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和小城镇管理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王昭耀以小城镇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初步尝试;80年代中期提出的“小城镇、大政策”,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这是对多年探索的充分肯定和总结升华,也是对走这条道路的总体部署。
深刻理解、认真贯彻中央的这一战略方针,是在新的世纪加快发展小城镇,不断把农村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
一、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不仅影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而且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是坚持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经济进步与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80%,有的高达9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左右,我国只有30%。
如何处理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大中城市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矛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大中城市数量少、容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须在适量适度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建立大中小并举的城镇网络体系。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距离近、迁移成本低,是我国低收入低素质农村人口的最佳选择。
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传媒大大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农民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遍布农村的小城镇将成为今后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商品、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完整word版)浙江省近年来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浙江省近年来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提要: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瓶颈。
改革乡镇政府体制,加快小城镇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在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市场化改革“先行一步”的浙江省,近年来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以增强重点镇(中心镇)权能为中心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于近期全面推开了以“强镇扩权(中心镇培育工程)“为内容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给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强镇扩权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浙江实践一、引言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人口、工业和商业聚集规模,是当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优先发展小城镇是我们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
但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同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转型滞后而造成的小城镇政府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僵化,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之一.在浙江,改革开放30 年来,民营经济高速发展,产业不断聚集并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一大批特色小城镇壮大起来。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与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有政府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些问题,如政府管理体制的僵硬性(职能专一、适应性不足等)、政府组织结构的离散性(职能部门条块关系不顺等) 、权能不足(社会管理权和执行权不足、事权与财政的不相称等) ,以及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淡薄(城镇规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滞后性)等,严重地制约了当地民营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瓶颈.近年来,浙江省政府积极探索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努力推动中心镇建设的制度创新。
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小城镇化
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小城镇化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其中乡村小城镇化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之一。
加快乡村小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小城镇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小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乡村小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度,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乡村小城镇化,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和项目,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加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
三、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小城镇化也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动乡村振兴。
许多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和支持,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土地流转也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加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发展乡村小城镇化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鼓励农村青年人才留在家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乡村小城镇化发展也需要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增强乡村自治和自治能力。
通过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村民参与决策,改善乡村治理,提升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效率。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精选多篇)第一篇: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相公庄镇作为中部乡镇,镇驻地距市区仅5公里,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多年来,我镇突出重点、统筹全局,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镇容村貌焕然一新。
xx年,顺利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检查验收,被评为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
主要做法是:1、科学布局,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
xx年,我镇聘请省鲁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编制了《相公庄镇总体规划》,规划把全镇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8.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4.5万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
在实施过程中,又聘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具体功能区域和项目进行了控制性规划和指导,严格按照规划开发建设,为城镇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
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融资机制,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级拔一点、向外引一点”的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
先后累计投资xx余万元,完成了桑园大道、相顶路、平安街、山前北路、镇东路、镇西路等道路改造,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全镇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对镇域内主干道两侧和商住区进行了全面绿化、美化和亮化,实现了“区净、灯亮、地绿”;投资200余万元,对巴漏河相公段进行了河道整治,整砌护堤、种植树木,建成了沿河公园;在平普路、平安街两侧相继建成了样式新颖独特的商住楼,成为全镇商业集中区;通过腾笼换业和土地置换的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建成了凤凰台住宅小区,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同时还新建了相公中学,改造了中心小学,扩建了卫生院,成立了镇供水公司,新建了镇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了城镇服务功能。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摘要】现代化的农村建设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引发对问题的关注。
随后分析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提出了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同时强调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本文强调了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指出,优先发展小城镇是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建设新农村、优先发展、小城镇、政策建议、重要性、措施、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引言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新农村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具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
一方面,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出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需要有一个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来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小城镇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优先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资源压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发展面临困难、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落后等问题逐渐凸显。
传统农村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发展和建设小城镇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说, 现代农业是 以规模经济为特征 , 农业生产规模 的 扩 大是农 业 现 代 化 的 前 提 和基 础 。 然 而 , 期 以来 , 长
我 国农 业 人 多 地 少 , 国耕 地 只 占全 国 国 土 面 积 的 全
收 稿 日期 :06— 1—1 20 0 7
作者简 介:吴艳春 , , 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编 , 副教授。
总量 , 为农业 规 模 化 、 约化 经 营 创 造 条 件 。一 般 来 集
农 村 工业 化 是农 村 现 代 化 的基 本 内容 。 中国农 村工 业化 曾经 作 为 中 国农 村经 济 及 整 个 国 民经 济 的 重要 组成 部 门 , 为增 加 农 民收 人 、 展 农 村 经 济 立 下 发 了汗 马功 劳 。但是 , 国 乡村工 业 的发展 脱 离城 乡 一 我
维普资讯
20 0 6年 4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THE CENTRAL NS TUTE OCI I TI OF S ALI M S
Apr 2 0 ., 0 6
第 2期( 总第 1 4 0期 )
N 2 Ge.4 ) O. ( 11 0
展 小城 镇能 够拓 展农 业 产前产 后 的空 间 , 为孕 育 和培
现代 化 , 最终 实 现 中国 现代 化 , 着 特殊 的不 可 替 代 有 的作 用 。
一
植 大批 龙头 企业 和农 副 产 品交 易 市场创 造 条件 , 而 从 为农业 产 业 化 向 深 层 次 发 展 提 供 有 效 载 体 和 依 托 。 通 过 发展小 城镇 , 挥小 城镇 连接 大 中城 市 和辐射 农 发 村 的功能 , 以促进 各种 市场 中介 组织 和农 村 社会 化 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因此,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和振兴镇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在当前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整体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中心,走有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路子。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一)推进小城镇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实践表明,发展小城镇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是一条成功之路。
第一,小城镇地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
第二,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起到了保证作用。
第三,使分布过于零散、数量过于庞大的农户适当集中,减少了分散建房及乡村企业占用耕地,资源集约使用,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第四,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投资小城镇建设,可以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等许多行业的发展,这对于扩大国内需求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还要看到农民集中居住到小城镇后,一些原先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也会逐步转向购买,从而增加了农产品、商品粮的需求。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小城镇所占有的区域位置、交通条件、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等多种优势,比较适合乡镇企业的发展。
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方面。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各乡镇按照“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健全功能、突出特色”的要求,明晰发展布局,完善基础配套,壮大镇域经济,改善乡村面貌,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产业合理、有序平安的新型城镇,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小城镇管理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
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作为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的纽带,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是 推进 城市 化 、 速农 村现 代 化 的 战略选 择 。 加
一
、
积极 稳妥地 发 展小城镇 应该 走 中
国式 的城市化道路
城 市 化 , 人 类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其 是 工 业 是 尤
化发 展 的普 遍 规 律 。就 像 社会 生 产方 式 的 更迭 ,
自然经 济— — 商 品 经济 ( 市场 经 济 ) — 信 息 经 — 济 ( 知识 经 济 ) —— 产品 经 济形 式 演 进不 能 随 意 逾 越 哪个 阶段 一 样 , 国也决 不 能 逾 越城 市 化发 中 展过 程 。城 市化 是社 会 分工 、 会 生 产 力发 展 及 社
中, 差不 多 每3 人 中就 有 1 生存 在 5 万 人 口以 个 人 0 上 的大 城市 中。城 市 人 口恶 性 膨 胀 , 现 了特 大 出 型城 市 。例 如 , 敦6 0 人 ( 8 0 8 .万 人 ) 伦 8万 10 年 65 ,
占英 国人 口的 1 % ; 2 墨西 哥 城 2 0 万 人 (9 0 00 15 年
的。
些 国家越 来 越 多地 把 城 市 人 口、 厂 和 企业 迁 工
往 市 郊 周 围或 小 城 镇 。 这 种 现 象 被 学 者 们 称 为
“ 城市 化倾 向” 富裕 的迁 移 ” 休 闲的迁 移 ” 城 反 “ “ 。 市人 口 比重 下 降 , 村 人 口 回升 。但 这 也 并不 意 农 味 着 大城 市 的衰 落 , 是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而 现
维普资讯
…
~
・
…
一
倔所 研宪考 2 02 年 第 考 0
一 、 …
7 期 ( 第 15 5 总 6 1期 )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7.06.10•【文号】国发[1997]20号•【施行日期】1997.06.1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户籍、身份证管理正文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20号1997年6月1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公安部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日)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关于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精神,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继续严格控制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
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为了保证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范围限制在县(县级市)城区的建成区和建制镇的建成区。
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h at yd v lp n ain c n my Ta ig it c o n ec re t i ain C ia s o d n t p a t ewa , r m g rg t n t e l e eo me t n o a e o o . k n oa c u t h u rn t t , h n h u o e t h y f h f o t l n t su o l e r o a g e ai o o
d c nr ie wh c e eo dw se nc u t e a x e e c d a s r i gh g o n s rl o u ain it i e dt e ip r— e e t z , ih d v lp e tr o nr s d e p r n e : ob n u ea u t r a p p t o oct sa n d s e s l a e i h i b m f on l n i n h
t e l p S alTo o D ve o m l wnsAc v l y tPr d n l t ey e u e ty i
H A GY j U N ui e
Ab t a t u a d r iain i R o tn n iao fC iaStr ig it d eaey d v lp d c u t e . o b i maltw s sr c :R l mo en z t s n i r o mp r t d c tro h n ’ u n n omo r tl e eo e o nr s T ul s l o n , a i n i d
蹈 西 方 经 济 发 达 国 家 曾经 走 过 的 先 集 聚 ( 纳 大 量 农 村 人 口进 城 )出现 “ 吸 , 大城 市病 ” 分 散 , 先 发 展 后 治 理 ” 覆 辙 。我 再 “ 的
加快小城镇化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快小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1.1农业现代化1.2农村现代化1.3我国农村现代化主要面临四大难题2.小城镇建设2.1什么是小城镇建设2.2小城镇建设的思路2.3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3.小城镇建设与农业现代化4.案例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发展也算顺利,但是,农业发展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再加上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的道路,但是要实现这些,很大程度上需要城镇现代化的带动,那么就需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链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城镇现代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1.1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经济组织与制度现代化,即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机物质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机械工具、矿物能源、生物工程以及化学产品,大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培植农业经济组织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实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要求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高素质的农民,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要实现这些还有很大的困难,必须要依靠小城镇化的带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0.06.13•【文号】中发[2000]11号•【施行日期】2000.06.1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2000年6月13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当前,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小城镇的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目攀比、盲目扩大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小城镇自身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为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对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吸引民间投资,可以明显提高农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扩大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而且也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意义及建设措施[论文]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的意义及建设措施【摘要】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体系。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形势下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扩大内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建设措施实施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可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效扩大内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的意义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形势下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建设小城镇不仅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扩大内需,而且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和资本的聚集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小城镇与农村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的联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在非农产业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耕地所超载的农业人口,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小城镇为主要载体与龙头,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道路。
1.1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治本之策小城镇位于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作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城镇的集聚效应能够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从而可源源不断地吸收与容纳从广阔的农村田野上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小城镇比城市更接近农村,在行政关系上,小城镇一般与周围的乡村同属一个镇或者乡,这使从农村转移来的就业人口能够很快地融入其行政组织、经济组织与社会人口组成的关系之内,因而不会像进城“民工”因受城市的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而困难重重,而且所需付出的个人转移成本要低得多,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轻松很多。
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有一部分转化为农民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De c . 2 01 3
Vo 1 . 2 7 N o . 6
●经 济 学研 究
论 城 镇 化 与 农 业 现 代 化 协 调 发 展 的
实 现 路 径
董 伟
( 郑州大学 商学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本文首先论述 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 化相互协调发 展的逻辑关 系 , 得 出了农业现代 化是城镇 化发展 的
党 的十八 大 报告 中对 统 筹 城 乡发 展 做 出 了新 的规划 和要 求 : 坚 持走 中 国特 色 的新 型工业 化 、 信 息 化、 城 镇化 、 农业 现代 化 道 路 , 推 动信 息 化 和工 业 化 深度融 合 、 工业化 和城镇 化 良性互 动 、 城镇 化 和农 业 现代化 相互 协调 , 促进工 业化 、 信息 化 、 城镇 化 、 农 业 现代 化 同步 发 展 。“ 四化 ” 的 协调 发 展 体 现 了我 国 目前实行 转变 经 济增 长 方式 、 落实 科 学 发展 观 的 新要 求 。只有城镇 化 与农业 现代化 相互协 调 发展才 能增 强农 村经济 发展 活力 , 提高农 村生产 生活 条件 , 逐 步缩小 城乡差距 , 促 进城 乡共 同繁荣 , 更好地 促进 我 国经济 健康快 速发 展 。
一
、
城镇化 与农 业现代 化 的逻辑关 系
城镇 化 与农 业 现 代化 是 相 互促 进 、 互 利 共荣 的 关 系 。农 业现代 化 以城镇 化 为 引 领 , 只有 实 现 了城 镇化, 才 能为农 业 现 代化 提 供各 方 面 的条件 。同 时 城 镇化 以农业 现代 化 为基 础 , 只有 实 现 了农 业 的现 代 化生产 , 才 能为农 村 的城镇 化 提 供 发展 的生 产 资 料, 才能 实现 高质量 的城镇 化 。 ( 一 )城镇化 对农业 现代 化 的带 动作用 城镇 化促 进 了农村 剩余 劳动力 程 中 , 随着城 镇经 济 的发展 和 非农 产 业 的发 展 壮大 , 需要大 量 的劳动力从 事城 市非农 产业 , 这就 加 速 了农 民向小城 镇 集 聚 。农 民大 量 向城 镇 转移 , 这 就为农 村 土地 的规 模 化 和集 约 化 提供 了条 件 , 有 利 于促 进农业 现代化 的发展 。 城镇化 有 利 于农 民素 质 的 提 高 。农 民进 入 城 镇, 由从事第 一产 业 转 而从 事 第二 、 三产 业 , 就 有 一 个职 业转换 、 技 能提 高 的 过程 。 同时 城镇 通 过 举 办 各种 技术 培 训 班 和 服 务 咨 询站 对他 们 进 行 职 业 培 训, 有 利 于城乡 劳动 者学 习新 知识 , 掌握 新 技 能 , 提 高综 合素 质 , 进 而提高 农业生 产效 率 , 促进 农业 现代 化 的发展 。 城镇 化 的发 展推动 了农业 的产业 化经 营 。小 城 镇 作为 沟通城市 和 乡村 的 桥 梁 , 其快 速 发 展 能让 农 民方便地 获取农 业 生产 技 术 和市 场 供 求信 息 , 推 动 与农 业 生产有 较高关联 度 的农 产 品加工业 和第 三产 业 的发 展 , 从 而引导 农 民以市 场 需求 为导 向组 织 生 产, 调整农 村经 济结 构 , 摆 脱农 业 生 产 的 盲 目性 , 加 快 实现农 业现 代化 。 城 镇化促 进 了农 业产业 结构 优化 。在城镇 化进 程中, 非农人 E l 的增 加加 大 了对农 产 品的需求 量 , 对
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
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府办[1998]14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发[201X]10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县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至201X年底,全县乡镇必须完成墟镇规划控制区1:1000现状地形图测绘,墟镇主要街道基本铺装砼路面,供排水设施基本完成,煤气普及率达60%,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以上。
第四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章小城镇规划的制定第五条小城镇规划,应当以县域城镇总体规划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小城镇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小城镇的各项建设;(二)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小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三)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林地;(四)合理安排住宅、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布局,逐步建成相对集中、设施配套的现代化小城镇;(五)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第六条小城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小城镇建设提速农村现代化
的必然趋势 。长 期 以来 ,我 国实 行城 乡 隔离的户籍政 策 , ” 工人 ”和 ” 民 ” 农
成 为 一 种 身 份 .而 不 仅 是 职 业 的 差 别 , ” 里 人 ” 和 ” 下 人 ”壁 垒 分 明 。 这 城 乡
城镇 .都要把大量农 村人 口转移 到城镇 中从 事非农业 的生产 活动并定居 下来。 目前 ,我 国农 村 富裕劳 动力 已超过 2 亿 人 ,加 上其 家庭还 有4 多农 村过剩 人 亿
如 拉 美 的一 些 国家 、 印度 等 国 ,在 大
批农 民没有相应 的就业 、土地 、社会福 利 治安等配套 制度下涌入城市 ,在 城
市 边 缘 形 成 大 量 贫 民 窟 ” ,给 整 个 社 会 带 来 严 重 的安 全 隐 患 . 引发 了 一 系 列
体 化的新型社会 不断涌现 。加快农 村
圆
维普资讯
口 文/ 唐传阳
农 村城 镇 化 是 农 村 工 业 化 和 现代 化
镇 的功能与定位 。问题 的实质在 于 ,无
论 是 重 点 发 展 大 中城 市 还 是 重 点发 展 小
因此 ,我 国 转 移 农 业 劳 动 力 和 农 村 人 口不 可 能 主 要依 靠 大 中城 市 。 如 果 不
数量多 、基础设施投 资成本低 、体
包袱 轻 、新建扩建都 有潜力等优 势 而吸纳 农村人 口的潜 力大。加之 农民
入 小 城 镇 的 门 槛 和 转 移 难 度 、转 移 风 较 低 ,其 经 济 技 术 结 构 、职 业 结 构 同
度 加快 现在 这个趋势还 未得到遏止 。 城 乡差距扩大 不仅表现 在城 乡居 民收
成 共 识 。 而 通 过 大 中 城 市 来 吸纳 农 村 人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
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
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
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
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二个月用来过年,三个月用来耕田,其他时间都是空闲”是部分农民的现实写照。
这是长期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隐忧,一些农民盲目外流打工,涌向省内外大中城市,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给城市带来巨大负担,引发了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务农劳动者的素质。
乡镇企业虽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模式落后,其扩张就业所需的资源(主要是资本)不足,导致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容量有限。
要制定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小城镇、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创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重组,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就业空间,创建发展的平台,这样才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长顺县委党校 法代东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现代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 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最艰巨的部分。现 代化的本质,就是解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转变的问题,而我国的总人口和农业人 口的规模比任何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多 出几倍或十几倍,这就更加增加了我国农 村及农业现代化的难度和复杂性。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内容 (一).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1.现代化的概念 关于现代化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基 本一致的看法有: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现代化是系统的过 程;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是同质 化过程;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现代 化是进步的过程。
由此看来,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最近人们干脆将其定义为:为追求理想的 境界而不断合理化的过程;或是把现代化 作为结果或目标来定义。现代化可以看作 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中 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它广泛涉及国际政 治、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技 术进步等方面。
(五)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1.农业现代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①现代工业尤其是支农产业比较发达 ②农村非农产业比较发达 2.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3.完善的农业保障机制和国家政策干预与引导是农 业现代化的重要外在条件 4.扩大农业规模,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5.农业现代化应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1.确立农业专业化生产目标,制定相应扶持政 策 2.培育核心农户,强化农业现代化实施主体 3.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面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 4.培育农村人力资本,实施农业劳动力充分就 业计划
5.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扩大土地经营规 模 6.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提高农业生 产效益 7.加速第二次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 含量
4.经济结构偏差和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因 5.国家及时调整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政策也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益分析 1.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2.改善了社会经济结构,推动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缓解当前农村突出的 人多地少的矛盾 ②促进了城市就业市场化,改善城市就业结构 ③增加了二、三产业人口和产值比重,改善了产业 结构和就业结构。
2.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 争能力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 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 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 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 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农业。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没有一套 或一个不变的标准。
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是指:在播种和收获 阶段,在有邻里协作生产的情况下的绝对 剩余劳动力。它的数量介于无邻里协作生 产情况下的绝对剩余劳动力与相对剩余劳 动力之间。由于这一部分劳动力对农业生 产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有负面影响,因 此非常有必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农 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总量概念,即全国总 的供需相抵所产生的剩余,而不是特指某 个地区、某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剩余。
在我国,第一个层次农业现代化,是从自 然生产向半商品生产的转变过程,是从自 然经济走向物质经济的过程;第二个层次 的农业现代化,是半商品生产走向商品生 产的过程,是从物质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 过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层次递进中, 科技进步仅是必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是充分条件。
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决定着不同的农业现 代化的目标。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 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农业现代化的 层次递进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第一 次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蕴含着第二次农业 现代化的内容,当第一次农业现代化完成 之时,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正在进行之中。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农业 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农业 和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应 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以优化农业及农 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 入、改善农民生产及生活条件、提高农民 素质、缩小工农差别及城乡差别、促进农 村走上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的文明发展道 路。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以经济学的供求原理来分析,农村剩余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农村 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 数量而产生的剩余。用边际分析方法可知, 当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时,其边际生产力 趋于零。基于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可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绝对剩余劳动 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两种。
(二)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 1.农村人均耕地—农业规模经营 2.农产品标准化率—农业标准化程度 3.精细农业实现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率—农业 信息化程度 4.单位耕地面积生物制剂使用量—农业生物化 程度 5.实施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设 施化程度
6.农产品商品率—市场竞争能力 7.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劳 动生产率 8.单位耕地面积谷物产量—农业土地生产率 9.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生产者知识化 程度 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 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数据还不齐全,目 前还难以确定相应的标准值。
3.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 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 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 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 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 平的现代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综合生产力, 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 别和城乡差别,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实 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 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 一个层次是为了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 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长的需 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层次 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农业生 产效益,维持农业持续高速发展,满足人 们对产品质量和种类的需求,从而提高农 民收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准 会不断提高。21世纪中国追求农业现代化 目标,已不能用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以及与之匹配的教育程度等加以简单地度 量,而应不失时机地加上信息化和公平化 指标。现代农业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 完善生产流通的组织制度,将持续提高 “三大效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农产品商品率)和“三大效益”(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5.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 6.农业服务现代化 7.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8.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9.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
(四)国内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农业发展模式演变 1.常规农业发展模式 ①“石油农业” ②“绿色革命” 2. “替代农业”发展模式 3.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4.农业发展新思潮:①基因农业;② “精细 农业”;③信息农业;④都市型工厂化农 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 然选择 1.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就地转移、就地消化的方式来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还不可能 其一,大量分布于农村中的村办企业(含私营企业) 继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急剧下降 其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深层次开发对剩余劳 动力的吸纳效果很不明显
2.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面 临的难题 ①大中城市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迅速提高,对农村 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逐步减小 ②在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中城 市下岗职工不断净增加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 难以适应大、中城市对高素质劳动力的要求。 ④大、中城市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 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指标选择 ①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规模经营 ②灌溉率—农业水利化 ③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化学化 ④单位耕地占有拖拉机数量—农业机械化 ⑤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率—农业劳动 生产率 ⑥单位耕地面积谷物产量—农业土地生产率 ⑦农业劳动力文盲率—生产者素质
2.标准值确定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应根据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 发展水平进行判断。如按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 发展报告》的有关数据,计算不同收入国家的以 上7项指标的平均值。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 组标准,以当年人均国民净收入(GNI)计算, 人均GNI≤75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人均 GNI=756—2995美元为低中收入国家;人均 GNI=2996—9265美元为中高收入国家;人均GNI >9266美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1.在发展目标上,要把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放在第一位 2.在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向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3.在发展思路上,要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4.在城乡关系上,要走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 5.在发展模式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在建设方案上,要走技术高起点、产品高价值的 道路
在实践中,现代化农业涉及复杂的社会系统, 它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存在与发展。 应将农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纳入 分析视野,把农业置于国民经济系统来分析与考 察,而不是简单地就农业论农业。农业现代化与 农村现代化、区域现代化互为基础、相互支撑,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际 或区域现代化。相反,没有农村现代化或区域现 代化,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
4.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所在,就是要解决长期以来抑制农村发展 的因素,释放农村资源的潜力,实现农村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是全面的现代化。它包括实现人的现 代化、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的现 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
(二)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一般说来,农业现代化的标志至少应体现在 一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结构 现代化 2.农业基础实施现代化 3.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4.农业经营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