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

合集下载

一种经典教育思想的实现——品读《三适连环教育》的智慧

一种经典教育思想的实现——品读《三适连环教育》的智慧
三适 连环教育 的理论基 础 、基本 内涵及 其 内在关 教育 的机会 。
系 ,系统介绍 了三适连环教育具体 的实施措施 。 全
为此书有 以下几个方面 的特点 。
终形成 他们 的专长 , 甚至形 成他们 的职业 。 指导 。 书的一个重要特 色就是 “ 此 理论性 与实践性 、
人 的身心发展是有规 律的 , 关于人 的教育也是 原 则性与操 作性 、 历史 性与 现代性 、 俗性 与趣 味 通
有规 律 的 。 我们 必须 认识 规 律 、 尊重 规律 、 畏规 性 ” 敬 的有 机结综合 , 我们 正在 推行 和实施 的素质 对
律。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 的教育既是教育 教学 的基本 教育 和课程改革有着 重要 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 规律 , 是素质 教育 的基本 内涵 。 也 实践 创造适 合学
观。 学生是有思想 、 有个 性 、 有选择性 的正 在成长 中
相信随着此 书的出版和传播 , 何先生及其 “ 三适
( 自《 摘 中国教 育报 》 (9年 1 2( ) ) 1月 3日第 1 版 ) 2



其结 果是 “ 少数 人 ( 不全是 教育家 ) 推着教 育研究院 ” ,退休后担任多所学校的顾 问工作 。 三 心推动 , 《 适连环教 育》 既是 其多年 理论研究 的成果 , 也是 其 育往 前走 , 多数人跟 着带有 瑕疵 、 不完美 的教育 永
实践智 慧的结 晶。 全书共分 七章 , 从对 当下教育 问 向前走 ” 。关键是需要有识之 士唤醒大众去实施理 题 的反思人 手 , 引出 了 以“ 三适 连环 教育 ” 推 行 想的有 教无类 的公平 教育。 主张人人都有与生俱 来 他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 教 ” 的命 题 ; 面分 析和梳理 了 来 的不 同潜 能 ; 全 人人 都可 以、 都应该 有均等 同时也引起 了我 的共 鸣 ,

德育"三适"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德育"三适"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年第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18 0 2 期 总 2期
耧 课 改 在 线
德育 “ 三适 ” I 原贝 在小 学语文教 学中的运用 j
■ 毛 军 芳
我在语文教学 中注意把握适 量 、 适时 、 当原则 , 知 , 适 竞有一生嘀咕 : 林则徐怎么这样老 了啊?……在一 有机进行德育 渗透 ,使学科知识与德育水 乳交融 , 收 片赞美 、 敬佩声 中, 的问题显得那么另类 。 他 我本想批 到较好成效 。 评他 一下 ,责怪他怎么还没投入 到那样 的氛 围中 , 但 充分挖掘德育 因素 。 适量渗透 转念一想 , 这何尝不是一个很好 的教育机会 呢? 于是 , 首先教 师要做好挖 掘和梳理 。深入钻研教材 , 根 顺 着他 的话题 ,我们对林则徐 的年龄进行 了辨 析 , 使 据教 材特点和学生实 际 , 充分 挖掘教材 中的思想教 育 学生对林则徐产生 了更深 的崇敬 之情 , 同时也激 发 了 因素。 如五年级 的《 师恩难忘》 《 、 陶校长 的演讲》 让学 民族 自豪感 。 , 生从小树 立尊师 重教 的 良好传统 ;厄运打 不垮 的信 《 4课后拓展 , . 影响深远 。 在学 习了《 海伦 ・ 凯勒》 , 后 念》《 贝尔》《 、诺 、滴水穿 石的启示》 ,使学生 明 白成功 学生为海伦 ・ 凯勒遭 到的不幸而惋惜 ,为她坚 强的毅 离不开持之 以恒 、 坚持不懈的信念 ……现行 的课文都 力及对学 习的执著 所感 动。在此基础上 , 课后 学生借 按 主题 归类 , 有着 明晰的德育 体 系 , 于我们 引导学 来 了《 便 假如 给我三天光明》 阅读后在班 内举 行 了读 书 , 生学会学 习 、 学会生活 、 学会做人 。在 挖掘的基础上 , 交流会 。 在交 流会上 , 学生谈 得很多 , 他们更 深地走进 我们还要把 这些 渗透要点进行梳理 ,制成学 期表格 , 海伦 ・ 凯勒 的童年 ,从她的奋斗史 中 ,更 深刻地 明 白 以做 到教 学时心 中有数 ,在课 堂教学 的三维 目标 中 , 了 : 一个 人活着 , 精神 的追求应该是 远远超过物质 ; 生 有针对性地体现 。 理 上的残缺并 不可怕 , 在任何 困难 面前 , 我们 都要 学 其次要注意适量渗透 。 不要 因为要 加强思 想道德 会 勇敢地 面对 。 教育 , 把语 文课 上成 品社课 , 导致 学科 “ 变质” 也不要 ; 三、 多元呈现表现形态 。 当渗透 适 因为语文 姓“ ”就完全剥离 了教育 因素 。 语 , 另外 , 渗透 1 师言语 的渲 染 。教学 《 . 老 海洋——2 世纪 的希 1 时 还要考 虑学生 的年龄特 征 , 不脱 离学 生实 际 , 这样 望》 这篇生动性说 明文 时 , 的导入部分 , 观看美 在课 边 更 容易让学生 自觉接受 。教师只有充分驾驭 了教材 , 丽 的海 洋视频 , 教师边 配上优美 的解说 词 : 蓝色 的海 处 理好 渗透德育 的“ ” 才能充 分发挥课堂教 学的主 犹如蓝色的梦 , 度 , 时常让人 魂牵梦萦 。 海是浪漫 的 , 朵朵 渠 道作用 。 浪花是 它浪漫 的情 ; 是神秘 的 , 多奥 秘在等 待着 海 许 二、 准确寻求契合时机 。 适时渗透 我们 。 带着对海 的向往 , 漫步金色 的沙滩 , 听大海 弹 倾 1 . 开篇导入 , 奠定基调 。在教学《 二泉 映月》 伊始 , 奏 的音 乐 ……优美 的解说 词 , 丽 的海洋 , 美 将学 生带 老师深情 地说道 : 同学们 , “ 又是一个 中秋夜 , 阿炳在 入神秘 而又令 人 向往 的海 洋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被 激 邻家少年的搀扶下, 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 , 静影沉 发 , 保护海洋 、 对 珍惜海 洋资 源这 一主 旨的理解 也 就 璧 , 阿炳再也 看不见 了。只有那淙淙 的流水 声萦绕 水到渠成 了。 但 在他 的耳 畔。他想 起 了师傅说过 的话 , 到 了 自己坎 想 2 直观材料 的呈现 。正 是基 于小学生 的年龄 特 . 坷 的经历 。听 , 如泣 如诉的琴声在池畔 回响起来 了。” 点 , 形象思 维能力相对 较强 , 利用 直观 的教学 手段 更 《 二泉映月 》 曲缓缓流淌 , 名 学生静静地 沉浸在一种伤 能使学生 的注意力 、 观察力及思维 能力得到发展 。在 感怆凉 的情 绪之 中 。缠绵哀怨而饱含愤 慨的古 曲 , 一 教学 《 军神》 一课时 , 我从 电影 中撷取 刘伯承动手术 片 下子把学 生拉进 了阿炳生活 的那 个年代 , 从而为更好 段 , 生动再 现 了刘 伯承为 了革命 事业 , 在手术 中不 肯 理解文 中主人公对命运 的抗争 , 以及对美好未来 的无 用 麻醉药 , 而是 忍着疼痛数 刀数 的故事 , 生被影 片 学 限向往 , 了很好 的情感铺垫 。 做 中紧张的气氛所 吸引。 当看到他手术时紧紧攥住床单 2品析课文 , . 受到熏 陶。在 语文教学 中进行德育 时 , 心也被 紧紧地揪 了起来 !最后 当他清 晰地说 出 7 2 渗透 , 不能 离开对语 言文字 的分析 和 品味 , 篇课 文 刀时 , 他所具有 的钢铁 般意 志 , 生 由衷 地产 生深 每 对 学 的字 里行 间 , 都需要 我们细 细揣摩 , 才能 “ 出“ ” 深敬意 1 悟” 道 来, 引起感情 共鸣 , 使学生得 到收获 。在具体教学 中 , 3人情入境 的朗读 。叶圣 陶先生 曾说 :读书心有 . “ 可从三 方面 引导学 生细细 品味 文本 :品在关 键字 词 境 , 境始与亲 。” 入 读着读着 , 你会不 由地走进文 中所 处; 品在主 旨升华 时 ; 品在文本空 白处 。 描绘 的情 境 中 , 受着人 物 的喜 怒哀 乐 。在教学 《 感 明 3即兴生成 , . 因势利 导。教学《 虎门销烟》 一课 , 课 天 , 我们毕业》 , 时 因这篇文 章部分章节 以第二人 称展 前我准备 了较充足 的背景材料 , 学生较好地进入 到 开叙 述 , 使 读来更引起情感 的共 鸣 。在充满眷 恋的开场 了虎 门销 烟 的背景 中 。学 生 的思绪 随着林则 徐而 牵 白之后 , 我让学生 自由有感情 地 朗读 全文。然后全体 动。 最后凝视 着林则 徐的雕像 , 学生纷纷发出了赞美 、 学生起立 , 配上 音乐 , 起深情 地 朗读起 来 。读 着读 一 敬仰之情 。课堂教学一切按预设 的进行得很顺利 。 谁 着 , 多学生声音 哽咽了 , 很 眼泪簌簌地往下掉 。 我也沉

中国三大启蒙教育丛书

中国三大启蒙教育丛书

中国三大启蒙教育丛书中国的启蒙教育丛书是指一系列为儿童提供启蒙教育的图书,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科学等知识,对孩子们的思维、情感和品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启蒙教育丛书,其中三大启蒙教育丛书是《童蒙图说》、《幼学琼林》和《朱子家训》。

《童蒙图说》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丛书中的经典之作。

它由明代著名教育家吴敬梓编写,内容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童蒙图说》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通过各种故事和寓言,教导孩子们做人的道理,使孩子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受益匪浅。

《幼学琼林》是清代著名教育家李渔编写的一部启蒙教育丛书。

它内容丰富,包括了历史、地理、文学、科学、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与《童蒙图说》不同的是,《幼学琼林》更加注重对孩子们的品格修养。

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做人做事的故事和寓言,教导孩子们做一个有道德、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它还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伟人的介绍,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朱子家训》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编写的一部启蒙教育丛书。

它以家训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本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对孝道、仁爱、诚实、勤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朱子家训》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处世态度,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启蒙教育丛书。

中国的三大启蒙教育丛书《童蒙图说》、《幼学琼林》和《朱子家训》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以其丰富的内容、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对中国的儿童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具有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良好品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被动评价”到“深度卷入”——浅析“四适”连环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从“被动评价”到“深度卷入”——浅析“四适”连环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从“被动评价”到“深度卷入” ——浅析“四适”连环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发布时间:2021-11-12T07:10:53.15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27期作者:曹金丹[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

每次听课的时候,曹金丹温岭市大溪镇第二小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

每次听课的时候,我总会关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

“评什么,怎么评?”直接影响着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整个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

特别是在我们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基本上比较注重的是技术,因此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能是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对于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

存在的问题如下:1.评价过早或者过迟。

一节课,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内容可能只有教学内容的操作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或者学生对同伴的作品,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操作时间的限制,在他们还未启动思维程序时,过早地对学生作品或者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这往往成为他们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

2、评价语言比较空洞。

评价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过程。

而我们大部分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没有针对性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意思就是“太大众化”。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3.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评价并非教师的专利,但是多数的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纵横向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还未形成。

教师为了强调和追求作品的精美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往往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变得无足轻重。

一、适时评价,给学生一个探索支点在信息技术课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属于学生的操作时间。

要么一节课前面一小段是教师的讲解,后面的一大段是学生的操作,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少之又少;要么课堂中师生互动频繁。

因此,要想课堂活而不乱,并且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

适性扬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精彩

适性扬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精彩

适性扬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精彩发布时间:2021-09-26T15:00:22.9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3期作者:曾文明[导读]曾文明东莞市粤华学校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0-213-01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以“适性扬才”为核心教育理念,系统构建学校“适性”教育特色素质教育体系,有效促进了每一名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名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有效促进了学校品牌化、内涵化发展。

一、“适性”教育的内涵阐释“适性”教育是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适性”教育思想等提出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

“适性”教育为“三适五性”教育,“三适”指“适应”(倡导教育应适应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适合”(倡导教育应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适度”(倡导学校教育应提供对学生的适度引导,以充分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五性”指“天性、个性、灵性、社会性(涵盖理性、品性、德性三个范畴)、诗性”。

“适性”教育强调保护天性、尊重个性、涵养灵性、培养社会性、唤醒诗性,最终以“适性”教育实现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性成长。

二、“适性”教育立体综合改革作为民办学校,学校党支部全体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校工作全程坚持以党建工作为魂,以党建定方向,以党建带队伍,以党建促教学,以党建促品牌。

品牌培育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课、多个党小组重点联合攻关等机制,这也是学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原因。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程强化党建引领,从“适性”管理、“适性”环境、“适性”教师、“适性”课程、“适性”课堂、“适性”德育、“适性”科研、“适性”评价等方面来系统构建“适性”教育这一素质教育新品牌。

(一)形成了“适性”教育文化识别系统与办学思想体系“适性扬才”的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粤华学校“适性”教育改革的立体性、综合性、本土性、创新性。

2024年暑假“三段四度”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年暑假“三段四度”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段四度”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的教育教学,早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转向了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

蔡林森说:教育就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理论。

它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培育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它带给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的内在的思维快乐,它使每个孩子包括成绩最差的学生获得自信和尊严。

强调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学博士、教育专家余文森在他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精确的论述: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

核心素养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全部的精神世界。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一个人具备了什么样的素养,就具备了什么样的人生。

当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包含的内涵很多,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渗透。

我们学校也正是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制定的“三段四度”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所谓“三段”,是把课堂教学的环节设为三个阶段:自学质疑、合学探究、省学评价。

“四度”指的是教师引导讲解的“合适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参与度、课堂教学活动的紧张度和学习结果的有效度。

“三段四度”教学模式首先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重视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培养。

先学后教,能够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学习力量,真正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

适性德育 筑梦未来

适性德育 筑梦未来

适性德育筑梦未来作者:袁际红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5年第04期2015年是教改方案落地的关键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的“适性教育”实验也正在迅猛推进中。

我们所理解的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是“人本教育”。

从中国古代“适性而美”思想,再到西方学者“教育适应自然”理论,在不断地研究、实践、反思、淬炼的过程中,我们对于适性教育的理念也逐步具化为“适切而为、适性而教、适兴而学”的“三适”行动与路径,致力于创造“尊重儿童天性、筑基生命灵性”的教育。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随着教育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如何在适性教育中凸显“人”的成长,回归教育的本真,是神龙小学“适归德育”价值引领、情境建构和策略落实的出发点所在。

“适归”一词出自《诗经·小雅》,意为归于、归向。

2011年神龙小学将政教处更名为“学生成长中心”,从原有的学生管理转变成为学生服务,转身的背后隐含一系列纵深变革。

适归德育着力描绘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生态愿景,让孩子真实地展现自我,归于天性;找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归于个性;为其未来的社会属性奠基,归于社会性,这是神龙小学德育实践的定位与支撑,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也为神龙小学的德育“创客”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家校携手——构建立体化生态德育平台1997年建成的神龙小学,地处国家级开发区,高学历家长群体的高期待让家校之间时常处于尴尬境地。

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协商体制的作用,凝聚“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让家长、企业人士走进学校课堂、让教师走入家庭、让学生走近社会成为神龙小学“新常态”。

我们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开设了“生活百宝箱”(动物“喂养师”,摄影“妙妙手”,理财“小行家”)、“快乐体验园”(职业角色“我能行”,家乡景点“带你行”,社区活动“大家行”)、“异域风情湾”(人物故事汇,名胜风景游,社交礼仪行)、“运动欢乐岛”(趣味游戏“我参与”,体育赛事“我关注”,健身方式“我自创”)、“精彩汽车城”(车都“靓车知晓”,车都“产业调查”,车都“未来发展”)、“创意梦工厂”(魔术折纸屋,西式简餐厅,动漫制作室)、“健康成长路”(饮食习惯“我支招”,食品选择“有妙招”,搭配营养“耍新招”)七大类素养培养学生社团课程。

如何有效开好主题班会

如何有效开好主题班会

如何有效开好主题班会作者:叶水妹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08期众所周知,主题班会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是班主任组织和管理本班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优良班风、学风,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平台,拓宽学生的进行自我教育的渠道。

现在的中学,每周都安排了主题班会,但主题班会都是班主任唱独台戏,任课教师很少参加。

师生座谈的机会少,师生之间没有正常的信息交流渠道,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一些隔膜,甚至会发生一些误解,任课教师之间也缺乏某些交流。

那么如何有效开好主题班会呢?本人在教育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主题班会的设计要规范,它必须符合一定的程式,主题鲜明,过程清晰,活动丰富,体验深刻。

主题班会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班会主题要明确主题班会的主题是主题班会的灵魂。

每次活动只要突出一个主题,主题过多、过散,就会削弱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定主题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围绕党和国家对学生的要求来考虑;二是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考虑;三是围绕学生中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来考虑。

二、班会形式要多样好的主题只有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现,才能具有打动人、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的魅力。

好的主题也只有与之相适应的完善形式相结合,才能创设出最佳的教育情境。

所以,成功的主题班会往往得益于对形式别具匠心的设计与创造。

为此,不同的主题班会,应采取不同的形式。

常见的主题班会形式:讨论会、座谈会、故事会、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歌咏会、综合性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

一次主题班会往往不是采取单一的一种形式,而是多种形式的组合。

三、班会准备要充分召开班委会、统一思想:在召开主题班会之前,班主任应组织召开一个班委会,将主题班会的总体思路、主题名称及表现形式告诉他们,统一大家的思想。

明确分工、分头准备:一个主题班会有许多工作要准备,如会场布置、物资采购、素材收集、内容落实等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都应明确分工、分头准备,由一个团队来完成。

校本

校本

十一、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记第二届全国高效课堂“课博会”“金秋送爽,瓜果飘香;群贤齐聚,高朋满堂。

振兴教育,大家担当,坚守阵地,高效课堂”。

9月28日上午,北京市昌平区教委主任李成旺用一首即兴而作的诗拉开了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效课堂“课博会”的序幕。

由中国教师报和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承办的本次会议,是在今年4月16日全国高效课堂首届郑州课博会之后,应广大课改校长的要求,举办的又一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集中展示活动。

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史习江、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出席了开幕式。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再次集中亮相,为在课改路上遇到困难的校长和教师烹制了一道课堂教学的饕餮大餐。

“通过课博会这样的形式,以课为媒,精彩交流,共话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可让更多致力于教学改革的教育同仁分享最前沿的教改成果”。

河北省邯郸市第26中学校长王海霞说,“课博会让我们学习到了最新的课改信息,给了我们很多可以借鉴的方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王海霞参加过很多次高效课堂的研讨会,但对课博会这样的形式却情有独钟,她这次带来了近30位本校的老师,就是想让老师来接受一下“头脑风暴”,感受一下高效课堂的魅力。

与王海霞一样,河北栾城五中的吉秀霞校长也是多次参加高效课堂的研讨学习活动,吉秀霞了解高效课堂并下决心跟着学,是在参观了杜郎口中学以后。

“参观完杜郎口的课堂以后,我的心情就很激动,我们两个学校的情况很类似,我想一定可以学到东西的,当时就掏光了钱包,买了一大堆资料带回去学习。

”这一次,她又带着十几名教师来学习。

据了解,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分别是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作者:闫启光来源:《新智慧·下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坚持“三适”的原则。

而“三适”原则的内容包括:吃透教材,适度提问;巧抓时机,适时提问;把握重点,适量提问。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感悟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间;智者同得巧,愚者问得笨。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常常存在提问或目的不明,或逻辑不强,或方法不当,或时机不准等问题。

下面笔者谈谈在课堂提问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吃透教材,适度提问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

那怎样的提問才算是适度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够作答的,既不能让学生感到充满希望而又答非所问,也不能让学生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轻松自如地回答。

其次,提问要依据教学内容,即所谓“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笔者设计问题“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学生便抓住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品析感悟,大部分学生都能解答问题。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逐层深入,将课堂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笔者又追问:“是什么使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度过生死攸关的时刻?“学生思考一下,便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是机智,有的说是勇敢,有的说是对祖国的热爱。

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欲,促进学生通过努力来提升学习的信心,同时增强了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巧抓时机,适时提问适时,就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思路相“吻合”,并在学生打算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提出。

童蒙养正顺势教育

童蒙养正顺势教育
6【国学热潮】家长也要学国学 形成氛围孩子才爱学
7【国学热潮】孩子学国学应循循善诱 盲目赶热潮适得其反
8【80后父母】80后们的孩子自我意识太强不利于融入社会
父母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他所有的观点、感受全部从父母那里获得。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的人生永远是第一要素。家庭环境的创造,对孩子的正向人格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阶段格外重要,通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个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孩子将来成功与否的基本的、基础性的东西。这个部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得到足够的、正确的、健全的爱,另一方面是得到充分的被认同。尤其是后者,中国的家长通常会拿着自己的孩子短板跟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没有给予自己孩子充分的认同,这种情况下通常很多孩子的自我接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就会比较弱。
到了这个阶段,学生一旦进入初中,就应该开始引导他思考将来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他将来带来什么好处等。要思索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纯说要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西方的孩子到了这个学龄就开始做人生规划。有出息的人,或者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春期的时候立的志。按照发展心理学,到了青春期,应该帮助孩子把这个部分发展出来。这样能很好地解决青春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个问题。据现在调查研究,青春期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个现象非常普遍,高中能达到85%以上。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不知道为什么学,或者说不知道学习对人生有什么价值。也就是说学习意识没有被唤醒,俄国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谈到这么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可见唤醒的重要性。
顺适教育创始人赵伟志
[凤凰网教育频道独家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迹可循 育儿三阶段必不可少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作者:周敏来源:《教育界·中旬》2015年第09期【摘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习了著名台湾教育学家何福田教授的“三适连环教育”,结合劳技教育,执教平结内容,实施适合教育,采取:活用教材,适度开发,创造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自主探究,渐进学习,开拓适合学习时机的教育;分层教学,快乐学习——开展适合个别容量的教育的教学策略,课堂中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适合教育劳动技术平结《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只有满足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才是满足和顺应现代的教育需求。

个性化教育对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及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模式,分析个性化教育理论体系,为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启迪,是适合教育向当今时代奉献出的一道良方。

在实施适合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中,笔者认真学习了台湾著名教育学家何福田教授提出的“三适连环教育”。

所谓三适,即“适性”“适量”“适时”。

也就是教育要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实施适当的教育量。

结合劳动技术课的研究,笔者在《平结》一课教学中探索实施适合教育,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活用教材,适度开发——创造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何福田教授认为的“适性教育”,就是“适合个别性向的教育。

”意指不同材质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各个智愚不同,质材有异,各有所好,各有所长,面对坐的满满一课堂的孩子实施教学,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实则不易,而教材本身却框定教师的思维,限定学生的学习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使用的课本不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该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

“三育”合一,培养“追梦人”

“三育”合一,培养“追梦人”

“三育”合一,培养“追梦人”在中国教育界,有一种流行的教育理念,即“三育”教育理念。

所谓“三育”,指的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统一。

这种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在道德、智力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

而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加入“追梦人”教育,以培养有理想、追求自己梦想的人才。

德育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现代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各级教育机构也纷纷将其列入教育目标之中。

在“追梦人”教育中,德育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行,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通过德育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智育是培养“追梦人”的基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智育必须成为教育的重点。

智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具备一定的智力和知识储备,才能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更加游刃有余。

教育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追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也是培养“追梦人”的重要环节。

体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实现梦想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提高自信心,增强对梦想的追求。

体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对于追求梦想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光有“三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入“追梦人”教育。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只是满足社会需求,而更要关注个人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只有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三育”合一,培养“追梦人”是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适合教育的适性选择

适合教育的适性选择

适合教育的适性选择董林伟一、适合教育适逢其时,是时代之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理念要因校而异、因生而异。

完善人格、开发能力,就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其成为学校的主人;放在主导地位,让其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人;放在主要地位,让其成为学校教育利益的最大获得者,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纲要》为学校教育确定了重心。

徐卫东校长倡导的适合教育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关心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的成长,要踩着社会进步的节点,体现时代青年的风采。

《纲要》为学校教育描绘出现代化蓝图。

适合教育,就是面向未来的人本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面向人人的公正教育,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教育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的求知过程中,获得成功。

适合教育是一种传承教育,她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教育精髓。

适合教育适逢其时,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策应社会人才需求,展望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学校服务社会、为学生未来作准备的教育生态。

二、适合教育适切适当,是课堂之需理想的课堂,第一,要对师生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

有人曾经把课堂教学比作人的行走,先是老师示范行走,后来扶着学生行走,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行走。

徐卫东校长提出的“三动”课堂范式,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以学生提出问【关键词】适合教育;适性选择;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2-0057-02·点评·二〇一九年第四十二期57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探究互动思维品质的训练为出发点,真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养、表达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激发,求知的热情得以点燃,学习行为自始至终真正地发生,知识真正地获取;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始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动和行为、焕发学生想学要学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为标准,使学生求知的过程变成“探索、发现、创造”的心路历程。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1. 引言1.1 引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问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不能盲目提问或者提问过于简单,这样会影响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掌握课堂提问的“三适”,即适当性、及时性和引导性。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做到恰当,才能发挥好提问的作用。

提问的适当性非常重要。

老师的提问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来设定,既不应该过于简单,也不应该过于复杂。

适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还需要及时性,要在学生犯错之前就提出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提问还需要有引导性,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问还需要多样性,要搭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问题,让学生接触不同层次和难度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适应,才能使提问发挥最大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通过对课堂提问的“三适”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提问的技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思考提问的适当性、及时性和引导性,做到恰到好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2. 正文2.1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指导。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提问也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适连环教育

三适连环教育

《三适连环教育》读后感黄伟添我是在本学期初才读完了《三适连环教育》这本书的,这本书让我有了系统学习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机会。

说实话在得到这本书之前,作为家长的我对于教育也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

阅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是比较盲目的,下面我来谈谈读了这本书后的感受。

“三适连环教育”是台湾知名教育家何福田教授的教育理念。

在刚得到这本书时,我的想法就是关于理论的东西,我可能是看不懂且很枯燥的。

但实际读下来,情况不是这样的,虽然何教授的行文较为简捷,同时又例举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三适连环教育”的实质,让读者通俗易懂;还有“三不得”恰恰是当前作为家长最容易心急上火的问题。

当前国内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我相信家长们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大家把“不要输在起跑点上”人为共识以后,唯恐自己投入的太少或太迟,这一点是足以证明的。

我理解的“适”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到处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难就难在如何量化且有可比性,这样可能对这个合适的“度”把握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在我的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先前作为父亲的我是很不重视的,虽然当前教育环境是让人倍感压力,但基于自身孩童时代的无人管束的经历,没有过多地关心孩子的心理情况。

平时都以工作忙为借口让其妈妈负责,近期孩子的母亲正逢出差,我与儿子有了几次较为深入的交流。

因为平时儿子有些让人不理解的行为,比如回家作业很不自觉;在学科上,数学作业较语文作业稍主动些,但又喜欢看一些课外书。

通过交流,儿子说出了让我惊讶的回答,他说:“因为我喜欢数学,数学课比较有趣;而语文课作业太多。

”虽然儿子用词不多,但我完全理解儿子的这种想法。

平时,他做作业很拖拉又不认真,字写的很潦草,又特会辩解。

实际上这点回家作业是不多的,相比较其其他他学校同年级的作业可能要多得多,但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应该说这是儿子的错误认识,我当然不能一下子扭转这个问题,但情况让人有点担忧!对照了《三适连环教育》中的“三适”和“三不得”,我感觉到问题主要是出在“三不得”上,作为家长没有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平时对他不好的表现经常是批评过多,原因是对他不好的表现常常是做了太多不适当的比较。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并不会恰当地提问,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入,提问的效果不理想。

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我们需要遵循“三适”的原则。

第一个“适”是“适量”。

提问的数量应该适度。

如果提问的数量过少,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不愿参与;如果提问的数量过多,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和困惑,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思考。

所以,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个度,使得学生既能够集中注意力,又能够主动思考和参与。

第二个“适”是“适中”。

提问的难度应该适中。

过于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和无聊,过于困难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回答和参与。

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思维,所以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不能过于困难,以免造成学生的挫败感和学习动力下降。

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既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又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回答。

第三个“适”是“适时”。

提问的时间应该适时。

在课堂中,有些老师倾向于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提问,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预热课堂气氛;有些老师则喜欢在教学的中间和结束阶段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内容。

无论是哪个阶段,提问的时间都应该选择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掌握相关知识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除了“三适”,还有其他一些关键点也需要注意。

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

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和独立观点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的回答应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及时的反馈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回答的正确与否,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改进学习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巧,需要遵循“三适”的原则,即适量、适中和适时。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浅谈课堂提问的“三适”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

提问的方式和策略也是需要讲究的。

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难,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三适”,即适当、合理和有效。

提问要适当。

适当的提问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回答。

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或低级,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轻松,没有学习的动力。

而过于复
杂或高难度的问题,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和回答,造成学习上的困惑和挫败感。

教师要根据
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来设定提问难度,确保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
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的欲望。

提问要合理。

合理的提问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
知识。

教师在提问时可以根据教学的主题和重点,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
思考和回答中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问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
合思维和创造能力。

可以提问学生某个概念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
归纳,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三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适当、合理和有效的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掌握。

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创建良好的学
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本文荣获河南省濮阳市家庭教育理论研讨一等奖】○标签: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杂谈博客分类:新平民家教“三适连环教育”积极而平实自然,奋发向上而符合中庸之道,是平民化的适度教育。

适度就是合适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三适连环”这个适度教育,与本博客新平民家教的思想理念、广义的劳动实践方式吻合,特此推介。

一、《三适连环教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适连环教育》是我最近在做的一本书,作者是台湾著名教育学家何福田。

“三适连环”乍一看很酷,像是出自某部传统演艺小说,其实内容很平实。

所谓“三适”,即“适性”、“适量”、“适时”。

大白话说,就是教育要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实施适当的教育量。

所谓“连环”,就是三者要有机结合,“三管”齐下。

实在很平实,平实到实在品味不出什么新意。

即使如作者所说,三者均是老生常谈,但三者相结合属于作者独创,我也持存疑的态度,因为从“三适”到“三适连环”,并无太大的理论鸿沟,正常人多能想到。

但对这种平淡无奇,我愿以“大道至简”来称谓,而不愿如大陆的同性质作品般,送一个“八股文”头衔。

大道至简。

如果“大道”让人听了之后会吃一惊,那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惊讶的事情。

这说明我们一直远离大道,甚至不知“大道”为何物,那我们的社会该是什么样子!教育的道理很平实。

人各有天性,不可强扭,而人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时机,又各有不同,此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但现实的教育却并没有根据此一事实,而采取不屈不挠的、硬把傻子也训练成专家的方式,以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许三多”。

除却“大道至简”,这本书与大陆八股文相比,更突出的不同在于“至诚如神”,正是“至诚”之“神”,使得其可以被赋予大道至简的评价。

国内的类似著作,多由一主编挂帅,拉上一帮弟子与朋友,分工合作,拼凑而成。

具体到每个人,又都是分门别类,将拼凑继续“深化”。

结果一本书,内容堪称全面,语言堪称“平实”,而读来毫无收获。

何福田的这本书,分门别类之细,不逊于大陆作品,但每章都是如老者娓娓道来,言简意赅,又一针见血,同时不时透漏“恨大道之不行”的焦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本文荣获河南省濮阳市家庭教育理论研讨一等奖】○标签: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杂谈博客分类:新平民家教“三适连环教育”积极而平实自然,奋发向上而符合中庸之道,是平民化的适度教育。

适度就是合适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三适连环”这个适度教育,与本博客新平民家教的思想理念、广义的劳动实践方式吻合,特此推介。

一、《三适连环教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适连环教育》是我最近在做的一本书,作者是台湾著名教育学家何福田。

“三适连环”乍一看很酷,像是出自某部传统演艺小说,其实内容很平实。

所谓“三适”,即“适性”、“适量”、“适时”。

大白话说,就是教育要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实施适当的教育量。

所谓“连环”,就是三者要有机结合,“三管”齐下。

实在很平实,平实到实在品味不出什么新意。

即使如作者所说,三者均是老生常谈,但三者相结合属于作者独创,我也持存疑的态度,因为从“三适”到“三适连环”,并无太大的理论鸿沟,正常人多能想到。

但对这种平淡无奇,我愿以“大道至简”来称谓,而不愿如大陆的同性质作品般,送一个“八股文”头衔。

大道至简。

如果“大道”让人听了之后会吃一惊,那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惊讶的事情。

这说明我们一直远离大道,甚至不知“大道”为何物,那我们的社会该是什么样子!教育的道理很平实。

人各有天性,不可强扭,而人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时机,又各有不同,此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但现实的教育却并没有根据此一事实,而采取不屈不挠的、硬把傻子也训练成专家的方式,以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许三多”。

除却“大道至简”,这本书与大陆八股文相比,更突出的不同在于“至诚如神”,正是“至诚”之“神”,使得其可以被赋予大道至简的评价。

国内的类似著作,多由一主编挂帅,拉上一帮弟子与朋友,分工合作,拼凑而成。

具体到每个人,又都是分门别类,将拼凑继续“深化”。

结果一本书,内容堪称全面,语言堪称“平实”,而读来毫无收获。

何福田的这本书,分门别类之细,不逊于大陆作品,但每章都是如老者娓娓道来,言简意赅,又一针见血,同时不时透漏“恨大道之不行”的焦虑。

在本书中,作者除将其理念与实施办法列举清楚之外,在呼吁与鼓舞读者尤其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方面颇多着墨。

这很容易理解,大道虽简,其行不易;人人知之,人人畏难。

只有一部分人认同之并坚决贯彻之,大道才能畅行于世,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所以在赞同和欣赏本书的基本理念的同时,我也深深感染了作者的焦虑。

但在焦虑之余,吾辈更当积极奋发,力争对矫正时弊有所裨益。

本书的末节,作者寄希望于“有识之士”,能够坚持信念,贯彻到底,不为舆论与阻力所动摇。

而我当前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将此书做好,尽快面世。

这本书也是我从业以来,唯一认为值得倾力的一部书。

二、教育的「三适」与「三不得」□何福田◎前言教育究为何物?这个问题可以从各个学门,各派哲学,甚至各行各业的角度来响应,其结果虽非南辕北辙,但也不是殊途同归,故难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义。

就像其它各种学问一样,你有你的经济学定义,我有我的经济学定义;关键在谁的定义合理,或较符合事实。

笔者研究教育学理与从事教育实务工作多年,不知自己应属何门何派,但对教育的体认比较偏向以下的看法:教育是让个体的潜能做最佳的发挥,使社会拥有各行各业的人才,既满足个人的愿望,也满足社会的需求。

教育工作或把它浓缩到教师的施教行为,常可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往往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每一种作为都与其它理念或措施有相当程度的关联,若忽略了这个「关联性」,教师的努力可能不只事倍功半,或许还会背道而驰。

本文所谈「三适」(三种适合推行的)教育,忽略其中哪一种就不对,单独运用其中哪一种都是应该的,但若不与其它两种配合运用,都会「美中不足」,甚至「徒劳无功」。

◎三适教育所谓「三适教育」是指适性、适量与适时三种教育而言。

而「适」为切合需要、恰到好处之意。

(一)适性教育——适合个别性向的教育教育界在没有发明「智力量表」之前,就知道学生群中分别有「智愚贤不肖」的现象,可是多半认为:「聪明一点的人在各方面都比较聪明;愚笨一点的人在各方面都比较愚笨。

」此时「适性教育」就已派上用场:不过,那时候的想法是不够聪明的人要认份些,不要异想天开,伟大的事留给聪明人去做;「智力量表」发明后,只不过是让这种想法更为牢靠。

等到「多元智力」(multipleintelligence)的说法出现后,「适性教育」的意涵就扩大了。

智力既然多元,其意为:「某人在甲学科有几近天才的表现,但在乙学科可能极为平庸,甚至让人感觉愚笨;而某些人刚好与之相反。

」这种说法无可讳言地已经打倒「单一智力」的说法。

(何福田2002)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多元智力说」的优越性,如患唐氏症(Down’ssyndorme)的大陆胡姓青年(小名舟舟)可以成为闻名国际的乐团指挥家,这是「单一智力说」所不能理解的。

那么,什么叫做「适性教育」呢?简言之,它是「适合个别性向的教育。

」意指不同材质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或者说什么材料接受什么教育。

国人对于「适性教育」早已耳熟能详,尤以在一九八O年代前后,台湾省政府教育廰就曾大力推动「适性教育」的理念与措施。

然而在大班教学的型态下,「适性教育」极难实施,更难落实。

因此,尽管知道要实施「适性教育」却依然以学校行政措施与教师教学方便为前提,洵至已经国中毕业,甚至高中毕业,犹不知自己性向为何,宜往何种方向发展之学生比比皆是。

此固由于学校没有提供学生多种探索机会与善尽辅导之责有以致之,并非学生天生没有主见。

现在依然有部分国民中小学校长以为办学要有特色,遂以其个人之专长作为学生努力的目标。

比如校长酷爱英语,他就让全校学生拼命学习英语而排挤学习其它科目的时间;某些班导师亦复如此,自己数学特优,便令全班学生冲刺数学,不把数学成绩弄得优于别班便觉丢脸,一样排挤学生试探自己性向的机会,难怪学生在毕业时「只知道自己讨厌什么而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其实,自「多元智力」的观点而言,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各个智愚不同,材质有异,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所谓「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教师强欲「恨铁不成钢」,有时难免有「炼木成灰」之憾,对材质不是铁的学生极不公平。

倡导「适性教育」是正确的,忽视「适性教育」已经偏离教育的本质,所以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了解学生的性向,如果只知努力教学,有时会白费力气,无济于事,或竟背道而驰,越行越远。

(二)适量教育——适合个别容量的教育何谓「适量教育」?就是个体在同一时间最适合容纳多少种学习材料的质与量之教育。

人们对学习材料的「容量」也许可以粗分为大、中、小不同类别,说明不是人人都一样的,这点要先予确定。

因此,「学习量」的适当与否对一个人的学习成败至关紧要。

在日常生活中,就拿「吃食」来讲,人人认同酸甜苦辣各有嗜好;吃多吃少,食量各异。

然而家长与教师很少关心子女或学生的「学习量」是否合适的问题。

本来所谓不「适量」当然包含不足与过量两端,通常成人的毛病是给予儿童过量的学习。

教育界注意到「适性教育」(虽然也没做好)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适量教育」这个问题,因而衍生出许多后遗症。

即使做对了「适性教育」,知道某个学生是块什么材料,可以学什么以便有什么发展,如果你不配以「适量教育」的话,也不保证就能如愿以偿。

试举例言之。

一个公认在数学有天分的学生,他固然喜欢学习数学,但如果教师给他超量的作业,让其感觉学习数学成为压力与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困扰与痛苦而终至放弃。

「量」方面会有如此的结果,「质」方面如超出其能力过远,亦会有同样的后果,这是极易明白的道理。

再试以吃药为例来说:已知某人适合进用某种补品,但如不注意「量」的配合,则吃少了没有什么作用,吃多了可能致命。

又如感冒,这是人类经常会有的毛病,某种感冒药美国人吃了有效,台湾人便放心地拿来吃可能会有某些副作用。

因为美国人的体质、体重都与我们有满大的差别,如其以吃牛肉为主而我们多吃蔬菜,他们动辄超过两百磅的体重,而我们许多人娇小玲珑,服用相同剂量的药品未必获得相同的效果。

再以服用安眠药为例:适量可以助人免除失眠之苦而成救命仙丹,过量则致人于死成为杀人毒药。

吃食过量会得「厌食症」,同样的,学习过量也会得「厌学症」,可是我们多认为开卷有益、多学无害、多多益善。

成人搞不清楚儿童的「学习量」各有多大,就胡乱加码,简直戕害民族幼苗。

过与不及皆非「适量」,但似乎宁可不及,不要过量。

(三)适时教育——适合学习时机的教育。

「适时教育」就是适合学习时机的教育。

进一步言,「适时教育」包含学习者的成熟度,学习某种材料时的总学习量,以及机会教育。

先谈学习者的成熟度。

纵然已知某生适合学习数学(已注意适性教育),给予不多不少的学习材料或作业(已注意适量教育),但该生的认知成熟度尚不能做抽象推理就要他学习代数(未注意适时教育),结果不但得不到学习效果,反而掐掉刚刚萌发的数学兴趣之嫩芽。

可见该不该在「这个时候」学习这种材料与学习的成败至关紧要。

故光注意到「适性」与「适量」而未注意到「适时」,依然徒劳无功,亦有提前放弃之虞。

至于「不适时」的学习包含过早与过晚两端。

像《礼记.学纪》篇所说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是属过晚学习的例子。

学习某项材料的时机到了,但没学习,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再来学习,即使加倍努力勤苦的学习也不若适时学习那样容易有成。

比方学习钢琴弹奏,在手指头的灵活度渐趋僵硬后就很难在演奏上有所成就。

反过来太早学习的情况如何呢?不论是认知的学习或技能的学习,只要各种成熟度(如抽象思考能力、肌肉发达水平、骨骼成熟程度等等)不足,学习就不会有效,其严重后果已如前述。

过早学习与过晚学习固然皆非所宜,但两相比较,过早学习似乎比过晚学习的害处更为严重。

「不适时」的另外一种情形是纵然成熟度已达发展标准,但学习材料有先后次序(sequence)的关系,如未学「加法」不能学「乘法」,未学「数学」不能学「统计」等等。

有先后次序的学习材料还要注意「何时开始」学习「最基础」的材料这个问题,如一开始就「过早」学习,以后虽然循序渐进,可能一路都学不好。

其次再谈总学习量的问题。

常听到「语言越早学越好」的说法。

此话有理,但不是真理。

母语的学习可以印证这句话的「有理」。

任何族群若以「国语」或「英语」为其家庭用语,则「国语」或「英语」即为儿童的母语,母语较其它后来学得的「外语」牢固而难忘。

但同一时间学习许多种语言,牵涉到学习的总量,儿童的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的问题,「语言越早学越好」在此就不适用了。

每个儿童的学习负荷量不同,就像每户人家的仓库容量不同一样。

儿童除了要学习许多种语言外,还有许多科目要学习,吾人该思考的是「装不进」的后果是什么?是储旧拒新?还是装新挤旧?还是去芜存菁誊空纳新?还是去菁存芜?还是誊空拒装?再其次谈机会教育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