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详细内容

合集下载

不再轻盈的卡尔维诺

不再轻盈的卡尔维诺

86品质生活 > 风云书签不再轻盈的卡尔维诺文/谷立立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虚构,比如《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

这就像寓言,他用轻逸的童话消解了生存的复杂,为我们带来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

另一类则是不折不扣的现实,比如《观察者》。

它注定不会有极致的想象。

卡尔维诺笔下的每一个句子,都牢牢地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远远地离开了他标志性的轻盈。

不再轻盈的现实世界谈到文学创作,卡尔维诺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对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具体到《观察者》,文学那种特殊的手段依然如故地显现着它的作用。

小说有一个极为现实的开篇:“清晨五点半,天下着雨,阿梅里戈·奥尔梅亚走出家门。

他要去投票站,他在那儿当监票员。

”在卡尔维诺的描述中,阿梅里戈是不折不扣的老实人。

他不是“一个喜欢奋勇向前的人,在工作中,比起功成名就,他更喜欢做一个正直的人”。

他读过很多书,曾经想书名 | 《观察者》作者 | 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译者 | 毕艳红出版 | 译林出版社检察风云 PROSECUTORIAL VIEW2022年第12期要成为作家,但时过境迁,过去的种种都离他远去,什么都没有留下。

他有一位女友,总爱无理取闹。

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冷静,但事到临头却又很暴躁。

这注定他只能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只在特定的时间、因特定的机缘,偶尔伸出头来观望外面那个更大的世界。

这种人设与卡尔维诺的另一部小说《马可瓦尔多》有着相同的气质。

阿梅里戈和马可瓦尔多一样,都是受困于都市生活的小人物,从未真正享受到现实的好,更别提别处的生活。

不同的是,马可瓦尔多还有梦想,哪怕他的梦想常常让他陷入可笑而窘迫的境地。

而阿梅里戈就没有那么幸运。

他向往平稳安逸的生活。

但他也很清楚,他和所有人一样,距离理想中的生活“非常遥远”。

老实人纠结的一天《观察者》的核心在于“观察”。

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

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

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3王明科(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 南昌 330022)若将无名氏创作不作为狭义小说而作为文化探求的文本去读,会发现他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苦虑者,其创作超出文学故事而综合了社会历史、时代精神、文化哲学、艺术规范、伦理道德、人类生存、生命本体,宗教信仰等百科万相。

我认为,无名氏文化构建的目的和计划早在40年代就已经明确并初步成型,不管前期爱情小说还是后期《无名书》的创作,都是为了探讨东西文化,试图文化重建。

其实,1940年创作的《人之子》就是《无名书》艺术风格与造型的最初试验,而《沉思试验》其实是《无名书》语录。

文化反思与建构贯穿了无名氏一生创作实践,成为他文学创作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其深刻内涵与独特价值表现在文化冲突的理性反思,文化整合的世界视野乃至星球眼光,民族文化拯救与文化哲学重构的个人自信及特立独行等方面。

一、文化冲突的冷眼反思我认为,无名氏前期爱情小说并不仅仅是“立意用一种新的媚俗手法来夺取广大的读者,向一些自命为拥有广大读者的成名作家挑战”,①而是深藏着作家深刻的文化反思。

无名氏看到西方文化因“过度注重效率与实用”而“过度强调客观的自然性”,②“西方人比较坦率,好处在诚实,弊端则外溢心过强,易狭隘躁事。

东方人比较谦虚,好处在度量大,弊端则过分内藏,易虚伪欺诈”。

③同时他洞见“没有中国文化的调和,则西方文化及印度文化可能易入灭绝之路。

没有西方与印度的刺激,则中国文化易趋于停滞”。

在无名氏的文化考察中,“中国传统的中庸及明智,也许是一种了悟,但必须配以热烈的西方及印度的宗教精神,才显得不虚伪、不浅薄。

西方及印度如能兼有中国传统的中庸,则在某些场合,人与人的关系可不致太摩拳擦掌或偏狭了。

”④无名氏之所以将小说中的恋人双方安排成各自具有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特别在爱情三部曲中,女主人公倾向于西方文化(如斯拉夫文化),男主人公倾向于东方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出于其文化的探寻与反思:即男女热恋的弑爱悲剧结局不是由于战争、性格等因素,而是由于彼此的文化语境不同。

无名氏《伊瑙》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无名氏《伊瑙》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无名氏《伊瑙》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无名氏《伊瑙》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爪哇古里班国的王子伊瑙与达哈国的公主布莎芭从小订有婚约,却素未谋面。

《海艳》的意象解读——无名氏小说重读之一

《海艳》的意象解读——无名氏小说重读之一
[ /] 示’ 和环 境描绘来 证实对话” 。 海作为 印瞿两 人
“ 对话” 的背景而出现在故事的叙述中, 既作为描写 性的风景为故事提供了 “ 背景和参照” , 又作为 “无
!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魏萍 (),-# + ) , 女, 山东人, 上海大学文 学院 #$$’ 级现当 代文学硕 士研究 生, 主要从 事中国 现当代文 学、 电影 评论研 究。
# !" ! 《 海艳》 的意象解读! 魏! 萍 形的叙述者” 而参与了故事的讲述过程, 是串联起 故事的空间意象化接点, 为故事营造了一个满蓄着 “力” 的 “ 内在空间” 。 第四个夜 “海非常静, 静得像 入了禅定” 。印瞿的故事随着两人的谈话开始, 印 蒂此时的心还是平静的; 第六个夜海依然是平静的。 印瞿的对话渐渐深入, 印蒂的心在潜意识里已经开 始隐隐变化; 到第七个夜 “ 海上起了风” 。海由静态 转为动态, 印蒂的心也因瞿萦的神秘色彩而皱起丝 丝觳纹; 第八个夜狂风暴雨中的海, 则成为 “大恐怖 大绝望的化身” 。印蒂的心也如狂涛峻浪 的大海, 因对瞿萦感情的加深而澎湃高涨。海由静到动的波 动变化是作者对印蒂的心理微妙变化的意象暗示。 瞿萦的出现, 以及随着与瞿萦对话的逐渐深入, 印蒂 一度平静的心骤起波澜。海是真实人性的隐喻, 也 是像海潮一样涌动的人的情感力量的象征。人不仅 需要革命暴力去完成对社会的改造, 更需要爱与美 的精致与平和去抚慰心底的怆痛、 延续生命之力, 完 成生命之旅。 “海” 第二次出 现在印 蒂与瞿 萦热恋 后的 “结 合” 。海被还原为原始的生命意象, 狂涛峻浪、 失去 理性的大海是人类性爱所包孕的原始自然生命欲求 的隐喻, 是爱潮达到极致时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象征。 第三次出现的 “海” 是在印蒂 “ 残酷” 归去的最 后一章。这时, 暴风骤雨颠覆一切的大海, 是失去了 理性与秩序的时代和人的精神折射, 人类精神的又 一次迷失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大海成为非理性力量 的象征。 印蒂从海上归来, 又重归大海, 从海上离去。海 象征着永恒的变动不居与无尽的流浪漂泊。海是绵 延不断的生命旅程, 又是浩荡不竭、 充满活力的生命 力量的符号 “所指” 。印蒂从海上来, 从 “海” 所指的 革命暴力中走出来, “ 革命” 和暴力不是印蒂追寻的 终极, 海为印蒂昭示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 一种没有 暴力和杀戮的全新的生命状态。 “ 邂逅” 的海上, 印 蒂像海潮一样的情感力量, 波荡起伏, 他开始从革命 和暴力的阴影中慢慢解脱, 生命开始走入一种新的 状态, 爱与美的宁静。 “ 结合” 的海边, 印蒂的情爱 力量与生命力量都在极致的状态中释放, 达到生命 的巅峰状态。无羁绊、 无约束、 冲毁一切的 “海” , 在 这里被外化为人的力量、 道德所无法拘束的生命力 量的自由自在。切身的经历体验过后, 印蒂终究意 识到性爱、 情爱也非生命存在的本质。印蒂选择了 “逃避” , 他的生命重归大海, 又一次投入 “ 革命” 的

《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探析

《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探析

《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探析【内容摘要】《无名的裘德》是哈代1895年出版的一部以维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小说。

他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女权主义、美学观点、政治观点和写作技巧使他成为英国小说中现代主义的先驱。

笔者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这部小说。

裘德在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不断变更的情况下,依然恪守着自己应尽的伦理义务,他和阿拉贝娜所生的儿子的离世,淑的离去,标志着裘德所有梦想的破灭。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结一、小说《无名的裘德》所描写的伦理环境裘德所处的马里格林环境闭塞,这儿的大多数人都生活贫困。

裘德的小学老师菲洛特桑是唯一有学问的人,但不久就离开了马里格林到基督寺去了。

他的离开使裘德感到无助和寂寞。

裘德的姑婆家也是贫困不堪,裘德为了不成为姑婆的累赘,帮助姑婆干家务活。

他找了一个赶大车的活,边赶大车边学习。

他从老师那儿得到的教材尽管陈旧,但裘德仍如获至宝。

同时,他也尽可能地得到一些便宜的古书,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涉猎了大量的图书,包括《荷马》《新约》等。

为了进基督教堂学习,他学会了修理教堂,凿石碑等石工活。

不管是在姑婆家闭塞的环境还是干石工活时令人窒息的环境,裘德都在默默仍受,只有在拿起书本时,裘德仿佛恢复了活力。

就在裘德对未来雄心勃勃,决定认真读书,调整计划时,阿拉贝娜的出现,使裘德计划不得不暂时停止。

裘德在阿拉贝娜的诱骗下,与阿拉贝娜结婚。

后来,由于杀猪事件使两人矛盾激化,阿拉贝娜跟全家移民到澳大利亚,裘德的婚姻就此破裂,但二人又未离婚。

裘德由此陷入浑浑噩噩的状态,但裘德觉得与阿拉贝娜的交往只是好玩而已。

他又重拾信心,整天忙着读书,对基督教堂充满向往。

裘德与阿拉贝娜的婚姻破裂后,离开了马里格林,到基督教堂做石匠。

他在这儿举目无亲,觉得十分孤独寂寞。

尽管在来这儿之前,他事先读过好多著作,了解到在基督教堂的知名人士,诗人、演说家、科学家、语言学家等,并且认为干石匠活与从事学术研究同等重要。

无名氏读后感

无名氏读后感

无名氏读后感
《无名氏》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无名氏的女子在日本明治时代的生活遭遇。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小说中的无名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女子,她的坚韧和独立让人钦佩。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并不高,但无名氏却不甘于被束缚,她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她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自由和人生的问题。

其次,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是令人难忘的。

无名氏和她的爱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复杂和深刻。

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心痛,时而感动。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情感的描写,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

此外,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小说中对于女性地位的探讨也让我思
考了很多关于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由的问题。

这些都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谷崎润一郎的《无名氏》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情感的作品。

通过对无名氏的命运和情感的描写,作者让我对人生、爱情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感动,时而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无名氏》会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会影响着我今后的生活和思考。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重读徐訏、无名氏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重读徐訏、无名氏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2012年度博士启动项目“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ZK1204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俊,男,河南滑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 ———重读徐訏、无名氏○王俊(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摘 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命名为“新浪漫派”的徐訏和无名氏,都经历了从倾心于马克思主义到信仰自由主义的转变。

在1940年代“国族至上”的大背景下,他们却通过讲述男女之间曲折情事的方式,重塑普通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意识。

这也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带有了鲜明的自由主义文学色彩。

[关键词] 徐訏; 无名氏; 自由主义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9-0064-03 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新浪漫派”的徐訏和无名氏,无疑是1940年代国统区自由主义作家中的新生代。

他们的作品在1940年代的国统区一纸风行,赢得了相当多的读者;他们的文学观、文学创作表现出对自由主义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继。

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大大拓宽了自由主义文学的内涵。

徐訏和无名氏都坚持一种自由主义的立场。

两个人都曾经走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徐訏在北大求学期间,一度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无名氏坦承自己中学时代思想已经“左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读了三巨册的《马克思传》,在北京求学期间阅读的上千本书籍中就有马列一派的书籍。

[1]在巴黎大学留学时,徐訏因为读到了斯大林清算托洛茨基的综合报告以及法国作家纪德的《从苏联归来》等书,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开始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最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就是这样结束,而且一去不复返了。

”[2]无名氏在抗战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了30年代苏联大整肃的材料,他的思想也受到极大的震撼。

用他自己的话说,此前自己思想里是“左派”色彩和自由主义色彩平分秋色,此后,自由主义的思想占据上风,尽管感情上对中国共产党持同情态度,理智上却极反感苏联,“这也是我政治思想大转变的开始”[1]。

《欲望的旗帜》读后感

《欲望的旗帜》读后感

《欲望的旗帜》:欲望、理性与现代的困境《欲望的旗帜》以其对欲望、理性与现代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让我在阅读后深感震撼。

这部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离奇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欲望在社会整体性价值伦理崩坍后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与宗教、道德、理性和尊严发生冲突,进而引发人性的种种冲突和挣扎。

在小说中,欲望被赋予了核心的地位,它几乎贯穿了全书。

这种欲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渴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和金钱在价值天平上的不断加重,知识和思想迅速贬值,这种欲望开始变得扭曲和病态。

它不再是一种推动生命和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是成为了一种吞噬人类圣洁领地的恶魔。

小说中的一系列事件和人物关系,都围绕着欲望展开。

贾兰坡教授的神秘自杀、宋子衿的疯狂、会议赞助商的被捕,以及曾山与张末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都是欲望驱使下的产物。

这些清高的知识分子们,尽管早已构建了一个有着相当纯净的理想色彩的内心世界,但在现实面前,他们的行为却显得滑稽可笑,无法与欲望抗争。

在这个过程中,理性被欲望所击败。

在这个越来越外在化的现代空间里,权欲、物欲、情欲以不可抵挡的趋势汇入人们的生命之流,与宗教、道德、理性、尊严发生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导致了人性的碎片化和苦闷,更使得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困境之中。

然而,尽管欲望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

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欲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予了生命和社会以动力。

只是当欲望变得过于膨胀和扭曲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总的来说,《欲望的旗帜》是一部深刻揭示现代社会困境和人性冲突的作品。

它让我对欲望、理性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扭曲,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努力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理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困境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自我,不被欲望所吞噬。

论无名氏对现代派爱情小说的新发展

论无名氏对现代派爱情小说的新发展

欲 考察 无名 氏对 现代 派爱 晴小 说 的发 展 , 先 首 必 须 了解无 名 氏爱 情 小说存 在 的必 然性 与合 理性 。 无 名 氏是 中 国 当代 文 学 史 上 一个 境 遇 非 常特 殊 的 作家 , 他是 与 文 坛 与社 会 断绝 了一切 关 系 、 于隐 处 居 状态 下写作 的。但 即使 如此 , 名 氏的小说 , 无 没有
的革命 , 后期现代派虽然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但是它丰富了新文学的内容 , 增添了它的色彩 , 影响 巨大 , 意义
深远。
关键词 :无名 氏;潜在 写作 ;后期现代派 ;爱情小说
中图分类号 :I0 . 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80 2 0 )5 0 1- 3 0 0 2 2 (0 9 0 — l6 o
2 0 年9月 09
新疆大学学报 ( ・ 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Se , 0 p. 20 9 V o .7 N o5 13 . .
第3 7卷第 5期
J un l f ni gUnv rt(hlsp yHu nt s S c l c ne) o ra o j n iesy P i o h , maie & oi i cs Xi a i . o i aS e
17 1

方 面则是 受 了西 洋文 学 的影 响 ” 是 在外 国文 学 ,
“ 面 , 由此产 生 的 心理 小说 带 有 早 春 时节乍 暖还 凉的超 然 的浪漫 色泽 。” 徐 的创 作 【
直接对现实批判的挑战性 , 他所提倡的社会理想也 仅 仅是 文化 意义上 的探 索与 想象f 。 名学者 陈思 l 著 J 和先生把无名 氏的写作归人到当代文学史 的“ 潜在 写作 ”1 “ 在写 作 ” 当代 文学史 上的特殊 现象 。 【 潜 1 。 是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 一些作家的作 品在写作时得不 到公开发表 ,文革 ” “ 结束后才公开出版发行 。 潜在 “ 写作” 者不再为发表而写作 , 所以毋须迎合时尚 , 按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萧成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无名氏前后两个时期小说的研究,探究其前期的"新浪漫主义小说"是如何在40年代"颠覆""大众经典",以及后期的现代主义巨著六卷<无名书>是如何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和存在的确证来建构其"审美理想国"的现象,来说明无名
氏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萧成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杀死一只反舌鸟》从通俗小说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 [J], 黄淑芳
2.在欲望与审美之间——论20世纪80年代以降台湾女性小说的欲望书写 [J], 艾尤
3.《理想国》中\"哲人王\"的建构之路——读《理想国》有感 [J], 夏康宇
4.从颠覆到建构——论《丑女与野兽》对经典童话的颠覆书写 [J], 孔岩;冯琦
5.一座充满欲望的灵魂雕塑──长篇小说《欲望之路》读札 [J], 丁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灰阑”中的《局外人》

“灰阑”中的《局外人》

32神州文化“灰阑”中的《局外人》马天娇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地上用石灰画一个圆圈,古时候,叫做灰阑。

《灰阑记》的故事源远流长,看似滴水不漏,却被德国的布莱希特一语道破:“如果亲生母亲不爱她的孩子怎么办呢?”《高加索灰阑记》就是从这样一个视角阐释了这个故事。

我国的当代作家西西在她的《肥土镇灰阑记》中也有了一个重新改编。

如果让马寿郎回答谁是自己的亲生母亲难道不是要比任何人的判断都更准确吗?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去问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这是西西向这个古老故事提出的质询。

其实,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都处在“灰阑”之中。

加缪的《局外人》便也是这样一个来自“灰阑”中的声音。

一、悖论式的形象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在他的朋友们心中看来是一个“一个正经人,一个循规蹈矩的职员,不知疲倦,忠于职守,得到大家的喜爱,对他人的痛苦富有同情心,……是一个模范儿子,”[1]而在检察官看来,他在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就去和女人游泳,去看喜剧片,是一个“实际上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则”的人。

[2]默尔索之所以拥有这样一个“悖论式”的形象,在于人们都将默尔索放置在“灰阑”之中,人们完全将他撇开去处理这桩案子,一切都是在他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时不时,我真想打断大家的话,这样说:‘归根到底,究竟谁是被告?被告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本人有话要说!’但经过考虑,我又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而且,我应该承认,一个人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也不可能关注那么久。

”[3]异时异地,他们都因身处灰阑,无法言说。

而且默尔索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也有着对立的、悖论的因素。

他既想告诉人们事实真相,又厌倦说出,从文章中还可以找出许多这样的悖论碎片,他经常想起他的妈妈,却又说:“其他人的死,母亲的爱,对我有什么重要?”;他一直在阻止雷蒙用手枪射杀阿拉伯人,却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自己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这些有着悖论的价值内涵的碎片都是加缪哲学观的体现,“死亡,多元论,真理和众生无法消除的多元性,现实世界的不可理解性,偶然性,凡此种种都是荒诞的集中表现。

《2024年新美学叙事_野兽派和点彩叙事——《无名》剧作分析》范文

《2024年新美学叙事_野兽派和点彩叙事——《无名》剧作分析》范文

《新美学叙事_野兽派和点彩叙事——《无名》剧作分析》篇一新美学叙事_野兽派和点彩叙事——《无名》剧作分析新美学叙事:野兽派与点彩叙事——《无名》剧作分析一、引言近年来,电影与戏剧的艺术创作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尤其以视觉美学的突破引人注目。

本篇将以近来热映的剧作《无名》为例,深入分析其独特的野兽派与点彩叙事的美学风格。

通过对其剧情、角色、视觉效果等层面的细致解读,探讨其如何通过新美学叙事的方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二、野兽派的美学风格《无名》的野兽派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上。

剧中采用大量的饱和色彩与对比强烈的视觉元素,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剧中无论是暗调的都市夜晚还是亮调的自然景色,都体现出了一种浓烈的、狂放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风格的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个人主义与激情的追求,以及对于传统美学束缚的突破。

三、点彩叙事的运用点彩叙事是《无名》中另一重要的美学特点。

通过大量的细节描绘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剧作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和剧情,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解读的可能性。

四、剧情与角色分析在《无名》中,剧情与角色的塑造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野兽派的美学风格和点彩叙事为剧情的展开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框架。

通过这种新美学的运用,剧中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平面的人物形象,而是充满了丰富心理变化和复杂社会背景的立体形象。

这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五、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除了剧情和角色,《无名》在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上也做得相当出色。

在视觉上,剧中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以及光影处理都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风格。

而在听觉上,剧中的音乐、音效以及配乐都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享受。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无名》新美学的独特魅力。

六、结论《无名》通过野兽派的美学风格和点彩叙事,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无名氏小说的存在主义思考

无名氏小说的存在主义思考
抗 中进 行 着 自我 与世 界 的本 质 的 确 认 而 无 名 氏 的作
由。 于是 , 印 蒂 在对 于人 的价 值 的 寻 找 过程 中 . 在革 命
与 思 想 不 断地 闪光 . 展 现 出一 种 强 烈 的 生 命 色 彩 和 个 体 的 存在 然 而 . 这 样 的一 种 自我 的 生命 流 动 又带 给
地勾 勒 出一幅 幅荒诞 的 画面 . 准确 而直接 地 向 人们 展示
刻 的感性 、 理 性交 织的感 悟 。 在 小说 里 。 无名 氏很 少去考 虑一 种 形 而上 的“ 存 在” . 而是 直接 从 生 命 中 可感 的各
自由 . 是 一 种 主观 上 的 自 由 . 体 现 着 主 观 意 识 的 随 意 了一 种 现实 的存在——一 “ 荒谬” 的气氛 . 体 现 了对存 在 深
主 义 的理 论 模 式 。
关键 词 : 无 名 氏 荒谬 反 抗 存 在 西 方 存 在 主 义 者 最基 本 的观 点 就 是 认 为 “ 存 在 先
在 存 在 主 义者 看 来 . “ 荒谬”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生 存 的
于本 质 ” 在 萨特 看 来 , “ 人 是 虚无 由之 而 来 到世 界 的 结 构 克 尔 凯郭 尔 认 为 , 理 智 地 去 认 识 自身 , 正 等 于 用 存在 ” , “ 首先 是 人 存 在 、露 面 、出场 、然 后 才 说 明 自 理智去认识理智 , 无异 于操斧伐柯 , 产 生悖论 : “ 人 类 多多益善 . 但是 . 如 果 身” 。 ① 因此 . 他 们 极 力 宣 扬 个体 自由 , 把 孤立 的个 人 的 理 解 力 一 般 总 是忙 于试 图理 解 。 非 理性 意识 活 动 当做 最 真 实 的存 在 .又 从 对 自我 、 他 与 此 同时 它 也 费尽 心思 去 理 解 其 自身 . 那 么 它 不 得 不 人、 世 界 的 反思 中揭 示 世 界 的 虚无 与 荒谬 。 以焦虑 、 舍 确 立 起 一 个 悖 论 ” ④ 克尔 凯 郭 尔认 为 人本 身 就 是 荒 谬 弃 、绝 望 等 多 种 形 式 表 现 出 对 生 命 及 存 在 的 深 刻 思 中通 过 爱 情 探 讨 了“ 人” 以及“ 个 体存 在 ” 的 秘 密 到 了 的, 加缪 的《 局外人》 深 深 地 渲 染 了一 种 荒 谬 的 情 绪 , 考 。无 名 氏早 期 的 小 说 《 北极风情画》 、 《 塔里的女人》 表现 了世界的荒谬 . 表现的是一种意义 的丧失 . 揭 示

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

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

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
李秋香;阎浩岗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7)001
【摘要】作为无名氏(卜乃夫)的真正代表作,《无名书》六卷虽号称“奇书”,却并非和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绝缘.相反,它实际是试图对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作品在总结综合基础上寻求超越的结果,它可以看作无名氏对以往中国现代小说所涉及问题的独特解答.《无名书》涉及了以往几乎所有中国现代小说经典的因素.而在与前人类似的取材中,更能显示无名氏小说的独创性.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李秋香;阎浩岗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互文性视阈中的译者主体性 [J], 武俊辉;周路路
2.模因论视阈下政治演讲互文性策略分析——以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的引语为个案[J], 陈玉莲
3.互文性视阈下英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 [J], 冯锦;赵琳秀
4.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 [J], 李秋香;阎浩岗;
5.概念整合视阈下《藻海无边》互文性研究 [J], 张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媚俗下的畅销之路:品读无名氏《北极风情画》

媚俗下的畅销之路:品读无名氏《北极风情画》

第9卷第3期Vol.9,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5月May. , 2018媚俗下的畅销之路:品读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姜博(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摘要:《北极风情画》是无名氏上世纪40年代的成名之作,其以真挚火热的情感,酣畅淋漓的风格广 受好评,并被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百部中文小说”之一。

小说用商业的手段吸引读者,使读者 对作者熟悉并有信心,进而逐步推广其思想。

小说可看作为注重商品价值的通俗作品,作者以“媚俗”为追 求,以“异国才子佳人爱情悲剧”为故事核心,创下新式言情小说的畅销之路。

关键词:《北极风情画》;无名氏、媚俗;畅销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3 -140 - 04上世纪40年代,抗战爆发。

无名氏先后流亡武汉,重庆等地从事记者工作,并开始了文学创作。

小说《北 极风情画》便是他在期间创作的作品。

作品问世的一两 年内,各地翻版达到二十三种;三四年内,每种总数的印 刷量在一百版以上;在随后的五十年,作品畅销一百万 册以上,达五百多版。

《北极风情画》也成为无名氏向一 些自命为拥有广大读者的成名文艺家发起挑战的习作。

尽管当时众多文艺作家抨击无名氏的作品为“媚俗”“下 作”,其小说的风行一时已是不争的事实。

《北极风情 画》以“才子佳人的异国爱情悲剧”为核心,讲述了一个 即普通又离奇的恋爱故事。

韩国人林上校随抗日军队 苏炳文部驻于苏联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在除夕之夜偶 遇波兰姑娘奥蕾利亚,两人开始了疯狂炽烈的热恋。

好 景不长,由于部队要在一周之内撤离回国,二人被迫分 离。

四星期后,奥蕾利亚因为忍受不了相思之苦而自杀。

十年后的除夕夜,林上校独自登上华山之巅,遥望 北方,凄厉地唱起《离别曲》。

而故事的原型也有依可 寻,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以韩国革命志士李范奭为范本。

当时,无名氏想写韩国志士李奉昌行刺日本天皇的故事,便去找重庆的韩国革命者,因而结识了光复军参谋 长李范奭,无名氏为这群异国革命者所感动。

无名氏小说存在主义倾向的艺术表现

无名氏小说存在主义倾向的艺术表现
第2 1 卷第4 期
2 0 1 3年 8月
呼伦 贝尔学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Hu l u n b e i e r Co l l e  ̄ e
No . 4
Vo 1 . 21
P u b l i s h e d i 1 1 Au  ̄ u s t . 2 O l 3
样 生 动 、怎 样 令 人 动情 或 怎样 有 力量 ,它 所 展示
无 名 氏 ,书题 无 名 书 ;也 不 只 在这 本 书 体 裁 与文 笔 之 新 异 ,形 式 是 小 说 而加 以突 破 ,语 言是 散 文
而极富诗情与意象 ,内容不单说故事而且谈哲理 。
最 独 特 的地方 在 于这 本 既 是 ‘ 诗 的小 说 ’同时 又
( 一 )自然意 象
1 . 雷雨
遇 坎坷 之 时 :这 时 的海 幽静 、和谐 、神 秘 ,与 印 蒂热情 澎 湃 的心 理形 成 了鲜 明的对 比 。


“ 霍雨”是 《 无名 书》中首先出现 的一个意 象 。这场风雨雷电发生在印蒂 自我觉醒之后 ,象
征 着 印 蒂内心 世 界 的狂 乱 和纷 争 ,同时 也 象 征 着
关键 词 : 无名 氏; 小说 ; 意 象;语 言 中 图分 类号 :1 2 0 6 .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4 6 0 1( 2 0 1 3 )0 4 - 0 0 4 9 — 0 7
无 名 氏非 常 注 重 小 说 的 思 想 内 涵 。他 认 为
是 ‘ 哲学的小说 ’中包容了对整个时代生命情态 的 深刻 的反 省 。 ”


意 象 的世 界
“ 意象本质上是 ‘ 表意之象 ’ , 用形象直接表 达 哲 理 的 文学 艺 术 作 品 ,往 往 就是 意 象 艺 术 。 ”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无名氏前后两个时期小说的研究,探究其前期的“新浪漫主义小说”是如何在40年代“颠覆”“大众经典”,以及后期的现代主义巨著六卷《无名书》是如何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和存在的确证来建构其“审美理想国”的现象,来说明无名氏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关键词】无名氏小说/颠覆经典/建构/审美理想国【正文】历史常常选择一些人物作为其坐标上的一些点来显示自己的进程,但那些庸碌之辈绝对与历史的垂青无缘,得到垂青的总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

因此,不论人们对于无名氏小说的兴趣如何,有一点大约无可置疑:他是个对平庸和凡俗深恶痛绝的作家。

当然,这是美学意义上的憎恶。

可以肯定,由于其天才,无名氏对任何平庸之作都不屑一顾。

他也决不会畏首畏尾地在那些中庸者的队伍中搔首弄姿,欲拒还迎;他是骄傲的、自负的,不惧正面袒露自己的。

在整个20世纪漫长的文学岁月中,他从未降低自己的精神标高。

无论人们对他是漠然地置之不理,还是将他视为一个路人的“异端”,他始终是历史显示自身进程时那个坐标上被选中的点。

综观其创作,可谓“野心勃勃”,简直就是“一条颠覆经典和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无名氏40年代闯入文坛时,就决意“颠覆”所谓的“大众经典”,“立意用一种新的媚俗手法来夺取广大的读者,向一些自命为拥有广大读者的成名文艺作家挑战”。

(注:卜少夫编:《无名氏研究》,台北远景出版公司1983年版。

)事实上,仅以“习作阶段”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就轻易实现了其目的。

他用带有强烈现代性色彩的创作“颠覆”了当时所谓的“大众经典”。

单1945年至1949年,这两部小说就付印了一百多版,以致当时凡能看小说亦能买得起此二书之青年,几乎全读过。

而他也因此而暴得了大名。

这虽与其天才有关,但也是一种“时势造英雄”的反映。

此后,无名氏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嘈杂,不问窗外的暴风骤雨,潜心创作鸿篇巨著《无名书》,默默地以小说形式展开对生命、宇宙的探秘工作,记下对人生美好境界的想往,一心一意地建构自己的“审美理想国”。

大抵浪漫传奇总不离恩怨情仇和悲欢离合的命运遭际。

《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亦不例外,其书名之新奇艳丽,爱情故事之缠绵悱恻,人际悲欢之跌宕多姿,哲理思索之迷乱苍茫,一时间风靡文坛。

作者以建构奇幻诡艳的艺术手法轻易地“颠覆”了当时所谓“大众经典”中平庸、凡俗的罗曼蒂克。

《北极风情画》一开头就惊世骇俗,闪动着乍明乍暗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似的悲戚面容,迅速拨动了读者的情感琴弦。

除夕夜风狂雪骤,一陌生怪客夜间蓦地奔向华山顶遥望北方,豺狼般哀吟着惨不忍闻的歌声。

当“我”阻止他纵下悬崖时,他冷隽地告诉“我”:人生每秒钟都有千丈悬崖等待着他。

小说开头的这种叙事策略,渲染出了一种神秘怪诞的气氛,为这幅哀艳的风情画提供了一个雄奇苍凉、镂月裁云的镜框。

陌生怪客的故事缘于十年前,他作为上校参谋曾至辽远荒寒的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城。

一次夜归途中被美丽的奥蕾利亚误认为情人抱吻于寒冷街头。

他们一为波兰将军的遗孤,一为朝鲜流亡军人,以天涯知己的心情谈论着“世界上有两个最富有悲剧性的民族:一个是东方的韩国,一个是西方的波兰。

”自此心心相印,沉醉在甜美爱情里,双双变成“最好做梦的孩子”,“象喷泉样的尽量喷射出自己的生命”,达到了“人间幸福和情感享受的顶点”。

小说至此起用了乐极生悲的程式,那种单纯明媚如月光下贝加尔湖的言情陡起波澜。

因战事林上校须立即回国,二人便在分离前以赌徒般的狂热方式享受了四天爱情,奥蕾利亚随后引刃自杀,遗书让他十年后爬上一座高峰北向高歌他们唱过的《别离曲》。

华山顶那凄厉如狼嗥的歌声即他十年后的践约哀鸣。

这是一幕非常典型的浪漫传奇图画,一朝遇艳,终生哀痛,英雄美人,生离死别。

可见《北极风情画》并没有脱出徐枕亚、苏曼殊等人开创的言情小说窠臼。

但它也有独到新颖之处,即这双男女热恋时,谈论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涉及艺术与哲学、生死与恋慕、战争与独立等诸多方面,在开阔的思路中打上了“现代性”的深深烙印。

虽然其间的言情谈愁还带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不过作者把他们写成两个弱小民族飘零的子民,字里行间则散发着愤懑的民族意识,此即该小说在当时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而无名氏“颠覆”所谓“大众经典”的目的也即在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

在《塔里的女人》中,无名氏继续进行着他“颠覆”所谓“大众经典”的计划。

其描写笔锋由民族意识的发散开始趋于人生境界的吟味。

假如说前者是北国苦寒的风情画,后者即江南凄婉的咏叹调。

“我”在华山见到一道士觉空,本名罗圣提,是位小提琴家。

一次他应邀到某女子大学的校庆晚会上演奏,邂逅了出身于外交官名门的黎薇。

小说以华丽繁缛的文笔,极度夸张、浪漫的想象,对这对风流男女的容貌、身价和智慧进行穷极描绘,把他们之间豪华的爱情,写得超凡入圣。

但罗圣提已行过旧式婚配,他们为了成全道德忍痛割舍了爱情。

黎薇别嫁,却遇人不淑,不久即遭遗弃。

战事使他们南北流徙十年,当罗圣提再次找到黎薇时,她已痴呆衰老、两鬓斑白,几乎认不出罗圣提了。

这出祸福无常的爱情悲剧,渗透了由热烈转向悲凉的人生失落感。

它以美的沦落和善的幻灭,无比怅惘地触及了旧式婚姻和门户攀比的礼教制度所酿成的真情迷失悲剧的内核。

作家借用挪威作家汉姆生《牧羊神》中的话得出了结论:“女人永远在塔里,这塔或许由别人造成,或塔由她自己造成,或塔由人所不知的力量造成!”值得注意的是《塔里的女人》的谋篇布局所采用的多维度结构方式,也是无名氏施行“颠覆”“经典文本”的一种策略。

先以旁观者视角揣测着一个道观奇人,设置一个悬念;继之换以当局者视角,切入小说主体部分,采取道观奇人自述的方式,回忆其前尘影事,倾吐其喜怒哀乐,体悟其仟悔和空幻,通过内心自白缩短了人物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尤其是小说主体部分还有自白中的自白,因小说是男主角的自述,难以直接敞露女主角的胸襟,便以大段日记加以敷衍和弥补。

故事讲完后又以汉姆生的话加以哲理升华,升华之不足,还写觉空见“我”要出版其稿子,愤然挥拳打“我”,使“我”猛然觉醒。

这种梦中梦把人带入了类乎“黄梁一梦”或“南柯一梦”的境界,真幻交织,扑朔迷离,袅袅然升起一层爱怨皆空、荣辱无常、人生如梦的烟雾。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使小说的艺术营造显得更为复杂和变异,常有意识地模糊掉故事叙述链条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还表现出某种神秘色彩。

在此处,偶然性与必然性难分难解使人一时难下判断,可这因果判断的模糊性却恰恰透视出作者主体意识深层的价值意向和对生活无可奈何的慨叹。

因此人们常会感到无名氏小说的表达方式是传统理论所无法接受和分析的,因其总体上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抽象效果,而且因小说人物主体意识的觉醒,其心理上许多复杂感情,如焦灼、孤独和无奈等纷涌呈现,许多是现有语言无法表达的。

但他巧妙地传达出使用语言后面还有的另外一种语言。

可见无名氏对“大众经典”实施“颠覆”时,井未对其进行结构性的破坏、解构、拆散,也没有排除一切沉淀物。

反而对“大众经典”的艺术方式采取了借鉴、汲取、扩张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以新的“浪漫”和“传奇”来“颠覆”另一种“浪漫”和“传奇”的新小说的出现,反映了在民族战争的时代背景中,民众阅读口味对文学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人身临战乱,备[!--empirenews.page--][1][2][3][4]下一页尝流徙之苦,需要心灵慰藉。

无名氏小说适逢其时,以轻灵的幻想、缠绵的故事使他们享受到了片时欢愉,减轻了生存压力。

如果说现代浪漫主义在“五四”时呈现了反封建的狂放姿态, 30年代转向了宁静的田园牧歌,那么40年代则分散为多种存在方式,其中新浪漫派小说的兴起代表了浪漫主义思潮从知识分子精英的自我表现向广大民众阅读口味的靠拢趋势。

为适应战争环境,这类小说淡化了自我表现色彩,增加了通俗化成分,获得了怡情和娱乐的功能。

无名氏曾概括过他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我们熟悉的小说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可是这部小说,绝大部分则是形象化的描写,景物和气氛都十分不同。

我们见惯的小说,都有密实的故事情节,这部小说,只是无数缥缈的感觉,恍惚的臆想,藕断丝连的缀合。

”其小说最擅长的即以传奇性为中介,描绘人物在特定心境下“着我之色”的主观感觉与印象,兼顾了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雅俗两方面的审美趣味。

可见对无名氏而言,“颠覆”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哲学观点”,又可以是一种“政治或思想的战略”,还可以是一种“阅读方式”。

换言之,在他那里,“颠覆”是一种双重运动,或者说是一种“双重写作”,即这种“颠覆”并非从外面进行,而是采取“同居”形式,仍高举“浪漫”与“传奇”的旗帜从内部来实施,亦即利用“被颠覆”对象的潜在矛盾,使其自行瓦解,不攻自破。

在西方这种“颠覆”艺术被德里达称为“自毁原则”;中国也有句古话可概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但对无名氏来说,他创作的重心和成就显然并不在此。

他既已顺利达到了“颠覆”当时“大众经典”的目的。

紧接着就是要实现他艺术追求的勃勃“雄心”,以创作大型系列丛书《无名书》来实现他“建构审美理想国”的企图。

由于无名氏深受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其内心充斥着强烈的哲学热情,故《无名书》的建构方式是以现代哲学作为其创作活动的主要理论支撑,用文学作为其哲学理论的形象演绎,其中充满了浓厚的“现代性”色彩。

《无名书》原计划写七卷。

依次是《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荒漠里的人》、《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之外》、《创世纪大菩提》。

实际成书后为六卷,《荒漠里的人》毁于战火。

《无名书》着重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以全身心深入和触及到人的生命与存在核心的艺术形象——印蒂,描写了他20余年的精神求索过程。

该书自1964年开始创作,至1960年终,历时十五年方得以完成,而其间正是战事频繁、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之时,无名氏一再受到程度不等的冲击,但这些均未改变其创作计划。

然而,由于历史的一度封闭和偏狭,这位40年代崛起的艺术天才被文学史“遗忘”了几十年,他穷毕生精力创作的《无名书》也在完稿后,长期处于地下状态。

直至近20年,无名氏与他的心血之作才走出历史的遮蔽,渐渐进入了现代文学史的视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无名氏曾充满自信地叙述该书总主题是:“如能预期完成这个多年计划,我相信无论在艺术上、思想上,对中国和世界总有涓滴之献。

——我主要野心是在探讨未来人类的信仰和理想:由感觉——思想——信仰——社会问题及政治经济。

我相信一个伟大的新宗教、新信仰将出现于地球上”,“此生夙愿是调和儒、释、耶三教,建立一个新信仰”,为了实现其巨大的艺术“野心”,他凭着天马行空式的惊人天赋,由国家民族战争而爱情艺术美而走私贩毒集恶于一身而宗教解脱,将不同文化和艺术综合为一体,寻找人生和艺术发展新路,追求永恒生命归宿,培养人“对深渊的同情心”,使《无名书》最终成了一部超出一般艺术规范,将社会历史、时代精神、文化哲学、伦理道德、人类生存、生命本体,以及宗教信仰等一古脑全熔铸于其中的、吞吐万象的综合性奇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