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理于算

合集下载

寓情于理的诗句

寓情于理的诗句

寓情于理的诗句爱情名句寂寞的诗,写成你的告白,指间的烟火,灼痛了一个人的等待。

贪求千里之外的温暖,哪怕是指尖的碰触,可惜目光再长,也穿不透万水千山。

大抵很多相爱的人也不一定能厮守在一起,但是,我相信,只要心在就不会走远。

01、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卓文君《白头吟》期盼此生遇见那唯一真心之人,直至白发苍苍仍能执手相伴,永不分离,这是深情挚爱的理想境界,渴望永恒纯洁的爱情。

0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倘若两颗心真诚相爱,无论相聚短暂还是长久,真爱并不在于每日每夜的朝夕相对,而在于情感的深远绵长和相互守望。

0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李之仪《卜算子》但愿你的心犹如我的心一般坚定,如此定会珍视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不会辜负任何一份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意。

04、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五代·顾夐《诉衷情》若能互换彼此的心,才能真正体会深切的相思之痛,这样的交换使得相思之情深入骨髓,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情深度。

0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经历过浩渺沧海的人,不会再轻易被其他水域所动;见过巫山上的神女峰,便知其余的云彩皆不能相比。

这是对对旧爱的执着与眷恋一直被后人引用。

06、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试问尘世间,究竟什么是爱情,竟能使人生死相随、矢志不渝?道出了爱情力量的伟大与神秘,让人深深感叹。

0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虽然肉体上未能如彩凤般双翅齐飞,但在心灵深处,双方心意相通如同灵犀一点,感知彼此,赞美了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恋爱之美。

0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秦·佚名《关雎》河洲之上,雎鸠鸟和谐鸣唱,寓言着美丽贤淑的女子,正是君子所追求的理想伴侣。

悟算理明算法,提升计算能力

悟算理明算法,提升计算能力

悟算理明算法,提升计算能力摘要】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一体两翼,两者同等重要。

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算理、掌握算法,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提高计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算理、算法、策略、计算能力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057-01算理是算法的依据,它指导着算法;算法是算理的体现,它外显着算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时效性”,“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1]。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算理、掌握算法,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提高计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巧设教学情境,感悟算理数学源于生活,许多生活事理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等提供了现实的原型支撑。

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活数学课程观,对于一些较难理解且易混淆的算理,可以赋予算式现实意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改造成数学教学情境,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逐渐感悟算理,生成算法,从而实现对情境的超越。

例如,在小学数学“分香蕉”的例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小猴子将香蕉分给 3 位小伙伴,12 根香蕉怎么分配最为合理?这样设计教学问题,将香蕉的平均分配作为表征形式,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平均分配的运算机理,加深学生对计算问题的逻辑思维构建。

二、动手实践操作,探寻算理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发展思维才是根本。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操作是学生探明算理的重要途径。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学生逐步感知操作背后的规则,不断探寻事理背后的算理,从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循理入法,以理驭法——算理与算法有效融合案例分析

循理入法,以理驭法——算理与算法有效融合案例分析

循理入法,以理驭法——算理与算法有效融合案例分析郭家桥中心学校郝悦儿在计算教学中,既要注重算法的掌握,更要注重算理的理解。

所谓算法,指的就是计算方法,详细来说就是把复杂的思维过程进行简单化,然后添加一些后天人为规定的固定操作步骤,即计算法则;而算理指的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道理,即在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也是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比如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解题,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等。

一、渗透数学思想,促进算理和算法有效融合:(一)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二)借助转化,感悟算理和算法。

(三)渗透优化思想,加强不同算法的对比。

(四)渗透归纳思想,循序渐进地总结算法。

二、小数的加减法在课前复习了整数加法列竖式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回顾反思了整数加法的算法,并且分析了算法形成过程中依据的算理。

(1)小丽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4.29 元A(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要求:1.同桌各选一道不同的问题解决;⅛2.先列横式,在列竖式计算。

出示例题后分析题意列出算式,让学生尝试计算。

唤醒旧知强化算法后分析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生思考发现两者的算理都是“相同数位必须对齐”,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必须对齐小数点”,从这里打通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认知。

5元6角2分+3元零9分4ιιι35cιn+5ιπ70cπι5.62+3.09=2.看图写出小数加减法算式教师用紧凑的课堂练习换个角度启发学生深入分析与思考,深化了算理的理解。

这样可以使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掌握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更科学地掌握计算法则。

出示例题后教师用“你想怎么算?”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寻找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重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桥梁作用,准确把握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连接到“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这一关键连接点。

14本zzzzzzzzzzzzziy2^二:二:::::::::::110套J2×*4^=28 '10×14=14028÷140=168合理借助直观点子图,从不同角度直观呈现了14X12的计算“道理”,把一个新学习的问题转化成易于理解和解决的问题。

感悟算理 掌握算法

感悟算理 掌握算法

二 计算教 学 的问题情境 要为 引出新知服 务 ,也 要为感悟 算 理 掌握 算法服务
学 生 对算 理 的理解 不 应是 抽象 的记 忆 ,而应 在一 定 的情 境 中 ,
影响 学 生计算 能 力 的提 高 。任 何事 物都 有 其生 成 的规律 ,如果 打破 结 合具 体 问题进 行 理解 ,要 充分 利用 实 物 ,让学 生在 直 观 、生动 、
( 导 :用表 内 除法进 行计 算 ) 引 生2 :做 除 法想 乘 法 ,我 想 () ×2 =0 0 8 ,我 想 到 了4 2 相 乘 和 0 等 于8 ,所 以8 ÷2= 0 0 04 生3 :我是 这样 想 的 :把8看 成 8 ,2看成 2 ,8 +÷2 0 个+ 0 个+ 个 个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案已经注意到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算理掌握算法但是老师会教得比较累学生也会学得很累在计算方法的研究方面下了太多的功夫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方式较为抽象没有让学生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不深刻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课 外 阅读 教学 教育 探讨l
感悟算理
掌握算法
知其然 ,更要 知其所 以然
赵茹华
( 济南 市天桥 区芙蓉 小学,山东 济南 2 0 0 ) 5 0 0
算 理就 是 汁算 过程 中 的道理 ,是 指 计算 过程 中的思 维方 式 ,是 算 来 的? 解 决 为什 么这 样算 的 问题 。算 法就 是计 算 的方法 ,主要 是指 计算 的 法 则 ,就 是 简 约 了 复 杂 的思 维 过 程 、添加 了人 为 规 定 后 的程 式 化 的操 作 步骤 ,主 要是解 决 算得 方便 、算 得快 速 、算 得准 确 的 问题 。 ( )集体 汇报 方法 ,适 时表 扬 。 2 在 这个 教 学片 断 中 ,教案 已经 注意 到 计算 教学 要 引导 学 生感 悟 算 理 ,掌握 算法 ,但 是 老师会 教 得 比较 累 ,学生 也会 学得 很 累 ,在

《数学史》朱家生版+课后题目参考答案+第四章

《数学史》朱家生版+课后题目参考答案+第四章

1.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有哪些数学成就?试讲这些成就和其他文明古国做一比较.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位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毕氏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他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十进制是一种便捷的计数方法,而筹算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两者均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在同时代的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提出了十进制。

以事明理 寓理于事

以事明理 寓理于事

以事明理寓理于事在认识论教学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无法把握其精神实质。

除哲学的抽象性和高中生认知水平等原因,教师过于重视结论而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忽视体验乃至教学方法失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事明理、寓理于事”,重在“事”与“理”的有机结合,力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纯主观的东西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庄子有一段关于“是非莫辩”的话,大意是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就果真错了吗?我胜了你,你就真的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根据庄子这一观点,我们不难推测,庄子也认为“辩”不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那么,“辩”为什么不能成为检验是与非的标准呢?这是因为:“辩”是纯主观的东西。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纯主观的东西不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个人的观点、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因此,我们不用“毛泽东思想”证明“邓小平理论”是真理,不能用“邓小平理论”证明“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即使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标准。

这就告诉我们,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但人们的实践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

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标准。

二、纯客观的东西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有这么个故事:沧州南面一座寺庙建在河边,一次涨洪水,大门外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经过十多年后,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试图在河中寻回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

《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数学的影响

《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数学的影响

《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数学的影响:近代着名科学家伽利略曾提到“自然这本大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

”数学不仅在人类探索宇宙和研究自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最早记载数学史料的是《甲骨文书》,从结绳计数到算术、几何、再到微积分,都包含了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而《九章算术》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着作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一、《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九章算术》在汉朝时期着成,但是它所记载的内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在书中涉及到了农业、商业、工程、测量、方程解法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

它是中国古代数学知识的缩影,全书包含246道应用问题,分成九章编写。

分别为:方田———以御田畴界域;栗米———以御交质变易衰分———以御贵贱禀税少广———以御积幂方圆商功———以御功程积实均输———以御远近劳费盈不足———以御隐杂互见方程———以御错糅正负勾股———以御高深广远在书中,在每个问题之后,不仅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且还给出相应的方法。

在一部分类似的问题后,又统一对方法加以说明,体现出数学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

同时,这也反应出数学这门科学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的产物,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

(一)《九章算术》的内容《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的内容是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二章(粟米)的内容是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提出比例算法,称为今有术;第三章(衰分)的内容是比例分配问题,并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其程序与现今程序基本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数和分数开方法则。

它奠定了中国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方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少广)内容是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第五章(商功)的内容是土石工程、体积计算;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第六章(均输)的内容是合理摊派赋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

算理与算法并重

算理与算法并重

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算理:即计算的原理或者道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算法:即计算的方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

也就是说计算教学是由计算原理教学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

在教学时,每一位教师应让算理与算法并重,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我身边的一些数学教师总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不必浪费时间去理解算理,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

还有一些教师对“算理”和“算法”的处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单纯地讲“算理”,缺乏对“算法”的提炼,或用“算法”讲“算法”,忽视“算理”的教学,遇到一些教师不好讲解或学生不易懂的算理,就一带而过。

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早在学前就会计算了,而不懂得要去探索计算中的“所以然”,因此造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

这样不明算理的机械算法,最终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较低,计算技能技巧也无法得到提高。

从六年级毕业班教学下来的我,作为学校数学教研组长的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就是要在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于是我下定决心改变上述状况。

首先我认真钻研新大纲,新教材,然后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我尝试做到以下五点:一、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程序和方法,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14×2计算?使学生明白14×2表示求2个14是多少;其次,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4×2?使学生明白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 是多少,再算2个4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计算的过程有三个算式:4×2=8,10×2=20,20+8=28。

立足于理,融理入法,发展运算能力

立足于理,融理入法,发展运算能力

立足于理,融理入法,发展运算能力发布时间:2023-07-13T07:14:37.82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502期作者:陈素娟[导读]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教学在各个学段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重中之重。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良乡中心小学102446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教学在各个学段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重中之重。

怎样才能形成运算能力呢?学生不仅要掌握运算方法,还要理解运算的算理,并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可见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多么重要。

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

还记得以前我执教的《小数乘整数》这节课,课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思维活跃、表现积极,但是面对关键性问题学生总是答不出来我想要的答案,教学过程磕磕绊绊,并不顺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多样化的算法有价值吗?如:西瓜每斤0.8元,3斤西瓜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中的0.8×3多种计算方法,教师首先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方法1 方法2 方法3方法4 方法5师:你倾向哪种方法?生:竖式的方法。

师:对这种竖式的方法,你有什么疑问?生:0.8看成8是扩大了十倍,所以24也要缩小10倍。

二、为什么归纳算法变得这么困难?师:谁说说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生: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师:用不用再先乘1000再除以1000了?生:不用。

师:乘数与积是什么关系?生1:乘数小数点向左移动,积的小数点也向左移动;乘数小数点向右移动,积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

生2:往左是进,往右是退。

在这两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算法的活动,但当学生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时,我并没有对其他算法给予关注,而是直奔“标准”的竖式,并让学生反复练习用语言表达算理,学生没有深刻的感悟,并不理解算理。

现在再回过头看这节课,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没能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更多地关注了算法的学习,忽略了算理的理解。

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相关推荐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摘要: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指计算的法则,是指怎样算的问题。

本文旨在"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关键字:算理算法计算能力一、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规律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的法则,就是简约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添加了人为规定后的程式化的操作步骤,主要是解决算的方便、准确,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算理和算法是相辅相成的,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

只强调算理,能理解了新问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质的飞跃;只是强调算法,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算理,学会算法。

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三位数的加法例1:计算220+260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的:220是由2个百、2个十组成的,260是由2个百和6个十组成的,所以先把2个十与6个十相加得8个十,再把2个百与2个百相加得4个百,最后把4个百、8个十合并得480,这就是算理;当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以后,发现了计算的规律:个位数只能与个位数直接相加、十位数只能与十位数直接相加、百位数只能与百位数直接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再把几个得数合并,这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最后进行优化计算过程,为了便于计算一般写成竖式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普遍适用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再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

寓理于事的概念(一)

寓理于事的概念(一)

寓理于事的概念(一)寓理于事的概念1. 概述•寓理于事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将道理、哲理、教育内容等融入到作品中,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领悟并受到启发。

•寓理于事常见于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深层次的思考和价值观,并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2. 文学中的寓理于事•寓理于事在文学中的体现非常广泛,如寓言、童话、诗词等。

•寓言是一种故事形式,通过动物、物品等代指符号,将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融入到故事中。

•近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也善于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探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层次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3. 绘画中的寓理于事•寓理于事也常出现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通过画面的符号、色彩等元素,传达思想和观念。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向观众传递关于信仰和背叛的寓意。

•现代绘画中,一些艺术家运用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风格,将抽象的哲理内容转化为具象的符号,使观众能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寓意。

4. 电影中的寓理于事•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也常应用寓理于事的手法。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叙事和人物的塑造,呈现出对希望、自由、人性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另外,一些动画电影也常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

5. 东方文化中的寓理于事•东方文化中,寓理于事的概念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以寥寥数语凝练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绘画中,意境和笔墨的运用常常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启迪人心和情感。

总结:寓理于事是一种将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它在文学、绘画、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艺术作品向观众传递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引起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寓理于事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篇1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实现正迁移。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相同,这节课在引入课题时,葛文娟老师设计了下面的两道习题:(1)做一朵绸花要30厘米绸带,小丽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厘米绸带?(2)做一朵绸花要0.3米绸带,小红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米绸带?通过让学生列式并追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整数乘法意义的认识。

然后再通过改题呈现例1:做一朵绸花要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学生顺理成章地列出了例1的乘法算式,通过我追问这题为什么也用乘法计算?学生自然地将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中,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二、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加强算法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其实已经有许多学生大概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算就不清楚了。

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

”,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在教学时某3的算法时,小葛老师问:你知道怎么乘吗,你认为整数3与分数的什么相乘呢?重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乘。

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

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

动情于中,寓理于事

动情于中,寓理于事

动情于中,寓理于事作者:马春艳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12期《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赠予后生以示劝学之意的一篇文章。

作者对于同乡后生,以亲身求学经历示之,勉励其要刻苦读书。

将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中,将真情实感融于说理中,质朴真切、发人深省。

文章中,作者并不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层层递进,采用躬行说理、对比说理、情理交融等表达技巧,动情于中,寓理于事,将叙事与说理融合,结构紧凑严谨,要点明确突出,砥砺年青人奋起读书,有理有情,显示出高超的表达艺术。

一、躬行说理,质朴感人文章开篇,作者便讲述自己年少时求学的艰辛经历。

贫寒的家境使得作者无法买到自己喜爱的书籍,所以只能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来抄录,并约定送还的时间。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砚台成冰的寒冷冬日,写字时手指弯曲都十分困难,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境遇下,作者仍然坚持抄录书籍,坚持按约定的时间送还书籍,从不曾违背约定。

“借书”一事,既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仍不放弃读书的嗜学精神,又体现了恪守约定的诚信品格。

正因年少时的“借书”“抄书”经历,才使得作者饱读群书,增长了见闻与学识。

作者本“嗜学”,却奈何“家贫”,故而“无从致书以观”,这看似是求学道路上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是作者并没有轻言放弃,年少时期即勇敢踏上了充满困难的漫漫求学路。

接着,作者讲述了自己成人之后的求学经历。

青年时期的作者对圣贤学说更加仰慕,却因无名师指导而感到忧愁,曾“趋百里外”从师,可见作者求学路之艰辛。

这一时期的求学,学问更加深入,须有名师硕儒的引导,而名师门人学生众多,想求教实为不易。

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色愈恭,礼愈至”,对待老师,既要尊重谦顺,又要善于察言观色,在合适的时机请教。

成年后的求学路,依然充满着辛酸,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感慨这段经历的辛苦,而是庆幸地认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可知,无论是在何种境遇中,作者的求学心态始终如一,保持一颗好学之心,尊重师长,感恩所得。

郑钢: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郑钢: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36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他说:“学习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丰富心灵世界、抵御风险世界、获得应然世界的必要途径,更是我们未来推动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基石。

”他还说:“很多同学在学习上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不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接受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会掌控自己的学习,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强烈的内在动力。

”这位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为什么要学习与如何去学习讲得一清二楚的老师,就是上海市进才中学东校校长郑钢。

这位郑校长不仅会讲道理,还会讲故事,最擅长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奇迹年”的故事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导致中高考延期举行,考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

郑钢给同学们讲道:“科学史上有个著名的‘奇迹年’的故事。

1665年,伦敦暴发瘟疫,牛顿为了躲避瘟疫而回到乡下。

在短短数月间,他发现了微积分原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并没有因为瘟疫而颓废、恐惧,而是依赖内心世界的坚定,成就了辉煌的科学世界,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果。

所以我想告诉你们:没有个人内在世界的美丽,就不会有外在世界的精彩。

苹果公司总裁蒂姆·库克说过:当你们畅想未来,想象面前那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时,别忘了你们该问自己的问题不是‘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当事情发生时,我会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的故事或者寄语,足以鼓励大家塑造内心,为生活赋予意义,一起创造自己的‘奇迹年’或者创造‘奇迹的你’。

”疫情的反复无常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以致无所适从,甚至虚度光阴、自暴自弃。

郑钢善于正面引导,用名人故事激励学生,其所述十分契合同学们的现实境遇,能让大家以别人为参照,加强心理建设,建构自我价值,在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的情形下,心无旁骛,潜心研读,把挑战视为机遇,去创造自己的“奇迹年”。

“赛车手”的故事在初三年级的一次班会上,郑钢从电影《飞驰人生》说起:“电影主人公张驰是一个顶级的赛车手,各种奖项拿到手软。

中国古代数学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数学史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中国古代的筹算表现为算法的形式,而具有模式 化、程序化的特征。中国的筹算不用运算符号, 无须保留运算的中间过程,只要求通过筹式的逐 步变换而最终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中国古算 中的“术”,都是用一套一套的“程序语言”所 描写的程序化算法,并且中算家经常将其依据的 算理蕴涵于演算的步骤之中,起到“不言而喻, 不证自明”的作用。可以说“寓理于算”是古代 筹算在表现形式上的又一特点。
《九章算术》注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东晋以后,祖冲之父子,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 进了一步。他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
• 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 提出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 高的两立体,若其任意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 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著名的祖暅公理。 祖暅应用这个公理,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 积公式
秦九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 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 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 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 是很有意义的。。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数学史》朱家生版+课后题目参考答案+第四章

《数学史》朱家生版+课后题目参考答案+第四章

1.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有哪些数学成就?试讲这些成就和其他文明古国做一比较.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位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毕氏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他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十进制是一种便捷的计数方法,而筹算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两者均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在同时代的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提出了十进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理于算运算能力并非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将运算技能与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一、运算过程中不同的推理形态1、概括算法和发现运算律重在归纳归纳推理是以个别的一系列具体事实为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过程。

他的思维进程是从特殊到一般,按照他考虑的对象是否完全,又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在小学数学中,更多的是不完全归纳过程,在提炼算法形成法则的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归纳推理的方法。

运算律的发现与概括,也需要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

如: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中,任何一个运算律的形成,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猜想和验证的过程,通过尽可能完全的归纳得出规律。

不完全归纳推理因为列举的情况不完全,最后经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

2、基于算理的推导多用演绎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确定的规则出发,得到具体结论的推理,它的思维进程是从一般到特殊。

在运算过程中,基于已经探明的算理进行演算,都属于演绎推理。

3、扩张推导运算规律贵在类比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律也是不断发展的。

当数字扩大时,从一位数到多位数,当数域扩张时,从整数到小数、分数时,常常应用类比推理来发展。

二、发展学生运算能力时关注推理的教学建议1、运算中加入推理活动,增强运算的挑战性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程序机械的计算,学生就会对运算失去持续的兴趣,若有富有挑战的推理活动伴随着运算,就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

“奇妙的回文数”规律:367+763=1130,1130+0311=1441.这样通过运算,形成猜想,用不完全归纳来验证的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赋予运算新的价值,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2、多种推理相辅相成有机结合,需灵活运用在日常的运算教学中,各种类型的推理活动不一定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就包含着归纳、演绎等不同的推理成分。

“9的乘法口诀”。

看上去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很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推理形态,在解决一些综合性的运算问题时更是如此。

数学活动中的计算和推理是密不可分的,就如张景中院士所说: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从课题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浓缩。

让学生依据课题提出问题,是完全可行、有必要的,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好契机。

这不仅让学生在课始就知道要研究的内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即看到一个课题,能自觉的从这个课题去思考跟这个课题有关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谁能透过这个课题,猜猜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

课伊始,问已生。

围绕课题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二、在探究中催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催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2011年新课标的理念,更是一线教师落实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一个具体目标。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落实、贯彻到位。

三、在练习中生发学生问题意识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生发问题意识的有效载体。

因此,教师要抓住习题的特点,让习题承载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功能得以凸显、放大、落实。

停顿的追问,旨在利用习题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和蕴含的规律,组织学生观察、分析,以此生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渗透函数思想,达到充分发挥习题所承载的发展功能的目的,即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四、在反思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常在一节课的结尾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的,还有什么疑问。

此时,除了从知识、学法的角度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还有什么疑问。

在学生学习完所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借机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张丹教授研究团队初步升级和实践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4条途径:1、面临情境或将要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2、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3、学习完所学内容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4、设计专门的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数学思考在数学中,我们总期待学生能借助数学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逐步的学会数学的思考。

一、眼中有数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中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拥有“数学的眼光”。

什么是数学的眼光呢?即在观察普遍的、习以为常的现象时,能主动联系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捕捉期中的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甚至能层层深入的分析这些现象,发现隐藏在其内部的数学特征或规律。

对学生而言,重要是指他们能否自觉的站在数学的视角上积极的探索,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和数学规律,逐步地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知识内部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当学生长期经历这样的发现过程,大量积累看世界想问题,用数学看生活的经验之后,他们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形时,就能快速的捕捉其中的数学元素,熟练地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运用数学来思考与分析。

2、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数学规律如果学生在看到数学现象时,能借助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数据分析或合作交流发现其中隐藏的数学规律,这表明学生眼中有”数”。

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看现象,还能从生活现象、数学现象中寻找数学规律的影子。

3、从数学问题中发现数学本质郑毓信教授关于“一般思维与数学思维的重要区别”的表述:初学者往往会按照事实性内容来对问题进行分类,并由此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数学家则更倾向于超越问题的“表面特征”,并按照“深层(数学)结构”来对此进行分类。

换言之,如果学生能脱离问题情境的具体内容,把“现实”看透,尝试从数学结构的角度去探索问题的结构特征,那么他们离“数学地思考”就不远了。

可见,增强学生对数据、现象和知识结构的分析,提高他们对知识的适用情境、适用范围的敏感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看问题。

二、行中有数我们还要看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能否主动的与数学建立联系,是否具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1、具备“用数学”的意识在遇到问题时,学生能自觉的产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将数学是有用的转化为一种实际的行动,积极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思考,然后依靠数学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我认为,这是将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开始。

只有意识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乐于用数学,善于用数学。

2、拥有建立联系的观念弗赖登塔尔说:在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紧密,越是记得牢,学得快。

这里的联系,除了指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具备见知识点、串知识线、组知识面、建知识体的系统意识。

建立联系的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整合、归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便后续的检索、提取与应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会有意识、有能力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时,学生不但能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描述问题,而且能有意识的选择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分析与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4、善于调用已有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认为: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表现在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时,能够基于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适用情境,合理选择基本活动经验,并将其投入到新的问题之中,那么,他们所适用的数学将更具生长力。

因此,无论学生从事怎么样的数学活动,能否准确定位并调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衡量学生是否能数学的思考的一个重要表现。

有效调用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将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运用多种方法、有理有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那么,对于数学而言,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觉得,应当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素养、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以及看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等,这些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倘若,学生在经历长期的数学学习时候,能将数学的思考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

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不但能形成会提问、会质疑、会批判、会反思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能敏锐的运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现实世界,熟练的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还会习惯性的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使自己从定性的感知世界走向定量的刻画世界。

最终,学生会把数学的思考内化为一种生活的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养,内化为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