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Diameter(CxDx)接口测试规范V1.0_20090806_beta1_clean
中国移动GSM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_20081211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文档编号: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文档版本:Version 1.0.1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档说明:本技术规范为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
本规范为直放站监控系统规范中的设备验收规范仅用于指导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本方案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以下同志参加了本规范初稿的编写和讨论工作,表示感谢!徐海东、王烨、张潮、方鹏、丁三弟、钟学森、张辰、彭旭辉、李胜利、王红、方道奎、吴玲琦、魏崴、李雪峰、李承胜、师鑫、胡国云等编号说明:(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偶数为对上修改稿的定稿)文档修改历史目录1范围 (10)2规范性引用文件 (10)3参考文献 (10)4缩略语 (10)5验收总原则 (10)5.1实现直放站设备的有效监控 (11)5.2对第三方测试单位的要求 (11)5.3对设备制造商的要求 (11)5.4验收测试分类 (12)5.5测试中的注意点 (12)6前期准备 (12)6.1组建监控系统(或起相同作用的测试系统) (12)6.2验收所需设备及工具 (12)6.3实验室验收测试环境和条件 (13)7验收测试项目 (14)7.1通信时延要求 (14)7.2通信方式要求 (14)7.3开站上报 (14)7.3.1测试前提 (14)7.3.2测试方法 (14)7.3.3测试内容 (15)7.3.4测试结果 (15)7.4基本信息查询 (15)7.4.1测试前提 (15)7.4.2测试方法 (15)7.4.3测试内容 (15)7.4.4测试结果 (16)7.5基本信息设置 (16)7.5.1测试前提 (16)7.5.2测试方法 (16)7.5.3测试内容 (17)7.5.3.1设置上报号码 (17)7.5.3.2设置站点编号 (17)7.5.3.3设置设备编号 (17)7.5.3.4设置“查询设置电话号码1~5” (17)7.5.3.5设置短信服务中心号码 (18)7.5.3.6监控中心IP地址和端口号 (18)7.5.4测试结果 (18)7.6下行链路 (19)7.6.1测试前提 (19)7.6.2测试方法 (20)7.6.3测试内容 (20)7.6.3.1下行输入功率电平 (20)7.6.3.2下行输出功率电平、远端下行输出功率电平 (21)7.6.3.3下行衰减、远端下行衰减值 (21)7.6.3.4下行实际增益 (22)7.6.3.5下行输入功率告警门限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门限 (22)7.6.3.6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 (22)7.6.4测试结果 (22)7.7上行链路 (23)7.7.1测试前提 (23)7.7.2测试方法 (23)7.7.3测试内容 (24)7.7.3.1上行输出功率电平(可选) (24)7.7.3.2上行衰减、远端上行衰减值 (24)7.7.3.3上行理论增益 (24)7.7.3.4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门限(可选) (25)7.7.3.5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可选) (25)7.7.4测试结果 (25)7.8系统增益(用于微功率分布设备) (25)7.8.1测试前提 (25)7.8.2测试方法 (26)7.8.3测试内容 (26)7.8.4测试结果 (26)7.9光收功率/光发功率(可选) (26)7.9.1测试前提 (27)7.9.2测试方法 (27)7.9.3测试内容 (27)7.9.4测试结果 (27)7.10信道号 (27)7.10.1测试前提 (27)7.10.2测试方法 (28)7.10.3测试内容 (28)7.10.3.1选频设备信道号 (28)7.10.3.2移频选频直放站信道号 (28)7.10.4测试结果 (29)7.10.4.1工作信道号测试数据 (29)7.10.4.2移频信道号测试数据 (30)7.10.4.3测试结果 (30)7.11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1.2测试方法 (31)7.11.3测试内容 (31)7.11.4测试结果 (31)7.12移频直放站工作频带/移频频带的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2.1测试前提 (32)7.12.2测试方法 (32)7.12.3测试内容 (32)7.12.3.1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3)7.12.3.2移频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3)7.12.4测试结果 (33)7.12.4.1测试数据 (33)7.12.4.2测试结果 (34)7.13日常切换和节假日切换(用于载波调度器设备) (34)7.13.1测试方法 (37)7.13.2测试内容 (37)7.13.2.1设置、查询切换数据 (37)7.13.2.2射频信号切换 (37)7.13.3测试结果 (37)7.14功率渐衰过程控制时间和功率渐衰增益调节值(用于载波调度器设备) (37)7.14.1测试方法 (37)7.14.2测试内容 (38)7.14.2.1设置、查询切换数据 (38)7.14.2.2射频信号切换 (38)7.14.3测试结果 (38)7.15下行驻波比(对微型直放站以外的设备) (38)7.15.1测试前提 (38)7.15.2测试方法 (39)7.15.3测试内容 (39)7.15.3.1下行驻波比值 (39)7.15.3.2下行驻波比门限 (39)7.15.3.3下行驻波比告警 (39)7.15.4测试结果 (39)7.16下行驻波比告警(对微型直放站和微功率分布远端无线单元) (40)7.16.1测试方法 (40)7.16.2测试内容 (40)7.16.3测试结果 (40)7.17射频信号开关、远端射频信号开关状态 (40)7.17.1测试前提 (40)7.17.2测试方法 (40)7.17.3测试内容 (40)7.17.4测试结果 (41)7.18功放开关(用于基站放大器,其它设备类型可选) (41)7.18.1测试前提 (41)7.18.3测试内容 (41)7.18.4测试结果 (41)7.19上/下行信号旁路状态(用于塔放) (42)7.19.1测试前提 (42)7.19.2测试方法 (42)7.19.3测试内容 (42)7.19.3.1下行旁路状态检测 (42)7.19.3.2上行旁路状态检测 (42)7.19.4测试结果 (42)7.20信源信息 (43)7.20.1测试前提 (43)7.20.2测试方法 (43)7.20.3测试内容 (43)7.20.3.1信源信息六项 (44)7.20.3.2设置信源小区识别码参照值 (44)7.20.3.3信源变化告警 (44)7.20.4测试结果 (44)7.21功放过温 (44)7.21.1测试前提 (44)7.21.2测试方法 (44)7.21.3测试内容 (45)7.21.3.1功放温度值 (45)7.21.3.2功放过温告警门限 (45)7.21.3.3功放过温告警 (45)7.21.4测试结果 (45)7.22电源掉电告警 (45)7.22.1测试前提 (45)7.22.2测试方法 (46)7.22.3测试内容 (46)7.22.4测试结果 (46)7.23电源故障告警 (46)7.23.1测试前提 (46)7.23.2测试方法 (46)7.23.3测试内容 (46)7.23.4测试结果 (47)7.24监控模块电池故障告警 (47)7.24.1测试前提 (47)7.24.2测试方法 (47)7.24.3测试内容 (47)7.24.4测试结果 (47)7.25位置告警 (47)7.25.1测试方法 (47)7.25.2测试内容 (47)7.26门禁告警(可选) (48)7.26.1测试前提 (48)7.26.2测试方法 (48)7.26.3测试内容 (48)7.26.4测试结果 (48)7.27自激告警 (48)7.27.1测试前提 (48)7.27.2测试方法 (49)7.27.3测试内容(实验室) (49)7.27.4测试结果 (49)7.28本振失锁告警 (49)7.28.1测试前提 (49)7.28.2测试方法 (50)7.28.3测试内容 (50)7.28.4测试结果 (50)7.29光收发故障告警 (50)7.29.1测试前提 (50)7.29.2测试方法 (50)7.29.3测试内容 (50)7.29.4测试结果 (50)7.30主从监控链路告警 (50)7.30.1测试前提 (50)7.30.2测试方法 (51)7.30.3测试内容 (51)7.30.4测试结果 (51)7.31低电压告警(用于太阳能直放站) (51)7.31.1测试前提 (51)7.31.2测试方法 (51)7.31.3测试内容 (51)7.31.4测试结果 (52)7.32功放/低噪放故障告警 (52)7.32.1测试前提 (52)7.32.2测试方法 (52)7.32.3测试内容 (52)7.32.3.1上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52)7.32.3.2下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53)7.32.4测试结果 (53)7.33外部告警 (53)7.33.1测试前提 (53)7.33.2测试方法 (53)7.33.3测试内容 (53)7.33.4测试结果 (53)7.34其它模块告警 (54)7.34.2测试方法 (54)7.34.3测试内容 (54)7.34.4测试结果 (54)7.35塔顶放大器告警 (54)7.35.1测试前提 (54)7.35.2测试方法 (54)7.35.3测试内容 (54)7.35.4测试结果 (55)7.36功放旁路告警 (55)7.36.1测试前提 (55)7.36.2测试方法 (55)7.36.3测试内容 (55)7.36.4测试结果 (55)7.37射频电路故障告警、远端射频电路故障告警 (56)7.37.1测试方法 (56)7.37.2测试内容 (56)7.37.3测试结果 (56)7.38远端链路故障告警(用于微功率分布系统) (56)7.38.1测试前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中心功能验收规范1.0.0
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中心功能验收规范版本:V1.0目录1.概述 (1)2. 适用范围 (1)3.测试条件 (1)3.1监控中心软硬件配置 (1)3.2测试准备工作 (2)4.监控中心功能性验收 (2)4.1配置管理 (2)4.2操作维护管理 (2)4.3故障告警管理 (3)4.3.1 告警分类 (3)4.3.2 告警处理 (3)4.4安全管理 (6)4.4.1用户权限管理 (6)4.4.2日志管理 (6)5.监控中心非功能性验收 (6)5.1系统安全性测试 (6)5.2性能测试 (6)5.3健壮性测试 (7)5.4压力测试 (7)5.5可靠性测试 (7)5.6 系统兼容性测试 (8)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中心功能验收规范1.概述直放站监控中心(本规范中简称:监控中心)应能够兼容不同厂家、不同协议的直放站及室内覆盖系统,实现对厂家的直放站及室内分布设备的运行维护、工程项目、规划配置、故障监视、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管理。
本方案是根据《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中心功能规范》版本:V1.0.0编写而成的。
直放站设备应实现有效监控,有效监控的定义是:1、有效监控是指监控设备可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
2、监控系统与直放站设备之间的通信(包括短信、数传)应及时、可靠、畅通。
不允许有过长时延,或者非网络本身原因情况下的通信不能建立。
3、对于告警类监控数据,要求在监控系统能准确反映设备非正常状态,既不允许当设备出现非正常状态时告警不能产生,又不允许无故的误告警出现或因设备门限设置不当而造成频繁告警。
4、对于设置类监控数据,要求在监控系统能准确地将设置值传送到直放站设备,直放站设备并能根据设置值即时发生相应的动作。
5、对于查询类监控数据,要求在监控系统能准确地查询到直放站设备当前的状态或参数。
2. 适用范围本测试方案适用于监控中心软件的系统验收。
3.测试条件3.1监控中心软硬件配置监控中心至少应具备如下软、硬件配置(最低配置):1)操作系统:Windows 2000/Windows XP;2)数据库系统:使用SQL Server、Sybase、Oracle等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系统;3)数据存储容量:内存512M或以上;硬盘20G或以上;CPU P4 2.40GHz或以上;4)必备硬件:光驱、声卡和音箱;5)附加硬件:无线Modem、专用天线、串口连接线、无线Modem电源。
中国移动Gn采集解析设备测试规范v1.1.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G n采集解析设备测试规范XXXXXXX Test Spec版本号:1.1.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符号和缩略语 (1)4. 概述和测试环境 (3)5. 测试工具 (4)6. Gn采集解析设备功能测试 (5)6.1. 数据采集接入功能 (5)6.1.1. Gn采集解析设备支持分光采集方式 (5)6.1.2. Gn采集解析设备支持TAP分流采集方式 (5)6.1.3. Gn采集解析设备支持端口镜像采集方式 (6)6.2. 数据采集解析功能 (6)6.2.1. 信令解析 (6)6.2.1.1. GTP信令报文(PDP上下文创建消息)的采集解析 (6)6.2.1.2. GTP信令报文(PDP上下文删除消息)的采集解析 (7)6.2.1.3. GTP信令报文(PDP上下文更新消息)的采集解析 (8)6.2.1.4. Gn接口用户上下线记录保存机制 (8)6.2.2. 业务解析 (9)6.2.2.1. HTTP浏览业务的采集解析 (9)6.2.2.1.1 标准端口下HTTP浏览业务的采集解析 (9)6.2.2.1.2 非标准端口下HTTP浏览业务的采集解析 (9)6.2.2.2. WAP浏览业务的采集解析 (10)6.2.2.3. SMTP业务的采集解析 (11)6.2.2.3.1 标准端口下SMTP业务的采集解析 (11)6.2.2.3.2 非标准端口下SMTP业务的采集解析 (11)6.2.2.4. POP3业务的采集解析 (12)6.2.2.4.1 标准端口下POP3业务的采集解析 (12)6.2.2.4.2 非标准端口下POP3业务的采集解析 (13)6.2.2.5. IMAP4业务的采集解析 (13)6.2.2.5.1 标准端口下IMAP4业务的采集解析 (13)6.2.2.5.2 非标准端口下IMAP4业务的采集解析 (14)6.2.2.6. FTP业务的采集解析 (15)6.2.2.7. RTSP业务的采集解析 (15)6.2.2.8. MMS业务的采集解析 (16)6.2.2.9. ICMP业务的采集解析 (16)6.2.2.10. 其它网络访问业务的采集解析 (17)6.2.2.11. 用户上网记录日志文件保存机制 (18)6.3. 文件生成功能 (18)6.4. 用户上报实时监测功能 (19)6.4.1. 接收用户实时监测请求,对用户进行实时监测 (19)6.4.2. 接收用户实时监测请求,取消对用户进行实时监测 (20)7. Gn采集解析设备接口功能 (20)7.1. 与分组域日志服务器接口功能测试 (20)7.1.1. 文件接口 (20)7.1.1.1. Gn采集解析设备主动上传文件到分组域日志服务器 (20)7.1.1.2. 分组域日志服务器通过FTP协议从Gn采集解析设备下载文件 (21)7.1.2. 用户账号实时监测接口 (22)7.1.2.1. Gn采集解析设备从分组域日志服务器接收用户账号监测请求 (22)7.1.2.2. Gn采集解析设备向分组域日志服务器上报用户上线行为 (23)1.范围本方案规定了中国移动Gn采集解析设备测试要求,包括Gn采集解析设备功能测试、Gn 采集解析设备接口功能测试等测试内容,供设备厂商和中国移动使用,适用于对厂商设备的入网测试、工程验收测试等。
中国移动统一DI设备测试规范互联网SU-精编-r
目录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测试环境................................................................................................................... 5测试说明................................................................................................................... 6测试工具................................................................................................................... 7识别功能测试...........................................................................................................7.1业务识别准确性测试.................................................................................7.2业务行为识别准确性测试.........................................................................7.3特征字识别能力测试.................................................................................7.4IPv6流量识别能力测试............................................................................ 8分析统计功能测试...................................................................................................8.1流量流向分析统计测试.............................................................................8.2网站分析统计测试..................................................................................... 9控制功能测试...........................................................................................................9.1丢弃测试..................................................................................................... 10复用功能测试....................................................................................................10.1原始报文镜像复用测试.............................................................................10.1.1按照协议类型镜像功能测试10.1.2POS口镜像到以太口功能测试10.2会话级数据复用测试.................................................................................10.2.1会话数据复用功能测试10.2.2会话数据复用数据格式要求测试11安全功能测试....................................................................................................11.1DDoS攻击检测功能测试.......................................................................... 12数据回放功能测试............................................................................................12.1数据回放功能测试..................................................................................... 13上网日志留存相关功能测试............................................................................13.1回填功能测试.............................................................................................13.2上报告警功能测试..................................................................................... 14配置接口测试....................................................................................................14.1资源特征库下发测试................................................................................. 15物理接口测试....................................................................................................15.1100GE物理接口测试 ................................................................................ 16性能测试............................................................................................................16.1串接转发性能测试.....................................................................................16.2并接识别性能测试.....................................................................................16.3最大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16.4最大新建连接速率性能测试..................................................................... 17时间同步测试....................................................................................................17.1NTP Client功能测试 ................................................................................. 18可靠性测试........................................................................................................18.1Bypass切换测试........................................................................................ 19网管测试............................................................................................................19.1网管基本功能测试..................................................................................... 20编制历史............................................................................................................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测试要求,是进行测试时所需要遵从的纲领性技术文件。
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测试规范v1.0.0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源器件的指标测试规范,供中国移动和厂商共同使用。
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室分系统所提供的各类腔体功分器、耦合器、腔体电桥、合路器、衰减器和负载研发、生产、出厂验收和各种验收的测试方法。
1.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2.1. 术语插入损耗 Insertion loss:通过无源器件,在有效工作带宽内引入的传输损耗。
中心频率 Center frequency:无源器件的工作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允许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称为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的中心频率。
驻波比 VSWR:无源器件或有源器件中,除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以外的其他端口与标称阻抗负载相连接,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电压的波峰和波谷的比值带内波动(纹波)Inband Ripple:输出端口通带范围内最大信号和最小信号的差值。
标称阻抗 Impedance:RF 射频无源及有源器件在工作范围内各端口规定的电阻性阻抗。
耦合度 Coupling degree:耦合支路与通路信号强度的差值。
幅度平衡Amplitude Balance:等分定义端口之间的插入损耗的差值,用dB 表示。
抑制度 Suppression:合路器的收发支路之间信号进入的抑制程度。
最大输入功率 Maximum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输入端口所允许的最大输入平均功率。
峰值输入功率Peak-peak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发射端口所允许的最大峰值输入功率。
2.2. 定义功分器(Power Distributer):将功率平均分配到各个分路上去的无源器件,具有一个输入和两个或多个输出端口,用于分布系统链路分支时的节点连接。
耦合器(Coupler):从射频通路中通过耦合将一部分信号取出的无源器件,是带有不同耦合衰减量值的分路器,用于分布系统延伸链路中接至覆盖天线输出节点的连接器件,该类器件的耦合度量值是由耦合出口接至天线辐射输出的额定覆盖功率电平所决定选择。
中国移动CM-IMS试点测试规范_SBC设备分册v1.1.0_20090310
中 国 移 动 通 信 企 业 标 准QB-╳╳-╳╳╳-╳╳╳╳ C h i n a M o b i l e C M -I M S T r i a l 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 S B C版本号:1.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中国移动C M -I M S 试点测试规范——S B C 设备分册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试点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试点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本标准主要包括对SBC网元功能的测试验证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为标准性附录,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计划部提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怡目录1 范围 (4)2 引用标准 (4)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3.1 缩略语 (4)4 测试环境及说明 (4)4.1 测试环境配置 (4)5 设备功能测试 (5)5.1 A-SBC功能测试 (5)5.1.1 注册管理 (5)5.1.2 互连功能 (6)5.1.2.1 NA T穿越 (6)5.1.2.2 地址重叠的网络接入 (7)5.1.2.3 NA T(可选) (7)5.1.3 媒体资源管理功能 (8)5.1.4 QoS策略控制功能(可选) (10)5.1.5 安全功能 (12)5.2 异常处理(可选) (14)6 编制历史 (14)1范围本测试规范用于对SBC设备进行测试,包括设备功能、接口规程、网络管理、操作维护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保证SBC设备符合标准,为设备引进、网络规划与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测试技术依据。
Diameter协议---Cx和Dx接口规范要求
7.1 注册状态查询 ...............................................................................................................14 7.1.1 注册/重注册..........................................................................................................14 7.1.2 用户发起的注销...................................................................................................15 7.1.3 S-CSCF 的重选.........................................................................................................16
中国电信 Diameter 协议 -----Cx/Dx 接口规范要求 (征求意见稿 V1.0)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
中国电信 Diameter 协议 -----Cx/Dx 接口规范要求
(征求意见稿)
主管院长审核: 科技管理部审核: 技术责任人审核: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项目编号: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
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目的:验证网 管接口的性能和稳 定性
测试方法:使用模 拟器进行模拟测试
测试指标:包括响 应时间、吞吐量、 可靠性等
测试结果:根据测试数 据,分析网管接口的性 能和稳定性,找出存在 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测试报告编写
测试目的:验证网管接口的稳定性、准确 性和兼容性
测试结果:记录测试过程中的数据、问题 和解决方案,以及测试结论
测试环境: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包括网络 环境、设备配置等
测试报告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正文、 附录等部分,内容清晰、逻辑严谨
测试内容:包括接口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安全性测试等
测试报告提交: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和存档,以便后续维护和改进。
确保数据完整 性和准确性
测试环境搭建
硬件环境: 服务器、 网络设备、 终端设备 等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 数据库、 应用软件 等
网络环境: 局域网、 广域网、 互联网等
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 工具、安 全测试工 具、兼容 性测试工 具等
测试数据: 模拟数据、 真实数据 等
测试流程: 测试计划、 测试执行、 测试报告 等
接口通信协议
协议类型:TCP/IP
通信频率:实时或定时
通信方式:双向通信
错误处理:重传或报警
数据格式:XML或JSON
安全性:加密和认证
接口通信流程
数据处理:网管系统对数据 进行处理和分析
控制命令:网管系统向设备 发送控制命令
数据传输:设备将数据传输 到网管系统
反馈信息:设备向网管系统 反馈执行结果
建立连接:设备与网管系统 建立通信连接
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测试规范v1.0.0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源器件的指标测试规范,供中国移动和厂商共同使用。
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室分系统所提供的各类腔体功分器、耦合器、腔体电桥、合路器、衰减器和负载研发、生产、出厂验收和各种验收的测试方法。
1.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2.1. 术语插入损耗 Insertion loss:通过无源器件,在有效工作带宽内引入的传输损耗。
中心频率 Center frequency:无源器件的工作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允许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称为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的中心频率。
驻波比 VSWR:无源器件或有源器件中,除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以外的其他端口与标称阻抗负载相连接,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电压的波峰和波谷的比值带内波动(纹波)Inband Ripple:输出端口通带范围内最大信号和最小信号的差值。
标称阻抗 Impedance:RF 射频无源及有源器件在工作范围内各端口规定的电阻性阻抗。
耦合度 Coupling degree:耦合支路与通路信号强度的差值。
幅度平衡Amplitude Balance:等分定义端口之间的插入损耗的差值,用dB 表示。
抑制度 Suppression:合路器的收发支路之间信号进入的抑制程度。
最大输入功率 Maximum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输入端口所允许的最大输入平均功率。
峰值输入功率Peak-peak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发射端口所允许的最大峰值输入功率。
2.2. 定义功分器(Power Distributer):将功率平均分配到各个分路上去的无源器件,具有一个输入和两个或多个输出端口,用于分布系统链路分支时的节点连接。
耦合器(Coupler):从射频通路中通过耦合将一部分信号取出的无源器件,是带有不同耦合衰减量值的分路器,用于分布系统延伸链路中接至覆盖天线输出节点的连接器件,该类器件的耦合度量值是由耦合出口接至天线辐射输出的额定覆盖功率电平所决定选择。
中国移动移动代理服务器系统接口规范1_1破解
7.3.3 故障管理数据.................................................................................................70 7.3.4 升级维护数据.................................................................................................83 7.3.5 注册请求数据.................................................................................................84 7.3.6 注册响应数据.................................................................................................85 7.3.7 认证鉴权与业务管理数据.............................................................................86 7.3.8 日志文件数据说明.........................................................................................88 7.3.9 数据完备性与一致性.....................................................................................89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JAVA终端测试规范V
JAVA 终端测试规范V1.0Testing Specification for JAVA Terminal版本号: ZV1.0.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 ╳╳╳╳-╳╳-╳╳发布╳╳╳╳-╳╳-╳╳实施目录1前言本规范制定了基于GPRS的JAVA无线数据业务应用中设备与接口协议的测试规范,可作为JAVA无线服务平台数据业务应用中设备与接口协议测试实施的依据。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方案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本方案主要起草人:于川、董朝晖、常嘉岳、唐建峰2适用范围本测试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和省公司)JAVA无线服务平台中的设备测试和各实体之间的接口协议测试。
3引用标准[1]<< JAVA业务总体实现方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2年3月[2]<< JAVA业务设备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2年3月[3]<< JAVA业务业务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2年3月[4]<< JAVA业务接口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2年3月[5]<< JAVA业务测试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2年3月[6]《GPRS移动终端规范-JAVA分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2年7月[7]Java? 2 Platform Micro Edition (J2ME?) Technology for Creating MobileDevices, White Paper, Sun Microsystems, May 19, 2000.[8]Mobile Information Device Profile (JSR-37) JCP Specification 1.0, SunMicrosystems, September 1, 2000.[9]Over The Air User Initiated Provisioning Recommended Practice,Version 1.0, May 2001[10]C onnected Limited Device Configuration (JSR-30) JCP Specification 1.0,Sun Microsystems, September 1, 2000.[11]R FC2251, 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v3)[12]R FC2252, 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v3): Attribute SyntaxDefinitions[13]R FC2253, 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v3): UTF-8 StringRepresentation of Distinguished Names[14]R FC2254, The String Representation of LDAP Search Filters[15]R FC2255, The LDAP URL Format[16]R FC2256, A Summary of the X.500(96) User Schema for use with LDAPv34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OTA: Over The Air, 即空中、无线方式。
中国移动HSDPA功能测试规范(V1.1.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T i t l e {英文黑体四号} 版本号:╳.╳.╳{黑体小四}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H S D PA 功能测试规范 H S D P A F u n c t i o n 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V 1.1.0目录1适用围 (1)2主要引用标准 (1)3符号和缩略语 (1)4HSDPA系统功能需求与功能测试用例 (1)4.1基本功能需求 (1)4.1.1协议版本 (1)4.1.2HSDP A载频配置 (1)4.1.2.1HSDPA载频配置测试-与R99共载频 (1)4.1.2.2HSDPA载频配置测试-与R99小区不共载频 (2)4.1.2.3HSDPA载频配置测试-异频同覆盖HSDPA+R99小区配置(Optional) (2)4.1.3帧格式 (3)4.1.4呼叫和释放 (3)4.1.4.1单PS业务的呼叫与释放基本功能测试 (3)4.1.4.2CS+PS并发业务的呼叫与释放基本功能测试(Optional) (4)4.1.4.3PS+PS并发业务呼叫和释放基本功能测试(Optional) (4)4.2容量和覆盖需求 (1)4.2.1小区的峰值流量 (1)4.2.1.15个HS-PDSCHs下不同调制方式下Uu口物理信道峰值流量 (1)4.2.1.210个HS-PDSCHs下不同调制方式下Uu口物理信道峰值流量(Optional) (1)4.2.1.315个HS-PDSCHs下不同调制方式下Uu口物理信道峰值流量(Optional) (1)4.2.2小区支持的最大HSDP A用户数目 (2)4.2.2.1小区支持的最大HSDPA用户数目 (2)4.2.3小区的吞吐量 (3)4.2.3.1HSDPA单小区吞吐量测试 (3)4.2.3.2HSDPA 3×1小区吞吐量测试 (3)4.2.4HS-DSCH的覆盖 (4)4.3承载能力需求 (4)4.3.1分配信道资源的最大能力 (4)4.3.1.1信道资源分配-TDM (4)4.3.1.2信道资源分配-CDM=2(Optional) (5)4.3.1.3信道资源分配-CDM=4(Optional) (6)4.3.2RAB承载能力 (7)4.3.2.11CS AMR +1PS交互业务或背景业务(Optional) (7)4.3.2.22PS 流业务或交互业务或背景业务(分别承载在HS-DSCH和DCH)(Optional) (7)4.3.3下行HS-SCCH信道配置 (8)4.3.3.1HS-SCCH信道配置(Optional) (8)4.3.4上行HS-DPCCH信道配置 (9)4.4无线资源管理和控制 (9)4.4.1功率管理 (9)4.4.1.1分配给HSDPA的最大功率可调整 (9)4.4.1.2HS-SCCH信道的功率控制 (10)4.4.1.3HS-DSCH信道的功率配置 (11)4.4.2码资源管理 (12)4.4.2.1HS-PDSCH码资源静态配置 (13)4.4.3HSDP A支持的业务类型 (13)4.4.3.1PS DL 384Kbps Interactive (13)4.4.3.2PS DL 1024Kbps Interactive (14)4.4.3.3PS DL 2048Kbps Interactive (14)4.4.3.4PS DL 384Kbps Background (15)4.4.3.5PS DL 1024Kbps Background (16)4.4.3.6PS DL 2048Kbps Background (16)4.4.4准入控制机制 (17)4.4.4.1HSPDA的准入控制 (17)4.4.5负载控制机制 (18)4.4.5.1HSDPA系统的负载控制(Optional) (18)4.4.6拥塞控制机制 (19)4.4.6.1HSDPA系统拥塞控制机制 (19)4.4.7信道质量指示上报与AMC调整 (20)4.4.7.1CQI与AMC调整 (20)4.5移动性管理 (21)4.5.1HS-DSCH与DCH信道间的切换 (21)4.5.1.1DCH到HS-DSCH信道切换 (21)4.5.1.1.1单PS业务下DCH到HS-DSCH信道切换 (21)4.5.1.1.2CS+PS并发业务下DCH到HS-DSCH信道切换(Optional) (22)4.5.1.1.3PS+PS并发业务下DCH到HS-DSCH信道切换(Optional) (23)4.5.1.2HS-DSCH到DCH信道切换(小区切换) (24)4.5.1.2.1单PS业务下HS-DSCH到DCH信道切换 (24)4.5.1.2.2CS+PS并发业务下HS-DSCH到DCH信道切换(Optional) (26)4.5.1.2.3PS+PS并发业务下HS-DSCH到DCH信道切换(Optional) (26)4.5.1.3HS-DSCH到DCH信道切换(小区间切换) (26)4.5.1.3.1单PS业务下HS-DSCH到DCH信道切换(小区间) (26)4.5.1.3.2CS+PS并发业务下HS-DSCH到DCH信道切换(小区间)(Optional) (27)4.5.1.3.3PS+PS并发业务下HS-DSCH到DCH信道切换(小区间)(Optional) (27)4.5.2HS-DSCH与F ACH信道间的切换 (27)4.5.2.1FACH到HS-DSCH信道的切换 (27)4.5.2.2HS-DSCH到FACH信道的切换 (28)4.5.3HS-DSCH 小区变更(Cell Change) (30)4.5.3.1相同NodeB的HS-DSCH 小区变更 (30)4.5.3.1.1单PS业务下相同NodeB的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 (30)4.5.3.1.2CS+PS并发业务下相同NodeB的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1)4.5.3.1.3PS+PS并发业务下相同NodeB的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1)4.5.3.1.4单PS业务下相同NodeB的异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1)4.5.3.1.5CS+PS并发业务下相同NodeB的异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2)4.5.3.1.6PS+PS并发业务下相同NodeB的异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2)4.5.3.2不同NodeB间的HS-DSCH小区变更 (32)4.5.3.2.1单PS业务下不同NodeB、相同RNC的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 (33)4.5.3.2.2CS+PS并发不同NodeB、相同RNC的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3)4.5.3.2.3PS+PS并发不同NodeB、相同RNC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4)4.5.3.2.4不同NodeB、不同RNC、有Iur接口的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4)4.5.3.2.5CS+PS并发不同NodeB、不同RNC、有Iur接口的同频H小区变更(Optional) (34)4.5.3.2.6PS+PS并发不同NodeB、不同RNC、有Iur接口的同频H小区变更(Optional) (34)4.5.3.2.7单PS业务不同NodeB、不同RNC、无Iur接口的同频HS-DSCH 小区变更 (34)4.5.3.2.8CS+PS并发不同NodeB、不同RNC、无Iur接口的同频H小区变更(Optional) (35)4.5.3.2.9PS+PS并发不同NodeB、不同RNC、无Iur接口的同频H小区变更(Optional) (35)4.5.3.2.10单PS业务不同NodeB、相同RNC的异频HS-DSCH 小区变更(Optional) (35)4.5.3.2.11CS+PS并发不同NodeB、相同RNC的异频H小区变更(Optional) (36)4.5.3.2.12PS+PS并发不同NodeB、相同RNC的异频H小区变更(Optional) (36)4.5.4HSDP A与2G的系统间切换 (36)4.6调度算法 (37)4.6.1调度算法的特征和配置 (37)4.6.2支持的H-ARQ进程数目 (38)4.6.3可选择最大重传次数以及RV参数 (39)4.7传输功能 (40)4.7.1Iub口流量控制 (40)4.7.1.1Iub传输受限时对HSDPA数据传输的影响 (40)4.7.1.2Iub传输中VC受限对HSDPA数据传输的影响 (41)4.7.1.3HSDPA数据传输对CS Iub带宽占用的影响 (41)4.8基站一致性测试要求 (42)4.8.1对EVM的要求 (42)4.8.2对发分集的支持(Optional) (43)4.8.3HS-DPCCH信道ACK虚捕获概率P(DTX->ACK) (44)4.8.4HS-DPCCH信道ACK漏捕获概率P(ACK->DTX or NACK) (45)4.9系统稳定性 (45)4.10对标准接口协议的支持 (46)4.10.1Iub用户面协议的支持 (46)4.10.1.1HSDPA用户面控制信令 (46)4.10.1.2HS-DSCH 数据帧结构 (47)4.10.2对Iub接口控制面(NBAP)协议的支持 (48)4.10.2.1支持HSDPA小区的公共测量 (48)4.10.2.1.1Transmitted carrier power of all codes not used for HS-PDSCH or HS-SCCH transmission测量 (48)4.10.2.1.2HS-DSCH Required Power测量(Optional) (49)4.10.2.1.3HS-DSCH Provided Bit Rate测量(Optional) (50)4.10.2.2Iub接口HSDPA小区配置流程 (51)4.10.2.3Iub接口HSDPA业务RL链路建立流程 (51)4.10.2.4Iub接口HSDPA业务RL链路重配流程 (52)4.10.2.5无线链路参数更新(Optional) (53)4.10.3对Iur接口用户面协议的支持 (54)4.10.3.1HSDPA用户面控制信令(Optional) (54)4.10.3.2HS-DSCH数据帧结构(Optional) (55)4.10.4对Iur接口控制面(RNSAP)协议的支持 (56)4.10.4.1Iur接口无线链路建立流程(Optional) (56)4.10.4.2Iur接口无线链路重配流程(Optional) (57)4.10.4.3Iur接口无线链路抢占流程(Optional) (58)4.10.4.4Iur接口无线链路参数更新流程(Optional) (58)4.10.5HSDP A对Iu接口协议影响 (59)4.10.6HSDP A对Uu接口协议影响 (59)附录1:编制历史 (59)前言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IMS网络CxDx(Diameter)接口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IMS网络Cx/Dx(Diameter)接口技术要求(报批稿)编制说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2008年12月1、标准“范围”内容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电信IMS网络Cx/Dx接口的基础协议功能、命令消息参数格式和流程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电信IMS网络Cx/Dx接口的测试、部署与维护。
2、工作简况,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及其在起草标准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等情况、对标准草案进行会议讨论范围、征求意见的范围、审查范围:本标准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完成。
本标准的初稿于2006年9月进行了讨论,明确本标准定位于对Cx/Dx接口消息格式、参数格式以及消息流程进行要求,根据中国电信的实际情况,澄清国际及国内行业标准中未能明确之处。
标准中应补充USER_DATA AVP的要求。
会后项目组根据意见对文稿进行了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于2007年4-6月在主流厂家及三大研究院范围内进行了讨论,增加DIAGEST认证相关AVP参数的要求,对消息流程部分进行完善,形成送审稿。
本标准的送审稿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分别进行了讨论,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对标准的格式、标题、前言、命令消息及AVP参数格式、消息流程等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报批搞即在送审稿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了会议讨论的意见,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3、标准编制原因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依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标准文本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中国电信技术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编写。
编写过程中结合中国电信实际需求,做到技术先进合理、使用方便、切实可行。
本标准主要依据中国工业与信息产业部《IMS系统接口技术要求—CX/DX 接口》(报批稿)、3GPP TS 29.230、3GPP TS 29.228 以及3GPP TS 29.229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了中国电信网络的业务实现情况而编写。
中国移动设备通用安全功能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设备通用安全功能测试规范中国移动设备通用安全功能测试规范T e s t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S e c u r i t yB a s e l i n e o f D e v i c e s U s e d i n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 1.0.0网络与信息安全规范编号:【网络与信息安全规范】·【第二层:技术规范·网元类】·【第2102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公布本规范对中国移动中国移动通信网、业务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各类设备入网环节涉及的设备安全功能测试提出要求。
本规范要紧依据《中国移动设备通用安全功能和配置要求》,针对账号治理及认证授权、日志以及IP协议和其他四个方面每个功能要求,提出相应的测试要求。
并对设备内核安全补充提出了测试的内容。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归口治理。
本规范讲明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具体技术细节由中国移动研究院负责讲明。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究院1 范畴52 引用标准53 有关术语与缩略语讲明54 测试环境55 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55.1 测试工具 55.2 测试方法 56 内部安全操纵功能测试66.1 账号口令、认证授权功能测试 6 6.1.1 账号功能66.1.2 口令功能96.1.3 授权功能146.2 日志功能测试176.3 IP协议安全功能测试216.4 其他安全功能测试267 外部安全防护功能测试307.1 设备内核安全评估测试 30附录A 编制历史错误!未定义书签。
范畴PC客户端测试环境讲明:PC客户端要紧用来模拟被测设备账号进行远程登录和命令操作;PC客户端与被测设备应当配置为不同的网段,并通过交换机进行互连。
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测试工具可供参考选择的漏洞扫描工具。
测试单位能够按照实际情形审慎选择其它能够满足测试工作需要扫描工具。
中国移动VOLTE网络质量测试规范资料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准中国移动V o L T E 网络质量测试规范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V o L T E o f C h i n a M o b i l eA u t o m a t i c T e s t S y s t e m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版本号:1.0.02015-9发布2015-9实施前言本规范旨在明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中国移动自动测试系统VoLTE业务测试的主要要求,包括室内室外测试范围要求,测试方法,统一关键指标的判定原则等提供技术参考。
集团网络部和设计院将对本规范文档中的内容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工作,在通过集团网络部的正式批准后可能改变。
如果本规范文档中的内容发生改变,集团网络部和设计院将重新发布并修改相应的发布日期和增加版本号,版本号增加规则如下:Version x.y.zx 第一位数:1 为规范起草组成员提供信息;2 代表提供给审查组等待审议批准的版本;3 或者更大的数表示在更改控制流程下通过审查组审议批准的文档。
y 第二位数,所有对本文档内容上的修改,如扩展,文字更改,内容更新,错误纠正等都将增加第二位数。
z 第三位数在文档只进行了编排上而无内容上的更改情况下增加。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规范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1 范围本规范描述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VoLTE业务测试的详细要求和实施规范。
2 参考文献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1] 《自动路测系统前端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 《自动路测系统接口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3] 《商务终端测试功能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4] 《商务终端测试平台系统接口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范》3 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本文档使用下列术语:定点测试:对无线网络进行定点测试,使用专用的空中接口测试仪表,模拟普通手机用户进行语音或数据业务的拨打测试,记录测试数据,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D i a m e t e r (C x /D x )接口测试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D i a m e t e r (C x /D x ) 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QB-╳╳-╳╳╳-╳╳╳╳目 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测试环境及说明 (3)4.1. 测试环境 (3)4.2. 测试说明 (4)5. Cx/Dx接口测试 (5)5.1. HSS和I-CSCF 的Cx接口 (5)5.1.1. 注册 (5)5.1.2. 用户位置查询 (16)5.2. HSS和S-CSCF之间Cx接口 (20)5.2.1. 注册鉴权 (20)5.2.2. S-CSCF下载用户信息 (24)5.2.3. 注销 (27)5.2.4. 用户信息更新 (30)5.3. SLF和I-CSCF之间Dx接口 (33)5.3.1. 用户归属HSS查询 (33)6. 编制历史 (34)前 言本标准是中国移动IMS系列测试规范之一,接口分册。
仅适用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及其属下各分公司,规范内容尚有待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IMS系统Diameter主要接口的信令流程和关键参数的测试,接口包括:Cx、Dx接口。
接口测试的目的是保证IMS系统中主要接口符合标准,具备兼容性和可开放性,为设备引进、网络规划与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测试技术依据。
本标准的附录为标准性附录,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适用于。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1】 3GPP TS 23.228 V7.4.0: "IP Multimedia (IM) Subsystem – Stage 2"【2】 3GPP TS 24.228 V5.14.0: "Signalling flows for the IP multimedia call control based on SIP and SDP"【3】 3GPP TS 33.203 V7.2.0: "Access security for IP-based services"【4】 3GPP TS 33.210 V7.0.0"3G Security; Network Domain Security; IP Network Layer Security"【5】 3GPP TS 23.002 V7.1.0: "Network architecture"【6】 3GPP TS 29.228 V7.2.0 "IP Multimedia (IM) Subsystem Cx and Dx interface; signalling flows and message contents"【7】 3GPP TS 29.229 V7.2.0: "Cx and Dx Interfaces based on the Diameter protocol ; Protocol details"【8】 3GPP TS 29.230 V7.3.0: "Diameter applications; 3GPP specific codes and identifiers”【9】 3GPP TS 29.328 V7.3.0:"IP Multimedia (IM) Subsystem Sh interface; signalling flows and message contents"【10】 3GPP TS 29.329 V7.3.0: "Sh Interface based on the Diameter protocol; protocol details"【11】 3GPP TS 23.218 V7.2.0: "IP Multimedia (IM) Session Handling; IP Multimedia (IM) call model"【12】 IETF RFC 2045 "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MIME) Part One: Format of Internet Message Bodies"【13】 3GPP TS 24.229 V7.4.0: "IP Multimedia Call Control Protocol based on SIP and SDP" – stage 3【14】 IETF RFC 3588 "Diameter Base Protocol"【15】 IETF RFC 4005: "Diameter Network Access Server Application" 【16】 IETF RFC 4006: "Diameter Credit Control Application" 【17】 IETF RFC 3261: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18】 IETF RFC 2337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19】 IEEE 1003.1-2004, Part 1: Base Definitions 【20】 IETF RFC 2486: "The Network Access Identifier" 【21】 IETF RFC 3966: "The tel URI for Telephone Numbers"【22】 IETF RFC 2617: "HTTP Authentication: Basic and Digest Access Authentication" 【23】 IETF RFC 2396: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 (URI): generic syntax" 【24】 IETF RFC 2960: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25】 IETF RFC 2234: "Augmented BNF for syntax specifications" 【26】 IETF RFC 3309: "SCTP Checksum Change"【27】 IETF RFC 3589: "Diameter Command Codes for 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 Release 5"【28】 3GPP TS 33.978 v.6.4.0: “Security aspects of early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29】 IETF RFC 4005: "Diameter Network Access Server Application”【30】 TISPAN TS183.033 V1.1.1: “IP Multimedia;Diameter based protocol for the interfacesbetween the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and the User Profile Server;Function/Subscription Locator Function;Signalling flows and protocol details.”【31】 IETF RFC 4740: "Diamete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Application"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表3-1 缩略语 英文中文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 P-CSCF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I-CSCF Interrogating Call Session ControlFunction查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CSCF Serving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BGCF Breakout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 中断出口网关控制功能 MGCF Media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 媒体网关控制功能 AS ApplicationServer 应用服务器CCF Charging Collection Function 计费采集功能ECF Event Charging Function 事件计费功能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归属用户服务器ICID IMS Charging Identity IMS计费标识iFC initial Filter Criteria 初始过滤规则IOI Inter-OperatorIdentity 运营商网间标识Control IMS业务控制接口ISC IMSServicePSI Public Service Identity 公共业务标识S-CSCF Serving-CSCF 服务CSCFTrigger 业务点触发器PointSPT Service4. 测试环境及说明4.1. 测试环境本次测试的网络配置环境如下图所示:图4.1 测试环境配置中,测试时应特别注意如下配置:1. 测试终端应包括SIP Phone (高、低终端),PC 客户端、以及SIP AG/IAD+普通话机等多种类型;2. 终端接入的IP 网络与IMS 系统网元应处于不同的网络,分别称为私网和公网,两者之间通过防火墙隔离,通过SBC 实现业务流的防火墙穿越。