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对于豪放词的贡献论说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
一、苏轼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开创豪放词风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他的词作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仰。
2.壮志难酬的豁达苏轼一生虽屡遭谪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
他的词中虽不乏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旷达与超脱。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虽处逆境却仍怀报国之志的豪情壮志。
3.词中寓情,清旷洒脱苏轼的词善于抒发个人情感,毫不做作。
他的词中既有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历史英雄的歌颂;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个人遭遇的豁达面对。
这种清旷洒脱的词风,使他的词作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继承并发展豪放词风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将其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他的词作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气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战士词人的独特魅力。
2.战士豪情与爱国情怀辛弃疾自幼在金人铁蹄下长大,家国仇恨成为他词作中的重要主题。
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情怀,表达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3.沉郁雄浑的词风辛弃疾的词风在豪放中更多了几分沉郁与雄浑。
他的词中常常抒发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与无奈,如《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与执着。
这种沉郁雄浑的气质使他的词作更具震撼力。
三、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1.相同点:两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作中均充满了壮志豪情与豪放不羁的气概。
他们的词作都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异同[论文]
浅论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代表人物,对于豪放词的发展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词也都为后人所推崇,但由于各自生活的历史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豪放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论述两者词的异同。
关键词:豪放内容手法词起源于初唐,经晚唐、五代众多文人有意识的努力,至两宋发展到最高峰。
苏轼、辛弃疾则是两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两个明星,对于词这一文体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两者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但两人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清代的陈廷焯说“稼轩词,粗粗莽莽,桀骜雄奇,出东坡之上”,“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
东坡的“旷”在于他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乐观的信念;而辛词的“壮”在于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悲壮,雄健刚劲。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他们的异同。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两人都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在他们的词所描绘的自己崇尚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体现。
苏轼平生羡慕屈原、张良、诸葛亮、贾谊和隐士僧道之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甚至学习道家的养生之术。
这些在他的词作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中显露出作者对于“雄姿英发”的周郎的向往,其中有怀才不遇、有志不成的苦闷,但也有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充满豪迈的气概,给人以感奋的力量。
但在最后发出的却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又表明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辛弃疾则是从战场上走来的诗人,以五十骑冲入敌营,斩张安国的事迹历来被人传诵。
他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统兵将领,驰骋沙场的志士。
他的词作中出现的往往是虎啸生威、豪气纵横的英雄。
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情切婉丽为宗,内容被局限在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上,因此便有了“词为艳科”的说法,从南唐到北宋前期所写题材离不开都市风光、市井生活,词人中也出现不少慷慨之作,但数量有限,影响不大。苏轼把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加以表达,奠定了词的基础。而辛弃疾在之后进一步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合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将词推向了高峰。
二、对词的开拓程度不同
苏轼以其广博的学识总是既向内心世界开拓,又朝外在的世界开拓。他总是处于一种哲理思索中,因此达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地。他在词中既融入日常场景,又杂以大自然之壮丽景色。他“以诗为词”,大胆运用题序、典故使词的表现力空前提高。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人生命运的倏忽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老梦一生”(《醉蓬莱》)、“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而辛弃疾虽也在内外世界上有所开拓,但在内心世界开拓上程度远不如苏轼。他的词多停留在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苦闷,少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格
苏辛二人可以说在两宋词史上是占一山而突两峰的两大宗师。以他们为代表的豪放派历来为人所推崇。他们词作主要艺术特征同为豪放,他们独道的词风和创作方法,以及词中显露的伟大人格都把词的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影响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但同中有异,各具风采。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词品浅解》)。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词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研究探讨·336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焦 薇【摘要】在我国历史上,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风的代表词人,他们不受当时词曲声律的束缚,作品以豪放见长,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都独树一帜。
但同时,两人因为个人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其豪放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文将对豪放派代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词作都饱含着奔放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他们用开阔的题材和手法将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一派的格局。
苏轼和辛弃疾被后人合称为“苏辛”,他们豪迈慷慨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苏辛词风的相似之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代表了两宋豪放词风的最高成就,他们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
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
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
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
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
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二、苏辛词风的不同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摘要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其词作品都是以豪放见长,完全脱离了当时词曲写作声律方面的束缚,词作品选择的题材和体裁比较广泛,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弘、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由其代表的“豪放派”也逐渐被文学界所关注。
因此,对于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代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属于同一个派别风格,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细微差别。
主要区别表现在,苏东坡的诗词比较侧重于向光明的目标去奋斗,要将身边不可忽视的痛苦和困难作为追求光明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主张从苦难中实现解脱和超拔。
而辛弃疾则侧重于表达和发泄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谴责和摆脱的激情,表达一种愤怒的激情。
总而言之,东坡是旷选,而稼轩则是悲愤。
辛弃疾的风格在创作上呈现多形式、多形态,继承苏东坡的豪放风格。
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形成的人生经历比较与此同时,在实际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进行比较研究,“豪放”的风格作为词风的基本特征,同时两者在词作品的感情色彩、思想风格、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同之处。
以词的本色出发,较之有一定的发展和继承。
在书面文本的基本思想层面,作者的爱国之情、自身的忧郁之情都凝结在一起。
而在表现的手法之上,则较多的运用曲折的比兴等手法,营造较好的诗词意境。
纵观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这一生,坎坷之途不断。
苏东坡年轻之时即具备极大才华,进入仕途之后就被卷入了宋朝官宦内部的内耗斗争中,受到屡次的排挤和打击,多次被贬官下放,甚至有生命危险,几乎不得完身。
辛弃疾除了诗词方面的显著成就之外,还显露了优异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在军队实现南渡之后却实现不了当时统治者的重用和信任,多次遭到奸人诬陷和免职,在野外赋闲时间有二十余年。
试论苏轼和辛弃疾在豪放词创作上的差异
试论苏轼和辛弃疾在豪放词创作上的差异
李艳军
【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3)001
【摘要】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李艳军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J], 焦薇;
2.豪放、豁达与豪放、郁结——由人教版高中课文看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差别 [J], 周进才
3.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J], 冯齐林;
4.试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词风的差异性 [J], 黄为
5.浅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风格的差异性 [J], 郭洪涛;蒋圣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1级六班欧秋菊 1140016017【摘要】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大家。
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并有着豪迈旷达的相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代、社会地位不同,心灵世界及个人生活经历有别,使得他们的词作在意境开拓的程度、豪放风格以及内心世界等表现方面,又有着不容忽视的鲜明差别。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异同前言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
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称为“苏辛”。
同时,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但因为人生际遇、社会地位等总多因素,两人在感情色彩、思想格调等许多方面又有着许多不同,加之艺术风格的差异,苏辛二人的豪放风格自然迥异。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苏轼和辛弃疾以积极博大的胸襟、热烈奔放的情感、真挚浓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词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二人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豪放词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点。
1.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都饱含着热烈奔放的豪情。
不仅为人间生活而高歌,也为建功立业而呐喊;为庙堂宫殿感叹,也为传奇河山吟诵。
是在用生命来谱写豪迈。
自“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说一出,世人多以“豪放”品评东坡词。
可见苏词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也常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清人陈延绰《白雨斋词话》谓“东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云‘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
令我神往”此处就可看出苏轼将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性情襟怀与词作结合做一块,透过词来体会背后的怀抱。
苏轼和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和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两人的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人的词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
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
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即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
东坡所作的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
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
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豪放派诗词辛弃疾、苏轼诗词的比较
豪放派诗词比较--以辛弃疾、苏轼诗词为例诗词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创作者人生经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词在宋代达到顶峰,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宋代词人居多,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
苏轼为北宋词人,虽然满腹才华,却多次被当权者贬官外放。
苏轼乐观开朗、豪迈豁达,因此其创作的词具有这一特征。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处于宋朝的没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国土破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但南朝朝廷却一味求和,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寄托于诗词中,一身抱负终极一生也未能实现。
两者词风既有相同,也有差异,特点较为突出,素有东陂词旷达,稼轩词豪放之称,本文研究在推宋词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意义。
一、豪放派诗词作品风格特征宋代注重文治,忽视武力,所以导致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时期国家基本处于战乱不断的年代,内忧外患,同时,统治阶级的软弱导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苏轼文采横溢,致力于报效国家,但受到排挤,一生颠沛流离。
但其豪放豁达情怀,使其词风独具一格,成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偏居江南。
南宋和金以长江为界,相互对峙,民族矛盾突出,而南宋统治阶层却不思进取,沉迷酒乐之中,他的满腔抱负更是难以实现,为此,他将自己的抱负书写到诗词中。
苏轼、辛弃疾,两者所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词风,让豪放派诗词绽放光彩,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
(一)乐观洒脱的“苏词”苏轼注重作品的精神塑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词作中,既生动的将赤壁雄伟壮观景色描绘出来,又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表达出大丈夫要创立顶天立地的伟业,借此表达出自己壮志难酬的生活,是对词作豪情的开拓之举。
“大江东去”描绘出赤壁雄伟的挺拔山峰,整个词作意境十分豪壮。
作者利用历史事实,描写出辉煌的历史人物一生,表于文字之上,“小乔初嫁了”是描述了三国周瑜的人生得志和兼收美人入怀。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英武攻破曹军的军姿,借此将他心中的自信充分表现出来。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苏轼与辛弃疾无疑是宋代词坛上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要论述这两位豪放词的大家,首先就要探讨一下这个不同于传统宋词词风轻柔婉媚的词派的发展演变史。
豪放词派在北宋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豪放词派首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宋初的范仲淹出,豪放词才真正成为文人词的一种自觉的创作倾向。
北宋后期,神宗朝的改革家王安石步武范仲淹,从理论角度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
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宋赵令田寺《侯鲭录》)这句话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音在弦外。
他提出的理论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松开了束缚着词的音乐枷锁。
王安石,以《桂枝香登临送目》、《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之类刚健亢爽的怀古咏史词显现其政治长才,豪杰英气。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人 文 论 坛216INTELLIGENCE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07级本科四班 吴 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苏轼的作品当中,词作现存有三百四十多首,在我国的词作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以诗境写词,形成了苏“以诗为词”的独特特点,他以其奔放的才情,洒脱飘逸的文笔,开辟了一代豪放派的新词风。
豪放中尽显旷达的胸怀,才情卓越,作品被后人千古传颂。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风格豪壮,是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善于运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诠释创作,表现出作者独具特色的壮美豪情。
他与苏词相近,打破固有的传统束缚,使用大胆创新精神,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同样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都被人们视作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作品都表现出开朗自然、奔放有力的特点。
饱含报国的理想、乐观豁达的精神的同时,能完全突破传统,用另一种视角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辛弃疾则是把豪放推向了文学作品的顶峰。
“豪放”虽然是苏、辛二人的基本词风,但二者亦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首先,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众所周之,苏轼的豪放词是豪放派的基础之作,他以豪放为主要表现形式,也包含婉约幽静、淡雅闲适的词风。
以诗入词,用词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和抱负,这种词风突破了传统词律形式化的约束,使作品表现的更有表现力灵活力。
苏轼虽然开创了豪放一派,但自他之后却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经过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动荡,直到辛弃疾出现在文坛之上,他不但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且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他博采众长,意气风发,以其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突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不但慷慨激昂狂放悠长,而且尝试了更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作的篇幅扩展,加入多种表现手法。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网友来稿)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网友来稿)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高中语文组黄永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
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
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
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
苏轼之后,铁板铜钯,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
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稼轩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
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
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导语: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
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以下是小编整理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娟两个汉子,两种人生,两种胸襟,两种性格,两种境界。
上阕是辛弃疾的《摸鱼儿》,下阕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这是辛苏人生的真实写照。
虽同为宋词豪放派的实力代表,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却是迥异。
辛弃疾豪放悲郁,苏轼豪放旷达。
苏轼和辛弃疾的仕途经历很相近,都是抑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负,却怀才不遇。
人生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们“有所郁结”,所以他们转向文学,以抒发郁闷之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孤独寂寞的悲伤心情。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是稼轩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遭权臣弹劾,被罢职,长期居于信州。
此词是作于此时。
词的上阕渲染环境,结语表现对国事梦寐不忘。
抒发自己英雄失意的无限感慨,情调凄凉。
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表达自己政治失意的悲凉情怀。
于此,二者的词都表现了凄凉悲壮的风格。
这是共同之处,也是由他们相似经历所决定的。
但是,他们奔放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虽然他们抒情写抑郁不得志、悲愤,都带豪放的情感。
但是,结果却不一样。
东坡在抒发沉郁的情怀之后,往往能跳出悲伤心情,而转向轻松美好的情怀,走向旷达之境。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广受赞誉。
他们在文学上的共同点是豪放,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主要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首先,从创作主题和内容上看,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存在较大差异。
苏轼的豪放词常常以自然和人生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豪放情感。
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细腻描写和哀叹,表现出了他对于国家的爱和报国之志。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更多地表现出其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以中秋节为背景,描绘出一个忠诚爱国、不忘家国的文人形象。
同时,在大量的爱情词作品中,他同样表达出了对于爱情的倔强和抗争精神。
其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语言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苏轼的豪放词语言较为简练,形式较为自由。
他通常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但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要求,流畅自如。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语言则更加雄浑豪放,形式也较为繁复。
他既可以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也可以采用骈文或对偶的形式,以增强表达效果。
再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思想与人生哲学上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苏轼主张人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在《赤壁怀古》中,正是他对于人性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拜物教的批判。
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生命的真实与价值。
他主张人应该珍惜生命,并尽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水龙吟》中,他表达了对于生命无限价值的感悟和自我肯定。
综上所述,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创作主题和内容、语言和形式、思想与人生哲学等方面。
这种差异恰恰也展现了豪放派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启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促进文化发展和交流。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人间词话》)〔1〕何谓“旷”?何谓“豪”?郑骞更进一步阐释:“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
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
“能摆脱,故凡事总由窄处往宽处想”,苏轼就是这样。
虽屡遭贬谪,如被流放到澹州、惠州等荒凉之地,而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却能“吟啸”、“徐行”,视若等闲,无丝毫窘迫畏缩之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已彻悟人生旅途中与风雨相伴为必然之事。
这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能担当,故凡事虽由宽处往窄处想,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处可走”,辛弃疾正是如此。
他南归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恢复大业,却始终不能亲到前线;最后到了镇江任知府,正筹划抗金大业,就又被调离原职。
所以,辛词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沉郁情结。
尽管他政治上的风波远比东坡要少,但那份豪气中所露出的无奈却远胜于东坡。
正如《菩萨蛮》(书造口壁)中所表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蹭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故苏轼能以一种超然旷达之怀抱,俯仰人间,求得自身之安顿与排遣。
虽境遇钝迟,而处之坦然,即去国离乡之感,亦殊觉哀而不伤,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并推进 了词 的发展 和 传播 。世俗 化的 审美趣 味 一开始 就
先 天 地 深 深 浸 染 和 规 定 着 词 文 学 的 艺 术 崇 尚 , 用 来 自娱 和 它
井水 饮处 , 能歌柳词 ” ’ 虽然柳 永一生 专力 写词 , 即 “ 。 创
娱人 , 以娱乐为重要 目的。欧阳炯在《 问集 序》 花 中作这 样的 描绘 :则有绮筵公 子 , 幌佳人 , 叶 叶之花 笺 , “ 绣 递 文抽 丽 锦 , 举纤纤之 玉指 , 拍按 香 檀 。不 无 清 绝之 词 , 助娇 烧 之 态 。 用
收 稿 日期 : 1 0 1 2 0— 5— 0 0
由此 引 申的人生如 梦 的闲愁 、 慵 和寂寥 之感 为 主 , 倦 弥漫着
一
股 柔 糜 婉 媚 的 风 情 。 绵 绵 温 软 的 儿 女 情 思 代 替 了本 应 高
扬 的生命 意志 和理想 光辉 , 恋情 、 情 、 怨 愁情 、 闲情成 了此时
一
随着商 品经济 的发展和城市 的兴盛 , 适合 市井需 要的各 种艺术得 以萌生与生 长。“ 酒家 家花处 处 ” 歌 的都 市生 活孕
位多穷而少达 的诗人形 象 ; 中却 是一 位“ 情公 子”, 词 痴 甚
至 也有 艳 词 、 鄙亵 之 语 。 词 至 柳 永 , 大 了影 响 范 围 , 凡 有 扩 “
关键词: 苏轼 ; 辛弃疾 ; 豪放词
中图分类号: 0 . 3 I 7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6 2— 6 0 2 0 ) s一0 3 0 17 3 0 ( 0 9 o 0 5— 5
细密轻柔 的审美心态 , 他们 自然能够 领略男 女之 间的旖旎风 情, 便通过词来抒 写纯 属个 人私 生活 的幽 约情 愫 , 宣泄 内心 衷肠 , 自由地抒 写旖旎风情 , 而把有关政 治教化 、 出处 穷达 的
写成之后“ 随即 自扫其 迹 , 日谑 浪游 戏而 已”( 寅 《 边集 胡 酒 序》) 。作诗 时戴上面具 , 讲究 诗道尊严 ; 填词 时脱下面具 , 露
出本相 。既爱它 , 又怕 背上骨铮铮 、 大义凛然 的气概 ; 在贬 谪感甚浓 的诗歌 中 , 是
造 和发展 了词调 、 词法 , 词在 审美 趣 味方 面朝着 通俗 化 的 使 方 向变化 , 在题 材取 向上朝 着 自我化 的方 向拓 展 , 推进 了词 体的发展 , 是他 的 “ 但 柳七 郎风 味 ” “ 语尘 下 ” 使得 他未 、词 , 能提高词 的文学地位 。其慢 词仍不 出闺阁行役 、 男欢 女爱 的
有 自己的领地 。诗歌界 域宽 广 , 而词 多 言 闺情 风 月。“ 词之 为体 , 要眇宜修 。能 言诗 之所 不能 言 , 而不 能尽 言诗 之所 能 言 。诗之境 阔 , 词之言长 ” ] [ 。
客一 样 , 视其 为“ 小道 ” 以写诗 的余力 和游戏的态度来填词 , ,
大题 目交 给 诗 去 表 达 。 词 只不 过 是 发 泄 诗 里 不 能 也 不 便 容
词 以婉 约为 本 色 , 苏轼 开创 了豪放 词 风 , 弃疾 继 之 。 辛 苏轼 、 辛弃疾 以他们 的卓 荦才情 , 弘气度 拓展 了词境 , 恢 提高
了词 品 , 在词 的发展史 上 , 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作
第 2 第 8期 6卷
2 1 年 8 月 00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HA G I E H R O L G O R A FS N Q U T AC E S C L E E
Vo . 6 No 8 12 . Au u t 2 0 g s. 01
五代词 的两个 创作 中心分别在 西蜀和 南唐 的宫廷 , 就是 由于这种文体 最适 合于 追求享 乐 的小 朝廷 君 臣的缘 故 。在 这种生活背景 和文艺风气下从事创作 , 所写 的是 供歌筵 酒席 演唱 的恻 艳之 词 , 自然是缛 彩轻艳 、 靡温馥 。 绮
宋 初 的词 坛 基 本 沿 袭 五 代 词 风 。城 市 的 进 一 步 兴 盛 , 统
自南朝之宫体 , 扇北里 之倡 风 。 它 表 明文人 墨 客 、 楼 歌妓 ” 青 们 以才情 风度 与姿 色歌 喉做最 佳配 合 , 成 了配乐歌 唱 、 词 佐
酒 侑 欢 的工 具 。
传统范 围。真正 把词 提高 到与 诗 同等地位 的是 苏轼 。南宋
的辛 弃 疾 继 承 并 发 展 了 苏 轼 所 开 创 的 词 境 、 法 , 终 确 立 词 最
纳的背面 的感情 ,能 言诗之所不能言” “ 。如 一代 文宗 欧 阳修 词, 是诗歌 的一 种重 要形 式 , 于初 唐 即 已在 民 间和部 分 倡 导了诗文革新运 动 , 不涉词 体改 革 , 却 而是 和其 他诗 人墨
文人 中开始创 作 , 但其 与传 统意义上 的诗在题材 内容 上又各
苏轼 、 辛弃疾对 于豪放 词 的贡献论 说
李 俊 红
( 河套大 学 , 内蒙古 自治区 巴彦淖尔 0 50 ) 10 0
摘 要: 宋词坛 上 , 两 苏轼 、 辛弃 疾并 称为 “ 苏辛 ” 他 们 以 卓 荦 的才 情 、 弘的 气度 拓 展 了词境 , , 恢 提 高 了词 的 文 学地 位 , 使得 词 与诗 并 驾 齐趋 , 词 的发 展过 程 中 , 在 具有 历 史性 的贡 献 。
了词 体与诗分庭抗礼 的文学地位 。
从 唐 末 五 代 直 至 苏 轼 登 上 词 坛 之 前 , 论 是 精 致 隽 永 的 不 小 令 , 是铺 叙 展 衍 的慢 词 , 不 以 吟 咏 男 女 缱 绻 之 情 , 或 还 无 抑
治者 的物质笼络政 策 , 使纵情 享乐之风 盛行 。具 有高 度文化 修养 的士大夫 、 官员通 常以轻歌曼舞 、 浅斟 低唱为 享乐方 式 , 为生活 中的重要 内容。 由于有着丰 富的声 色享受 , 又有 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