 以来 对我 对
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
为把河南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双低油菜、苹果等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河南实际,编制了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
规划的主要内容: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1、专用小麦。
优势区域划分为豫中北部强筋小麦区和豫南弱筋小麦区,共77个县(市、区)。
其中,豫中北部强筋小麦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郑州、开封、商丘市的全部及洛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周口等市的部分区域共66个县(市、区)。
豫南弱筋小麦区包括信阳及驻马店南部,共11个县(市、区)。
2、专用玉米。
重点发展饲用玉米、工业加工玉米和食品加工玉米,这三类专用玉米优势区:饲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安阳、焦作、济源、新乡、郑州、许昌、开封、鹤壁、漯河、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濮阳等14个省辖市的全部和洛阳、平顶山两个省辖市的部分县市;工业加工玉米优势区布局在郑州、平顶山、新乡、南阳、商丘、周口、焦作等淀粉、味精、酒精等加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市;食品加工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城市近郊和漯河、商丘、许昌、安阳等市的大食品加工企业周围。
3、棉花。
优势区域划分为豫东棉区、南阳盆地棉区和豫北棉区,共47个县(市、区)。
其中豫东棉区包括周口、商丘、开封、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7市的28个县(市、区);南阳盆地棉区包括南阳、驻马店等两个省辖市的9个县(市、区);豫北棉区包括安阳、新乡、濮阳等三个省辖市的10个县。
4、双低油菜。
优势区域为处于长江、淮河流域的信阳、南阳、驻马店3个省辖市的17个县(市)。
5、苹果。
优势区域划分为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和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共28个县(市、区)。
其中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包括洛阳、三门峡、郑州、焦作等4个省辖市的16个县市;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包括商丘、开封、新乡等3个省辖市的12县市。
二、发展目标专用小麦:到2007年,全省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到27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300万亩,总产量达到110亿公斤左右,从而替代进口,满足市场需求,使我省小麦生产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达到优质与高产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生产与加工结合,逐步形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格局。
节能减排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内生产 总值二 氧化碳 排放 将 比 20 05年下 降 4 % 到 4 % 。二 氧化碳 排放 下降 如此 大 的幅度 , 0 5 势必 要求我 们
大量 化石 能源 消耗 带来 的环境 问题 已成 为共 识 ; 过 提高 能效 和 降低 碳 排 放量 来应 对 气候 变 化 , 通 已经成 为
世 界各 国 的共 识 。
20 0 9年 9月 2 日, 2 国家 主席胡 锦 涛在联 合 国气候变 化 峰会开 幕式 上 , 明确 表示 中 国“ 继续 坚 定不 移 将
涉 及生 产方式 、 活方 式 、 生 价值观 念 、 国家权 益 和人类命 运 的全球 性 革命 , 是全 球 经 济不 得不 从 高碳 能 源 又 转 向低 碳能 源 的一个 必然选 择 。 目前 , 低碳 经济 的争 夺 战已在 全球悄 然 打响 !
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的纺织工业 , 理应节约资源和能源, 减少碳排放 , 为保护环境 ,
据 统计 , 国纺织 行业 全过 程 能耗 大致 为 4 8 我 .4吨标 煤/ 吨纤 维 。其 中 , 服装 行 业 能 耗 为 10 .5吨标 煤/
2 行业 : 2 信息 :
-tl I t 。
节 能 减 排 是 纺 织 工 业 发 展 的 一 个 必 然 选 择
李 秀明
( 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 ,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7
全球 气候 变 暖严重影 响 了人 类 的 生 存 环境 和 自然 生 态 , 给人 类 社 会 可持 续 发 展 带 来 了 巨大 的冲 击 。
2013年河南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求持续低 迷 ,国 内市 场需 求增 长趋缓 ,国 内外棉 价
差 价 巨大 ,纺 织企业 用工成 本大 幅度增 加 ,企 业税 负重 ,融 资难 等 诸 多不 利 因 素, 加 快 产 业结 构 调 整 与转型 升级 ,主要经 济指标 、产量 、 出 口及投 资实
现平 稳增长 。
一
3 、纺 织服 装 出 口保 持 平 稳 增长 ,纺 织 品 出口较去 年 同期 增速 大 幅提升 ,行业 竞争力不
断 提高 。2 0 1 3 年 ,全省纺织工业完成出口额同比
增长 1 5 . 6 3 % ,较 全 国 增 幅 1 1 . 2 4 %高 4 . 3 9 个 百 分
投 资 增 速趋 降 ,部 分 指 标 同 比出现 负 增 长 。
2 0 1 3 年 ,全省纺织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同比增
长0 . 4 0 %, 比全 国平 均 水 平 1 7 2 9 %低 1 6 . 8 9 个 百 分
点 ,增速较去年 同期下 降1 8 . 1 9 个百 分点 ,2 0 1 3 年, 河 南 纺 织 施 工 项 目数 为 8 1 5 个 , 新 开 工 项 目数 4 3 6 个 ,竣 工 项 目数 4 8 4 个 ,同 比 分 别 增 长 一
、
今 年 河 南 省 纺 织 行 业 运 行 情 况 及 突
点 ,增速较 去年 同期提 升9 . 8 3 个百 分点 。其 中 ,纺 织 品 出 口额 (占全 行 业 出 口总额 的5 1 . 7 0 % )同 比
出 特 点
l 、主 要 经 济指 标 两位 数 增长 ,增速 较 去
河南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河南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各省辖市国土资源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 号),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 号)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对《河南省国土源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部分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 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04]1 84 号)中的《河南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进行了调整。
现将调整后的《河南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以下简称《控制指标》)予以印发,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遵照执行:一、各地要做好《控制指标》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在土地有形市场或其他媒体进行公告。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管理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节约用地的关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控制指标》与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从严控制用地规模。
凡与《控制指标》用地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及时修订。
对不符合《控制指标》要求的工业项目,不予供地。
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控制指标》超标准用地的要对项目用地面积予以核减。
对因生产安全等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控制指标》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项目实际进行充分论证,确属合理的,方可批准供地,并将项目用地的批准文件、土地使用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书报省厅备案。
三、各地在编制工业项目供地文件和签订用地合同时,必须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要求及相关违约责任,并将供地信息上传至“河南省建设用地供地情况动态监测系统”。
四、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执行《控制指标》,并将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节地典型及时上报省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豫政〔2021〕49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2021〕49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河南制造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第二节“十四五”面临形势第二章开启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新征程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战略任务与导向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推进新型化,提质发展传统产业第一节材料工业第二节装备制造第三节汽车工业第四节食品工业第五节轻工纺织第四章激发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第一节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二节高端装备第三节新材料第四节现代医药第五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第六节新能源第七节节能环保第五章聚焦新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第一节氢能与储能第二节量子信息第三节类脑智能第四节未来网络第五节生命健康第六节前沿新材料第六章攻坚技术新前沿,建设高能级创新生态体系第一节培育一流创新主体第二节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第三节集聚一流创新人才第四节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第五节推动产业基础再造第七章提速数字化转型,建设高赋能智能制造体系第一节加快数字化转型第二节深化智能化改造第八章培育跨界新业态,建设高耦合“两业”融合体系第一节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第二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九章提升产业链水平,建设高质量群链共生体系第一节培育高能级制造业集群第二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第三节提高产业安全水平第十章打造成长型雁阵,建设高融通企业发展体系第一节做强做优“头雁”企业第二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第三节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第四节大力发展优质制造第十一章做强开发区载体,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体系第一节做强开发区制造业主导产业第二节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功能第十二章深化制度型开放,建设高层次开放合作体系第一节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第二节引导优势产业“走出去”第三节打造开放载体平台第十三章聚焦低碳化发展,建设高覆盖绿色制造体系第一节发展绿色制造第二节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第三节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第四节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第十四章引导差异化布局,建设高协同区域发展体系第一节突出“一带主副”引领第二节推进“四区协同”支撑第三节注重“多点联动”发力第十五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强化组织实施第二节强化项目支撑第三节强化要素保障第四节强化企业服务第五节强化监测考核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开局起步的五年,也是加快制造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的五年。
全国及各地区纺织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促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
全国及各地区纺织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促
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
纺织品,即经纺织加工而成的产品。
包括纱线、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等。
分为梭织布和针织布两大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主要产地是浙江濮院、河北清河等地。
国家层面纺织品行业政策
显示,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纺织品行业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加强对纺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组织和引导,组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优势企业、解决方案服务商等行业资源形成合力,如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促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
扩大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规模,加强纺织工业循环利用废旧纺织品,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在建筑材料、汽车内外饰、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将不能再生利用的废旧纺织品规范开展燃料化利用。
2013-2022年国家层面纺织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地方层面纺织品行业政策
为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纺织品行业发展,强化产业链配套。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水平、高标准引进印染、服装面料等项目,着力破解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间环节制约。
河南省工业结构的现状和调整方向
业结构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 亟须进一步地规划和调整。
一
、
我 省 工 业产 业 结构 的 现 状
1高耗 能 高 污 染 行 业 所 占比 重 大 。 位 工 业 能耗 降 幅 减 . 单
少。
从 20 0 8年我省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看 , 前十位的行业有
则需要地方政府提 前规划和引导。近年来 , 我省工业结构在逐 6个行业都属于 “ 两高 ” 行业 , 且都居于前七位 , 其工业 增加值
( ) 工业 多而不强 , 1轻 消费 品工业发展相对乏 力 , 能很 年 日本农 业 比重 为 1 .,0 9年 河 南农 业 比重 为 1 .) 不 67 2 0 43 至 好地适应新增需 求的需要 。轻 工产品除 了食品工业相对较 强 外, 其他行业竞争力更小 , 行业集中度低 、 产品 同构化严 重 、 资 从 4 %上升到 6 % , 0 0 之后逐步有所上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表 1 2 0 、 0 0年 河 南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中增 加 值 前 十 的行 业 082 1
2 o 08 2 1 00
行
业
行 业 增 加 值 占工业 增 增 加 价 值 比重 ( %)
行
业
行 业 增 加 值 占工业 增 增加 价 值 比重 (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非金属 矿物制 品业
食 品制 造 业
27 . 6
11 . 9
1 8 . 8
皮革 , 、 毛皮 羽毛( 及其制品业 绒)
印刷 业 和记 录 媒 介 的 复 制
化 学纤 维 制 造 业
5. 7 6
5. 6 4
5. 3 3
1 0
金属制 品业
河南省纺织工程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第3 2卷 第 3期 2 l 年 8月 0t
, ’’’’、
纺
织
服装科技 来自S I NC C E E AND T HN0L Y E I E & GAR EC 0G 0F T XT L MEN T
Vo . 2 N . I3 o 3 A g 2 1 u ..01
: 行业 : 2 信息 :
1 当好 政 府 的 参谋 和 助手 , 为行 业健 康发 展 出谋 献 策
学会 充 分发挥 桥梁 、 带作用 , 力 当好政 府 的参 谋 和助 手 。五年来 , 纽 努 主要做 了四项工作 。 1 1 为 行业发 展 出谋献 策 .
参与了《 河南省纺织工业 “ 十一五” 发展规划》 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和《 的编制工作 , 并协助
第 3期
河南 省纺 织 工程学 会 第九 届理 事会 工作 报告
3
圆满完 成 了省 政府 部署 的 与 中国纺织 工业 协 会协 调 、 系招 商 、 料起 草 、 织 宣传 等六 项 任 务 。在 经费 、 联 材 组
人员都很紧张的情况下 , 克服困难 、 预支经费、 组织人员联系招商, 共邀请 10余名客商代表 , 0 5 0多家 国内 知名 纺织 企业 , 8个代 表 团 , 保 了此次 洽谈 会取 得 圆满 成功 。2 1 , 积极 参与 1 月 1 t 确 00年 又 1 2E在郑州 国际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产业转移高峰论坛
调整振兴规划 》,进 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努
南纺 织 工 业 的快 速 发展 。 河 南 纺 织 工 业 在 快
时,也积累 了一 些结 构性矛盾 ,以产业 转移
动河 南 纺 织 工 业 优 化 升 级 已 成 为 当务 之 急 。 纺织 产 业 转 移 工 作 会 议 为契 机 ,河 南 将 充 分 基 础 、 人 力 资 源 、 区 位 和 市 场 等 方 面 的 优 善促 进 纺 织 产 业 转 移 的相 关 支 持 政 策 ,进 一 也。
津 、江苏 、浙江等省 市工信部 门负责人 ,各省市河南商会 负责人 ,我省 各 省辖 市 工信 部 门负 责人 及企 业 界代 表 共
3O 0 多人 参 加 了论 坛 。
业转移 地 区 、企 业 的交 流 沟 通 ,加 快 产 业 链
政策研 究室经济局局 长李连仲 ,著名经济 学家、 中国社 会 科 学院荣誉 学部 委员 陈栋 生 ,中国银行吾 行 长周载群 ,工 0
信 部 规 划 司 司 长 莫 玮 , 中 国 社 科 院城 市 发 展 与 环 境 研 究 所
副所长魏后 凯 ,河南 省社 科院副 院长喻新安 分别在论坛上
作 主 题 演 讲 。 省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厅 厅 长 杨 盛 道 、 巡 视 员 刘 云 达 出 席 论 坛 。 国 家 相 关行 业 协 会 负责 人 ,北 京 、 上 海 、 天
映承 接 ,弥 补 产 业 链 条上 的 薄 弱 环 节 ,打 造
扩大 出 口、 吸 纳 就 业 、增 加 农 民 收入 、促 进 等 方面 发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河 南 是 纺 织 工 业 大 业 是 河 南 省 政 府 确 定 的 5 战 略 支 撑 产 业 之 大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1.17•【字号】郑政[2010]5号•【施行日期】2010.0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郑政〔2010〕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十七日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通知》(豫政〔2009〕75号)精神,进一步加快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作为郑州市2009-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调整发展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产业现状郑州是五十年代国家布局、投资建设的以棉纺织为主,印染、化纤、服装、纺织机械和器材、纺织院校相配套的国家四大老纺织基地之一。
近年来,郑州市积极推进纺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服装产业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到2008年底,纺织服装产业共有各类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户,从业人员3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1家,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增长28%;完成工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22%。
目前,郑州服装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年生产化纤女裤达到1.6亿条,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50%;年生产男裤7000多万条,成为继广东、福建、江浙、东北、石家庄之后的第六大生产基地。
梦舒雅、娅丽达、太可思、渡森、五朵云、纽纶、德亿斯顿、戈洛瑞丝、快乐屋、欧利o金盾等十大自主品牌年产均超过百万件。
河南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目前 , 南纺 织服 装 产业 进 入了以转 型升级 促 发 展的 河
“ 一五”以来 , 十 在政 府 和行业 协会 的推 动下, 南纺 河 织 服 装产业 承 接产 业转移 的 步伐 明显 加 快 。 承接 产业转 在 移 的过程 中, 南 比较 注 重与大 企业 集 团的对接 、 河 产业 链整
城 项 目等 。
升级的措施与成效
国际金融 危机 的冲 击凸显了河 南纺 织 服装 产业的 粗放 型特征 , 民工荒、 民币升 值等进一 步逼迫 河南 纺织服 装产 人 业转 型升级 , 变经济 发展 方式 对 河 南纺 织 服 装产业 转型 转 发展提 出 了更高 的要 求 。 金融 危 机后 , 河南 出台了 河 南省 纺 织工业调整振 兴 规划 , 编制 了 纺织 服 装产业近 期提 升 计 划 等 等, 出要 以 自主创新、 术改 造 、 提 技 品牌建设 、 优化
a e sils e i h b tn a t r . tp e e t ti mpo t n o pe f c x si g p i y a e s r s r tl om n i ii g f c o s A r s n ,i s i ra tt re te itn ol nd m a u e . c
’
Pr I i a y a h e e e t a e b e a e i h r n f r a i n a d u g a ng o n n t x ie a e i n r c i v m n s h v e n m d n t e ta s o m to n p r di f He a e tl nd m
p o u tv e v c n u ty g e t , u l i g i du t i l n o a i n pl to m n O O l r d c i e s r ie i d s r r a l b i n n sra n v to a f r a d S i. y d i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河南省是我国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重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产业集聚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为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作用下,聚集了大量的相关产业企业和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区域经济模式。
产业集聚区能够聚集各种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和经济外部性,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集聚的效益,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现状1.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果目前,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比如郑州的航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南阳的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焦作的化工产业、新乡的纺织业等,这些都是河南省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在相应的行业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
河南省的一些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了一些领先的企业和知名品牌,如河南机器人产业园的杰美机器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中航新飞等,这些企业在行业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比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园区、研发机构和人才集聚现象。
尽管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的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区域之间产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特色和竞争力,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经济外部性。
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存在着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不足。
一些产业集聚区的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产业链条的完整和良性发展。
1.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均衡针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以采取优化区域布局的措施,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加大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和培育新的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均衡性。
河南省180个产业聚集区
焦作市(9个)武陟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杜国定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孟州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修武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博爱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温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济源市(3个)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济源市虎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洛阳市(17个)洛阳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含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工业产业聚集区(含洛阳工业园区)洛阳经济技术产业聚集区(含洛阳经济开发区)洛阳市伊洛产业聚集区洛阳市洛龙科技园区洛阳市洛新产业聚集区洛阳市石化产业聚集区洛阳市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洛宁县产业聚集区宜阳县产业聚集区新安县产业聚集区栾川县产业聚集区孟津县华阳产业聚集区汝阳县产业聚集区嵩县产业聚集区伊川县产业聚集区偃师市产业聚集区三门峡市(7个)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灵宝市产业集聚区(含豫灵镇)陕县产业集聚区卢氏县产业集聚区渑池县产业集聚区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市(10个)舞钢市产业集聚区汝州市工业集聚区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郏县产业聚集区平顶山市石龙产业集聚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南省叶县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平顶山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南阳市(14个)社旗县产业集聚区南召县产业集聚区邓州市生态产业集聚区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新野县产业集聚区唐河县产业集聚区镇平县产业集聚区内乡县产业集聚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桐柏县产业集聚区淅川县产业集聚区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鹤壁市(4个)浚县产业集聚区金山产业集聚区鹤壁市鹤淇产业集聚区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濮阳市(8个)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濮阳经济开发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含濮阳工业园区)濮阳市濮东产业集聚区南乐县产业集聚区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台前县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开封市(8个)汴西新区开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开封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龙园区)兰考县产业集聚区杞县产业集聚区通许县产业集聚区尉氏县产业集聚区开封市边村产业集聚区商丘市(11个)夏邑县产业集聚区宁陵县产业集聚区睢县产业集聚区商丘市睢阳产业聚集区永城市产业集聚区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商丘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商丘市经济开发区)梁园产业集聚区柘城县工业集聚区民权县产业集聚区虞城县工业集聚区周口市(11个)郸城县产业集聚区西华县产业集聚区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周口经济开发区)鹿邑产业集聚区项城市产业集聚区沈丘县产业集聚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淮阳县产业集聚区太康县产业集聚区漯河市(6个)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漯河经济开发区)漯河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东城产业集聚区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舞阳县产业集聚区漯河淞江产业集聚区信阳市(15个)信阳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信阳市平桥产业集聚区息县产业集聚区潢川县产业集聚区潢川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潢川经济开发区)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商城县产业集聚区新县产业集聚区固始县史河湾产业集聚区固始县产业集聚区信阳市产业集聚区(信阳工业城)罗山县产业集聚区信阳明港产业集聚区上天梯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光山县官渡河产业集聚区驻马店市(12个)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驻马店市装备产业集聚区驻马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经济开发区)上蔡县产业集聚区正阳县产业集聚区新蔡县产业集聚区遂平县产业集聚区西平县产业集聚区平舆县产业集聚区泌阳县产业集聚区确山县产业集聚区许昌市(8个)中原电气谷核心区长葛市产业聚集区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许昌经济开发区)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襄城县产业集聚区郑州市(15个)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市白沙产业聚集区郑州市官渡产业聚集区郑州市金岱工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园区郑州上街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巩义市产业集聚区(回郭镇铝加工产业园区)河南省新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新密市产业集聚区(曲梁服装工业园)登封市产业集聚区(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荥阳市产业集聚区(豫龙工业园区)郑州马寨工业园区安阳市(9个)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林州市产业集聚区安阳县产业集聚区滑县产业集聚区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内黄县产业集聚区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安阳市新东区产业集聚区安阳市纺织产业集聚区新乡市(13个)新乡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含新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新乡工业产业聚集区(含新乡工业园区,小店)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新乡经济开发区)长垣县产业聚集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新乡桥北新区国家(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集聚区新乡市新东产业聚集区原阳县产业聚集区获嘉县产业聚集区封丘县产业聚集区卫辉市产业聚集区延津县产业聚集区辉县市产业聚集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通知豫政〔2009〕75号各省辖市、重点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纺织工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劳动就业和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
制定实施《规划》,对于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0号)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纺织工业结构升级,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强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辖市要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实施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五日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纺织工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加快纺织工业发展,对于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劳动就业和扩大产品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为加快河南纺织工业结构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结合《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0号)和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2009—2012年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一)产业现状近年来,我省发挥自身优势,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18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倍,从2003年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8亿元,年均增速44.8%,高出全国17.2个百分点;纱和化纤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3和第5位,其中针织纱线产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针织纱线生产基地;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1%,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裤业为特色的郑州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以针织内衣为特色的安阳针织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新野、尉氏、新密、扶沟、虞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初具规模。
河南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呈现前大后小的特征;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体系发展滞后,对行业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产业集群处于萌芽和初级阶段,集聚程度不高。
(二)发展趋势1.国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金融危机难以改变纺织行业持续增长的趋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下降,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暂时面临困难,但长期增长趋势不会改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纺织纤维消费的年均增幅超过3%,2000—2007年达到了4.9%,均高于同期全球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
长期而言,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调整恢复以及新兴实体产业发展壮大,世界纤维消费量仍将保持年均4%左右的增长。
(2)纺织工业的核心竞争将集中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
随着纺织服装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传统纺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对纺织品服装全球市场份额的影响力逐步下降;以信息化带动为手段,以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为特征的新型纺织工业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产业竞争优势更多体现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可再生原料、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上。
(3)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纺织品、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领域优势明显,占据着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动地位,并采用设置技术型壁垒、反倾销、特保等手段实施贸易保护,维护其产业利益。
同时,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较大竞争压力。
(4)我国纺织工业仍将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首先,我国劳动力价格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也将有效延续我国纺织行业的成本优势;其次,我国完整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链、发达的工业配套体系等优势突出,在短期内难以被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替代和超越;第三,单纯的价格优势并不足以改变价值链高端需求的选择,我国纺织工业在产品品种、质量和快速响应方面具备综合优势,在国际市场赢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2.国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国内纤维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2000-2008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7.5公斤增加到15.5公斤,但与发达国家30-40公斤的纤维消费量相比增长潜力很大。
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人均衣着类消费将继续保持13%以上的增长。
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前景广阔,土工合成材料、医卫用纺织品、车用纺织品、农用纺织品等产品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
(2)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日益明显。
总体看,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品位、舒适性、功能性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符合流行趋势、个性化、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产品在大中型城市的需求持续扩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对品质好、价格适中、款式新颖的产品需求不断增长。
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为设计研发能力强、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也给产品质量好、成本控制能力强、专业市场渠道畅通的企业创造了增长空间。
(3)纺织工业的升级转型趋势明显。
我国纺织工业已经进入战略转型期,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成为推动结构升级,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
纺织新型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高新技术纺织品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专业性物流、市场、公共服务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日趋显著。
(4)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
东部沿海地区为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产业发展以高技术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环节为重点,中低端生产环节加快向加工质量好、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中西部地区成为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合理选择。
(三)河南省发展纺织工业的基本判断我省纺织工业属于“三有一机”产业。
一是有潜力、成长性好。
纺织工业产品是终端消费品,也是必需品,市场稳定且空间巨大,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国外、国内消费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河南众多人口形成的对纺织品服装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都将成为拉动我省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是有优势。
河南纺织工业在国内、国际均具有比较优势,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第一有产业基础,河南棉纺能力达到1500万锭,位居国内第三位,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针织服装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第二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突出,河南是近1亿人口的大省,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棉花资源丰富,土地和电力供应相对充足,发展纺织工业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第三有地理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既在辐射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又与东部纺织强省相邻,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有利条件。
因此,只要解决了自身问题,产业竞争力就会大幅提高。
三是有全局性意义。
纺织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从棉花等原材料开始一直延伸到服装产业,横向与化纤产品密切相关,是扩充就业的主渠道,对于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四是当前纺织产业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河南具有承接转移的良好基础,面临着难得机遇。
我省纺织产业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产业链短,棉纺织发展较快,但印染和服装行业发展较慢,产业体系不完整,形不成综合优势。
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导致产品档次不高,难以适应消费升级要求。
三是缺少专业市场,网络不完善,专业物流体系欠发达。
四是缺乏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带动能力不强。
总体来看,加快纺织工业发展对于优化河南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符合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选择要求,应该把纺织工业作为我省战略支撑产业来培育发展,引导、支持其做大做强,力争做成中国纺织工业强省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并努力在全球纺织工业领域占一席之地。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把纺织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工业强省。
(二)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技术引领、龙头带动、集聚发展、扩大就业”的总体要求,以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为主线,紧紧依托内需市场,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突出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强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特色中小企业,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市场体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原则1.突出健全产业体系。
明确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中下游产业发展,形成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完整的链条,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突出产业技术进步。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大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纺织工业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
产品开发要重视高端,兼顾中低端,做到“高、中、低”相结合,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3.突出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以集聚发展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引导纺织工业向原料产地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集中,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发展,着力在全省培育几个大的纺织基地。
4.突出品牌企业带动。
要重视打造品牌产品,也要抓好一般产品发展。
坚持引进贴牌和自主培育相结合,鼓励自创品牌,也不放弃为知名企业贴牌生产。
着力扶持本省骨干企业,同时也要大力引进知名度高、具有龙头作用的纺织服装企业。
5.突出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举办高水平商品服装交易会,形成全国有影响的纺织服装交易平台。
推动纺织及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性的纺织服装采购平台和高效先进的纺织品服装物流中心。
加大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打造纺织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6.突出承接产业转移。
在加强本地产业培育和扶持的同时,善于创抓机遇,把握机会,积极主动引进沿海、国外高端龙头企业、名牌企业,并与物流企业、经销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大招商来促进纺织产业的大发展。
(四)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国内和全球供应链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品品种质量显著改善。
到2020年,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以科技和品牌为引领的纺织工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