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双元与创新绩效:以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为调节
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双元与创新绩效以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为调节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企业的主导创新模式,然而已有研究对于企业“是否应该以及是否能够同时实施本地和国际知识搜索战略,在什么条件下实施更为有利”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本研究创造性地整合组织双元与外部知识搜索理论,界定了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两个维度(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的含义,并实证检验了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对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
基于中国219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对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复杂性、产业竞争压力均正向调节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两个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研究结论对组织双元、外部知识搜索以及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一引言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创新追赶的重要战略举措。
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企业一方面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寻找创新资源和学习机会,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还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已有的技术和营销优势,进而扩大市场份额(Luo & Tung,200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0年(2002-2011年)保证增长势头。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74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5%,名列世界第六位。
由此可见,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竞相追逐的战略市场。
然而,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所需的技术知识、营销知识和国际化运营经验,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障碍,如外来者障碍(liability of foreignness)、新到者障碍(liability of newness)(Zaheer,1995),而企业外部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获取渠道,为中国企业克服国际化障碍提供了契机(Oviatt & McDougall,1994;Tseng et al.,2007;Yu,Gilbert & Oviatt,2011)。
企业创新的三大知识获取模式综述
企业创新的三大知识获取模式综述就知识的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出发,本文提出了知识获取的三种不同模式——内部研发、战略联盟、企业并购,并分别具体地界定了三者的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在企业创新中所发挥的效用。
标签:知识获取内部研发战略联盟企业并购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获取、吸收并运用知识是大家普遍关心和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在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获取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充分探索知识获取的各种功能模式,企业才能对其拥有的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1 知识获取模式1——内部研发Helfat[1]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表明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其是否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技术领域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在众多的内部知识获取方式中,大多将内部研发作为区分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最关键的特征。
企业研发主要是指企业为获取新知识,实质性地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并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而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
一般包括技术开发和科技研发两部分。
其中,技术开发是指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型、可靠型、创新型的产品、材料、公益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科技研发是指为了探索科学技术的重大改进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实验、分析活动,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必须重新组合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来产生新知识,改进产品设计,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内部研发的过程中,不同知识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技术能力,并产生不同的绩效。
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研发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加快企业搜寻和选择相关领域知识的效率。
一个重大的研发承诺意味企业将把新产生的知识流动转移给现有的知识库,这些知识可创造专利技术和发展核心能力,并从诞生开始就为企业自主拥有,并以较低的成本应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中。
另外,内部研发还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目前市场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专有新知识并吸引合作伙伴。
也有研究证明,在新技术背景下获取竞争者的创新技术大多停留在编码化的部分,相当一部分隐性知识是无法获取的,高强度的研发能力可以改善企业吸收外技术知识源的能力,随着研发强度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经营产出也会随之增加(Crépon等,1998)。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近年来相关研究更多地关注IT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较少学者从知识管理能力视角出发研究知识管理能力的中介作用。
虽然有部分学者意识到IT 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紧密,但很少涉足IT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能力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高,IT 能力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提供了平台和发展的路径,知识管理能力又为企业绩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标签:IT能力;知识管理;創新绩效一、概念综述(一)IT能力概述IT,即信息技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主要是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更强调的是对信息的技术处理。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信息的需求也迅猛提高,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缺少的经济动力和来源,信息技术也已经担负起经济活动和生活的重任。
当今,信息技术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承载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任,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级运行效率。
IT能力是指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能使企业从IT应用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以往企业可以利用的只是数据资源,而今企业会把IT资源进行优化,按照企业需要的各个方面、各种用途进行整合,简单的信息数据变成了企业可以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信息化的有机整体,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运用的效能,实现IT 的价值,提升企业绩效的目标。
(二)知识管理能力概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经营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源等,更多的是依赖于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是企业根据自身拥有的技术、制度及企业文化等有形无形知识等方面进行获取、储存、流通、共享、运用并加以完善创新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实现环环相扣,在必要的环节上采取激励原则和鼓励政策,以达到知识在企业战略性目标中真正价值,并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1、知识溢出的定义与重要性知识溢出,作为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知识在不同个体、组织或地域间非自愿、无意识的传播与应用。
这种溢出过程并非通过市场交易或产权交易实现,而是借助各种社会互动、网络关系或公共渠道,使得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
知识溢出的存在不仅加速了知识的扩散和积累,更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定义上来看,知识溢出具有三个关键特征:非自愿性、无意识性和非交易性。
非自愿性指的是知识溢出往往不是知识拥有者主动分享的结果,而是在社会互动中自然产生的;无意识性则表明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接收者往往并未明确意识到正在接收新知识;非交易性则强调了知识溢出与市场交易的区别,即它不需要通过明确的购买或销售行为来实现。
知识溢出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机制。
当新知识在不同主体间溢出时,它有可能激发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知识溢出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溢出,知识得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知识溢出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知识溢出可以促进国内外企业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因此,对知识溢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传播和应用机制,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制定更加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政策。
2、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溢出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机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知识溢出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关于知识溢出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析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以期深化对知识溢出的理解,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外部知识流入促进产品创新绩效:企业创意的观点
于企 业产 品创 新 具 有 深 远 的 影 响 , 这 种 影 响 主 要 体 现 在
以下 两方 面 : 一方 面, 企业 通 过 获 取 及 时 的 市 场 信 息 、 消
高知识获取效率 , 增 加 企 业 知 识 获 取 的报 酬 递 增 效 益 , 纷
时 , 高度 不确 定 性 的 企 业 外 部 环 境 将 有 利 于 企 业 创 意推 动 产 品 创 新 绩 效 的提 高 。
关键词 : 外 部 技 术 知 识 流入 ; 外 部 市 场 知 识 流 入 ;企 业 产 品创 意 ;企 业 营 销 创 意 ;产 品 创 新 绩 效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0 6 2 ( 2 0 1 3 ) 0 4 - 0 1 0 3 - 0 8
管
Vo 1 . 2 7, No . 4
理
工
程
学
报
2 0 1 3年 第 4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E n g i n e e i f n g / E n g i n e e r i n g Ma n a g e me n t
不断进行交 流、 互动, 进 入 企 业 内 部 的 过 程 。外 部 知 识 流 入 包 括 外 部 环 境 知识 转 移 、 企 业 知 识 获 取 与 吸 收 以 及 企 业 与 其
放式 创新 , 而企业普遍重视 外部环境 中知识资 源 ( 消 费
者、 产 品 市场 等 ) 对 于 企 业 产 品 创 新 的 影 响 是 开 放 式 创 新 的显 著 特点 … 。C h e s b r o u g h 也指 出 , 企 业 通 过 对 外 部 环 境 中的 知识 进行 充分 吸 收 、 消化 , 然 后 应 用 于 企 业 创 新 实 践 是 开 放 式 创 新 最 显 著 的 特 征 。 在 企 业 开 放 式 创 新 实 践 中, 企 业从 外部 环 境 中获取 、 吸 收 和 利 用 知 识 的 过 程 就 是 外 部 环 境 中 知 识 流 入 企 业 内 部 的 过 程 。 外 部 知 识 流 入 对
市场导向、外部知识获取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
识 获 取 影 响 企 业 自主 创 新 的 过 程 可 能 存 在 差 异 , 目 而 前 关 于 这 方 面 的研 究 较 少 。
中图分 类号 :4 36 F 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 0 1 1-0 50 1 0 —3 8 2 1 ) 20 7 —4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 言
面 对 国际 金 融 危 机 的 挑 战 , 国 部 分 沿 海 加 工 制 我 造企 业 由于 自主创 新 能 力 不 足 导 致 破 产 的 现 象 发 人 深
知识 以 弥补 自身知 识 的短 缺 。针 对现 有研 究 的不 足 , 立 了两 种不 同的 市场导 向通过 外部 知 识 获取 促 进 建
企 业 自主 创 新 过 程 的 研 究 框 架 , 理 论 上 分 析 了 两 种 不 同 的 市 场 导 向 通 过 外 部 知 识 获 取 促 进 企 业 自主 创 从
喻 晓 陈 浩 然 。 ,
( . 安 交 通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西 西 安 7 0 4 ;. 家 开 发 银 行 河 南 省 分 行 , 南 郑 州 4 0 0 ) 1西 陕 1092 国 河 5 0 8
摘 要 : 有 市 场 导 向 的 企 业 在 进 行 自主 创 新 的 过 程 中 通 常 面 临 知 识 资 源 的 短 缺 , 此 , 要 从 外 部 获 取 具 因 需
基 础 上进 一 步 指 出 , 场 导 向 包 含 反 应 的 市 场 导 向 和 市 先 动 的市 场 导 向两 个 维 度 。然 而 , 于 反 应 的 市 场 导 关 向和先 动 的市 场 导 向 与 企 业 创 新 绩 效 的 关 系 , 者 们 学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评述报告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评述报告引言企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等绩效指标产生影响。
本文对企业创新绩效研究进行评述,总结新的研究成果和对现有观点的评价。
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与评价企业创新绩效是指企业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不同研究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定义存在差异,但一般包括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效益、增加知识资本和技术优势等方面的绩效。
评价企业创新绩效可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考量,如研发支出、专利申请数量、产品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等。
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绩效受多个因素影响。
首先,创新战略和组织文化的支持是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并在组织文化中强调创新和风险承担。
其次,研发资源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系。
研发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投入等,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创新绩效的达成至关重要。
再次,创新能力和创新过程管理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创新能力体现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资源整合和能力运用程度,而创新过程管理则关乎企业创新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最后,外部环境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如行业竞争程度、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支持等。
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估方法评估企业创新绩效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等。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方法,可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创新绩效。
回归分析可通过统计建模分析创新活动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面板数据模型能够考虑时间和企业间的异质性,对创新绩效进行更加准确的估计。
贝叶斯网络则可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创新绩效的综合影响。
已有研究进展与问题近年来,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和模型构建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创新驱动、创新绩效评估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等问题。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研究方法和理论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和认可,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予以验证。
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外部知识获取能力评价
献很 少 。No n a k a 和 Gr a n t 等认 为 , 企 业在 创新 过 程 中从外 部获 取 的资 源 中 以知 识 最 为 重 要 , 利 用 外 部 知 识是 提升 创 新 能 力 的 重要 环 节 [ 6 - 7 3 。葛 沪 飞 和 仝
业 的创 新绩 效 的战 略性源 动力 I s ] 。企 业在 开 放式 创
生命周 期不 断缩 短 、 功能 需求 不断增 加 , 这对 我 国企
业 的技 术创 新能 力提 出了全新 挑 战 。我 国企 业 已逐
渐 意识 到 , 随着 内部 知识 和员 工 的流动性 的增强 , 仅
新 过程 中 , 只有 准确 捕捉 和识别 知 识源 , 并根 据 知识 的特性 选 择最佳 的知 识 获 取 方式 和传 递 路 径 , 才 能
用 外部 市 场 拓 展 路 径 来 提 高 创 新 产 出 的 市 场 占有 率 。C h e s b r o u g h强 调 如 何 捕 获 外 部 的知 识 和技 术 并 将其 转化 为创 新产 品 和服务 是开 放式 创新 的核 心 所在[ 3 ] 。企业 要 提 高技 术 创 新 能 力 , 必 须 同 时 利 用
评价指标体 系, 并 利 用模 糊 一 致 偏 好 关 系确 定 各 级 指 标 的 权 重 。针 对 外 部 知 识 获 取 能 力 难 以量 化 描 述 的
特 点, 利 用 改 进 的 云 评 价 方 法构 建 外部 知 识 获 取 能 力 的 综 合 云 评 价 模 型 。 最 后 , 以 某 石 油 装 备 制 造 企 业 为
P r o c t e r &G a mb l e以及 我 国的华 为超 过 5 O %的创 新
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研究??
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自主研发和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结合应用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同时讨论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在结论部分指出了自主研发和外部知识获取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并对未来研究方向给出了启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在提升绩效方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企业绩效、研究、影响、比较、结合、评价、指标、方法、重要性、建议、展望、未来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企业管理与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竞争力,而自主研发和外部知识获取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自主研发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表现。
而外部知识获取则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弥补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不足,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从而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
综合考虑自主研发与外部知识获取的优劣势、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效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为企业提供科学的战略指导和管理建议。
深入探讨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自主研发和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对二者进行比较和结合的影响,为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和提升绩效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探讨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取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参考依据。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及其创新绩效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首先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构成及其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接着重点探讨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涵盖了多个关键组成部分,包括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中介机构等。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家创新活动的发展。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扮演着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角色。
教育机构则负责培养创新人才,为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科研机构则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活动的发展,而中介机构则负责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转移等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动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体系的构成和功能也会不断调整和完善。
再次,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它鼓励国内外各种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整合,以推动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还具有创新性,它致力于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不断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它通过整合国内外各种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绩效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024年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范文
《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动态能力以及创新绩效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市场的拓展,更涉及到企业能力的提升。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整合、重构内部资源与知识的能力。
创新绩效则代表了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创新成果。
过去的研究表明,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国际化能够带来市场的扩大和资源的获取,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创新机会;而动态能力则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取和利用资源的关键;创新绩效则是企业国际化和动态能力的具体表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手段,深入探讨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公开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1. 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企业国际化通过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资源,有助于企业提升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
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企业间的互动,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2. 动态能力的作用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取和利用资源的关键,也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具备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整合和重构内部资源与知识,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同时,动态能力也有助于企业发现和抓住创新机会,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3. 创新绩效的体现创新绩效是企业国际化和动态能力的具体表现。
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
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包括管理、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间关系研究
0 引 言
Ro me r和 L u c a s对 内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的 开 创 性 研
力 和 创 新 之 间 关 系 的 假 设 和 理 论 研 究 框 架 如 图 1所
示。
究指出 , 国 家 和 地 区 经 济 的 长 期 增 长 来 自于 知 识 和 技 术积累 , 企 业 研 发 活 动 创 造 的 知 识 和 技 术 并 不 能 完 全
关键词 : 知识 获取 ; 吸收 能 力; 创 新 DO 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3 0 4 0 6 2 1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7 2 .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4 ) 0 6 — 0 1 3 0 — 0 4
苏大学 财经 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 师 , 研 究方 向为 统计理 论与 方法 。
第 6 期
王伏虎 , 赵喜仓 : 知识获取 、 吸 收 能 力 与 企 业 创 新 问关 系研 究
第3 l 卷 第6 期 2 0 1 4 年3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1 . 3 l N O. O 6
Ma r . 2Ol 4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g r e s s a n d P o l i c y
知 识获 取 、 吸 收 能 力 与 企 业 创 新 间 关 系 研 究
的 吸 收 能 力 ] 。 少 困 难 。主 要 原 因是 企
业 内部 的知 识 结 构 和 外 部 知 识 不 协 调 , 企 业 无 法 消 化 和 吸 收外 部 知 识 , 无 法 将 这 些 外 部 知 识 和 内 部 知 识 融 合 起 来 并 运 用 到 企 业 创 新 活 动 中 , 3 3 。为 此 , 企 业 需 要
企业创新的三大知识获取模式综述
转移 定价 政策 就无 法激 励供 应者 进 行 内 果 生产 分部 经理 比购 买分部 经理 更 善于 谈 判 , 产 分部 的 部 转移 没有利 润 , 生 部 转移 。 利 润会 仅 仅 因 为经理 有优 秀 的谈 判 能力 而 好于 应 有 的水 当产品 或服务 在 同一企 业 的分布 之 间进行 转移 时 , 分 平。
企业创新 的三大知识获取模式综述
景玲 ( 桂林电 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 : 就知识 的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出发, 本文提 出了知识获取 研发 能 够显 著地 提 高企 业知 识 存量水 平 , 加快 企 业搜 寻和 的三 种 不 同模 式— — 内 部 研 发 、 略 联 盟 、 业 并 购 , 分别 具 体 地 选择相 关领域 知识 的效 率。一个 重大 的研 发承诺 意 味企业 战 企 并
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路径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展 现有 和需 要 的知识 资产 , 发展 新 的机会 ”1并 [ 4 。目前 , 有很
多 的研究 说 明 , 部 知识 对 企业 创 新 有 重 大影 响 , 描述 外 也
了多 种知识 获 取 的路 径 。总 的来说 , 主要 分 为 以下三 大类
别 : 直 接 的外部 知识 获取 ; 与外 部组 织 的合 作 ; 人才 ① ② ③
效 影 响 模 型 , 以 我 国 8 T- 造 业 企 业 为样 本 , 外 部 知 识 获 取 路 径 与 企 业技 术 创 新 绩 效 的 关 系进 行 了 实 并 6-]  ̄ 对
证研 究 , 出了相关 结论 。 给
关键 词 : 部 知识 获取 ; 术创 新绩 效 ; 外 技 实证 研 究 中 图 分 类 号 :2 31 F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0 80 — 12 0 10 — 3 8 2 0 )5 0 5 — 4
技术 革 命 , 世 界 经济 进入 了以信 息 、 使 网络 和 知 识 等为 主
要 内 容 的 新 经 济 时 代 。 对 变 化 迅 速 且 难 以 预 测 的 买 方 市 面
综 上所 述 , 知知 识是企 业技 术创 新 的核 心 。 而 , 可 然 外 部 知识 的获 取 ,也对 企业 的技 术创 新绩 效 产生 重 大影 响 。 但 是必 须 注意 到 , 同的 国家环境 要 素对 最优 的知识 获取 不 途 径有 着显 著 的影 响凹 。那 么 。 中 国的现 实条 件下 , 在 以什 么样 的途径 获取 外部 知识 , 能更 好地 提 高企 业 的技术 创 才 新 绩效 , 这就 成 了一个 值得研 究 的课 题 。本研 究 将 以8 家 6
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知识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创造、传播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以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理论支持。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斯图尔特·戴维等学者提出了知识创建、转化和应用的“SECI”模型,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的知识工人理论、李国治的知识融资理论和布赖恩·阿瑟的知识剥夺理论等都为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深入思考。
二、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考虑众多的关键要素。
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方面。
在知识获取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内外部的知识共享、员工培训等手段来获取有价值的知识。
在知识存储方面,企业需要建立起系统化、高效的知识库,以便员工在需要时能够快速获取相关知识。
在知识传播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博客、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在知识应用方面,企业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价值,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知识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在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各种挑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些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知识管理可能受到组织文化和员工行为的限制,因此,企业需要倡导知识共享和协作文化,并通过激励机制来促使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活动。
其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知识安全等问题。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安全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案例分析在国内外,很多企业已经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及其启示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获取、共享、转化和应用。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的创新和竞争优势。
而国内外的知识管理研究,则可以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参考。
一、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始于20世纪90年代,该领域开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1994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出版了《知识管理》一书,这是知识管理概念首次得到明确定义。
接着几年间,知识管理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学者们开始探讨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和案例,并逐渐发展出一整套知识管理的体系。
二、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也在逐渐崛起。
目前国内主要知识管理领域研究包括:知识管理的理论构建、知识管理的组织实践、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知识管理的评价与改进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于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和竞争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 国外研究现状相比之下,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水平更为成熟。
国外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如知识管理的定义、范畴、演进路线和体系框架等;二是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应用,如知识创造、获取、共享、转化和应用等;三是知识管理的评价与改进,如评价知识管理成果的指标、流程和质量等。
此外,国外的研究还注重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一些重要的产业领域,如金融、医疗、教育和科技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三、知识管理研究的启示1. 强调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是一种文化,而非简单的技术应用。
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从组织文化入手。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打造一种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鼓励员工分享经验和知识,并且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学习的工作环境。
2. 关注知识流程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流程的管理。
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综述本文分析了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要在研究中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进行评价,这有助于避免单一评价尺度和指标产生的片面性和误差;应建立与创新类型相符的评价标准;要完善创新绩效衡量指标理论。
标签: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一、引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创新绩效指企业利用创新成果对企业价值的增加效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但在如何衡量创新绩效方面还有待深入。
与之相比,国外学者对衡量创新绩效的研究更为广泛,但其研究结果大多基于整体角度,忽略了指标的重叠性,以及缺少被普遍接受的指标模型。
所以对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指标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二、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自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企业创新绩效问题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
国内主要以陈劲为主提出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角度出发的指标体系。
国外学者在传统的研发投入、专利应用等视角外,将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拓展到七大方面,概括为资源分配、识别竞争者策略、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预见科技变化、新产品使用技术、市场快速反应和组织内部学习等。
1、国内对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较晚,张琴清表示国内学者对企业创新绩效主要从企业能力、研发合作等维度展开,具体可以概括如下: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情况是国内学者研究最为广泛的指标,张玉臣等学者表明内部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增加内部研发投入对提高企业整体创新水平有基础性作用。
党兴华等表明专利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研究成果,学者经常使用专利数据衡量企业创新情况。
新产品则是企业创新的商业化结果,新产品的销售情况能直接反映企业创新的结果。
蓝庆新等学者的研究证实这一观点,其研究表明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是可靠的。
此外,王娟等学者认为学历是衡量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依据,其研究论证在合理范围内员工学历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 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3 0 6 0 4 5 5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7 3 . 1
通常 被定 义为 经验 、 诀窍( k n o w~h o w) 、 远见、 信 息 或 能 力 ] 。基 于 知 识 的表 达 方 式 , 知 识 被 分 为 显 性 知 识 和
隐 性 知 识 两 种 。其 中 , 隐性 知 识 植 根 于 行 为 、 承 诺 以 及
要 因素 是 产 业 吸 引 力 , 而 产 业 吸 引 力 又 体 现 在 新 竞 争 对手入侵 、 客 户议价 能 力 、 供 应商 议价 能 力 、 现 有 竞 争 对 手 之 间 的竞 争 以 及 替 代 品 威 胁 5 种 竞 争 力 方 面 。波 特认 为, 企 业 的竞 争 优 势 在 于 为 客 户 创 造 更 多 价 值 , 可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4 ) 0 1 - 0 1 5 6 — 0 5
通 过 差 异化 战 略 、 低 成本 战略和集 中化战略 等来实现 。
0 引 言
在知识经济 时代 , 知识 逐 渐取 代土 地 和资 本等 因 素而成为最 有价值 的资产 。开放 式创 新 理论认 为 , 外 部 知 识 与 内部 知 识 同 样 重 要 , 企 业 只 有 不 断 整 合 内 外 部知识 , 才 能 适 应 不 断 变 化 的 外 部 商 业 生 态 环 境 。知 识 基 础 观认 为 , 知识是 企业最具 价值 的资产 , 企 业 是 吸 收、 储存 、 创造 并运 用知 识 的主体 , 企 业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来 源 于其 不 断创 造 并 运 用 知 识 的 能 力 。 演 化 经 济 学 和
赖、 互动关 系 , 但 主要 是 基 于 国家 或 州 ( 省) 等 地 域 层 次, 针 对 不 同 企 业 个 体 层 面 的 合 作 互 惠 研 究 相 对 较 少_ 2 ] 。波 特 主 要 是 基 于 静 态 环 境 , 在 高 度 动 态 的 现 代 商
业环境 中, 企 业 只 有 不 断 通 过 组 织 间 或 不 同 企 业 之 间
带有 一 定 的局 限性 。
1 . 2 知 识 基 础 观 视 角
1 不 同理 论视 角下企 业绩 效影 响 因素
1 . 1 波 特 理 论 视 角
知识被认为 是拥 有 多层 含义 和 多种属 性 的概 念 ,
波特竞争优 势理 论认 为 , 决 定 企 业 盈 利 能 力 的 首
发 重 要 。 目前 , 针 对 企 业 外 部 知 识 和 企 业 绩 效 的 研 究 虽不少 , 但缺乏较为系统 的理论框 架 , 本 文 在 已有 研 究
的基础上对企业 外部 知识 与创 新关 系进行 综述 , 并 探 讨今后的研究趋势 。
的联盟伙伴关 系才 能实 现共赢 发展 , 波 特 的 五 力 模 型
陈 劲 , 阳毒 艮 蜀
( 1 . 清华 大学 经 济管理 学 院, 北京 1 0 0 0 8 4 ; 2 . 浙 江 大学 管理 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2 7 ) 摘 要 : 企 业组 织建立 以知识 为基 础的联 系网络 已成为知 识 经 济的 一 个显 著特征 , 企 业有 效利 用 外部 知识 的能 力是企 业创造 价值 的重要 来 源 。创 新是 一 个 复 杂过 程 , 其 中最 重要 的环 节 就是 收 集 并 整合 内外 部创 造性 想法或创 新信 息 , 而创 新所 需要 的外部 知识 分散 于 不 同的外 部知 识 源 中。在 开放 式创 新 环境 中, 面对 当前 强烈 的市场创 新 需求 , 企 业不仅要 把 握 内部 创 新 资 源 , 更要 充 分 利 用组 织 外部 创 新知 识 源 , 将 有 价 值
创 新 网络 理 论 指 出 , 企 业 与 外 部 组 织 知 识 的 互 动 和 交
波 特 的 竞 争 优 势 理 论 对 与 企 业 战 略 相 关 的 内 外 竞 争 环 境 以及 价 值 链 上 不 同利 益 相 关 者 对 企 业 的不 同影 响 进 行 了深 入 分 析 , 为 人 们 了 解 竞 争 本 质 提 供 了 广 泛 视
了产 业 集 群 的 作 用 , 指 出众 多企 业 之 间存 在 互 惠 、 互
流在 创 新 过 程 中变 得 越 来 越 重 要 。不 断 增 强 的 环 境 动
荡性 和技 术 复 杂 性 迫 使 企 业 打 破 边 界 , 从 外 部 获 取 创 新 知识 或互 补 资 源 。 因 此 , 外 部 知 识 获 取 对 于 企 业 愈
第3 l 卷 第l 期 2 0 1 4 年1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b 1 . 3 1 N0 . 01
J a n. 2O1 4
Sc i e nc e& Te c hno l og y Pr o g r e s s a nd Pol i c y
外 部 知 识 获 取 与企 业 创 新 绩 效 关 系研 究综 述
角_ 1 ] 。其 主 要 是 基 于 以下 几 个 隐 含 假 设 : ① 隐 含 假 设 市
场 资 源 的稀 缺 性 , 强 调 战 略 竞 争 特 性 而 忽 视 合 作 的 可
能; ② 隐含 假 设 信 息 的 完 全 性 , 强 调 战 略 的 事 先 全 面 规
划 而 忽 略动 态 调 整 学 习 。而 管 理 实 践 具 有 很 大 的 实 时 性, 在决策前全面分析并 获取所 有信息是 不切 实际 的; ③ 隐含 假 设 经 济 人 目标 , 强 调 战 略 个 体 竞 争 的 逐 利 性 而忽 视 战 略群 体 的合 作 互 惠 共 生 关 系 。尽 管 波 特 强 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