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由清朝文化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谈——由清朝文化引起的思考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为我们身为华夏子女而感到骄傲,甚至在外国友邦看来,他们也视华夏文化为瑰宝。我们不停地去回味大唐盛世时的繁华景市,从古文明到现代中国,我们都好像有意无意地避免了一些话题,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时间上的跳跃。我们似乎不愿意去面对那一段沧桑的历史。我仅以本文,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实属拙见。

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通过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卷入世界由此始。虽如此,但清国举国上下仍麻木不仁,一心以为以和为贵,只要蛮夷之国俯首称臣,就可既往不咎。而转变,抑或是分界点,就应该是甲午战败。之前的战争,清国上至君臣,下至三教九流,还能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因为古道有云,外国蛮夷嘛,只是蛮夷罢了。但被日本打败之后,就好比如当头棒喝,把我大清国一棍子敲醒了。我们败北了,败给了一直在我们看来都只是蛮夷之邦。这一战,促使我国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这一仗,打破了我国多年以来的宁静。

说到清朝,我们不得不提到几个人。其一为慈禧。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她把持朝政,决断不平,以力量扭转法则,让人只能感叹一声“厉害”。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公园里两老头谈话,其中一个说:“唉,我身体越来越好,真是愁啊!”另一个诧异,这身体好的,还能发愁?一问之下,明明白白。原因很简单——活的时间长,儿女不耐烦。最后那老头道:“唉,你是不知道啊,我是巴不得明天就闭眼。可是这人呀,哪是说翘就能翘的?”这个故事除了让我们孝敬父母外,还点出了,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总要在世界的法则下生活,也必须遵循这世界的法则。老人长寿,那自然是好的。但是,活得久了,久到哪怕只是些微的超出某些“法则”,必然会和世界产生某些不和谐。我觉得把这个例子放在慈禧母子身上,就是最好的论证。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了。慈禧作为皇帝光绪的母亲,虽说以太后为名,更在光绪正式称帝之后扬言不再干涉朝政。但是她并没有真的这样做,这是公开的秘密,虽然口中扬言退位,但朝中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她的审核。慈禧这个女人很聪明,充分明白到这个朝廷的“生存之道”。以大唐天后武则天为例。武则天厉害不?厉害!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人为帝,称“至尊”,如果这都不算厉害,那什么才算?只是,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异类”,终究等待她的将是身败名裂,以致一匹白绫终生。为什么?因为她超出了世界的“法则”。之前,她用力量强行扭转了法则,但当力量退潮时,她就被浪花拍死了。反观慈禧,慈禧很聪明,不称帝,却自称“老佛爷”,背后把持政务,如此,拥有了力量,顺应了法则,达成某种协调和一致。

谈到李鸿章,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李鸿章。李鸿章这个人物,我是很喜欢的,自从我初中开始就很喜欢。李鸿章这个人,可以说是清朝的一个悲剧,是一个史诗级的悲剧人物。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负面的人物。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他很尽力地为朝廷卖命,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始终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尽了自己的所能去据理力争,然而可惜的是,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在慈禧的心里,李鸿章是一个可以“再造玄黄”的人。当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铁娘子的眼泪当场就流下来了,感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视李鸿章为“大清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可惜的是李鸿章曾经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在朝廷的期望压力下,他由于一再隐瞒海军的战绩而最终造成北洋海军成为了一只“纸老虎”,李鸿章的一再避战也致使局面无法挽回。到底是因为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过于复杂,致使李中堂的命运如此坎坷,而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句句叹息。

再谈谈梁启超,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他在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维新,肯定是好事,可惜的是年代的背景注定了他的失败。在慈禧的打压之下,变法最终失败,而梁启超也只能逃命海外。虽然事后他多番与革命派接触,但最终也未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稍显夸张而言,梁启超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另一悲剧。

讲到清朝,我就不禁想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是个好东西,毫无疑问,要不然也不会存在两千年。其让多少能人志士跳入其中,不知回头。宋朝皇帝真宗,为将天下有才能之士尽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曾作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从此,天下大定,胜过百亿城管。如果说,高考取消,那多少熊孩子会欢呼。而废除科举制呢?那对许多人来说,真是“断我前路,如杀我父母”。这或许也是清朝之后迅速灭土的重要原因。但是值得赞赏的是,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废除,华夏文明也终于扔掉了这个负担,迎向西文明。

说起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莫过于人人平等,自由民主。许多人认同这个观念,会从无到有,一步步深入人心,最终实现。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大错特错的。

天地万物,大到星辰,小到草芥,各有分量与造化,向来没有平等之说。人世间,人人平等,不过是弱者的畅想与自我安慰,以及前者的不屑与附和。中国古代大变动时,一个最动人的口号就是“均天下”。强者提出,弱者追随。强弱联合,打败曾经的强者以及那个步入黄昏的强者体系。饱受压榨的弱者们,以为看到了道路与荣光,迸发出让强者也为之膛目得热情与动力。只是,改朝易代后呢?到底回归到原来的体制,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人人平等的观念是值得我们赞许的,但是我们不能运用到物质层面上。在精神层面来说,就以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而言,就应该人人平等,我们不仅要心中有这个理念,而且必须推崇。但当其到了现实物质世界而言,就不太现实了。每一个定律都会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盲目套用,我们也只能落得失败收场。

横观清朝文化,不禁想到洋务运动,但是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洋务运动的功与过。而是谈一谈一些人的极端行为。在百年前,有人极致推崇西方文明,而视华夏文明如落叶。百年后,认为如此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华夏势力衰微,沉入大海,于是华夏文明的一切变得一无是处。更有一些人认为,曾经的兴盛,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