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由清朝文化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清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清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清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67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内,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对于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文化与科技两个方面来探讨清朝的发展与特点。

一、思想文化1.传统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力作为封建社会的代表,清朝秉持着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尊崇孔子和程朱理学思想,推崇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封建礼教引入日常生活。

这种儒家思想经过清朝的统治,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满族文化的兴盛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洲族,因此满族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满汉文化”,这种文化的交融,对于中国各个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文人墨客的崛起清朝时期,文人墨客阶层逐渐兴起,成为了社会上的新兴力量。

他们以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倡导“诗、书、画、琴”四艺齐全的文人风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文人墨客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对社会政治、人生哲学等提出了不同的思考和讨论。

二、科技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清朝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据统计,清朝时期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推广和改进,引进了一系列的农业工具和技术,例如引进了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手工业与工商业的兴起清朝时期的手工业与工商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在江南地区,纺织、造纸、陶瓷等手工业蓬勃发展。

清朝政府也积极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修筑了一系列的运河和大型市场,为商业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对外文化与科技交流的开放态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朝对于对外文化与科技交流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

清朝统治者鼓励对外留学,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

这对于中国自身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的丰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朝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

清朝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

清朝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之久。

在此期间,儒学思想一直是清朝社会思潮的主导,并与传统价值观相互交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对清朝社会的塑造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变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学思想对清朝社会的塑造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应用。

在政治层面,儒学思想强调君主专制,重视君臣关系,清朝皇帝以儒学作为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通过加强封建礼制、推崇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巩固了统治地位。

清朝实行科举制度,即士人通过考试进入官僚机构,这体现了儒学思想中的"仕宦"观念,即以儒学为基础的士人要融入政府体制,尽忠职守、为国家尽忠。

另一方面,儒学思想对教育体制与社会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朝设立了许多学堂,培养人才,推广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

清朝社会普遍尊儒重道,人们都受到儒学的教育熏陶,对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的遵循愈发严格。

此外,儒学思想对家庭伦理、性别关系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尊重家族长辈、男尊女卑,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在这种思想下得到了保持。

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变迁清朝时期,虽然儒学思想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传统价值观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逐渐改变。

在理论层面,清朝儒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以及对女性的压制被不少思想家所质疑。

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学派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打下了思想基础。

同时,清朝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革,尤其是经济的转型。

清朝初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但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开始受到挑战。

海禁政策的废除使得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发生了联系,新的商业道德和商业活动引入了一些新观念,如合同、信用等,对传统的封建经济和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总体而言,清朝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社会的行为准则与秩序。

明清历史感悟

明清历史感悟

明清历史感悟我眼中的明清最初接触到明清这个概念应该是从背诵唐诗开始的,那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个说法,于是小时候的我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明朝和清朝都是以写小说为传世文化的。

现在想起来也觉着自己的想法有点可笑,孩童的想法可笑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追起源头,我不得不悲叹,一切终究是我们这个社会可笑罢了。

小学时老师经常向我们提起四大发明,向我们述说中华文明的辉煌,那时我便以自己身为华夏民族而自豪,崇拜三皇五帝,崇拜着历史上的好皇帝。

那时离我最近的皇帝便是康熙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可谓是陪伴了我整个少年时期,每每听到那首《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心头都不免激荡万千。

这部电视剧无非讲的是康熙如何励精图治巩固了整个大清朝并开创了一代盛世,当然也免不了皇帝的儿女情长。

剧中有一集提到了明三太子反清复明,当时看的时候我就觉着这货是个蠢货,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造反。

我也向父亲表达了质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父亲的想法也和我差不多,认为这人吃饱了没事做。

于是,反清复明在我眼里变成了一件蠢人做的蠢事。

另外不得不提的便是周星驰的《鹿鼎记》,里面关于天地会的那个场景将反清复明当做笑点来拍,不得不说起到了很大的娱乐效果,但是这个场景不知又让多少人和我一样将反清复明认为是件蠢事呢,不知又让多少人产生一种清朝优于明朝的认识呢。

我不得不说,整个社会都好像在传输清优于明这个理念,凡是清宫剧必是一代英主,凡是叙说大明朝的剧便大都是奸臣乱世和阉党当道。

我也不得不说他们成功了,作为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我也是堪堪在大学期间才看清楚明清。

我尚且算是现在社会中的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了,属于少数人,那么那些文化水平低于我的人又是怎样看待明清呢。

迄今为止,关于明朝的小说我看过两部,一个是网络知名度较高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是《张居正》。

我不知道学术界是怎么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但是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明。

清朝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礼仪

清朝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礼仪

清朝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礼仪清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统治期间长达267年,直到1912年才被推翻。

在这些年里,清朝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礼仪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一、清朝的民族文化1.1 语言清朝时期,中国的语言主要是官话,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骨架。

但同时也有其他语言的存在,如蒙古语、满语、藏语等。

这些语言在清朝时期都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保护,为多民族共存奠定了基础。

1.2 文化在文化方面,清朝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清朝在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文化也逐渐向普通百姓渗透,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1.3 饮食清朝时期饮食文化十分发达,清朝的名菜有很多,如宫廷菜、川菜、鲁菜等。

同时,民间也有自己的美食,如北京烤鸭、麻辣火锅等。

二、清朝的传统礼仪2.1 礼仪之邦清朝时期的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清朝十分重视传统礼仪。

清朝的皇帝、官员、百姓都要遵守各自的礼仪规范。

尤其是皇帝的生活和治理,更是包括了大量的礼仪。

2.2 仪表之道在清朝时期,礼仪之外也发展了一种仪表之道。

仪表之道讲究形象、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表现方式。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教育、修养和道德的表现。

2.3 福禄寿三星在皇家礼仪中,福禄寿三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福神代表着幸福,禄神代表着财富,寿神代表着长寿。

这些神灵可以为皇帝带来好运,也可以为民生带来好处。

三、结语从以上内容来看,清朝时期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礼仪非常重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其中的精华,将其传承下去。

清朝的封建礼仪与文化

清朝的封建礼仪与文化

清朝的封建礼仪与文化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朝的统治下,封建礼仪体系得到了广泛的推行与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同时伴随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封建礼仪与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封建礼仪的特点与推行封建礼仪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社会关系和等级秩序的一种方式。

清朝的封建礼仪体系继承了明朝的礼制,强调了尊卑有序、官员礼节等方面,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完善。

首先,封建礼仪注重等级秩序。

清朝设有九品官阶制度,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礼仪规定,例如朝见皇帝的程序、参拜祖坟的仪式等。

这显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明确,并通过礼仪来约束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权威。

其次,封建礼仪强调了家庭观念与孝道。

清朝崇尚家族的概念,强调尊敬长辈、父母的教诲,追求家族的延续与传承。

封建礼仪规定了孝敬父母的仪式,如祭拜祖先的礼仪等,宣扬了孝道的重要性。

再次,封建礼仪注重四德之道。

礼仪之中包含了四德之道,即“仁、义、礼、智”,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品德规范。

这种思想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 清朝的文化传统与特点清朝在封建礼仪的基础上培养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与封建礼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首先,清朝的文化传统强调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即为儒家思想,清朝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强调道德伦理、孝道、忠诚等观念。

这种思想的传统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成为清朝文化的根基。

其次,清朝的文化传统注重了文人雅士的作用。

清朝封建社会中的文人雅士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文化艺术、教育、政治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朝的文化传统也以文人雅士为中心,弘扬他们的声望与影响力。

再次,清朝的文化传统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统治的王朝,清朝充分吸收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在语言、服饰、食品等方面表现出来,丰富了清朝的文化内涵。

清朝的儒学思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清朝的儒学思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清朝的儒学思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具有八股文化、科举制度和儒学思想的时代。

在清朝这个时代里,儒学思想是最为主流的一种学术思想,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学思想概述儒学思想是指古代中国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最初由孔子所创立,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以仁爱、道德、礼貌、忠诚、孝顺等为核心的学术体系。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道德和法律可以使人们反省自身、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直到现代依然具有持久影响。

在清朝时期,由于它历经宋、元、明三朝的发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在清朝政治中的作用清朝在政治制度上依然继承了明朝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在政治宣传上则弘扬了更为纯正的儒家思想。

清朝的各级官员都受到过儒家经典的教育,曾经参加科举选拔考试,这是儒学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儒学思想对于清朝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平民和官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对于明确治理各行各业的标准和措施起到了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还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表现出清朝政治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表明清朝这个封建王朝也在不断地推动着自身所处时代的进步。

三、儒学思想在清朝经济中的作用清朝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连,在经济领域,儒学思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清朝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君子之道”等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商业习俗深远影响。

儒学思想中的“仁”的理念,需要人们对其他人负起一份责任,这种观念在传统商贸中更注重的是诚信与信任,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于商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

此外,儒家思想中还具备一些对工商业者有重要帮助的思想与方法论。

比如,崇尚勤劳、讲究实践,注重家庭与商业共存等等观念。

清朝观后感

清朝观后感

清朝观后感首先,清朝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制度。

在明朝末期,内忧外患导致了社会动荡,这为满族族人入侵中国提供了机会。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清朝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大一统,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在清朝的统治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了汉族人的活动范围,甚至实行了一些严厉的控制政策。

这一系列的举措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朝代。

其次,清朝在文化和科技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在清朝的统治时期,国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系统的管理和监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清朝统治时期,许多学者和文学家也为国家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著名的清代四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影响力。

此外,清朝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清朝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尤其是在农业领域,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人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国家的粮食产量和粮食供应水平。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清朝在其晚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也标志着这个朝代逐渐走向衰落。

首先,国家的统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清朝在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排外政策,限制汉族人的权利,并对外国人实行封闭政策。

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一些矛盾,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清朝在对外政策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国家开始出现了外交上的软弱,对外国的侵略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

这些问题加剧了国家的内外矛盾,导致了国家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挑战。

其次,在清朝的末期,国家的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国家的财政收入开始出现亏空,债台高筑。

同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政策和资本主义政策,对社会的生产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国家经济的下滑,影响了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稳定。

清朝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清朝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清朝历史的启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今天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清朝历史的启示与感悟,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

一、政治方面1、稳定政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清朝前期,政治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到了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这表明,只有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关键清朝在面对列强侵略时,采取了保守的态度,导致国家逐渐落后。

然而,晚清时期的一些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些尝试表明了清朝政府对于改革的努力。

这告诉我们,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保持国家的竞争力。

3、民族团结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然而,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表明,民族团结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只有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文化方面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清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清朝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2、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清朝在面对西方文化时,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了其中的优秀元素。

这种态度使得清朝在文化交流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这告诉我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元素,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经济方面1、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基石清朝前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工商业繁荣一时。

然而,到了晚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因素,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这表明,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只有推动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朝时期,中国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并丰富,同时也有了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机会,使得清朝的文化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本文将从清朝文化的内外交流、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清朝文化的内外交流清朝时期,封建文化在内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清朝推崇儒家思想,重视读书教育,使得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清代的进士考试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的功绩和文化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文化的内地传播。

与此同时,清朝也积极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

清朝早期,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均采取了开放政策,与西方国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

西学东渐,许多西方学问和科学技术进入了中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外,清朝还与邻近的蒙古、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使得这些地区的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交流。

清朝的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书籍、文字等方面,还表现在音乐、艺术、建筑等各个方面。

二、文化传播的途径清朝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文字、书籍等方式进行。

清代修订了《康熙字典》,使得文字规范统一,方便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清朝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广泛流传,例如纪晓岚的《红楼梦》、曹雪芹的《石头记》等。

这些作品通过印刷、传抄等方式使得清朝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清朝还采取了其他形式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例如,皇帝亲自参观文物、艺术展览,举行图书馆、学堂等,推动文化知识的传播。

皇帝的行为和品味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时,清朝官僚和学者经常进行宴会、讲座等活动,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机会。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清朝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对于中国的文化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朝让中国文化有了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机会,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

其次,清朝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以及海外华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清朝的哲学与宗教思想

清朝的哲学与宗教思想

清朝的哲学与宗教思想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哲学与宗教思想在这一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包括儒学、佛教和道教三大主要流派,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导。

由于清朝实行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严格的儒学统治体系,儒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清代的学者倡导着传统儒家思想,如程颢、程颐的“理学”和朱熹的“心学”,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完善。

儒学在清朝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了学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教育、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儒学,佛教也在清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行。

由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对佛教的支持,佛教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清朝皇帝多数信奉佛教,还兴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对佛教的宗教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佛教不仅在宫廷和王室中有一定影响力,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它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追求解脱,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个人修身养性和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道教也在清朝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个体的升华和超越。

清朝时期,许多学者和官员都崇尚道教的思想,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道教对于人们的修身养性和精神追求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信仰在清朝时期不仅在宫廷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还在百姓中间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清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由儒学、佛教和道教三大流派组成,它们对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佛教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解脱,道教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和信仰在清朝社会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哲学和宗教文化,丰富了清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然而,在清朝的后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传统哲学与宗教思想逐渐受到冲击和质疑。

清朝的文化艺术与人文关怀

清朝的文化艺术与人文关怀

清朝的文化艺术与人文关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艺术与人文关怀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清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和人文关怀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方面,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建筑到风俗习惯、礼仪、思想观念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和人文关怀的方面都为清朝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清朝的文化艺术与人文关怀。

一、文学方面清朝时期的文学活动非常活跃。

从乾隆年间开始,小说成为了流行的文学形式。

《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复杂,描写细致入微,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除了小说之外,清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如袁枚、纪昀、文征明、郑板桥等人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传颂。

这些文化名人的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二、艺术方面清代的绘画和雕塑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清初的绘画风格以“四王画派”为代表,后来发展成为“八大山人”、“四十二章经”、“南宗画派”等。

这些画派不仅在绘画技巧和构图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非常出色。

除了绘画之外,清朝还拥有着丰富的雕塑艺术。

明代时期,陶瓷艺术已经比较成熟,清代对陶瓷艺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的瓷器以青花瓷、铜红釉等为代表,造型美观,图案精美,制作工艺极其高超。

此外,清代还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如赵之谦、唐伯虎等。

三、戏曲方面清朝时期的戏曲也是非常发达的文艺形式。

清代的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演出和改良,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戏曲剧种。

其中以京剧、豫剧、粤剧等为代表,这些戏曲剧种已经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清朝的戏曲艺人不仅会唱、会跳、还会表演武打和弹唱等,其中的铜锣、大鼓、小鼓、唢呐等乐器也极具特色。

四、建筑方面清朝的建筑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乾隆时期慈禧太后修建了颐和园、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等著名景点。

清代的道德伦理与文化信仰

清代的道德伦理与文化信仰

清代的道德伦理与文化信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王朝,清朝负责维持着社会秩序和民生福祉。

在道德伦理和文化信仰方面,清代有着不少特点和传统,这些传统在当代依然有着引领和影响作用。

首先,清代的道德伦理十分重视对社会规范的建立和维护。

清代的官府和官员十分看重社会秩序,其发展的文化礼仪、思想品德与政治道德相互交融,形成了众多比较严格的礼仪制度和行为准则,成就了全国性的各种礼仪法规、仪仗制度、礼俗法、律令法、公共道德和文化道德等。

比如,在清代的法律规范方面,清代制定了多位官员撰写的《大清律例》、《大清鸦片禁制令》、《资政新篇》等清代著名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社会规范和法制的建立,防止人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其次,清代的文化信仰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代的文化信仰包括了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

在这些信仰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尊崇为圣人,后世家庭墓地建筑和风俗继承了儒家思想,时刻提醒人们要遵守家庭规矩;儒家文化和涵养在清代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清代的儒家文化中有着众多的优秀思想者,如朱熹、王阳明等。

通过他们的不懈探究和理论建构,儒家思想在清代得以持续发展,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最后,清代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清代以前,中国教育很少,非常注重读书人的修养和道德。

清朝的教育主要分为私塾教育和官学教育两类,除此之外还有道教和佛教的教育。

私塾教育是清代初期最为流行的教育方式,又叫做“私塾子弟”,其内容注重学生的文学知识和道德品行的培养;官学是由官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其内容更注重大学问的学习和知识的传承,是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

综合上述的分析,清代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信仰以及教育制度都对当代社会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清代留给我们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信仰,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当代人带来了独特而珍贵的历史遗产。

清朝的封建礼仪制度与文化传统

清朝的封建礼仪制度与文化传统

清朝的封建礼仪制度与文化传统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这些制度和传统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清朝社会的运转,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封建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两个方向探讨清朝的特色。

一、封建礼仪制度清朝的封建礼仪制度以孝道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在清朝社会中,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这一点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孝道要求子女对父母敬重、照顾,而这种孝道观念在清朝被进一步加强和制度化。

首先,清朝实行了宗法制度,以族谱为基础构建社会关系。

族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对家族成员的身份和地位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在清朝,祭祀和祖先崇拜活动被普遍认为是维系家族血脉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这种制度加强了人们对家族和家庭的认同感,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控制力。

其次,清朝还实行了封建宴飨制度,这是一种特殊的封建礼仪活动。

宴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展示身份和地位的手段。

不同的宴飨等级决定了参与者的排列顺序和座次。

这种制度将封建礼仪制度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通过参与宴飨活动来维系和巩固社会地位。

再者,清朝的封建礼仪制度还表现在对皇帝的敬礼和朝贺上。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神圣的地位,任何人都要向其敬礼并表示忠诚。

朝贺是一种封建礼仪活动,表示臣民向皇帝表示敬意和忠诚。

这种制度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二、文化传统除了封建礼仪制度,清朝还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学和典籍文化。

儒学在清朝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传统,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承载体。

儒学的核心理念是仁爱、礼治和孝道,这与清朝的封建礼仪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清朝,儒学与政治相互交织,成为统治阶级和士人学子追求的目标。

通过儒学的传承和学习,清朝社会对封建礼仪制度的信仰和奉行更加坚定。

晚清百态观后感

晚清百态观后感

晚清百态观后感晚清百态:历史的回音与时代的镜像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百年的屈辱与变迁,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而这一时期,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巨著,引人深思。

近日,大英博物馆推出的展览“晚清百态”为我们揭示了这段历史的冰山一角,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此次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景式的呈现,将19世纪隐秘的中国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从1796年到1912年,这个时间段内中国所经历的种种风云变幻、荣辱兴衰,都被巧妙地浓缩在这个展览之中。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而全面的晚清中国。

在观看过程中,我被一些画面深深吸引。

首先是那些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市井、乡村、街头的各种活动。

这些画面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尽管这些生活场景看似普通,但它们却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写照。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方面是展览对于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的呈现。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各种思潮、运动风起云涌。

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实物,展览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也孕育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在深入思考这个展览带给我的启示时,我认为它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历史的反思。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它也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融入世界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的各种探索与尝试,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次是对未来的启示。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处于变革与动荡之中,但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各种思潮与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变革、积极寻求创新。

清朝思想文化总结

清朝思想文化总结

清朝思想文化总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封建制度、儒家思想和封建文化的深刻影响。

清朝思想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力、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文化复兴、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西学东渐的推动以及清末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

首先,清朝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自秦朝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奠定了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在清朝,儒家思想被尊奉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君主、士人和社会上层都受到儒家经典的教化。

礼教、人伦和孝道成为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基石,塑造了清朝社会的价值观。

其次,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的文化复兴对清朝的思想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三位清朝皇帝都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文化艺术颇为重视,并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

康熙时期的康乾盛世,不仅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而且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康熙皇帝曾私下建立了“学政”制度,推动文化学术的发展。

雍正继承了康熙的文化政策,进一步兴办学校,修编古籍,重视科举教育。

这些努力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第三,农民起义和社会变革也对清朝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朝的后期,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压迫和贫困压力的加大,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这些起义对社会稳定和传统权威提供了巨大的冲击。

农民起义的兴起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剥削和压迫的反抗,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这些社会变革的浪潮影响了社会思想,为清末的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第四,西学东渐的推动也对清朝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改变。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开始不断涌入中国。

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清朝士人开始思考传统和西方文明的碰撞,涌现出了众多新思潮和学派。

西学东渐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思想文化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动力。

最后,清末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清朝思想文化的重要标志。

清代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清代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清代的科学与思想文化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时期,相对于其他封建王朝,清朝在科技和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代的科学和思想文化,从技术、教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展开讲述。

一、技术方面的成就清朝时期,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仍呈萎缩状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技术发明和创新。

例如,火药在明朝时期即已经广泛使用,但清朝对炸药和火器的改进功不可没。

绣球渲染技艺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为玉器制作提供了新的颜色和设计元素。

另外,清朝时期的长堤钓鱼技术、捕鸟技术、枣子采摘技术等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反映了人们对工艺和生活方式的改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二、教育方面的成就在清朝时期,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扩展。

康雍乾三朝期间,为了纠正盗书堂之风,保护国家文化,清政府颁布了《禁书目录》,这是对书籍内容、版权保护的具体规定。

康熙皇帝通过典型教育“四书五经”的编纂和推广,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承发展。

乾隆皇帝推行康乾新学,提高了学术水平和宫廷文化价值,奠定了清代学术的基础。

由此可见,清朝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

三、文学方面的成就清代文学以“文人派”和“情感派”为主。

文人派寄托了文人精神和对美的追求,注重情感和文艺的融合,创作了不少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情感派则更注重个人感受和对自然的崇拜,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中。

在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学上的新思想和新理论,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乡情深爱。

四、哲学方面的成就清代哲学主要表现在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中。

道教主要体现在“心田理”的提倡和“内外合一”的理念中,这一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依附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佛教则强调动静对比和六根清净的境界,认为从对立的事物中体悟到人生的本质。

儒家思想侧重于人性和人伦,提倡孝悌和义理,鼓励个人自我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

这些哲学思想代表了清代哲学的主流,在深化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也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文化交流

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文化交流

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文化交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们对中国文化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生活的方式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在当时令人瞩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士人不同。

他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衙门派史、儒门讲学和应酬宴会。

相反,他们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

他们将散淡自由的生活与文人雅士的精神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些文人雅士们重视身心健康,注重修炼身心。

他们经常修炼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调节自己的身心。

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居住并且亲近自然,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和宣泄情感。

同时,他们还喜欢读书写字,酷爱钻研古代经典和文学作品。

他们通过这些修炼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修养,以及培养自己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见解。

文人雅士们还非常注重文化交流,他们以作品与人交流,通过诗歌、散文、书画等作品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经常组织文化聚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艺术、文学和哲学。

这些聚会往往有主题,讨论着古今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探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艺术的关系。

这样的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和人际关系网,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清代有许多以文人雅士为主的学院和社团,如“秋水书院”、“仁和会”等。

这些机构为文人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台,使得文化交流更加有序和深入。

同时,这些机构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比赛等,以此来激励文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华。

文人雅士们的生活和文化交流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压力。

他们往往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官僚主义和礼教观念束缚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政治权力的干预和文艺批评的限制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困扰。

但是,他们仍然努力坚持自己的创作和文化交流,用自己的作品和行为对抗这些不利因素。

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与社会进步

清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与社会进步

清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与社会进步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它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经历了从盛极而衰到走向覆灭的过程。

然而,这段时间也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清朝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变迁和社会进步,这些变迁和进步都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清代文化变迁1、思想文化中的百花齐放在清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颇有文化修养,他们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乾隆皇帝,他在位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得非常迅速。

另一方面,清代文化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诸如“史学派”、“经世派”、“学案派”等学术流派都成为了清代文化思想的代表。

这些思想的出现,以及皇帝主持的各种学术活动,使得清代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2、文化产业大迈步清代文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量的书籍、图画、诗歌、戏剧等文化产物都在清代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其中,戏曲这一文化艺术形态最为发达。

清代的戏曲艺术家有很高的审美标准和表演技巧,他们不断强化表演技巧,在歌唱、舞蹈、表演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和改变,从而使得清代戏曲艺术更加魅力十足。

3、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清代社会中不仅存在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还兴起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理论学说。

其中,东陵书院、梨园子弟学堂、琉璃塔、单元诗、女楷等都代表了清代文化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化。

这些文化艺术形态的出现,可以说是清代文化思想的丰富和多样性的象征。

二、清代社会进步1、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清代,中国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技创新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了一个热点,不断涌现出新的发明和创新。

协和医院、钟表制造工艺、海外开矿等领域都出现了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地理探险的发展清代时期,地理探险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民间和专业人士都对全国各地的自然地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们发现并描述了很多中国的自然美景,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

清朝时期的文化表现与价值观

清朝时期的文化表现与价值观

清朝时期的文化表现与价值观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表现和价值观非常丰富多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清朝时期的文化表现与价值观。

一、文学与艺术在文学方面,清朝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史书和诗歌著作等,著名的有《庄子》、《红楼梦》、《石头记》、《清平乐》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风格独特,在思想意义和价值观上也有很高的价值,例如《红楼梦》中对于封建家庭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庄子》中提出的稳定心灵,追求自身智慧等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在艺术方面,清朝时期的文化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雕刻、绘画、剪纸等等。

其中以雕刻最为著名,清代的书画家们经常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或者一些名句,雕刻在石碑或者屏风上,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风格。

另外,在绘画方面,清代的画家非常注重气韵生动和写意,一些名画家如石涛、郎世宁等人的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宗教与信仰在宗教和信仰方面,清朝时期的文化价值也非常有意义。

清朝时期是封建社会中宗教信仰非常盛行的时期,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于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宗教方面,清朝时期主要信仰的是儒家、道家和佛教等,这些信仰和文化传统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清代孔庙、道观、寺庙等等不仅是宗教的场所,也是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之地,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科技与发展在科技和发展方面,清朝时期虽然并不是非常繁荣,但是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实力和能力。

清代出现了新式火器、制瓷技术、京剧、戏曲唱本等等产品,这些都是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某些方面对于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也产生了非常有意义的作用。

例如,新式火器在军事和战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京剧和戏曲等则成为了文化的重要推手,促进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价值观与人生观清朝时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非常具有意义,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

清朝儒家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清朝儒家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清朝儒家文化的特点与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期间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清朝儒家文化的传统,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一直延续至今。

一、清朝儒家文化的特点清朝儒家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世致用活学求实经世致用是清代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

与乾隆时期前期儒家思想过于虚无和理论化不同,乾隆中后期的儒家学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

这种思想贯彻于乾隆年间的士人身上,他们讲究实用技能,注重社会实践,力求为社会作出更实际的贡献。

2、注重文化传承清代儒家还注重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清朝时期,儒家学说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发展,但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儒家学者在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在保持和发扬儒学传统,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3、顺应时代潮流清代的儒家学者没有一味地沉迷于传统,而是乐于借鉴西方先进思想,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这种风气与清朝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大潮相呼应,为清代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繁荣和活力。

二、清朝儒家文化的影响清朝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清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而且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和思想。

1、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清朝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成为清朝官方思想,统治者通过对儒家学说的支持来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

这样一来,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清朝社会的主流思想。

其次,儒家学说对清朝的政治制度、官僚文化、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它成为了统治者的行政规范和各级官员的职业准则,对于賢才拔用、治理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清朝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它强调传统美德、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推崇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敬重师长等传统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谈——由清朝文化引起的思考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我们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为我们身为华夏子女而感到骄傲,甚至在外国友邦看来,他们也视华夏文化为瑰宝。

我们不停地去回味大唐盛世时的繁华景市,从古文明到现代中国,我们都好像有意无意地避免了一些话题,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时间上的跳跃。

我们似乎不愿意去面对那一段沧桑的历史。

我仅以本文,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实属拙见。

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通过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卷入世界由此始。

虽如此,但清国举国上下仍麻木不仁,一心以为以和为贵,只要蛮夷之国俯首称臣,就可既往不咎。

而转变,抑或是分界点,就应该是甲午战败。

之前的战争,清国上至君臣,下至三教九流,还能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因为古道有云,外国蛮夷嘛,只是蛮夷罢了。

但被日本打败之后,就好比如当头棒喝,把我大清国一棍子敲醒了。

我们败北了,败给了一直在我们看来都只是蛮夷之邦。

这一战,促使我国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这一仗,打破了我国多年以来的宁静。

说到清朝,我们不得不提到几个人。

其一为慈禧。

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她把持朝政,决断不平,以力量扭转法则,让人只能感叹一声“厉害”。

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公园里两老头谈话,其中一个说:“唉,我身体越来越好,真是愁啊!”另一个诧异,这身体好的,还能发愁?一问之下,明明白白。

原因很简单——活的时间长,儿女不耐烦。

最后那老头道:“唉,你是不知道啊,我是巴不得明天就闭眼。

可是这人呀,哪是说翘就能翘的?”这个故事除了让我们孝敬父母外,还点出了,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总要在世界的法则下生活,也必须遵循这世界的法则。

老人长寿,那自然是好的。

但是,活得久了,久到哪怕只是些微的超出某些“法则”,必然会和世界产生某些不和谐。

我觉得把这个例子放在慈禧母子身上,就是最好的论证。

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了。

慈禧作为皇帝光绪的母亲,虽说以太后为名,更在光绪正式称帝之后扬言不再干涉朝政。

但是她并没有真的这样做,这是公开的秘密,虽然口中扬言退位,但朝中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她的审核。

慈禧这个女人很聪明,充分明白到这个朝廷的“生存之道”。

以大唐天后武则天为例。

武则天厉害不?厉害!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人为帝,称“至尊”,如果这都不算厉害,那什么才算?只是,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异类”,终究等待她的将是身败名裂,以致一匹白绫终生。

为什么?因为她超出了世界的“法则”。

之前,她用力量强行扭转了法则,但当力量退潮时,她就被浪花拍死了。

反观慈禧,慈禧很聪明,不称帝,却自称“老佛爷”,背后把持政务,如此,拥有了力量,顺应了法则,达成某种协调和一致。

谈到李鸿章,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人物,我是很喜欢的,自从我初中开始就很喜欢。

李鸿章这个人,可以说是清朝的一个悲剧,是一个史诗级的悲剧人物。

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负面的人物。

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他很尽力地为朝廷卖命,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他始终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尽了自己的所能去据理力争,然而可惜的是,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在慈禧的心里,李鸿章是一个可以“再造玄黄”的人。

当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铁娘子的眼泪当场就流下来了,感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视李鸿章为“大清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可惜的是李鸿章曾经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在朝廷的期望压力下,他由于一再隐瞒海军的战绩而最终造成北洋海军成为了一只“纸老虎”,李鸿章的一再避战也致使局面无法挽回。

到底是因为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过于复杂,致使李中堂的命运如此坎坷,而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句句叹息。

再谈谈梁启超,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他在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主张维新,肯定是好事,可惜的是年代的背景注定了他的失败。

在慈禧的打压之下,变法最终失败,而梁启超也只能逃命海外。

虽然事后他多番与革命派接触,但最终也未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稍显夸张而言,梁启超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另一悲剧。

讲到清朝,我就不禁想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是个好东西,毫无疑问,要不然也不会存在两千年。

其让多少能人志士跳入其中,不知回头。

宋朝皇帝真宗,为将天下有才能之士尽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曾作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从此,天下大定,胜过百亿城管。

如果说,高考取消,那多少熊孩子会欢呼。

而废除科举制呢?那对许多人来说,真是“断我前路,如杀我父母”。

这或许也是清朝之后迅速灭土的重要原因。

但是值得赞赏的是,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废除,华夏文明也终于扔掉了这个负担,迎向西文明。

说起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莫过于人人平等,自由民主。

许多人认同这个观念,会从无到有,一步步深入人心,最终实现。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大错特错的。

天地万物,大到星辰,小到草芥,各有分量与造化,向来没有平等之说。

人世间,人人平等,不过是弱者的畅想与自我安慰,以及前者的不屑与附和。

中国古代大变动时,一个最动人的口号就是“均天下”。

强者提出,弱者追随。

强弱联合,打败曾经的强者以及那个步入黄昏的强者体系。

饱受压榨的弱者们,以为看到了道路与荣光,迸发出让强者也为之膛目得热情与动力。

只是,改朝易代后呢?到底回归到原来的体制,弱肉强食,胜者为王。

人人平等的观念是值得我们赞许的,但是我们不能运用到物质层面上。

在精神层面来说,就以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而言,就应该人人平等,我们不仅要心中有这个理念,而且必须推崇。

但当其到了现实物质世界而言,就不太现实了。

每一个定律都会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盲目套用,我们也只能落得失败收场。

横观清朝文化,不禁想到洋务运动,但是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洋务运动的功与过。

而是谈一谈一些人的极端行为。

在百年前,有人极致推崇西方文明,而视华夏文明如落叶。

百年后,认为如此的大有人在。

他们认为华夏势力衰微,沉入大海,于是华夏文明的一切变得一无是处。

更有一些人认为,曾经的兴盛,只是侥幸,现在的没落,才是必然——华夏文明,从根子上就是烂的。

我只想说:“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才是华夏文明的根。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比之津津乐道的“合同契约”精神,我认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根。

那么,“中庸”之道,就是树木的主干。

许多人对中庸有着误解,认为这是平庸。

什么是平庸?“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是平庸。

一个灵动欢快的少女变成一个粗俗愚笨的拙妇是平庸。

平庸是个悲剧,而中庸不是。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是先哲十分推崇的一个立身处世原则。

曾听说过“四隅定位法”道中庸。

孔夫子曾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作方向讲。

举例而言,看一个人的性格,不能只看他顺风顺水时的表现怎样,你还应该看这人失意落魄时怎样。

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的表现往往才是最能体现他的品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顺风时没有傲气,在逆风时也没有丧气,这才是担天降大任之人。

然而这是两隅,而其他两隅呢?看一个人得意与失意时的两种表现,还不够,还要看他身处高位与低位时的表现。

将四隅两两相对连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立身之处,也即华夏先哲所谓“中庸”。

中庸不是让你一直待在这个店点上,而是让你将其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踏遍长安花”时,可尽情失意。

但不论怎样,之后,你还是立马回到那个原点中。

将中庸这个点作为据点,四处出击,而又永不背离,就可以活的恣意纵情,却又一直蹈踏着中庸之道。

中庸是原则,而不是行为。

所以老老实实未必是中庸,循规蹈矩未必是中庸,温和无害未必是中庸。

所以剑走偏锋可以是中庸,放浪形骸可以是中庸,凌厉霸道可以是中庸。

践中庸之道者,多为庸人,体中庸之道者,是为达者。

清朝文化还是很值得深究的,不只是清朝文化,历史都有其深究的价值所在。

只有我们把历史的本质参透了,在国家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少走冤枉路。

读历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当愤青,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去面对历史,历史的意义在于借鉴,而不是报复。

我们应该把屈辱的历史事迹作为一个前进的动力,在思想上有一个感悟:落后就要挨打。

把国家经营好,发展得更强大更具备实力。

创造一段光辉的历史,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